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血肌酐,另一个常常被用做判断肾功能的指标是血清尿素氮。 人体内尿素的由来体内的蛋白质,或者饮食中摄入的蛋白质,分解后生成氨基酸,氨基酸在肝脏内分解,最后生成尿素。尿素也主要从肾脏排出体外,所以血尿素水平也能反映肾功能。 尿素高一定是肾脏不好吗?除了肾脏功能受损,还有很多原因会导致血尿素偏高。因为尿素来自蛋白质分解,所以大量食用高蛋白食物时,可引起血尿素氮升高。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旺盛时(如急性传染病、高热、消化道出血、烧伤、创伤、大手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血尿素氮也显著升高。血尿素氮升高还见于严重失水、大量腹水、心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所致的血容量不足和肾缺血等。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碰到患者因发现血尿素氮高于正常值前来咨询。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看看肌酐是否升高(相对而言,血清肌酐比血尿素氮更客观地反映肾功能),再看看是否有以上引起尿素氮升高的因素,不要断然认为肾功能肯定出了问题。
简单来说,肾就像是一个24小时工作的“清洗工厂”。每个肾里都有几百万条毛细血管,叫“肾小球”。这些“肾小球”,就是里面的“工人”。“工厂”里的每个“工人”工作效率都很高,通常“工厂”里面只要有一半的“工人”上班,就可以维持“工厂”的正常运转。即使是全部正常的肾小球功能仅存30%,通过加班加点仍可维持人体基本正常生活,而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医学上将此称为代偿状态。但此时身体若稍微有其他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受凉、饮食不节、休息不好、感染或其他疾病影响,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如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夜尿、多尿或少尿、水肿、胸闷气促等,医学上将此称为失代偿状态。很多患者都是到了这一步才去就医。而此时就医,大多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没有临床症状,并不代表病情就很轻,可能机体只是处于代偿状态而已。
判断肾脏功能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定血肌酐值,但血肌酐并不是评估肾功能最准确的指标。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如何正确看待血肌酐。 血肌酐是什么东西?肌酐由肌肉中一种叫做肌酸的物质代谢生成,因此,血清肌酐水平受肌肉量影响,肌肉发达的人,血清肌酐往往较高。肉类食物中也含少量肌酐,所以血清肌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摄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很小,因此查肾功能时医生一般不要求患者空腹。肌酐除很小一部分从粪便中排出外,绝大部分从尿液排出。就每个个体而言,其每天肌酐的生成量相对恒定,所以血肌酐主要受肾功能影响。 查看血肌酐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血肌酐虽然是反映肾功能的比较好的指标,但它非常不敏感,只有在肾脏滤过功能降至正常的50%以下时,血肌酐浓度才超过正常值,换言之,当血清肌酐升高或者接近正常者,其肾功能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了。 ②肌酐来自肌肉,所以老年人、肌肉消瘦者肌酐可能偏低,因此一旦血肌酐上升接近正常值上限,其肾功能减退已经相当严重。 ③不同医院检测这两项指标所用的试剂和方法等不完全相同,故所测得的血清肌酐或尿素氮的正常值也不完全一样,甚至差异较大,好在所有医院的报告单上都标注了该院的正常值,患者可以参考并咨询医生。 ④肌肉挤压伤,或因药物、中毒、病毒感染等病因引起肌肉溶解时,血肌酐也会显著升高,这是由于肌肉破坏增加所致,而并非肾功能衰竭引起。 ⑤血肌酐值不能及时反映肾脏功能改变,因为血肌酐要在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一段时间后,才可见到升高。因此,对于肾功能急剧变化者,或最近刚发现血肌酐升高者,一定要立即就医,以便查明肌酐升高的原因,并及时治疗,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既往已经发现有血肌酐升高者,如果最近肌酐波动比较大,也应立即就医。 ⑥妊娠者血肌酐的正常值明显低于正常人,不能根据化验单上的正常值来判断肾功能是不是正常。
