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话精神大话精神7月4日200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22号染色体的微缺失,这可能导致青少年时期出现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除了幻觉或妄想等症状外,精神疾病还伴随着智商(IQ)的逐渐下降。如果目前的药物治疗成功控制了精神病症状,但无法防止导致自主能力丧失的智力退化。瑞士日内瓦大学(UNIGE)的研究人员发现,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一种用于治疗儿童晚期焦虑和抑郁的药物,可以减少智力衰退,并对受精神病影响的大脑区域有神经保护作用。这项研究发表在《转化精神病学》杂志上,它为受22号染色体微缺失影响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精神疾病智商的现状我们的平均智商在100分左右。然而,对于那些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比如那些有22号染色体微缺失的人,平均分会下降到70-80分。问题是,当精神疾病发生时,比如精神分裂症,大脑额叶和海马体尤其会受到影响,这会导致本已低于平均水平的智力能力逐渐恶化。之后,这些人群的平均智商会下降到65-70分左右,进而丧失自主能力。目前,药物治疗设法控制精神病症状,如幻觉、焦虑或扭曲现实,但没有任何治疗可以减少智力能力的恶化。对200名患者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在过去20年里,UNIGE医学院精神学系教授Stéphan Eliez的团队一直在跟踪200名受22号染色体微缺失影响的患者。“30-40%的人发展为精神分裂症,”他解释道。“多亏了这个队列,我们发现患有这种综合症的人从童年到成年智商会下降7到8点。对于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来说,这个数字会上升到15。”然而,医生们指出,每年有两到三个青少年是例外,他们甚至智商分数提高了。这是为什么呢?Valentina Mancini解释说:“我们对这些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找出全科医生给他们开出的治疗方案的任何共同特征。”有两个观察结果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第一个是,在儿童晚期和整个青春期使用小剂量的SSRIs——一种可以增加5-羟色胺水平的药物,5-羟色胺是一种参与行为调节的神经递质。这些药物会增加神经发生,并对突触可塑性起作用。患者接受这种治疗的年龄越小,大约在10-12岁,他们的额叶和海马体(以及智力)就越能避免由精神病引起的恶化。第二个观察结果是,一种小剂量的神经安定药物——用于控制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如果在青少年时期添加到SSRIs中,似乎也有积极的效果。Stéphan Eliez评论说:“这两种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时,保护了大脑的解剖结构,这种结构受到了导致智力下降的退化的影响。”对精神病高危人群有希望的发现这项研究第一次为智商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了神经保护性预防治疗的指征。应该强调的是,智力技能的严重退化会逐渐导致非常有问题的社会心理依赖。我们需要成功地保护这一群体。一旦这项研究的结果被证实,SSRIs的作用可以在其他类型的患者身上进行测试,并可能对那些有智力退化风险的人进行预防干预,比如患有脆性X染色体或唐氏综合征等其他遗传综合征的个体,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父母的孩子。研究者还想调查普通人群中3%-4%出现精神病症状的的青少年,是否会通过服用这种药物降低这种风险。日内瓦团队现在将他们的研究队列获得的结果与国际数据库进行比较,以确认在精神病发作的关键阶段(儿童晚期、青春期)这些治疗引起的神经保护作用。参考文献Valentina Mancini, Johanna Maeder, Karin Bortolin, Maude Schneider, Marie Schaer, Stephan Eliez.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treatment with SSRIs on cognition and brain development in individuals with 22q11.2 deletion syndrome.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21; 11 (1) DOI:10.1038/s41398-021-01456-x
转自 龚毅 昆明心理在线 儿童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和流调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正遭受着抑郁的困扰,给患儿自身和家庭、学校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已经成为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一个绕不开的沉重话题。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研究, 大约 0.3% ~ 1.4%的学龄前儿童受到抑郁的影响〔1〕。 而青春期前儿童的患病率约为 1% ~2%。青少年的患病率约为 3% ~ 8%〔2〕。 青春期前男女患病率 无明显差异, 但青春期后女孩的患病率大约是男孩的两倍。 国内外均有报告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国外有研究者对 26个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 meta分析, 他们分析后认为近 30年来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的患病率并没有呈上升趋势。 有关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的说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4〕。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多伴有焦虑、 躯体不适 感和睡眠障碍,属情感性障碍的一个方面,通常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的情况非常复杂。直到上世纪70年代,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才受到关注。在7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儿童青少年的悲伤情感只是他们在困难情况下的一种情绪,而与成人的抑郁症有着本质的不同〔5-6〕。曾有学者认为抑郁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视为“青春期的骚动”。随着人们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抑郁是儿童青少年较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生物学因素有研究发现,抑郁症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失衡有关,这些失衡的化学物质导致大脑对潜在的应激状态反应异常。而引起大脑化学物质失衡的神经递质非常复杂,其中促肾上腺释放因子( CRH)和5 -羟色胺失衡与焦虑和抑郁密切相关。早期的不良应激如受虐待、忽视、母爱剥夺等都会导致CRH的分泌亢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轴的发育,从而导致HPA轴的功能持续亢进,分泌皮质醇增多,引发抑郁症〔8〕。(二)家庭因素儿童早期生活的稳定性对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深刻的影响,不稳定的亲子关系、父母死亡、母爱剥夺、虐待和忽视儿童都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这些早期生活的不利因素可导致儿童发展成特有的认知模式,严重干扰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发育过程〔9〕。近年来国外研究认为父母对子女过分干涉或保护、放纵不管、过多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缺乏温暖理解和相互支持,均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10〕。而在国内,王高华等研究认为有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其父母亲对待子女均缺乏温暖理解、过多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手段。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父母亲往往认为过分关心和过分保护是对子女的爱,但是西方社会青少年崇尚独立,父母过度保护被认为是一种不良教养方式。父母的过度干涉容易使他们产生无能感,导致孩子成年以后社会技能损害,形成过分依赖的人格特征,这也是抑郁症的易感因素之一〔11〕。有抑郁病史的家族中,儿童期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父母有抑郁病史的儿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重型抑郁症的危险度增加3倍,终生患抑郁的风险上升到45%。父母无抑郁病史的抑郁青少年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相比,他们在成年以后患重型抑郁症的风险无明显差异。有家族病史的抑郁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物质滥用、反社会等行为障碍〔12〕。(三)个体易感因素研究发现,特定的气质类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危险因子,易烦躁不安、低自尊、不自信的青少年易患抑郁症。消极的认知模式、情感调节障碍、人际关系不良同样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危险因子〔13〕。临床研究还发现,婴儿期为难养气质类型的抑郁青少年更易发展为重型抑郁症〔16〕。另外,低出生体重问题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一,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低出生体重只影响青春期女孩抑郁症的发病率〔17〕。三、治疗(一)心理治疗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作为儿童青少年轻度抑郁症的首选一线治疗方法[21]。目前,常用的心理疗法有认知行为疗法( CBT)、人际心理疗法( IPT)、家庭疗法( FT)等。有学者[22]应用网络Meta分析证实IPT与CBT最有效。 CBT是一种具有强结构性的短程心理 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他人或事件的看法与态度来消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CBT的核心理念为:情境只是诱发事件,认知才是反应产生的原因,问题的根源在于认知。治疗内容主要包括:①认知治疗,有效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及病因,通过训斥不合理信念、认知家庭作业、转变自我暗示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②行为治疗,主要是布置家庭作业,在实践中实行合理的新理念,对于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行为矫正技术[22]。CBT的疗效取决于医生与患者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与合作程度,比起其他治疗方式,患者更愿意配合参加CBT。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随机应变并表现出愿意倾听患者意见的态度[21]。2、人际心理疗法( IPT)IPT是一种简短的、以依恋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旨在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难题,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IPT具有高度结构化和时间限制性强的特点,因此需要大量的经验支持。