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状态在现实社会里,抑郁或焦虑症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感情绪,是人之常情。任何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压力,不得不面对这些不可能不面对的问题或压力,当感到自己无力应付这些问题或压力时,会产生的一些心烦、紧张、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焦虑抑郁症状,人们常常通过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态、放松心情就可以缓解,然后振作起来,一般来说,不超过2周;如果这些焦虑抑郁症状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或时好时坏,或引起躯体的一些不适等症状,那么就是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如果进一步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是抑郁症或焦虑症。如果超过2周或一个月来、或数月或半年以上,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睡眠困难、总担心什么事、经常感到心烦或心慌、易激动或紧张、容易着急、易受惊吓、有害怕或恐惧感、爱想事或琢磨事、高兴不起来、情绪低落、兴趣降低、感到生活没有意思、有委屈感或想哭、记忆力有所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症状,如果有其中一些症状,那么你可能具有一些焦虑或抑郁的症状,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在治疗上,建议首先自己要调整好自己心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情,当然,说起容易,做起难,但自己要有信心,要相信这种病情是可以治疗的,这点非常重要。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好自己心态和心情,不能缓解,一定要进行药物治疗。许多人害怕药物治疗,认为药物会损害身体,或认为药物治疗时间长,可以产生药物依赖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需要辩证的看问题,是药(包括中药)有三分毒,但有病就必须治疗,只要利大于弊,可以通过合理、系统、规范地用药,就可以把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或不产生不良反应。一般来说,抗抑郁和焦虑的药物没有药物依赖性,但如果病情没有稳定住或巩固好,过早停药会引起疗效反弹,或再次陷入抑郁焦虑症状的状态。抗抑郁和焦虑的药物起效都很慢,一般需要二周到四周才开始起效,需要服用的时间较长,当症状完全消失,还需要维持一段时间,再巩固疗效一段时间,然后逐渐、缓慢地减少药无剂量,最后完全停药,不要马上停药,以免疗效反弹或复发,至于药物的剂量大小,因人而异,最好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如果认为自己有抑郁或焦虑症状时,不要自己通过网上、书、报纸或杂志等去查看或看自己是否符合什么抑郁或焦虑症状,是否处于抑郁或焦虑状态,因为你不是医学专业人员,容易产生这也符合,那也符合,自己给自己诊断。一定要到医院找专业医师来确定。
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时间的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可能失眠,而以中青年和老年人失眠最为严重,因为中青年人各种压力最大,首先是心理压力很重,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工作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或看不贯的事,都有可能导致失眠。而导致老年人的失眠的原因不同与中青年人,退休后,原先的生活节奏发作了改变,地位也有很大的改变,或与家人对某些事的看法或处理方式不一等等,如果不能应尽快适应并形成新的生活模式,调整好心态,就可能因此而引起精神与心理方面的某些障碍,导致失眠,另外,或伴有高血压、脑梗塞、脑出血、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大便不通畅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退行性颈椎病、脊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麻木、震颤麻痹等疾病,可因为疾病本身或伴有症状而影响睡眠,或加重了失眠。失眠使人精力不足,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沉,并影响到人的学习和工作。长期失眠使人感受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思维的灵活性降低。失眠对人的心理影响程度取决于失眠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失眠的认识态度。有人虽然患有严重的失眠,但精神状态很正常,白天该干啥就干啥,有的人即使偶尔失眠,却可导致头昏脑胀,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引起失眠原因有多种,常见的:1.心理因素:它可以占到失眠患者的60-80%。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都可以造成焦虑、抑郁、紧张时出现失眠。另外失眠症患者常常对健康要求过高,过分关注,或做事过于认真。心理因素又可以引起失眠,反过来,失眠又能影响到人的心理。2.在心理因素中还有一些心理误区值得注意:首先是害怕心理,许多慢性失眠患者都有这种感觉,晚上即将要睡觉或晚上一上床就总担心今天是否能睡好,或是想尽力让自己很快入睡,但事与愿违,越想睡越不入睡,越不入睡越着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一夜折腾,瞪眼到天亮。 3.环境因素:环境嘈杂、空气污浊、居住拥挤或突然改变睡眠环境。4.睡眠节律的改变:夜班和白班频繁变动等引起生物钟节奏变化。5.生理因素:饥饿、疲劳、兴奋、紧张等。6.药物和食物因素:酒精、咖啡、茶叶、药物依赖或戒断症状;7.精神因素:各类精神疾病大多伴有睡眠障碍,失眠可以是精神症状的一部分。8.各种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等。失眠的表现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到疲劳或缺乏清醒感、白天困倦思睡等。