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意识的,刻意的,主动的去觉知,感知,觉察当下的感觉,感受,想法。可以是呼吸时气流经过鼻腔的感觉,腹部起伏的感觉。可以是走路时脚底温热的感觉,与鞋垫摩擦的感觉。可以是聆听小鸟的叫声带来的平和。可以是堵车时对来往人流的观察而不是一直想着什么时候堵车缓解。 2. 只是用心去感知当下,但是不作任何评价,包括对自己能力,感觉,想法的评价。只是去觉知周围的一切,觉知它们在发生,就像看着溪流,只是看着它像远处流去。 3. 只是去觉察,接纳周围发生的一切,包括周围环境的刺激,自身的感觉,自己的心身反应。接纳它们,保持观望态度而不是立即想去改变。安然地面对它们。
读书,对于每一个孩子无疑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但是很多孩子在这些不同阶段却告诉父母,自己不想读书,也不知道想干什么,或许就是不想去学校,或许什么也不想干。严重的甚至不想继续活下去。我们虽然不能说,处于这些情况下的孩子都有抑郁症,但是,我们可以很明确的告诉所有的父母,这些孩子,肯定有情绪问题。 他们或许因为同伴关系导致心情不好;或许因为学校霸凌事件导致恐惧学校;或许因为父母关系不良而成为父母婚姻冲突的受害者; 或许因为父母的一再高压,导致压力过载;又或许因为父母从小到大的肆意安排他们的生活,学习,目标,社交,导致对父母的极度反感与拒绝。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孩子都可能表现出对当下所要完成的事情失去动力,方向,和意义感。所以他们拒绝去上学,但是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和目标在哪里。 而父母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上孩子不去上学,放弃做事,放弃社交等等的行为。却没能及时正确的了解到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了解到孩子是不是心情不好?没有能力去看见孩子内心的需要。 孩子们有不良的情绪,往往不容易主动识别出来,他们很可能表现出多种躯体症状,头疼,腹痛,发热,睡眠不好等。父母们也可能只是以为孩子身体出问题了,反复带孩子去各种检查,但是都没有发现问题。他们很不会想到,孩子是不是压力太大?是不是学校有什么事情?是不是被欺负了?是不是父母关系影响了他们?很多父母在我们给予解释孩子的问题原因后都恍然大悟,反思自己曾经对孩子的忽视,这样的反思有的还来得及,然而很多已经晚了。 如果孩子不想上学,一定尽早进行心理评估,确定是否存在情绪问题。因为很多父母并没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所以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可能不愿意告诉父母,但是他们的行为欺骗不了父母。父母发现孩子的行为后应该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从上期关于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的文章,我们已经知道孩子不愿意上学有很多原因,具体是哪一种原因则需要父母用心去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需要专业的心理评估,需要系统的心理治疗有时甚至是家庭治疗。 那么,除了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父母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说到无条件的爱,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意思就是:我是爱你的,但爱你是有条件的,条件可能是,你要孝顺,听话,要能考出好成绩,要比别人优秀等。 一旦孩子对父母有了这样的感受,认为父母之所以有时候对自己好,爱自己,只是期望我达到他们的要求,满足他们的目标。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不是亲密的,不是可以依赖的。孩子就不信任父母了,遇到困惑也不愿意跟父母诉说,寻求帮助。 所以,我们要避免这样的局面,就需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永远都是爱他的,就算他犯了错,就算考试不好,就算有时候不听话,就算不比别的孩子优秀,就算暂时不想去上学等。 具体说来,父母们能做的就是,首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他们天然的向阳光生长的能力,给予他们时间,而不是出现问题就要马上解决好。比如孩子不去上学,又不知道人生的方向,我们除了去寻求专业帮助,找到影响孩子情绪的根本问题之外,还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时间,相信他们会走出来,会走回校园。而不是整日没完没了的劝他回学校。 其次,接纳孩子的一切,就算他做错了,也要接纳他,而不是批评,诋毁,谩骂,嘲讽,拒绝。接纳孩子考试不好,接纳他们不够优秀,接纳他们暂时不愿去上学。接纳,意味着信任,意味着坦然,意味着不焦虑。父母接纳了这个问题而不是整日焦虑,并把焦虑传给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焦虑,也能更好更快恢复。 最后,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既来之则安之。让孩子感受到,就算这样,就算最坏的情况发生(我不读书了,我考试成绩很糟糕,我很不听话),父母依然爱我,支持我,信任我。生活依然可以正常的过下去,人生依然有希望。那么孩子就不会陷入无法解决的焦虑抑郁情绪当中。