成人版的IPT疗程一般在12~16周内[7]。在IPT治疗过程中,医生需帮助患者确定所处的困境,并培养其应对困境的能力,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当患者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可以此解决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最近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治疗方式,患者更能接受IPT且耐受性更好,这是因为与CBT相比,IPT以更间接的方式改善症状,患者可能认为这是一种低刺激且过程相对愉悦的治疗,因此可接受性与耐受性更好。(二)药物治疗 12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因受制于语言、认知能力等因素,常规的心理治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②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物( NaSSAs),③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 ④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回收抑制剂,⑤三环类药物( TCAs)[7]。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仅批准了氟西汀和依他普仑用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 NICE)发布的最新指南表明:氟西汀可联合特定心理疗法治疗青少年( 12~18岁)中重度抑郁症;对于5~11岁的儿童,仅在4~6次心理治疗后再谨慎考虑联合应用氟西汀。2003年,FDA、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监管署( MHRA)相继发布了有关SSRIs增加未成年人自杀风险的警告,建议氟西汀是儿童重度抑郁症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医生应特别注意平衡自杀风险和临床需求。(二)物理治疗1、重复经颅磁刺激术( rTMS)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无创的绿色疗法,它是利用电生理治疗技术,使用高频磁刺激大脑左背外侧前额叶,增强局部神经元活动;使用低频磁刺激右前额叶,减弱局部神经元活动,两者均可产生抗抑郁作用[25]。rTMS可以单独或联合药物治疗,但是对于病情严重,伴有自杀观念的抑郁患者不建议单独使用rTMS[26]。rTMS辅助治疗儿童抑郁症效果较好,且比药物治疗更安全[27]。低频经颅磁刺激能显著提高儿童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8]。另外,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疗法对儿童抑郁障碍的疗效显著,可用于早期干预[28]。但是,有研究[29-31]表明: rTMS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存在短暂的副作用,如头痛、头皮不适、听力损害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确定rTMS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耐受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32] 2、电休克疗法( ECT)电休克疗法又称电痉挛治疗、电惊厥治疗,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短暂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的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已被发现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方法[33]。电休克疗法一般在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均无效时采用,对于难治性青少年抑郁症疗效显著[25],但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并对认知功能有损害。改良电休克疗法( mECT)在治疗前使用肌松剂和静脉麻醉药以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因具有不良反应少、耐受性高、安全性高等优点而逐渐取代了传统的ECT[34]。临床指南[34]提出:在不进行后续治疗的情况下,尽管是电休克治疗后缓解的严重抑郁症患者,6个月内也有80%出现复发,但是继续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使用巩固或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总之,在使用电休克疗法时应仔细评估治疗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二)中医中药治疗2、儿童抑郁症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失落、兴趣缺失为主要表现,患者可能表现出与成人抑郁症不同的症状,在心境方面,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而非悲伤;在体质量方面,儿童可表现为未达到应增加的体质量,除此之外,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表现为有更多的躯体不适,但随着年龄增长,其症状会与成人抑郁症状逐渐接近。4、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目前首选哪种具体疗法仍存在争议。多数临床指南指出: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应首选心理治疗;对于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重要手段,但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且效果不佳。采用药物治疗时,临床医生和家长应特别注意平衡自杀风险和临床需求。重复经颅磁刺激术、电休克疗法和中医中药、针灸治疗也是一种可供考虑的选择。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方面应该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综合运用的治疗策略。家长对儿童抑郁症的常见误解:误解1:抑郁症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表现是一样的。正解:儿童因不具备成人的口头表达和认知领悟力来表达抑郁,所以通常通过躯体症状比如疼痛(头痛、腹痛),疲劳,行动迟缓呈现出悲伤,非现实的罪恶感,孤独感等。家长感到难以管理误解2:好的父母可以发现他们的孩子是否得了抑郁。正解:大部分患了抑郁症的孩子会把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掩饰起来。父母理解抑郁的叭一方式就是了解孩子所在年龄阶段的行为和特点。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抑郁症并非糟糕的家庭教养方式造成的。误解3:儿童抑郁症会自行消失。正解:严重的精神疾病不可能随着态度的转变而消失。抑郁症是一种严重但是可以治疗的精神疾病。80%以上接受干预的孩子成功治愈。误解4:与抑郁症的孩子谈论抑郁症的事情会使他们的情况更加糟糕。正解:与孩子谈论抑郁事实上会帮助孩子减少抑郁症状。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支持和鼓励孩子是非常有意义的,让能够使你的孩子感受到他并不孤独,而且是被爱与关心的。误解5:抑郁症儿童的自杀风险是被夸大的。正解:自杀是导致15-24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是导致5-14岁儿童死亡的第六大主要原因。自杀与抑郁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就显得特别重要。误解6:目前还没有被证实的治疗儿童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正解:许多研究表明个别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对于儿童抑郁症的症状改善有非常大的作用。80%以上的患儿通过心理治疗进入了缓解期,大约20%的重度抑郁需要药物治疗。误解7:抗抑郁药物会改变儿童的性格或个性。正解:抗抑郁药物可以将患心境障碍儿童的情绪调整到正常的范围,但不会改变儿童的性格或个性。误解8:一旦孩子开始吃抗抑郁药物,他就要终生服药了。正解:大多数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孩子将在他们开始从抑郁状态恢复的时候谨慎地停药。临床上的抑郁康复状态一般在服药后一年左右的时候出现。误解9:如果抑郁症患儿拒绝治疗,家长将无计可施。正解:如果你的孩子拒绝治疗,你可以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帮助,学习如何在孩子无法参与治疗的情况下帮助他。误解10: 重度抑郁症患儿将无法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正解:许多抑郁症患儿可以伴随抑郁成长,过有质量的生活。事实上,许多名人、高端人士,包括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作家J.K.罗琳、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等人尽管在他们很年轻的时候就要与抑郁症作斗争,但在他们各自的职业领域都非常得成功。参考文献[1]EggerHL,AngoldA.Commonemotionalandbehavioraldisordersin preschoolchildren:presentation, nosology, andepidemiology〔J〕. ChildPsychologyPsychiatry, 2006, 47 ( 3~4) :313[2]ZalsmanG,BrentDA,WeersingVR.Depressivedisordersinchildhoodandadolescence:anoverviewepidemiology, clinicalmanifestationand riskfactors.ChildAdolescentPsychiatricClinicsofNorthAmeri[3]NobileM,CataldoGM,MarinoCet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dysthymiainchildrenandadolescents.CNSDrugs, 2003, 17 ( 13) : 927[5]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 ( 2 ) :103, 1998, 53 ( 2) :221[8]BruceS.McEwen.Earlylifeinfluencesonlifelongpatternsofbehavior.MentalRetardationand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 ResearchReviews, 2003, 9 ( 3) :149[10]王高华,唐记华,王晓萍etal.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 2) :123 · 1439·[12]KaminskiKM.,GarberJD.Depressivespectrumdisordersinhighriskadolescents:episodedurationandpredictorsoftimetorecovery〔J〕.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y, 2002, 41 ( 4 )[14]HankinBL.Adolescentdepression:description, causesandinterven- tions〔J〕.Epilepsy&behavior, 2006, 8 ( 1) :102[16]KapornaiK,GentzlerAL,TepperP.Earlydevelopmentalcharacteristicsandfeatures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amongchildpsychiatric patientsin Hungary〔J〕.JournalAffective Disorders, 2007, 100 ( 1~3) :91[18]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48.