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小朋友因为长短腿的问题被家长带着来门诊就诊。其实孩子妈妈很早就发现孩子走路步态、姿势有点问题,但是没有多考虑,当时只是以为孩子刚开始学走路,可能是由于走路不稳导致的。最近幼儿园组织体检,体检报告显示孩子有长短腿,才知道是真的存在问题。什么是儿童长短腿儿童长短腿,在医学上称为下肢不等长,是常见的儿童骨科疾病之一。双下肢不等长是指下肢单个或多个骨短缩或生长过快导致双侧下肢不一样长。家长可以通过已知厚度的木板垫高来判断孩子下肢长度是否一致,或者让孩子自然平躺屈膝,观察孩子的膝盖是否在同一水平高度来判断孩子是否有长短腿。儿童长短腿常见病因?儿童双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先天性的,有些是后天因为疾病或创伤导致的。先天性原因:先天性腿骨发育不良、先天性腿骨弯曲、先天性关节畸形、马蹄内翻足、膝关节屈曲挛缩、膝关节内翻、膝关节外翻等。髋关节疾病: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内翻、股骨头骨骺滑脱、Perthes病等。外伤:孩子受伤导致生长板受损,可导致下肢的不等长。下肢的长骨主要是股骨和胫骨,每个骨头的两头有生长板,又称为骺板,生长板受损,随着儿童的生长,会导致腿短或腿歪。外源性的刺激:包括手术后遗症,如做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发现骨折侧下肢变长。下肢血管瘤,接受各种硬化剂的注射、放射治疗等,引起软组织挛缩、生长板受损,导致患侧变短。肿瘤:骨骼或骨骼附属组织发生肿瘤或癌变时,可能会损害腿骨的生长板,发生下肢不等长畸形。神经损伤:儿童时期神经受损,比如腓总神经损伤,肌肉营养不良,最终导致小腿细而短。还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等神经损伤也会导致下肢不等长炎症:比如慢性儿童骨髓炎,如果骺板附近受到炎症刺激,供血增强,或局部长期处于高供血高代谢状态,患肢过度生长,导致孩子出现长短腿。还有一些不明原因导致的特发性下肢不等长。儿童双下肢不等长产生的影响儿童双下肢不等长会影响步态的发育,表现为跛行。随着成长不等长畸形会加重,容易继发脊柱侧弯、骨盆倾斜、腰痛、关节过度磨损等。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长短腿的问题,不要因为孩子年龄还小,长短腿还不明显就放任不管。儿童长短腿的治疗双下肢不等长要先治疗导致长短腿的原发病。长短腿程度较轻,双腿不等长范围在2-3cm的孩子,可以先穿戴矫正鞋治疗,在较短的一侧腿部采用补高矫正鞋补高短侧下肢。通过补高矫形鞋能保持双下肢的相等长度,可以保持骨盆水平位、矫正脊柱侧弯、改善跛行步态,避免继发畸形的发生。长短腿畸形严重的孩子建议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骨部分切除术、暂时性骨骺阻滞术、永久性骨骺阻滞术、llizalov肢体延长术。骨部分切除术,指将长侧的骨切除部分以达到肢体等长,适用于骨骼发育比较成熟年龄比较大的患者。但这种方法会降低患者的身高,因此一般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接受。暂时性骨骺阻滞术适用于骨骺未闭合的孩子。利用金属内固定物(钢板或骑缝钉)固定在骨骺两侧限制骨骺的生长,当达到肢体等长后取出固定物。这个方法损伤较小,但有复发的可能性。永久性骨骺阻滞术指提早融合长侧肢体的骨骺,使其不再生长。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肢体肥大的患儿。llizalov肢体延长术是根据张力-应力法则,通过外固定支架对短侧肢体进行延长,从而达到双侧肢体长度平衡。是目前治疗双下肢不等长最有效的方法。llizarov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明确等的优点,具有传统截骨矫形内固定技术无法替代的优势。对孩子的身高没有太大影响,也是家长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术式。