小陈的母亲今年60岁了,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身体状况也开始不如以前,小陈知道定期体检对早期诊断各种疾病都十分重要,因此每年都为母亲安排了体检,每次检查结果都没啥大碍,老人平时看起来身体也不错,饮食和睡眠也正常。 最近一周,小陈发现母亲下肢出现了浮肿,遂带她去医院就诊,尿常规检查发现蛋白尿+,血肌酐165umol/l,医生说有严重的肾脏病,需要住院进一步诊治。这下小陈紧张了,她告诉医生,她妈妈大半年前体检过,没听说过她有肾脏病。次日,她把近两年她妈妈所做的体检报告本都带来了,医生仔细看了报告后告诉小陈,她母亲早在一年前就尿常规已经提示蛋白尿弱阳性了,血肌酐也偏高了(102umol/l),那个时候肾脏已经损伤了。 虽然每年体检,但仍没有能做到早期发现肾脏病,其主要原因在于体检中心缺乏肾脏专科医生,未能对尿蛋白和血清肌酐的变化给予足够重视,缺乏必要的口头交流和指导,而体检者也没有仔细查看体检报告,并进一步到肾脏专科询问。 事实上,虽然定期体检,但肾脏病仍然未能得到早期诊断的情况相当普遍,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尿常规是早期诊断肾脏病的重要检查,但很多肾脏疾病在早期仅仅依靠尿常规是无法发现问题的,需要尿特种蛋白等更精确的检查。其中尿液微量白蛋白尿检查是早期诊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肥胖相关性肾病和代谢综合征肾损害等肾脏疾病的关键指标之一,但几乎所有的单位在体检时都不检查该项目,而等到尿液常规出现蛋白尿时,疾病已经比较严重了。 ②影响尿常规等尿液检查结果的因素很多,是否严格按照要求留尿液对检查结果有很大影响,不少体检者已经得了肾脏或尿路疾病,但是由于没有按照要求留尿,导致尿液检查结果貌似正常。例如,蛋白尿或血尿较轻者,如果留尿前饮水较多导致尿液明显稀释,则尿液常规看起来可以正常;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者,如果尿量留取或者计算不准确,则对检查结果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③很多体检中心没有配备肾脏专科医生审阅与肾脏疾病有关的检查,对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结果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或认为检查结果基本接近正常,就未提醒患者引起其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延误诊断,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对肾功能不能做出正确判断,体检时一般通过测定血肌酐来了解肾功能是否正常,但实际上血肌酐不能敏感和准确地反映肾功能,在肾功能下降到正常人的一半时,血清肌酐才轻度升高,甚至仍在正常范围内。上面例子中小陈的妈妈以前体检时发现血清肌酐102umol/l,看起来还在正常范围内,其实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了。 ④肾脏病往往在发展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患者才感到不舒服或有异常表现,所以早期诊断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尿常规检查,但如果您仅仅依靠每年1次的尿常规,即使尿常规报告正常,也不能完全除外肾脏病。这除了上面讲过的因素以外,还由于有些慢性肾脏病患者(如间质性肾炎以及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所致的肾损害)在发展到相当严重时,其尿液常规仍可以正常,或者仅有非常轻微的异常。 ⑤有些体检单位发现尿检或肾功能检查异常时不及时通知受检者,或者仅仅将建议打印在体检报告中,而不对受检者做口头交代,这也是造成延误诊断的重要原因。有的人做好体检后,不去追问检查结果,或者认为有了异常医生总会告诉自己,医生没有告诉自己,说明没有什么问题,这种想法都是比较危险的。 因此,我们建议您在每次体检后,一定要亲自看到检查结果,并咨询相关专科的专业医生。
血尿是判断肾脏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多肾脏疾病最早被发现都是看到尿液颜色的改变,或者检查尿液发现有红细胞才知道的。但实际上血尿不一定都是红色的,红色的尿也不一定都是血尿。也有人把尿潜血阳性,都当作血尿,其实这二者之间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尿液颜色的变化,定期到医院检查尿液,可以及早发现肾脏的病变。 1. 什么是血尿?正常人12小时从尿液中可以排出10万个红细胞,此时的小便清亮,肉眼看不出任何问题。如果我们把10ml新鲜尿液离心后用显微镜观察沉渣,每个高倍视野可以看到2个以内的红细胞。所以,血尿的定义就是指离心沉淀后每个高倍视野超过3个红细胞,或是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轻者仅光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称为镜下血尿;重者尿液外观呈洗肉水样或含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 血尿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症状,必须仔细检查,明确病因。但镜下血尿不一定等于患有泌尿系统疾病,如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和其他热性疾病、脱水、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之后,均可以出现暂时的镜下血尿。 2.尿潜血(隐血)阳性就是血尿吗?临床上我们尿常规检查里的尿潜血(BLO)用的是试纸法,是通过检查红细胞破坏以后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来间接反映红细胞的存在的,此法太过敏感,只要每高倍视野有1~2个红细胞就可以被检测出来。所以,如果是阴性,就可以排除血尿,但如果是阳性,也不一定是血尿。需要进一步通过显微镜观察离心后的新鲜晨尿,看是否有红细胞。 3. 通过哪些检查可以明确血尿的原因?