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几年,我国的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我们常常见到较为熟悉的明星因肺癌而陨落,比如83版黄蓉扮演者欧阳佩珊、著名武术演员计春华、《我爱我家》中的“傅明”的扮演者文兴宇和燕赤霞的扮演者午马、赵丽蓉,可见肺癌之杀伤力。根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肺癌位居我国肿瘤相关性死亡第一位。2, 随着我国居民对健康体检的认识逐年增加,以及低剂量螺旋CT广泛应用于肺部体检,导致肺部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引起了很多人的烦恼,甚至于恐慌:本来很健康的身体,怎么查出这么多小结节呢,是不是肺癌呀。很多人在网上一番搜索,看了一些错误的网络科普,竟产生了焦虑情绪:茶饭不思,工作无精神。3, 其实作为肺结节,它也是有“门槛”的,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样,不管“高矮胖瘦”都叫肺结节。肺结节是肺里面直径≤30mm的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简单来说就是小于30mm的肺肿块,而直径在10mm以下的肺部结节可以定义为“肺小结节”。肺部结节有一颗出现的,也有可能多颗出现的。4, 认识肺结节:根据结节的密度不同,可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其中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可能性最大,磨玻璃结节次之,实性结节,尤其是小的实性结节良性的可能性最大。常见的良性肺结节包括感染引起的球形肺炎、结核球、纤维瘤、错构瘤、脂肪瘤等良性肿瘤、以及非感染性肉芽肿等疾病,恶性病变则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内转移癌。但不可否认部分良性病变长时间之后也可能转化为恶性。5, 对于首次体检发现,没有任何症状,仅是体检发现肺部小结节,如果<8毫米大多数都是良性的。千万不要紧张,不要急于手术,一定要留出观察时间。根据肺部小结节的大小和性质,把观察期限分为每三个月,六个月或是一年为间隔。肺部小结节,即使是恶性,观察三个月也不会发生转移,仍是早期。观察期如果小结节长大形态变得不规则,再手术也完全来得及。6, 观察期我们应如何做:①及时戒烟您千万别这样认为隔壁二大爷吸了一辈子烟,照样活到80岁,这只是个例;大样本流行本调查数据提示每天吸烟一包以上,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数倍。请记住:及时戒烟,任何时候都不晚。②加强锻炼目前有研究证实每天坚持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患癌风险。推荐快步走,昂头挺胸大步走。③保证充足的睡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白天忙碌,晚上熬夜,难以按时入睡。长此以往,人们多处于亚健康状态,阴阳失调,为癌细胞产生创造了条件。建议最好晚上十一点前睡觉。④使用抗生素消炎两周。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在发现结节后都比较急躁、焦虑,不能正确理解医生消炎建议,怕对肺部结节的治疗产生耽误。对于有相当一部分的肺结节都是肺炎或结核瘤等可能,通过消炎可以排除。但不是所有的小结节需要抗炎,要根据医生的建议。⑤定期复查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出发,肺部小结节三个月的观察期,不会导致肿瘤的转移播散。进行规律的随访,监测结节动态变化,如果发现病灶迅速增大、病灶出现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增加、血管形成,血供丰富、出现分叶、毛刺和/或胸膜凹陷征,再行手术切除。
早期肺癌靠“切”,晚期肺癌靠“药”,局部晚期肺癌的患者却只能在“夹缝求生”:大多数患者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而单纯药物治疗又不能将疗效最大化。黄冈患者老杨就陷入这样尴尬的境地。幸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谢颂平副教授团队的帮助下,通过实施“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微创切除”的创新治疗模式,最终实现临床治愈,并于6月27日出院。2个月前,69岁的老杨因咳嗽时痰中带血,在当地医院做胸部CT检查时发现左侧肺门长了一个肿瘤。活检后被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常规治疗需要将左肺完全切除。不愿贸然切除全肺的老杨,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求助。谢颂平副教授接诊后,联合东院肿瘤科章必成教授团队,对老杨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确定肿瘤没有远处转移,但是同侧的纵隔淋巴结已经出现转移,并且肿瘤与肺动脉主干关系密切。根据临床病理分期,老杨的肺癌已经到了Ⅲ期。谢颂平告诉焦虑的老杨,他的肺癌属于局部晚期,并不等同于广泛转移的晚期肺癌。胸外科与肿瘤科MDT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先进行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再评估是否能够进行手术治疗。