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病人数计算,我国已成为糖尿病世界第一大国。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带来的损害可以发生在身体多个器官和系统。那么,糖尿病患者在面对肺结节手术时,面临哪些风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积极准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几率呢?今天,逄医生来谈谈这些问题。一、围手术期血糖波动所谓围手术期,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包括手术前、中、后三个阶段在内的短时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在这一时期内,不仅糖尿病患者,甚至非糖尿病者也可能经历血糖水平的明显波动,尤其是在手术后的前几天。手术对身体的消耗和精神的压力,对饮食、睡眠、运动锻炼的干扰,都是导致这种波动的重要原因。即使是术前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的患者,手术后血糖变化的范围仍会超出预期。二、高血糖带来的围手术期风险及并发症1.严重高血糖或低血糖2.皮肤伤口愈合缓慢3.皮肤伤口感染4.电解质紊乱5.肺部感染、尿路感染6.酮症酸中毒7.支气管胸膜瘘或肺泡胸膜瘘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组织愈合能力与免疫力低于正常人群,因此在经历肺结节手术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以上这些并发症。除了皮肤伤口感染和愈合缓慢外,其他并发症在严重的情况下,均有致命风险。尤其是支气管胸膜瘘或肺泡胸膜瘘,极易迁延不愈,造成长期困扰。三、手术前的积极准备1.根据医生建议,将血糖控制在最佳目标水平术前将您的糖尿病史和血糖控制情况告知您的医生,询问外科医生血糖控制的最佳水平及范围。在必要的时候,请内分泌科医生指导,将血糖水平调整到目标区间,可以显著降低围手术期风险。2.优质蛋白饮食增加饮食中的优质蛋白,比如鱼、蛋、牛奶等食物的摄入,保证伤口愈合、机体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蛋白质供应,不仅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而且可以补充手术创伤带来的蛋白质损耗。3.加强运动锻炼运动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好处不胜枚举。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能够在择期手术之前的几个月内加强运动锻炼,不仅有利于血糖水平调整,而且可以提高机体能量和免疫力储备,从而更好地耐受手术创伤。4.戒烟、戒酒吸烟不仅会增加肺炎、肺不张等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而且也不利于血糖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双重危害。有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前戒烟一个月以上,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相关风险。饮酒同样不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手术前停止饮酒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达成血糖控制目标。四、手术前需要询问医生哪些问题1.日常口服降糖药物在术前是否继续服用?何时停药?2.假如日常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术前一晚或手术当天早晨,是否需要继续用药?3.手术前何时停止饮食?4.如果术前出现低血糖症状,应该如何应对?5.如果手术当天血糖水平过高,应该如何应对?五、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手术期间,血糖管理方式与术前日常生活存在明显不同。首先,患者饮食由医生、营养师共同计划、管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和摄取总热量等饮食要素会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个体化供给。其次,患者的血糖控制更多依赖短效胰岛素进行调控,尤其是手术后前2-3天。因为这段时间医生希望患者的血糖水平被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口服降糖药和中长效胰岛素难以达到这一目的。此外,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血糖监测更为紧密,患者每天可能需要数次进行血糖检测,少数血糖水平波动剧烈的患者,甚至需要每1-2小时进行血糖测试,以满足控制血糖水平的要求。六、手术后高血糖相关并发症有哪些征象?1.伤口出现红肿、渗液或触痛,且逐渐加重。2.畏寒、发热,体温高于38.5度。3.胸腔引流液颜色、性状异常,比如混浊或呈脓性表现。4.咳嗽伴咳黄痰。5.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气促。出现上述表现时,患者及家属应予以重视,及时向医生反映,有问题尽早处理。总之,对于肺结节手术来说,糖尿病并非手术绝对禁忌。积极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医患配合,周全的血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相关并发症风险,安全、平稳地渡过围手术期,获得更快、更顺利的术后康复。
