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特别是游戏)的根本原因解析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的:“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网络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和冲击。青少年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主力军,仍然处在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期,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资源的影响,从而容易出现网瘾问题。这类问题的滋生已经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国外,网瘾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心理学范畴发展到精神病医学领域,从理论研究深入到实证研究。最新版的ICD-11中,将网瘾问题加入新行为障碍,命名为“游戏紊乱(Gamingdisorder)”,这项行为障碍的说明是“持续并反复的游戏行动”,也就是说患者无法克制玩游戏的冲动。其具体的症状表现为:把游戏放在第一位;就算发生问题也会继续玩游戏;在个人、家庭、社会、学习、工作等方面发生重大问题。诊断所需要的“行为持续时间”至少为12个月。不过,由于年少期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有以上所有症状,就算持续时间较少也会被定性为网瘾。青少年网瘾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往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购物成瘾、手机上网成瘾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超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一半;近年来,青少年网瘾人数仍在攀升。青少年网瘾现象主要为两大类:电脑网瘾和手机网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携式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方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网民的追捧。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是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最主要的群体。因此,一种新型的青少年网瘾表现形式———手机网瘾越来越凸显。一、网络特性对网络成瘾形成的影响第一,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网络通过丰富的数字化语言、海量的信息资源,突破固有的时空界限为人们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形式多样的交往空间和机会。在网络“地球村”,无论你身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你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虚拟参与各种网络活动。第二,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在网络世界里,无论你是否拥有金钱、权力、地位、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任何网民都可以不理会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地位高低、贫富差距、身残疾病等,用自己虚构的理想身份在网络空间里平等地与人相处。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可以不顾现实社会中身高、相貌、气质、金钱、才能等方面的约束,可以不顾家庭、学校、社会施加的压力,在这个无拘无束、“零压力”的平台中,彻底地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需求。第三,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之广,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深深地吸引了处在成长期和萌动期的青少年。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搜索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尽情地享受五光十色的虚拟“游乐场”,这些都易让青少年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以致于深陷其中,导致网络成瘾。二、网瘾青少年自身因素影响一方面,生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内分泌机制逐步完善,生理机能逐步增强,第二性征随之出现;除上述共有的正常生理特征之外,网瘾青少年还具有成瘾后生理方面的某些变化特征。“网瘾青少年一旦上网,其大脑“享乐区”会进行化学反应产生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网瘾者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对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继而导致网络成瘾。另一方面,心理因素的影响。人对事物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对网络使用的不同需要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瘾现象。第一,安全的需要。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动期,在家长和老师带来的各种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多种途径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正能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第二,爱与归属的需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外貌、身高、家庭条件、才华等多方面的约束,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转而把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爱的虚幻替身。第三,尊重的需要。“一个现实世界的木讷之辈,可能因为在网络中口才卓越、观点偏激而获得虚拟世界的认可和崇拜;一个社会中的文弱书生,可能由于在网络中英勇善战而一呼百应,统率千军万马;一个在学校里默默无闻的学生,可能凭借网络高手的身份拥有万民景仰的地位。”