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年末,新冠来袭。为抗击疫情,医学权威专家为抗疫献计献策、广大医护人员抛家弃子奔赴一线与疫情作贴身肉搏,而百姓们则听从政府的统一部署,减少出门、不聚众,社会各界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曲抗疫的乐章。 在这次疫情期间,张文宏这个名字频繁被提及,他用自己的朴实无华的方式分析疫情、让老百姓了解疫情、指导我们老百姓如何应对疫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最近,张文宏老师在4月2日晚的“爱心暖游子、携手共抗疫——支持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爱心连线(英国、南非专场)”直播中表示,生病了就不要喝白粥,因为喝白粥是没有用的,提高不了抵抗力!他建议要多喝牛奶、多吃鸡蛋和牛排,因为这些食品都属于高蛋白食品,多吃这一类食物才能保证营养、增强免疫力。 这其实和我们广大的胃癌患者的术后饮食是相通的,今天,就让我来和大家谈一下胃癌患者术后的饮食调整。我们分为术前、术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三个阶段来聊一聊! 一、术前饮食 对于绝大部分的胃癌患者手术前可正常饮食(以容易消化的半流质为主)。对于伴有幽门或贲门不全梗阻的这部分患者,一般采用以口服营养补充剂(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为主的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部分肠外营养(即静脉营养支持,后同)。对于幽门及贲门完全梗阻的患者,应禁食、使用全肠外营养支持。对于营养筛查及评估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偷偷告诉你,我们护士小姐姐在每个患者入院后都会对其营养状况进行仔细评估的哦),应及时进行口服营养补充或营养支持。 这个时候有的老铁就要晕了,什么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ONS、全肠外营养,这些专业名词傻傻分不清啊,有木有?下面让小王医生给大家划划知识点! 1、流质饮食 所谓流质饮食呢,就是呈液体状的食物,或在口腔内能溶化为液体的食物,这一类食物一般比半流质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常见的流质饮食包括米汤、藕粉、牛奶、酸奶、豆浆、红豆汤(真的是红豆汤,光是汤啊)、果/蔬汁、菜汤、荤汤【包括但不仅限于,清鸡汤(为啥不是鸡汤,请你自己品、你细品)、清肉汤(同前)、猪肝汤、鸽子汤、鱼汤、甲鱼汤、老鸭汤、骨头汤】及ONS(特殊医疗用途配方食品,主要是一些营养液和营养粉,但绝对不是我们经常送礼的那些所谓蛋白粉,至于原因,文末会告诉大家的)。 2、半流质饮食 这类食物外观呈半流体状态,比软饭更容易咀嚼和消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A 主食类:各种粥类,如肉末碎菜粥、鱼泥粥、豆沙甜粥。 B 面食类:如面条、面片、馄饨、松软的发面蒸食等; C 蛋类:蒸蛋羹、蛋花汤等; D 奶类:各种奶制品; E 豆类:豆腐脑、豆腐汤等; F 水果类:果泥、果汁胶冻等; G 菜类:菜泥、软素菜等; H 肉类:各种肉糜、肉泥。 3、口服营养补充剂 20世纪50年代,口服营养补充起源于宇航员饮食,后逐渐应用于临床的营养支持,称为“特殊医学用途的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国内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医学,目前有包括肿瘤等在内的13种疾病特定配方。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属于特殊膳食用食品。当目标人群无法进食普通膳食或无法用日常膳食满足其营养需求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以作为一种营养补充途径,对其治疗、康复及机体功能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此类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产品也不得声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根据不同临床需求和适用人群,《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分为三类,即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 4、全肠外营养 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ol Alimentation,TPA/TPN,是指完全经静脉途径输入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需要和促进疾病康复的治疗方法。应用肠外营养的患者多有肠内的禁忌,所以需要外界给予患者营养的时候首选肠内营养,当患者存在肠内禁忌症时再考虑肠外营养。 