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丽高雅欣张鹏审校高纯陈镇燕轻断食,又称不完全断食或者间歇性断食,是指通过断食与正常进食交替进行一段时间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饮食疗法。轻断食发明之初是为改善慢性肾病病人炎症反应的一种治疗性饮食法,后来在减肥界一度风靡,成为“网红”。轻断食可以减肥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国发布的《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将“5+2轻断食”模式作为一种可推广且可规范化使用的医学减重方案。轻断食会使人体处于饥饿或者能量限制的状态,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释放入血,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机体感知到能量不足,于是就会利用一切可用的能源来维持“生计”,这个时候,脂肪组织就会被用来氧化供能;同时,胰高血糖素又会进一步加快脂肪的燃烧,因而达到减肥的效果。除此之外,轻断食还有控制血糖、降低坏胆固醇、促进细胞自噬、抗氧化、预防癌症及延年益寿等功效,真是yyds。轻断食减肥法大全/限时进食法/又称16:8轻断食,是指一天中正常摄入食物的时间控制在8小时之内,其余16小时处于完全禁食状态,可喝水。比如:上午10:00点开始吃早餐,那么晚上6点后就不能再吃任何食物了;或者将早、午餐合并,12点进食,那么在晚上8点进餐结束后就不再进食。/隔日禁食法/将断食日和自由进食日隔日交替进行,也就是前一天严格控制能量摄入,仅摄入基础能量的25%;隔天可以正常进食,但不能暴饮暴食。/5+2轻断食/5+2轻断食可以改善体重和代谢、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易于长期坚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模式是指在一周7天内,选择2天(一般不选择连续的两天,推荐周一和周四)的时间里限制能量摄入。女性一天摄入能量控制在400千卡左右,男性控制在500千卡左右;其余的5天正常进食,女性每天可摄入1200~1500千卡能量,男性摄入1500~1800千卡能量,其中三大营养素的占比应为:蛋白质20%,脂肪25%,碳水化合物55%。轻断食断食日的2天怎么吃?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食谱,供想减肥的你参考:瘦身革命不仅只是控食轻断食期间绝对禁忌高糖、高油、高脂的食物;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量增加蔬菜的摄入量;饮食要注意少油清淡,每日油控制在15克(一勺半)以内,盐控制在6克(1盖)以内;食物烹饪方式推荐生吃、凉拌、蒸、煮、涮等,避免油炸;放慢吃饭速度,增加咀嚼时间,每餐进食时间把握在20~30分钟,切忌狼吞虎咽;尽量在家吃饭,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早睡不熬夜,推荐每日11点前入睡;远离压力,避免情绪紧张。轻断食的同时结合适度的运动效果更佳,断食日可不运动。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健身车、跳绳、瑜伽等)及每周3~5次阻抗运动(如哑铃操、Keep、动感单车和其他健身器械锻炼等),每次15~20分钟,能够帮助提高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胰岛素抵抗,有效预防肌肉消耗和肌肉减少的发生。所有人都适合轻断食吗轻断食能够减肥,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比如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孕妇、哺乳期妇女、青少年、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有消化道溃疡等人群都是不适合的。另外,对于BMI≥32.5的人群,如果传统的改变行为、控制饮食或药物治疗等减肥方法无效,还可以通过减重代谢手术达到持续减肥的效果。很多的减肥法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看起来简单、容易理解,不需要学习复杂的营养知识,似乎就能见效。但是身体的管理没有捷径,切记不要盲目跟风,建议大家到正规医院找专业营养(医)师咨询,判断你是否适合轻断食,在营养(医)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由临床营养(医)师在对你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合理的轻断食方案。轻断食期间,要规范就医随诊,推荐每月或每3个月一次,随访减重的效果和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脱发、口腔溃疡、便秘、头晕、乏力等情况,医生会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处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合理的减肥并不仅仅是为了拥有美丽轻盈的身材,更是为了预防因肥胖引起的各种代谢性疾病,收获持久的身心健康。新一年的征程已经开始,祝愿大家都能实现自己新年立的flag,元气满满,健健康康。