门诊曾遇到过一对年轻父母,他们刚出生的小宝宝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据他们讲述,他们的家人都没有患过此病,孩子却有,担心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起来会很困难,甚至觉得能治愈的几率很小。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骨科孙永建许多家长都会和上述这对父母有一样的担忧,甚至有的家长得知孩子的病情以后,可能会放弃治疗,多半是由于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没有充分和正确的了解。本文就给大家讲一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相关知识,让家长们对其有充分的了解。什么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主要表现为足部下垂、内收、内翻畸形,还包括高弓足、前足内收内旋等。马蹄内翻足病变主要在跗骨(即组成足的后半部的短骨,包括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和3块楔骨),尤其是距骨。 图一 足部骨头(图源网络)马蹄内翻足的畸形很明显,整个足部内翻像马蹄一样。马蹄内翻足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通常多发于男性。对于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孩子,早发现早治疗,对孩子越有益。 图二 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原因马蹄内翻足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胚胎发育早期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发育异常或肌肉发育不平衡所致,也可能与胎儿足在母体子宫内位置不正有关。比如轻度的姿势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晚期子宫内胎儿体位所致畸形。中度或重度马蹄内翻足则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就已经形成。马蹄内翻足的分类以及治疗方法 姿势性马蹄内翻足:一般是由于怀孕后期胎儿体位造成的,畸形足柔韧性好,属于轻度畸形。通过按摩或支具外固定一般能得到较好恢复。特发性马蹄内翻足:最典型的类型,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松弛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足部外形瘦长,属于轻度畸形,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好。僵硬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足部短肥,足跟小,畸形严重,一般需要进行手术。神经肌肉型马蹄内翻足:神经肌肉疾患相关的足踝畸形,如脊髓脊膜膨出(MMC)或脊柱裂伴发马蹄内翻足畸形。综合症型:伴随已知综合症出现的足踝畸形,如多关节挛缩(AMC)伴发马蹄内翻足畸形。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方法Ponseti石膏固定法 Ponseti石膏固定法适用于新生儿和六个月以下的婴幼儿。主要步骤包括: 手法矫正、系列石膏外固定、经皮跟腱切断、足外展支具。先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手法和石膏来矫正马蹄足畸形:先纠正足内收和高弓畸形,是距骨头部分复位;石膏每周更换一次,通过4~8次的连续矫形,距舟关节复位,纠正跟骨内翻畸形,跖屈畸形得到改善。最后进行经皮跟腱切断,石膏固定3周后佩戴外展支具。支具的佩戴十分重要,如果不按照医嘱佩戴支具,马蹄足的复发率高达60%以上。治疗后需每天穿戴支具23小时以上并持续至少3 个月,之后每天的穿戴时长调整为12~14 h,持续2~3年,以防止畸形复发。Ponseti石膏固定法疗效优良率可达90%以上,复发率仅有11%。Ponseti石膏固定法不仅适用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对于多关节挛缩、脊髓脊膜膨出,以及一些遗传综合征和神经肌肉病变引起的马蹄足畸形, 甚至对广泛软组织松解术后复发的患者也有一定疗效。 图三 Ponseti石膏固定法手术方法手术适用于错过Ponseti石膏固定法矫形时机的孩子以及畸形复发的孩子。主要手术方法包括:软组织松解术、跟腱延长术、胫前肌外移术(适用于治疗后残留前足内收畸形或早期轻度复发的孩子)、外固定支架方法(适合5岁以上僵硬性马蹄内翻足儿童)、足部截骨矫形术(年龄大于5岁孩子)以及三关节融合术(合并跖骨内收、后足内翻、跖屈畸形的10岁以上孩子)。马蹄内翻足治疗后注意事项第一,一定要坚持佩戴支具,且支具的佩戴时长不能少于医生建议时长。马蹄内翻足治疗后复发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不遵医嘱帮孩子佩戴支具。不按要求佩戴支具孩子足部会肌肉失衡和韧带僵硬,导致畸形复发。其次,家长要保持石膏的干燥清洁、观察石膏的松紧度,避免孩子皮肤压疮和足部血液循环不畅。