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听觉系统,听觉系统外系统,心理情绪系统,管控系统在耳鸣中的发病机制做简要综述,并提出了实用的耳鸣临床分类: 1.明显耳部疾病引起的耳鸣,主要和相当程度的听力损失相关; 2. 耳鸣的管控系统疾病,包括心理因素以及睡眠,女性激素水平、偏头痛、过敏、可能影响咽鼓管的鼻腔鼻窦病变、咽喉返流、呼吸睡眠暂停(OSAHS)等因素; 3. 混合性耳鸣为以上两种因素的混合; 4.危险的耳鸣则要警惕可能的颅内病变以及精神疾病; 5.原因不明的耳鸣。 采用这个分类对耳鸣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将大大提高耳鸣治疗的有效率。 1. 听力损伤后听力代偿及耳鸣发生机制 >>>> 听觉系统内代偿 声音在人类的生存中非常重要,一方面对语言的发育和交流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起重要的警示作用,根据经验,会对声音赋予不同的含义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 内耳损伤之初,声音信息的突然改变引起大脑的警觉,突触效率的变化引起的即刻效应立即出现,引起听觉中枢及情绪中枢兴奋性增高,同时听觉系统传出通路(内侧橄榄耳蜗束 MOC)积极起作用,提高毛细胞的敏感性,虽然受损频率周围频率代偿活跃,但因其功能正常,传递的声音信号没有畸变,反而是受损区域毛细胞在MOC系统调整下,或者听觉中枢相应受损频率区自发活动产生畸变信号,这些畸变的信号被感知,就是耳鸣,因此耳鸣频率匹配多显示和受损频率一致,而不是受损频率周围频率。 突触效率的变化引起的即刻效应是可逆的,当启动重塑的因素不再出现时,功能可能恢复,就像移除噪声刺激后,听力和耳鸣逐渐恢复。 但是有些听力损伤是持续存在的,各个层面的听觉皮层中枢开始对听力损伤进行代偿。 随着重塑过程中对听力的代偿,一方面畸变的声音信号逐渐纠正,一方面情绪系统逐渐适应,耳鸣随之逐渐减轻,经过大约1年的时间,大部分耳鸣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代偿; 也有观点认为急慢性耳鸣的最佳分界点应该是在4年,给中枢足够的代偿时间。 >>>> 听觉系统外代偿 除了以上听觉系统内对听力损失进行代偿外,还有其他系统参与。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以往认为彼此分离的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相当多的相互作用,听觉重塑过程也允许交叉模式起作用。 上行听觉中枢包括经典通路及非经典通路,经典通路中,丘脑核中的细胞投射到初级和次级听觉皮质,非经典通路则跳过初级皮质,直接投射到次级听觉皮层。 非经典通路可以直接接收其他系统输入信息的刺激,比如躯体和视觉系统的输入。 听力损失启动的中枢重塑,打开了正常情况下无效突触而封闭的通路,这也是对听觉输入的减少进行补偿。 但是听觉中枢重塑的过程也可能由非听觉区域到听觉结构的输入异常启动,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疾病,颅颌疾病中耳鸣不少见,这些疾病统称颞颌疾病(TMD),确实临床中有时发现治疗TMD疾病可以减轻耳鸣,也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敏化的三叉神经系统, 也会提高耳鸣的发生危险,头痛患者和耳鸣侧别高度相关性证实了这点,无明显侧别的耳鸣患者,头痛更加常见,提示和整体三叉神经系统的敏化有关。 >>>> 情绪大脑的代偿 在听觉代偿的过程中,涉及的经典通路和非经典通路都可以分别与杏仁核的外侧核发生重要的联系。 经典通路和情绪系统的联系为高通路,非经典系统和情绪系统的联系为低通路。 高通路的活跃可能和声音的重要警觉特性有关,听觉系统一直在搜索周围环境中有意义的声音以及可能有危险的声音,那些没有意义的,或者认为没有任何危险的声音,很快就忽略并适应了。 正常人中低通路不活动,仅在儿童和耳鸣患者中才发现低通路的活动。 当听觉输入减少启动中枢重塑时,高低通路情绪系统的同时启动引起的焦虑,紧张等应激状态的反应,一方面提高机体的兴奋性,另一方面促进交感神经对毛细胞敏感性的调整,提高听力代偿的效率。 2. 可能影响听力及耳鸣代偿的因素 >>>> 任何影响突触效率及中枢重塑的因素 任何影响突触效率以及中枢重塑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听力及耳鸣的代偿过程。 首先是年龄,正常听觉中枢对于听觉输入信息存在兴奋和抑制两种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抑制功能的下调。 其次是女性激素水平,流行病学显示男性自30岁开始就可能出现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ARHL), 而女性则一般50岁才开始出现,男性ARHL的过早出现可能和男性噪声暴露过多有关,但是女性出现ARHL的年龄和更年期的年龄刚好符合,提示雌激素在听觉系统信息传递和听觉下行系统中都起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偏头痛甚至各种类型的头痛,都可以提高三叉神经系统的活性,通过交叉模式,提高耳蜗背核自发放电率,使得听觉中枢对声音信号过度敏感,容易诱发耳鸣。 另外,其他任何可能影响中枢皮层功能以及听觉递质释放的因素,都会对听觉代偿产生影响,比如OSAS造成的慢性缺氧状态以及某些食物或者季节相关的过敏反应都可能影响耳鸣。 >>>> 过度的情绪代偿 听力损失之初,引起的情绪反应是对异常声音的自然警觉反应,应激状态也可以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增加毛细胞的敏感性来提高代偿效率。 