最近全世界都在大力推进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我们国家也在积极有序地进行着。因为工作关系,平时服务了很多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者。好多人就在各种场合咨询我,恶性肿瘤患者到底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按照目前的接种说明,在现阶段恶性肿瘤患者是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的。主要原因就一句话: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犯不着冒险。新冠疫苗问世时间不长,相关的前期临床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正常健康人群,没有恶性肿瘤患者接种后的临床观察数据,所以目前还不清楚这部分人群接种疫苗后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效力,也不清楚会发生哪些副作用,特别是严重副作用。因此,谨慎起见,建议恶性肿瘤患者暂时不要去接种新冠疫苗。 那么是不是肿瘤患者以后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了呢?那倒不一定。如果以后数据出来了,有可能会将恶性肿瘤从相对禁忌症里面去掉,那就还是可以去接种的。 需要明确的是,上面所说的恶性肿瘤患者,是指正在罹患疾病的患者,即已确诊、将要进行或正处于临床治疗或随访观察期的患者;不包括既往曾患病,但是目前已经痊愈的人。一般我们将随访5年不复发的人,归入临床治愈这一类。对于那些怀疑患有肿瘤,目前正在检查等待明确诊断的患者,还是等诊断搞清楚了再决定是否接种疫苗为妥。 尽管不能接种新冠疫苗,肿瘤患者还是可以通过做好其他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比如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去人多的地方等等。而且,普通人接种了疫苗也不代表就处于无敌状态了。毕竟疫苗的保护力并不是百分之一百,毕竟还不断有新的变异毒株出现。大家还是要做好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朋友,不给祖国添乱。 2021年8月17日重要更新: 以上文字是2021年3月份编辑发布的。时光如梭,转眼快半年过去了。此间病毒变异,疫情反复,仍然有不少肿瘤患者在咨询是否应该注射新冠疫苗。目前对于这一点还是有些认识更新的。国外对于肿瘤患者,包括正在参加临床研究的晚期患者,是推荐注射疫苗的,甚至推荐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注射第三针加强,比普通人多一针。其理由包括:这类人群免疫功能低下,比普通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应该优先免疫;这类人群需要在疫情期间反复多次出入医疗场所,更容易暴露在易感染环境。此外,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疫苗会对肿瘤的病情及其治疗措施产生不利影响。相比之下,国内公布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则显得保守一些。今年3月29日,中国疾控制中心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指出:目前尚无新冠病毒疫苗对免疫功能受损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肿瘤晚期患者属于免疫功能受损人群,疫苗对这类人群的保护力可能会减弱。减毒疫苗或者腺病毒疫苗可能在这类人群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国内目前主流的执行标准,仍然不推荐正在进行积极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注射疫苗。 综上所述,我建议肿瘤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注射疫苗。疾病处于稳定期,体内已经没有残余病灶,短期内评估没有复发风险的患者,在排除常规的疫苗注射相关禁忌症后(例如,过敏,正在发热,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等等),应该积极注射疫苗。在疫苗种类的选择上,尽量避免腺病毒疫苗或减毒疫苗,可以选择重组疫苗或者RNA疫苗。疾病处于进展状态,正在接受副作用较大的抗肿瘤治疗患者,暂缓接种。如果实在拿不准自己该不该接种疫苗,还请当面咨询医生。
不少人可能都看过徐峥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电影大火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一个神药“格列宁”。而现实生活中“格列宁”的原型、靶向药“格列卫”,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一种相对少见的胃肠道肿瘤——胃肠道间质瘤。 一说起肿瘤,大家往往谈癌色变。普通人说的癌,其实是恶性肿瘤的统称,在医学上包括上皮组织起源的癌和间叶组织起源的肉瘤两大类。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就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间质瘤总体来说是一类恶性肿瘤,但是恶性程度可以从极低到极高。所以临床上我们会看见,有人无意中检查出间质瘤没处理,也一辈子都没啥事;有人却不幸在患病后短短几个月内就牺牲了。医学届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时间其实并不长,但是最近20年来进展很快。 早年间受技术限制,人们只是在显微镜下看到这类肿瘤的细胞形态呈“梭形”,和平滑肌及神经束非常相似,所以一度认为它是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例如“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等等。但是相当一部分所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患者,临床表现又明显不同于其他也诊断这类疾病的患者,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大困扰。直到1983年Mazur等人在研究“胃平滑肌瘤”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肿瘤跟平滑肌细胞或者神经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超微结构有较大区别,从而首次提出了“间质瘤”的概念以示区分。