1、安眠药长期吃会成瘾吗? 一般认为的安眠药,主要指的是地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唑吡坦,佐匹克隆这些种类,如果长期使用是会成瘾的.所以,一般只在急性期使用,临床上一般不建议使用疗程超过1个月.一般在睡眠好转后逐渐减量,但是停药周期不能少于2周,所以,实际上一般只推荐在急性期使用2周以内,另外还需要2周的时间用来缓慢减量停药.但是很多病人也担忧停药后睡眠又不好,所以减量之前是要有其他替代方案的,比如说控制焦虑抑郁情绪,配合运动以及正念冥想训练.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杨润许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杨润许2、哪些表现证明抑郁症好转了? 抑郁症比较特征性的睡眠状态为早醒,所以,当病人早醒改善后,往往提示抑郁症开始好转,也可以表现为食欲下降得到改善,精力有恢复,能够集中注意力做事,能够体验到开心等都提示抑郁症有好转.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疾病康复,也不能再这个时候中断治疗(停药或者停止心理治疗).3、自闭症有哪些表现? 自闭症,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缺陷,语言功能缺陷,以及刻板的兴趣范围.比如,孩子不喜欢跟同龄人玩耍,不会依恋父母(不会黏人,父母离开不会有分离焦虑),呼叫孩子的名字没有反应,没有目光对视,语言发育迟缓,很多只会说简单的字词,不能说完整的一句话.想要的东西不能表达,往往拉着父母的手去拿,不会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玩玩具,他们可能会关注玩具的某个特点,比如反复做同一个动作(转圈圈,观察车轮转动等),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1-2岁时有类似的表现,应该尽早至儿童医院或者儿童精神科进行评估,因为一旦确诊,越早进行训练对孩子的功能康复越好.4、治疗焦虑症的常规药物有哪些? 焦虑症的治疗可以短期选择阿普唑仑,地西泮等,比较常规的治疗药物包括 帕罗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也是目前主流的,比较安全可靠的药物.具体选择哪一种,需要根据个体的躯体情况,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来评估选择.所以需要精神科医生指导用药.5、很困但睡不着是怎么回事? 一个人的睡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我们出现焦虑,恐惧,担忧,情绪低落等情绪时,睡眠肯定会受到影响,大部分人在这些情绪影响下出现失眠.往往身体感到困倦乏力,但是精神上似乎仍然比较亢奋,这种情况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是必要的,也是疗效较好的.6、长期吃盐酸舍曲林有什么危害吗? 舍曲林作为最新一代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都是可靠的,所以大部分人长期吃都没有危害,当然长期吃药也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一般2-3个月复查一次就可以.少部分人用舍曲林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肝功能受损,心电图异常,但是可逆的,一般急性期,2-4周内就能发现,如果急性期没有出现,那么就是安全的.7、失眠要做哪些检查? 失眠患者需要做头颅磁共振,脑电图,甲状腺功能,以及明确自己是否有高血压,每日监测血压.如果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心脏病,肝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检查都正常,一般就要考虑是否有情绪因素,是否有抑郁,焦虑情绪.8、焦虑症会引起消瘦吗? 焦虑症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导致频繁长期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腹痛,腹泻,恶心等不适,长期如此就会导致体重下降,甚至消瘦.9、儿童梦游症有哪些表现? 儿童梦游症,也称睡行症,主要表现为睡中起床,有的仅仅是坐在床上,有的则下床行走,严重的则出现快速的类似逃跑的行为.有导致摔伤及其他危险,所以,有这种睡眠问题的孩子,卧室里不能放置尖锐物品,最好有人陪护,症状明显的需要精神科就诊,使用药物(比如地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可有一定效果.10、 小孩梦游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梦游症多见于4-8岁儿童,大部分随着年龄增加而减轻或消失.原因包括使用镇静药,发热,周围环境噪音导致睡眠结构紊乱所致.症状明显的需要给予保护性措施,如安全的卧室环境(没有尖锐物品,没有台阶,窗户保持关闭状态等),如持续时间较长,相关因素解除后仍然出现,需要考虑特殊类型癫痫的可能,应当进行头颅磁共振,视频动态脑电图等检查.
