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患者手术以后被推荐灌注卡介苗,医学上称为“灌注免疫治疗”,是在膀胱内灌注免疫制剂,诱导机体局部免疫反应,达到预防膀胱肿瘤复发,降低肿瘤进展的目的。目前最常用的免疫治疗的药物就是卡介苗(BacillusCalmette-Guerin,BCG),它是结核杆菌的减毒活疫苗。如果家里面有小孩子的患者可能更加熟悉,没错,国内每个婴儿出生时就会接种卡介苗用来预防结核病。卡介苗灌注治疗的作用目前不完全清楚,可能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诱导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间接发挥抗肿瘤的作用。但总而言之,卡介苗是通过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的。跟灌注化疗药物相比,灌注卡介苗可以降低患者复发的风险,还还可以降低肿瘤进展为肌层浸润的风险。所以,国内外都推荐用于中、高危的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和原位癌的患者。由于低危患者复发风险本来就比较低,所以并不推荐在低危患者中使用卡介苗。而对于原位癌,卡介苗治疗也比灌注化疗更加有效,可以达到70%以上的完全缓解率。但因为是生物制剂,所以卡介苗跟化疗药相比,价格要更高,而且现阶段还没有纳入医保,目前,国内可使用的卡介苗商品名称为比赛吉®,国内的研究也证明,比赛吉®对于预防中高危的患者疗效要优于表柔比星。卡介苗的灌注同样分为诱导灌注和维持灌注阶段。卡介苗灌注不能在术后即刻进行,因为卡介苗是一种活疫苗,膀胱刚接收手术后灌注可能引起结核感染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在灌注前也不能有肉眼可见的血尿或者尿路感染。卡介苗的诱导灌注为每周1次,连灌6周。维持灌注主要有两种方案:1)每2周1次,共3次,然后每月1次维持,共10次,总共1年;2)术后第3,6,12月,连续3周,总共1年(如果维持3年,则术后18,24,30,36月,连续3周)。第1种方案为国产的比赛吉®推荐的方案,1年共19次灌注,第2种方案为国外研究常用的方案,1年共15次灌注。目前两种灌注方案均可行。卡介苗灌注的不良反应要比灌注化疗更大,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8%,但多数为局部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血尿,发热(通常为低热,在术后24-48小时内出现),少见的有反应性关节炎,造血功能异常,膀胱挛缩,附睾/睾丸炎,结核性肺炎等。在我们的实际经验中,有少数患者无法耐受卡介苗的不良反应而放弃,但总体来说,卡介苗灌注对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治疗是利大于弊的。卡介苗灌注期间也应该严格的随访,如果在卡介苗灌注期间还出现了高级别肿瘤的复发,称之为卡介苗灌注失败,则应该考虑全膀胱切除,如果卡介苗灌注治疗疗程结束后6个月以上出现复发,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考虑再次卡介苗灌注或全膀胱切除。目前,也有一些新的药物针对卡介苗灌注失败的患者在进行临床试验,但还没有广泛普及。
哪些患者推荐做基因检测?初诊年龄小(尤其≤50岁)或具有癌症家族史反复复发的高危膀胱肿瘤患者卡介苗治疗失败的膀胱肿瘤患者肌层浸润膀胱肿瘤拟行新辅助化疗膀胱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患者铂类为主的一线化疗耐药的转移性膀胱肿瘤患者需要保留膀胱的患者具有多发尿路上皮癌病史的(如合并输尿管癌,肾盂癌等)少见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基因检测对膀胱癌患者有何帮助?基因检测可以了解您的基因组改变,利用二代测序方法可以对您的膀胱癌类型进行分子分型,帮助您和医生更精准地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比如通常Basal型的膀胱肿瘤对于铂类化疗更加敏感,而Luminal-infiltrated型膀胱肿瘤患者可能对免疫治疗更加获益。此外,某些基因改变对于膀胱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包括:1、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高TMB、有BRCA等基因变异、dMMR、MSI-H的患者更适合使用免疫治疗;有MDM2等基因扩增或B2M基因变异的患者须谨慎使用免疫治疗。2、预测含铂化疗的疗效:有ERCC2等基因变异的患者更适合术前含铂新辅助化疗;有BRCA等基因变异的患者更适合使用含铂化疗。3、提供靶向用药的机会:有FGFR基因变异的患者有机会入组FGFR靶向药临床试验。4、评估复发风险:ARID1A基因变异的患者进行膀胱灌注BCG后容易更快复发;CREBBP、TP53、CDKN2A基因变异的患者术后容易更快复发;有EP300或PIK3CA基因变异的肾盂癌、输尿管癌患者进展更快。5、提示癌症遗传风险:肾盂癌、输尿管癌具有遗传风险,建议进行遗传基因检测(尤其有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患者)。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既是诊断方式也是治疗手段,是目前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治疗的金标准,英文简称TURBt,俗称为“电切”。电切是使用电切镜,通过患者的尿道进入膀胱进行手术,没有皮肤可见的伤口。电切镜是在膀胱镜基础上增加了切除环,通过高频电外科发生器输送切割电流和凝结电流。