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特别是游戏)的根本原因解析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的:“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网络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和冲击。青少年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主力军,仍然处在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期,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资源的影响,从而容易出现网瘾问题。这类问题的滋生已经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国外,网瘾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心理学范畴发展到精神病医学领域,从理论研究深入到实证研究。最新版的ICD-11中,将网瘾问题加入新行为障碍,命名为“游戏紊乱(Gamingdisorder)”,这项行为障碍的说明是“持续并反复的游戏行动”,也就是说患者无法克制玩游戏的冲动。其具体的症状表现为:把游戏放在第一位;就算发生问题也会继续玩游戏;在个人、家庭、社会、学习、工作等方面发生重大问题。诊断所需要的“行为持续时间”至少为12个月。不过,由于年少期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有以上所有症状,就算持续时间较少也会被定性为网瘾。青少年网瘾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往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购物成瘾、手机上网成瘾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超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一半;近年来,青少年网瘾人数仍在攀升。青少年网瘾现象主要为两大类:电脑网瘾和手机网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携式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方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网民的追捧。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是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最主要的群体。因此,一种新型的青少年网瘾表现形式———手机网瘾越来越凸显。一、网络特性对网络成瘾形成的影响第一,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网络通过丰富的数字化语言、海量的信息资源,突破固有的时空界限为人们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形式多样的交往空间和机会。在网络“地球村”,无论你身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你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虚拟参与各种网络活动。第二,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在网络世界里,无论你是否拥有金钱、权力、地位、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任何网民都可以不理会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地位高低、贫富差距、身残疾病等,用自己虚构的理想身份在网络空间里平等地与人相处。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可以不顾现实社会中身高、相貌、气质、金钱、才能等方面的约束,可以不顾家庭、学校、社会施加的压力,在这个无拘无束、“零压力”的平台中,彻底地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需求。第三,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之广,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深深地吸引了处在成长期和萌动期的青少年。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搜索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尽情地享受五光十色的虚拟“游乐场”,这些都易让青少年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以致于深陷其中,导致网络成瘾。二、网瘾青少年自身因素影响一方面,生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内分泌机制逐步完善,生理机能逐步增强,第二性征随之出现;除上述共有的正常生理特征之外,网瘾青少年还具有成瘾后生理方面的某些变化特征。“网瘾青少年一旦上网,其大脑“享乐区”会进行化学反应产生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网瘾者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对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继而导致网络成瘾。另一方面,心理因素的影响。人对事物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对网络使用的不同需要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瘾现象。第一,安全的需要。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动期,在家长和老师带来的各种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多种途径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正能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第二,爱与归属的需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外貌、身高、家庭条件、才华等多方面的约束,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转而把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爱的虚幻替身。第三,尊重的需要。“一个现实世界的木讷之辈,可能因为在网络中口才卓越、观点偏激而获得虚拟世界的认可和崇拜;一个社会中的文弱书生,可能由于在网络中英勇善战而一呼百应,统率千军万马;一个在学校里默默无闻的学生,可能凭借网络高手的身份拥有万民景仰的地位。”可见,网络能虚幻地帮助青少年找回失却的自信,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第四,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这样一个不论出身和条件的虚拟空间正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可以更加开放地呈现自我,甚至塑造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自我,以此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1)家庭因素的影响第一,家庭结构的影响。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滋生诸多不良情绪,渐渐变得敏感、疑心重、孤僻、自卑等,有的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或犯罪行为。虚拟的网络世界则能让她们寻求到更多的“保护”和“快乐”,这种反差很容易让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进而沉迷其中。第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民主尊重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制能力和抗压能力;相反,在专制独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长期在心灵情感上得不到与父母足够的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意愿得不到充分表达和实现,造成心理压抑、郁结;在冷漠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长期得不到关心和爱护,容易性格内向、孤僻、意志消沉;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经常心情抑郁、易怒、易躁。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给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和实现自由活动的宽广平台,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从而慢慢走向网络成瘾。第三,家长网络认知的影响。有的家长盲目崇尚网络,认为资源丰富的网络是子女最好的学习辅助工具;有的则极端地认为网络是祸根,充斥大量不良信息,硬性制止孩子接触网络;有的则对孩子上网或网瘾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还有些家长甚至不以身作则,长期沉迷游戏或网络色情,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2)学校因素的影响。第一,教育理念的落后。应试教育的错位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学校逼教师、教师逼学生的连环效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有的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现象,甚至选择自残、自杀来逃避压力。第二,教育内容不完善。一是生命安全教育不完善。