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后就容易“泛酸水”,伴随着胸口“烧心”的感觉,尤其是吃完饭后不能躺下休息,一躺感觉吃的东西都涌上来了,45岁的老周有这些症状3年了,但并不知道是反流性食管炎症状,以为不是病。直到烧心影响到睡眠才来医院检查,诊断为重度反流性食管炎。老周看着胃镜报告单上的食管内镜图片,后悔没早点看病。 不少患者都像老周这样,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却没当回事,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下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有哪些?是怎么引起的?怎么治比较好?反流性食管炎是怎么回事,有何危害? 反流性食管炎,顾名思义,是因为胃里面的酸性液体反流到食管导致的,由于食管粘膜不”耐酸“,被“腐蚀”出现了胃镜下可见的食管粘膜损伤,就是反流性食管炎了。 反流性食管炎可造成食管狭窄和出血。食管黏膜的糜烂形成瘢痕,瘢痕部位还会发生挛缩,从而造成食管管腔的狭窄,从而导致吞咽困难,当食管黏膜糜烂损伤了血管壁时,会引起出血。 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有哪些? 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典型症状:反流和烧心。 “反流”为胃内容物不费力地反流到食管、口咽部,尤其在饭后、弯腰、卧床时容易发生。“烧心”指烧灼感,多由上腹部向上延伸,甚至达咽喉部。 反流性食管炎症状——不典型症状:食管可发生痉挛,引起胸痛,酷似心绞痛,有些患者会出现上腹痛、上腹饱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症状——食管外症状:引起哮喘、慢性咳嗽等不典型症状。 临床症状往往错综复杂,对患者来说,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就医就对了。 反流性食管炎怎么治比较好? 治疗方法主要是服用抑酸药抑制胃酸分泌,也可手术治疗,改变胃和食管相连部位的结构,让胃酸不容易反流。 目前抑酸剂就是三类:以“替丁”命名的H2受体阻滞剂,以“拉唑”命名的质子泵抑制剂(PPI),以及新型抑酸药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P-CAB),如“伏诺拉生”。 三类抑酸药有何不同,如何选择?“替丁”抑酸作用较弱,不是主力药物,一般作为拉唑的补充,加强对夜间胃酸的抑制。“拉唑”类是目前主流的抑酸剂,但也存在不少缺点: 起效慢:3-5天才能达到稳定抑制。 药效短:存在夜间“酸突破”现象,夜里胃酸控制不住,而且此时平躺位容易反流,“功亏一篑”,导致损伤的食管粘膜修复效果不理想,用药疗程长(疗程8周),停药后也容易复发。 个体差异大:有些人对“拉唑”类代谢特别快,用药效果差。 受进食影响:需要饭前吃,否则效果受影响。 而新药伏诺拉生以新型的作用机制解决了上述问题,第一次服药就能几乎发挥最大效果,而且作用持久,因而食管的粘膜修复更快(推荐疗程4周),严重级别的食管损伤愈合率更高,而且少复发。效果不受进食影响,拉唑类代谢快的人群也有效。 尽管伏诺拉生目前的价格比拉唑类贵一点,但更短的疗程、更少的复发率,反而让它的治疗花费更经济,安全性方面和拉唑类类似,可谓新一代“多快好省”的抑酸药。 最后强调,偶尔的反酸、烧心可能不是病,但如果您经常饭后反酸、烧心,甚至影响睡眠;或是久治不愈的哮喘、慢性咳嗽,都需要警惕是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发展严重。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程较长,反酸包括日间与夜间酸反流,反流显著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生活及工作效率。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生活及饮食方面的调整也是很必要的。 首先要避免焦虑情绪,放松心情,保持心情愉快。饮食规律化,禁止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尽量戒烟,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烈酒、辛酸食物,以及食用脂肪量大的油腻食品,这些会增加胃酸反流。 其次平时吃饭时不要吃的过烫,这样食管、喉咙都被烫伤,而且还进一步引发了慢性咽喉炎和反流性食管炎。 另外要注意改变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不要熬夜。睡眠与胃肠疾病的关系是相互的,睡得不好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而胃肠道疾病也会使患者睡得不安宁。睡姿不当会影响胃肠消化,有些人睡觉时习惯双手枕于头下,这不仅影响血液循环,引起上肢麻木酸痛,还会使腹压升高,久而久之会引起胃内食物及胃液反流入食管,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反流物长期刺激食管甚至会导致食管的恶变。另外很多人中午在单位小憩时,往往就选择在桌子上趴一会儿,但这很容易压迫到胃部,增加胃的蠕动负担,造成胃部胀气,降低消化能力,影响营养吸收,使胃部排空延迟,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胃炎。就生理而言,正确的睡姿应是右侧卧位、四肢自然弯屈。以此可使全身肌肉放松,不压迫心脏,消化系统能正常活动,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 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被口臭所困扰,那如果有了口臭,究竟应该怎么去检查和治疗呢?产生口臭原因其实有很多,包括口腔,消化道,鼻腔,咽喉等等。前两者占的比重较大。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简单的诊治流程。 首先如果口臭伴有牙龈红肿,牙龈出血等情况的话,应该首先去看口腔科。让口腔科医生给你检查一下是否有牙周病之类的问题。其实有一个相对的简单的办法,看看是不是牙齿的原因引起的口臭,弄一点口水在手背上,自己闻一闻,如果口水有臭味的话,那可能就是牙齿的原因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具体情况还是要让专科医生检查一下。如果有牙周病的话呢,那就要进行口腔清洁的治疗了。 如果牙齿检查下来没有问题的话,那接下来应该去看消化科(最好是中西医结合)。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臭,往往会伴有腹胀,便秘,嗳气之类的消化不良的表现。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占了很大比例。所以去看消化科的时候,应该早上空腹去。