患者需要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在TURBt手术时,医生要先进行仔细的膀胱检查,这也就替代了膀胱镜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影像检查高度怀疑肿瘤,可以直接手术不做局麻膀胱镜的原因。医生要评估肿瘤大小、部位、数量,以及两侧输尿管口的位置和喷尿情况。确定肿瘤后,进行切除,切除范围至少应达到肌层,这样可以提供足够标本判断是否存在肌层浸润,切除边缘应扩大到肿瘤外2-3cm范围,直到肉眼判断肿瘤已切干净。手术以后标本要送病理化验,可以得到膀胱癌的诊断,至此,医生可以结合手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时那种类型的膀胱癌,以及膀胱癌的分期和分级,评估肿瘤的危险程度,并对患者后续治疗进行下一步的指导。 什么是“二次电切”有一部分患者在接受电切后被医生告知需要过几周再做一次电切,往往会引起患者的疑惑,是不是手术没做干净?其实,这是国内外泌尿医学界的规范做法,称之为“二次电切”,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 对于高危肿瘤,电切术后肿瘤残留率很高。高危肿瘤就是那种多发,高级别,T1期的肿瘤。研究表明,即使在欧美如Mayo,MDAnderson等世界著名的癌症中心报道的数据也在26%-51%之间。因此,有必要对高危的肿瘤进行二次电切,彻底消灭残余肿瘤。第二, 对于T1期的肿瘤,电切术后病理有分期不准确风险。T1期肿瘤就是已经侵犯到固有层的肿瘤,这个在后面的肿瘤分期会详细讲到,也就是说,部分术后病理评判为T1期的患者事实上已经有肌层浸润了,这比例约为8-11%。尤其是对于电切标本里面没有肌层的患者来说,这个分期不准确比例更高。如果已经是肌层浸润了,还按照非肌层浸润肿瘤进行保膀胱治疗,会影响患者生存。因此,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要在首次电切后短期内接受二次电切,:1)首次电切不充分;2)首次切除标本中无肌层组织;3)T1期肿瘤;二次电切的时机通常在首次电切2-6周后进行,其目的主要是更准确分期,减少肿瘤残留,从而降低复发风险。什么是膀胱肿瘤的整块切除实际上,任何一种技术不是完美的,存在各种缺陷,TURBt手术虽然目前是非肌层膀胱癌治疗的金标准,但手术本身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将膀胱肿瘤以零碎的方式切除,这实质上违背了一贯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理论,即应尽量将肿瘤整块切除,以防止肿瘤的残留或扩散。此外,切碎的标本也使得以病理医生难以辨认,往往无法分辨肿瘤浸润深度,这也就是为什么TURBt手术总是有分期不准确的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兴起了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技术(En-Bloc)在传统电切基础上加以改进,由肿瘤底部开始将肿瘤完整切除。因近年来能量平台技术进步,包括等离子、激光等设备的运用,可以做到更精准切割,将肿瘤与肌肉层清楚分离。整块切除的组织更完整,病理判断更准确,复发率更少。下面的短视频是上海十院运用等离子纽扣电极做的整块切除,视野清晰,肿瘤切除完整。
除了了解复发和进展的概率外,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最重要的是根据肿瘤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危险程度分层,危险层度就代表了患者复发和进展的风险,这决定了后续治疗方案的不同。目前国、内外专家组都推荐将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类,国内医生参考的诊疗指南基本上都是参考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指南制定的,具体的分层标准见下:低危:低危定义较为苛刻,需要同时满足数个条件,包括单发,低级别,Ta期,小于3cm等。单发低级别Ta期患者复发或进展的风险较低。术后建议使用单剂药物即刻灌注化疗,可以降低11%的绝对复发风险和39%的相对复发风险。低危肿瘤复发概率很低,因此可以不用继续进行后续的诱导灌注。如果随后复查发现Ta低级别的复发,那就会归到中危的类别,按照中危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来管理。中危:所有不属于低危或高危类别的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都可以归为中危,包括Ta低级别,但属于多发或复发的患者。每次复发均需要接受TURBt切除,但这个阶段通常还不会考虑膀胱切除。患者手术后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膀胱内灌注治疗,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卡介苗也是可选的方案。高危:有原位癌或高级别Ta/T1期的患者复发风险高达80%,进展为肌层浸润风险高达40-70%。患者除TURBt手术外,还需要严格的灌注治疗,如果经济能承受的情况下,尤其推荐灌注卡介苗1-3年以降低复发进展的风险。在高危组中,如有具有多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归类为极高危亚组,这部分患者进展的风险极高,推荐早期行膀胱根治性切除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是否需要淋巴结清扫,或者清扫范围如何?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话题。此前,EAU指南按照D’Amico危险因素分层,将前列腺癌分为低、中、高危。 对于低危的前列腺癌,指南不建议行淋巴结清扫(EAU 2020 P66),对于中危的前列腺癌,指南建议对于Briganti nomogram评分大于5%,行扩大淋巴结清扫(ePLND)(EAU 2020 P68),而对于高危前列腺癌,指南推荐行扩大淋巴结清扫(ePLND)(EAU 2020 P68)。