繁重的学习压力剥夺了学生们正常的体育运动时间,有的学校甚至将通识课取代了文娱、体育课程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了空口白话,一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师都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三是网络道德教育不完善。一方面,单纯“填鸭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相脱节;另一方面,学校计算机课程,只注重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培养,未能实现网络技术和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四是青少年性教育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中学还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相关性知识只在生物课堂上略有提及,相反,网络大量的性信息给青少年提供了了解性、接触性更隐蔽的平台,致使青少年极易沉迷其中。五是法制教育不完善。法制教育未能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中小学生的教学、考试大纲,专业法制课教师欠缺现象严重,学校法制教育仍停留在灌输法律条文的“知法”教育,内容单调、乏味,形式枯躁、呆板,忽视了通过真实案例来教育他们如何“守法”,教育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第三,教育者素质的影响。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其受教育程度和效果与学校领导者、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学校的领导者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领导逼老师,老师逼学生”的压力恶性循环;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只重视文化理论的灌输,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现在大部分的班主任也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学生的文化成绩、拼升学率上,有的甚至冷淡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或对操行不良的学生,实行“破罐子破摔”的原则,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给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蒙上了心理阴影,进而转向虚拟网络世界寻求心理慰藉。(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各种社会情境中。这些社会情境总是对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群体施加各种社会影响,由此产生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某种社会意义。”因此,分析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应该将它置于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中。第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力量粉墨登场;而青少年正处在思想、心理不稳定期,受网络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第二,相关网络立法不健全。近年来,我国针对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域名管理等出台了多部有关法律法规,虽然都涉及了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专业指导性不强。第三,网络行业管理存在漏洞。一方面,部分网游开发商为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罔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游戏中充斥大量色情、暴力、赌博等低俗内容;少量境外网游甚至涉及了违法犯罪的内容,极易诱发是非识辨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犯罪。另一方面,网吧管理存在漏洞。网吧对顾客上网身份凭证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农村,这种管理形同虚设,儿童长时间在网吧上网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会员制、贵宾卡、吃住玩“一条龙”等“特色”服务;甚至有少数违规经营,涉嫌色情和赌博活动;社会上的这些黑网吧,已经成为传播有害信息的“毒瘤”。剖析了原因,至于如何解决,需要综合评估后才好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原因有三:1、每个家庭差异很大,类似问题,但背后细节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2、孩子处于青春期,个性很明显,并处于快速变化中,需要随着变化而变化的干预方案3、青春期孩子可塑性极高,在干越改善过程中变化也很快,所以过程的阶段性评估和干预方案及时调整很重要
1.青少年叛逆是一种怎样的叛逆?叛逆期作为每位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地,对家长们而言是时时刻刻亮起亲子关系红灯的一个阶段。在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上,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表现不一。校园:孩子可能在学校里表现出厌学,不想上课,不爱学习;有些孩子会想辍学,因为学校没有教什么实用的技能;还有些孩子,喜欢否定学校,否定权威,喜欢找老师或家长话里的漏洞,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还有对异性交往的渴望,比如说因为早恋而做出不理智行为等等社会:表现出攻击性或者冲动性行为,爱打架,比小学更容易激动兴奋之类的;沉迷手机、网络,不和家人朋友有交流;小偷小摸,屡教不改;爱出格,做冒险的事情或崇拜冒险的人。家庭:不爱和家长说话,也不耐烦听家长唠叨,转身忽视家人的那种;责怪家人无法给自己优渥的生活条件;不喜欢被安排,极力反抗,你说东,我偏要走西。总结上述所言,青少年或在认知、或行为、或情感上存在“爱冒险”、“冲动”、“不考虑后果”、“反抗对立”、“追求特立独行”的一系列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青少年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做?先分辨常态叛逆和病态叛逆,常态叛逆指大部分青少年在12——18岁期间经历的自我成长过程,病态叛逆则是由心理障碍或疾病导致的叛逆行为。2.科学看待青少年常态叛逆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幼稚向成熟,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期,而叛逆是多重类似矛盾斗争的产物。自制性和冲动性:根据认知神经方面的研究显示,很多家长所说的青少年叛逆问题比如说“特立独行”其实是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不完整导致的。人脑在二十岁左右才结束发育,其中「杏仁核」属于情感中心的一部分,它喜欢惊险,刺激的体验。而「前额皮质」主要负责抑制某些不合适的行为。在青少年阶段,杏仁核已经发育成熟,而前额皮质还未发育完全。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我任性、我乐意”的状态,而且有时会控制不住冲动,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在青春期长期存在,但随着大脑发育的逐渐成熟,大部分冲动都属于「可控」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同时从心理学上来说,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期,孩子的自我形成是受父母影响的,即那个时期孩子通过做父母认同的事和认同父母的规则形成自我,在儿童看来,父母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厉害的形象,也是「长大后想成为的人」。但是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生理成熟和文化角色的变化,孩子逐渐认识到父母也不是完美的全能的,对父母的失望导致「理想的破裂」,孩子开始脱离父母追寻自己心中的自我,这期间,崇拜偶像、崇拜学长学姐、或者自恋都是青少年探寻自我的表现。因此,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向以前那样“听妈妈的话”了,自我热衷也导致青少年对家长、老师、学校充满了批判精神。同时对自我的认同有时候会通过对崇拜对象的投射认同(无论是EXO还是马克思)来完成,因此家长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的偶像,「否定偶像」其实在他看来等同于「否定自己」。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也是推进青少年心理自我成长的重要一部分,这阶段,家长需多多支持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当然是在社会规范和重要原则之内的支持。开放性和封闭性: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内心既开放又封闭,思维活动活跃,既有向外交往,发展可以吐露心声的闺蜜基友的需求,同时又担心他人知道自己真实想法会伤害自己。因此这时期很多人的标签就是“沉默寡言”,选择写QQ日志来吐露想法和保护自己,对家长也很少敞开谈论自己的想法。渴求感和压抑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早恋=错误,其实随着性别角色的建立发展和个人生理的成熟,青少年此时开始产生朦胧的爱慕意识,会渴望异性交友。如果孩子开始恋爱,而家长和学校一味打压,其实对孩子而言是很大的一种挫败感。将青少年恋爱视为该阶段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正常需求,其实更好。