真正的进展来自于1998年,日本学者Hirota发现c-kit基因突变是导致这类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将GIST从以往的“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中区分出来。此后关于间质瘤的研究突飞猛进,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获得大量进展。特别是基因检测技术和分子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相当一批过去不明不白死于“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的患者获得及时正确的救治,生命得以挽救或延长。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认识到,胃肠道间质瘤(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里的卡哈尔(Cajal)间质细胞或者其前体细胞,发病率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文献估计每百万人口每年有约10-20例发病。而GIST的实际发病率可能远高于此。从尸体解剖累积的资料提示高达35%的尸检中发现有小GIST,说明大量人群携带GIST未被发现,这些人终身都没有任何相关症状。大部分GIST发生于胃(50-60%)和小肠(30-35%),结直肠约占5%,食道占比不足1%。胃肠道以外的GIST例如腹膜后等处也有发生,但是罕见。非胃起源的GIST往往恶性度高于胃起源的。因为肿瘤隐匿于腹腔深面,容易被忽视。大部分早期患者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小肿瘤患者往往是因为其他原因做体检无意中发现。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肿瘤生长较快引起溃烂或者侵犯血管,导致患者反复黑便、血便,呕血。时间稍长,患者可表现出贫血、营养不良的症状。肿块较大时可在腹部触及,或者引起消化道梗阻的表现: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等。文献报道约有11-47%的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转移灶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腹腔。 胃肠镜检及腹部CT是发现间质瘤的重要手段。高达25%的患者是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对于有相关症状的患者,接诊医师往往会推荐进行胃镜肠镜或者腹部增强CT检查。如果内镜发现粘膜下隆起,往往还需要做超声内镜来进一步明确诊断。还有一些患者,可能需要内镜下穿刺获取活织检查。而GIST的确诊,则依赖于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 研究发现,80%以上的GIST是因为c-kit基因突变或者PDGFR基因突变导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少见类型的基因突变。相关基因突变导致促进细胞生长的信号失去控制,从而驱动肿瘤发生发展。例如,c-kit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强,从而驱动细胞更快生长。在病理切片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病理学家就可以发现一些细胞表面的分子标记物表达升高,如CD117分子,DOG-1分子,CD34分子等等。这样,通过显微镜下的病理学细胞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的分子学特征,病理学家就能够对GIST做出准确诊断。此外,结合细胞增殖活跃程度,以及肿瘤大小、部位、是否破裂出血等危险因素评估,还可以对GIST肿瘤进行危险程度分级,为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GIST,则需要进行突变基因的检测,以预估药物的疗效。因为有些特殊基因突变类型的GIST,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来排除或者调整用药。 前文已述,多数GIST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强驱动的。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阻断激酶活性,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在发现c-kit突变后仅仅4年时间,2002年,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被FDA批准用于晚期GIST治疗,商品名叫格列卫。格列卫的出现,使得晚期间质瘤患者的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从19个月延长到57个月,翻了3倍!此后又陆续有舒尼替尼(商品名索坦)、瑞戈非尼、达沙替尼等靶向药物上市,最近还有专门针对原发耐药基因突变(PDGFRA D842位点突变)的Avapritinib(商品名Ayvakit)上市。这20年来已经有成百上千种靶向药被研发出来用于临床各种肿瘤的治疗,伊马替尼仍然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 当我们回望历史,看透间质瘤的前世今生,我们就仿佛在观看一部浓缩的人类和疾病斗争的历史。无数人的努力,让我们从蒙昧无知到认识日渐精深,从束手无策到慢慢有药可治。展望未来,现代医学一定会为更多的人解除痛苦和疾病。