所谓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至少包括髂外、闭孔、髂内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EAU 2020 P48)。EAU的指南在前列腺癌诊疗中从没提及做局限性淋巴结清扫。然而,这些推荐的证据都是基于回顾性的研究,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上述结论。但是,在国内实际操作中,笔者从研究生起参与前列腺癌手术,也有数百台经验,以及国内学术交流中,很少有专家学者做扩大淋巴结清扫,大多是行两侧闭孔淋巴结活检,也就是所谓局限性淋巴结清扫(limited PLND),很少有行扩大淋巴结清扫的。可能的原因与淋巴结清扫费力耗时长,并发症多有关,扩大淋巴结清扫与局限性淋巴结清扫相比,淋巴漏的发生率为10.3% vs 4.6%(EAU 2020 P52),这带给病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手术以后引流管迟迟不能拔除,延长了住院天数,增加了病人的焦虑感。那前列腺癌到底需不需要做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如何?始终是困扰笔者的问题,直到近期欧洲泌尿外科杂志发表了一篇在中、高危前列腺癌中行局限性淋巴结清扫或扩大淋巴结清扫的随机对照研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回答。这项研究纳入了300例患者,1:1随机分为局限性淋巴结清扫组和扩大淋巴结清扫组,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包括闭孔、髂内、髂外、髂总和骶前淋巴结,局限性淋巴结清扫仅行双侧闭孔淋巴结清扫。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生化复发生存期,次要终点是无转移生存期,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无生化复发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53.9个月(36.1-60.3),也就是将近5年的时间,别的不说,看一下最后的结果:对于总体无生化复发生存而言,两组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的,但在亚组分析中,对于术前穿刺病理ISUP 3-5分,也就是Gleason 评分4+3分及以上的患者而言,扩大淋巴结清扫比局限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要显著延长。虽然扩大淋巴结清扫目前并没有显示出对于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化复发生存获益,但对于其中部分Gleason评分较高的患者而言,还是有获益的。笔者始终认为,D’Amico危险因素分层中,中、高危的定义实际上很宽泛,低危的满足条件(PSA<10ng/m且GS 3+3且cT1-T2a)相当苛刻,实际上临床上遇到的大多数患者都是中、高危,在这部分中、高危患者内、还应该存在更精细的分层。此外,这项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术后切缘阳性比例高达24%,切缘阳性是生化复发的独立因素,这也一定程度稀释了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获益机会。而且由于随访期较短,研究只是得出了早期的肿瘤学结果,我们可以期待后续的随访结果。然而,研究归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是否给前列腺癌患者做局限或者扩大淋巴结清扫,不仅要考虑患者肿瘤状况,还要结合术者的操作经验,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手术耐受程度,对疾病和并发症的认知程度,切不可一概而论。但相信这项研究的发表,也会对未来指南推荐或临床实践提供新的参考。PS:什么是Briganti评分,笔者专门查了下原文献,是这样个评估术前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复杂的Nomogram,估计国内临床实践极少有人用吧。参考文献:1、Lestingi JFP, et al. Extended Versus Limited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During Radical Prostatectomy for Intermediate- and High-risk Prostate Cancer: Early Oncological Outcomes from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Eur Urol (2020), https://doi.org/10.1016/j.eururo.2020.11.0402、Briganti A, et al. Updated nomogram predicting lymph node invasion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undergoing extended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the essential importance of percentage of positive cores. Eur Urol. 2012 Mar;61(3):480-7. doi: 10.1016/j.eururo.2011.10.044. Epub 2011 Nov 7. PMID: 22078338.