但是对耳鸣错误的认知、反感态度对它赋予负面的意义(比如:耳鸣可能会越来越差,耳鸣会导致耳聋,耳鸣预示着某些严重疾病),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睡眠障碍,这些都可能过度激活大脑情绪系统,发展为痛苦性耳鸣。 控制这些负面的,不正确的心理反应在耳鸣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3. 耳鸣释放系统及耳鸣体质 Heller和Bergman在1953年做的研究强烈影响了后面对于耳鸣的认识研究中。 80名18-60岁自我报告听力正常的受试者,进入环境噪声水平15-18dB的隔音室内大约5分钟,受试者中93.75%主诉至少听到一个声音(事实上,耳鸣)。 由此,认为耳鸣是在安静环境下的一个正常生理现象。正常的生理性耳鸣,除了环境噪声可以对生理性耳鸣进行掩蔽,还有一定的释放系统对耳鸣进行释放,因此正常环境下难以觉察。 不伴耳鸣的听力损失患者,可能就是有良好的耳鸣释放系统以及抵抗耳鸣出现的体质。 耳鸣的释放系统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理性释放系统,正常的头颅含气结构,对生理性耳鸣的释放起关键作用,头颅共鸣腔的变化,包括中耳病变、咽鼓管系统及可能影响咽鼓管的喉咽返流及OSAS、鼻腔鼻窦系统病变以及外中耳病变,都会影响耳鸣释放系统,造成对生理性及病理性耳鸣的异常感知。 另一部分为心理性释放系统,低通路的非听觉系统和大脑情绪系统之间的联系在正常人处于封闭状态,听力损失后打开封闭的无效突触从而启动情绪代偿,不同患者启动的阈值必然不同,阈值低者更容易出现耳鸣,这点在动物实验中也得到部分证实,电生理检查发现听觉系统基础活性高,允许下调的抑制能力范围较大,就会阻止耳鸣的出现。 听觉系统、中枢听力代偿系统、管控系统种种因素的参与,都可能引起耳鸣的发生。 对于耳鸣的治疗,不可能存在"one fits all"的治疗方式。对耳鸣进行一定的分类,从而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意义很大。 虽然也曾有对耳鸣的分类,对耳鸣发病机制不同的认识,我们把耳鸣分为以下五类: 1)明显耳部疾病,比如梅尼埃病、耳硬化症,以及一定程度听力损失的疾病:这些疾病有明显的耳蜗损害,启动中枢对这些损害进行代偿,耳鸣是代偿过程中出现的警示信号。 2)耳鸣的管控系统疾病:包括可能影响中枢听力代偿的因素以及耳鸣的释放系统两部分,每部分都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部分。 3)混合性耳鸣:大多数疾病的发生不是因为单一事件或者单一结构的损害引起,都是由同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所引起,多种因素常常在同一时间出现才能引起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耳鸣更是如此。 4)危险的耳鸣:主要为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精神疾病及药物的伤害以及上瘾,还有肿瘤,包括听神经瘤以及颅内肿瘤。 5)原因不明的耳鸣:人体如此精妙复杂,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确实有部分耳鸣,寻找不到任何可能的因素,试验性治疗也没有任何效果。 无论何种类型,对患者进行正面的咨询和教育,了解耳鸣发生的机制及部分耳鸣存在的合理性及对听觉系统的保护作用,对于减轻情绪系统对耳鸣的过度代偿,增强心理释放系统,非常重要,甚至根据患者个体特点,选择恰当类型、剂型,恰当给药方式的安慰剂,对部分耳鸣也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达到40%有效率。 但是,积极寻找耳鸣的病因,对临床耳鼻喉医生,更加重要。 耳鸣的认识历程,从第一代认为耳鸣是从耳朵传来的,到第二代认为耳鸣是从大脑来的,第三代耳鸣的脑内革命,再到现在第四代耳鸣的文艺复兴,除了好的解释之外,重点在寻找背后的病因,改变可以改变的因素,以及容许刚刚好的耳鸣存在。 如果可以让一颗心免于破碎,那么医生的努力,一生的心意也就值得了。
培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的探索 原创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11-26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年18卷4期 培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的探索 孙菲 周柯 邱建华 查定军 随着21 世纪到来,现代临床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健康水平有了极大程度提高。然而,各类诊疗技术日新月异,各种侵入性、有创性诊疗方式、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其病原谱和耐药性出现较大变化。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而衍生出“耳鼻咽喉-感染病学”交叉学科。