可见,网络能虚幻地帮助青少年找回失却的自信,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第四,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这样一个不论出身和条件的虚拟空间正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可以更加开放地呈现自我,甚至塑造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自我,以此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1)家庭因素的影响第一,家庭结构的影响。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滋生诸多不良情绪,渐渐变得敏感、疑心重、孤僻、自卑等,有的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或犯罪行为。虚拟的网络世界则能让她们寻求到更多的“保护”和“快乐”,这种反差很容易让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进而沉迷其中。第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民主尊重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制能力和抗压能力;相反,在专制独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长期在心灵情感上得不到与父母足够的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意愿得不到充分表达和实现,造成心理压抑、郁结;在冷漠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长期得不到关心和爱护,容易性格内向、孤僻、意志消沉;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经常心情抑郁、易怒、易躁。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给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和实现自由活动的宽广平台,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从而慢慢走向网络成瘾。第三,家长网络认知的影响。有的家长盲目崇尚网络,认为资源丰富的网络是子女最好的学习辅助工具;有的则极端地认为网络是祸根,充斥大量不良信息,硬性制止孩子接触网络;有的则对孩子上网或网瘾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还有些家长甚至不以身作则,长期沉迷游戏或网络色情,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2)学校因素的影响。第一,教育理念的落后。应试教育的错位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学校逼教师、教师逼学生的连环效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有的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现象,甚至选择自残、自杀来逃避压力。第二,教育内容不完善。一是生命安全教育不完善。繁重的学习压力剥夺了学生们正常的体育运动时间,有的学校甚至将通识课取代了文娱、体育课程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了空口白话,一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师都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三是网络道德教育不完善。一方面,单纯“填鸭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相脱节;另一方面,学校计算机课程,只注重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培养,未能实现网络技术和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四是青少年性教育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中学还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相关性知识只在生物课堂上略有提及,相反,网络大量的性信息给青少年提供了了解性、接触性更隐蔽的平台,致使青少年极易沉迷其中。五是法制教育不完善。法制教育未能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中小学生的教学、考试大纲,专业法制课教师欠缺现象严重,学校法制教育仍停留在灌输法律条文的“知法”教育,内容单调、乏味,形式枯躁、呆板,忽视了通过真实案例来教育他们如何“守法”,教育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第三,教育者素质的影响。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其受教育程度和效果与学校领导者、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学校的领导者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领导逼老师,老师逼学生”的压力恶性循环;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只重视文化理论的灌输,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现在大部分的班主任也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学生的文化成绩、拼升学率上,有的甚至冷淡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或对操行不良的学生,实行“破罐子破摔”的原则,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给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蒙上了心理阴影,进而转向虚拟网络世界寻求心理慰藉。(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各种社会情境中。这些社会情境总是对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群体施加各种社会影响,由此产生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某种社会意义。”因此,分析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应该将它置于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中。第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力量粉墨登场;而青少年正处在思想、心理不稳定期,受网络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第二,相关网络立法不健全。