很多患者会问,我的膀胱癌手术以后需要继续治疗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不过需要分情况而定。首先膀胱癌可以分为两大类,肌层浸润和非肌层浸润,两种治疗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通常膀胱癌的患者会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英文叫TURBt)的手术以评估肿瘤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侵犯深度,肿瘤数目等指标。手术病理可以提示肿瘤是非肌层浸润肿瘤,还是肌层浸润肿瘤,这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式的不同。举个栗子,从下面的报告就可以判断图1、侵犯固有层,还没到肌层,这是非肌层浸润肿瘤图2,侵犯到肌层了,这是肌层浸润肿瘤一、非肌层浸润肿瘤的后续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接受TURBt后,还需要膀胱灌注治疗,灌注治疗又可以分为两类,灌注化疗(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和灌注免疫治疗(Intravesical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 immunotherapy)1)灌注化疗是什么呢?灌注化疗,其实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在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以杀伤肿瘤,减少肿瘤复发的一种治疗方式。灌注的药物有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丝裂霉素等等。医生会根据患者膀胱癌的危险程度,制定不同的化疗方案。通常,对于低危患者可行术后即刻灌注化疗(术后24小时内灌注1次),复发率极低,不推荐维持灌注,中危、高危的患者术后则需要维持灌注化疗。通常来说,灌注的方案是:早期灌注:术后每周1次,持续6-8周;之后维持灌注,每月1次,维持6-12个月。2)灌注免疫治疗是什么呢?灌注免疫治疗,具体就是采用卡介苗(BCG)进行膀胱灌注,对你没听错,就是小孩接种预防结核的那个疫苗,它其实是一种减毒活疫苗,目的是通过膀脱内灌注,诱导机体局部免疫反应,使膀胱壁内和尿液中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以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控制肿瘤进展。对于中、高危的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来说,灌注卡介苗的疗效是优于灌注免疫治疗的,维持灌注卡介苗与TURBt单独或辅助表柔比星灌注相比,可以减少32%的复发风险,27%的肿瘤进展风险。但卡介苗费用较贵,在中国多数地方都不进医保,治疗副作用也更大些。卡介苗灌注方案(列举2种):a)诱导灌注:每周1次,连续6周;维持灌注:术后3、6、12个月,分别连续灌3周,共计15次。b)诱导灌注:每周1次,连续6周;维持灌注:每2周1次,连续3次,之后每月1次,灌满1年,共计19次。二、肌层浸润肿瘤的后续治疗那么肌层浸润肿瘤就不一样了,肌层浸润肿瘤一旦确诊后,应该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现在也提倡先化疗后切除,这个我们这里暂时不讲。切除膀胱后,在根据手术后病理需要进行辅助化疗。目前指南对于病理为T3/T4期,或者有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推荐进行手术后的辅助化疗。这里的化疗和之前讲的灌注化疗不同,这个是静脉全身化疗。通常化疗4-6个周期,化疗方案也有很多,但特点是都含有铂类药物,下面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方案:a)GC方案(吉西他滨、顺铂):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也是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常用的方案。有21天方案和28天方案两种,前者较为常用。我院常规是采用吉西他滨第1、8天静脉滴注,顺铂第2、8、9天静脉滴注,每21天1个周期的方案进行化疗。b)MVCA方案(甲氨蝶呤、阿霉素、长春碱、顺铂):是膀胱尿路上皮癌传统的标准化疗方案。具体操作是用甲氨蝶岭第1 、15 、22 天静脉滴注,长春碱第2、15 、22 天静脉滴注,阿霉素第2天静脉滴注,顺铂第2天静脉滴,每4周为一个周期,但这个方案由于不良反应较GC方案大,而疗效相似,目前已经较少使用了。