最后,要及时带孩子复诊,观察术后恢复和发育情况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漂浮拇指是一种先天性手部畸形,可能许多人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但是也有许多孩子患有漂浮拇指。许多患儿的家长对此疾病也不太了解。本文就针对关于漂浮拇指的几个常见问题来讲解一下。什么是漂浮拇指?漂浮拇指,主要表现为拇指严重发育不良。病变拇指大小相较于正常的手指要小,其根部无肌腱和骨关节,仅有少量皮肤或软组织与手部相连。浮动的拇指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不能做抓,捏等动作,影响了整个手掌的功能发挥,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较大。 漂浮拇指外观照(图源网络)为什么宝宝会发生漂浮拇指?关于漂浮拇指的病因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定论,可能与母亲妊娠早期患有疾病、受伤、服用致畸药物等有关,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漂浮拇指可以不治疗吗?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手部功能的行使有50%需要靠拇指来完成,拇指功能缺失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漂浮拇指会影响手部抓握、拿捏等功能,会对孩子日后学习写字等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并且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手部有畸形、不美观时,很有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未来前途和发展,建议家长让孩子接受治疗。漂浮拇指一般推荐什么治疗方法?能不能保留五个手指?食指拇指化是治疗漂浮拇指最经典、目前应用最多,也是较为推荐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食指拇指化手术年龄一般在1-2岁,将漂浮拇指切除后,联合虎口成形术,旨在将食指代替拇指行使拇指功能,继而完善整个手部的功能行使。食指拇指化能使手部外观更接近正常手的外观,手部功能抓握、拿捏以及拇指内收外展、屈曲伸直功能都能得到恢复和重建。食指拇指化不能保留孩子五指外观,可能有些家长会难以接受。也有能保留五指外观的方法,就是通过取足趾、髂骨植骨、关节移植、对掌功能重建、屈伸肌腱重建等技术重建拇指。重建拇指的手术方法难度大,需要多次手术,费用大。重建的拇指外形也与正常拇指有较大的差别,如果功能重建的效果不佳,也可能会导致拇指重建后的手部功能行使不如治疗前。 漂浮拇指患者术前以及食指拇指化手术术后X线片孩子手术是局部麻醉还是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年龄小的孩子在手术过程中是必须要全麻的。在局部麻醉下,孩子的意识处于清醒状态,可能会因为紧张害怕而哭闹不配合手术。正规的手术操作过程中,麻醉药只是暂时对孩子的神经系统起作用。当麻醉药药效消失后,药物会从体内代谢排出,孩子的意识和身体的各种反射就会恢复。安全剂量内的麻醉药,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家长无需担心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也不会对孩子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很多家长都很注重孩子的腿型,门诊也遇到过很多腿型有问题的孩子。近日,有家长问可不可以采取用绳子将腿捆直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O型腿,这种方法肯定是不可取的。O型腿是常见的儿童腿部畸形,但很多家长对O型腿并不太了解或者了解片面。因今天就跟大家来讲讲O型腿,希望能帮助家长们正确地认识O型腿。什么是O型腿?“O型腿”在医学上称为膝内翻,俗称罗圈腿。O型腿表现为孩子双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脚跟能相碰,而两膝无法并拢。O型腿的双侧发病要常见于单侧发病。单腿膝内翻时,下肢形态呈字母“D”型;双腿均发生膝内翻时,下肢形态呈字母“O”型。膝内翻的孩子在走路时身体看起来在左右摇摆,步态不稳。单侧膝内翻的孩子还有可能会发展成下肢不等长。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会用两膝盖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膝内翻的严重程度。