该交叉学科侧重于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病的精准诊疗,以及患者器官功能的维护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对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病的诊治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并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疗领域引领一个新兴发展模式。本文通过所在科室与检验科等其他科室开展医疗和教学等多学科协作(MDT)方式,对培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的经验进行总结梳理,旨在呼吁业界提高对耳鼻咽喉-感染病学科交叉的重视程度,共同提高学科诊疗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 1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感染性疾病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一门涉及耳科、鼻科、咽喉科、头颈外科、气管与食管科学等诸多亚科的综合性学科。从解剖学角度而言,这些部位结构精细复杂,多数直接与外部环境相通,并且分布有大量人体正常菌群,发生临床感染疾病的几率高,部分疾病发展迅速且凶险(如急性会厌炎等、颈部间隙感染)。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性疾病可能是局限于耳鼻咽喉头颈部位的感染(如化脓性中耳炎),也可能是全身性感染在上述部位的首发表现(如梅毒伴发听力损失)。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偏重于外科手术治疗,对传统感染性疾病认知不足,往往忽视耳鼻咽喉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耳鼻咽喉科感染性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因而萌生了以耳鼻咽喉科学和传染病学学科交叉为特色的“耳鼻咽喉-传染病学”概念[1]。值得一提的是,“感染病学”与“传染病学”的专科基础一致,两者间无决然界限,而感染病学包括一切感染因素所致疾病,其中一部分具有传染性,因而“感染病学”较“传染病学”更为确切。人民卫生出版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九版)》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三版,8 年制及7 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中有个别章节涉及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如“急性中耳炎、真菌性鼻窦炎”等;《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二版)》第八章对耳鼻咽喉头颈部特殊传染病进行系统介绍;《传染病学(第九版)》和《感染病学(第三版,8 年制及7 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中没有专门针对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的内容;美国McGraw-Hill 教育出版社感染病学权威著作译本《哈里森感染病学(第三版)》[2],包含“咽喉痛、耳痛和上呼吸道症状(第三篇20 章)”以及与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相关病原体的章节。正如房高丽等所述,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感染病学的交叉学科发展仅刚刚起步,对其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理论知识和技术薄弱,没有进行系统性收集和归纳国内病例资料,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不能代表我国发病特点[1]。正因如此,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耳鼻咽喉-感染病学”交叉学科任重而道远。 “耳鼻咽喉-感染病学”侧重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患者器官功能的维护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病的精准诊疗,应注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理和检验科、影像医学科以及感染科的学科交叉与整合,也应注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的培养。 2 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纵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首先需要通过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见实习并取得本科学位后,或继续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培训后,以耳鼻咽喉专科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3]。