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很多种,可以是各种肾炎、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要明确血尿的病因,应对症下药,才可能痊愈或控制病情。以下几种常见的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血尿。 (1)尿常规:是大多数患者发现血尿的首要检查,可以鉴别血尿是源于感染还是其他情况。 (2)尿红细胞位相:多用于鉴别肾源性血尿还是非肾源性血尿。 (3)B超:泌尿系B超可以鉴别血尿是来源于泌尿系结石还是肿瘤。左肾静脉B超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 (4)肾穿刺:明确肾源性血尿的病理学类型,特别是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为确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指明方向。 4. 如何鉴别血尿是否来自肾小球?很多患者都以为检查发现血尿就代表肾脏出现了问题,整天忧心忡忡,其实并不是所有血尿都是由肾病引起的。引起血尿的原因可以是肾小球性(肾脏疾病),也可以是非肾小球性(泌尿系感染、结核、结石等)。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对鉴别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1)多形型:红细胞大小不等,血红蛋白含量不一致,外形呈两种以上的多形改变,此类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改变,多由肾小球病变而引起的血尿,如肾病综合征、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等。 (2)均一型:红细胞大小正常,血红蛋白含量一致,细胞完整,这种称非肾小球性改变,血尿多是由于尿道疾病、外伤而引起,如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结核等。此外,剧烈运动、高热、例假污染都可出现一过性血尿。 本文系黄坚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丁是刚上一年级,聪明机灵,活泼可爱,平时身体也很健康,很少生病。一天他在家尿尿后,母亲偶然发现尿中有很多泡沫,开始她没太在意,但后来连续几天都是如此,她就问其他孩子的家长有没有这种情况,但别人都没有。这一下母亲开始有点着急了,赶紧带孩子到医院看医生,经检查发现孩子尿中的蛋白(+),医生说这是“肾小球肾炎”,可是小丁全身一点都不肿,没有任何不舒服,就是尿中的泡沫多一点,怎么就会是肾炎呢? 近几年每年进行常规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平时自我感觉良好,但验尿时却发现尿中有蛋白。在得知自己有蛋白尿后,有些人毫不在意,有些人又过度紧张,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缺乏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下面将会为你做出解答。 1. 什么是蛋白尿?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150mg),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当尿蛋白定性检查呈阳性反应,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称之为蛋白尿。持续出现的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因此对尿中蛋白定性、定量及其成分的分析和评价常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蛋白尿一定是肾脏病吗?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 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漏网”,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5g,在诱因解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 另外,正常孕妇尿中蛋白可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 我们还要注意由于血液、脓液、黏液或生殖系统排泌物,如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等混入了尿液,导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的蛋白尿,又称假性蛋白尿。 3. 蛋白尿有什么危害?蛋白尿对人体有很多危害。蛋白尿的发生不仅仅是营养蛋白的大量流失,并且蛋白尿对肾小球、肾小管等都会造成损害,从而造成肾脏纤维化。研究已经证实,蛋白尿的发生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1)引起肾脏系膜细胞损伤、增生,最后导致肾小球硬化。 (2)对近曲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增加时,溶酶体活性增加,可引起细胞损伤,刺激炎症和瘢痕形成。 (3)引起肾小管细胞生物学变化:蛋白质可直接影响肾小管细胞功能,诱导肾脏纤维化。 (4)引起肾小管间质缺氧加重:重吸收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肾小管细胞缺氧,以致引起肾小管细胞损伤。