近年来,我国针对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域名管理等出台了多部有关法律法规,虽然都涉及了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专业指导性不强。第三,网络行业管理存在漏洞。一方面,部分网游开发商为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罔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游戏中充斥大量色情、暴力、赌博等低俗内容;少量境外网游甚至涉及了违法犯罪的内容,极易诱发是非识辨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犯罪。另一方面,网吧管理存在漏洞。网吧对顾客上网身份凭证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农村,这种管理形同虚设,儿童长时间在网吧上网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会员制、贵宾卡、吃住玩“一条龙”等“特色”服务;甚至有少数违规经营,涉嫌色情和赌博活动;社会上的这些黑网吧,已经成为传播有害信息的“毒瘤”。剖析了原因,至于如何解决,需要综合评估后才好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原因有三:1、每个家庭差异很大,类似问题,但背后细节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2、孩子处于青春期,个性很明显,并处于快速变化中,需要随着变化而变化的干预方案3、青春期孩子可塑性极高,在干越改善过程中变化也很快,所以过程的阶段性评估和干预方案及时调整很重要
病人产生性兴奋、性冲动及性行为的对象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对一般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如对女人用过的内衣、手帕等,产生强烈的性兴奋,而对正常的性行为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干扰或减少。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性身份障碍长期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有强烈的厌恶和排斥感,同时具有强烈的转变性别的心理要求和实际行为,如易性癖(想改变性别,坚持异性装扮)。2.性偏好障碍长期或唯一采用的不同于正常人的性欲满足方式,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施虐癖、受虐癖。3.性指向障碍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且为此感到内心痛苦、焦虑、抑郁等,如恋童癖、恋物癖、恋兽癖、恋尸癖等。
很多人认为女性在产后本身就会发生各种情况,这些情况有一部分跟产后抑郁的症状重叠,因此很难确定哪些是正常的,哪些可能有问题。作为产妇的家人,当发现以下情况的时候,需要考虑产后抑郁的可能:1.言行表现得不像平常的她;2.过度焦虑、过度漠然、过度疲惫;3.对一切失去兴趣;经常感到困惑、经常无故哭泣;4.食欲不好;5.对宝宝反应迟钝;6.即使有机会睡觉也睡不着或者昏睡不醒;7.为你认为的小事担忧或恐惧、反应过度;8.孤立自己,不愿和朋友亲人交流;9.容易激怒、脾气暴躁;10.毫无理由地生气或害怕。以上症状是《产后抑郁指南》给出的产后抑郁的常见症状,当产妇的丈夫或者其他家人发现宝宝的妈妈有如上的几条或多条症状时需要警惕产后抑郁的可能,及时就诊。
2020年4月27日,长沙的海归博士苏女士带着5个月的女儿从楼顶跳下,当场死亡。死者的丈夫李先生也是一位博士,一起坠楼的是他们的二胎女儿,大的孩子已7岁。原本令人羡慕的双博士4口之家,现今却天人相隔,家破人亡。刚刚在2019年12月份,也是湖南的一位产妇因为“血型检测错误”从医院的16楼窗口处跳下并当场死亡,当时我曾写了一篇《二胎妈妈跳楼,为了什么?》的一篇介绍产后抑郁的科普文章。悲剧不断发生,说明这不是个例,产后抑郁其实和我们并不遥远。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60%到80%的围产期妇女在孕期和产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其中大多数会在几周内好转,20%会发展为临床抑郁症,极少数情况严重的,可能会酿成悲剧。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2017年的统计,在我国,有50%~70%的女性都会在生产后出现抑郁倾向,而最终发展成产后抑郁症的几率约在10%~15%,这意味着大约每十个产妇里就有一个会遭遇产后抑郁症,尤其是二胎妈妈的比率更高,大约每十个就有三个。关于产后抑郁,我们或许很多的误解,正如苏女士,在事发前,家属已经发现她有抑郁的倾向了,但是家属对于苏女士的异常表现并没有重视,事后苏女士的丈夫说: “没想到会这么严重”。产后抑郁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有人说她们矫情,也有人说“不就是生个孩子么?哪那么多情绪?”,“谁还不生孩子,怎么就你事儿多?生孩子是挺高兴的事,你哭丧个脸给谁看?”其实不然,她们熬过了十月怀胎的重负,忍过分娩的十级阵痛,逃过羊水栓塞……历经劫难,终于生下宝宝,本来是胜利后的喜笑颜开,却最终未躲过产后抑郁的鬼门关,或许因为一句话,或许因为生活琐事就会伤心落泪,就会跳楼自杀,这不是一句矫情就可以解释的通的。抑郁症的病理性抑郁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体验,那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只有经历过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痛苦。它不同于一般的烦闷和压抑,有人比喻它为“掉进一个深不见底的深井,而且永远在往下掉”。当抑郁来临时,那种感觉你是无力抗拒,只有屈服和绝望。即使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要多年的临床积累,方能从患者的表情言语等方面准确把握抑郁的体验,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产妇的家人和朋友能够准确识别产后抑郁症。当产妇向家人倾诉心情不好,睡不着觉的时候,周围的人会说“生了宝宝,这么大的喜事,有什么不开心的,你开心一点”,这些话语对于产后抑郁的患者不但没有帮助,甚至起到反作用。她感觉“你体会不到我的痛苦,你不理解我”,有的产妇可能会提出“我想去看看心理医生,我可能抑郁了”,有的家属碍于面子或者觉着没必要,于是不赞同。这时的产妇会感非常的无助的感觉,感觉活着这么的痛苦,于是悲剧就上演了。这时候很多人在抑郁情绪支配下,认为“活着这么痛苦,我的孩子以后也会很痛苦”,出于对孩子的爱,抱着孩子一块跳楼——正如苏女士,她为什么要抱着女儿一块跳楼,这个时候她就认为女儿活着会遭遇和自己一样的痛苦。我们如何识别应对产后抑郁呢?很多人认为女性在产后本身就会发生各种情况,这些情况有一部分跟产后抑郁的症状重叠,因此很难确定哪些是正常的,哪些可能有问题。作为产妇的家人,当发现以下情况的时候,需要考虑产后抑郁的可能:言行表现得不像平常的她;过度焦虑、过度漠然、过度疲惫;对一切失去兴趣;经常感到困惑、经常无故哭泣;食欲不好;对宝宝反应迟钝;即使有机会睡觉也睡不着或者昏睡不醒;为你认为的小事担忧或恐惧、反应过度;孤立自己,不愿和朋友亲人交流;容易激怒、脾气暴躁;毫无理由地生气或害怕。以上症状是《产后抑郁指南》给出的产后抑郁的常见症状,当产妇的丈夫或者其他家人发现宝宝的妈妈有如上的几条或多条症状时需要警惕产后抑郁的可能,及时就诊。