老杨一家又重燃了治疗的信心。经过1个周期的治疗,其左侧肺门上的肿瘤明显缩小,基本消失不见了,之前怀疑转移的纵隔淋巴结也不再有活性。再次全面评估后,谢颂平认定此时是手术切除肿瘤的最好时机。两周前,在单孔胸腔镜下,谢颂平团队顺利将左肺上叶肿瘤完整切除,并保住左下肺。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提示,老杨的肺癌达到了PCR的标准,即病理完全缓解,也就是说在显微镜下已经无法找到肿瘤细胞。谢颂平教授为患者手术中。在院胸外科主任黄杰教授带领下,谢颂平副教授团队通过术前新辅助治疗,成功为数十位局部晚期胸部肿瘤患者争取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结合单孔胸腔镜手术技术有效减少患者的创伤,缩短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并且熟练应用腔镜下袖式肺切除、肺血管成型等技术,使部分患者避免了全肺切除,为胸部肿瘤患者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朱玉凤、杨岑)呼吸突然极度困难,仿佛被人“扼住了命运的喉咙”,近日,安徽芜湖一女子突发“怪病”,生命危在旦夕,危急时刻奔赴武汉求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专家“火眼金睛”,识破食道癌的精心“伪装”,同时在多学科合作下,以两期精准治疗帮助女子“渡劫”成功。两个月前,安徽芜湖的荣女士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咳嗽、发热,特别是阵发性的呼吸困难,让她寝食难安。“严重的时候,感觉像被人用力掐住脖子一样,吸不进气,也吐不了气,随时都要窒息一样。”荣女士回忆起来仍然心惊胆战。胸部CT检查显示其气管明显狭窄、气道梗阻,当地医生怀疑其为“食管癌导致的气管食管瘘”。要知道食管癌导致的气管食管瘘死亡率很高,救治难度极大,预后极差。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荣女士及家属四处求医,但多家医院给出的都是令人绝望的回复。万念俱灰之际,荣女士一家通过网络联系上了以食管癌诊疗享誉全国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光谷院区)胸外科。谢颂平主任医师通过详细问询病史发现“疑点”:气管食管瘘患者进食过程通常出现呛咳症状,但该患者进食时没有出现类似症状。为甄别病情,尽快帮助荣女士解除病痛,谢颂平主任医师建议患者尽快到武汉来接受进一步的详细评估。当天,荣女士和家人跨越400公里,从芜湖赶到武汉,急诊入院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在东院胸外科主任黄杰教授的指导下,谢颂平主任医师带领诊疗组对荣女士进行紧急排查。胃镜检查及活检结果证实荣女士确实患有食管癌,但尚未发生气管食管瘘的现象,属于“不幸中的万幸”。气管CT重建则显示,下段气管受压严重变窄几乎只剩下“一线天”。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的“元凶”,其实是肿大的纵隔淋巴结。正是它压迫并侵犯了气管,导致气管局部严重狭窄并发严重的呼吸困难。鉴于病情特殊性,为制定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东院胸外科组织了多学科(胸外科、肿瘤科、呼吸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MDT会诊讨论。明确病情为“食管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并侵犯气管,气管明显狭窄,导致呼吸困难”,专家讨论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除呼吸道梗阻,决定选择先进行“化疗+免疫治疗”,达到缓解气道梗阻的目的,为后续的手术治疗争取机会。在多学科MDT团队的精心救治下,“化疗+免疫治疗”效果十分明显:经过3个周期的一期治疗后,荣女士呼吸困难症状完全好转,复查胸部CT提示:压迫气管的淋巴结和食管肿瘤明显缩小,气管基本恢复正常。谢颂平主任医师表示,一期治疗后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侧壁无穿孔,如果前期没有进行合理诊断和治疗,患者很可能出现局部坏死导致气管食管瘘。此外通过复查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发现原发食管肿瘤仅有少许活性存在,肿大淋巴结等均无活性。多学科MDT团队再次会诊评估后,确定开展二期治疗——微创腔镜手术切除食管肿瘤。经过详尽的术前准备,在黄杰主任指导下,谢颂平主任医师团队为荣女士实施了“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这一微创手术,并成功将消化道改道,避免将来发生气管胸胃瘘的可能。术后在东院胸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后,荣女士恢复良好,术后病检结果也非常理想,只需完成术后的辅助治疗即可。12月7日从武汉出院返回芜湖时,荣女士一家向东院胸外科医护团队鞠躬致谢。