恋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很多高考情侣相约一起努力最终成状元和榜眼,可见青少年恋爱不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而是担心恋爱之后周围人的眼光和看法导致学习成绩不好。不正确的恋爱观对学习也有不良的影响,很多青少年认为谈恋爱是一味的诗情画意,逃课去玩是一种浪漫,这都是流行电视剧影响下的畸形恋爱观。因此家长需在「少年和青年早期」就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恋爱观(晚期),这样如果孩子选择谈恋爱,可以确保青少年不会选择歧路。成熟感和幼稚感:学习态度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很多青少年对学习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都是没用的知识,早日辍学去学习谋生技能更实际。那么这种想法其实是青少年「追求成熟」的另类表现,家长也需重视这个问题,只敷衍的说说“小孩子,还没到赚钱的时候”是不够的。有耐心的家长可以去了解这个诉求的背后,有可能孩子是单纯的羡慕“成熟优雅”的职场生活,有可能孩子是想躲避家庭的压力等等,了解真实原因之后,前者可以带孩子去亲自体验各行各业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只用言语恐吓说服,后者则需要寻找专业咨询师从中立的角度帮忙介入治疗了。3.及早治疗病态叛逆虽然易云专家认为青少年时期,孩子有点特立独行和不那么顺从父母是必然的发展过程,但是家长也要警惕被叛逆行为掩盖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品行障碍:青少年经常打架、吵架,如果是频繁发生不可控的冲动行为,打架、偷窃、说谎、攻击他人/动物等等,这种情况发生多次且情节不轻的话,并缺乏同情心、只以自己为中心,专家常称之为品行障碍。青少年品行障碍受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其中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影响重大。目前品行障碍是「无法家庭或者个人自愈」的,需要用药治疗,同时兼顾家庭治疗,通过对父母的教育影响孩子效果较好。有时品行障碍的表面之下是心境障碍——抑郁。抑郁的症状表现比如低自尊、对事物兴趣减退、食欲降低、反应迟缓等等在品行障碍之下不太明显,很多家长没有发现。据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是2%-8%,其中25%是重度抑郁症。有些青少年会对自卑、反应迟缓产生羞耻感,因此为了掩盖自己的这些症状,表现的更出格一些,不上课、不听话,如果身边的人对其失望,更加剧了低自尊和自罪感,可能会导致其产生「自杀」的念头。双相障碍:除了上面提及的抑郁情绪障碍在青少年中较多发病,还有双相障碍也属于青少年多发疾病。14-19岁的孩子是双相障碍的「高发年龄」,也就是我们说的青少年时期。但由于青少年易冲动,对家长和老师经常反抗,情绪波动激烈,行为过激的特点,很多家长没有发现孩子可能患有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会有「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替循环出现的情况,有一周以上的情绪兴奋、非常开心、比平常话更多、想法更多的表现,之后就是一段时间的低落空虚、丧失兴趣、说话行为迟缓、疲乏无力,然后循环往复,情形严重可能会导致自残、自杀。而且双相的孩子情绪波动明显是没有应激事件的,比如青少年会因为能去偶像的演唱会而开心兴奋一段时间,但是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即使没有事由也会经常兴奋开心或低落空虚。如果家长难以确定,及早找「专业医生」诊断并治疗,在病发早期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治疗后对社会功能和生活状态的恢复也更好。手机依赖:这个世纪新出现的“家长烦恼”,手机上瘾或者网络上瘾问题。手机上瘾具体表现有,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一天24小时捧着手机,不给手机就吵闹、手机快没电了就各种焦躁、没有手机在身边不舒服(手机综合征,成人也会有)。对学习和同伴交往为主要任务的青少年来说,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剥夺了其培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的精力,同时学习成绩等等的下降会加剧对手机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造成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应对校园和家庭关系挫折失败、可能是通过对手机的占有向家长老师表示反抗、也有可能是行为习惯的不良,总而言之不同原因不同措施,家长还是及时找医生帮忙吧。最后,送给各位家长一段话:除了保护孩子身体上不受伤害,有衣有食之外,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也需重视起来。寻常对待在社会规范和家庭原则内的正常叛逆,略有越轨也需郑重纠正。但若发现孩子长期的偏离常态,可能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自行纠正不仅无效而且可能加剧问题,尽早找专业人员介入才是解决之道。青少年成长不易,家长养育之路任重道远。
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严重心理疾病,然而仅50%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成年前被诊断。在基层,2/3的抑郁症未被识别出来,而在确诊患者中,仅半数接受了较正规的治疗。对于青少年而言,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很多内心的混乱和难以诉说的压力与情绪,容易被忽视,更容易被误解为性格叛逆、行为问题或矫情。对于家长而言,如何去识别和判断青少年的情况,把握关键期,及时就诊显得特别重要。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与成人基本相同,他们都会感到巨大的恐惧和痛苦。但由于有些青少年不具备和成人一样的描述及理解情绪的语言能力,因此,他们往往以模糊的躯体症状、悲伤的表情、不愿意接触人为抑郁情绪的主要表现,还可能会伴有鲁莽行为、愤怒、敌对等情绪。那么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对游戏和学习失去兴趣2、体重过轻3、失眠,早醒4、疲乏,导致频繁旷课等5、自我评价低,比如认为自己笨6、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7、有可能存在自杀行为的非语言暗示:如赠送最爱的东西或财物等青少年的典型抑郁症有节律性特征,表现为晨重夜轻的变化规律,除了情绪障碍外,往往表现为活动过多、逃学、攻击行为等。不同的发育阶段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抑郁的行为方式。比如,在青少年期时进食障碍(尤见于女孩)、躯体攻击(尤见于男孩)、自杀念头、反社会行为,如偷窃撒谎、一些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如悲伤、自我感觉差以及对以往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等)。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应带孩子马上就诊,孩子可能患了抑郁症。准确识别青少年抑郁前的外在感觉症状,将有助于与心理健康服务联系起来,有利于青少年和父母的积极沟通,更有利于及早就医,改变认知,完善人格,增强青少年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最终改抑郁症状,降低自杀率,减少功能损害。
一例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的成功案例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若不重视、不及时疏解,会在当下和未来造成严重后果。一、个案基本资料小美,女,18岁,身高158cm,体重58kg,汉族。杭州某重点高中三年级学生,独生子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小美过来就诊因为她只要临近或参加重要考试,就焦急和心慌,神经绷的很紧,现在马上又要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了,最近几天问题有些严重起来了,所以前来咨询,希望得到医生的帮助。小美这种考试紧张的症状源于高三第一次月考时突然想上厕所,但碍于监考为男老师,一直忍着没告诉老师,也无法集中注意力答卷。接下来的几门考试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结果考试成绩一落千丈,由高三第一次月考的第5名降到了第25名。自那以后,晚上学习至深夜,上床后也不能久久不能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却不停地做噩梦。白天上课头脑晕沉,老师讲什么根本听不进去,似乎脑子不转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半个月,整个人消瘦了一圈,且没有食欲。在第二次月考成绩排名又滑了一大截,由第一次月考时班里的第42名降到了第34名。最近的一次考试是第三次月考,考试成绩由第二次月考班里的第34名降到了第42名。但是,她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感到紧张、焦虑,在平时学习就没有问题,因为距离考试还有很长时间,压力不大,所以身心都比较放松,不焦虑不紧张,睡得也比较香。从小美口中了解到她从小随父母生活,性格温顺,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父母比较严厉,不苟言笑,尤其爸爸对她的期望值很高,平时总是灌输要小美一定考上名牌大学的观念。因害怕父亲的对自己失望,担心父母批评自己,所以小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最终导致了小美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朋友。心理测验结果:EPQ测验:E=40,N=65,P=60,L=25;SAS标准分=55,Sarason考试焦虑量=18。二、心理评估和诊断1.通过对小美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和家庭史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对求助者问题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发现小美对症状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排除重性精神病可能。