两膝距离在0-5cm为轻度膝内翻,6-10cm为中度膝内翻,10cm以上为重度膝内翻。 膝内翻外观“O型腿” 膝内翻x线O型腿(膝内翻)是怎么形成的?膝内翻的形成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因素。生理性膝内翻是机体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性过程,孩子在18个月之前下肢会发育呈现出膝内翻“O型腿”,随着机体发育熟,症状会自行改善、纠正,大约18个月到2岁之间双腿就会慢慢变直。(下图为儿童腿型发育规律,图来源于网络)儿童腿型发育规律病理性膝内翻是由疾病所导致的,常见病因有佝偻症、布朗特病、脊髓灰质炎、骨骺损伤、骨折等,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佝偻病。如何鉴别病理性与生理性膝内翻?生理性膝内翻一般较多见,通常无家族史,患儿的饮食正常,健康状况良好,发病年龄多在2岁前,并且身高正常两下肢对称,内翻的程度也较轻。病理性膝内翻一般较少见,家族成员中多有此疾病,患儿常伴有佝偻病或其他骨骼肌肉的疾病,且为进行性发展,身高多较矮小,两下肢多不对称,内翻的程度也较重。O型腿(膝内翻)怎么治疗?生理性膝内翻一般来说,生理性膝内翻不用特别治疗,大部分能自行矫正。若孩子此时体内缺乏维生素D、缺钙等,可能会加重膝内翻的情况,此时建议家长可以到医院给孩子定制特殊矫正支具,帮助孩子改善O型腿。病理性膝内翻病理性膝内翻,首先要找出致病因素,病因治疗与改善、纠正内翻症状的治疗相配合。例如,由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导致的膝内翻,通过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治疗佝偻病的同时,也要配合儿童骨科专科医生治疗方案来纠正、改善膝内翻。轻度的病理性膝内翻可先采用佩戴矫形支具保守治疗,之后要坚持复诊观察矫正情况。膝外翻较为严重的孩子需要手术治疗,截骨术、半骨骺阻滞术、可逆性 U 形钉阻滞等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专科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手术方法。病理性O型腿(膝内翻)预防由于佝偻病是病理性膝内翻常见的致病因素,因此做好佝偻病的预防也可以预防O型腿的发生。首先,在孕期的时候孕妇要坚持产检,一旦发现体内维生素D缺乏,就要及时根据医生的建议补充维生素D。孕妇和孩子以及进行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有均衡营养健康的饮食,保证每日摄取的维生素D适量充足,多吃富含维生素D、钙、蛋白质和磷的新鲜食物,如蛋黄、海鱼、牛奶、豆制品、蘑菇等。还要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晒太阳有助于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母乳喂养或者喝配方奶粉的孩子,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就要根据医生建议补充维生素D。此外,家长要注意避免让孩子过早学习走路、使用学步车,避免让孩子过早进行高对抗性运动,比如球类、跆拳道、摔跤等。孩子发生O型腿时,不要自己随便购入矫正支具,更不要强行将孩子腿部捆直,这些行为不但对改善O型腿没有帮助,还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其他伤害。
丽丽(化名)是一名初一学生,因为爱好艺术身形高挑,妈妈给她报了模特训练班。丽丽总跟妈妈说脚掌很痛,特别是训练完之后疼痛加剧。一开始丽丽妈妈以为是因为训练太累了导致的,就只让丽丽多休息泡泡脚。后来经不住丽丽总是抱怨哭诉,无奈之下才带着丽丽来到门诊检查。经检查,丽丽脚痛罪魁祸首其实是高弓足!丽丽妈妈很是惊讶,因为在此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高弓足,没想到女儿脚痛竟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什么是高弓足?高弓足是常见的足部畸形,表现在足纵弓异常增高。相较于扁平足,高弓足更容易被家长忽略。一些家长会误以为足纵弓增高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其实高弓足比扁平足更容易影响足部功能。高弓足的孩子久站或者行走过多,足部容易产生疼痛感和不适。长期发展下去,还会继发关节病变、炎症、脊柱侧弯等问题。因此孩子高弓足问题不容忽视,一定要尽早治疗。图一 不同足型对比(图源网络)高弓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弓足多发于儿童,一般是由于神经肌肉性疾病,导致孩子的前足固定性跖屈,使得患足的足纵弓增高。