[20]Bilello JA. Seeking an objective diagnosis of depression[J].Biomark Med,2016,10 ( 8) : 861-875.[22]Topooco N,Berg M,Johansson S,et al. Chat-and internet-based cog- 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ran- 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 J Psych Open,2018,4( 4) : 199-207.[24]Linardon J,Fitzsimmons-Craft EE,Brennan L,et al. Dropout from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a sys- 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PsychotherRes,2019,29 ( 7) : 870-881.[26]McClintock SM,Reti IM,Carpenter LL,et al. Consensus recom- mendation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 netic stimulation ( rTM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J Clin Psychiatry,2018,79 ( 1) : 110-112.[28]冯虹,徐炯炯,秦国兴,等.低频经颅磁刺激对儿童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J].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 ( 2) : 289-291.[30]许毅,李达,谭立文,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专家共识[J]. 转化医学杂志,2018,7 ( 1) : 4-9.7( 1) : 7-12.[33]Wang S,Yang C,Jia J,et al. Use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adolesc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China[J].Child Adol Psych Men,2018,12 ( 1) : 49.[35]杜捷,姜默琳,江琪.从肝论治抑郁症的中医诊治思路[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 ( 11) : 1261[37]范小会,刘华,庆慧,等.范军铭运用针灸治疗抑郁症经验总结[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8):14-15.[39]付民锁,马文辉.“协调针法”治疗郁证思路初探[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0):2635-2636.[41]FreresDR,GillhamJE,ReivichKetal.Preventingdepressivesymptomsinmiddleschoolstudents:thePennResiliencyProgram〔J〕. InternationalJournalofEmergencyMentalHealth, 2002, 4 ( 1) :31
简明版:非自杀性自伤的七大管理要点 | 专家视角原创医脉通编译医脉通精神科2月2日非自杀性自伤(NSSI)指个体直接、故意损害身体组织,但并不打算造成死亡。切割是NSSI最常见的形式,其他形式包括烧灼、刮擦/划伤皮肤、干扰伤口愈合、击打、咬伤、自我投毒,以及有目的性地参与非娱乐性的高危活动等。尽管大部分实施NSSI的个体并没有寻求死亡的意图,但自杀观念往往先于NSSI出现,而反复实施NSSI也是日后自杀未遂的高危因素。一项系统综述显示,NSSI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中最为常见,12-14岁是高峰期。NSSI在青少年中的发生比例为7.5%-46.5%,在大学生中为38.9%,在成人中为4%-23%。目前尚无一种药物显示出针对NSSI的一致性的疗效。认知行为治疗(CBT)及辩证行为治疗(DBT)有效,但对于正处在紧急危机中的患者可能远水不解近渴。以下简要介绍成人NSSI的管理要点;青少年NSSI与之存在细微差异,如需要父母观察及降低蔓延风险等,但以下内容也可参考。一、探讨患者实施NSSI的原因。确定患者发生NSSI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与其共情,并将我们置于一个更理想的治疗位置。目前报告最多的NSSI动机包括应对痛苦及对他人施加影响。一项系统综述中,患者自我报告的NSSI原因还包括:因为存在积极的感觉而惩罚自己、惩罚他人、应对解离状态(如,主动追求麻木感)、寻求感官刺激(如,制造兴奋感)、避免自杀(如,摆脱自杀观念)、维持或试探界线、表达或应对性倾向等。探索患者实施NSSI的动机时,应确定这一行为是否基于真正的自杀欲望。鉴于NSSI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存在相关性,有必要针对患者评估一切潜在的精神障碍,并开展相应的精神科治疗。二、开展自杀风险评估。无论患者因何种原因实施NSSI,都有必要开展个体化的、全面的自杀风险评估,以找到可变、不可变的高危因素及保护性因素,供制定治疗方案时参考。自杀风险评估的关键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当前及过去实施NSSI的冲动,既往NSSI及自杀未遂史,接触到致死手段的机会,以及遵循安全计划(safety plan)的能力。三、避免渲染NSSI的危险性及重要性。如果患者的NSSI受真正的自杀冲动和/或潜在精神障碍所驱动,那么你可能会考虑开住院单和/或开药。然而,由于大部分NSSI并非由真正的自杀冲动所驱使,医生的过度反应可能会在无意中向患者传递一种信息,即自伤是维持他人对自己注意的有效方式,进而强化他们在痛苦时以此方式寻求支持的行为。并且,过度反应也无助于患者理解及应对自伤行为背后的原因。四、避免让患者接触到致死方式。避免让患者接触到枪械、锐器、药物、可能导致窒息的物件及家居中的潜在毒物,可有效降低自杀率,也可降低个体实施NSSI的可能性。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反复询问患者是否获取了新的工具,并且倾听患者是否有未主动告知的相关信息。另外也有必要询问,患者是否将某些已有的手段转移到其他更便于使用的地方。五、完善安全计划。书面的安全计划包括一系列危险信号(如,想法、意象、心境、情境、行为)的清单,应对策略(如,外出散步、锻炼、从事兴趣爱好、与亲朋好友社交),以及24小时危机援助热线、急诊、精神心理科医生的联系方式等。自杀预防资源中心(SPRC)提供了安全计划的模板:www.sprc.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program/Brown_StanleySafetyPlanTemplate.pdf.8,可供参考。六、表达共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实施NSSI的个体正在发出绝望的求助信号,需要得到关切及支持性的回应,其中一种有效的回应方式就是提供共情。除了表达关切及同情之外,共情还包括识别及分享患者的情绪。通过共情,我们也可以考虑哪些话可以对患者说,哪些话不适合说,进而避免沟通中的阻抗。七、管理反移情。你可能会对实施NSSI的个体产生一些负面的感觉,甚至会直接将自伤视为患者试图获取注意的有意行为。然而,这种感觉可能会导致你忽视患者这一行为的意义,进而将其推向更危险的自伤行为。承认你对实施NSSI的个体存在嘲讽等负面的感觉,并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患者,改善医患合作,以及不耽误恰当的治疗措施的及时开展。信源:Kaustubh G. Joshi, MD. Caring for adults who engage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Current Psychiatry. 2021 January;20(01):11, 45 | doi:10.12788/cp.0081
打开快乐的万能钥匙出现了吗?浙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2021/04/30 07:25众所周知,血清素、多巴胺、内啡肽,是人类快乐最重要的3种物质。在这其中,血清素,又名5-羟色胺 (5-HT),是一种可以产生愉悦情绪和幸福感的信使分子,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其在人体内含量的变化常常与情绪的变化有关,比如血清素的缺乏会导致抑郁的发生。很多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血清素是如何让人产生幸福感?这个生物学机理一直没有破译。浙江大学医学院、良渚实验室、医学中心张岩研究员团队与合作者,通过3年的联合攻关,成功解析了不同化学物质和多种血清素受体亚型的精细三维结构,并详细阐述了血清素和化学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对药物开发选择精准靶标具有积极作用。这一成果,近期刊发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获取快乐的秘笈在张岩看来,整个生命体系就像一个精密工作的工厂,我们的情绪、记忆、说话、味觉、嗅觉等都是被化学信号调控的。你的开心或难过,是身体内的一些微小化学物质在发挥作用,这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在大脑中发挥神奇的作用。血清素,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神经递质,几乎影响到大脑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从调节情绪、精力、记忆力到塑造人生观。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含量变化或功能异常可能与精神病、偏头痛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有关。已有的研究发现,血清素与其受体结合能够产生幸福感,使人远离焦虑。如果把人体看作一栋高楼大厦,那么组成人体的一个个细胞就是大厦里的一个个房间。细胞是一个基本的工作单位,所以每个房间都相对独立,都在行使着不同的功能。但大厦运作时,房间和房间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必须要有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通过房间上的一个个门来接收和中转信号,让房间内的体系在接收到信号后发挥相应的功能。如何打开这些“门”呢?需要与之相应的钥匙。血清素并不是直接发挥作用的,它只是一把传递信号的钥匙,可以打开名为血清素受体1A、1B、1D、1E等13道“门”,但并不是每道“门”所在的房间都具有产生快乐的功能,只有当打开1A这道“门”的房间时,才会产生快乐。张岩团队的研究就是要弄清:血清素受体1A这道“门”的锁芯到底长什么模样。他们发现,1A这扇“门”像一捆树枝插在墙上,在房间外形成了一个“雷达状”的锁芯。随着进一步实验,他们发现“门”内有构成墙的成分——磷脂,它不仅是固定“门”的“钢筋混凝土”,这些“插入”的磷脂还发挥着分子胶水的作用,增强了“门”和下游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胆固醇也在血清素受体中发挥着类似磷脂的作用。“这一发现,解释了血清素是如何激活血清素受体,为何没有配体激活时,血清素受体还有比较高的基础活性,并对一直以来困惑科学界的细胞膜能够调控血清素受体作了解答。”此外,在对决定能否将信息传递到细胞内的第六号螺旋的研究中,张岩团队发现,相较其他已知G蛋白偶联受体,血清素受体1A的第六号螺旋更长,“这条大长腿,能够与下游更好结合,有利于信号的传送。”破译结构开发新药在细胞中,附着在细胞膜上的“门”有很多种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最大的一类“门”,在人体内有826种,能够接收上万至10万种信号,能够产生快乐的血清素受体1A是其中一种。“它是最大的一个信号中转站,介导了所有的生命过程和几乎所有的病理过程。也就是说,它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是非常大的。”张岩告诉记者,“G蛋白偶联受体是我们人类最大的一个药物靶标蛋白。”破译靶标解构是研发和优化药物的基础。“我们要先观测到门上的锁长什么样子,然后再给它配钥匙,不是简单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是可以根据你想要的下游的功能去配备不同的钥匙。”张岩说。当前在研制精神类药物时,科学家们会选择性地去激活某几个受体,以避免因激活其他受体而产生副作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能同时打开血清素受体1A和调控睡眠的组胺受体两扇“门”,患者服用后会嗜睡并且导致肥胖;而第三代精神分裂治疗药物阿立哌唑,这把“钥匙”能缓缓地打开血清素受体1A,并且能使细胞慢慢产生“快乐”反应,但它不能打开组胺受体,因此又会导致部分患者睡眠功能障碍。