2.根据小美的症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诊断为焦虑情绪,其问题的产生是由担忧考试失败引起的,为近期发生,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虽达3个月,但只在大考期间发生,反应内容泛化,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相一致,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其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3.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考前一段时间内,感到紧张、害怕和忧虑,复习效率降低,睡眠、饮食受影响,结合心理测验和以上诊断,可以视其为考试焦虑。三、咨询目标初始评估来访者的问题和症状后,利用“问题——个人——资源——目标”模型,并同小美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近期目标:消除小美考试时过度焦虑的状态;进行放松训练和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不合理信念,增强其与父母、老师的沟通能力。2.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焦虑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小美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考试焦虑,内在却是由于害怕失败、完美主义倾向和对自己学习能力认识不足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合理情绪疗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发展演变成焦虑障碍。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上述咨询方法。三、咨询过程1.第一次,2018年10月18日方法与目的:通过摄入性访谈收集资料,开始评估和诊断;通过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和认知行为模式确立咨询目标,设置咨询框架和边界,时长和频率。具体咨询内容:通过初诊接待,询问小美一般资料、病史等信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后,进行评估和诊断,明确小美的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针对小美的问题,以及对小美进行个案概念化,从而确定咨询目标和具体的咨询方法;在进行正式的咨询之前咨询师和小美商讨角色、时间、环境、费用、联系方式、发生紧急事件时如何应对、保密规定等咨询设置等问题,还确定了咨询的时长和频率(一周一次,一次50分钟,共计需要6次咨询)。家庭作业:“再现”事件:找出害怕考试时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自我效能感训练:每天都要察觉并写下三个自己做得比较好的三件事,可以是在一些比较大的事情上做得非常出色,也可以是在一些小事情上做得很优秀,通过觉察和记录成功事件,不断的积累自我成就感。2.第2次,2018年10月27日方法与目的:采用会谈、合理情绪认知疗法、行为放松训练和积极自我暗示等技术加深咨询关系;建立积极认知模式;掌握放松训练技巧。咨询进程如下:(1)反馈家庭作业:小美说当听到要考试时,就立即想到“若考不好,父母和老师都会对她失望,同学会看不起她”,可是越想越觉得头皮发紧,浑身紧张、发抖,越想“千万不要紧张”越紧张;小美开始每天写三件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比较困难,不知道怎么写,后来,她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每天坚持写三件有成就感的事情,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好那么多事,自身的正性情绪和正能量也就越来越多,自己也越来越来越自信。(2)合理情绪疗法:向小美详细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一起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小美进一步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关系。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结合本案例可以看出:小美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考试焦虑上,无论其失眠、考试时心慌、躯体反应还是情绪上焦虑、紧张都是因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具体表现为A:诱发事件为考试。B:她对考试产生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绝对化要求——“考好才代表她的真正的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成绩必须比原来有进步才算考好”;过度概括化——“一次考不好,就证明自己能力差,以后也同样会失败”;“这次考这么差,看来我完了”;糟糕至极——“如果考不好,自己就没面子了,别人都会笑话我”;C:由以上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考前害怕、担忧、焦躁不安,考场上紧张万分,导致身心疲惫,考试成绩下降。求助者逐渐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急易导致问题的泛化和焦虑症的形成。(3)放松训练,让小美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放松训练,最终小美发现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比较适合自己,训练时坐在椅子上,并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并鼓励小美将放松技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家庭作业:继续自我效能感训练:每天都要察觉并写下三个做得比较好的三件事;每天早晚做两次放松训练,每次20分钟(可平躺在床上做),并记录变化与感受。3.第三次,2018年11月1日方法与目的: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和积极自我暗示等方法巩固认知重建结果;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咨询进程如下:(1)反馈家庭作业:回顾上一周积累下来做得好的事情,自我感觉自信了,每天坚持两次放松训练,使自己的失眠得到了改善,觉得身体舒服多了。(2)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求助者改变思维,并放弃以往的不合理观念,用合理的信念尝试着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树立自信心,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3)建立焦虑等级进行系统脱敏,与小美商谈将个人的考试焦虑反应按程度从弱到强顺序排列“焦虑等级”。先把最弱的刺激情境即几乎不引起焦虑或只引起很小焦虑的情境排在第一位,依从顺序将上面所列刺激情境排列完毕。共分以下11个等级:1听说我不认识的某些人必须参加一次考试。2班主任宣布两星期后将进行期中考试。3我大约是在临考前第九天开始准备考试。4明天就要去考试了,可今天晚上我觉得准备的还不够充分。5我坐在考场上,看见其他应试者陆续来到,并等待发卷子。6我收到了考卷,开始做题之前,我把卷子仔细地看了一遍。7我中断考试。考虑自己怎样才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8监考老师就在我附近走动,有时严肃地看我。9我被一道题难住了,而有人已在我之前答完题,并交卷了。10还有5分钟,准备交卷,而我还有一道题没有做出来。11考试后,与别人交谈,发现自己某些答案与别人不一样。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事物或泛华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对抗焦虑。具体过程是通过想象唤起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到最低值为止,每次课进行1-4个等级,视情况而定。家庭作业:继续自我效能感训练:每天都要察觉并写下三个自己做得比较好的三件事;继续每天两次放松训练,每次做1-4想象等级,保持并做放松训练。4.第4次,2018年11月10日方法与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继续消除考试焦虑;会谈、系统脱敏。咨询进程如下:(1)反馈家庭作业:按要求完成了1-4级的情境想象,并能保持放松。(2)合理情绪疗法:继续与不合理合理信念辩论,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写出合理自我分析报告。(3)系统脱敏:想象情境,保持放松,经过一段时间,通过5-8级情境想象。通过想象唤起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此次可进行5-8等级的放松训练。家庭作业:继续每天做第5-8焦虑等级的情境想象,保持放松,这周,如果确有老师告知要考试的消息,要保持放松。5.第五次,2018年11月13日方法与目的:采用会谈和系统脱敏法巩固咨询效果;继续消除考试焦虑。咨询进程如下:(1)反馈家庭作业:按要求完成5-8级的焦虑情况想象,且能保持放松。在老师告知要考试的消息时能进行放松训练,能适度缓解焦虑状态。(2)合理情绪疗法:把不合理信念驳倒之后再把它们扔掉,最终体验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3)系统脱敏:想象情境,保持放松,通过了9-11级情境想象。通过想象唤起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此次可进行9-11等级放松训练。布置作业:继续每天做9-11等级的焦虑情境想象保持放松。在实际考试过程中用渐进性肌肉放松技术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6.第六次,2018年11月20日方法与目的:采用会谈法巩固咨询效果,并结束咨询。咨询进程如下:(1)反馈家庭作业:按要求完成9-11等级的焦虑情境想象能保持放松,实际考试时发挥正常。(2)合理情绪疗法:结束咨询,巩固新的合理的信念,指出继续努力方向,继续采用自我效能感训练方法,增强自信心,在任何紧张状态出现时,保持放松。当每次成功后,及时自我鼓励。四、咨询效果评估随着咨询方案的推进和展开,上述咨询目标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小美自己感觉通过咨询、治疗和训练,明白了自己考试焦虑的原因和思维观念。小美说:“以前我太脆弱,把考试看得太重。现在终于明白了,也知道今后怎样去正确对待和处理。我开始自信了,因为我有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优点。我能够接受我也有缺点,这是事实”。其父母和班主任也反应小美考试紧张状态缓解了很多,成绩也有很大进步,已经上升到班级第5名。
