美国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胰腺癌,死了。中国前中央某常委,国家机密不能说,胰腺癌,死了。一个富可敌国,去世前投入大量金钱,支持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去寻找治愈之策。一个权可通天,去世前召集国内名医会诊,试尽现行各种治疗之法。不是医生无能,只是人类太渺小。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无限的,但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空间却都是有限的。人一辈子,心脏会跳3000000000次,从来没歇过,但它总会是要歇息的。宇宙是大的,人类是渺小的。我们对我们自身了解都极其有限。请不要说征服了珠峰,珠峰一直都在,可登过珠峰的人却不可能一直在。一个人病了,不但身体承受巨大的痛苦,还会有经济上巨大压力,感情上的悲痛。这时候周围的人给了什么?不是微笑,不是雪中送炭,是怜悯,是歧视,是背叛,是落井下石。国家给了什么?没有提供好的治疗,没有基本的保障,没有完善的求助机制。是这个冰冷的社会把一个个可怜,无助,在生命的重压下崩溃的个体送上了绝路。我们与病魔斗争时,身后没有强大的支持,无助绝望,愤恨不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死前拉个垫背的,而这时离我们最近的是医生,虽然他试图帮助我们。得了癌症,我们不问为什么得癌症,只要求医生看好病。每一个公民都不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国家没有每一个公民提供健康科普教育。我们不懂最基础的医学常识,我们枉顾最起码的自然法则,我们不尊重生命,我们不给生命尊严。连倒地老人都不敢扶的国家,人人都可以随意指责为日夜疲惫工作的医生。砍死医生,病不会治好,只是剥夺了下一个病人看病的权利。而谁也不知道下一病人是谁?谁也不敢保证下一个病人不是自己。不是生活无望,绝望,没人会不计后果,没有人会自取灭亡。这个国家是应该有个讲理的地方,但绝不是医院。医院的药再贵,请相信,价钱不是医生定的,为你做手术的医生绝对没有拿大头,为你护理的护士绝对拿不到一分。谁在控制着药价?不是医生。谁在经营着医院?不是医生。谁在给你看病,是医生。谁在受累,是医生。谁在挨打,是医生。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但医生不该为此负责。医生在为这个不负责的社会背黑锅。靠牺牲医生这个行业来转嫁医疗资源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均的矛盾,这样的权术看似高明,却会牺牲民族的未来。看病难只是因为医生少。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要十年时间,砍掉一个医生只需要一刀。医生再少,领导都能保证,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得到的只有更少。善待医生,给医生尊严,包容医生,让医生安全,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医生,这样每一个普通的人才能看病不难。让我们一起努力。复旦医学博士联盟(为了以后看病不再难,请帮忙扩散,让医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医患间,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温暖
又一位同事与我们告别离去了,那天早上因为有门诊没有去送行。想象得到那个场景,哀乐低回、气氛庄严,人们神情肃穆、克制着内心的伤悲,与远行者作最后的告别。他是放射科专攻介入治疗的医生,比我还年轻好几岁,在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好几个年头后,终于放下了、终于放手了,从此再也不会有身体的创痛和精神的磨难。十几天前还碰到过他,人已经憔悴的看不出原形,放疗、化疗,还有疾病本身的摧残,瘦骨嶙峋,一阵风兴许就能刮倒,哪有年轻时朝气蓬勃的影子。哪一年,我们一起到北京出差,为出版社修改一部书稿。短短几天,无论是与在京的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相聚,还是和出版社的编辑、领导讨论交流,都是那样的意气风发、谈笑风生,任务完成后的豪饮庆祝,更显出英雄本色。哪一年,我们一起讨论科研课题。我们的工作在甲状腺疾病领域有些交互重叠,甲亢通常有手术、药物的治疗方法,另外就是我们的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而他当时申报到省级课题:介入法治疗甲亢。通过血管内插管进入供应甲状腺血液的动脉,然后注射栓塞剂,当我们在一起商量如何进行信息交换、医疗资源共享时,他谈起课题前景,眉飞色舞、信心满堂,充分显露出青春年少的豪情万丈。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总是超负荷的工作,很难得有休息时间,即使是周末也下到基层医院进行技术指导。正是由于对工作的无限热情,自身受到大剂量射线的无情照射,损害了自己的健康。我与他的工作有类似之处,都会受到射线的照射,而且每一次的个人剂量监测,都有小幅度的超标,可是在这个岗位上,无法逃避,面对着那么多患者的信任,即使对每一位患者的治疗都是以损害个人的健康与生命为代价,也只能一往无前,尽心尽力做好。好人,再一次的告别,请一路走好!
医患如何更好的沟通?这是《健康报》2年前的一个讨论题目,我的体会是:医疗技术之外的沟通要加强,即不要单就病论病,而要看到患病的人,需要被关心的人。 一次,我接诊了一位接受碘治疗的甲亢患者,此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显得极为焦躁,不停地抱怨,认为治疗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对痊愈不再抱有希望等。然而,对她进行检查后发现其各项体征都趋于正常,血液化验结果也提示病情基本康复。我耐心地听完她的抱怨后,没有急于用强势的语言劝她接受病情已康复的事实,因为病人此时的状态已听不进去关于病情的解释。我干脆就不谈病情,而是以一种类似于聊天的平和语气问了她一句:“平时工作忙吗?生活中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没有?”。 听到我的问话,她立刻安静下来,而且很快眼圈就红了。她谈到自己的个人生活很不称心,单位里人际关系有些紧张,家庭中缺少亲人的关怀,患病多年,看过很多家医院,现在才真正感到医生的关心。到这时,我觉得已经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基础,开始转换话题,告诉她疾病的转归与精神状态的密切关系,良好心态和心情愉快对康复的作用。病人接受了我的建议。医疗之外的沟通使她放下了心理包袱,至少是减轻了精神压力。 对于农村来的病人,可以简单地问一下收成和劳作强度;农民工问一下是不是要熬夜、能否拿得到工资;老年人问一下子女情况;独自来就诊的问一下为什么家里人没有一起陪同来看病等等。医疗之外的沟通,既是一种关心,也在不经意中了解到可能对病情有影响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并最终达到携手战胜疾病的目标。
为了方便病友咨询和预约门诊,我会给大家留电话,可是有时也挺烦恼的1、门诊时间来电话。门诊时病友很多,大家都着急想快点看,这时接电话就不合适,既对正在看病的病友不礼貌,也不能聚精会神的诊治,同时接电话当中也无法认真倾听和提出建议。2、休息时间来电话。有些病友来电话很不讲究时间,休息日早上6点多来电话,第一天我没接,可第二天又是早上6点多来电话,两次过后我告诉他请在白天打电话,结果整个白天都没有接到再次的来电;还有一次晚上11点多接到病友的电话,说完事情后我委婉的告知以后别太晚打电话,她说以为还早呢,已经习惯了,真让我苦笑不得。3、以电话代替看病。有些病友总希望只在电话中咨询就不到医院来了,说是没有时间。可是我自己还是觉得担心,毕竟电话不能代替看病,再忙也要为自己的身体着想,我要求到医院来也是对每一位病友负责。希望大家理解我说的这些。另外,有事来电话可以选择在下面几个时间段:1、每天下午4点-5点,这一段时间不是太忙,周二除外(要开会),有教学或出差时可能也不行;2、每天晚上7点-9点;3、休息日的白天。
谢谢陈医生的回复!目前吃半片优甲乐和西酵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