此次张岩团队和合作者成功解析不同化学物质和多种血清素受体亚型的精细三维结构,对药物研发精准选择靶标具有积极意义。那么,除了药物这些精心打磨出的“钥匙”,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更自然、更健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快乐的大门?张岩认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作息、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适当的体育锻炼,合适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调节我们的负性情绪,提高血清素或者多巴胺水平,从而使我们的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同时适量摄入一些甜食也会使我们心情变得愉悦。这是心理和生理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甜食可以刺激我们的食欲,满足味觉需求,从而使我们感到满足;另一方面,甜食里的糖类可以为大脑补充营养物质,改善大脑能量供应,同时能够刺激机体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使人心情愉悦。此外,高糖、高淀粉的摄入,还会增强色氨酸的代谢水平。色氨酸能在大脑内合成血清素,血清素水平提高,快乐也就随之而来。“但这种改善情绪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并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来调节情绪。”张岩提醒道。5-HT1A受体的磷脂和胆固醇调节拍照是个技术活对于张岩来说,使用冷冻电镜技术获取膜蛋白的高分辨率结构,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7年,张岩团队首次突破性地使用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GPCR信号转导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被《自然》杂志誉为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里程碑工作。在那之后,他们解析了30多个信号转导复合物,数量占到全球近一半。长期从事GPCR信号转导和结构药理研究,发展并奠定了基于冷冻电镜的GPCR结构药理学,张岩在GPCR结构药理学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成果。2019年,张岩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了国内首篇GPCR信号转导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研究文章,接下来的两年又分别以国际首次阐述了一种新颖的A类GPCR的激活机制和国际首次阐述C类和B2类GPCR信号转导的结构基础3次登上《自然》。冷冻电镜技术实际上就是用一台非常昂贵的相机拍摄“微距”照片。为了让分辨率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这种精度,不仅仅考验研究人员的操作技巧,对于如何严格把控电镜条件,还考验他们对工作原理、相机本身以及对蛋白的理解。“为了让G蛋白偶联受体喜欢待在冰层里,我们在制备时,在冰层里不记得尝试了多少添加剂,不断地去调整浓度和剂量。”张岩把整个制备过程比喻成谈恋爱,“你要感受对方的情绪,把心放在它身上,理解它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你才知道它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张岩看来,作为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要了解最本质的科学问题——我们的生命过程是如何被调控的;另一方面,当掌握了这个秘笈以后,然后把它用于再编程、再调控人类的生命过程,抗击疾病延缓衰老,让人们能开心地、幸福地生活。“知己知彼,才能在活得健康且快乐的道路上,百战不殆。”张岩说,过去的药物研发常常需要靠运气开展筛选,如今可以通过“锁芯”的解构开展设计。“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类似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更好疗效、更少副作用的抗抑郁药物研制,将不再只是梦想。”
药物,始终是药物。尽管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的儿童来说,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仍然我们需要密切注意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简而言之,我们要尽量最大化药物治疗效果,最小化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下是安全有效使用药物的九个原则。1/保证诊断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拖延重要任务,做事分心,粗心马虎的表现,也会时不时焦虑不安、抑郁低落,这不代表就一定是多动症,或者焦虑症,抑郁症。除了儿童精神科医生,以及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儿童心理医生,发育行为儿科医生之外,没有人,包括经验丰富的老师,热心洋溢的七大姑八大姨,能告诉你,孩子是否是ADHD。ADHD是没有办法通过大脑的检查(如头颅CT或磁共振等),及血液检查来判断的,尽管之前说了导致ADHD的原因是大脑里一些化学物质的浓度起了变化,但目前为止尚无常规医疗检查手段可以直接精确地测试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因此,家长需要带孩子去见一个有经验、有资质、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来帮助你判断孩子的行为究竟属于ADHD,还是属于一般的调皮好动或者幼稚不成熟。医生会询问家长很多关于孩子平时表现的问题,然后会建议孩子完成一些相关的检查,例如脑电图排除躯体问题,一些问卷评估调查孩子平时的状况,以及注意力的检查,可能还有智力检查评价孩子的学习潜能以及观察孩子在完成任务时的注意力情况等等。最后医生会根据家长汇报的情况和转述老师的反应,孩子在诊室内的表现,孩子在测试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得出孩子是否存在ADHD的结论。所以,没有哪一个单独的、所谓高大上的检查能判断孩子是否存在ADHD,检查的全面性,家长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医生的资质和经验,在诊断ADHD方面尤为重要。2/选择能帮助你密切监测药物疗效的医生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孩子的ADHD治疗稳定时,也许可能并不需要特别密切的监测。但规律的复诊,及时汇报孩子的情况,有可能会提供宝贵的信息,可能对于孩子治疗细微的调整,就能帮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从而促进预后。不要认为“我不看病,就开个药”的成功插队,迅速拿到药方是一种胜利。不要认为配合你这样行为的医生是为病人着想的“好”医生。恰恰相反,你需要为孩子寻找会帮助一起监测药物疗效的医生。通常情况下,复诊时请至少汇报以下两个问题:药物治疗效果怎么样?孩子服药后有没有什么特别不舒服的情况?3/不要期望一次性就能找准药物虽然ADHD的一线治疗药物,无论哌甲酯还是托莫西汀的有效率都比较高,但仍旧不可能是百分之一百。因此,仍有可能,你的孩子对药物无效,可能需要调换药物。尤其托莫西汀,大多数情况下需要2-6周逐渐起效,因此在用药的头1-2周没有观察到明显效果,是常见情况。至于其他的非一线辅助治疗,比如正规的中成药,可乐定贴片,DHA-PS等补剂,发挥作用所需的时间可能更长。4/药物剂量需要逐渐调整一般治疗药物,医生会从小剂量开始治疗,每隔1-2周增加一些剂量,直至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但疗效达到最佳水平为止。维持在这个治疗状态保持相对长期的一段时间,才有希望彻底摆脱ADHD。因此增加剂量未必就是孩子病情严重了,有可能只是他需要这个剂量,但却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增加到这个剂量。另外,不同药物之间的剂量数值不存在可比性。比如哌甲酯36mg和择思达40mg之间,这个36和40没有任何比较的意义。5/定期复评估治疗情况虽然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是考察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信息来源。但始终,没有标准的纯主观观察,很难帮助客观量化具体的治疗效果。因此无论治疗效果稳定或不稳定,规律定期复评估孩子状况,可以帮助家长和医生更好地掌握孩子情况。短期复评估(3-6个月)以注意力测试、访谈及问卷评估为主,以及躯体的相关指标如心电图、肝肾功能。长期复评估(6个月-1年)建议尽量全面,包括智力,孩子情绪状况,亲子关系,家庭环境等,同样包括躯体指标。6/把你担心的情况告诉医生用药期间出现的任何让你担心的情况,都可以汇报给医生,不要轻易认定就是药物引起的,也不要大意忽略掉。家长只需要将这些特别情况如实汇报就好了,医生会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可能某个孩子在刚开始使用托莫西汀后上课时打瞌睡,医生会告诉你,有一部分孩子确实会出现这样的副作用,将药物服用时间改到晚上。例如孩子可能出现了不自主挤眼、甩头等,医生可能需要判断是否出现了抽动症状,然后可能会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例如可能某个孩子在体育课上突然觉得头晕,甚至称意识丧失,被同学送到医务室,10来分钟后自然醒转。医生会告诉你,暂时停用药物,要先去完善躯体检查,儿童神经内科、儿童心内科就诊,排除躯体疾病。7/无须过份研读药物说明书药物说明书阐述的是整个群体的总体情况,不代表一一都会严格地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说明书上的副作用是列举了所有的可能性,哪怕极小的概率。例如我们吃鱼可能卡刺导致食管血管损伤大出血然后窒息,但这个可能性非常小,因此我们照旧在吃鱼。无需因噎废食,只需密切监测。8/遵医嘱按时按量药物有时候家长在治疗一段时间后,会理所当然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服药的剂量和方式。殊不知,这些变化,可能隐患无穷。当导致不良后果时,家长可能会说“我以为……”,然后有时候,自己以为的并非事实啊。所以但凡服药这件事,遵守医嘱。医嘱上什么时候,吃多少量,就严格去执行。例如哌甲酯缓释胶囊需早晨整粒吞服,那么就请避免一厢情愿为了减轻药量去掰开服用,也请避免觉得下午失效了就临时再加一粒。晨整粒吞服,所以早晨吃,别的时间不吃,整粒吞,不掰开不嚼碎。例如有的家长觉得不上学用不着注意力,经常自作主张在周末或假期停药。实际上,ADHD症状是不会分上学放学期间的,它会24小时如影随形地跟随孩子,也许这些症状给孩子带来的麻烦在学校更明显,但不代表在家,这些症状对孩子带来的功能损害就不存在了。因此,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通常的建议是一周7天,一年365天,不分周末和寒暑假,尽量坚持每天服药治疗。9/留心饮食细节服用ADHD治疗药物时,早餐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含过高的脂肪,即油腻的食物,这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同样,维生素C也会影响药物吸收,因此补充复合维生素时,或者饮用橙汁/葡萄汁时,要和药物拉开时间间隔(尽量1-2小时)。一些含解充血剂(缓解鼻塞)的感冒药,激素,一些哮喘药物如舒喘灵,在和ADHD药物同时服用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但让孩子感觉不适的晕乎乎的感觉。因此,同样建议尽量拉开这些药物的服用时间。除此之外,改善饮食结构,例如适当提升优质蛋白质的水平,保持饮水充足,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DHA和EPA)等,对于改善孩子的大脑功能状态也有一定益处。转自Focalm专静时代