出现产后抑郁我们应当怎么办呢?作为产妇的家人尤其是丈夫你需要了解的常识包括:1、20%左右的孕产妇会有产后抑郁;2、产后抑郁会在产后一年内的任何时间发生,一般在产后4~5月左右发生;3、这不是她编造出来的借口;4、这不是因为她不爱孩子或者是个坏妈妈;5、和任何病症一样,产后抑郁症需要时间康复,可能需要数周到数月。她的种种让你不安的表现并不是她的人品或者性格问题,而只是症状的表现;6、把责任归咎于其他人或某件事,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7、与其花费过多的精力来弄清楚出了什么问题或为什么会这样、责备他人和自责,不如节省精力,和她并肩作战;8、产后抑郁可控可治,早点就医,不要讳疾忌医。若怀疑自己得了产后抑郁该怎么办?作为产后的妈妈们,当怀疑自己得了产后抑郁,你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寻求支持,多数朋友乐于帮助但不知道该做什么,向他们提出具体要求。2、找到一个可信任的人,让他或她了解你的全部问题。3、不需要掩饰,装作开心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痛苦源。4、不能母乳喂养、重新投入工作、有时对孩子感到厌烦……这些都不能说明你不是一个好妈妈。5、不要自己给自己下诊断,抑郁情绪会影响对自己的认知,如果怀疑自己患有抑郁症,请专业医生诊断。6、多休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勉强参加社交活动;回避让你感到不安的人。7、不要和他人比较,尤其是媒体上的榜样妈妈。8、尽量用正面的方式沟通,互相指责只会让情况更糟糕。9、信心很重要,相信你会好起来的。总之,产后抑郁非常常见,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幕幕的悲剧重演说明我们忽视了产后抑郁的严重性。每一位即将成为爸爸妈妈的夫妇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了解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预防抑郁的发生。如果出现了产后抑郁,也不必过于恐慌,给予科学的应对和治疗,大部分产后抑郁都会好起来的。
近日接诊一位大妈,65岁,曾经因为焦虑症在我这里看过,目前已经痊愈停药1年多。走进诊室,我能感受到她一脸的忧愁。这次来不是找我就诊,目的是希望我能找位专家看看她的怪病。我说大妈那你要告诉我你的了什么怪病?原来大妈每到上床睡觉的时候,刚要入睡就会出现难以忍受的不舒服的感觉,难以诉说到底是痛是胀还是麻,感觉自己的腿不知道往哪里摆放,感觉像是蚂蚁在爬的感觉,必须用手不断的揉捏双腿,才会好一点。每晚都要下床在家里走来走去才能缓解,一躺在床上,不舒服的感觉又来了,这种情况折腾到半夜,实在困得不行了,才会好一点。而到了白天就好了,没有任何不舒服。自己尝试过各种方法,膏药,针灸,中药等效果均不明显显,后来家人认为是中了邪了,请和尚做法事驱邪也没有用。于是到大医院检查,做过双下肢的超声,肌电图,头颅磁共振,但是均未有特别的发现,医生也说不出怎么不好,怀疑是缺钙或者血管堵塞,给予补钙和活血化瘀治疗,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咨询我这种情况看哪个科室,有没有认识的好的专家推荐,她是太痛苦了。了解了情况后,我心里很有底了,我知道这是什么问题。于是我说,你这个病,不用找其它专家了,我能给你看好。于是开了一种药,每晚半粒,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到一粒,结果很快睡前不适的症状的就缓解了。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病呢?这种情况我们叫不宁腿综合征,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我曾经看过好多辗转多家医院的类似患者,只要能够识别出来,治疗不是太难的。那么我们来认识一下不宁腿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又称为不安腿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但不被大部分人所知的疾病,一般中老年人群多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常反复发作,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安静时明显,活动后反而消失,此症的特点是患者时常感到腿部有不适感或蚁走样的疼痛及紧缩感,因而有摆腿的冲动。不宁腿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呢?下肢感觉异常:出现肢体不定部位蚁走感、虫爬感和游走不定的难以言状的不适,处于肌肉深层。有些病人诉在“骨头”内,这种感觉异常多限于双侧小腿区。腿动不安:由于双下肢一阵不适感快速即过,反复出现,活动时不出现,夜间睡前甚为严重,故喜欢用走动来缓解不适,或不停地揉搓、捶打局部肌肉。除此之外,难以找到缓解不适的方法,躺在床上也翻来覆去移动下肢,严重者难以入睡。常伴有夜间肌阵挛:睡眠检测可以发现睡眠中出现周期性腿动。查体和辅助检查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脑电图、肌电图检查正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宁腿综合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与遗传有关,具体原因不清。继发性的有明确的原因,比如缺铁性贫血、尿毒症、孕妇以及药物(抗精神病药喹硫平、抗抑郁药物以及碳酸锂等)。这种病怎么治疗?不宁腿综合征在临床中认识不足,所以比较容易误诊和漏诊,容易误诊为关节炎、肌肉痉挛或者精神心理障碍。另外患这种病的人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反应。但是如果早期确诊和治疗,确会出现非常好的效果。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多巴胺能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癫痫药物以及苯二氮唑类药物。对于继发性不宁腿综合征,可以通过去除病因治疗,缺铁患者补充铁剂,尿毒症患者可以透析治疗,孕妇在孕期结束后自动好转,对于使用引起该病的药物的可以通过减少或换用药物治疗。如果合理治疗基本上大部分患者都能完全缓解。
真实案例|我被双相情感障碍盯上的这些年导语:“我会掉进黑暗的深渊,也能变得兴高采烈,而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在一天之中。”在这个抑郁症还没被人们广泛且正确地认识的时代,提到“双相情感障碍”,很多人更是觉得陌生和古怪。一位双相患者曾向我们描述她的感受:“如果说抑郁症就像一条黑狗,那么我的头脑里不光有黑狗,还有狂暴的火龙。”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重性精神疾病,这种疾病患者“一段时间会表现出躁狂的行为,极度快乐又极其敏感,思维跳跃,精力旺盛到仿佛睡眠都是多余的存在;过一段时间却又感到极其沮丧、孤僻、想死,情绪会发生跌宕起伏的极端变化。”今天,我们将带大家一同了解这位患者对抗双相并逐步康复的过程。希望对大家了解“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够给大家敲响一个警钟。