二、术后住院期间饮食 随着胃癌领域各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作者所在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对于术后病人常规不留置胃管和小肠营养管,这些改进作为我科推行的舒适外科的一部分,已经极大地改善了我科胃癌手术患者的术后体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对于术后未留置胃管、小肠营养管的患者: 1、术后第1、2天(手术第二天记为术后第一天) 这两天是禁食期,一般不建议禁食。 2、术后第3天 可以逐渐开始少量的饮水,如无明显不适,可以分次少量进食清流质。那什么是清流质呢?主要包括温开水、低浓度糖水/盐水、米汤/粥汤、菜汤和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剂等。 3、术后第4天 如果第3天口服清流质比较顺利,没有明显不适。那第4天可以在前一天的基础上和逐渐加量,并增加流质种类,加一些荤汤和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然后就是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调整每种流质的量,等到口服流质达到一个满意的程度,那恭喜你出院啦! 总的来说就是“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少量多次、量力而行、逐步过渡”的原则。只要能遵循上述原则,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都能顺利康复出院啦!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揭一揭传统上受到老百姓亲睐的各种汤的老底。 一般来说,如果家里有人住院开刀了,亲属总免不了炖鲫鱼汤、黑鱼汤、甲鱼汤、黄鳝汤、老母鸡汤、老鸭汤、猪脚汤、鸡爪汤、筒子骨汤……那叫一个琳琅满目啊,可问题来,这些汤真的那么补吗? 至于补不补气,这个东西不好讨论,咱们先放一边,先来谈谈这些汤的营养价值。 其实,关于肉汤中,是肉有营养还是汤更有营养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议。其实肉类富含蛋白质,而大家也知道,蛋白质受热会变性凝固析出,难溶于汤中。只有那些游离氨基酸、小肽、谷氨酸、谷氨酰胺、肌酸、B族维生素、钾等易溶物质才会溶于汤中。事实上以鸡汤为例,鸡汤里面所含蛋白质仅在1-2%左右,远低于鸡肉中的15%左右。 有人认为一个汤如果煮到乳白色,那一定是很补了,因为营养都煮进汤里了啊。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一个汤要呈现奶白色,只要具备三个条件——脂肪微粒、乳化剂和水。我们在煲汤时汤里富含脂肪的原料,在煮沸翻腾作用下,脂肪形成微粒。脂肪微粒外面被乳化剂包裹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汤变白的程度实际上是由脂肪含量决定。在加热翻腾过程中,烹调油或食材中的脂肪组织被粉碎或变成细小微粒,同时卵磷脂、明胶分子和蛋白质发挥乳化的作用,使汤变成水包油的乳化液,乳化后的脂肪微滴反射光呈现白色,因此呈现出奶白色。从这个角度看,汤越白,脂肪含量越高,别说是肿瘤术后患者,就是普通人、痛风患者也要少喝高脂汤啊! 综上所述,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其实平时我们给患者所喝的各种营养汤其实主要成分是脂肪,蛋白质含量微乎其微。 三、出院后饮食 出院后的饮食基本还是延续术后住院期间的饮食原则,在术后8-10天左右开始尝试过度到半流质饮食,在经过1-2周(根据个人情况)的半流质饮食后慢慢过渡到普通软食。普通软食要将食物切碎、炖烂、煮软,常见的有面条、软饭、馄饨、肉片、鱼片、冬瓜、番茄、豆腐等。 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各位家属的是,一定要“舍得”给他吃,一定要逐渐过渡,不要长期喝汤、喝粥、不吃肉。笔者在门诊经常能看到术后一两个月还在喝粥,肉么肉不吃、营养粉么营养粉不吃,这是闹哪样,是开完刀顿悟,准备辟谷了?本来开完刀营养需求就旺盛,加上术后消化吸收功能差,就需要你加强营养,而你吃地还远远比平日少,换谁能吃得消?我常常和家属开玩笑说,你们不要傻兮兮的,回家天天炖大补汤,病人喝汤,你们吃肉,最后病人面黄肌瘦,你们还来怪医生刀没开好。所以一定要科学“喂养”,不要老是听人家说啥偏方,现在信息社会,真有啥验方,早就全国推广开了,还用得着您靠缘分去找? 文末彩蛋来啦!为什么我们医生一般不建议大家吃蛋白粉咧,因为市面上的蛋白粉一般是由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粉剂。作为一种食品,蛋白粉有营养(就蛋白质咯),但也有不足。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比较单一,不能替代我们日常的饮食,也不能治病,短期吃一下问题不大,但是长期吃、特别是我们消化道肿瘤患者,本来肿瘤就消耗(不单单是蛋白质)、消化吸收功能又不好(消化道长肿瘤了嘛),你让他/她大量进食纯蛋白粉(是不是想想就很涨肚啊?),吃又吃不下、吃下了营养又不够(其他营养成分不够呀),是不是很惆怅,所以敬告广大消化道肿瘤患者及家属,千万谨慎选择ONS,不能因为家里有现成而“委屈”患者! 得咧,今天就聊这么多,下次咱们再会!