——部分内容转发自网络 年底了,很多人选择在假期里自己和家人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保健意识都加强了。大家都意识到健康体检的重要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但是,你知道吗,不包括胃镜、肠镜在内的普通体检,对于胃肠道肿瘤,特别是早期肿瘤的检出率并不高。胃肠道恶性肿瘤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早期治愈率高,中晚期效果差。由于胃肠道位于身体深面,发生病变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等发生典型症状再去检查时,往往都已经进展到疾病的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而想要早期发现这些发生在身体内部的疾病,现在主要依靠内镜检查,也就是胃镜和肠镜检查。 所以,作为一名在胃肠外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专科医生,我建议大家,特别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群,在健康体检的基础上,把胃镜肠镜也加进去。至于检查的频率,对于没有症状的健康人群,每三至五年做一次胃镜肠镜就已经足够;有家族史、酗酒、抽烟等危险因素的人,检查频率应该缩短至一年;如果第一次检查有阳性发现,比如,检查出息肉,应该将复查周期缩短至一年左右;如果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后密切随访复查,缩短再次检查的时间间隔。而对于已经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有针对性的选择检查方式。 以下附录两篇来自网络的报道供大家参考: 最近,著名临床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最新研究,一次肠癌筛选检查可以使发生肠癌的风险降低超过三分之一,并且可以挽救无数的生命。 这项研究历时近20年,是由英国的多家研究机构资助的。研究发现,检查大肠的下半部分可以预防35%的发生在这个部位的肠癌,挽救41%的患者的生命。 该研究跟踪随访了17万多人,平均随访时间超过17年,其中4万多人接受了肠镜检查。这是历时最长的关于肠镜检查是否可以有效预防肠癌的研究。 使用肠镜筛查可以发现肠壁上的小息肉,如果不进行治疗,息肉可能变为癌变,而在肠镜检查期间发现并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它发展为癌症。 英国癌症研究所的肠道筛查专家,文章的第一作者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WendyAtkin教授说:“我们知道肠道检查对老年人有非常大的好处。虽然没有任何筛查是完美的,这项研究表明肠镜检查可以至少在17年里有效地减少癌症死亡。肠癌是可以预防的,而用肠镜筛查肠癌是减少肠癌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应该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检查一下自己的肠道。’’ 内科学年鉴: 一次肠镜可使患癌风险最高降低72% 医生们认为,及早发现,肠癌是最易治愈的癌症。最近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大型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肠镜检查能拯救生命。 该研究观察了大约25000位患者,他们所在的医疗体系普遍使用结肠镜检查,是50岁及以上的患者的主要筛查方法,因为这个年龄群体的结肠直肠癌患病率处于平均水平。 在这群研究对象中,2002年~2008年期间近20000名患者没有患癌症。大约5000名患者被诊断出结肠直肠癌,在2010年死于癌症。 研究分析发现,那些死于癌症的患者很大部分都没有进行结肠镜检查。对比过去20年的筛查历史发现,结肠镜检查与死亡率降低61%有关,其中右侧结肠癌风险降低了46%,左侧癌症降低了72%。 以下22种情况必须行结肠镜检查 (1)有便血、黑便等症状者,或长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2)大便有粘液、脓血者; (3)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或腹泻者; (4)近期出现的排便困难或者大便不规律者; (5)大便变细变形者; (6)长期腹痛、腹胀者; (7)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者; (8)不明原因的贫血者; (9)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需明确诊断者; (10)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长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慢性结肠炎,长期服药,久治不愈者; (13)怀疑结肠肿瘤,但钡灌肠X线检查阴性者; (14)腹部CT或其它检查发现肠壁增厚,需要排除结直肠癌者。 (15)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确定出血原因,必要时可镜下止血。 (16)曾患过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 (17)结直肠癌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一般每6个月至1年需要复查一次结肠镜。 如果术前因为结肠梗阻,结肠镜未能检查全部的结肠,则手术后3个月时应当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其它部位有无结肠息肉或结肠癌。 (18)已发现患有结肠息肉,需在结肠镜下切除者; (19)结直肠息肉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结直肠息肉术后可能复发,应定期复查。 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 其它的息肉建议一般每12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就可以了。 如果复查结肠镜检查为阴性,则3年后再复查。 (20)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要进行结肠镜普查: 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或不适,也应当体检做结肠镜检查。 大量的研究证明: 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进行结肠镜普查。 (22)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和长期酗酒者,最好常规体检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一些无症状的早期结直肠癌。