在失眠者中,以入睡困难最多见,其次是睡眠浅和早醒,有些表现为睡眠感觉缺乏,通常以上情况并存。对失眠产生越来越多的恐惧和害怕,以及对失眠所致后果的过分担心,使者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久治不愈。睡眠时,紧张、焦虑、担心更加明显,清晨感到身心憔悴、疲乏无力。常常试图以服药来对付自己的紧张情绪。服药剂量越来越大、服药种类越来越多,疗效越来越差,信心则越来越小。或服用药物治疗时,某天出现胃稍有不适、食欲不好、口干口苦等症状,就感到害怕、恐惧或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等,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失眠问题更加突出。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可造成药物依赖、个性改变、情绪不稳等。失眠的治疗1. 首先,不要紧张。失眠是可以治疗的,不要灰心,要有信心。2. 尽可能地弄清楚导致失眠的原因、特点和规律,调整和改善睡眠的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3. 心理支持:要妥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理解睡眠是一种自然地生理过程,消除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4. 目前心理或精神因素失眠的原因之一,如:入睡是否困难?是否多梦?是否睡眠浅、一有动静就醒?是否一到睡眠时就害怕失眠?是否总担心什么事?是否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是否经常感到心烦?是否易激动或紧张?爱想事或琢磨事?是否情绪低落?是否兴趣降低?是否有恐惧或害怕感?是否易受惊吓?是否有委屈感或想哭?记忆力是否减退?注意力是否不易集中?如果有其中一些症状,那么您可能具有一些焦虑或抑郁的症状,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不用害怕,并不是说您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而是处于这么个状态。自己要调整好自己心态,学会放松,当然,说起容易,做起难,自己要有信心, 告诉患者这点非常重要,甚至比服用药物治疗更重要。5. 行为治疗:生物反馈、自我催眠等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睡眠前的紧张状态。6. 药物治疗:对不能自己调整好自己心态或心情的失眠。可以药物治疗。7.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服用中药治疗,可以是中成药或汤药,本人认为,最好是中药汤药的效果好,因为中医诊断需要望、闻、问、切(即中医辨证),根据不同的症候来开处方的,并需要根据症候变化随时调整用药,而中成药的处分是固定的,不能因为不能根据症候变化随时调整用药,当然了,有些失眠服用中成药也可能有效,因人而异。如果不想自己煎药,目前可以服用中药颗粒剂,就像感冒冲剂一样用开水冲服即可,效果与与自己煎的中药效果差不多,但价格较高。8. 催眠药物:本人认为,如果中药治疗不能完全控制住或效果不明显的,可以服用催眠药物。催眠药物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应该避免药物依赖的形成。一般选择半衰期短、副作用和依赖性较少的抗焦虑和镇静催眠药物。睡前服用,疗程1-2周 为宜。对继发性失眠者以治疗原发性疾病为主,镇静催眠药物为辅。9. 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如果中药治疗不能完全控制住或效果不明显的,或需要长期服用催眠药物的人,或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和体征的人,可以服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可能有人对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有较多的担心,害怕药物有成瘾性,需要长期服用,或损害肝肾功能。是药有三分毒,如果真患病,那么需要服用药物时,也应该服用药物治疗,药物可能有不良反应,但并不是人人服用药物,都会有不良反应,损害肝肾功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部分人服用药物是起到治疗效果,而不要出现不良反应,损害肝肾功能,因人而异,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可以马上停药,停药后不良反应会消失的,不要紧张或害怕。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起效都很慢,一般没有药物依赖性,需要二周到四周才开始起效,需要服用时间较长,当症状完全消失,还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然后逐渐、缓慢地减药,最后完全停药,不要马上停药。
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如;血压、血脂、血糖异常,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另外神经精神因素也可导致头痛,目前神经精神因素导致的头痛比较多,头痛时可以考虑做脑CT或核磁检查,如果脑CT和核磁检查,未见异常,提示没有脑部的器质性病变,由于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想做检查,也有可能检查完后,原因还是不能确定,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多见,这是因为目前的医学技术的限制所致。另外,是否经常感到心烦?是否易激动或紧张?爱想事或琢磨事?是否情绪低落?是否兴趣降低或以前感兴趣的而现在不感兴趣了?是否总感到高兴不起来?是否有恐惧或害怕感?是否易受惊吓?是否有委屈感或想哭?记忆力是否减退?注意力是否不易集中?如果有其中一些症状,那么您可能具有一些焦虑或抑郁的症状,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不用害怕,并不是说您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而是处于这么个状态,是可以治愈的。另外是否手机或电脑长时间使用?目前许多人长时间使用手机或电脑,也可以导致颈椎的病变,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头痛。如果是单纯的头痛,对于头痛,从西医方面来说,主要是止痛,而从中医方面来说,中医还是很有效的,从我们临床上的治疗看,通过中医辨证服用中药治疗有不少患者可以缓解或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