现在的我又能重新进食了,食物的感觉真好啊!”1月8日,在回访电话中,刘女士感慨地说道。今年56岁的刘女士,因多次接受手术,完全切除食管后无法经口进食,仅靠体外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近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专家团队巧妙实施“结肠代替食管”手术,为她重建了一条“新食道”,成功恢复了她的经口进食功能,让她终于又品尝到食物久违的美好。刘女士出院前与医护团队合影2012年,时年44岁的刘女士不幸确诊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在湖北黄石当地医院接受“食管恶性肿瘤切除+胃代食管消化道重建”手术后,恢复健康。然而7年后噩梦重现,2019年她在例行胃镜复查时,查出肿瘤复发,于是再次接受开胸开腹手术切除肿瘤,并又一次接受用残留的胃组织代食管手术。不幸的是,2023年复查中,发现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再次复发。多次复发久治不愈的刘女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慕名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寻求帮助。东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谢颂平教授表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肿瘤,临床表现以进食哽咽为主,约90%病例发生在食管中下段。该病复发率高、预后差,放化疗对其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手术是目前治疗此类肿瘤的首选方法。鉴于刘女士此前两次接受食道切除+胃代食管手术,再实施第三次手术治疗的难度将急剧增长。在东院胸外科主任黄杰教授指导下,谢颂平教授邀请东院消化内科、肿瘤科、麻醉科等组建DMT专家团队进行多学科会诊,综合评估后,为刘女士量身制定了营养支持和体能训练方案,以及最佳手术治疗方案。专家团队正在手术手术计划分为两期:第一期手术治疗目标切除肿瘤。由于患者前两次手术后均出现了局部复发,因此需要将胸段残余的食管及胸腔内的管状胃全部切除,减少再次复发几率。第二期手术采用“结肠代食管”的方法重建消化道,恢复患者进食功能。去年9月11日,在黄杰教授指导下,谢颂平教授带领团队实施第一期手术。术中专家发现,刘女士先前的手术中食管被切除变短,食管与胃的吻合口已上升至主动脉弓下水平。该吻合口与周边组织结构形成致密的粘连,手术操作难度和风险大大提高。为了游离松解食管胃吻合口以及切除胸腔内管状胃,谢颂平教授手术入路选择经左侧胸腔;但由于主动脉弓的遮挡,经左胸入路安全的游离胸上段食管很困难。谢颂平教授调整了双侧开胸手术方案,左侧采用传统的开胸方式,而右侧选择胸腔镜微创入路,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患者身心负担,手术经历4个小时顺利完成。一期手术后,经过2个月康复治疗,去年11月6日“结肠代食管”手术如期开展。谢颂平教授在刘女士腹腔切取了一段结肠,将结肠处理后一端接至颈部食管处,下端接在空肠上。历经3个半小时,一根“新食管”就此重塑成功,刘女士的上消化道完成重建。术后,经过医护团队21天的精心康复护理,刘女士身体状态良好,同时恢复了进食功能并康复出院。黄杰教授介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自上世纪60年代在全球首创“结肠代食管”术式,即应用移植的一段结肠来代替食管,保证患者正常经口进食,该术式操作复杂、难度高、风险大,是胸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据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成功帮助国内近2万例食管因各种原因无法进食的病患重获新生。近年来,他们又将该术式扩展至食管癌的根治上,取得了良好疗效,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
治疗前 年轻患者发现自己胸廓下部前凸,与其他人不一样,被诊断为鸡胸,不敢在外面光膀子,心情低落, 治疗中 给予鸡胸矫正手术,恢复身体完美 治疗后 治疗后1月 术后五天顺利出院
“村里人都没看出来我是做了肺癌切除手术的人,今年春耕我们家一点儿都没耽误!”3月28日,湖北咸宁47岁的农民老江在电话随访中兴奋地向自己的主刀医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谢颂平副教授“报喜”。去年底,老江突然声音嘶哑,他一直当感冒治疗,但声音嘶哑的情况持续加重。他到当地医院就诊后,CT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左上肺竟然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直径超过了10厘米。进一步穿刺活检,老江被明确诊断为“左上肺中央型鳞状细胞癌”。医生表示有可能是晚期肺癌,常规需要将左肺全切除。这意味着,这个农家将丧失最主要的劳动力。不放弃治疗的老江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求诊。谢颂平副教授接诊后,明确其为局部晚期肺癌,判断声音嘶哑有可能是肿瘤侵犯了喉返神经,也有可能是肿瘤的压迫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进一步在与肿瘤科会诊后,谢颂平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先进行辅助化疗+免疫治疗,3个周期后再评估是否能够进行手术治疗。经过1个周期的治疗,老江声音嘶哑的情况明显好转,这大大增强了他的信心。3个周期后,声音嘶哑的情况完全消失,CT检查显示肿瘤直径已经缩小到6厘米。再次全面评估后,医生认定此时是手术切除肿瘤的最好时机。但这一肺部肿瘤紧紧挨着左肺动脉主干,手术中稍有不慎,很可能肺动脉破裂,引发致命性大出血。