少部分为先天性发病,多在3岁后发病,系神经系统疾患所致,如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空洞、遗传性神经疾患等。有些患者会合并足内翻畸形。少部分患者,高弓足出现的原因不明,则这种情况称为特发性高弓足。高弓足临床表现和危害?高弓足的足弓内外侧有明显的高形足弓,典型的畸形表现为高弓、马蹄、爪形趾畸形。足部没有弹性,足底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但畸形轻者,站立负重时畸形减轻甚至消失,足印呈正常形态。 高弓足影响了患者的站立和行走功能,并且有些患者的病情是进行性加重的。会导致步态异常,走路呈外八“鸭子步”,患者会出现O型腿和爪形趾,长久站立和行走容易出现肌肉疲劳,足底筋膜抽痛等。严重的高弓足还可能引起膝关节病变、假性长短脚、脊柱侧弯、足底筋膜炎、跖骨炎、脚底跟骨处及跖骨处长茧及脚底韧带发炎等。图二 高弓足外观(1)图三 高弓足外观(1)高弓足的分类图四 脚掌骨(图源网络)根据足纵弓增高程度以及是否并发其他畸形,通常份为四个类型。单纯型高弓足表现为足内外侧纵弓一致性增高,但是足跟依旧保持中立位。前足有固定性跖屈畸形,第一和第五跖骨均匀负重。有些患者会有轻度的外翻。内翻型高弓足表现在前足内侧第一、二跖骨跖屈畸(拇趾、二趾侧)形导致足部内侧纵弓增高,而外侧正常。内翻型高弓足在行走时第一跖骨受力增加,该部位可能会产生不适感或疼痛,患者会用足内翻姿势负重来减轻第一跖骨处的压力。因此,内翻型高弓足发展到晚期多出现足固定性内翻畸形。这类患者也多有爪形趾,足底第一跖骨突出,负重区软组织增厚形成厚茧出现疼痛。跟行型高弓足跟行型高弓足是由于小腿三头肌麻痹导致,前足固定在跖屈位,跟骨背伸。跟行型高弓足多见于小儿麻痹症、脊膜脊髓膨出。跖屈型高弓足跖屈型高弓足的前足、后足以及踝关节均有明显的跖屈畸形。这类高弓足一般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的后遗症高弓足怎么治疗?对于一些年龄较小或发现较早、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先尝试保守治疗。进行正骨推拿治疗以及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穿戴矫形鞋、矫形支具等。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大部分高弓足都需要手术治疗。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软组织手术、截骨 矫形术和关节融合术等, 复杂的畸形有时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术式行多次治疗。针对畸形部位不同, 可选术式也不尽相同。手术治疗的原则要求不仅要纠正现有畸形, 还需兼顾抵抗其潜在的变形力, 尽可能降低复发率。图五 我院马蹄内翻足治疗病例
上周末,一个五岁孩子在家里玩耍打闹时,因为没站稳从桌子上摔下来,摔下时本能地用手撑了一下地面。被妈妈抱起来后一直大声哭闹喊手疼,孩子妈妈一看孩子左手手肘上面肿了很大一块,于是赶紧带孩子来到门诊看病。经过检查,孩子是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指肱骨远端干部与肱骨内外髁之间发生的骨折。多发于3-12岁的孩子。肱骨髁是肱骨皮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此处骨骼结构前后扁平内外侧宽,因此当肘部收到外部强力冲击时此处容易发生骨折。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病例是由于从高处摔落时用手肘撑地导致的。肱骨髁上骨折多表现为患侧肘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患侧关节活动受限有功能障碍。骨折处会有骨摩擦音和出现异常活动。 肱骨髁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比如肱动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等,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引起前臂肌肉缺血性坏死、神经损伤、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图一 上肢骨及肱骨髁上骨折发生部位肱骨髁上骨折分型肱骨髁上骨折一般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大多数是伸直型。伸直型根据骨折骨块移位的方向又分为伸直尺偏型(肱骨远端向尺侧移位)和伸直桡偏型(肱骨远端向桡侧移位)。