*为了保护隐私,虚构了姓名等蜜柑信息,且已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当事人明确表示:想通过自己的分享,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能够帮助更多人一、背景介绍王某,女,三十余岁,已婚未育,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医疗行业。我的人生道路不平坦口述/王某我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人,在同学堆里总是最安静的,不喜欢人多的社交场合。小时候生活在一个高压力的家庭,导致我一直和爸妈关系不好,也从没有感觉过爸妈的关心和照顾,现在已经和他们断绝关系两年了。但我怎么也没想到,本就不幸的我居然还患上了抑郁症,后来又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差点以为这辈子都完了。事情的开端,源自一场失败的恋情五六年前,前男友突然很认真地跟我说,他想和我分手。我们那段时期矛盾增多,会吵架、冷战,这我一直知道,但我一直坚信他对我的感情不会变,因此没太上心。可是我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告诉我这样残忍的事实,没等他说完,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了。那之后,我试过挽留他,最终还是失败了。我心里乱糟糟的,总是忍不住流眼泪,不停地胡思乱想:“他为什么不爱我了?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是外遇了?还是因为我做的不好?我们平时吵架的时候我怎么就不能多忍忍呢......”那段时间我的状态很糟糕,几乎没怎么吃东西,也睡不着,晚上总做噩梦,白天工作无精打采的,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以后怎么办,怎么会这样。我越想越难过,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哭出声了......后来我才知道,人在抑郁的时候,想的东西都是消极的,越想越坏,越坏越想,根本不会往积极地方向想,就像掉进了旋涡。这种状态维持了一个多月,我连公司都不想去了,几乎整天窝在家里,不想吃东西,不想动,手机也不想玩,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朋友看我状态越来越差,陪着我去看了精神心理科。医生说我患了抑郁症,给我开了舍曲林。病情“变异”,有了第二次看病经历吃了舍曲林后,我的情绪不再那么低落了,但是话变得很多。朋友反映我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特别“自信”,总是滔滔不绝地夸耀自己,并认为自己以后大有作为,开始疯狂购物包装自己。有时候我会莫名的心烦,耳边嗡嗡嗡地,有两次我没控制住情绪,直接就拿起扫把把家里的玻璃屏风给砸碎了,另外一次还搬起音响在地上使劲砸。我意识到自己失控了,于是独身前往了医院,诊断结果为双相情感障碍。我以前没听说过双相,自己百度了一下,说是重性精神病,要终身服药。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吃了药之后,我的情绪有一些好转,起码没有大发脾气了,但还是觉得很无力。长期服药虽然让我能够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存在一些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如震颤、手抖,有时候下巴也会抖,影响我的社交体验,而且每年都有1~2次的复发。但因为我整体来说人比较安静,所以把这种变化掩盖了下来。婆媳矛盾,面临新一轮的考验一年后,我和丈夫通过相亲认识,谈了不到三年就结婚了。本以为婚后生活会变得幸福美满,但婆婆的到来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起初我和婆婆相处的还算和睦,我们很少发生分歧,但随着时间慢慢的流逝,我感觉婆婆慢慢的变了。她开始向我施压想要抱孙子,可是我目前还没这打算,因为我收到了美国顶级经济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不想错过这次梦寐以求的留学机会。至此,我们的关系陷入了僵局。出国留学和生孩子两件事夹杂在一起让我难以抉择,我开始变得异常焦虑暴躁,病情也复发了。因此,我找到了安肯,希望我的病情能得到缓解,减少复发,并帮我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二、医学评估诊断症状评估:出现轻躁狂的4症状:易激惹、思维联想、话量增多、疯狂消费,符合轻躁狂的诊断;出现重性抑郁的5症状:抑郁心境、愉悦感和兴趣丧失、自杀倾向、食欲下降,符合重性抑郁的诊断标准。心理测验:Young 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轻躁狂症状筛查问卷、双相谱系诊断量表实验室检查:脑影功能影像检查(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异常)、脑电检查:(抗氧化应激损伤)诊断:王某符合DSM-5的诊断标准,结合心理测验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双相Ⅱ型,大部分以抑郁为主,少部分以轻躁狂为主。三、病因分析通过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分析(BPS)模式对王某的问题进行病因分析四、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王某的具体的病因,联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物理治疗师组成专家团队联合治疗,共同制定了个性化的药物-心理-物理治疗方案(DPP):此外,检查评估贯穿治疗过程中,平均每四周治疗就进行一次专家评估和专科检查,不断更新和优化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治疗效果,帮助王某早日摆脱疾病困扰,拥抱幸福生活。五、治疗具体过程第一阶段:1-8周阶段目标:平衡药物治疗,降低药物副作用,解决现实生活中是否怀孕生子和留学问题,恢复社会功能。药物治疗:通过专家会诊,针对王某的病情病程病因对王某之前的用药方案进行调整并制定新的药物治疗方案。拉莫三嗪一次150mg一日2次,奥卡西平一次300mg一日2次,阿立哌唑5mg/天,睡前服用。丁螺环酮一次12.5mg一日2次,以平衡药物治疗,降低药物副作用。心理治疗:(1)通过支持性治疗,增强王某自我功能,并通过SWOT分析,引导王某对于现阶段生孩子的利弊进行分析,让其发现现阶段由于服药和药物副作用、以及双相障碍的遗传概率可能会对孩子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将来如果出现意外怀孕的应对机制和治疗方案。(2)通过空椅子技术让王某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最终她还是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认为国内有稳定的治疗环境,支持自己的丈夫,得心应手的工作环境对自己现阶段的病情治疗更有帮助。物理治疗:采用重复性经颅磁治疗,无创伤,无副作用,可以修复大脑抗氧化应激功能,修复大脑功能性损伤,根除病灶,恢复社会功能。每周治疗5次,一共治疗2周,共10次治疗。每日治疗20min,每周治疗2次,一共治疗8周,共16次治疗。第二阶段:9-16周阶段目标:清除残余症状,矫正负性思维,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药物治疗:拉莫三嗪一次150mg一日2次,阿立哌唑5mg/天,睡前服用,丁螺环酮一次12.5mg一日2次。