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方案或者强化方案,这里就不仔细介绍了,如果觉得上面文字读起来太冗长,直接看下面这幅图,就可以明白您现在手术以后需要什么样的治疗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专业的细节,以及很多不断更新的知识,这里的介绍并不涉及目前刚起步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放疗也不涉及,具体对于每位患者治疗选择都是有差异的,还需要根据病情咨询您的医生。参考文献:《2020年EAU指南》、《2014年中国泌尿外科指南》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也来到了分子时代,对于膀胱癌的分子分型也研究的非常深入。目前,学界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分子分型大致贝勒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UNC),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TCGA,Cartes d’Identité des Tumeurs (CIT)-Curie,瑞典隆德大学(Lund)等六种不同中心的版本,基本上是将膀胱肿瘤分为Luminal和Basal型,其中每个版本又有不同的差异。2019年发表在《欧洲医学杂志》上的文章将以上分类进行了汇总,将膀胱癌分为了Luminalpapillary (LumP),Luminal nonspecified (LumNS),Luminal unstable (LumU),Stroma-rich,Basal/Squamous (Ba/Sq),Neuroendocrine-like这样6类,其中LumP占了肌层浸润膀胱癌的24%,Ba/Sq型占了35%。每种类型的分子特征以及对于治疗的反应都不一样,比如LumP的预后就比较好,而Ba/Sq型预后就比较差。LumP型多数含有FGFR3的突变,而现在针对FGFR3突变的膀胱癌已经有靶向药物厄达替尼了(虽然还没在中国上市),而Ba/Sq型有更多免疫细胞浸润,提示可能对现在十分火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敏感(见下图)。那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呢?这要说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特点,这样的患者需要进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尿流改道,手术方式复杂,并发症也相对较多,关键是晚期膀胱癌预后也不理想,有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5年生存率不到35%。不少T3/4/N1期的患者都会经历复发,一旦复发过去就只能采用铂类化疗。因此,膀胱癌的治疗在过去几十年间都没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FGFR3的靶向药物的加速研发,可以说对于膀胱癌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晚期膀胱癌提供了除化疗外其他的治疗希望,但每个人对药物治疗的敏感程度不同,而现在有了基因检测的手段后,就可以对每个患者膀胱肿瘤的遗传图谱进行精确描绘,确定肿瘤属于何种类型,预测药物的敏感性,上述分子分型就是对于膀胱癌遗传特点的研究。也就是说,如果条件需可,对于膀胱肿瘤进行基因检测,就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参考文献:Eur Urol.2020 Apr;77(4):420-433. doi: 10.1016/j.eururo.2019.09.006. Epub 2019 Sep 26.AConsensusMolecularClassificationofMuscle-invasiveBladder Cancer.