随着CT筛查在健康体检中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肺结节患者被检出。如果您属于这些患者中的一员,首先请不要过度焦虑或害怕,因为肺结节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吸烟者人群中。而且, 60%的肺结节不是肿瘤性的,有许多原因可以造成肺结节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即使肺结节是恶性来源的,仍有很大概率是可以被治愈的。今天,逄医生就来谈一谈肺结节是什么,发现肺结节对患者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肺结节的定义:直径在3厘米以下的肺部实体或部分实体性的病灶被称为肺结节,而直径在3厘米以上的这种病灶被称为肺占位。也就是说,如果您被诊断有肺结节,那么您肺部病灶的直径是小于3厘米的。 目前的高分辨CT甚至可以检测出直径小到2-3毫米的结节。因此,目前通过CT进行健康体检,查出了许多肺结节患者(传统的胸部X线摄片很可能会漏检直径1cm以下或隐蔽部位的肺结节)。有资料显示, 50岁以上的吸烟者约有一半的概率会被CT检出肺结节。 多数情况下,肺结节患者无临床症状,只是在体检或者因其他原因进行胸部摄片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结节。假如症状存在,通常表现为咳嗽、咯血、活动后气促,或者发热、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肺结节可以是良性或者恶性来源,前者当中最常见的是肉芽肿或者是肺错构瘤等良性肿瘤,后者当中最为常见的是肺癌或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肺部形成的转移瘤。 总体来看,肺结节从病因学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良性肿瘤:包括肺错构瘤、炎性假瘤、硬化性血管瘤等。 2)原发性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肺癌、类癌、淋巴瘤等。 3)转移性恶性肿瘤:常见的可以转移到肺部的恶性肿瘤有结肠癌、乳腺癌等。 4)炎症:如结节病、尘肺病、炎性疤痕等。 5)感染:如肺结核、真菌感染等。 6)其他:如肺部淋巴结(PFN)。 对于肺结节的诊断,医生通常会首先了解您的病史,即是否是首次发现肺结节。假如已检查出过肺结节,则既往的CT或胸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前结节较以往有无增大、缩小,形态特征有无变化,都是很关键的诊断信息。如果结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变化,那么那么很可能无需进一步的检查。如果是首次发现,医生往往会根据您个人情况安排进一步相关检查或过一段时间后复查。 CT检查目前是肺结节诊断的最重要手段,检查获得的断层扫描图像可以非常精细地显示结节的内部结构及边缘细节,提示结节与邻近胸膜、血管之间的关系,并可以探测结节的相对密度和血供情况。这些影像学特征在有经验的医生眼中往往是判断病变性质的关键。 与CT相比,PET检查是一种相对“年轻”的诊断技术。但是,与CT检测病灶“形态”特征不同的是,PET可以检测病灶的“功能”特征,探测其代谢状态(恶性肿瘤一般代谢比较活跃),从而鉴别病灶的良恶性。值得一提的是,PET检查对实体恶性肿瘤的阴性预测值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假如PET检查提示实体性结节是良性病变,那么准确度是很高的。 在肺结节的诊断手段中,病理活检是明确病灶性质的主要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或CT引导穿刺等手段,从病灶主体上“咬”取或“吸”取少量组织或细胞标本后送检,进行病理学诊断。如果病理报告提示恶性,则病灶基本就是恶性病变。但若报告未发现恶性肿瘤成份,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诊断(因为恶性肿瘤内成份不均一,可能存在良性成份)。在某些情况下,结节性质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后病理检验才能明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您年龄超过50岁,有长期吸烟史或石棉等有害物质接触史,有近亲属患肺癌(家族史),CT图像上结节有毛刺、分叶但无钙化,或是病灶生长速度较快(体积倍增时间少于150天),是需要特别提高警惕的,这些都是恶性肺结节的常见高危因素和影像学特征。 肺结节的治疗与病因密切相关,不同原因导致的肺结节,治疗方法很可能完全不同。比如,感染原因导致的结节,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往往是首选治疗方法。而对于肿瘤性肺结节,观察随访或手术切除是常见的处理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结节恶性风险低的患者,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医学中心很可能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活检或手术切除。此外,人们最为担心的原发肺癌引起的结节,初诊时多数仍处于早期阶段,手术切除后的长期生存率在70%以上,CT上表现为磨玻璃结节者预后更佳(超过90%)。 总而言之,肺结节并不可怕,多数首次发现的并不是恶性来源结节。树立积极开朗的良好心态,尊重专科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注重相关医学知识的自我学习,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新的今天,肺结节患者应该而且可以有信心在生命健康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安心。
据统计,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中大约20-30%存在多发病灶,即肺内同时存在至少2个以上的磨玻璃结节。在这部分患者中,病灶性质为恶性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多发病灶的患者病情更严重,预后也更差呢? 逄医生告诉您:不是这回事儿。目前的研究表明,这些多发的磨玻璃结节并非肿瘤广泛转移,而是多个原发病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就像是“同伙”,“沆瀣一气”。其中,80%以上的病理类型为腺癌,包括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和浸润性腺癌。最新的研究发现,接受手术切除的多发磨玻璃结节患者的预后,仅与主病灶相关,即最大病灶。它的病理分期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而有无残余病灶、残余病灶是否进展、有无新发病灶并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看来,“贼王”才是最关键的“罪魁祸首”。