最近天气晴朗温度适宜,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增加了很多。我出门诊遇到的因为活动时受伤骨折的孩子也开始多了起来。前几天出门诊时,就遇到了一位青枝型骨折的孩子,孩子爸妈十分担心,一直坐落不安。所幸经过检查孩子受伤不算太严重,两位家长的心头大石总算落地。青枝型骨折青枝型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也是儿童特有的一种骨折类型,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青枝型骨折是指孩子发生骨折时,骨膜和骨皮质发生断裂而骨质没有折断,骨折端移位不明显。“青枝”其实是将孩子的骨骼比喻成植物的青嫩枝条,因为孩子的骨骼还处于发育时期,骨质内蛋白质和骨胶原纤维含量丰富、钙质较少,骨头外面包裹的骨外膜较厚。因此,孩子的骨骼比成人柔韧、脆性低,就像植物的青嫩枝条一样柔韧而不易折断。
什么是X型腿?X型腿,在医学上叫膝外翻,也称作碰膝症。X型腿表现为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能相碰,两足踝分离无法靠拢。膝外翻可以是单侧发病也可以是双侧发病,双侧发病率要大于单侧发病率。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骨科孙永建单侧发病时,下肢形态呈字母“K”型;双侧发病时,下肢形态呈字母“X”型。除了下肢外观上的异常,膝外翻还会表现出步态异常。膝外翻的孩子在走路时双膝互相触碰,足趾往外翻,腿向外摆动似“划圈”步态,容易摔倒。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会用两脚踝之间的距离来评估X型腿的严重程度。踝间距在0-5cm为轻度膝外翻,6-10cm为中度膝外翻,10cm以上为重度膝外翻。图一 膝外翻外观“X”型腿X型腿(膝外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导致膝外翻的因素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所以膝外翻可分为生理性膝外翻和病理性膝外翻。生理性膝外翻多发生于3-4岁的孩子,是下肢成长发育过程中一个正常的生理状态,在7岁左右下肢发育趋于成熟稳定,生理性膝外翻会自然矫正。病理性膝外翻是由一些疾病所导致的,比如佝偻症、炎症、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骨骼软化症、脊髓灰质炎、脑瘫、肿瘤、外伤等,如果在婴幼儿时期腿部用力过早、用力不恰当也有可能会导致病理性膝外翻。X型腿(膝外翻)怎么治疗?生理性膝外翻若孩子处于生理性膝外翻的发生年龄段(3-4岁)、双腿对称、身体无出现其他异常,家族无遗传病史,结合X光片无显示异常,就可以判断孩子是生理性膝外翻。大多数情况,生理性膝外翻会随着下肢发育成熟自行矫正,不用特别治疗,观察即可。对于个别儿童,如肥胖儿童,生理性膝外翻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加重,这种时候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佩戴支具或者使用矫正鞋。病理性膝外翻由于疾病或者创伤造成的病理性膝外翻需要进行治疗。病理性膝外翻需要先找到致病源头,纠正、消除致病因素。轻度的病理性膝外翻可先采用佩戴矫形支具治疗,之后要复诊观察矫正情况。重度膝外翻的孩子建议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法有“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股骨髁上截骨术或胫骨上段截骨术,骨桥切除术等。图二 我院膝外翻病例术前术后对比X型腿(膝外翻)预防生理性膝外翻无法从根本上预防,但对于一些病理性膝外翻的高危诱发因素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避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让孩子过早学站立和走路,或者站立、走路过久。要让孩子有均衡的饮食,避免营养不良或者过度肥胖。积极防治各种容易并发膝外翻的疾病。
