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关节,我们首先想到的一般会是诸如膝关节、肩关节的大关节或是腕关节、踝关节非常精细的关节,殊不知,在我们口腔颌面部有着一对非常特殊的,且精细程度不亚于全身其他关节的一对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关节——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所在区域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简称TMJ)位于双侧耳屏前区,由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居于二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所组成。TMJ特殊在它是颌面部唯一的左右双侧联动关节,即双侧一同运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多方向的活动性。并且在相关肌肉的作用下完成开口、闭口的运动,而开闭口恰恰是我们日常中吃饭咀嚼、吞咽以及言语交流、表情交流中最基本的运动。颞下颌关节可协助下颌的升高、降低、前伸、后退及左右平移等运动 TMJ在解剖结构和功能上如此重要,但由于人们认识的不足,往往忽视其病变带来的危害,甚至是不觉得足以称之为疾病。恰恰是这种疾病,我们一般称之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这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那么这类疾病有什么表现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疾病呢?颞下颌关节结构精细复杂 TMD一般都有颞下颌关节区或咀嚼肌疼痛,开闭口障碍以及关节区弹响、破碎音杂音等症状,病程发展可分为功能紊乱、结构紊乱和关节器质性破坏三个阶段,显示了病程的早起、中期和晚期。起初有的患者可能会有张嘴的时候耳前关节区“咔咔”的响声,或者是在咀嚼时感觉双侧耳前关节区的疼痛,往往这个阶段患者会忽视病情,没有选择就诊。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关节区的弹响声可能会逐渐消失,但是患者会感觉开口有障碍,开口偏斜,甚至无法张大嘴,也有的患者可能需要将下颌左右错一错才能勉强张嘴;双侧关节区或是咬肌的区域往往会有压痛或是吃东西时感觉疼痛。在病情的晚期,患者的病情可以严重到无法开口,大大影响了生活的质量。疼痛、弹响、开口受限是TMD的三大典型症状 上述临床表现是长久以来我们临床医生最多关注的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但是很多医生都忽视了精神心理因素对TMD发病的影响。我们说人的精神心理长期处于强烈压力时会很容易造成躯体的发病,典型病例就是偏头痛、胃溃疡以及本文所讲TMD。目前公认TMD的致病机制是“躯体病症—精神心理”的双轴、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外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社会背景和精神心理影响的职业因素可导致紧张焦虑等显著精神压力变化,与 TMD 发病有密切联系,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国内大多数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对心理学的研究尚不太深,而且医生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门诊患者,面对 TMD 患者无法对其心理状况分析。在我对临床上近百余例TMD患者的诊治过程中,首先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这与其在遇到病痛时会主动来医院求助的行为密切相关。经过对这些患者的心里问卷调查,我发现发病人群大多集中在教师、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月经初潮的女学生等一些压力较大的人群中,心理指标中,强迫、焦虑以及敌对性的指标明显高于常人。因此可见,患有TMD的患者其心理状况是不容忽视的,需要医生和患者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TMD涉及到躯体和心理,而且病程较长,因此治疗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千万不要耽误病情。治疗TMD,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症状轻微的可以予以关节区的热敷、理疗,出现弹响、疼痛的可以于关节腔内灌洗或予以关节区的封闭,或是使用咬合板来重新矫正下颌骨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关系等等。只有在最为严重的时候才会考虑使用外科手术方法来治疗疾病。整个治疗的理念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可逆到不可逆的一个保守的措施。51位患者中不良生活习惯分布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是否有TMD的症状,都一定要爱护我们自己的颞下颌关节,我们在之前近百例患者中发现,症状较严重需要复诊的51位患者中,大多数是有不良习惯史的。因为关节结构精细复杂,有一点问题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平日里我们一定注意要避免大张口,比如吃苹果时不要大口咬,打哈欠时注意低头,避免哈哈大笑;吃东西时也不要单侧咀嚼,不要长时间的吃一些黏性、韧性大的食物,比如牛肉干,避免咬硬物,诸如用牙开瓶盖咬崩豆之举万万使不得;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单手托腮,下巴置于桌面上等行为一定要避免。在心情上要常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态,任何有关疾病的疑问要找专业的医生来询问。一定要摒弃不良习惯 相信看过本文后,朋友们对自己的颞下颌关节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对TMD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应该有了一定的体会,希望朋友们更多爱惜自己的这一对小小的关节,每天能够开心的享尽美食、开怀大笑~