心理治疗:(1)帮助王某了解可能的诱发因素,提高应对机制。通过和王某的谈话发现,每次王某轻躁狂和抑郁发生时总是与一些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如,王某和父母关系决裂的时会引发其重性抑郁发作,王某最近拿到美国顶级商学院的offer时有再次引发其轻躁狂发作,发现王某遇到到一些重大生活事件,就会引起情绪剧烈波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轻躁狂或重性抑郁发作,因此,要提高王某的情绪稳定性,增强情绪管理能力。(2)情绪管理:通过识别个人情绪,增强正面情绪,不带批判地密切关注情绪,掌握情绪管理技巧,合理的宣泄情绪,以此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增强情绪稳定性,增强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减少复发。(3)认知行为治疗,和王某的谈话发现其存在非适应性的负性自动思维。通过命名情绪,解释想法如何引起谦虚,区分想法和事实,评估情绪的程度以及对想法的相信程度,追踪某一特定信念的变化,对思维歪曲进行分类和识别,以此发现负性思维,并与负性思维进行辩驳和矫正,形成并强化新的适应性思维。物理治疗:进行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夯实身心基础,降低生理易感性。每周两次,每次30min。第三阶段:17-24周阶段目标:缓和亲子关系,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复发复燃。药物治疗:维持药物治疗效果,拉莫三嗪一次150mg一日2次,阿立哌唑5mg/天,睡前服用,丁螺环酮一次12.5mg一日2次。心理动力学治疗:通过回顾童年经历,并通过接受家庭事实、处理痛苦、重新适应、发展共情性链接四大步骤,处理童年创伤,把创伤整合成前进道路上的资源。梳理原生家庭的交往模式、教养方式和家庭结构,让王某理解自己的父母,尝试接纳和应对自己不完美的家庭。物理治疗: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周一次,每次30min维持治疗。六、预后经王某反馈:经过半年的治疗,多年困扰自己的疾病终于得到了根治,现在的我特别轻松和快乐,不再用和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斗智斗勇,不再担心和害怕双相障碍会毫无征兆的复发,再也不用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生活。如果你的的家人朋友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亦或是你自己正体验着这样的感受,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你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让那不宁的情绪,找到那个让此心安宁的地方。
上期内容我们说到了关于焦虑症的两个问题,具体大家可自行查阅(戳:“医生,我总是很焦虑,是不是得了焦虑症啊?”(一))那么,焦虑症具体有哪些症状呢?日常我们又该如何自查呢?第三个问题:焦虑症的表现是怎么样?焦虑症有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有两种亚型,一种叫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狭义的焦虑症,另一种叫惊恐障碍,是一种急性焦虑,很像心脏病的急性发作,我在《心慌、胸闷、气促为什么看精神心理科?》一文中介绍过这种类型的焦虑症。在此我们主要介绍广泛性焦虑的特点,首先广泛性焦虑患者的焦虑感受是痛苦的,有主观表现(精神性焦虑)和客观表现(躯体性焦虑)两个方面。精神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紧张、担心、害怕。患者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总感觉就要大难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难以放松下来。这种症状不是一过性的,而是严重而持久的,同时焦虑症的焦虑特殊性在于这种焦虑的体验不是由于确定的生活事件或处境引起的,这叫浮游性焦虑,或者紧张担心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躯体性焦虑:一种表现为运动性不安,轻一点的话感觉手会发抖,肌肉紧张,感觉头胀,颈部和后脑勺发僵或疼痛,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不是颈椎不好,做颈椎磁共振检查问题不大,有时腰背部和手脚也有酸痛的感觉。严重的时候会有坐立不安、搔首搓手以及各种小动作。另外一种躯体性焦虑就是所谓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类焦虑症状最多,也是焦虑症患者主要的就诊原因。其中最常见的表现为胸闷、心慌、心悸,有人感觉心跳砰砰响,躺着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也有人只是感觉胸口不舒服,但是说不出怎么不舒服。也有人会有头晕、头昏、喉咙发紧等症状。自诉为头晕的人,感觉是昏昏沉沉的,并不是天旋地转的眩晕;喉咙发紧的患者自诉有一口痰在里面就是出不来,中医讲这叫做“梅核气”,意思为喉咙里有一颗梅核。还有的会有尿频尿急、皮肤发麻、容易出汗,尤其是手脚出汗比较多,严重时会有发冷或发热的感觉。同时也有焦虑症患者会出现胃部不适感,腹泻、腹痛或便秘的症状。因此,具有这些症状的话患者就诊通常不会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而是到综合医院的各个临床科室。一般来讲焦虑症患者既有精神性焦虑,又有躯体性焦虑,同时还伴有失眠,多为入睡困难,这也是焦虑性失眠的主要形式。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焦虑障碍的人到心血管、消化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就诊?焦虑症患者和抑郁症不同,大多数都会积极就医治疗,但是很大一批焦虑症患者都是在非精神科就诊,比如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焦虑症患者更重视自己的躯体性焦虑的表现,把这些躯体性焦虑的表现归因于器质性的原因,比如心慌、胸闷会到心血管内科或者呼吸科就诊,但是检查结果并未有明显异常,但是如果仔细询问,多伴有眠差和紧张担心等精神性焦虑的表现,曾经这种情况被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现在统称焦虑症。胃部不适,反酸,以及腹泻腹痛等表现患者当然到消化科就诊,经过胃肠镜或腹部CT检查,并未有明显异常,或者只是轻微的炎症。在消化科,如果是上消化道的问题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如果下消化道的问题则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消化科医生比较喜欢用黛力新治疗,这是一种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有些人服药后症状消失了,但仍有许多人并没有解决问题,最后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才到精神科就诊治疗。另外有梅核气的患者常就诊于耳鼻喉科,但是消炎药并不能改善这种症状,颈肩部酸胀的患者多数认为自己是颈椎的问题,多会就诊于神经内科或骨科。其实上述的症状均是躯体性焦虑的表现形式,这些症状很多不是单独存在,多是几种症状同时伴随,同时在躯体性症状的背后还有患者的紧张担心等精神性焦虑的症状,但是这些常常被患者和医生忽视。第五个问题:如何检测自己是否焦虑以及焦虑是否严重?如果我出现了上面的躯体不适的表现,如何才能确定是焦虑症的症状呢?首先如果你是首次发作,应当先做一些相应的检查予以排查,比如出现胸闷、心慌,你可以做一下心电图——如果是年轻人你可以去运动一下,如果是心肺的问题,运动后胸闷心慌会加重,如果是焦虑呢,运动后症状会减轻。但是如果怀疑是急性心脏病,最好不要运动。另外你也可以借助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自我评估。目前最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是GAD-7,共有7个条目,比较简单,根据总分进行评价:0-4分提示没有焦虑,5-9分提示轻度焦虑,10-14分提示中度焦虑,15-21分提示重度焦虑。