焦虑症有哪些症状? 焦虑症根据症状特点分为多种,包括:惊恐障碍(惊恐发展/急性焦虑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慢性焦虑),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或社交恐惧),特殊恐惧障碍(比如幽闭恐惧,广场恐惧等)。惊恐障碍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恐惧感,失控感或濒死感,同时伴有躯体不适如头晕,心慌,出汗,恶心呕吐,四肢发麻无力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出现的担忧,惴惴不安,惶恐,感到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如心慌、心悸,疲乏,身体紧绷感,难以放松,坐立不安,失眠等; 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或公共场所等人多的地方感到紧张,不自在,害怕与人目光接触,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非常想要建立人际关系,但又非常恐惧失败,非常在意别人的负性评价等;特殊恐惧主要针对特定的地点或者动物,害怕看到这些引起自己焦虑的东西,所以产生回避行为。焦虑症会引起咳嗽、头晕吗? 焦虑症患者有可能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头晕,特别是急性焦虑发作患者,而慢性焦虑则主要表现为头部昏沉感。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咳嗽,而相关检查都没有明显问题,躯体疾病不能解释的话,药考虑是否有抽动障碍的可能。焦虑症会遗传吗? 焦虑症有遗传的可能性,但是遗传因素较社会心理因素小,也就是说,焦虑症的患者的后代患有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不是遗传因素,而是心理社会因素(比如从小被虐待,学校霸凌,学业受挫,感情因素等)。焦虑症对肠胃有影响吗? 焦虑症患者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导致胃肠道的症状,比如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的便秘,或者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但是胃镜肠镜等检查又都没有异常,这些症状有时往往是患者首次就诊的原因,患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焦虑体验,但是已经躯体化了。焦虑症突然停药会有什么后果? 焦虑症规律服药后大多得到明显好转,如果病情好转后突然停药,容易造成病情复发。因为突然的撤药本身就会造成身体的戒断反应,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再者,病情好转后没有经过稳定期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又没有其他有效的替代手段(规律运动,正念冥想等)的话,就比较容易导致疾病复发。焦虑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焦虑症发病的原因,简单来说,有两大方面,第一是素质因素,也就是遗传因素,第二是环境因素,主要是心理社会环境。但是目前认为,环境因素是主要原因。一个焦虑症的患者,可能本身具有素质因素(也就是遗传了或者学会了父母的某些行为方式),但其发病主要因为生活中环境因素的影响。焦虑症吃药会产生依赖吗“? 焦虑药物分为多种,最新的为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包括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以及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包括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这两大类药物目前临床应用最多,因为比起其他抗焦虑药(比如地西泮,阿普唑仑,阿米替林等)安全可靠。而且不会产生依赖性,但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焦虑症复发吃原来的药还有效吗? 疾病复发后继续吃原来的药一般效果很好,因为个体药物代谢基因的原因,不同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不同,首次治疗有效,提示后面继续服用也会有效。而且安全性也是自己验证过的,所以没有必要重新开始启动另一种药物,除非足量足疗程(最大量用8周)治疗无效才考虑换药。焦虑症必须吃药吗? 焦虑症不一定要吃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如果症状严重,比如已经明显影响睡眠,彻夜难以入睡,完全不能静下来,注意力严重不集中,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情况,急性期药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症状缓解稳定后慢慢减量,再辅以其他手段(比如运动,冥想训练)就能把药停用。如果症状本身就比较轻(只是容易焦虑,但是可以缓解,没有明显的失眠及坐立不安等),也可以首先通过运动(建议规律,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稍微剧烈的运动)或者正念冥想练习获得改善。焦虑症的自我治疗方法有哪些?最好,最经济的自我治疗方法就是:规律运动锻炼结合正念明显训练。正念冥想的具体操作在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中有音频。