《当代青少年焦虑症自救手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张海生焦虑就象流沙,你越挣扎,下陷得越快。“你焦虑吗?”我多希望你的回答是“不焦虑”,然而大部分人都会说:“是挺焦虑的”。焦虑是什么呢?就业的窘境、长辈的催婚、相亲的受挫、孩子的学区房、自己的中年危机、年老父母的身体状况.......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焦虑似乎是一种常态。当然,这种焦虑更多的指的是一种焦虑情绪,还有一种病理性的焦虑我们称之为“焦虑症”,这两者是不同的。相比起焦虑情绪,焦虑症则是更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这是一种无明显客观对象和原因的紧张担心、烦躁不安,生理上也常伴有一些警觉增高的躯体症状。如果你时常感受到心慌心悸,头晕,无故紧张,坐立不安,容易疲劳,并且在医院未诊断出明显的器质性疾病,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经换上了焦虑症。本文针对焦虑症的症状表现以及如何应对焦虑症做了详细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一、全民焦虑时代曾经,工作焦虑、学习焦虑、家庭焦虑……“焦虑”一度成为很多自媒体的流量收割机,而从咪蒙开始,这部分焦虑贩卖机开始慢慢淡出视野。但是焦虑症却正在快速蔓延,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最为普遍的精神疾病。(一)患有焦虑症的你并不孤独几乎人人都有焦虑情绪,而患有焦虑症的人也不在少数。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焦虑症。——人群中焦虑症终生患病率13.6%-28.8%——年患病率5.6%-19.3%——特殊恐惧障碍最多,其次社交恐惧障碍——80%-89%在35岁以前发病,其发病高峰年龄在10-25岁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6年数据估算,中国焦虑症患者约在4000万人以上,是世界上焦虑症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以为自己在独自承受着这样的折磨,却不知这世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也同我们一样,我们并不是一座孤岛,总有人知道你在经历着什么。(二)哪些人容易患焦虑症?患焦虑症的女性大约为男性的2 倍。有一些性格特质的人可能更容易焦虑,如好胜、完美主义、自卑倾向、过度自我关注、道德责任感强、控制欲强等。另外,儿童和青少年在面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些事或物时,可能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如儿童期的分离性焦虑,青少年面对异性时的焦虑。但绝大多数困扰都能随着长大或向父母朋友倾诉而消失或得到解决。有少数人也可能会因为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因素而发展为焦虑症。(三)有哪些增加焦虑的风险行为?1、陷在沙发里追剧、吃垃圾食品这个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有过的经历,特别是一周的工作结束之后,周末就只想这样“葛优瘫”、放纵自己。这听起来很诱人,但是结果并不好,最恶般的快乐只会让人感到更焦虑。2、不吃早饭很多上班族可能因为早上起得晚,赶着上班,就错过了吃早餐。不吃早餐的话,血糖水平上不去,就会使人感到焦虑、无精打采。3、喝咖啡成瘾咖啡看起来能使人精神好一点,但是实际上咖啡因会激发我们的“战斗逃跑反应”,也就是焦虑。4、依赖社交媒体在我们闲暇的时间里,刷刷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往往这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我们就浪费了本可以做更重要的事情的时间。这样会导致后悔和焦虑。5、熬夜睡眠不足会引起预期性焦虑。二、焦虑症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焦虑不等于焦虑症,焦虑只是一种情绪表现,它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焦虑是对威胁和心理应激的正常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本能。当一个人面临危险的处境时,焦虑可引发一系列机体的反应,增强力量以应对威胁。但是焦虑症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疾病,他会给人带来一系列的躯体反应。当焦虑在不适当的时间出现并频繁发生,或程度强烈并长时间持续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时,这种焦虑状态则被视为疾病状态。也即我们常说的焦虑症(或焦虑障碍),它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生活。(一)如何识别焦虑症?心理学研究指出,焦虑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生理、认知和行为。认知:总是处于紧张不安的情绪中,过度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易激动、易愤怒。生理:胸闷、呼吸短促、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失眠多梦、易惊醒......行为:坐立不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二)常见的焦虑陷阱1.非黑即白:只有一个绝对的结果,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在开车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有一点失误,否则一旦出车祸,就会性命不保。” )2.大难临头:把事情的严重性放大,把后果看成灾难。(“如果这次重要的考试我没有考好,那以后的人生就完蛋了。”)3. 其他:感情用事:以情绪和感觉作判断或结论,忽略事情的客观事实。归咎于己:出现不理想的结果时就怪自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妄下判断:还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就已经做出判断。否定自己:经常不自觉地贬低自己、令自己意志消沉。贬低成功经验:就算做得再好,总是贬低成功的价值,认为这是应该的。(三)常见的焦虑症类型广泛性焦虑症:不是针对某一件事或物体的长期焦虑;恐怖症:迅速被恐惧侵袭,常伴战栗和呼吸困难;特定恐惧症:害怕某一特定情形或物体;社交焦虑症:对人际社交感到极度恐惧;强迫症:多次重复某事,并有强迫行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来自创伤经历。三、如何得到准确的诊断?如果你怀疑自己患了焦虑症,寻求正确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还没有接受过诊断,没有关系,我会介绍一些你可以采取的有效的基础步骤。(一)心理测试评估(辅助)心理自评量表仅能用于提醒自己注意心理健康。焦虑症的诊断当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亲子与病人进行交谈后得出。你是否有焦虑倾向?在以下每题中,“没有或很少时间”为1分;“小部分时间”为2分;“相当多时间”为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为4分。共20题。答案附后。1.觉得比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2.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3.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4.觉得可能要发疯;5.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6.手脚发抖打颤;7.因为头痛、头颈痛和背痛而苦恼;8.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9.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地坐着;10.心跳得很快;11.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12.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13.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容易;14.手脚麻木和刺痛;15.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16.常常要小便;17.手常常是干燥温暖的;18.脸红发热;19.容易入睡并且睡得很好;20.做噩梦。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焦虑症测试的分界值为50分,分数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二)物理体检很重要(辅助)脑CT或MRI扫描:用于排除脑部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心电图(ECG):用于排除某些心脏问题。脑电图(EEG):通过特定的装置用来记录脑电活动。(三)医生怎样诊断焦虑症?在符合过度焦虑、恐惧、担心、回避和强迫性仪式动作等症状、并明确排除躯体疾病、药物所致和其他精神障碍的前提下,若:(1)对于急性焦虑障碍,如果一个月内出现 3 次或以上的发作,或者在首次发作后因害怕再次发作而产生的焦虑持续 1 个月或以上,主观痛苦明显;(2)不明原因、内容不固定的焦虑体验,或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的焦虑体验,持续时间 6 个月或以上,主观痛苦明显,工作生活功能受明显影响;出现上述情况,则应该考虑焦虑症,并积极寻求亲朋好友的协助,或求助于相关专业机构(如精神心理门诊,精神病医院,心理热线等等)。