因此,多发结节患者的预后并不一定会差于单发结节的患者,主病灶恶性程度低、分期早的多发结节患者也可以有良好的生存预期。 那么,发现肺多发磨玻璃结节如何处理呢? 首先,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预期生存时间、病灶部位、数量、大小等情况,“量体裁衣”,制定针对性的治疗、随访方案。比如,对于高龄(大于75岁)、体弱多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恶性肿瘤、预期生存期少于十年的多发磨玻璃结节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手术带来的创伤或风险有可能超出了其治疗效果。相反,对于一个没有上述问题的患者,临床上高度怀疑恶性肿瘤,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更为妥当。 具体来说,主流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精准放疗两种。前者多数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肿瘤,优点是可以彻底清除病灶,但存在一定的附带创伤和风险。后者则使用射线精确照射病灶,以抑制、杀灭肿瘤细胞。优点是创伤、风险小于外科手术,但彻底性可能不及手术切除,肿瘤细胞可能残留。 目前,外科手术治疗的策略主要有三种,分别针对同一肺叶内的多发结节、同侧不同肺叶的多发结节和双侧不同肺叶的多发结节,且优先处理主病灶,以清除最大威胁。对于考虑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的次病灶,为保留肺功能,可选择暂不切除,密切随访、观察。 (1)同一肺叶内的多发结节,视病灶部位、大小、多少,予肺叶切除、多处楔形或肺段切除。比如,病灶均较小(2cm),次病灶位置较为分散,或位于肺叶中央,靠近叶支气管,则往往需要行肺叶切除。 (2)同侧不同肺叶的多发结节,同样应根据病灶的情况,灵活选择行肺叶或段切除(主病灶),联合楔形或肺段切除(次病灶)。但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术,即切除同侧全部肺叶,以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和预后。 (3)双侧不同肺叶的多发结节,首先应考虑同期还是分期手术问题。对于身体状况良好、术前评估充分、心肺功能储备充足的患者,有经验的医生及医疗单位可予一次性处理双侧多发结节。手术方式、方法同前,但切除范围不宜超过10个肺段,尽量保留健康的肺组织,保证术后生活质量。当然,分期处理两侧病灶更为安全,一般前后两次手术间隔6-8周,优先切除威胁最大的主病灶。缺点是患者要受“二茬罪”,经历两次手术的痛苦,且可能影响术后辅助治疗。 对于因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的多发磨玻璃结节患者,尝试精准放疗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技术的进步使得精确定位随呼吸运动发生位置变化的肺小结节变得可能,进而可以使用大剂量、低频次的放射线照射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可以减少对病灶邻近正常组织的损伤。最新的科研结果已经表明其在早期肺癌方面有着可以媲美外科手术的良好效果。但是,精准放疗对于人员、设备和技术均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大型医疗中心才有条件开展。 总之,肺多发磨玻璃结节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仍具有惰性生长的特点,其预后并不一定比单个磨玻璃结节差。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和精准放疗为主,优先处理最大、最具威胁的主病灶。
担心过自己的咳嗽是肺癌引起的吗?这个问题恐怕许多有咳嗽症状的朋友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在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的今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肺癌治愈率的关键。但事实上,单凭某种症状是无法早期发现、诊断肺癌的。虽然如此,咳嗽的朋友还是可以通过警惕一些伴随症状、高危因素,及早发现肺癌的“蛛丝马迹”,早看医生、早做检查,从而避免延误诊疗。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肺癌导致的通常是一种被称作“持续性咳嗽”的咳嗽类型,即持续时间超过8周的反复发作性咳嗽。症状表现为干咳或伴少量粘痰,可以日夜发作,甚至影响睡眠质量。由于症状类似长期吸烟或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引起的咳嗽,因此容易被忽视。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持续性咳嗽伴有以下这些异常情况时,存在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1. 痰血或咯血 痰中带血丝、血块或咳出整口血性粘液,是约10%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有研究发现早晨是痰血或咯血的高发时段。 2. 胸痛 来自胸腔深部的疼痛,尤其是深吸气时触发的胸痛,是有咳嗽症状的人群需要警惕的另一异常。尽管肺组织内部没有痛觉神经,但是假如肿瘤侵犯壁层胸膜、转移至肋骨、甚至引起病理性骨折时,胸痛便会发生,而且往往持续加重。 3. 气短 活动后感觉气不够用、上气不接下气?这种感觉任何人都体验过。但如果您发现轻微活动(例如短距离慢走)或以往轻松胜任的体力活动,现在却让您气喘吁吁,不要简单认为只是为年纪大了或锻炼少了。出现持续性咳嗽的朋友们需要知道,肺癌病灶堵塞支气管、压迫邻近肺组织均可导致肺功能的下降,从而导致气短症状。 4. 反复肺炎或支气管炎发作 肺癌病灶堵塞支气管不仅会导致气短,还能造成气道分泌物排除困难、引起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不少肺癌患者在发病初期即表现为此异常,但往往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造成诊断延误。 5. 声音嘶哑 声嘶可能是由持续性咳嗽引起的,但如果肺癌病灶直接侵犯或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压迫、侵犯支配声带活动的喉返神经,则同样可以造成声嘶,且无法自行或简单对症治疗后缓解。 