为了尽可能地保住左下肺,提升术后生活质量,谢颂平大胆提出“保肺”治疗方案:通过胸腔镜辅助小切口采用肺动脉成形的技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更多的肺部组织。谢颂平介绍,肺动脉成形是一种特殊处理血管的手术方法,需要将肺动脉侧壁部分切除,或肺动脉部分切除袖式成形,一般适用于肿瘤侵犯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血管根部导致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处理血管的情况。但是,肺动脉由右心室直接发出,一旦破裂出血,手术视野将瞬间变成“汪洋血海”。因此,肺动脉成形手术难度大,发生大出血的风险高。术中谢颂平带领手术团队通过6厘米的小切口,在胸腔镜下自下而上将肿瘤仔细剥离。当处理到肺动脉时,发现肿瘤果然侵犯了左肺动脉主干的侧壁,和术前的预判完全吻合。按照预案,手术团队依次游离出受侵肺动脉的近心端及远心端,并将血管分别进行阻断,顺利地完成了肺动脉成形术。最终将左肺上叶肿瘤完整切除,并顺利保住左下肺。术后康复后,老江完成了后续的抗肿瘤治疗。出院后一个月,他的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甚至还参加了今年的春耕,全家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谢颂平介绍,肺癌在中国不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是排名第一。发现晚、就诊晚,是肺癌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大约15%的肺癌能在癌细胞扩散到邻近淋巴结或其他部位之前得到早期诊断,70%-80%肺癌在被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中国的肺癌治疗水平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如果肺癌能在早期被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进行规范治疗,那么患者五年生存率可提高到80%。谢颂平建议,45岁以前每年体检一次,45岁以后每半年体检一次。另外,90%以上的肺癌患者有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史,建议40岁以上,尤其有吸烟史、有肺癌家族史、有石棉及砷或辐射职业接触史、生活环境空气污染严重、长期在密闭环境工作的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进行肺癌早期筛查。
在门诊常会碰到体检发现肺部结节的年轻女性,而且还有备孕的计划。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怀孕对肺部结节是有影响的,这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认为怀孕可以导致肺部结节的发生发展。但是已有一些研究认为,怀孕患者体内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这个患者肺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比如说母亲孕激素、可能会导致肿瘤的进展,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女性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波动,也会使女性肺癌的发生和发展。确实也在临床中碰到过因怀孕导致肿瘤进展较快的情况。那么如何处理呢?对于一些怀疑高风险的肺部结节,可以先切除,待身体恢复后再进行备孕。如果结节为低风险结节,可积极备孕。
这是一个2021年12月的患者送的(实际出院时间2022年1月初)。 患者,女性,是一位教师,诊断为中段食管癌(考虑为局部晚期),在当地医院给与了免疫加化疗两个疗程,每次做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现象都较重,甚至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后来出现食管-右主支气管瘘(整个右下肺感染较重,纤维支气管镜可见右下肺支气管开口有破口,并有脓液)。 后来慕名前来找我们诊治,分析了病情后,我们采取了手术治疗食管癌切除(因为感染的存在,纵隔胸膜增厚,看不到奇静脉边缘,长期营养不良,凝血功能不好,创面大,渗血多,和家属沟通,家属说,医生放心大胆的去尝试,什么结果我们都接受,这次手术也是救她的唯一途径),我们成功的切除食管肿瘤并且是根治性切除,颈段食管外置,空肠造口维持营养,同时我们发现右下肺支气管破口小,食管肿瘤已切除,感染来源去除,有保存右下肺组织的希望,再次和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得到了理解支持。然后是术后感染恢复过程:根据痰培养、胸水培养以及经验用药,成功闯过了感染关。患者回家进行营养调整,恢复身体。 在一个月后,患者来院行消化道重建。我们首先给患者做了PET-CT检查,没有提示肿瘤复发转移。然后给患者行了经胸骨后管状胃颈部食管吻合,重建了消化道。患者术后两周正常进食。目前已出院回家调整身体,等着年后再进行抗肿瘤的综合治疗。 在这个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的体会是:患者家属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外科医生的技术;多学科的相互配合!