以临床医学本科学历住院医师为例,“5+3”是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模式,即完成5 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在培训基地接受3 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培训重点包括应用专科解剖生理,常见病和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常用诊疗技术和手术操作的方法和适应、禁忌证,各类辅助检查的适应证和检查方法,住院病案、病程记录、手术记录、出入院记录等各种医疗文案的正规书写等[4]。尽管规范化培训使专业理论、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一定水平提高,其对于耳鼻咽喉感染病诊疗的内容涉及较少,无法在短期内建立系统性的感染病诊治思维。 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是感染病诊治的核心,而大多数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对感染病的诊治疏于了解。显而易见,其原因在于医学教育教授的知识理论无法满足医疗实践的需求,即供与需在知识层面上的不对等。具体而言,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医学微生物学”对引起耳鼻咽喉社区性和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介绍过少,“实验诊断学”对临床微生物病原学标本采集、送检和检查方法略微浅显。进入临床工作任务繁重,耳鼻咽喉科医师来不及接受各种交叉学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也没有轮转检验科等辅诊科室的机会,了解标本送检、检验项目等。 由于病原学报告存在滞后性,医师往往首选经验治疗抢先应对感染。在面对感染病诊疗时常常出现个别疏忽,包括:标本采集方法不合理,如中耳感染时送检外耳道拭子采集的分泌物标本;采集容器选择错误,如颈部脓肿标本做厌氧菌培养时未使用厌氧转运装置;病原学检验项目选择不合理,如淋巴结活检组织标本仅做病理学检查,而忽略细菌涂片检查、细菌培养,以及真菌、厌氧菌和分枝杆菌等检查;看不懂微生物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药敏)报告,对病原体不熟悉,甚至不知晓病原菌是革兰阳性或阴性菌,无法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等,如奴卡菌是可引起头颈部感染的革兰阳性菌,治疗首选磺胺类药物敏感。因此,有必要加强与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相关学科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和能力。 3 培养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的多学科协作模式经验 为提高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病诊疗能力,我科与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等科室开展多学科团队协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各学科资源和优势,综合培养复合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疾病诊疗思维和能力。 3.1 构建培养诊治思维的多学科合作教学模式 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教学模式[5],将检验科、药剂科和感染病科专家请入科室讲堂,对常见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感染病诊断和病原学诊断思维,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流程和标本采集送检规范,病原学检验报告解读,以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进行授课,丰富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让耳鼻咽喉科规培、进修和住院医师走进辅诊科室,如检验科微生物室或药剂科,去实地了解病原学诊断的工作流程,熟悉各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掌握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方法,对微生物培养报告的进行实战性解读,掌握抗生素选择的方法和原则,最终加深实践认识。 为更好掌握耳鼻咽喉头颈部标本采集和送检方法,我科与微生物实验室共同查阅了相关专业书籍和指南,如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2018 年《感染性疾病微生物学实验室诊断应用指南》[6],美国微生物学学会(ASM)《临床微生物学操作手册(第四版)》[7]和《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指南(第三版)》等[8],将关键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其对于专科感染性标本采集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如口咽标本(咽拭子、咽漱液)可用于诊断咽炎、会厌炎、淋病、奋森氏咽峡炎和白喉等疾病;咽拭子主要用于筛查A 群β-溶血链球菌(GAS 即化脓链球菌),后者是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的病原体,也可引起风湿性疾病(关节炎、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等;也可用于溶血隐秘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潜在呼吸道病原菌,以及白喉棒杆菌、淋病奈瑟菌等筛查;采集时应使用拭子小心但用力摩擦咽部后壁或咽扁桃体渗出区域,反复擦拭3~5 次,收集渗出物和黏膜细胞等,避免触碰口腔其他部位。