6. 不明原因消瘦 如果您人到中年,没有特意减肥或伴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慢性疾病,在半年至一年内体重逐渐减轻超过5%,同时伴发持续性咳嗽症状,去医院进行一次胸部CT检查将是一个明智之举。 7. 自发性戒烟 如果您以前长期吸烟、且反复戒烟失败,而现在却发觉对香烟渐渐失去了兴趣,在暗自高兴之余,同样别介意去做一次CT检查。因为目前有研究发现,相当比例的肺癌患者在确诊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往往会自发性减少吸烟数量或戒烟,原因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某种化学物质、抑制尼古丁(香烟中的易成瘾成分)依赖效应有关。 除了上述这些伴发异常情况,一些诱发肺癌的高危因素同样值得持续性咳嗽的朋友们提高警惕: 1. 肺癌家族史 如果您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有肺癌病史,则您发生肺癌的风险比其他人高出约一倍。对于年纪轻、非吸烟者、女性人群,肺癌的遗传易感性表现的更为明显。 2. 吸烟或已戒烟 看上去有点自相矛盾吧?事实上,二三十年前肺癌患者中约80%为吸烟者。而近年来,约50%的新发肺癌患者是非吸烟人群或已长期戒烟者。背后的原因仍不为人知,但对于以前有吸烟习惯的朋友,不要放松警惕。 3. 二手烟暴露 经常吸入二手烟的人群,在发生久治不愈的咳嗽时,肺癌是一个不能轻易忽略的原因。 4. 职业高危因素 工作需要长期、经常接触粉尘、石棉或燃油气体等有害物质的人群,不要只是认为长期咳嗽与职业有关,要认识到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些有害物质的长期吸入可以显著增加您的肺癌发病风险。 5. 胸部放疗史 既往因其他疾病原因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的患者,也是肺癌发病的高危人群。放疗可能引起放射性肺炎,造成患者在放疗过程中或结束后出现一段时间的咳嗽症状。但在放疗结束数月或数年后,再次出现难以解释的持续性咳嗽,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异常情况。 那么,长期咳嗽的朋友需要做什么检查来排除肺癌可能呢?——首选胸部CT检查,尽量不要使用胸部X线(即胸片)。因为后者对早期肺癌的漏检率相当高,据一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许多诊断肺癌的患者在确诊之前的3个月里进行过2-3次“未见异常”的X线检查。而随着CT技术的进步,低剂量CT、薄层CT大大减少了早期肺癌的漏诊,并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根据CT检查的结果,医生可能会安排患者过段时间后随访,或行纤支镜、PET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与肺癌战斗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无论经历的是手术、化疗、放疗还是靶向治疗,亦或是多种方式的联合治疗,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患者需要尽最大可能为自己增添胜算。除了使用前面这些医药“武器”外,学会利用食物中的抗癌成分也可以在无形之中使胜利的天平向自身倾斜。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一些食物中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可以从肺癌肿瘤细胞代谢、周期调控、血管生成、凋亡或转移等单个或多个方面发挥作用,迟滞、抑制疾病的进展,起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独特效果。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了解下这些具有抗击肺癌功效的食物“奇兵”。 1. 姜 姜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调味料,其辛辣味道部分来自于一种称作姜烯酚的植物化学成分。目前已有科学研究发现,这种成分可以阻断诱导肺癌细胞转移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其转移能力。此外,生姜泡制的姜茶也有缓解恶心、呕吐的功效,这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同样很有帮助。 2. 浆果 蓝莓、黑莓、蔓越莓等浆果内含有丰富的花翠素。作为一种花青素类物质,科研人员发现它可以显著减缓EGFR突变肺腺癌细胞的增殖速率,并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限制其养分供应。 另一方面,浆果类还具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考虑到3-15%的肺癌患者发生血栓类疾病,这些小小的浆果可谓功用大大的。 3. 梨子 作为一种多汁的水果,梨子内富含一种称作根皮素的化学物质。最新的实验研究发现,根皮素能够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抑制其生长增殖。不仅如此,根皮素还可以减轻肺纤维化(放疗的常见副反应之一),并增强常用化疗药物——顺铂的抗肿瘤效果。 4. 三文鱼 维生素D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维生素,与其他种类的维生素相比,通过饮食获取维生素D的难度最大。尽管理论上只要每天穿上T恤和短裤、晒一刻钟太阳就能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但这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朋友显然有点难度。而三文鱼肉里含有较多的维生素D,多吃一点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3(维生素D在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不仅能够在细胞培养模式下抑制EGFR突变肺癌细胞的生长,而且在小鼠模型中也可以显著阻碍肿瘤瘤体的长大。 5. 