万一真的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多动症,父母应先坦然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要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才能协助孩子面对各种障碍。多动症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病因和症状,制定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在内的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药物可改善多动症孩子的行为问题,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降低活动量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应用于6岁及以上的患者。目前国内常用药物主要有两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评估使用。注意:不可私自停药,服用精神科药物并不会导致孩子痴呆、变蠢,服用药物后出现的副作用,家长可与医生合作,密切留意孩子服药后的情况,再由医生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大部分不适的症状都可得以缓和。2.心理治疗3.物理治疗
双相障碍BPS-DPP循程诊疗案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张海生双相障碍是脑障碍,会导致一个人心境、能量和功能的显著改变。有这些障碍的个体在明显的心境发作期有极端而强烈的情绪状态。这些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心境起落。下面以案例的形式给大家介绍双相障碍的临床特征、病因、评估诊断、治疗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希望可以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一、来访者基本信息及背景王某,女,三十余岁,已婚未育,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医疗行业。王某五六年前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且反复发作,平均每年有1~2次轻躁狂发作,表现为易激惹、思维联想加快。虽然服药能暂时控制稳定病情,却出现一些明显的副作用,如双手震颤,影响其正常工作。最近新婚的她又收到家里婆婆的施压,想要其生孩子,王某在犹豫的同时又到美国顶级经济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让她兴奋的同时,又陷入了纠结之中。因此,她本次以缓解药物副作用,减少复发,是否出国留学和是否生小孩的问题等诉求或困扰前来就诊。经王某自述每当其抑郁发作的时候食欲下降,不怎么吃东西,完全不想跟人交流,经常哭泣,有自杀的倾向。每当其轻躁狂发作的时候通常情绪非常的激动,滔滔不惧,购物欲望非常强,会买很多东西,完全跟之前的抑郁状况颠倒过来,非常兴奋,有很多与人交流的欲望。在轻躁狂不发作的时候,情绪也非常容易激动,在脑海里面会有很多攻击性、很狂躁的想法,但我不会把它付诸行动。即使有时候心里面很暴怒,但是一般还是能够控制住。情绪比较激越的状况也是经常会出现,我确实有那种周期性的变化,有时候是特别安静的一个人,有时候心里面是特别狂躁的状态,两种状态其实都会有。因为整体来说人比较安静,就会把这种变化掩盖下来。就诊经历五六年前,第一次去看心理医生,是因为当时遇到感情挫折,非常抑郁,有自杀倾向,就去看了心理医生;第一次看病的时候被诊断为抑郁症,吃了舍曲林,吃了半粒,当然就出现很明显的轻躁狂,言语增多,思维激越,疯狂地购物的行为。第二次,换了一家精神专科医院,诊断为双相障碍,服药拉莫三嗪、奥卡西平、阿立哌唑、碳酸锂、丁螺环酮,共五种药物,虽然长服药可以控制我的病性,让我能够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长期服药会存在一些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如震颤,手抖,有时候下巴也会抖,在我跟别人社交的时候问题就非常大,而且容易复发。家庭背景来访者本身是学医的,认为其父亲是典型双相障碍,但其父亲自己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未曾就医。其叔叔诊断为焦虑症,其他的直系亲属精神状态正常。王某的父亲有很典型的童年创伤经历,在他很小的时候,其父亲(也就是王某的爷爷)就抛弃了他和母亲(也就是王某的奶奶)。他从小生活非常孤单,也很不幸福。所以他人格上一直比较偏激、偏执,他受的教育也不高,个性非常暴躁。但是他周期性地会对自己的评价变得非常低,很忧虑,把自己贬低得一无是处,包括认为给我提供的物质条件差。我爷爷一直非常贬低他,他一般情况下会非常激烈地去辩驳,但是有时候他又会非常认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不行,情绪很低落。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会比较亢奋,而且非常暴躁,非常易怒,跟我母亲也有非常多的争执,家庭暴力就更多了,不管是冷暴力还是肢体上的冲突,都很多。王某的妈妈也有情绪控制的问题,情绪不稳定,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王某生活在一个高压力的家庭,从小和父母关系不好,也没有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现已和父母断绝关系两年之久。二、医学评估诊断症状评估:出现轻躁狂的4症状:易激惹、思维联想、话量增多、疯狂消费,符合轻躁狂的诊断;出现重性抑郁的5症状:抑郁心境、愉悦感和兴趣丧失、自杀倾向、食欲下降,符合重性抑郁的诊断标准。心理测验:Young 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轻躁狂症状筛查问卷、双相谱系诊断量表实验室检查:脑影功能影像检查(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异常)、脑电检查:(抗氧化应激损伤)诊断:王某符合DSM-5的诊断标准,结合心理测验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双相Ⅱ型,大部分以抑郁为主,少部分以轻躁狂为主。