首先并没有非常确凿、统一而论的建议。服药的时间仍然是需要个体化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来斟酌判断的。整体而言,坚持治疗的时间不会太短。不同的研究、不同的专家有相对不同的治疗期限的建议。稍微概括一下,在确诊ADHD后,在药物治疗有效,且副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坚持不间断用药1-2年左右。如果孩子症状自行缓解地快,行为习惯建立地好,也许能够顺利停药。反之,则可能需要更长期的治疗才能达到停药指征。当然,坚持治疗并不是说治疗一尘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定期复评估了解孩子状况,医生基于此调整下一阶段的治疗方案,从而促进A娃处于缓解状态,才是最佳的坚持治疗。当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简称ADHD)治疗的重要性,也能够正确理解药物治疗的机制从而坚持治疗时,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要治疗多久?我们先不着急看答案,因为如果先看答案,可能有不少人会惊呼“怎么会需要这么久”,然后下意识就觉得退避三舍了。我们先来捋一捋治疗的状况。1/药物为什么有效?治疗ADHD的药物治疗就好像是近视眼戴眼镜,或者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一样,药物只是帮助孩子控制注意缺陷或者过分好动的症状,调整到他们的注意力满足平常学习和生活的要求水平。因此如果不用药,症状就会卷土重来。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只要ADHD症状在,就需要一直需要药物帮忙调整。这时候家长也许会说,治标不治本,那有什么意义?问题就是,ADHD的根本是大脑内与注意力有关的化学物质浓度起了变化,目前为止,医学还没有发展到直接可以去治疗这个根本的手段。治疗症状本身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因为注意力和自控力是儿童进一步发展各项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学习能力,情绪调控力,问题解决力等等)的基础。如果认知功能发展的黄金时段,注意力和自控力一直处于欠佳的状态,相当于房子的地基没有搭牢,那么后续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相当于房子很难盖高。因此很多家长疲于应对孩子的后续能力引发的问题,例如带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参加情商训练班等等,其实从基础把注意力和自控力干预好,更重要,更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只是控制症状本身,使用药物及其他的治疗方式,将孩子的注意力或好动症状控制好,意义重大。2/ADHD会持续多久?既然需要药物来帮助孩子控制ADHD症状,那么ADHD症状会持续多久?长大了会不会好一些呢?目前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症状在青春期之前是能缓解的,还有三分之一的机会在成人期之前得到缓解。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孩子坚持治疗得当,等到症状缓解的时候,就可以停止药物治疗了。即便如此,家长们依然可能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毕竟到青春期或者成人期也都还有好几年的时光。那么,还有一点家长需要知道的是,当孩子的ADHD症状控制得比较稳定,孩子一直处于注意力和自控力比较好的状态时,维持比较久的一段时间后,加上家长能够教会孩子发展合适的技巧策略,期望能够固化成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即便停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还能维持下去,继续对抗ADHD导致的问题和困难。3/多久能养成习惯?这个时候的问题就在于,到底用药多久,有希望稳定下来变成一种行为习惯,从而可能在停止用药之后,孩子的ADHD症状波动不明显呢。千万别提“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这茬,21天谁也培养不出一个好习惯。家长可以自己回想下,如果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或者想养成不抽烟的习惯,或者想养成看书的习惯,需要多久才能习惯成自然?21天够吗?估摸着差远了吧。研究显示,一个行为演变为一个习惯至少需要6个月。而针对ADHD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行为治疗,如果想达到与药物治疗相匹配的效果,至少需要18个月。4/到底要治疗多久?因此,需要坚持用药多久?看到这里,家长应该大约有个感觉,这个时间不会太短。目前并没有铁板钉钉的、说一不二的、绝对标准答案。国际顶尖的ADHD专家Barkley教授给予的回答是:越久越好,最好坚持用到成人期,评估症状、功能是否得到了缓解,再考虑停药。ADHD家长自助手册的作者,Daley教授在给中国家长的讲座中回答是:最少必须坚持一年,观察孩子对于药物治疗以及行为管理的效果如何,凡是短于这个时间期限的,基本上可以说,对于ADHD并没有太多的长期帮助。国际目前最大型最领先的ADHD研究MTA团队的建议是:持续药物治疗(一周7天,一年365年不间断),至少持续2年。因为这段期间孩子的进步和获益是明显持续的。在2年后,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再决定是继续持续用药,还是间断用药,或者是尝试停药。5/坚持用药到底为什么?把上面几个问题一一捋清楚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家长想早日停药,和医生建议的长期服药,其实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目标一致的。因为越不想漫长时间地持续用药(一直用到青春期乃至成人期),就反而越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至少1-2年内)坚持持续用药,用足量,每天用。还要联合行为管理策略,坚持把ADHD症状全面击退,直到它被降服,不再有卷土重来之力,这时就可以放心地停药了。总结:所以我们汇总一下,目前的建议是,希望家长们在孩子服药治疗有效,且副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坚持不间断用药1-2年左右。同时要加强恰当的行为管理策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及学习习惯,以应对ADHD带来的麻烦和困难。定期复评估孩子缓解状况,为下一阶段治疗方案做好个体化的调整。如果经过长期治疗,孩子症状自行缓解了,学习和行为习惯也建立好了,那么可能可以停止药物治疗。反之,则可能需要更长期的治疗。转自:转自shallondoc转Focalm专静时代
一、医生有六大类别:临床为主 、科研为主、教学为主、行政管理为主、混日子为主、社会活动为主。毕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样样都兼顾是比较困难的。 二、主要选临床为主的医生:也就是您经常在病房、门诊看得到的医生。 三、选医生重在疗效好、能解决问题才是王道,头衔、学历、职称、任职可供一定参考用/但也不能完全依靠这些东西,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 四、医生的从业经历比较重要,毕竟医学是一门重在实践的科目。 五、要找业务能手。对比一下您所在的单位机构,哪类人是业务能手,再看看医院,你就容易得出比较合适的结论。 六、非常疑难的问题(全省/全国都跑了效果仍不太理想),就要综合各方面去选医生了。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找对人,比登天还难。 七、如果还有特别特别的问题,或许作者可以帮助您,尝试看能否配合您,选到合适您的大夫。
药物治疗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学龄期儿童的首选治疗方式,也是家长们对于其有效性、不良反应、长期利弊等各个方面,最为关注,同时误区较多的一块领域。与其说这是一篇ADHD药物治疗的科普文章,不如说更像一本药物管理的自助手册。通读此文,可以迅速掌握你所需要了解的,关于ADHD药物治疗基本全面的信息。内容提纲:1.导致ADHD的原因、症状及治疗选项2.药物治疗的选择有哪些?3.开始使用ADHD药物后需要做些什么?4.药物会导致成瘾吗?5.药物有什么副作用吗?6.ADHD儿童的学校管理。7.伴随ADHD出现的其他问题。8.有什么心理行为治疗可以帮助ADHD儿童?9.有没有其他不用药的治疗方式?10.ADHD孩子们的未来究竟如何?什么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包括注意力欠集中,过分好动和行为冲动。大约有3-7%的学龄期儿童存在ADHD,成人中也有4%遭受着ADHD带来的问题。导致ADHD的原因非常复杂,目前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提示来自家长的基因遗传因素是造成ADHD的最大原因。举个例子,研究明确表示ADHD有家族效应,76%的ADHD儿童会有一个亲属也同样存在ADHD问题。很多ADHD领域的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寻找究竟什么基因,或者哪些基因,如何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了ADHD相关的行为表现。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其他常见的一些与ADHD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早产,母亲怀孕期间吸烟饮酒,脑外伤等。ADHD不经治疗的潜在后果学业失败或者辍学的风险更大行为问题,违纪问题人际交往不良,家庭成员冲突意外受伤吸烟或酗酒罹患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问题就业问题驾驶事故意外怀孕犯罪,违法及被捕如何发现自己的孩子有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没有办法通过大脑的检查(如头颅CT或磁共振等),及血液检查来判断的,因此,带孩子去见一个有经验、有资质、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来获得对孩子的评估和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正规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儿童心理科、发育行为儿科医生都可以帮助你判断孩子的行为究竟属于ADHD,还是属于一般的调皮好动或者幼稚不成熟。大部分ADHD儿童在刚刚入学时就会被发现并且被诊断,因为ADHD的这些症状会明显影响孩子的行为,进而对他们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功能造成了拖累。ADHD分为不同的类型:注意缺陷为主型(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易走神分心,跟其说话心不在焉,做事粗心马虎,回避用脑,丢三落四等),多动冲动为主型(主要表现为过分好动,坐不住,小动作多,话多,易插嘴,难以等待等),以及上述两方面表现均明显存在的混合型。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ADHD问题,一般来说,ADHD儿童中,男女比例为3:1左右。但是,实际上很多医生认为并非女孩更少出现ADHD,只是她们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因此在年龄还小的时候,不会像男孩那样呈现出难以控制、招来麻烦的行为表现。现在,越来越多的ADHD专家们发现,ADHD对于女孩的影响,和男孩其实是一样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存在注意缺陷问题的女孩会被识别出来,尽早获得诊断和治疗。有些家长会担心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诊断为ADHD。实际上这个疾病的发病率并没有太多变化,只是也许因为现在学习生活对孩子注意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大人们对于孩子注意力缺陷、过分好动、自控力差的表现越来越重视,因此更多的遭遇ADHD问题的孩子能够被甄别出来。现在,随着大家对于ADHD症状表现的了解,正在遭遇ADHD问题的男孩们,女孩们,青少年们,甚至成人们,都会都到专业的机构就诊,获得恰当的诊断和治疗。尽管大家对于ADHD的认识普遍提高了,但实际上仍有大概一半的饱受ADHD问题困扰的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家长没有及时带孩子就诊,或者诊断后家长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为孩子采取干预措施。一个成人ADHD患者如是描述“在我被诊断为ADHD并且采取了恰当的治疗之前,我人生的很多时间都消耗在处理ADHD症状导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哪些治疗是有效的?