经常有病友拿着病理报告来咨询,王医生,这个报告上的什么Lauren分型是啥意思?这跟胃癌的恶性程度有关系吗?今天,就让咱们来聊聊这个问题。这个Lauren分型是属于咱们胃癌的组织学分型,是由Lauren在1965年根据胃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总结提出来的,将胃癌分为肠型、弥漫型和混合型。1.肠型:肿瘤病灶内可见腺管样结构,癌细胞成柱状或立方形,可见肠上皮化生;2.弥漫型:肿瘤病灶内无明确腺管结构,癌细胞散在呈弥漫性生长;3.混合型:肿瘤病灶内可见腺管结构及弥漫分布的癌细胞,各成分所占比例≥5%。这个可能有些友友无法很好理解,咱们来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在全市学生大会操的时候,咱们学校的同学们可以聚在一起呈现一个球形或长方形,这就对应了肠型;也可以三三两两地分散在大队伍中,这就相当于弥漫型;一部分同学分散在大队伍中,另一部分聚集在一起,那就差不多是混合型啦。Lauren分型就是从癌细胞分布的形态学角度来对胃癌进行的分类。那这与胃癌的恶性程度有关吗?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尽管弥漫型的胃癌一般认为预后较差,但是Lauren分型独立预测预后仍有争议。换个角度想,如果Lauren分型对生存情况影响如此显著,那为啥对肿瘤进行分期的时候没有纳入这个因素呢?这样来看,是不是心里就没那么纠结了呢?友友们,你听懂了吗?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有患者会问这么一个问题:医生,我这个是胃癌伐?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今天咱就来聊聊。一胃肿瘤就是胃癌吗?这显然是不对。胃癌指的是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的肿瘤,起源于胃非粘膜上皮的肿瘤那就不能成为胃癌啦,比如胃肠道间质瘤就是起源于胃间叶组织的肿瘤,胃母细胞瘤主要发生于胃的肌层,这些都只能叫胃肿瘤,而不能叫胃癌,胃癌只是胃肿瘤的一部分而已。 二胃癌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如图是2019年WHO发布的第5版胃癌病理分型,咱们可以看到胃部所有的癌都归属于恶性上皮性肿瘤,因此胃癌都是恶性的。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难道就没有良性的吗?咱们再来看这张图,可以看到其实上皮性肿瘤是有良性的,但是就不能叫癌了,而叫XX瘤变、XX增生/异型增生、XX腺瘤之类的名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XX腺瘤是属于良性肿瘤,但是XX瘤则不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你搞懂了吧!