门诊的时候接诊过手心不能朝上的孩子。家长注意到孩子手心不能朝上,日常生活很受影响。家长们虽然很担心,可实在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经过详细检查,这些孩子是得了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什么是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人的前臂骨由桡骨和尺骨组成,桡骨和尺骨之间由坚韧的前臂骨间膜连接。上桡尺关节、下桡尺关节连同肱桡关节,是同时运动的联合关节,能使前臂旋前和旋后。(见图一人手臂骨,图来源于网络)图一 手臂骨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先天性手臂骨发育畸形,单侧或双侧都有可能发病。表现为桡骨和尺骨的近端相互融合,前臂有一定角度的旋前固定畸形。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孩子,家长平时可以直接观察到孩子的前臂有旋后困难,不能往上翻转。(图二右侧手臂有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X光片)图二 右侧手臂上尺桡关节融合X光片为什么会发生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具有家族遗传性,多为父系遗传,男女发病概率无太大差别,发病率约为0.2%。胚胎发育到第五周时,尺骨和桡骨的软骨之间没有发生分离而骨化,或尺桡骨之间中胚层组织发生骨性或纤维连接,导致孩子出现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分型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一般分为3型。Ⅰ型:尺骨和桡骨上端融合在一起,中间没有皮质骨,桡骨小头和尺骨融合在一起或桡骨小头完全缺如。这种类型是真正的骨性融合。I型患者的桡骨干弯曲,比尺骨粗大且长。Ⅱ型:桡骨小头后脱位与尺骨近端融合。 Ⅲ型纤维连接型 表现为桡骨和尺骨从远端到近端被一短且厚的骨间韧带连接或桡骨由一厚的骨间 膜固定在尺骨上。此型患儿旋前和旋后功能完全丧失。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临床表现上尺桡关节融合的孩子表现为前臂固定在中度或过度旋前位,旋后功能丧失,手掌不能向上翻,手臂肘关节伸直轻度受限。轻度畸形的孩子肩关节和腕关节的活动能代偿患侧前臂的旋转功能和手肘的伸展活动。重度畸形的孩子由于前臂固定在过度旋前位,前臂功能受阻严重,一些简单的日常动作,比如翻转梳头发、打电话、拧东西等都无法完成。(图三孩子的右手上尺桡关节融合,右手有旋后困难)图三 右侧前臂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该怎么治疗?并不是所有上尺桡关节融合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若旋前畸形不明显,仅对单侧前臂有影响,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或者肩关节和腕关节的活动能很好代偿患侧手臂功能障碍的情况,可以选择不接受手术治疗。肩关节和腕关节活动无法代偿的重度畸形则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年龄一般选择在3岁到6岁之间,手术方法一般有尺桡骨融合部旋转截骨术。一般不建议采用尺桡融合处分离术,因为疗效差、手臂功能恢复效果不好。目前,尺桡骨融合部旋转截骨术多被国际社会采用。该方法效果较好,通过调整前臂功能位置,术后的患侧手臂能恢复进行大部分前臂功能动作。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x线
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腱鞘疾病,我们日常俗称的“扳机指”便是其中一种,多发于手指过度屈伸活动的中老年人。然而,婴幼儿其实也会得“扳机指”。婴幼儿“扳机指”医学上称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该病主要是由于拇指关节处有炎症,当局部炎症增厚时该位置屈肌腱增粗,导致婴幼儿拇指在伸直时产生卡锁感、弹响,甚至是完全不能伸直。婴幼儿“扳机指”看似简单又无明显外伤,实则不容小觑。若孩子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拇指长期弯曲不能伸直会导致肌腱挛缩,进而影响孩子手骨正常发育,到后期即使手术也可能无法痊愈。针对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现代医学一般建议手术治疗。但对于年龄较小(两岁之前)、症状较轻微(拇指无发生卡锁弹响)、发现较早者,可通过热敷、按摩以及佩戴支具等保守治疗方法得到较好恢复。若拇指关节处出现卡锁弹响、完全不能伸直而且已经超过两岁的孩子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但爸爸妈妈也不必太过紧张,一般来讲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手术难度不大。通常采用全麻的麻醉方法,然后在拇指患处切开一个小口后将局部剑鞘进行松解。手术一般耗时不会太长,因此即使采用全麻的麻醉方法,手术的安全性也是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