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得做出重要的治疗决定,美国国家精神卫生中心执行了一项大型深入长期的研究,旨在探讨究竟什么治疗方法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更有效。这项研究的名称是ADHD儿童多模式治疗方法的研究(简称MTA)。这项研究最后发现,哌甲酯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行为治疗,都是有效的。如果孩子的治疗方案中包括了药物治疗,比单纯只使用行为治疗,对于ADHD症状的改善要有效的多。尤其当药物治疗的剂量由专业医生密切监测及调整时,这就意味着孩子应该规律复诊,定时复评估,并且由专业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到合适的剂量。MTA研究,还有很多其他大量的针对ADHD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结果都说明一件事:药物治疗在ADHD的干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对于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ADHD。研究结果发现,年少的ADHD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其行为表现几乎可以出现戏剧性的转折。无意义的好动明显减少,注意力明显提高,和同龄人相处的能力也能有所改善。尽管药物单独使用可以减轻ADHD的症状,但是ADHD儿童经常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自我行为管理方面存在或这或那的困难,他们缺乏相应的技巧来应对ADHD症状带来的问题。因此,药物治疗联合心理行为治疗的话,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在家里和在公共场合呈现出更好的行为。除此之外,有些孩子在接受药物治疗联合行为治疗的时候,可使用相对较低的剂量,而达到理想的效果。MTA提示有效的行为治疗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家长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ADHD,学习恰当的管理孩子ADHD行为的方法;2、儿童培训:帮助孩子发展出相应的社交、学习、问题解决等技能以应对ADHD带来的困难和麻烦;3、学校干预:帮助老师理解ADHD儿童的需求,以及恰当的管理ADHD儿童在教室内行为的方法。如果ADHD儿童/青少年或成人同时存在其他问题,例如对立违抗障碍,焦虑症,或抑郁症等,意味着他们需要额外的针对这些问题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以及个人的或者家庭的心理治疗。药物可以治愈我的ADHD孩子吗?如之前所说,药物可以很好地管理治疗孩子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前提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到合适的剂量。ADHD的治疗不像肺炎等感染类疾病的治疗,短期使用抗生素,待感染好转痊愈后即可不再使用。然而,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ADHD,因此需要长期坚持管理好ADHD症状。所幸的是,当ADHD儿童同时接受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时,一方面控制好ADHD症状,一方面学习对抗ADHD的技巧和策略,通常孩子能展现出明显的改善。药物治疗的选择有哪些?治疗ADHD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兴奋剂和非兴奋剂。兴奋剂类,如哌甲酯和安非他明,治疗ADHD的效果十分显著。并且安非他明已经使用了70多年,哌甲酯也已经使用超过了50年,这两种药物均接受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这类药物在治疗身体健康的患者,并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时,是非常安全和有效的。唯一一个FDA批准用于治疗ADHD的非兴奋剂类药物是托莫西汀,研究同样显示该药对于治疗ADHD非常有效,有些家长因为个人偏好,或孩子存在一些合并问题,可能会选择非兴奋剂治疗。同时,有少数儿童对于兴奋剂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也可以选择非兴奋剂治疗。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ADHD治疗药物及剂量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目前没有办法预测到某个孩子一定对哪个药物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因此,如果孩子在使用了某种药物治疗,如果疗效不够理想的话,那么需要不断调整剂量至达到目标剂量,而如果疗效仍不满意,则需要考虑更换为另一种药物。对于有的孩子而言,可能有些药物因为其副作用的关系而不适用。兴奋剂和非兴奋剂均有各自的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大多比较轻微,且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并且在医生调整治疗剂量,服用时间,或者更换药物后,副作用能够很好地被处理掉。家长可以通过记录服药日记来帮助医生为孩子找到最合适的药物及其剂量。家长需要记录的是药物服用的剂量,时间,孩子注意力等方面的表现及副作用情况。寻找最合适孩子的治疗剂量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有的药物仅需1-2周观察疗效,有的药物可能需要2-6周的时间,如果孩子ADHD症状改善不明显的话,医生很可能会考虑调整剂量或者更换药物。如果你的孩子尝试了目前所有的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明显的话,那么也还有一些FDA尚未认证的治疗方法可能对ADHD症状也有所帮助。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强烈建议先采取一线的首选的治疗药物及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国内常用的ADHD治疗药物专注达(盐酸哌甲酯缓释胶囊)择思达(盐酸托莫西汀)如何服用ADHD药物?兴奋剂类药物兴奋剂类药物分为短效和长效两种。目前我国国内仅有长效制剂,为胶囊状,需整粒吞服,不可掰开,不可嚼碎,对于吞咽整粒胶囊有困难的儿童,可以包在食物内让其尽量尝试咽下,如果仍旧存在困难,则可能需要更换药物。一位成人ADHD患者如是形容“当我开始服用兴奋剂类药物治疗时,感觉就像是被黑暗笼罩已久的屋子里终于照进来一束阳光般。”非兴奋剂类药物托莫西汀通常来说一天服用一次,多于早上服用。如果存在白天打瞌睡的副作用,可以换至晚上服用。也可以拆成一天两次服用,一次早上服用,一次下午或傍晚服用。一开始使用托莫西汀时,医生会处方非常小的起始剂量,待孩子慢慢适应药物后,逐渐调整至合适的治疗剂量。因此,托莫西汀治疗,通常需要数周调整药物剂量,然后又需要数周待药物逐渐发挥治疗效果。除了托莫西汀之外,还有其他的药物可能对ADHD有效,例如可乐定,安非他酮,胍法辛等,但FDA尚未批准用于ADHD的治疗。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使用哪种药物治疗,均不要漏服任何一顿药物!因为任何一次漏服药物,都会让孩子失去了药物的治疗保护作用,而让ADHD症状重新席卷而来。其他药物会否影响ADHD药物的使用?有些药物确实会影响ADHD药物的治疗表现,例如苯海拉明可能会让ADHD儿童表现得更兴奋。因此告诉你的医生孩子正在使用的其他治疗药物,中草药,以及一些营养补剂是很重要的,或者在购买及使用各种营养补剂之前,询问一下药剂师这些药物和孩子正在服用的治疗ADHD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干扰冲突作用。我怎么判断药物治疗ADHD有效果?服用兴奋剂治疗的话,家长和老师应该在药物使用后的30分钟-90分钟之间看到效果,具体时间与孩子服用的剂量以及药物的剂型有关系。尽管如此,如果孩子服用的治疗剂量过低的话,那么可能药物对于ADHD症状起不到明显的作用。如果服用非兴奋剂(如托莫西汀)治疗的话,有的孩子可能在服药一周内就能出现明显的改善,当然很多孩子即使治疗剂量恰当,也仍然需要数周的时间逐渐达到最明显的效果。当使用ADHD药物开始治疗之后,很多症状可能都随之得到缓解,当然,如果残留那么几项顽固不化的症状挥之不去,也是常见的,这就是为什么ADHD儿童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也应该联合心理行为治疗,帮助彻底缓解ADHD症状。尽管寻找滴定最适合孩子的药物治疗剂量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肯定的是,药物治疗ADHD是有效的!事实是,至少90%的孩子在接受单独一种药物,或者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时候,得到相当不错的治疗效果。ADHD药物会给我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一位ADHD儿童的母亲告诉我们说:“我孩子自从使用治疗ADHD的药物之后,至少在我看来,她变得比以前开心了许多。”对于大多数ADHD儿童而言,服用药物之后,他们会感觉能平静,更能集中注意力在需要完成的任务上。有些变化可能孩子自己很难意识到,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孩子行为表现的改善观察出来。药物不会改变孩子天生的性格特点,当然也许会相对减少孩子涣散的活动量,以及让孩子更专注些,仅此而已。有些孩子在刚开始服药之后会说有些奇怪的感觉,但又说不清楚。通常这类奇怪的感觉都比较轻微,且随着用药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有些孩子在服用非兴奋剂(如托莫西汀)后会感觉比平常更烦躁,一般来说,随着用药时间的推移,或者调整治疗剂量,这种感觉会逐渐改善。如果你发现孩子用药后有些不同寻常的表现,例如整个人总是发呆,或者持续地坐立不安情绪烦躁,那么带孩子回到医生这里复诊,告诉医生这些情况。什么时候我的孩子可以暂时停药?在过去的时候,也许有医生会建议孩子在放学后、周末不上学或暑假期间停药,但现在,医生通常会建议孩子全年无休地连续用药,从而保证孩子即便在家、在玩的时候也不受ADHD症状的困扰。这点对于稍微年长些的儿童尤其青少年格外重要,药物可以帮助他们哪怕在学校之外的环境中也保持较好的自控力,从而在面对是否做出冲动行为、是否跟风学习危险行为等情况下,做出更正确的决定,以及帮助他们在完成其他生活中的事情时,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更有效率更有条理。当然,如果坚持治疗了长期的一段时间,孩子ADHD症状明显减轻,不太明显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又或者孩子服药期间承受着严重的难以耐受的副作用,那么短暂的药物假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什么时候孩子可以彻底停用ADHD药物?有些ADHD儿童,他们始终有那么几条ADHD症状难以摆脱,从而持续地为他们带来困难和麻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坚持使用药物治疗直至成人期,帮助他们控制症状。而其他的那些ADHD孩子,一方面随着年龄慢慢地长大,他们可能更加“成熟”以至于ADHD症状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又或者,孩子们逐渐掌握领悟了应对ADHD症状的策略和方法。通常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最容易缓解的ADHD症状之一就是过分好动。以下情况意味着减少药量甚至停药的曙光1. 在药物的帮助下,孩子至少1年基本不再出现ADHD症状2. 没有增加药物剂量的情况下,孩子仍然持续表现为不断的进步3. 尽管漏服了那么几次药物,孩子在漏服的时候,行为表现依然保持良好4. 孩子在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方面发展出了新的策略方法当你有停止用药的想法时,应该与孩子、其他家长,甚至老师商量沟通,最终与医生商量决定。因为一旦停止用药,孩子周围的大人们对其恰当的行为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并且,停止用药后,仍然需要带孩子定期随访复诊,以观察是否还有ADHD症状残留。我如何向孩子解释服用ADHD药物的理由?孩子能够理解ADHD药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自己要服用这个药物,以及药物如何帮助自己,是很重要的。对于年龄稍大点的儿童,尤其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会担心,服药意味着他们“不正常”或者“有病”。