胃胃道来说胃癌,复肿胃外是王牌
经常有病友反映:小王医生,我开完刀老是吐,一天要吐好多次,吐得我好难受。当你追问他吐得是什么东西,他就告诉你是白色黏液或者是白色泡沫样口水。你让他咽下去,他说咽下去难过,还是吐出来舒服。这个其实就是食管分泌的黏液,用来保护食管粘膜、润滑的。在咱们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或者全胃切除的病友中,这种情况较为较见。这部分病友由于手术原因,在食管下段有个吻合口(食管空肠吻合口或食管残胃吻合口)。一般来说,由于瘢痕愈合等原因,吻合口部位确实会比邻近部位狭窄一点。常有病友说,做完手术吃东西有点噎,要小口小口慢慢吃才行,就是这个原因。有些病友本身食管较细、再加上吻合口进一步形成疤痕收缩,因此其吻合口客观上确实不是特别大。部分病友往下咽食管黏液的时候,可能下去的比较慢,病友可能会觉得不舒服,还不如直接吐出来舒服,自然而然就频繁往外吐食管黏液了。其实,这种情况并不需要治疗。只要做好患者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引起此种情况的原因,调整心情、放松情绪,大多数患者都能逐渐适应。只有小部分存在严重焦虑、抑郁的患者则可能需要一定的药物帮助。
每次术前谈话,患者及家属最喜欢问一个问题:“王医生,我们要切掉多少胃?切掉的胃以后还会长出来吗”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切掉的胃还能再长出来吗?为节约大家宝贵的时间,先告诉大家结论,切掉的胃是不会再长的。组成咱们人体的细胞根据不同种类,再生能力差别很大。1、粘膜上皮、腺上皮等上皮细胞再生能力较强,能完全再生。举个常见例子就是当我们吃过烫的食物的时候,我们口腔粘膜有时会被烫掉一块。但是很快我们会发现烫掉的这块粘膜就会长出来,跟原来一般无二。这充分体现了黏膜上皮的超强再生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糜烂性胃炎的患者经过奥美拉唑等药物的对症治疗后糜烂灶可以完全长好。2、骨组织再生能力强,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生活经验的。骨折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一般都能完全长好,而软骨组织就不一样了,咱们经常听说某某人膝盖软骨磨损太厉害,得了骨关节炎,这其实就是因为软骨的再生能力差,来不及再生导致的。3、肌肉组织的再生能力也很弱。肌肉组织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各有不同。横纹肌在损伤不严重、肌细胞的膜未被破坏的情况下,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的横纹肌结构;如果肌纤维完全断开,就只能靠形成纤维疤痕愈合。平滑肌也有一定的再生能力,比如在小血管再生过程中,血管壁中平滑肌可以再生。但是肠管切断后或者大血管手术吻合后,断处的平滑肌就只能通过纤维疤痕连接了。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剖宫产后的女性,由于子宫曾被切开,即使后来缝合起来了,最后还是只能靠疤痕连接,而成为妇产科医生口中所谓的“疤痕子宫”。最后就是心肌,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认为不可再生,只能形成纤维疤痕修复。可想而知,心肌梗死后梗死处纤维疤痕修复、相对较为薄弱,因此部分患者会发生心脏破裂这种严重并发症。4、脑和脊髓内的神经细胞一旦受损无法再生,而外周神经细胞的胞体如果正常,则可完全再生。对于咱们胃这个器官来讲,主要是由平滑肌组成。而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平滑肌再生能力弱,在完全离断后只能进行疤痕愈合,无法再生。因此,在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留下来的胃是无法再生的,更勿论行全胃切除根本就没有留胃的患者了。有些朋友可能会有疑问,为啥我开好刀半年去做胃镜、消化道造影或腹部CT的时候发现留下来的胃还是很大,不是说只有留下原来的1/3吗?如果胃没有再长出来,怎么会这么大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这是撑大的。这有点像我们穿的全棉T恤,也存在越穿越大的情况,但于此同时衣服也会越来越薄。胃其实差不多也这样,平滑肌是不能再生,但是平滑肌细胞可以肥大、一些纤维结缔组织可以增生。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改变,残余的胃也可以撑得更大以容纳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经过长时间的调整磨合,患者也逐渐了解自己怎样吃会更舒服。多方面共同作用下,患者难免会觉得是不是胃又长出来了,其实不然。这种代偿增大的残胃动力会比较差,再加上胃切除术后的患者消化能力也会较前变差。因此,患者事实上并不能像术前一样敞开了吃,往往稍不注意吃多了,就会觉得腹胀不适,需要通过反复活动、吃药等手段让食物排下去后才会逐渐好转,更有甚者,部分患者会直接出现胃瘫的情况。大家掌握胃不会再生这个知识点了吗?