这是一张比较有意思的图。根据英国在今年(2022)年初的调查数据,尽管采取了强力医疗干预措施,新冠在60岁以上人群的病死率仍然比流感高2倍左右。在30-50年龄段,两者病死率接近,30岁以下新冠更低。另外,数据显示,接种3次疫苗可以明显降低高龄人群的重症和病死率。是不是年轻人就不怕感染了呢?年轻人的重症和病死率虽然低一些,但还是有的,而且无症状感染者作为重要感染源也很麻烦。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和公共卫生健康负责,做好个人防护也是维护集体利益。
首先恭喜胖友群里两位胖友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减重代谢中心于今天顺利康复出院! 行百里者半九十。完成减重手术,只是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手术后在医生和个案管理师的指导下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和运动、定期复查和随访对于成功减重、获得健康轻松人生也非常重要。在这里,我特别将术后饮食和运动注意要点写成文字,希望能够帮助你顺利实现自己的减重目标。 饮食篇 减重手术之后第一天就可以开始喝水了,目标量为500ml左右,第二天饮水量增加到1500ml左右。方法是小口慢饮,一次5ml左右,间隔数十秒喝第二口。这一点两位都做得非常好!水是生命之源。各种机体代谢活动都离不开水的参与,脂肪代谢后产生的废物也需要水来形成尿液汗液从体内带走。所以喝足够量的水非常重要。恢复饮食后要保证食物之外的饮水量在1500-2000ml以上。 术后第三天开始,就可以进流质饮食了。可以先从米汤、过滤菜汤、鱼汤开始,然后是蔬果汁、牛奶、蛋花汤。建议搭配乳清蛋白粉1g/kg·d,配合液体维生素。要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B和D。一个月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粥、蔬菜泥、蛋羹等,可以用料理机将食物搅打成匀浆状食用。用3个月的时间逐渐过渡到均衡普通饮食。 注意养成好的进食习惯,小口吃,慢嚼细咽,每一口咀嚼20-30下再吞咽,每餐时间30分钟左右为宜。过多过快进食容易导致复胖。戒掉重口味和甜食,以低盐、低脂、低热量的均衡膳食为佳。每日热卡摄入不超过1500kcal,换算成米面等主食大约4-5两的样子,配合蔬菜水果瘦肉,少量坚果,鸡蛋酸奶。除此之外,建议术后一年每日补充1-2粒成人复合维生素。 运动篇 术后第一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了。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肺栓塞等等严重并发症,还有利于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轻腹胀,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 出院后可以进行轻体力工作。术后一个月内,每天都要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从慢慢散步开始,逐渐加大运动量,比如快步走、太极拳、乒乓球等。 两到三个月左右身体恢复较好时,可以开始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并慢慢加大运动量,最终实现每周300分钟,每次运动有效心率维持10-30分钟为宜。所谓有效心率就是你运动时能达到的最大心率的6-7成。国际上一般用220-年龄所得值为最大心率,一个20岁的健康成年人运动时最大心率可达到200次/分钟,他的有效运动心率就在120次/分钟以上。也可以用170-年龄这个公式来简单估算中等强度的运动心率。 对于胖友,特别是已经因为超重导致关节病变的,游泳是一种比较好的运动康复方式。游泳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可以降低骨关节损伤风险。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最好能每周加上2-3次,每次10-15min的力量训练,增加肌肉。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基础代谢率,巩固减肥成果。 随访篇 ? 做好管住嘴,迈开腿的这两件事,恭喜你,将会在半年左右获得非常明显的改变。无论是外观气质和身体各项机能指标会有一个彻底地改观。一般术后体重在半年内下降最快,1-2年左右会进入一个稳定期。我们希望保持和你的联系,分享你成功的喜悦,及时纠正你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你每1-2天测量并记录体重和尿量,监督自己多饮水。保持和个案管理师的联系。在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的时候,来门诊看看我,复查一下代谢及营养指标。