很多患者体检时候都会发现肾囊肿,那么肾囊肿到底是什么?如何处理呢?一、什么是肾囊肿 一般性大家体检都是做B超,B超报告会描述肾脏无回声病灶,大小XXcm,这多数就是肾囊肿的意思了。简而言之,肾囊肿就是肾脏上面长出来的水泡泡,肾囊肿也是肾脏老化的表现,随着年纪增加,肾脏也的发病率也会升高,我常常和病人说,就像你长白头发一样,肾脏“年纪大了”也会出现肾囊肿的表现,只是出现得早晚而已。二、肾囊肿要不要治疗呢? 肾囊肿是否需要治疗,要取决于年龄和囊肿的大小,以及囊肿的部位。大多数肾囊肿都不需要治疗,只需要定期复查就行,这个复查时间通常是半年。如果肾囊肿大于6cm,年纪比较轻的患者,我们是建议手术的。因为随着年龄增大,囊肿也会增大,当囊肿大到一定程度,会产生压迫症状。也就是对肾脏,对周围的器官产生挤压,患者会感觉到腰酸,腰涨。理论上囊肿还会继发出血、破裂、感染等等,甚至恶变,虽然概率比较低。如果患者年龄较大,80岁以上,或者身体比较差的,即使囊肿比较大,我们也不建议手术了,或者建议采用穿刺抽液的手术方式。三、肾囊肿怎么治疗呢?首先,肾囊肿是没有药物可以控制或者预防的。发现肾囊肿,如果不手术,那么只需要随访,等长大到符合手术标准了再治疗。治疗方式大致有两类,一种是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也就是从皮肤上扎根针进去刺破这个水泡泡,把水抽出来,这种治疗方式,日后复发率是50%。就好比手上烫伤后长了水泡,你用针把水吸出来,过几天水泡又长出来了,因为水泡皮没有去掉。当然抽液是有优势的,不需要麻醉,相对来说创伤更小。 第二种就是比较彻底的方式,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简而言之,就是把水泡皮给切掉,水彻底放出来,如果囊腔内继续有液体分泌,也会被身体吸收,这样的方式,理论上不会复发,是彻底的根除方式。这个手术也相对简单,腰部打3个钥匙孔大小的洞,术后2-3天内就可以出院了。但是需要上个全身麻醉。四、有没有比较特殊的肾囊肿呢? 有!前面所说的都是单纯性的肾囊肿,肾囊肿也有些特殊的,需要特殊对待 一是肾盂旁囊肿,这类囊肿是长在肾盂旁边的,肾盂-输尿管是排尿的通道,这个部位的囊肿,如果较大的话,往往会压迫到这个排尿通道,造成梗阻,可能会影响到肾功能。这类囊肿,往往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二是复杂性肾囊肿,所谓复杂性肾囊肿,就是囊肿皮比较厚,囊壁CT上显示纤维化,钙化,甚至增强以后有强化等等。就提示囊肿有恶变的可能,虽然囊性肾癌比较少见,但一旦怀疑,还是需要尽早手术的。 三是多囊肾,这种有家族遗传的背景,年轻时即发病,肾脏被无数个泡沫般的囊肿充斥,几乎见不到正常的肾组织,较早出现肾功能衰竭。 这里要注意多囊肾的概念,要和多发性肾囊肿区别,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往往搞不清楚二者关系,这个也是和遗传或者体质有关,我们往往说患者“囊肿体质”,一侧肾脏可以同时出现若干个单纯肾囊肿,但囊肿之间有正常的肾皮质,囊肿之间无关联,肾功能大多无损伤,称之为多发肾囊肿。病人往往还有肝囊肿等其他部位的囊肿。 如有您在肾囊肿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好大夫上与刘医生联系
隐睾的发生率在足月男婴中占1-4%,早产儿中发生率可高达1-45%。但大多数隐睾在青春期前就发现并得到了医治,青春期前的隐睾,多采取睾丸下降固定术将睾丸拉入阴囊内。而成人隐睾,即青春期后才发现的隐睾(也太大意了)应该如何医治呢? 成人隐睾主要有三种治疗策略,一是下降固定,将隐睾拖入阴囊,二是切除,三是暂时密切观察。成人隐睾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隐睾癌变的问题,二是生育的问题。至于采用何种治疗策略,就需要采取个体化的方案,在两个问题间选取平衡点。 首先是癌变的问题,隐睾的癌变率是正常睾丸的40倍,青春期后接受隐睾固定手术的患者,与青春期前接受隐睾固定的患者,癌变率是后者的2倍。在切除的隐睾中,病理化验的原位癌发生率为1.7%。但隐睾也不是一定会癌变,只是说癌变的风险变大。 至于生育的问题,睾丸是产生精子的地方,传统观点认为,青春期以后,隐睾不再有机会发育,失去了功能,即使做了下降固定术后,生育能力也不会得到改善。因此,很多医生都经验性的推荐行隐睾切除手术,以防止今后可能的恶变。但是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Koni A,2014),切除下来的隐睾,将近一半仍有生精活性。但要强调的是,睾丸的体积是和生精能力相关的(Ate F,2016),病理化验提示,隐睾体积小于4ml,80%都丧失了生精能力。即便睾丸体积大于12ml,也只有30%左右有部分生精能力。此外,隐睾的体积也与精液质量有关,成年男性单侧隐睾(对侧正常)小于4ml,只有36.4%的患者精液化验正常,如果体积大于12ml,75%的患者精液化验正常。 综上,对于成人隐睾应该如何治疗,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隐睾体积,位置,生育状况等情况。依照现有医学证据和本人诊治经验,如果患者已生育,隐睾体积明显缩小,则可手术切除以防后患;如果患者尚未生育,隐睾位于腹股沟管内,且体积与正常侧相差不大,则可采取下降固定或者密切观察。至于腹腔内的隐睾,手术下降固定难度较大,一旦恶变之后又难以观察,建议还是早期切除为好。 最后,患者关心的问题就是,要是我真的切除了一侧隐睾, 只有一个蛋蛋会不会影响生育呢?目前文献报道(Hasan,2012)的结论是单侧睾丸切除对精液常规参数,和激素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