四、你是如何患上焦虑症的?关于焦虑症的病因,目前的科学研究仍然在继续探索之中,但一般存在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1、生物因素:家族中有焦虑障碍的病史(遗传),孕期和产后激素水平的变化(大脑)。2、心理因素:严重的害羞(性格),早年的不良教育方式或心理创伤(原生家庭)。3、社会因素:社会压力及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女性、未婚、离异、丧偶、教育程度低、失业、低收入...五、焦虑症有哪些治疗方法?治疗原则:——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长期治疗:急性期+巩固维持期;——量身定制的个体化治疗;经恰当的治疗,多数患者可在半年内好转;但为预防复发,主张12-24个月的长期治疗。(一)药物治疗如果你已经出现难以忍受的身体不适,精神上的痛苦已经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如失眠和身体的明显不适,精神紧张,寻求药物的治疗,能帮你有效地缓解上面焦虑带来的症状。常见的几种抗焦虑药(二)心理治疗焦虑症的本质是“对不可控事物的恐慌”,那么患者通常抱有很多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可以疏导患者积压在内心的负面情绪,使一些痛苦的感受得以释放,这样患者就不必要通过不恰当的行为去释放这种压力了。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1、系统脱敏疗法把某个焦虑、恐惧的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要相对均匀,幅度要相对小一些,然后从焦虑、恐惧感最弱的情境开始,进行放松训练,用放松代替焦虑、恐惧感,直到可以完全放松下来,再进行下一等级的放松,依次进行脱敏。2、厌恶疗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根皮筋套在手腕上,一有焦虑情绪或想法就用力弹一下,要感到疼痛才行,这也是一种强化。3、森田疗法不把身体的症状放在心里,身体的不舒服,都是错误的信息,你不理会这些不舒服,你的症状就会慢慢减轻。4、正念冥想集中注意力到你当前的状态,如呼吸和身体的感觉。冥想的长期益处是可以使大脑能够更有效的处理信息。5、放松训练(1)深呼吸尝试缓慢、温和的深呼吸。吸气和呼气的同时各默念4 下,维持 4 分钟或更长,看看心情能否平静。(2)肌肉松弛法通过训练身体肌肉松弛,可帮助放松身体和情绪,尝试按顺序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依次收缩和放松肌肉。(3)意象松弛法也有人称之为「白日梦」,通过自由想象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可以想象一副宁静的村庄暮色图,或虚构的宁静而舒适的场景,也可以是真实而安全的地方。总之,想象内容随心而发。想象过程带来的感受比画面本身更为重要。(三)物理治疗1、生物反馈将自己的大脑从焦虑中抽离,转移到放松身体上来的绝佳办法,是最有效的缓解焦虑症状,比如过度思考、心跳快、情绪失控、或者睡不着觉的技巧就是深呼吸。具体做法如下:身体平躺,左手放在胸口上面,右手放在腹部上面,去感觉身体各个部位的紧张感,如果有有很紧张的部位,把意识集中中那个部位,进行主动放松。这之后,进行深呼吸。第一步,慢慢的吸气,注意到右手感觉到腹部的隆起,从开始吸气到腹部隆起到最高,持续3到四秒的时间。第二步,在腹部隆起到最高,也就是吸气到最多的时候,停留在这里两到三秒,感觉吸入的氧气能够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第三步,慢慢的吐气,右手感觉到腹部的下降,这个过程维持三秒。之后再重复。2、体感音乐治疗听音乐可以使大脑释放多巴胺(“快乐”激素),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放松。六、日常调节方式1、尝试调整心态做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情:扬长避短,更容易专注进去,更容易取得成效,进而可以获得轻松、愉悦、自信的感觉。满足自己的身心需求:对自己好一点,看到自己身体和心理的需要,给与适当的满足,对自己多一些理解、宽容和爱。2、坚持户外运动人在运动的时候,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荷尔蒙,它会让人感觉良好,缓解疼痛,减轻压力、紧张和焦虑,提升睡眠质量。所以,当你感觉焦虑的时候,走出去,动起来会让你当下的身体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带动心理上的变化。3、调整饮食习惯不推荐过多使用经过加工的白色食物(面粉制品),比如面包、面条、土豆片,还有油炸食品、高糖食品以及咖啡因和酒精类的饮品。比较健康的食物有全麦食品、三文鱼和其他油性鱼类、牛油果、鸡蛋、天然坚果,以及大量喝水等等。最后,我希望你能够把自己身上的焦虑症看做一种契机,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怨天尤人觉得自己没有救了,为什么我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许多人都有焦虑症的症状,也很有可能你所受的痛苦和症状比别人少多了。所以,接受焦虑症所伴随的身体症状,它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可以耐心的与它共存,可以继续对这个世界保有爱和好奇心。当你这样做了,反而焦虑症会离你越来越远了。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给大家科普了有关抑郁症的常见问题,如抑郁症的定义、症状、病因、复发率及其如何治疗,想必大家对抑郁症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继续为大家分享一个我个人在接诊中印象比较深刻的BPS-DPP循程抑郁症治疗的案例,希望借此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抑郁症及其治疗方式的了解,增强人们对战胜抑郁的信心和勇气。一、来访者基本信息佳佳(化名),女,24岁,幼师。佳佳因恋爱受挫,被骗,被迫堕胎,被抛弃,导致情绪低落,失眠、整日以泪洗面,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前来就诊。一年前,那时我才22岁,在一所幼儿园做老师,机缘巧合之下爱上了一个有家室的同事,可他是一个有家室的人,我挣扎过,也痛苦过,却终归没能抵挡得住他对我的好,我还是答应了做他的情人。像很多爱情电影一样,我们经历了很多爱人之间的海誓山盟,他也一直承诺会给我一个家,直到后来我怀孕了。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逼迫我去把孩子做掉,孩子没了以后,他就让我辞职在出租屋里休养,我不敢睡觉,因为一睡着我就会梦见那个孩子,他每天都会跟着我,哭着问我:“妈妈,你为什么不要我?”我害怕极了,我让他多陪陪我,可他却以各种理由不来见我,我突然就明白了,他不要我了。也许,他从来都没有爱过我,他喜欢的不过是我的身体罢了。他跟我断绝联系以后,我就开始失眠,整晚整晚的睡不着。我怨恨那个负心的男人,是他欺骗了我;我更怨恨自己是一个没有自尊心的女人,竟跟已婚男人搞在一起,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我每天都会自责内疚,没有人会明白我有多么痛苦。突然之间我好像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人生没有任何希望的日子,没有人瞧得起我,我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想到了自杀。佳佳自小父母离异,父亲是赌鬼,母亲是“交际花”,但他们却生活在一起。佳佳父亲可他喜欢赌博,家里背了很多外债。佳佳妈妈是做行政的,人很漂亮。经佳佳回忆,其童年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爸经常赌博欠债,还不上就跑掉,留下她和妈妈在家,经常有人来家里打砸要钱,我妈要一边养她一边还债。有一段时间我爸失踪了大半年,我想着终于太平了。可是,有一次她放学回家,推开门竟然看到妈妈跟一个陌生的男人躺在床上,我当时就吓懵了。妈妈什么都没说,穿上衣服就当这事儿没发生过。爸爸回来后,她每天都怕他知道妈妈外遇的事会打她,所以那几年我一直活在一种深深的恐惧中。直到十二岁,他们真的分开了,爸爸消失了。也是从那时起,我妈也不再避讳,开始公开带着不同的“男朋友”回家,邻居们背后说我妈是交际花。而我,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觉得这样的日子也挺好,至少那些叔叔们会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漂亮的衣服。上了中学以后,我不愿意回家就住了校。在学校里我也不喜欢交朋友,因为我能感觉到,同学们都看不起我,尤其是我妈来看我的时候,他们总会在一旁对我指指点点,有些男生还故意对我动手动脚,他觉得所有人都是虚伪和恶毒的。二、医学评估诊断症状诊断:情绪持续低落、精力减退、自罪感、自我评价低,以及自杀念头等,并伴随着食欲不振、严重失眠、体重明显减轻等。所有症状持续近一年,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与工作。心理评估: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得到的评分结果是:重度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很差;躯体化严重、人际关系敏感。综上,佳佳的症状符合DSM-5诊断标准,综合心理评估、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三、病因分析通过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分析(BPS)模式对佳佳的问题进行病因分析生物因素:母亲性格很懦弱,依赖型人格,即使离婚了还要跟丈夫生活在一起,丈夫家暴也不敢反抗,导致佳佳有依赖性格的底色,柔弱,低咨询。心理因素:(1)人格:佳佳性格懦弱、敏感、自卑、封闭、悲观、麻木,像一个易碎思维“瓷娃娃”(2)原生家庭:父母离异,父亲赌赢和暴力,让佳佳认为人都是虚伪自私、不值得信任的;母亲频繁更换“男朋友”等,让加急认为没有人会真正关心我,接近我的人都是不怀好意的;父母双方都没有给予佳佳足够的爱与温暖,导致佳佳极度缺乏安全感,对原生家庭有着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社会因素:(1)人际关系——工作后人际面变广,但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仍然处理不好同事关系。