焦虑状态就是焦虑症吗? 焦虑状态不是焦虑症,可以理解为焦虑症的前期,也就是症状严重程度和病程均达不到焦虑症的程度,但是也可能影响生活工作的情绪状态。通过积极干预可以防止走向焦虑症。焦虑症用药期间能喝酒吗? 尽量不要喝酒,如果因为应酬,那么不要喝太多,也不能在喝酒的同时吃药,可以间隔3个小时以上再吃药(这只是个人经验)。因为酒精容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心血管不良反应。焦虑症为什么怕噪音? 焦虑症患者特别喜欢安静,害怕喧闹的场所。可以理解为大脑过滤信号的能力下降了。也就是屏蔽杂音的能力下降了,这跟脑内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下降有关,所以需要外源性补充。 大家如果对焦虑症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再评论区告诉我,我看到后会回复的。
新型抗精神病药,比如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以及新型抗抑郁药物中的米氮平,比较容易引起患者体重短时间内增加。这也成为很多患者中断治疗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它们会导致体重增加?是因为药物里面含有激素成分吗?很多患者和家属这样问过我。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所有的这些精神类药物,都没有包含任何激素成分。它们之所以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一方面是因为特殊的药理作用带来了食欲的增加,而我们对食欲这种本能的控制是很难的。另一方面,因为药物带来的镇静副作用,导致或者加重患者的活动减少。大家不难想象,“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怎么可能不长胖? 很多患者用药初期可能没有被告知这些不良反应,或者因为病情需要而不得不用药(治疗的获益大于体重增加的副作用)。他们当病情好转后开始关注体重增加,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抑郁焦虑或者精神病性症状治疗的有效。(严重的抑郁焦虑,或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不会关注自己很多的生理问题)。 对于初始用药的患者,我们应该尽可能控制饮食摄入,然后加强运动锻炼。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大家是不会那么容易就长胖的。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控制不了自己的食欲,因为本能的力量太过强大,所以这并不代表大家缺乏毅力。那么最有效的最健康的手段当然是规律的运动锻炼了。 然而很多人仍然不能坚持锻炼,有的是因为疾病本身症状的影响,有的可能是药物副作用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办? 大家不要担心,我们至少还有两个选择,第一,把导致体重增加的罪魁祸首替换了,因为病情稳定了,可以换为治疗作用较为弱,对体重影响也小的药物(比如抗精神病药中的阿立哌唑,抗抑郁药物中的曲唑酮,氟伏沙明)。第二,联用控制体重增加的药物,二甲双胍是我们比较常用的,对于上面的策略无效或者不能坚持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但是换药或者联合用药都要在医生医嘱下进行。 最经济最好的方法就是规律的运动,每周三次到四次,每次持续20分钟的运动(心率达到120以上,散步不算)。既锻炼了身体,又控制了体重,还能改善情绪,这么好的手段,为什么不去尝试呢?强烈建议大家行动起来。就算一开始认为自己不想动的人,一旦开始可能就会体验到放松,成就感,愉悦感。然后坚持下去。 记住,当我们犹豫着要不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去做起来。
最新研究表明,针对多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前用的比较多的,也比较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排序如下(可作为用药的参考,但不能完全按此进行,因为用药需要个体化):总体疗效: 氯氮平>氨磺必利>奥氮平>利培酮>奋乃静>帕利哌酮>氟哌啶醇>舒必利>氯丙嗪>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对阳性症状的疗效: 氨磺必利>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帕立哌酮>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齐拉西酮>喹硫平>阿立哌唑对阴性症状的疗效: 氯氮平>氨磺必利>奥氮平>奋乃静>利培酮>帕立哌酮>氯丙嗪>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喹硫平>氟哌啶醇对抑郁症状的疗效: 舒必利>氯氮平>氨磺必利>奥氮平>阿立哌唑>帕立哌酮>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氯丙嗪>氟哌啶醇导致体重增加: 奥氮平>氯丙嗪>喹硫平>帕立哌酮>利培酮>舒必利>氨磺必利>氟哌啶醇>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导致静坐不能,手抖等类帕金森症状: 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氯丙嗪>利培酮>齐拉西酮>帕立哌酮>氨磺必利>喹硫平>奥氮平>氯氮平导致泌乳素水平增高(影响女性月经): 帕立哌酮>利培酮>氨磺必利>氟哌啶醇>氯丙嗪>奥氮平>齐拉西酮>喹硫平>阿立哌唑>氯氮平对心脏的影响: 氨磺必利>齐拉西酮>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氟哌啶醇>阿立哌唑镇静作用: 氯氮平>氯丙嗪>舒必利>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氟哌啶醇>利培酮>氨磺必利>啊立哌唑>帕立哌酮>奋乃静