家住湖北仙桃的孙爹爹因胸骨肿瘤疼痛难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骨科、麻醉科专家组成MDT团队,应用3D打印技术重建患者胸廓,并将他的自体肌腱“移花接木”重新建立起保护心肺的“防护墙”。11月10日,摆脱病痛的孙爹爹顺利出院。 恶性肿瘤长在要害“C”位 一年前,67岁的湖北仙桃孙爹爹发现胸部隆起小包块,出现局部压痛感。 近几个月胸部肿胀越发严重,稍有运动就有明显疼痛,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胸骨肿瘤。孙爹爹慕名找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谢颂平教授寻求帮助,胸部CT扫描后发现,肿瘤长在患者胸骨柄上,并累及右侧胸锁关节。 “胸骨肿瘤长在了要害位置,这个病例有难度。”谢颂平教授根据影像结果分析,胸骨位于胸部正中,既要维持胸廓稳定,保障正常呼吸功能,又是心肺正前方的保护“铠甲”。而由胸骨柄、第一肋骨和锁骨的胸骨端组成的胸锁关节,是人体上肢与躯干之间连接的多轴关节,参与人体日常的耸肩、含胸、扩胸、肩部绕环运动等诸多上肢活动。 “若不及时手术,肿瘤会继续长大,将造成严重后果。”科主任黄杰教授表示,如果将肿瘤和胸骨一并切除,胸壁将形成巨大缺损,胸腔内压力改变,加重影响呼吸功能。一个拥抱或一个碰撞,就可能伤及要害。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合适替代材料重建胸壁,替代胸骨的生理功能。 连闯2关攻破手术难题 用于胸廓重建的材料是治疗关键,如何无线接近原生组织生物力学相容性,一直是外科重建领域的难题。黄杰、谢颂平教授联合东院创伤与显微外科任义军、金志辉教授组建MDT团队对病例进行反复研究探讨,一致认为3D打印技术可应用于胸廓固定及修复,做到“一站式”仿生胸壁重建。3D打印的钛合金复合材料组织相容性极佳,远期骨及肌肉会附着其上生长。 如何重建胸锁关节功能又是一大难题。切除胸骨肿瘤后,钢丝缝合和钢板连接是连接锁骨与重建胸骨柄最常用的两种方式。然而前者长时间关节活动磨损后,钢丝可能出现断裂或切割骨质;后者会限制关节活动角度,并且固定钢板于骨质的螺丝可能会出现松动脱落或穿破皮肤,最终导致重建胸锁关节失败。 “可以尝试使用自体肌腱来解决这个难题。”谢颂平教授提出,自体肌腱可有效避免骨质切割,耐用性远超钢丝及钢板的螺钉固定,并且此种连接方式属于柔性连接,重建后胸锁关节的活动度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同时也能够为患者降低手术费用。 MDT团队重建心肺“铠甲” 在东院麻醉科孟庆涛教授团队的保驾护航下,孙爹爹的手术于10月25日如期开展。首先由任义军、金志辉教授团队摘取孙爹爹的自体肌腱,随后黄杰、谢颂平教授团队切除胸骨柄肿瘤,为保证肿瘤的安全切缘,将右侧部分锁骨合并胸锁关节一并切除。再将准备好的3D打印钛合金胸骨柄假体植入,重建患者胸廓,最后将备好的自体肌腱代替钢丝连接锁骨与假体,重建了胸锁关节,历经3个小时手术成功实施。 东院胸外科沈晓玲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精心开展术后康复,为保护重建的胸锁关节,术后早期限制了孙爹爹的双上肢活动,随着身体逐渐恢复,为孙爹爹进行双上肢功能锻炼。近两周的康复后经过评估,通过3D打印的钛合金假体在孙爹爹体内适用性良好,同时胸锁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黄杰教授表示,胸骨肿瘤较为少见,约占全身骨肿瘤的7%-8%,多数胸骨肿瘤为恶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常见症状是局部疼痛,胸前可见有隆起性改变。胸骨肿瘤的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对放疗、化疗治疗手段不敏感,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胸骨肿瘤切除后再进行胸廓重建,以保证胸廓的稳定性。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MSRM7N0552ES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