不少患者朋友时常会有这样的疑惑: “医生,为什么开完刀后我老是出现头晕、出冷汗、心跳加快这些低血糖症状呢???” 殊不知,这多半是一种并发症找上了你。 这种并发症,就是今天我们的猪脚——倾倒综合征。 “可是我吃东西挺注意的,没有狼吞虎咽呀,怎么会因为倾倒得病呢?“ 这属于对倾倒综合征典型的误解,各位病友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什么是倾倒综合征? 指胃切除术后,由于胃的排空过速,进食后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常易与低血糖、低血糖相混淆,因此常被忽视,不为广大病友们所忽视。 可分为早期倾倒综合征和晚期倾倒综合征两种。 1、早期倾倒综合征 早期倾倒综合征临床表现可分为胃肠道症状和循环系统症状两大类。胃肠道症状包括进食30分钟内上腹部饱胀、紧束感,恶心、呕吐,肠鸣频繁,阵发性脐周绞痛,便意迫切,继而大量腹泻;循环系统症状包括乏力、眩晕、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患者烦躁不安,迫切希望躺下,严重者可有晕厥。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胃切除后容量变小,使食物在胃内存留的时间短,并且食物不是被充分消化后逐渐地向肠内输送,而是迅速地送到肠内。肠管为了尽快地将这大量食物加以消化吸收,就要大量分泌消化液,造成低血容量症状。特别是作为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可很快被吸收。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机体就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 2、晚期倾倒综合征 晚期倾倒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肠道内高浓度糖反应性刺激胰岛素持续释放,导致血糖值急剧降低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临床特征为餐后2-4h出现严重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症状,如乏力、眩晕、出汗、苍白、脉速、震颤、意识障碍等。 二、倾倒综合征特点 (1)可发生于任何类型胃部手术之后,以远端毕II式手术后最常见。多在病人进食半流质饮食时发生,特别是加糖的牛奶时,症状多持续一个多小时,然后自行消失。 (2)胃切除量越多,吻合口越大,其发生率越高,而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发病率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逐渐习惯于自我饮食的调节,以控制症状的发生,故术后时间越长,发病率越低。 三、倾倒综合征的防治策略 既然倾倒综合征是由于胃排空过速,胃内容物大量进入小肠引起的,那我们可以通过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控制总的进食量的方法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小肠的食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增加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来防止血糖的突然升高,避免晚期倾倒综合征发生。同理,我们也要尽量减少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和乳制品的摄入。 通常来说,进食后平卧休息半个小时左右能有效避免倾倒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减少进食时候水的摄入,避免大量摄入流质、半流质也能有效预防倾倒的发生,建议先"干"后“湿”的进食顺序。在这里强调一下,一旦发生疑似倾倒综合征的表现,请立即停止进食,及时就近就医。 本期知识点 1、倾倒综合征是胃癌术后较为常见的、易被忽视的一种并发症; 2、早期倾倒综合征主要是由于低血容量,晚期综合征主要是由于低血糖; 3、进食要点: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减少糖类物质摄入比例、进食后平卧休息半小时、两餐之间多饮水进餐之时少饮水、先"干"后“湿”。