小李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职员,平时工作较忙,心理压力也很大。婚事也一拖再拖,眼看就要三十了,现在一边上班一边准备婚事,结婚是人生大事,是件值得开心的事,但他却很心烦,晚上失眠,腰酸背痛,容易疲劳,稍微活动一下就全身出汗,上班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老是出错。只好到医院去检查,但各项结果都正常,医生说:问题不大,只是肾虚。他心想:虽然只是肾虚,但却让我六神无主,工作生活都大受影响,好在医生对其及时进行了心理疏导和中药调理,终于恢复到正常。 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很快,心理压力也很大,经常会出现机体功能调节失常的情况,而出现一系列的身体不适表现。西医称为神经官能症,中医则属于肾虚的范畴。 不少人对“肾虚”这个中医病名不太清楚,以为“肾虚”就是肾脏有病,以致忧心忡忡,四处求医,但常常全面检查却找不出肾脏异常。其实,中医讲的“肾虚”与西医讲的肾脏病是两回事。 1.什么是中医的“肾”?中医所讲的“肾”,不仅指解剖学上的肾脏,而且是一个生理作用相当广泛,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消化、内分泌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医认为“肾无表证与实证”,故肾病以虚证居多,肾的虚证大多表现在肾精亏虚、肾气不固、肾阴不足、肾阳虚衰四个方面。在临床上“肾虚表现”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具体可表现为:乏力、盗汗、夜尿、遗尿、性功能减退、遗精,不孕、闭经、腰膝酸痛、听力下降、耳鸣、耳聋、毛发枯萎、发白等。 由此说来,患者出现上述种种功能障碍,表现为肾虚,与西医所说的肾脏病变如肾炎、肾功能衰竭等截然不同。 2.什么是西医的“肾”?西医讲的肾,就是人体腰部长的那实实在在的器官——肾脏。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正常的肾脏功能。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都要经过肾脏以尿的形式排泄出去。此外,肾脏还有一些内分泌功能,如参与人体水、电解质和血压的调节,还与红细胞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等。 西医所说的这些肾病,是肾脏出现的肾脏结构的损害,发生了器质性改变,病人可以出现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表现,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进展为尿毒症。因此,当身体出现不适时,最好还是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病因之后再行针对性的治疗。 3.关于肾脏,中医有别。中医对肾的认识,并不只是局限于肾脏本身,由于它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系统等方面。它比西医肾脏的范围、含义则要广得多。 中医说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是指肾脏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关系密切。 中医所谓肾主水,就是指肾能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也是西医所说的尿液和汗液的生成和排泄。同时,中医还认为肾主纳气,人体平常吸入的气,必须下归于肾。 中医还有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之说。肾中之精可生骨髓,骨髓居于骨中,给骨营养。 另外,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耳朵的听觉是否灵敏,也与肾精是否充足有关。 4. 肾亏是怎么回事?肾亏是肾虚、肾气虚的俗称。亏的意思是不足,一般症状有精神疲乏、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肾亏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多种不尽相同的病理情况。概括起来,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1) 机体功能上的不足。 (2)各脏腑疾病发展到后期,均可出现肾虚症候,故有“久病及肾”之说;几乎所有的人,到了中老年都有可能出现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肾虚情况。因为任何顺利走完生命历程的人都会经历生、长、壮、老、死这一过程,而后面的阶段便会出现生理性肾虚的情况(衰老)。这大概是人们都听说过,并特别关注肾亏(肾虚)的原因所在。 (3)大多属于比较严重的病理情况,且多为虚证,或为慢性消耗。 5. 腰酸背痛一定是肾病吗?腰酸背痛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很多疾病都可能导致腰酸背痛,并不仅肾病而已。归纳一下,可以将腰酸背痛分为以下几类。 (1)身体劳累过度:如长期保持一个不正确的姿势坐着或站着,都有可能引起腰酸背痛,但通过休息可以很快缓解,人们常说的腰肌劳损就属于这一类。 (2)身体的某个部位受伤没有痊愈:比如在日常工作、运动中不小心受了伤,在没完全康复之前,很可能会有这种腰酸背痛的感觉。 (3)一些肾脏疾病:如IgA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等,患者常出现全身乏力酸痛;另外肾结石、肿瘤等也会引起腰部疼痛。 (4)一些中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或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也会引起腰酸背痛。 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的腰酸背痛,当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地去医院检查,确诊后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如果腰酸背痛的原因是肾病所引发,则更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1. 慢性肾脏病的早期信号有哪些?因为肾脏储备代偿能力很大,所以即使肾脏疾病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临床上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来说,早期肾脏病最主要的特征是泡沫尿、血尿、夜尿增多、水肿等,但并没有特异性,有的病人在肾病早期甚至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食欲减退、疲倦乏力、贫血等非常明显的症状时,可能已经是中、晚期了。因此,定期到医院去化验一下尿,查一下血,查查肾功能,再加做B超检查,就可能发现肾病的蛛丝马迹,特别是尿常规检查,对肾脏的改变是很敏感的,即使是轻微的病变,也会出现尿蛋白、镜下血尿、尿白细胞或尿比重改变等异常,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肾病。 2.慢性肾脏病的诱因有哪些?一般来说,影响肾脏病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原发性肾脏疾病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原发性肾脏疾病包括:急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多囊肾、肾结石等;继发性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肝炎、肿瘤、各种药物损害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原发性肾脏疾病有逐步减少,而继发性肾脏疾病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因此,一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痛风等与肾脏损害相关的疾病,都应该高度注意对肾脏的保护。 而言,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或远离以下危险诱因,保护自己的肾功能。 (1)感染: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感染等。 (2)药物损害:特别是抗生素中的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等,解热镇痛药物、造影剂,中药中的雷公藤、木通、牵牛子、苍耳子等。 (3)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的高盐高脂饮食、酗酒、过度劳累、肥胖、抽烟等。 (4)尿路梗阻:结石、肿瘤,或腹腔内包块压迫引起的尿路梗阻。 (5)中毒:农药、重金属、鱼胆、蜂毒、蛇毒。 3.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呵护自己的肾脏?人体内的肾脏日夜不停地工作着,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以维护我们体内环境的稳定。在平时我们如何保养肾脏呢?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肾脏保养的基本原则。 (1)保持小便通畅:如果发生尿道梗阻,小便不通畅,就会增加肾盂和肾实质发炎的机会,加重肾脏负担。 (2)防止感染:注意呼吸道、消化道、敏感生殖道感 染,同时注意预防扁桃体炎、龋齿、结核等疾病。 (3)防止疾病损害肾脏: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对于这些疾病,要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进展以保护肾脏。 (4)防止药物对肾脏损害:慎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例如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造影剂、有肾毒性的中药(雷公藤、木通、牵牛子、苍耳子、草乌等)。 (5)注意饮食:日常饮食不宜过油过咸,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和其他含食品添加剂的食物。 (6)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作息习惯:保持乐观的情绪,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有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