最好的一种解释方法,就是将服用ADHD药物比喻成戴眼镜,戴眼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ADHD药物则帮助我们自控得更好,从而能更好地做到专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行为表现。兴奋剂类药物会有成瘾风险吗?只要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的话,治疗ADHD的兴奋剂类药物是不会导致成瘾的。很多家长会担心服用兴奋剂治疗ADHD是否会导致成瘾,其实这是对于兴奋剂类药物最大的一个误解。事实上是,根据美国药物滥用国家研究所的报告来看,服用药物治疗的ADHD儿童在长大后,比那些未服药治疗的儿童,出现物质滥用的风险反而要小很多。当然,也许在某些机构中存在为数极少的人,可能滥用ADHD治疗药物,过分处方甚至倒卖兴奋剂药物,正是因为此类隐患,药监局要求严格管理兴奋剂类药物的处方。不过涉及这类情况的药物多数为短效兴奋剂,国内目前使用的长效兴奋剂,因为其缓释作用,且很难碾磨成粉末,加上每天仅早晨服用一次,家长便于监管,所以基本不会出现上述情况。有些青少年或者成人会滥用兴奋剂类药物,以便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表现(如“通宵复习”)。正因如此,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妥善保管此类药物,并且监测孩子的服用情况。如果孩子出现不恰当服用药物的情况,家长应向主治医生说明。ADHD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哪些?接受药物治疗的ADHD儿童可能会出现某一些副作用。兴奋剂类药物:最常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是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问题,头痛,肚子痛和易激惹。随着坚持治疗,孩子对药物逐渐适应,上述副作用绝大部分在1-2个月后会逐渐减轻至消失。非兴奋剂类药物:可能导致的副作用包括恶心,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小部分孩子可能在服药后会觉得白天犯困或者易激惹,同样,这些副作用在坚持用药1-2个月后会逐渐减轻至消失。副作用通常是比较轻微且不具备危险性的,但你仍然应该告诉你的医生,尤其当这些副作用让孩子格外不舒服,或者影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时,就必须得反馈给医生。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通过更换药物,或者调整药物剂型,调整药物剂量,调整药物服用的时间或方法,都可以帮助减轻不良反应。请避免因为服药初期出现的不良反应而做出停药的决定。ADHD药物有哪些不常见但严重的副作用?ADHD治疗的药物有可能会出现的,但非常罕见的却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脏相关的问题,幻觉和兴奋躁动,自杀想法,肝功能异常。避免严重副作用的建议治疗之前,尽可能对孩子的躯体健康状况做一个全面的回顾或评估。治疗过程中定期可检测孩子的躯体健康状况。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孩子有任何身体不适或精神异常的话,请一定及时复诊,将这些异常情况报告给你的医生。如果孩子的直系家属中有人罹患上述疾病的话,请一定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医生知道1. 心脏相关的问题实际上关于心脏的危险情况非常罕见,经过调查后发现,如果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出现了心脏方面的危险事件,多半是因为在治疗前,他们就存在心脏疾病,只不过未被发现。现在基本上可以明确的是,如果孩子本身是健康的,不存在心脏方面隐匿的疾患,那么服用ADHD药物是不会增加心脏相关恶性事件的风险。如果孩子本身存在心脏方面的健康问题,那么医生在处方ADHD药物时需要谨慎一些。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不能使用药物治疗,有些心脏功能缺陷的孩子,也能够使用兴奋剂治疗,只不过与此同时最好接受内科医生的密切监测。2. 幻觉和兴奋躁动首先,出现这类情况的概率非常之低。其次我们发现,如果用药治疗前,孩子就出现过听见不存在的声音,没有缘由地多疑敏感,容易躁动不安,那么比没有出现这些症状的孩子,在用药治疗后出现幻觉和攻击行为的风险会相对高一些。3. 自杀想法非常罕见,但如果出现则非常危险。这个不良反应多半出现在药物治疗前就可能存在一定的情绪问题的孩子身上。尽管概率很低,但仍然强烈建议在药物治疗的初期,或者增加、减少药物剂量的时候,对于孩子的内心想法和情绪感受多给予一些关注。4. 既往心理健康状态如果既往即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精神疾病,情感障碍,药物滥用等情况,在使用ADHD药物治疗时需严密监控。因为ADHD药物对于既往已经存在的精神疾病和情感障碍可能存在加重的风险,也有的ADHD儿童的这些问题反而会因为使用ADHD药物而获益得到好转。5. 肝功能方面的问题使用非兴奋剂治疗的患者中偶尔有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如果孩子出现了皮肤瘙痒,右上腹疼痛,尿色加深,皮肤或眼睛巩膜变黄,无法解释的感冒样症状,那么则需要警惕肝功能是否异常。什么情况下需要尽快就医?-如果孩子感觉头晕目眩几乎要跌倒,觉得心悸或心慌明显,胸口疼痛,呼吸急促,表现得兴奋躁动,开始出现了幻觉,表现得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或提及自杀的想法-如果孩子诉说很痒,右上腹疼痛,或难以解释的流感样症状,出现了尿色加深,皮肤或眼睛巩膜变黄那么请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需要监测孩子的胃口、身高体重吗?关于孩子的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家长其实是最佳的观察和监测人员。对于任何疾病而言,治疗的药物都包括有效的获益,和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当你的孩子正在使用药物治疗ADHD的话,那么家长需要稍微留意下孩子胃口、身高体重方面的变化,还有孩子生长的速度也应该予以关注。关于ADHD药物是否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已经经过了多年大量的研究,近期的研究结果提示,药物可能在治疗的前1-3年会引起非常细微的生长发育速度减缓(主要是胃口下降导致的体重下降),尽管如此,大部分研究证实这种下降是暂时的,短时期的,并不会对孩子的最终身高体重带来影响。客观的测量和计算孩子身高体重是否处于同龄儿童的正常范畴,这是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但是平时生活中,家长也可以有所留意。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胃口和体重明显下降,那么你应该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考虑调整药物,或者改变药物剂量或服用方法,或者联用其他改善胃口的药物来减轻副作用。而家长也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饮食构成来帮助孩子保持正常范畴的体重。如何最佳处理孩子可能遭受的副作用?关于之前我们提到的ADHD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其实你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去帮助减轻这些副作用带来的问题。1. 食欲下降如果孩子出现食欲下降的话,可以将药物放在早饭后服用,这样孩子至少早餐期间是感觉饥饿的。以及推迟晚饭的时间,或者晚上8点左右再加一餐,因为这个时候有些药物的有效期已经消退了,意味着孩子的胃口能有所恢复。给孩子准备一些健康的点心,以便孩子饿了时随时加餐。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给孩子安排好饮食的营养健康结构,在此基础上尽量保证合适的高热量密度,从而弥补因摄入热量不足导致的体重下降。如果食欲下降的情况十分明显,且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出现缓解,那么你应该将这个情况反馈给孩子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来给出建议,例如可能会建议周末或假期减轻药量或者停药。2. 睡眠问题很多ADHD孩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睡眠问题,有的药物可能会引起睡眠问题。无论导致睡眠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给孩子设定一个规律的、合适的上床入睡流程,总归都是有助于孩子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这个流程包括洗漱,刷牙,睡前阅读,上床准备入睡等工作。这些入睡前的活动旨在帮助孩子放松下来,尽量避免一些容易让孩子兴奋的活动,比如入睡前应该尽量避免玩电子游戏,玩电脑,看电视等。如果你的孩子既往睡眠习惯很好,在使用兴奋剂类药物治疗后,睡眠出现了问题,并且上述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没有奏效,那么可以将这个现象反馈给医生,医生可能会建议你将服药的时间提得更早一些,也有可能尝试减少药物剂量,或者联用使用其他的辅助药物来帮助缓解孩子的睡眠问题。3. 困倦瞌睡如果你的孩子服用非兴奋剂类药物,例如托莫西汀,在白天出现了昏昏欲睡的现象的话,那么医生很可能会建议你将药物调整至晚上入睡前服用,而非早起后服用;或者将药物剂量拆开成两次服用,而非一次性服用;或者可能减少服药的剂量,从而尝试减轻困倦瞌睡的副作用。4. 症状反弹有些服用兴奋剂类药物治疗的孩子,在下午或晚上药物治疗效果消退后,貌似可能出现更易激惹,ADHD症状更明显的表现,有些医生称之为“反弹”现象,可能与药物作用开始消退有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更长效的治疗药物,或者在下午的时候及时联用其他的药物,帮助改善这个现象。5. 其他副作用其实无论孩子出现了什么让你担心的表现或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你都应该在下一次复诊的时候将信息反馈给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建议。绝大部分的副作用都是可以解决和改善的,只有极小部分的情况可能需要暂停用药。因此家长不要因为出现的一些小插曲而自乱阵脚从而彻底放弃对于ADHD的治疗。同时这也提醒了家长,每次复诊不仅仅是配药而已,虽然国内就医环境确实比较紧张,与医生在门诊接触的时间有限,但请家长耐心排队等待,轮流到自己的时候,好好利用5-10分钟的时间,与医生沟通孩子的治疗情况。在学校如何帮助ADHD孩子?学校其实可以很好地配合家长和医生来帮助孩子应对ADHD在学校带来的问题。家长和校方之间一场开诚布公的交流沟通是很关键的。老师通常是首先察觉到孩子的ADHD行为表现的,从而能够向家长、监护人或者医生提供相关的信息,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可以通力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应对学习问题,支持孩子在家以及在学校的学习表现。例如,老师可能需要学习特殊的针对ADHD儿童的教室管理技巧,从而更好地管理孩子在教室里的行为,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ADHD会对孩子的人际关系造成什么影响?ADHD儿童在处理社交互动的过程中常存在一些困难,从而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矛盾,或者伙伴关系不良。ADHD孩子除了表现注意力不够集中,多动,冲动行为之外,缺乏相应的社交技巧,导致雪上加霜,在其他小伙伴眼里看来,常表现为刻薄(口没遮掩),霸道(不能等待和忍让),粗鲁,鲁莽或怪异。尽管如此,ADHD儿童又常常可能成为其他孩子欺凌的对象。药物可以帮助ADHD孩子改善社交行为,从而帮助他们在与其他人打交道时表现得更好。例如,他们在玩耍或者交谈的过程中会更有耐心等待自己的回合,而不至于打断其他人,或者脱口而出对别人说三道四从而招人不高兴。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努力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社交关系,例如可以让老师、辅导员知道孩子的困难,从而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帮孩子建立一对一的玩伴,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融入到学校活动中。