(2)应激事件:被挚爱诱骗后抛弃,被迫残忍打胎,舆论压力被辞退,失去经济来源她在爱情中被欺骗,被抛弃时,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再次袭来,除了怨恨前男友像父亲一样欺骗了自己抛弃了自己,她更是对自己有着深深地自责,勾搭已婚男人寻求物质满足,这也让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过去,所有人都在瞧不起她,她的存在就是被人嘲笑的。孩子的失去更是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原本她的精神世界就是荒芜的,是幼儿园的孩子们给了她快乐和希望,现在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就意味着她亲自扼杀了自己所有爱和希望的来源,因此导致抑郁爆发,她再一次开始否定自己的一切,认为自己不会再被爱了。四、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佳佳的具体的病因,联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物理治疗师组成专家团队联合治疗,共同制定了个性化的药物-心理-物理治疗方案(DPP):药物+物理治疗:调节异常神经递质,缓解重性抑郁和失眠的症状。心理治疗:通过多种心理学技术修复心理创伤,消除佳佳的自杀念头,增强调节情绪,学习人际关系处理技巧,逐渐恢复社会功能,以达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社交状态,加强生活和职业规划指导,进一步提升自我,拥抱幸福生活。此外,检查评估贯穿治疗过程中,平均每四周治疗就进行一次专家评估和专科检查,不断更新和优化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拥抱幸福生活。BPS-DPP循程诊疗模式(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的评估和优化治疗方案)五、治疗具体过程第一阶段:1-6周阶段目标:缓解急性应激症状,改善情绪和睡眠状况,舒缓心理压力,消除躯体不适。(一)药物治疗联合用药: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博乐欣)75-150mg,早起服用,改善抑郁情绪;奥氮平片(欧立宁)2.5mg,睡前服用,用于助眠;地西泮针5mg/日,缓解躯体症状。(二)心理治疗48h危机干预:随时随地接听患者电话,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防止患者想要自杀。延迟暴露:不主动去揭开她的伤疤,而是让她自然而然的慢慢流露出她的真实想法。焦点解决:探索那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一起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案,缓解其中的痛苦情绪。(三)物理治疗音乐放松训练:缓解了回忆痛苦事件时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改善失眠症状脑电生物反馈:辅助心理治疗,让佳佳学会控制躯体反应过度警觉。第二阶段:7-13周阶段目标:解决现实问题或改善症状,配合药物、物理及心理治疗,提升整体疗效。(一)药物治疗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博乐欣)35-75mg,早起服用,改善抑郁情绪(担心变胖)利培酮片(维思通)1-2mg,睡前服用,用于助眠。(二)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她的不合理认知与消极的自动思维,帮助她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并通过挖掘她的优点,不断进行效能感训练,让佳佳变得更加自信、乐观、开朗。人际关系疗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练很多在社会中很多的场景,改善对参加人际活动及社会活动的回避与恐惧感。(三)物理治疗音乐放松训练、脑电生物反馈:彻底放松释放和疏解情绪,习得了呼吸放松与肌肉放松技术。第三阶段:14-24周阶段目标:全面恢复社会功能,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预防复发复燃。(一)药物治疗逐渐停药: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博乐欣)0-35mg,早起服用,改善抑郁情绪;利培酮片(维思通)0-1mg,睡前服用,用于助眠。(二)心理治疗精神动力疗法:帮她梳理她的家庭和她的命运的关联,让她能独立应对过去痛苦的事情,摆脱原生家庭的创伤,并学会接纳自己。职业规划:重新制定职业规划,下一步寻找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如何把工作做好婚恋情感指导:确定目标和条件后,对未来伴侣做了一个清晰的画像,让她对自己伴侣的要求更加清晰。(三)物理治疗音乐放松训练、脑电生物反馈:改善情绪,排除杂念,改善思维,增加心理弹性,并防止病情反复。六、预后至此,佳佳真正从原生家庭的创伤中走了出来,也摆脱了重度抑郁症带给她的痛苦。我们也衷心祝愿她以后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幸福快乐。注:为保护个人隐私及其身份,我们会对患者的名字及部分个人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处理;另外,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痛苦经历都很相似,如果本案例中的部分场景与您的经历相似,也请不要对号入座,一定要寻找专业人士诊断病情,并积极配合治疗。
很多人都说自己有强迫症,“强迫症”这一词在我们生活中也耳熟能详,那强迫症到底是什么样?怎么治疗?下面我分享一个我个人在接诊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关强迫症的案例,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在征得来访同意后,以匿名的方式呈现,希望借此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社交、生活。实录一、一般资料及个人陈述小赵,女,20岁,独生女,就读杭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小赵因各种不必要焦虑和担心而感到很困扰,备受煎熬。比如:怕被洁厕剂腐蚀而不敢靠近;担心大小便后身上留有异味,会反复擦拭;怀疑自己是否偷了别人东西,即使不断回忆和确认仍不能安心等。小赵自述初中起就有很多担心和焦虑,如担心丢东西、担心门没锁好,总要反复检查才放心。高中开始演变为对清洁卫生和细菌很在意,如担心接触公共卫生间门把手而感染细菌,要反复漂洗衣服直到完全没有泡沫等。入大学后,小赵感觉状况变得更为严重了。有一天小赵洗衣服时,突然开始担心室友放在洗漱台上的洁厕剂会不会倒进洗衣盆里了,而自己如果穿了染上洁厕剂的衣服后身体会被腐蚀。这种焦虑驱使小赵在洗完衣服后总要在头脑中一遍遍地回忆整个过程,或通过减少洗衣服频率等方法来缓解;但这些方法均只能在短期内凑效,时间一长小赵又会对新的细节不放心。大二时,好友手机被偷,小赵又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无意间也偷了别人东西;还担心大、小便后留有臭味,要反复擦拭。小赵自述每天都会花费2、3个小时在各种焦虑和确认上,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有时候她也觉得自己的焦虑过度了,没有必要,但难以停下来。小赵母亲是公务员,父亲做生意,家庭关系和谐、经济状况较好。母亲在生活上照顾细致对小赵期望高、要求严格,犯错时会严厉批评。7岁时父亲生意遭遇重大亏损,母亲辞职与父亲外出打拼,小赵不得已被送回镇上奶奶家念书。奶奶重男轻女,对小赵比较冷落。在小赵的记忆中,自己一直脏脏的,穿着打扮比较土气,常被男生欺负。小学3年级时,一次上学路上不小心踩进粪池弄脏了鞋子,被同学们嘲笑,小赵感到非常难过和自卑。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小赵从不把这些事情告诉父母。高中时,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恢复,小赵再次回到父母身边。她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希望考上好大学、改变家庭的命运。二、初步评估和诊断通过对小赵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庭史的梳理发现小赵有如下强迫思维:“洁厕剂会不小心倒进洗衣服的水里,我会被腐蚀”,大小便后担心“我没有擦干净”,看到贵重物品时想到“我可能顺手牵羊偷了别人的东西”或“我会不会偷了收银台的钱”等。为了缓解自己强迫思维,便发展出以下强迫行为:大便后反复擦拭20多次,在商店门口反复检查自己的书包和衣服口袋10多次;还有一些在头脑中进行的仪式化行为,如洗完衣服后在头脑中一遍遍地回忆整个过程。对小赵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进行归类,发现小赵的强迫性思维主要与污染、攻击有关,强迫行为主要是清洗类和检查类。心理量表评估:SAS标准分=54,SDS标准分=57;Y-BOCS=25,综上,可作强迫症诊断,但小赵对自己的强迫症状具有一定的自知力,能意识到强迫的想法可能不是真的,强迫症状总体上在可控范围内。三、个案概念化在小赵的早期生活经历中,严格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分离、受奶奶冷落、被同学欺负等负性经历,使小赵逐渐形成了诸如“我不够好、外界是危险的、我不可爱”的信念,以及与“完美主义、高估威胁”等主题相关的强迫信念。之后,上述信念系统与特定生活经验(如踩到粪池里、好友手机被偷)相互作用,使小赵对污染和名誉有关的刺激特别敏感。当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她倾向于做出威胁性的、灾难化的解释,如“我身上有异味,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可能偷了别人东西,我的一生都完了”等。这些解释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恐惧,驱使小赵采用反复检查、确认或回避等强迫行为来暂时缓解,但也由此进入了强迫的恶性循环中。四、心理干预通过对小赵的症状进行分析和评估后,制定具体了咨询方案和策略,具体的咨询过程如下:1.