可以检查一下幽门螺杆菌。如果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的话,那应该正规的杀菌治疗。如果没有菌的话呢,那就应该针对胃肠的功能进行调理。可以服用消化酶,益生菌,以及一些清热化湿理气的中药。 如果口腔科没有问题,消化科的检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而且调理消化功能的药物效果不好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是否是鼻炎或者是咽炎引起的口臭。那就需要去五官科就诊了。这些情况相对少见一些。其实还有一些罕见的疾病会引起一些口腔异味,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临床上胃肠病患者为数众多,药物治疗往往收效较快,但根除亦甚难, 每每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甚至数年。缘药人于口,即达胃肠,药力直接行于病所,因而奏效较速。 然胃肠虽已生病变,仍需日进饮食。饮食之事,说易也易,说难亦难,要完全做到饮食规律,避免刺激,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其实很难,何况一些患者连按时服药,定期到医生那里随访都不能遵守,加上周围环境、日常生活、人之情绪都能影响胃肠,故除根甚难。胃肠病者, 时愈时犯,时轻时重,是故也。 治疗胃肠病不能全赖药物,应有适当且规律之运动,使之气血流畅。 再如注意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减少精神紧张,也属十分重要。 故有些患者虽病轻日短,不注意生活饮食调节,则会反复发作,终成慢性难愈之患;有些患者虽病已久,但遵从医嘱,调养适当亦能痊愈如常。寥寥数语,以供患家参考。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碰到这一系列情况,一吃刺激性东西就拉肚子,一着凉就拉肚子,一紧张就拉肚子……。往往很多人觉得自己得了肠炎,会自己去买一些肠炎的药来服用。那么这到底是不是肠炎呢?该不该服用抗菌素这类药物呢? 其实这种情况往往不一定是肠炎。首先肠炎的诊断是很严格的,需要肠镜的检查,配合其他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所以不能轻易下结论。其实上面说到的这一系列情况通常是肠功能紊乱的表现,而并不是炎症。一般是由于饮食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以及紧张焦虑等情绪造成的。 所以肠功能紊乱的治疗,需要服用调节肠功能的药物,最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生活习惯的调整。而不是随意服用抗菌素等消炎药物。随意服用药物危害很大,长期服用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有很大的副作用。 总之,出现肠功能紊乱的情况,应该去专科医生那里去就诊,而不是盲目的随便服药。
幽门螺杆菌危害大不大?大,非常大。它不但可以引起一系列的胃病,比如胃溃疡,胃炎,胃癌,胃淋巴瘤等等,还有其它很多系统的病有相关性,比如慢性荨麻疹。 幽门螺杆菌到底需不需要治疗?当然需要。而且尽早治疗更好。一般推荐14岁以后就可以正规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了。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办法实行严格分餐制度。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非常的广泛。大约有六成的中国人都带有这个菌。那是不是所有的这六成人都要治疗呢?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和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还是应该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哪些人需要治疗呢?个人建议以下人群进行正规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且实行严格的分餐制: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有胃淋巴瘤的人,有严重的糜烂性胃炎的人,由于各种原因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的,心脑血管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令等)的人,慢性胃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人。除此以外的其他人,即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也不是一定要治疗。尤其是不能严格执行分餐制度的人,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反复感染,如果反复杀菌的话,可能会造成菌群紊乱,抗生素耐药,及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后果。 总之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应该去找专业医生去咨询。而不是盲目的随便胡乱吃药。更不要相信所谓的保健品能够杀菌。以上仅仅为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乏力,精神不振。笔者认为,反之亦然。四体不勤则易生脾胃病,四肢运动对恢复脾胃功能益处多多。 临床诸多慢性消化病如:胃食管返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或便秘等,中医认为均与脾胃虚弱或功能失调有关,而其中大多数患者缺乏运动,且长期保持坐姿工作。 笔者在给予此类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反复强调运动的重要性,建议患者有连续性的从事四肢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健身操、广场舞等等。能够遵从我医嘱,加强运动的患者,往往效果比单纯服药的要好,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甚至可以缩短服药疗程。 所以,脾胃虚弱或脾胃功能失调的人,建议适当运动,大有好处。