咖喱 姜黄根粉是赋予咖喱鲜明色彩的成分,其内含的姜黄素有抗炎、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近期的科研结果表明姜黄素能够作为一种“增效剂”增强肺癌患者化疗和放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试图通过口服人工制剂补充姜黄素的吸收效率很低,而咖喱中的姜黄素则可以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 6. 胡萝卜 胡萝卜含有多量的绿原酸,这是一种能够显著抑制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植物化学物质。因为肿瘤生长、转移均离不开血管形成和血供,绿原酸可以起到控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的作用。而且,与其他食材烹饪后营养、药用成分被破坏不同,烹饪可以明显增加胡萝卜中的抗肿瘤有效成分浓度。 7. 亚麻籽 亚麻籽中含有一种叫做木酚素的化学物质,现有的研究发现木酚素可以保护接受放疗的肺癌小鼠模型的正常肺组织,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同时能够增强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8. 生蚝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免疫力是格外重要的。而金属元素锌与人体的免疫力关系密切。此外,锌还具有提高肺癌常用化疗药物——多西他赛疗效的作用。生蚝因富含锌元素而知名,对于海鲜不排斥的患者,多吃点生蚝没毛病。 9. 番茄酱 番茄酱里茄红素的含量较高(高于番茄),而茄红素的抑制炎症进展的效用可以阻碍肺癌细胞的分裂、增殖。一项纳入超过10万名研究对象的大型研究发现,每天食用番茄酱数量较多的人群肺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较少食用的人群。 10. 红葡萄汁 红酒中含有一种称作白藜芦醇的物质,因其具有降低许多肿瘤发生风险的功效而广受关注。最新的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恢复肺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化疗药物顺铂、紫杉醇和靶向药物易瑞沙的治疗效果。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多饮酒可能不是很好的增加摄入白藜芦醇的方法,但红葡萄汁中也同样含有较高含量的白藜芦醇,不失为一种健康又美味的替代途径。
肺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无论疾病分期多早,肿瘤转移、复发都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即使是病变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患者,在医生反复告知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极低的情况下,不少患者仍然难免惴惴不安,尤其是在术后前几个月里,疲倦、疼痛、咳嗽、体重减轻等问题更是会加重这种担忧。那么,肺癌患者术后怎么做才能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呢? 1. 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 “伤心、绝望是一天,乐观、开心也是一天”。与其生活在疾病的阴影中,不如看开一点,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珍惜每一天。退一步说,整天焦虑不安、疑神疑鬼也于事无补呀。 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患者可能因负面情绪迟迟无法缓解而进入抑郁状态,失眠、头疼、食欲不振、持续消瘦。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身体监测、消灭肿瘤细胞的能力下降,复发、转移的风险大大增高。有研究表明抑郁状态下,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正常精神状态患者的1/4。因此,应警惕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甩掉传统思想的包袱,尽早求助于心理科医生。 2. 不要孤立、封闭自己 部分患者在手术证实肺癌后,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肿瘤患者”的标签。开始在心理上疏远以往的亲友、同事,减少对外的交往、沟通,甚至会产生“自生自灭”的心态,这对患者的健康是很不利的。一项综合了50余项研究结果的文献综述发现,充分的社会、社区关系支持可以使肺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5%,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肿瘤患者的巨大疗愈作用。 另外,患者不妨试试参加“患友群”、“病友群”这类组织(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上社区),与有相似经历的朋友分享、交流往往会给人以启发、鼓舞和力量。 3. 不要复吸香烟 出于“肿瘤已经被切除”或者“抽一天,少一天”的想法,一些手术前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在手术后重拾打火机和香烟,这不仅会增加二次患癌风险,而且由吸烟导致的免疫功能损害也同样增加肿瘤复发、转移风险。另一方面,近期的一项针对早期肺癌的相关研究表明,明确肿瘤诊断之后戒烟可以将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一倍,凸现了戒烟对于肺癌患者生存的显著促进作用。 4. 重视运动锻炼 迄今为止,已有数不清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运动锻炼对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效应。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在3-6月时间里,身体状况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个明显下降、缓慢回升的过程。