作者 高雅欣 张鹏 原创科普,转载请事先联系作者,侵权必究 为了变成小蛮腰,天天提着一口气 为了穿上比基尼,吃草吃成沙拉精 天生丽质难自弃,可惜我吃啥都不腻 一顿操作猛如虎,体重反增二十五 望着自己日渐丰腴的肚腩,你不禁捧着自己的圆脸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要拼尽全力抵抗美食的诱惑,才能勉强成为一名BMI合格的普通人? 火锅奶茶大盘鸡,到底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幸福忘忧草,还是诱惑人们堕落的卡路里深渊? 为何减肥的道路如此艰难?······ 一名普通成年男性体脂率在15%-18%,女性则在25%-28%之间。要知道,一只家猪的平均体脂率也不过15%,比猪还胖还真不是个笑话。为什么人类通过上百万年的进化,经过不懈努力到达食物链的顶端,最终收获了比猪还高的体脂率? 其实在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时间里,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在为了争取维系生命的食物而斗争。我们中的大多数解决温饱问题也还不到一个世纪。甚至在如今世界的一些角落里,人们都还在跟饥荒做斗争。在经过无数次饥荒的洗礼之后,人类的身体已经进化形成了一种平衡机制:只要吃少了,身体马上会认为我们进入了饥荒状态,开始自动开源节流,促进食欲而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消耗;而一旦我们多吃一点,身体就像久旱逢甘露一样,拼命抓住补给期的一切多余能量,将其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以应对下一次饥荒的来临······ 一个人的胖瘦取决于身体里面脂肪细胞的个数和体积。成年人身体里的脂肪细胞个数大约会稳定在300亿个上下。如果摄入热量持续大于机体消耗,脂肪细胞就体积变大。在青春期前营养过剩的话,脂肪细胞还会进一步分裂、数量增加。可怕的是,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它就很难消除,即使你通过节食、运动等各种方式,能做到的也只是把它变小。这也是为什么肥胖的人瘦下来后,很容易复胖的原因。因为变小的脂肪细胞又慢慢的长大了。这也是为什么幼儿期和青少年肥胖的危害性更大的原因:因为脂肪细胞数量更多、成年后更容易长胖,也就是俗话说的“喝水都长肉”的神仙体质。 那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美食诱惑,我们身边的人却表现各异呢?其实还真不是胖子们意志薄弱。 可能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调侃:瘦子是吃一点就饱了,而胖子则是饱了还能再吃一点。这种饮食习惯并非人为刻意养成,而是由体内的基因决定。研究表明,FTO(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基因会让人的大脑不太容易传递出自己已经吃饱了的信号,吃饱了还会继续吃。 同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科学家们发现,普通人的大脑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反应远不如肥胖症患者的大脑活跃。 难道胖子想要瘦下来,只能靠重新投胎,改变自己的基因吗? 科学家们发现,在肥胖症患者经过减重手术,切除一部分胃5个月以后,他们的大脑在面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时,活跃度下降到和普通人一样,无需刻意忍饥挨饿,就拥有了和普通人一样的饮食习惯。 不仅如此,一份由全球48个糖尿病治疗机构联合发表的声明中指出,减重代谢手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控制,正式被列入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超过80%的糖尿病病人在接受减重代谢手术以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大幅减少了降糖药物的使用,约40%的患者彻底摆脱了降糖药,彻底治愈了糖尿病。 减重代谢手术这么神奇,那它的减肥原理是什么呢? 就拿现在临床上最主流的两种减重手术方式为例: 1、袖状胃切除术:简单的说,就是“把胃变小”。通过切除一部分胃,缩小胃的容积,达到控制食物摄入、减少饥饿素分泌、降低食欲的目的,从而帮助胖友降低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恢复正常血糖。 2、胃旁路手术:胃旁路手术需要“改造”胃肠道结构,但不切除任何组织。胃旁路手术的减重降糖机制在于控制食物摄入的同时,减少小肠的吸收,促进大量肠道激素的分泌,同时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和再生,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更好(超过80%的患者术后减少甚至停止使用降糖药),减重效果也更显著(病人术后平均可减去80%多余体重)。 国内外临床工作和科研均证实,减重代谢手术可以有效、稳定和持久的减轻体重,是治疗肥胖症,尤其是病态性肥胖和相关伴随的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尽管在国人心中,手术治疗一直被看作是治疗严重疾病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方式,众多胖胖和家人很难接受这样的手术,但肥胖和代谢疾病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致残和死亡风险更加危险。与这些疾病风险相比,减重手术作为一种风险可控的,可以改变外在形象、逆转疾病状态的治疗手段,具有相对的安全性及合理性。 当然,不管是管住嘴、迈开腿,还是做减重手术,都是希望大家最终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戒掉可乐戒油腻,别再熬夜伤身体,晨跑夜跑游几米,不达目的不放弃!
好大夫网站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你们好! 我是武汉同济医院胃肠外科的张鹏医生。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肆虐,武汉封城。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在为此奋斗。大量病患涌入发热门诊,而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漫长,留观及住院床位紧张,很多疑似病例不能及时收治隔离观察。武汉市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为提高门诊工作效率,减少轻症患者就医次数,减轻门诊压力,在此我向好大夫网站建议,发挥网络远程医疗优势,迅速开放免费发热门诊网络就医平台,支持卫生宣教,宣传引导轻症患者在家就医,筛选需要进一步去医院就诊检查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