怀孕,作为伟大女性的一段人生经历,可能给她们带来很多既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痛苦。因为这一时期的女性是“脆弱的”,尽管她们有着伟大的心灵和对自己身体内所孕育的新生命充满希望,但仍然有很多要面临抑郁症的到来。大约12.7%的女性在怀孕期间经历过抑郁发作。另外,女性作为天生的敏感者,本身就容易罹患抑郁症,而抑郁症特别容易复发,大约90%的患者都可能经历疾病的复发,对于既往有过抑郁症病史的女性来说,怀孕期间复发的风险将会更高。 令人绝望的是,此时孕育的新生命还太脆弱,不能经受除了母体以外的任何刺激。所以,这个时期使用抗抑郁药物也可能影响他们。同时,母亲本身的抑郁情绪也会“传递”到他们身上,影响到他们出生以后的性格,气质,甚至智力发展。更严重的是,如果母亲的抑郁症状严重,那么她们可能不会规律产检,不会精心照顾自己,甚至伤害自己,自杀。这些情绪还可能延续至产后,导致产后抑郁,产后自杀和伤害婴儿。也就是说,当伟大的妈妈们在怀孕期间不幸遭受了抑郁发作,治疗和不治疗都有可能影响自己的健康和新生命的生长。那么当你遇到这样的困境该怎么办呢? 首先,最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家人都要重视起来,定期的规律产检必不可少,还要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除此之外,对于轻度抑郁发作的母亲,可以自我调节,运动加正念冥想,2周后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和人际关系心理治疗。 中度及重度抑郁发作的妈妈们面对的痛苦和矛盾是前所未有的,单靠自我的调节以及家人的“安慰”肯定无济于事。此时,她们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认知治疗,人际关系治疗,正念冥想训练),可能还不得不借助抗抑郁药物。尽管没有证据显示哪些抗抑郁药物在怀孕期使用绝对安全,但是,很多临床医生的共识是,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具有相对安全性(证据来自于一些回顾性研究)。虽然用这些药仍然有一定风险,但是不治疗的风险可能更高。而且,这样的治疗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母亲怀孕期用药并成功分娩后,孩子和母亲很健康的也有。 尽管SSRI相较于三环类及SNRI(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安全,不过帕罗西汀对胎儿的影响可能比其他四种大,所以建议,如果可以在怀孕期不用帕罗西汀,就尽量不用。舍曲林,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中,我之前在一个孕妇中用过氟西汀,后来孩子出生也很健康。 再次强调,最最重要的是,如果不得不服用抗抑郁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定要规律产检。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安眠药”,指的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比如地西泮(安定),艾司唑仑(舒乐安定),阿普唑仑。以及与苯二氮卓有关的咪唑吡啶类催眠药(唑吡坦,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 这些安眠类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精神障碍(失眠,焦虑,抑郁症伴发的失眠)和某些躯体疾病,我们要特别强调是用于急性期的,而不是长期使用,由于有依赖的潜在风险及其他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带来的昏沉感,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故一般不应长期使用。因为长期使用或者较大剂量使用会导致依赖成瘾。依赖成瘾之后所用剂量可能需要越来越大才能满足最初的效果,而想要停用就会很难。比如,阿普唑仑,我们临床的常规剂量为1/2片-2片。一个病人如果没有按照医嘱服用,自己根据睡眠情况“滥用”,就有可能最后用到10片才能入睡,这在临床当中已经屡见不鲜,希望大家引起特别重视。一旦医师给你开了这个药,一般都会告诉你不能长期使用,要求你定期复诊,逐渐减量(我们一般主张使用周期不超过1个月)。如何合理使用安眠药? 1,短期使用,一般不要超过1个月,如果情况特殊,也不要超过半年; 2,用药期间定期复诊,医师会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3,如果情况非常特殊,实在不能定期复诊的病人,在睡眠改善后就应该配合其他手段启动减量程序,如在良好控制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前提下,结合运动锻炼,正念冥想等手段;(每周或每两周减少一片剂量的四分之一,用药周期越长,减慢应该越缓慢以防止失眠反弹); 4, 如果是焦虑抑郁病人服用这些药物,一定在睡眠及情绪稳定后首先减量这类药物,再逐渐减少白天所用的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5,如果已经用了很长时间的病人,想要减量,最好是定期找同一个医生复诊减量,同时要结合其他手段防止减量期间失眠复发; 6, 再次强调运动锻炼对睡眠的益处非常大,如果能够做到坚持运动,将有助于顺利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