手术后短期内的疼痛、纳差、失眠、疲倦等不适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但是,当这些症状逐渐缓解以后,患者应尽早开始运动锻炼,由慢走、舒缓的健身操开始,以“不感觉太疲劳”为原则,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然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和免疫状态,减少复发、转移机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运动出击”。 5. 不要忽视随访、复查 手术后的随访复查可以及早发现无临床表现的复发、转移病灶,有利于尽早干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复发、转移发生在术后2年之内,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患者需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不要麻痹大意。 6. 不要多吃加工食品 手术后,患者应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控制日常饮食中的加工食品比例,增加天然食物的摄入。比如,能吃苹果,就别喝苹果汁饮料;可以炖土豆,就别吃薯条。原因在于:加工食品中往往含有较多的糖、饱和油脂、盐、亚硝酸盐等物质,摄入过多有损身体健康。尤其是糖和饱和脂肪,目前已有多项大型研究发现减少这两种物质的摄入可以显著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而天然食物中不仅这些物质含量较低,而且维生素、优质蛋白、纤维素含量较高,大大有助于术后康复和免疫力的重建。
作为一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是一种蛋白质,可以出现在人体血液、尿液、胸水、腹水等多种体液之中。其名称很好地说明了其主要来源——癌肿和胎儿,即通常由恶性肿瘤和发育中的胎儿产生。能够产生CEA的恶性肿瘤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结肠癌、胰腺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CEA与肺腺癌之间的关系。 肺腺癌是最常出现CEA水平升高的肺癌类型。通常,在其早期阶段很少出现CEA水平增高,而是当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或出现胸腔播散、远处脏器转移时才有可能出现。据统计,大约20%-30 %的进展期或晚期肺腺癌患者可以出现血液CEA水平升高现象。 那么,CEA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于哪里呢? 1. 辅助肿瘤诊断 对于临床上疑诊肺癌的患者,如果同时发现CEA水平升高,则肺腺癌诊断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2. 评估治疗反应 肿瘤治疗后,如果CEA水平降低,则提示治疗有效;反之,则提示治疗效果不佳,肿瘤仍继续进展。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点并非绝对,部分患者在接受化疗后,因肿瘤细胞坏死,多量CEA释放入血,可能反而出现CEA升高现象。此时,需要结合CT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 监测肿瘤复发 肺腺癌患者接受手术、化疗或靶向药物等治疗后,通常需要定期复查血CEA。在其水平出现上升趋势时,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复发部位。 4. 估计患者预后 肺腺癌患者手术后短期内即出现CEA快速升高,往往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值得注意的是,CEA检查容易受到假阳性结果的干扰,即其他非肿瘤疾病也可能导致CEA升高的情况。因此,单次的检验往往需要排除假阳性结果存在的可能性。 常见的可以引起CEA升高的非肿瘤性疾病或情况有: 吸烟 肺炎 慢性梗阻性肺病(COPD) 胆囊炎 结肠炎 胰腺炎 肝炎或肝硬化 良性乳腺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 因此,临床上医生在患者首次发现CEA升高时,一般都会建议复查2-3次,确认升高趋势存在后,再考虑进一步干预。也就是说,多次检验比单次检验的临床意义更大。 由于吸烟对于检测结果的干扰,吸烟者的CEA正常值上限为5ng/ml,而非吸烟者正常值上限为2.5ng/ml。因此,对于CEA数值高于前述上限的吸烟或非吸烟者,临床上即认为CEA水平异常升高。 通常情况下,CEA水平升高但低于10ng/ml时,良性病变或恶性肿瘤均有可能;高于10ng/ml时,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高于20ng/ml时,往往提示肿瘤已发生转移可能;进一步升高,比如高于100ng/ml,往往提示肿瘤已转移至胸膜腔或中枢神经系统。 当然,临床上的情况往往更为复杂,不能简单依据这些数值进行判断。(比如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肺癌和前述的良性疾病,这对检测结果很可能造成干扰) 总之,CEA可以作为肺腺癌诊断和监测的简便方法之一。但需要注意排除假阳性结果的干扰,且重视系列、多次检验的临床意义。 对于治疗后CEA水平持续升高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复发、转移的风险。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也不要灰心,这一问题是近年来肺癌基础研究、治疗方法和技术快速进步的主要领域。一些崭新的治疗方法,比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许多晚期患者身上屡现奇效,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为一名胸外科医生,时常会碰到接受肺部手术后的患者在复查或随访时诉苦:"逄医生,其他都挺好的,就是老是咳嗽怎么办?"确实,术后咳嗽在这些患者中的发生率着实不低,而且少数患者深受其扰。本文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正常状态下,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神经反射,以清除气道分泌物、异物或吸入的有害气体等。这种咳嗽是有益的,在达成保护目的后可自行缓解、停止。