孩子不上学时还需要继续服药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是不会场所识别的,它们就像忠实的仆人一样,24小时全天候跟随孩子,无论孩子在学校里,还是在玩乐的时候,还是在家里,都如影随形。只不过,这些症状在学校里给孩子带来的麻烦相对更显著(明显影响学习效率,影响老师的管理,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等),而在家的时候,家长们只用管理一个孩子,以及长时间习惯了自己孩子的行为方式,学习任务也不及在学校那么紧迫,因此,ADHD带来的麻烦相对可忍受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ADHD给孩子带来的损害就不存在或者减少了。因此,大部分医生都会建议孩子持续使用ADHD药物,尤其当ADHD症状明显影响了孩子在校之外的表现时,更应该无论上学放假,都坚持每天服药。假期停药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孩子生活缺乏规律,听从家长指令时比较心不在焉,从而影响亲子关系;完成寒假作业比较拖沓,从而导致假期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说话脱口而出,缺乏耐心等待,影响和玩伴之间的社交关系;做事鲁莽冲动,缺乏安全意识,可能会导致自己受伤;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在骑车、聚会等过程中发生危险行为;等等……可能适合假期停药的情况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坚持持续治疗了较长的时间(如1-2年),孩子的症状一直改善得非常理想,医生可能会建议暂时停药,以观察孩子是否在不用药的时候仍然表现理想;如果你的孩子在用药治疗的时候副作用非常明显,难以耐受,那么医生可能会建议假期停药以缓解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如果你的孩子近期治疗效果一直欠佳,而医生已经尝试了调整药物剂量等方法,仍难以改善药物治疗的效果,那么可能假期停药,恢复药物的敏感性,或者假期停用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调整为另一种药物。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如果医生给出了假期停药的建议并且你也采纳的话,那么很可能孩子在停止用药后,ADHD的症状重卷而来。这时候不要惊慌,假期里医院仍然有门诊,可以回到门诊与医生讨论。还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药物停了,行为管理不要停。最常伴随ADHD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事实是,约有三分之二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同时患有另外一种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如同诊断ADHD一样,诊断其他的心理行为问题,医生也需要通过询问家长关于孩子的情况,孩子完成相关的评估测试,最终做出判断。可能你的孩子就只患有ADHD,可能患有其他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同时患有ADHD和其他问题,这些其他的问题在医学上称为“共患病”。共患其他疾病的话,会导致ADHD的治疗更加棘手,并且也会让家长和孩子应对ADHD问题时遭遇的麻烦和挑战更多。通常,如果ADHD药物不能帮助孩子改善他的症状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孩子是存在共患病的。大约有一半的ADHD儿童同时存在对立违抗障碍(ODD),对立违抗的孩子容易挑战权威,故意不听大人的话,以及喜欢挑衅招惹他人。有些儿童的行为问题更加突出和显著,例如表现为对他人或动物的残忍、虐待、侵犯,频繁挑战违背社会规则等,这类问题被诊断为品行障碍(CD)。品行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合并有品行障碍的儿童,比单纯的ADHD儿童,更容易出现危险行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如果孩子存在对立违抗障碍,或者品行障碍的话,那么意味着家长需要提高警惕,医生可能会强烈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心理治疗,例如家庭治疗,行为干预,情绪管理等相关干预。约有25%-35%的ADHD儿童同时存在学习障碍,如果给这些孩子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对于较弱的学习技能予以反复训练和辅导,那么孩子也能获益匪浅。此外,还有约三分之一的ADHD儿童存在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问题,根据孩子情绪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改善情绪,或者让孩子接受情绪管理治疗,以及个别的心理治疗,都可以帮助孩子应对情绪问题。与ADHD共存的一个较严重的疾病是双相情感障碍,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以下表现的话,那么你需要警惕孩子是否有双相的可能,例如:有时处于一种过分开心的情绪中,自夸(觉得自己格外能干或有天赋,超出他本人实际水平太多),过分争强好胜,睡眠少却精力旺盛。与此同时,双相的孩子容易表现得过分敏感,易激惹,他们的情绪波动就像“过山车”一样此起彼伏,时涨时落,欠缺稳定。只有接受过精神科专业培训的合格医生,才能帮助你判断,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由ADHD,还是其他的精神心理问题,又或者是ADHD及共患病一起导致的。家长接受全面的询问,孩子接受全面的评估,都是帮助医生得出确切诊断的必需过程。而只有明确诊断了,才能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治疗方式,包括采用何种药物,联用哪些其他非药物治疗方式等。要知道,如果诊断尚未明确就急于随意用药的话,很可能会让孩子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ADHD药物会导致双相情感障碍吗?不会!治疗ADHD的药物是不会导致孩子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的。虽说如此,但如果孩子本身除了ADHD之外,还存在双相情感障碍的话,那么治疗ADHD的药物可能会导致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因此,如果你观察到孩子在服用ADHD药物治疗后,变得更加易激惹,更加躁动不安,那么尽快回到门诊向医生汇报这些情况。有共患病的儿童能服用ADHD药物吗?如果医生对孩子的诊断是ADHD,以及其他共患疾病的话,那么治疗计划应该涵盖ADHD和其他的疾病。大部分有共患病的ADHD儿童通过服用药物来治疗ADHD症状。例如,有些ADHD儿童同时存在对立违抗障碍,或者焦虑情绪,他们服用兴奋剂类药物治疗后,在某些方面获得的改善,和那些单纯只是有ADHD问题的儿童,几乎是一样的。有些ADHD青少年,尤其曾经有过物质滥用史的,在使用兴奋剂类药物治疗时,需要给予额外的监管,以防药物滥用。心理行为治疗是如何帮助ADHD孩子的?单纯的任何种类的心理社会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对于改善ADHD核心症状,都不具备很好的效果。尽管如此,如果孩子的ADHD症状非常轻微,或者尚不能明确诊断,或者家长格外顾忌药物治疗,那么可以尝试单独使用心理行为治疗。无论ADHD儿童是否在使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行为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虽然它并不能直接很好地改善ADHD症状,但是它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管理和帮助ADHD孩子,以及减少疾病对于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简而言之,心理行为治疗是帮助家长和孩子掌握应对ADHD带来的麻烦和困难的技巧策略,而药片无法建立这些技巧策略。有研究显示,如果孩子采用的心理行为治疗合适且有效的话,那么可能需要接受治疗的药物剂量更小。很多家长发现,如果孩子的治疗医生是富有心理行为治疗经验的话,那么与其建立规律的沟通交流,向其学习恰当的抚养技巧,是最简便易行的心理行为干预之一。很多医生会建议家长参加专门的父母培训班,除了介绍ADHD科普知识之外,还要专门向家长介绍系统的专业的抚养管理ADHD孩子的技巧。老师其实也能从心理行为干预的讲座中获益,家长在家里设定行为管理方案,老师可以在教室里设定类似的行为管理方案,对于孩子的好行为予以奖赏,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予以惩罚,从而帮助孩子学习遵守规则,塑造他们在学校的合适行为模式。道听途说的治疗方法到底是否有效?很多家长从网站上、报纸上、或者亲朋好友那里,道听途说了关于ADHD的“神奇”治疗方法,例如针灸治疗,基因治疗等。在讨论这些治疗方法到底是否对ADHD确实有帮助之前,教给家长们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告诉你这些方法的人是否具备资质。很多家长在被骗后说是“病急乱投医”,可实际上,只要你的“医”投对了,你再急也不会做错决定。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一件事情过于美好到不像真的时候,那么这件事多半就不是真的。关于ADHD的现实确实是不美好甚至略残酷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你的医生靠谱的话,你很难获得你想听到的美满的答复。反之,当你听到你希望得到的消息,“不用吃药就能完全治好”“三个月一个疗程保证痊愈”这样既简单又短暂效果又如此美好的治疗方法,请保持头脑清醒。需要强调的是第一:目前,全球,所有的ADHD科研临床人员,均未发现根治/治愈ADHD的任何方法。第二:ADHD首选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联合恰当的心理行为治疗有助于ADHD的缓解。在明白了上述情况之后,我们再来一一讨论,那些年家长听到过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ADHD儿童存在帮助的非药物治疗方式:正规专业医生开展的心理行为治疗(包括个体治疗及团体治疗),认知技能/执行功能训练,脑电生物反馈,正规机构的平衡功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没有饮食或者运动方案、营养补剂、中药可以治愈ADHD,或者超越上述药物及正规非药物治疗带来的效果。但经过研究证实有所帮助的中成药,对于大脑功能有益的补剂,恰当的饮食和运动方法,可能可以辅助改善孩子的行为表现。但凡保证可以“治愈”ADHD的方案都是虚假的,这些治疗方法通常会冠以一个很动听的名称,例如沪上某几家百度排名靠前的ADHD诊疗机构,前几年是“基因靶位定向治疗”,近几年是“生物调序回收疗法”,无一例外都是虚假的。ADHD孩子们的未来究竟如何?很多人都误以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ADHD会逐渐消失。但经过这么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事实是,只有少部分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少部分ADHD症状会有所减轻,大部分孩子会一直被ADHD症状纠缠不休。对于某些人来说,ADHD是会终身受累的一个难题。约有一半的ADHD儿童在长大成人后仍需继续接受治疗。即便长大后,ADHD症状有所减轻了,但是在孩子认知功能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里,ADHD造成的损害已经广泛而深远了。这就是为什么,被诊断的ADHD最好接受充分的干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提示,ADHD儿童的大脑发育轨迹与其他儿童存在一定的偏离,这就意味着,疾病在拖累大脑的发育,从而影响生活中各个重要方面所需能力的发展。而接受药物治疗的个体,其大脑发育轨迹与正常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缩小的。因此,普遍担心的“吃药是否会让孩子将来变傻”是不存在的,与之相反,药物会保护孩子的大脑功能正常发展,让孩子“变傻”的罪魁祸首是ADHD。无论孩子,家长,还是医生,老师,应该联手,尽一切努力帮助孩子,奋战ADHD。总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ADHD,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应对ADHD症状,如何管理ADHD带来的麻烦和问题,从而不让ADHD成为自己人生获得成功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