很多时候智齿或者说是阻生齿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我们要在智齿可能带来危害之前拔除它,避免对自己的口腔健康带来伤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什么情况下应当拔除你的智齿呢。 首先,什么是“智齿”?智齿是指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颗磨牙,从正中的门牙往里数刚好是第八颗牙齿。由于它萌出时间很晚,一般在16~25岁间萌出,此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都接近成熟,有“智慧到来”的象征,因此被俗称为“智齿”。又因为智齿通常长得不正,容易挤压前边的好牙,因此也通常称之为“阻生齿”。下边一张X光片上,红色圆圈所圈出来的即为智齿。 然而,智齿在生长方面以及个体却有很大差异,有的智齿正着长,有的躺着长,数量上通常情况下应该有上下左右对称的4颗牙,有的少于4颗甚至没有,极少数人会多于4颗。萌出的年龄差异也很大,有的人20岁之前萌出,有人40、50岁才长或者终生不长,这都是正常现象。智齿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余的牙齿,不承担咬合功能,也正因为智齿变异程度很大,所以通常下会对我们的口腔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这个智齿到底有什么危害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拔智齿呢?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危害就是智齿冠周炎,所谓智齿冠周炎,指的是智齿因阻生而使牙冠不能完全外露,牙冠周围的牙龈成袋状,极易积存食物、滋养细菌。当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引起急性冠周炎。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张口受限,智齿区域的红肿疼痛,严重者会从智齿盲袋区域溢脓,甚至引起发烧等全身症状。此时我们应当及时消炎,之后拔除智齿即可。 倘若智齿冠周炎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冠周炎的炎症可能进一步向肌肉间隙内扩散造成间隙感染,这就是第二个危害。可不要小瞧这个间隙感染,严重的间隙感染是有向下扩散到纵隔、引起纵隔炎、心包积液甚至是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造成死亡的危险。虽然概率不大,但是一旦发生非常凶险。因此为了预防炎症扩散,一定要尽早的抗炎治疗。 第三个危害是向前倾斜的阻生智齿,因经常在邻牙间积存食物,易发生邻牙(下颌第二磨牙)龋坏。因此为了防止自己行使咀嚼功能的好牙收到破坏,也要及早拔除智齿。此外,如果智齿本身已经龋坏了,那么我们也是不予保留应当拔除的,避免其形成局部的一个病灶。 第四类危害呢则是跟智齿的生物动力有关,如果上下只有一方有智齿,那么为了避免这个智齿伸长与前边邻牙造成食物嵌塞,也要拔除智齿,同时也是因为该智齿没有行使咀嚼功能,因此没有必要保留。另外,做正畸牙的患者,有时也会因为正畸的需要拔除智齿,防止智齿造成牙列拥挤,影响正畸的效果。 此外,智齿还有引起颌骨囊肿、骨髓炎、颞颌关节病等疾病的风险,结合之前几类危害,我们可以说大部分的智齿都应拔除,并且能早拔就早拔,拔晚了就会引起上述的不可逆的危害。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妇女在妊娠之前一般要拔掉所有智齿,因为如果在妇女妊娠期智齿发病的话会相当棘手,很容易影响母亲和孩子的健康。2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大多数人智齿萌出的年纪,也正是在外地或外国上学的时期,如发生急性炎症,其家长往往会心急如焚,因此建议早早拔出阻生智齿,消除智齿的危害。 以上呢,就是今天为大家详细介绍的智齿的概念,以及什么时候该拔智齿。最后说一下有时候门诊患者经常会问到的问题——拔智齿到底能不能瘦脸。我们知道,我们的脸型是由骨骼这个框架支撑,外边有我们的皮肤、皮下软组织、肌肉构成,这个智齿呢,是长在骨头里边的,也就是说,拔掉智齿不会影响骨骼这个大体的轮廓,因此也谈不上能够瘦脸。在此也提醒广大爱美的朋友,把拔除智齿是为了更加的健康,毕竟健康才是最理想的美丽。希望朋友们都能拥有健康的口腔卫生,每天都能绽放开心的笑容!本文系黄昕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拔牙看似简单,但若掉以轻心没有引起重视的话,会给患者带来很大麻烦。因此当你在来门诊拔牙之前,要清楚自己是不是有拔牙禁忌症,是不是身体状况不允许拔牙,下边为大家总结了门诊当中在拔牙前应当注意到的事项: 1,血压应当控制在160/ 90mmHg以内,如果不合要求,应当前去内科医师处调整血压至理想。 2,患有糖尿病病人的,请持正规医院近一周内血糖化验单:空腹血糖化验单,小于8.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化验单:小于11.1mmol/L。超过以上任一数值,应当前去内分泌科医师处调整血糖至合格, 否则易拔牙后感染及出血。 3,行心脏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应当在植入支架后半年以上方能行拔牙术,并且长期服用溶血药(阿司匹林,血栓通,华法林等)病人,请将溶血药在心脏内科医师指导下停止服用3天以上。 4,凡是患有各种心脏病的病人,须在心电监护下拔牙。(我科心脏监护时间:每周一上午,周四全天,周六上午,国家节假日另行通知) 5,急性炎症期及女性月经期禁忌拔牙。 6,患有甲状腺亢进的患者,需要将基础代谢率控制在20%以下,并且经内分泌科医师同意后,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拔牙。 7,患有骨质疏松症并且长期服用双磷酸盐的患者,需在内科医师的指导和同意下,停药3个月以上,并且根据全身状况来考量是否可以接受拔牙。 8,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精神类疾病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请提前告知主治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可以接受拔牙。 9,患者的病史、用药史以及过敏史需提前告知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