然而在接受过肺部手术,尤其是肺叶切除、肺段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等复杂肺部手术的患者,术后咳嗽往往会成为一大困扰。 这种咳嗽的典型表现为干咳,无痰或伴少量白粘痰,不伴发热、流涕、返酸等症状。最早手术后2-3天即可出现。许多患者首先会感觉"喉咙发痒"、"气管发痒",随即发生咳嗽。部分患者在吸入冷空气、深呼吸、变换体位时诱发。最近遇到一名女患者,严重到一张口说话即诱发咳嗽、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无法完整说完一句话的程度。发生这种程度的术后咳嗽,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想而知。 与感冒、肺炎等引起的咳嗽不同,这种咳嗽是与手术密切相关的。在肺部手术中,特别是肿瘤患者接受的根治性手术中,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纤维"的损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些细小的神经分支广泛分布于气管、肺组织、胸膜及膈肌上,在肉眼下无法辨别,手术中容易被损伤。正常情况下,它们起着调节咳嗽敏感度和咳嗽模式的作用。一旦受损到一定程度,咳嗽的"触发点"被改变,一般情况下不会触发咳嗽的因素即可诱发咳嗽。也就是说,患者变得更易于咳嗽了。此外,支气管残端金属钉、缝线的刺激、横膈的抬高、余肺的变形、胸腔内积液等,也是诱发术后咳嗽的常见因素。 看到这里,患者朋友肯定已经明白术后咳嗽的主要原因了。那么,"逄医生,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希望您明白,绝大多数患者是会好转、恢复正常的。保持良好心态,树立信心,短则两三周,长则三五月,机体的强大修复能力会发挥作用,不断愈合、调节、适应,咳嗽症状会逐渐减轻,最终完全消失。 其次,咳嗽的程度很重要,直接关乎您是否需要医生的帮助。如果您只是偶尔、轻度咳嗽,无其他不适,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大可不必到医院浪费时间。如果咳嗽频繁,甚至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一定要寻求医生的帮助。适当的药物治疗(比如阿斯美和磷酸可待因溶液)会帮您缓解症状,渡过难关。 此外,还要注意咳嗽的同时,是否合并其他不适。如果伴有发热、咳黄痰,尤其是体温(口温或耳温)在38.5以上,发病时间在术后2周以内,需警惕手术后肺部感染(即肺炎)可能,建议您立即到附近医院检查一下血常规、胸片或CT。若诊断成立,抗炎药物治疗往往是必需的。还有一点,对于口服ACEI类降压药物(如依那普利、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的高血压患者,要警惕这类药物引起的咳嗽副反应,必要时需要换药治疗。 最后,衷心希望这篇小文能帮到您,走出阴影,顺利康复,尽早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
“逄医生,我这个手术做好以后还需要什么治疗吗?” 这个问题是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经常会问起的问题。仔细询问患者,他们关心的主要是“我需不需要化疗或者放疗”、“靶向治疗要不要做”、“我可不可以中医药调理一下”这三方面的问题。今天,逄医生给您简单解答一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是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所以,对于手术后病理报告证实是良性病变的磨玻璃结节患者,化、放疗及靶向治疗是不需要考虑的。 化疗,是化学治疗的简称,基本原理是通过静脉、口服等途径给药,让药物随血流到达身体各处,抑制、削弱或消灭转移出原发部位的肿瘤细胞,属于一种全身治疗。“是药三分毒”,化疗通常会伴随一定程度的副反应,例如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等。不过,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化疗药物的副反应比以前减轻了不少,而且有更好、更强的控制、减轻副反应的药物可供选择,所以化疗正变得越来越“温和”,不像以往那么“面目可憎”了。 对于病理报告证实是肺癌的患者,包括原位腺癌(AIS)、微浸润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C),是否需要化疗,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肿瘤的分期。即根据术后病理报告中的肿瘤本体情况、淋巴结是否转移、胸膜是否有播散结节、术前检查结果等信息,综合评判后得出的一个分期。一般情况下,病理分期高于II期(即II、III、IV期)的肺癌患者,是需要行术后辅助化疗的。开始时间通常是手术后1个月左右,典型方案为双药联合化疗,一般做4个疗程,间隔时间为3周。但是,对于高龄、身体状况不佳或发生严重副反应的病人,化疗应该慎之又慎。 放疗,则是放射治疗的简称。其原理是通过放射线照射肿瘤本体,或转移的淋巴结、其他器官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属于一种局部治疗。放疗的副反应主要在于射线对靶区(肿瘤)附近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 对于恶性肺磨玻璃结节术后患者,放疗仅仅适用于术中病灶切除不彻底或无法完全切除的情况,希望通过射线照射,杀灭残余肿瘤组织。因而,外科医生对术中情况的准确判断和估计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在肺癌方面,代表性的药物有易瑞沙、特罗凯等。给药方便,口服即可。对于存在EGFR基因特定突变的患者经常会有“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但是,药物价格比较昂贵,并且用药一、二年后多出现耐药现象。恶性肺磨玻璃结节术后,目前不推荐常规接受靶向药物治疗,除非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关于中医药,需要明确区分“调理”还是“治疗”,二者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前者是对全身机体的调和、料理,注重固本培元、养生防病,理念温和。后者则是针对特定疾病行目的性的纠治、医疗,理念异于调理,产发生副反应的风险也高于调理。 单行调理的话,不论磨玻璃结节良性还是恶性,患者愿意尝试,逄医生并无异议。传统医学传承千年,生命力不减,是有其道理和根基的。至于治疗,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手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可以减少或避免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所以,并不推荐恶性磨玻璃结节的患者手术后接受专门的抗肿瘤中医药治疗。