很多患者朋友在就诊过程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做过胃镜了,甚至还是在贵医院做的,医生还要让我做胃镜?且听我为你分说! 一般来说,医生要求你再做胃镜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 、外院胃镜不理想 目前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了内镜检查,但是各个医院的内镜诊疗水平还参差不齐,部分单位的胃镜报告存在图片不清晰(甚至连病灶的清晰图片也没有)、病灶描述笼统(就一句胃窦病灶,也没病灶的形态描述,也没大小,可以说是要啥啥没有),更有甚者,有些单位竟然对于没有活检禁忌症的疑诊胃癌的患者单纯忒一眼却不活检,能忍吗?肿瘤的诊断病理是金标准啊,你做个胃镜进入逛一圈,啥也不做,你这是封神榜看多了,做啥都要先探探阵,然后让正主出场活检吗?因此,这种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再做个胃镜。 二、疑癌但病理未证实 有一类患者呢,医生从形态上判断胃癌可能大,但是活检病理却没有证实。这个时候如果医生觉得还是考虑肿瘤可能大,就会建议患者再次胃镜活检。这里要提下我们胃癌中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皮革胃和遗传性弥漫型胃癌。皮革胃顾名思义,胃像皮革一样,又硬又韧,这时候活检成功率就会相对较低,再次活检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还有就是遗传性弥漫型胃癌。这种胃癌的显著特征就是印戒样细胞散在的分布于粘膜固有层,这种情况首次活检成功率也会较低,常常需要多次活检。 三、避免遗漏病灶 现有文献报道,多原发胃癌(即一个胃上长了两个以上的病灶,可以位置相近,也可以距离较远)的发生率约为 3-5% 。因此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我科以往也碰到过术前提示是胃窦肿瘤,行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病理提示上切缘近贲门处存在第二原发肿瘤,蜜汁尴尬!因此本着为病患负责的态度,有时候医生也会建议您复查一个胃镜,以免遗漏病灶,影响治疗。 四、术前定位 我们术中判断手术切除范围、能不能留部分胃,主要是根据术中探查情况所决定的。而术中探查是在不打开胃腔的情况下对胃部病灶进行仔细触诊。因此,对于部分病期偏早、病灶偏小的患者来说,术中探查可能无法找到明确病灶。毕竟在羽绒被下面放个南瓜好摸,放粒花生就摸不出来啦!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也建议术前进行胃镜钛夹定位,以辅助我们术中决策。 五、术前分期 对于部分病期偏晚的患者,需要通过仔细的病情评估,决定到底是直接手术还是先行化疗或放化疗等术前治疗,等病灶退缩后再行手术。而胃CT和超声胃镜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术前分期方法。因此,面临此种情况时,医生往往会建议您做个超声胃镜行术前分期,从而影响治疗决策。 六、特殊目的 最后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为了进行某项检测指导治疗,而现有的标本不足以完成该项检测。比如,晚期患者需要进行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根据具体要求可能需要重新活检取得新鲜组织进行检测。 现在明白医生不是为了让你重复检查而让你反复做胃镜了吧!
上期介绍了李-佛罗梅尼综合征,不少读者对于遗传性胃癌很感兴趣,今天让我和大家聊一聊遗传性胃癌的那些事! 一、什么是遗传性胃癌? 遗传性胃癌(Hereditary Gastric Cancer,HGC),也可以称为与胃癌相关的肿瘤遗传易感综合征(Hereditary Cancer-predisposing Syndrome),是一部分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胃癌。目前认为,80-90%的胃癌属于散发性胃癌,10-20%左右的胃癌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而仅有1-3%的胃癌存在遗传倾向,如下图所示。这部分具有遗传倾向的患者通常与包括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HDGC)、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李-佛罗美尼综合症(Li-Fraumeni Syndrome,LFS)等肿瘤遗传易感综合症有关。散发性胃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而遗传性胃癌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息息相关。 什么是肿瘤遗传易感综合征呢?顾名思义,就是得了这种病,更容易得包括胃癌在内的各种肿瘤,而具体的瘤种则根据不同的肿瘤易感综合征而有所不同,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与胃癌相关的肿瘤遗传易感综合征。 二、有哪些胃癌相关的肿瘤遗传易感综合征呢? 下表总结了胃癌相关的的常见肿瘤遗传易感综合征及其特征性的基因突变、突变的频率和相应的胃癌发生风险。 三、肿瘤遗传易感综合征该如何管理呢? 众所周知,胃镜是胃部疾病的检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对于胃癌相关的肿瘤遗传易感综合征的管理也是主要通过胃镜来进行的。下表汇总了目前常见的胃癌相关的肿瘤遗传易感综合征的胃镜管理的起始时间和监测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