鼻咽部标本(包括鼻咽拭子和灌洗液)细菌培养,其主要用于筛查脑膜炎奈瑟菌的携带,以及分离百日咳鲍特菌和呼吸道病毒。鼻前庭标本培养常规用于筛查GAS 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鼻腔定植情况,或肿瘤患者念珠菌属的鼻腔定植。经鼻窦穿刺术或鼻内镜下采集的鼻窦部标本的病原学培养,才能准确反映鼻窦感染情况。常规不采集外耳道标本行细菌培养,除外真菌性外耳炎采集真菌培养标本;中耳标本是诊断中耳感染的最有价值标本,首选鼓膜穿刺抽出物进行病原学培养;经外耳道采集的中耳渗出物容易受到正常菌群的干扰,给结果解释造成影响和误判。最后,采集的标本尽量置于含转运培养基的保存管内,室温下尽快送达实验室。合理、正确的病原学标本采集是感染病精准治疗的先决条件,因此上述原则和方法对于日常诊疗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值得重视。 3.2 搭建以病例为主导的临床-实验室沟通平台,提高医师病原学诊疗意识 耳鼻咽喉科医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特殊或无法确诊的感染病时,通过请会诊、电话或微信与实验室住院总医师或负责耳鼻喉科片区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医师进行沟通讨论。检验人员通过查阅病历,查看患者,走访主诊医师,汇总临床诊疗和检验信息,协助临床人员对检验报告深层理解,检验技术咨询,并指导项目选择和送检,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跟踪、指导临床诊疗。同时,耳鼻咽喉科或检验科也会将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疑难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开展病例讨论和学习,通过病史、辅助检查的介绍,提问-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9],共同提高临床和辅助诊科室医务人员临床思维和感染病诊治能力。经过多次典型案例的临床沟通和讨论,使耳鼻咽喉科医师的病原学送检意识和感染病诊治思维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各科室之间的合作更为顺畅。下文以两个案例为例,对沟通工作经验作以介绍。 例1,69 岁男性患者,主因“右耳反复疼痛半年”入院,半年前有挖耳史,出现耳痛、流脓,颞部疼痛,既往有糖尿病史,颞骨CT 和MRI 提示右侧咬肌、颞肌、翼内肌、头长肌肿胀,右外耳道、鼓室、乳突炎,软组织密度影,颅底下斜坡骨质破坏,初步诊断:1. 耳痛待查(右):颅底骨髓炎?岩锥炎?恶性外耳道炎?2. 糖尿病。耳内镜检查示右外耳道脓性分泌物,深部可见白色菌丝。右侧外耳道脓液、分泌物以及鼓膜切开术后的流出物培养结果回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黄曲霉(少量)。血清真菌1,3 - β- D 葡聚糖检测(G 试验)升高至177.22 pg /mL,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 试验)正常。遂请检验科等科室会诊,明确真正的病原体,诊断和治疗。检验科会诊意见为:金葡菌常定植在人体鼻腔、上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腋窝、会阴或皮肤皱褶处,耳道脓液分离的应视为致病菌,且该菌是骨髓炎的重要病原菌,颅底骨髓炎诊断可能性极大;外耳道可见菌丝,根据中耳分泌物培养结果和真菌血清学结果,考虑曲霉菌性外耳道或中耳感染。建议控制血糖,监测炎症反应标志物(降钙素原等)、真菌血清学试验,加送血培养,选择万古霉素和伏立康唑治疗,必要时手术处理感染灶并行病原学培养。后患者经抗感染治疗,症状好转,出院行保守治疗。 例2,55 岁男性患者,主因“发现左颈部肿物伴发热1 月”拟行手术探查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结核菌素PPD 试验、结核T 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均正常,肺部CT 检查未见异常。完善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后行脓肿探查,脓液暗灰色稀薄,夹杂类似干酪样坏死物。立即电话联系微生物检验医师,提醒除病理检查以外,送脓液细菌涂片、抗酸染色和需氧、厌氧细菌、结核菌培养,同时做Gene Xpert MTB/RIF 结核及利福平耐药基因分子生物学检测。脓液涂片革兰染色发现少量革兰阳性杆菌,进一步做抗酸染色为少量串珠样抗酸杆菌,着色淡粉;术中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症伴干酪样坏死”,分子检测提示结核分枝杆菌核酸阳性。