三、病因分析通过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分析(BPS)模式对王某的问题进行病因分析四、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王某的具体的病因,联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物理治疗师组成专家团队联合治疗,共同制定了个性化的药物-心理-物理治疗方案(DPP):药物+物理治疗:控制稳定病情,缓解药物副作用,清除残余症状,降低生理易感因素,预防复燃。心理治疗: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帮助王某解决生活中的是否怀孕生子,是否出国的决策困扰,改善王某情绪管理能力,增强情绪稳定性,矫正负性思维,培养积极乐观精神,发掘疾病的诱发因素,提高应对能力。提高人际管理技能,改善亲子关系和适应家庭环境,健全人格,降低原生家庭影响,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复发。此外,检查评估贯穿治疗过程中,平均每四周治疗就进行一次专家评估和专科检查,不断更新和优化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治疗效果,帮助王某早日摆脱疾病困扰,拥抱幸福生活。五、治疗具体过程第一阶段:1-8周阶段目标:平衡药物治疗,降低药物副作用,解决现实生活中是否怀孕生子和留学问题,恢复社会功能。药物治疗:通过专家会诊,针对王某的病情病程病因对王某之前的用药方案进行调整并制定新的药物治疗方案。王某之前的药物方案中,奥卡西平,拉莫三嗪,都是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丁螺环酮主要是治疗焦虑的,阿立哌唑是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但是小剂量使用能够配合治疗抑郁症,同时也起到情绪稳定的作用,我们现在可以暂时不动。五种药里只有一个药是不合理的,存在潜在副作用,而且没有治疗作用,就是刚才说的碳酸锂。因此新的药物治疗方案为拉莫三嗪一次150mg一日2次,奥卡西平一次300mg一日2次,阿立哌唑5mg/天,睡前服用。丁螺环酮一次12.5mg一日2次,以平衡药物治疗,降低药物副作用。心理治疗:通过支持性治疗,增强王某自我功能,并通过SWOT分析,引导王某对于现阶段生孩子的利弊进行分析,让其发现现阶段由于服药和药物副作用、以及双相障碍的遗传概率可能会对孩子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将来如果出现意外怀孕的应对机制和治疗方案。通过空椅子技术让王某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最终她还是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认为国内有稳定的治疗环境,支持自己的丈夫,得心应手的工作环境对自己现阶段的病情治疗更有帮助。物理治疗:采用重复性经颅磁治疗,无创伤,无副作用,可以修复大脑抗氧化应激功能,修复大脑功能性损伤,根除病灶,恢复社会功能。本研究使用Magstim公司生产的rTMS治疗仪,Rapid2型,采用“8”字型线圈。刺激部位选取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治疗强度为110%运动阈值,刺激频率10Hz,每日治疗20min(50串刺激,每串刺激5s,间歇30s),每周治疗5次,一共治疗2周,共10次治疗。每日治疗20min,每周治疗2次,一共治疗8周,共16次治疗。第二阶段:9-16周阶段目标:清除残余症状,矫正负性思维,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药物治疗:拉莫三嗪一次150mg一日2次,阿立哌唑5mg/天,睡前服用,丁螺环酮一次12.5mg一日2次。心理治疗:(1)帮助王某了解可能的诱发因素,提高应对机制。通过和王某的谈话发现,每次王某轻躁狂和抑郁发生时总是与一些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如,王某和父母关系决裂的时会引发其重性抑郁发作,王某最近拿到美国顶级商学院的offer时有再次引发其轻躁狂发作等,发现王某遇到到一些重大生活事件,就会引起情绪剧烈波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轻躁狂或重性抑郁发作,因此,要提高王某的情绪稳定性,增强情绪管理能力。(2)情绪管理:通过情识别个人情绪,增强正面情绪,不带批判地密切关注情绪,掌握情绪管理技巧,合理的宣泄情绪,以此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增强情绪稳定性,增强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减少复发。(3)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和王某的谈话发现其存在非适应性的负性自动思维。通过命名情绪,解释想法如何引起谦虚,区分想法和事实,评估情绪的程度以及对想法的相信程度,追踪某一特定信念的变化,对思维歪曲进行分类和识别,以此发现负性思维,并与负性思维进行辩驳和矫正,形成并强化新的适应性思维。物理治疗:进行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夯实身心基础,降低生理易感性。水平电极放置双侧颞部,采用美国ThymatronⅣ型多参数电痉挛治疗仪的双倍电量刺激模式,治疗前测试患者静态电阻值,范围为250~1500,然后根据受试者年龄、体质量设置刺激能量值。每周两次,每次30min。第三阶段:17-24周阶段目标:缓和亲子关系,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复发复燃。药物治疗:维持药物治疗效果,拉莫三嗪一次150mg一日2次,阿立哌唑5mg/天,睡前服用,丁螺环酮一次12.5mg一日2次。心理动力学治疗通过回顾童年经历,并通过接受家庭事实、处理痛苦、重新适应、发展共情性链接四大步骤,处理童年创伤,把创伤整合成前进道路上的资源。梳理原生家庭的交往模式、教养方式和家庭结构,让王某理解自己的父母,尝试接纳和应对自己不完美的家庭,并通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克林顿的故事让其有所领悟。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善于理解人间的苦难。每个人都是来自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个原生家庭都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关键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奥巴马总统从来不知道有父亲是什么滋味,但是自己却可以做尽职的父亲。他们两个的家庭都不是什么优秀的家庭,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成为了优秀的人。假如人生必须要接受苦难,你现在都接受了,剩下的就都是好事。物理治疗: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周一次,每次30min维持治疗。六、预后经王某反应:经过半年的治疗,多年困扰自己的疾病终于得到了根治,现在的我特别轻松和快乐,不再用和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斗智斗勇,不再担心和害怕双相障碍会毫无征兆的复发,再也不用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