第1-2次,理清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的关系引导小赵发现诱发强迫观念的线索(洁厕剂、大便、小巧的贵重物品),理清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的关系,帮助小赵认识到自身对闯入性思维的解释、仪式化行为和回避/逃避行为在强迫症状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以洁厕剂这一线索为例,小赵每次在宿舍水池洗衣服,旁边放着洁厕剂,一看到他,就会有一种闯入想法:“我会不会不小心碰到洁厕剂,我可能把洁厕剂倒进了洗衣盆里”,进而大脑会自动进行闯入性解释——我的衣服会被腐蚀,我穿了沾有洁厕剂的衣服全身也会被腐蚀掉,随之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和害怕。为了缓解焦虑和害怕,小赵尽可能减少洗衣服的频率;不得不洗衣服的时候,她还在头脑中想象洗衣服的位置和洁厕剂中间有一条线,洗衣服过程确保身体不越线。洗完衣服后,还在头脑中反复回忆,确认洗衣服过程总自己没有碰到过洁厕剂,是否越过那跟线。2.第3-4,缓解焦虑情绪考虑到小赵自初中起就持续体验到焦虑情绪,我在第3~4次咨询中首先教给小赵有关情绪觉察、接纳和放松的技术,再布置家庭作业,以降低其生理唤起程度和总体焦虑水平。3.第5-7,认知重建聚焦于小赵在具体情境下的“解释/评估”进行认知重建。例如,针对在洗漱台洗衣服(靠近洁厕剂)这个情境中出现的灾难化解释“我的身体会被腐蚀掉”,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证据法等认知技术,引导小赵认识到洁厕剂被自己无意间倒进洗衣盆的可能性没有那么大,危害也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对另外两类担心采用相似的工作方式,小赵典型的强迫信念有所松动,焦虑情绪逐渐下降。4.第8-12,暴露与反应阻止技术针对三大类焦虑线索制定出跨类别的暴露等级表,并由到强进行逐级暴露。每次进行暴露训练后,继续讨论实际暴露与预期的差别不断与暴露原理相连接,巩固已发生的认知改变。回去后小赵需要进行相应的、较为密集的自助暴露练习。4.第13次:巩固技能,鼓励应用通过小赵的表现、心理测试评估的结果,以及我的个人观察,发现小赵的强迫症状和焦虑情绪得到很大程度上缓解,两人协商,结束咨询。在结束之前并回顾咨询目标,巩固咨询效果,并鼓励小赵将咨询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治疗建议小赵这个患者强迫症的症状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加上小赵本人比较排斥吃药。因此,我主要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放松训练等技术。但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我更推荐心理治疗、药物二者联合治疗。药物治疗最常用的处方药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心理治疗中大力推荐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认知行为训练,个体能更有效地战胜强迫思维,挑战仪式化行为。
社交焦虑障碍又叫社交恐怖症。常发病于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患病几率均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一、个案基本资料陈某,女,30岁,已婚已育,高中学历,来杭务工,主动独自来我院进行就诊。陈某过来说:她只要在人多的场合就会感到焦虑紧张,心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5年了,这5年以来她尽可能不去人多的地方,回避一些社交场合,如果不得不去一些社交场合,她必须有家人陪同或者强烈痛苦忍受才可以勉强应付一下。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陈某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了,故前来就诊。陈某第一次起病发生于5年前的春节,她回老家过年,但这次回老家不知怎的感觉莫名的紧张,自卑,不愿出门,与亲戚朋友在一起时不知该说什么,觉得自己特别傻,头发麻,大脑一片空白,紧张心慌,担心老家人笑话自己。回杭州后与公司同事在一起时也控制不住的紧张,脸上肌肉跳动,心慌,出汗,头发麻,自觉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担心有人和自己开玩笑时回答不上,被别人嘲笑,或者担心自己承受不了玩笑,控制不住自己,和别人打起来,因此回避社交场所,不愿回老家,频繁更换工作。陈某,家里兄妹3人,排行老2。自幼性格外向开朗,懂事后变得内向自卑、胆小、倔强、自我要求严格,希望出人头地,不允许自己犯错。学习成绩优异,但高考失利,故辍学外出打工挣钱,8年前来杭州务工。自幼家贫,父亲性格懦弱内向,身材矮小,下地干农活受限;母亲强势,虚荣爱吹牛,从来不知道关心父亲和患者。父母常因经济问题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每次父母吵完架后患者不好意思去串门,感觉周围的人会看不起自己,会嘲笑自己。从小总是听到母亲指责父亲,抱怨别人自私,冷漠等。父母在患者8~9岁时曾离婚,初中后才复婚,离婚期间母亲会来看望患者,但患者很怕母亲来,因母亲回家看患者时常和父亲吵架,而母亲去学校患者则担心同学会嘲笑。有一个姐姐和弟弟,都已成家,姐弟感情一般。6年前母亲患乳腺癌,多次住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好多外债,3年前去世。结婚7年,夫妻关系融洽,还生理一个儿子,今年5岁了。心理测量结果:社交焦虑量表(LSAS)=49>38,主观单位痛苦程度评分(SUDS)1-11评分,该患者工作中的社交情境SUDs评分为8分,老家社交情境的SUDs评分为10分。二、评估和诊断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DSM-5)的诊断标准,陈某符合社交焦虑障碍的症状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排除标准,且心理测评的结果显示为社交焦虑,综上,故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三、症状分析1.横向分析经过和陈某的咨询发现其一进入已进入社交场合经常有“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大脑一片空白,会不会出丑”的负面思维,因此感到焦虑紧张、自卑,并出现“肌肉发紧,头发麻”的躯体反应,这些反应加剧了想要逃避的冲动,故常回避社交。2.纵向分析通过分析陈某的原生家庭和早年经历发现患者生活在充满了争吵、指责抱怨、嘲讽的生活环境中长大,这样环境导致患者会逐渐发展出“我不行,我不如别人,我很傻”“别人会笑话我”的关于自我和她人的核心信念。这样的“核心信念”让患者感到异常痛苦和焦虑,并且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保护自己,于是患者对产生了中间信念(要求自己必须要超过别人、不能在别人面前暴露我的弱点)和补偿性的行为策略(自我要求高,努力学习,不允许自己犯错,在意她人的看法)。但是为了为了保护自己心灵而衍生出来中间信念和补偿性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改善来访者的处境,反而更糟糕,再次伤害了自己的核心信念——我不行,我很差,进而演变发展出社交焦虑障碍。四、咨询过程每周治疗1次,每次50min,共进行15次。1.第1-3次治疗摄入性访谈,初步诊断和评估,建立治疗同盟,制定治疗目标,形成治疗方案。咨询进程如下:(1)初诊接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摄入性访谈,进行初始评估和诊断,并对陈某的症状和病因进行分析,采用动机激发的技术,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2)开始治疗,设置治疗的边界和框架,咨询的时长和频率。向患者陈某介绍认知行为疗法(CBT)基本工作原理和对心理疾病的良好效果,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3)通过对正常焦虑和病理性焦虑的心理教育及正常焦虑的利弊分析后,制定具体、可评估的治疗目标:工作环境的SUDs评分减至2-3分;或老家探亲时的SUDs评分减至3-4分。2.第4-5次治疗围绕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型展开评估和治疗,引导来访者从横向认识和体验自身歪曲的认知和不良的行为模式,促使其转化。具体过程如下:(1)使用苏格拉的产婆术和箭头向下技术,引导和帮助来访者发现与社交焦虑症状相关的负性自动思维。——“她们都在看我,我很傻,我做什么都不对”。(2)以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患者自身症状,让患者意识到社交情景中的歪曲自动思维(别人都在看我,她们在捉弄我,她们会笑话我,我不知道说什么)和自我社交形象的负性预测(我很傻)是产生社交焦虑的主要原因。(3)通过对当前陈某回避社交的行为进行利弊分析促使患者认识到症状持续存在并加重的原因,为下一步的行为实验和暴露奠定治疗基础,激发治疗动机。3.第6次咨询通过生命线技术了与患者回顾了过往经历,对过往经历进行整合,让其领悟目前自身问题的易感因素和维持因素,启发患者思考如何解决目前的问题。同时使其社交焦虑的问题正常化,减低其病耻感。4.第7-9次治疗具体过程:(1)巩固和复习横向解析。(2)通过苏格拉底产婆术继续和患者负性核心信念和负性自动思维进行辩驳,利用监测负性自动思维、识别认知歪曲、真实性检验技术、重新归因技术产生新的符合现实的认知,如“我感觉大家都在看我,但感觉未必是现实,我可以去验证一下”“她们觉得和我关系好才会和我开玩笑”,并将新的适应性认知做成应对卡片。”5.第10-13次治疗建立焦虑等级清单,进行暴露疗法。具体的咨询过程如下:(1)跟患者介绍暴露疗法的原理及过程(2)建立焦虑等级清单,从焦虑等级低的,循序渐进向焦虑等级高的,逐级进行暴露训练。(3)教授并练习注意力训练(4)实地暴露训练。与患者协商后选取“上下班时等电梯”的社交情景开始做首次暴露。实施现场暴露前,治疗师带领患者在治疗室进行了想象暴露,在想象暴露的过程中,治疗师鼓励患者放弃既往“低头,快走”的安全行为,并进行外部线索的注意力关注。本阶段治疗中共进行了3个情景的想象暴露(等电梯、工友和自己开玩笑、与老家亲戚聊天),同时患者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对“等电梯”、“上班打卡”、“工友和自己开玩笑”进行了多次的现场暴露。6.第14-15次治疗本阶段的目标是:巩固治疗效果、处理移情、结束咨询。与患者简要回顾整个治疗过程,强化治疗要点,重点复习横向案例解析、反馈暴露的体会,尤其是暴露过程中习得的新认知和经验,同时讨论如何识别复发的征兆及应对措施。五、咨询效果评估通过15次的治疗,陈某的社会焦虑量表评分由49分减至26分,社交焦虑症状明显好转,最初的治疗目标已达成,但由于其工作的关系,一直未回老家。3个月后随访陈某,其工作社交情境中的SUDs评分2-3分,期间曾回老家探亲一次,虽然在老家的社交情景中仍有焦虑紧张(SUDs评分4分),但她能做到不回避,能正常与人交往,陈某的社交焦虑症状已基本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