目前,外科手术仍是肺磨玻璃结节(GGN)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规范、彻底的手术治疗可以使90%以上的GGN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但在临床实践中,并非所有GGN患者在首次诊断后都需要立即接受手术。实际上,按照目前的主流诊疗指南,大部分患者在首次发现GGN后进入随访复查过程。 那么,GGN患者何时应该考虑手术干预,即手术时机如何把握呢?临床上,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病灶本身的情况 GGN的大小、数量、密度、部位、实性成分的多少、随访时间、随访过程中的演变情况,这些参数都是影响手术时机的关键因素。 就单发病变(仅有一个病灶)来说,逄医生认为可以参考两个重要医学协会——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Fleischner放射科医师学会——发布的指南。 前者推荐对于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 1. 任何GGN,出现体积增大或实性成分; 2. 经3个月以上随访证实、持续存在的纯GGN(pGGN),最大径超过10mm; 3. 经3个月以上随访证实、持续存在的混合型GGN(mGGN),最大径超过8mm; 4.首次发现的mGGN,最大径超过15mm; 后者推荐对于 (1)体积增大或出现实性成分的pGGN;(2)持续存在且实性成分大于6mm的mGGN,应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多发GGN(病灶≥2个),强调对于主病灶(最大病灶)的优先处理原则,即参考单发病变指南,若主病灶属于指南推荐中的情况,应考虑手术干预。 二、患者全身状况及心肺功能情况 肺是人体的关键脏器之一,肺部手术风险也相应较高。因此,手术对于患者的心肺功能、全身状况也有较高的要求。心肺功能、全身状况越好的患者,机体储备、动员能力也越强,相应地,肺部手术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也越高。因此,GGN患者在选择手术治疗的时候,应尽量让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例如,对于一名合并COPD(慢阻肺)的GGN患者,病灶已处于需要手术治疗的阶段,但是肺功能较差,暂时难以满足手术条件。该患者需要通过呼吸功能锻炼、药物治疗、活动能力锻炼等改善肺功能后,方可接受手术治疗。 又例如一名年龄65岁的mGGN患者,经过1年多随访后,病灶直径增大2mm,内部实性成分也增多,按照指南推荐需要手术治疗,相关检查也表明其目前可以耐受手术。但患者对手术心存顾虑,担心手术风险和并发症。这种情况下,医生应告知患者,如果推迟手术治疗,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身体状况通常逐渐变差,很可能以后失去手术机会。 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的情况,GGN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的拿捏通常就不会有大的偏差。当然,在实际临床环境下,并不是一旦患者符合手术时机条件,就需要立刻住院手术。由于绝大多数GGN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几天、几周,甚至几月(直径小于1cm的pGGN)的推迟,都是容许存在的。 了解了GGN手术时机的选择,我们再来谈一下GGN的手术类型。 GGN的手术治疗,从手术径路上来说可以分为胸腔镜(VATS)和剖胸手术,前者即通常所说的微创手术(1-3个微小切口),后者则是传统的“开大刀”。对于病变直径普遍小于3cm的GGN来说,VATS手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具有胸壁创伤小,伤口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从肺组织解剖和切除范围来说,GGN手术通常包括楔形切除、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三种术式(人体左侧有2个肺叶,右侧有3个肺叶,各个肺叶又包含不同数量的肺段)。 其中,楔形和肺段切除都属于亚肺叶切除术式,即切除范围小于一个肺叶。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肺段切除是依据正常解剖结构进行的解剖性切除(需要分别游离、中断动脉、静脉及支气管),而楔形切除则属于非解剖性切除(直接切断肺组织,对血管、支气管不做解剖游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逄医生的另外两篇文章《肺楔形切除是怎么回事?医生为什么建议楔形切除?》和《什么是肺段切除术?用来治疗肺磨玻璃结节靠谱吗?》 肺叶切除术做为目前最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治疗效果最为肯定的标准肺癌手术方式,一般适用于病变较大(2-3cm)、位置深在或位于肺门结构附近的GGN。手术需要切除病变所在的整个肺叶,因而对肺功能的损伤相对更大,但手术切缘(切割线与病灶之间的距离)通常更加充分。 亚肺叶切除术通常适用于肺外周或中间部位、病变较小(1-2cm)的GGN,是当前GGN手术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大家关注的焦点在于亚肺叶切除能否达到与肺叶切除相当的治疗效果。目前为止,已有不少文献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效果相似,但亚肺叶切除对于患者肺功能的损伤更小。 在实际临床实践中,患者接受何种类型手术,通常都是由医生决定的。因此,医生的临床经验、操作能力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规范、彻底的手术治疗才能为患者争取最多的生存获益。有研究数据显示,患者就诊量、手术量大的临床中心在这方面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