经常有胃肠疾病患者问我,肠胃得病后如何调养。根据本人多年治疗胃肠病经验,调养胃肠之道说起来很简单,做到却也不那么容易。其根本不在于所谓的“忌口”,或者民间流传的“喝粥养胃”等等,我把它归纳为“四定一避免”。 何为“四定一避免”?:1·定时吃饭。三餐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三餐间隔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控制在4-6小时为宜。忌吃了上顿没下顿。2·进食定量。每餐以7-8成饱为宜,忌暴饮暴食,三餐保证之外尽量不要加餐。3·进食定速。进食时做到细嚼慢咽,控制速度,忌狼吞虎咽,忌囫囵吞枣。4·定期运动。运动能够促进和调节胃肠功能,能够健脾胃,促进疾病恢复。5·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浓茶及过于辛辣或过烫过冰的食物。 大家如能做的以上几点,胃肠将大大受益。你能做到吗? 本文系李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临床上经常碰到来看脾胃病的患者,对于脾胃的中西医概念区分不清,甚至混为一谈,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增加看病的复杂性。个人觉得有必要将“脾胃”向大家阐明。从西医的角度来讲,脾胃是人体腹腔内的两个邻近器官,分属两个功能系统,有着截然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脾是一个淋巴器官,属于免疫系统。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胃属于消化系统,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通过分泌胃液和蠕动搅拌食物来进行消化工作。而就中医而言,脾胃是协同工作的两个脏腑,他们互为表里,互相协作,共同担负起荣养机体的责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食物进入胃内,就像放入锅中煮熟,煮烂。脾主运化。 像管道一样将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食道、胃、肠、肝、胆……),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 提醒大家注意,现代医学理论是以近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而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及世界观上的经验总结。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但绝不能将二者的一些概念及理论混淆,生搬硬套。
别让情绪控制了你的胃肠 临床上胃肠病发病率很高,来消化科就诊的患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为胃肠病患者。此类疾病往往具有病程长,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等特点,临床症状一般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打嗝)、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等,严重干扰我们正常的饮食、工作及睡眠,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患病日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与情绪相关的表现,比如焦虑,烦躁,易怒,紧张,失眠,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一些久病的患者往往对此深有体会。这就说明胃肠病对于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反过来,有些本身就容易情绪紧张,遇事容易焦虑的人群,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胃肠病的症状,这就说明情绪本身就能影响胃肠功能。对于此类患者,常规的治疗胃肠病的药物往往效果不甚理想,因为忽视了情绪问题。近年来,关于发病的医学模式由简化的生物模式向整合的生物 - 心理 - 社会模式的转化,以及脑 - 肠相互作用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增加了对于精神因素在胃肠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的认识、理解和关注,尤其对心理异常和社会压力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那么对于情绪的控制与调节,具体可以有哪些措施呢? 1.轻快的音乐 节奏较为欢快的音乐可以对人的心情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选一首轻快的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不去控制自己的想法,你的心情会产生变化。 2.适当的运动 更多的接受阳光照耀的人晚上的睡眠会更有质量,这也会导致很好的心情。做一些轻微的运动,哪怕只是比之前心率浮动百分之四十,也会让人的心情变得非常愉悦。所以,当心情处于低谷时期,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比如慢跑或者是健美操。 3.适当倾述和发泄 当你心情不佳时,可以选择向朋友或是家人倾述,或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泄,把不好的情绪宣泄出去可以让你很快的恢复平和。不要让糟糕的情绪影响你太久,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如果长时间对某件事情耿耿于怀,你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4.药物辅助治疗 有明显情绪抑郁或焦虑的患者,抗抑郁和抗焦虑药将有帮助。三环类抗抑郁药(副作用较大,目前使用较少)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常用的有黛力新、百忧解等)是常用的抗抑郁剂。对有严重焦虑症状的患者,小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可能有效。祖国医学通过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有情绪障碍的胃肠病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且相对而言副作用较小,不易产生药物依赖性。 综上所述,情绪对于胃肠病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果您的胃肠病常规手段治疗效果不佳,同时又伴有明显的情绪影响,请千万别忽视了情绪管理和治疗,别让情绪控制了你的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