术中进行了进一步清创,术后患者转回结核病专科医院进行抗痨治疗。该患者“结核性颈部脓肿”极可能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过破溃的皮肤直接造成感染并被坏死组织包裹局限,未触发机体淋巴细胞免疫识别,因此结核辅助检查均为阴性,如未确诊极有可能漏诊结核病。 综上所述,未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重视“耳鼻咽喉-感染病学”交叉学科的发展,通过开展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教学培训,以及典型病例讨论交流,提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感染性疾病诊治思维和能力,全面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和促进学科整体进步。
别把这些症状当做是“上火”,急性咽喉炎不能大意 咽喉部位是重要的饮食通道和发声器官,如果发生病变,症状往往比较明显。但人们往往并不把这些症状太当回事,常误认为是“上火”等小毛病。如果咽喉出现下列问题,一定不能大意,必要时应去医院检查确诊。 咽炎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急性咽炎比慢性咽炎更为常见,更多发,一年四季都有人患病。急性咽炎处理不好容易转化为慢性咽炎,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那么急性咽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呢?还有引起急性咽炎的这些病因也需要注意。 急性咽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咽部不适 一般情况下,急性咽炎的发病比较急,患者常常会出现咽部不适的症状,如:干燥、灼热、不适、异物感等。而且,通过吞咽和咳嗽都无法消除这些症状。 2、咽部充血肿胀 急性咽炎患者在进行临床检查时,会发现咽部粘膜出现了急性的充血肿胀,咽腭弓和悬雍垂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等症状。有时,淋巴滤泡还会出现黄白色点状的渗出物。 3、颌淋巴组织出现触摸性肿大 颌淋巴组织出现触摸性肿大,也是急性咽炎常见症状之一。严重时,还会伴有压痛感。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累及喉部,发生水肿,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4、出现咽部疼痛 出现咽部疼痛的症状,是急性咽炎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在吞咽和进食时,这种疼痛感会加剧,严重时会影响食欲。有时,还会伴有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和四肢酸痛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急性咽炎如何治疗 1. 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多饮水及进流质饮食,禁烟酒,不吃辛辣和过于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上述方法对急性咽炎的早日痊愈十分重要,但往往被病人及家长所忽视而造成病势迁延或并发其他疾病。如果因咽痛而影响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咽痛剧烈者,可口服西吡氯铵含片,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2. 局部治疗:无全身症状或症状较轻者,可局部用药。含片/含漱液如西吡氯铵含片等;同时可联合清喉利咽或含有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治疗,以助炎症消退; 3.抗生素应用,首选青霉素类,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给药途径。若治疗2~3天后病情无好转,需分析原因,改用其他种类抗生素,如有条件可在确定致病菌后,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同时可联合使用西吡氯铵含片(开刻立)起到杀灭细菌病毒、消除各种咽痛症状的作用 以上是急性咽喉炎的发病原因及治疗对策,通过积极预防,及时正确的治疗,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若耽误治疗,炎症蔓延出现咽喉及全身并发症,会增加治疗难度和周期,且容易反复发作。必须强调的是,因为环境污染、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加之当前正处于初春季节,正是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好发时节。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劳累,尽早戒烟,减少饮酒,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感冒,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为急性咽喉炎的预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