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脊柱外科(MISS)点点滴滴 1:MISS被定义为:在确保手术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或更好的前提下,凭借特定的外科技术来减少手术过程所带来的组织损伤,进而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更快的功能恢复。 为确保MISS手术的有效性,外科医生术前必须对手术进行一丝不苟的决策判断和周密的计划,术前祥尽的准备对手术过程和术后效果产生巨大影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会受益于MISS所带来的潜在的正面效果:更小的组织损伤,更少的出血量和斑痕,更轻微的术后疼痛,更快的术后活动恢复,更短的住院时间,以至于更快的回到职业和个人日常活动中去。最重要的是,这些因手术途径的改进带来的收益不会影响最终的效果,手术疗效与手术通道的大小无关,亦即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方式完全相同。 2:MISS的四个支柱:显微外科技术、微创手术入路策略,、影像及导航技术、微创脊柱外科器械及内植物。 四大支柱中,手术入路策略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和精于操作的,病变作为MISS手术操作的“靶向目标”,术者就要建立一个“靶向手术”的精准通道。 切口选择通常取决于病变目标所在区域的解剖结构特点,尽可能缩小尺寸,还要兼顾美观和功能影响。到达目标区域的通道应该易于显露病灶,尽量借用组织潜在的腔隙,使创伤最小化并易于修复,肌肉肌腱功能得以完整保留。所以,MISS手术首先考虑的时如何建立最合理的手术通道,而不是在病变区域进行何种操作。 随着操作器械和光源以及成像系统的极大改进,“全内镜手术”使通道更加微创,越来越多的医生更倾向于内镜而不再是显微镜。 3:回顾30年MISS走过的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一个十年,研究关注的中心是“如何通过改进手术通道来减轻手术创伤”。2000年后研究主要集中在MISS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近期研究集中在进一步评估MISS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 4:AOSpine通用原则和MISS: 四大通则分别是稳定、序列、功能、生物学。虽然MISS的原则并不一定总是与AO原则完全一致,但是这些通则在实施MISS手术时必须加以考虑。对于MISS手术而言“稳定和恢复序列”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AO通则。通常需要特殊器械的支持,以及多种微创技术结合应用才能实现。从循证的角度讲,只要没有现存和持续的不稳定,即使有“滑椎”存在,当病人根性腿痛持续,腰痛轻微时,单纯非融合脊柱微创手术仍然是很好选择。特别是老年患者。 就“生物学原则”来讲,椎间孔镜手术有争议的是盘内注射造影剂和染色剂,因为椎间盘內没有血液循环,注入的化学物质最后会发生怎样的生物学改变,尚缺乏循证研究。既然染色剂只是帮助术者更准确找到病变组织,随着外科医生镜下解剖的熟练,染色剂注入只是在个别特殊病历中使用。 对于脊柱外科而言,椎间孔镜手术是一大进步!它通过一根特殊的工作管道直达突出的部位,去除压迫神经的髓核,从而缓解症状!具有创伤微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势,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优先选择! 我科自率先在省内开展的脊柱内镜手术以来,已治愈了数百例患者,得到一致好评! 减压后的神经根。手术结束。 患者的疼痛一般会得到立刻的缓解。
很多病人在看病时,医生给他开了X光检查,还要做CT,有些还要做磁共振检查。这个时候,有人就很不高兴了,认为医生是在故意刁难他,“水平不行”,“是为了搞钱”! 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作为医生,总是想把病情搞清楚,而不同的检查手段,有不同的专业价值。 X光(平片),可以清晰地显示骨关节的病变,以及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检查方法简单费用低廉,至今仍是骨关节病变的首选检查。就脊柱外科而言,它可以从大体上观察脊柱的形态,有无骨质增生、有无滑脱失稳,有无骨质破坏,也可以从椎间隙的高度等间接判断椎间盘突出。另外,它还能帮助手术节段的定位。 CT,又叫计算机断层扫描。它通过把椎体和椎间盘层层切割,从而发现椎体或椎间盘的病变,尤其是对骨性结构的诊断价值最高。好比一个白萝卜,用刀横着一层层切片,这样就知道萝卜里面烂了没有,有多严重!它在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引起的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及钙化、骨质破坏以及椎管占位性病变中有较高价值。 磁共振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很高,可以清楚的看到椎间盘突出的范围及大小,在椎间盘突出、脊髓肿瘤及脊髓损伤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显示骨质、钙化组织方面,不如CT。 所以,三种检查有各自优缺点,具有互补性。尤其是需要手术的病情,三种检查都必不可少! 本文系颜学亮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概念:颈性眩晕,是指伴随颈椎病的交感神经症状的病症,如眩晕、头痛、颈痛、耳鸣、视物模糊等。Ryan于1955年首次提出此概念。 2.特点: a.明确的眩晕症状,且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b.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片提示有颈椎不稳 c.排除耳鼻喉科疾病,如梅尼埃病等;排除神经内科的颅内病变,如脑梗等 d.无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3.治疗方案 (1)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共两周 (2)颈托制动,共六周,前两周每天戴(除了饮食、睡觉),后四周每天戴三次,每次二小时 (3)颈部肌群训练:双手交叉放置脑后,头往后仰,双手往前推,形成对抗,绷紧肌肉,坚持3秒钟,放松2秒钟。 早、中、晚各三十次,坚持三个月 总有效率在85%左右 致谢:《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12,钟卓霖、胡建华等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漫谈很多人一提及“腰椎间盘突出”就紧张万分,好像这就是个不治之症,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这大可不必!科学地讲,椎间盘突出是很多人终生不可避免的。这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无论病情多严重,打死也不开刀,另一种是,一有腰疼腿麻,就要求手术,避免瘫痪。这都不可取。什么样的椎间盘突出才考虑手术呢? 临床上,经过严格保守治疗观察的病人(一般是三个月左右),腰疼腿麻无缓解,病情对生活造成影响,或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根,引起神经受损了,一般考虑手术。 另外,对于那些已经明确诊断,症状严重,已出现神经根受损表现的患者,应尽快手术,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抢救那些尚未受损的神经纤维,避免变性坏死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后遗症! 当然,手术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这个在下次再详聊。 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容易引起椎间盘突出。
上周末,应邀为贵州的几位腰腿疼痛患者实施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第一个患者,是少见的神经根囊肿,出现左下肢小腿外侧的疼痛和麻木,行走受限。为其实施椎间孔镜手术,手术顺利,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随访,症状缓解。第二个患者是一位66岁的男性,出现腰腿疼痛近十年,加重五年多,现已几乎无法行走方来入院。椎管严重狭窄行开放内固定手术,侧弯和滑脱均已纠正第三个也是腰椎滑脱患者,70岁,拄拐行走不到二十米即无法忍受痛苦实施后路内固定手术,滑脱己纠正手术均已顺利完成,病人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盛夏季节,享受下当地的火锅。这是在湖南38.39度高温情况下,不可想象的病人的疼痛己解除,我也可以打道回府了
腰椎管狭窄症在中老年人当中不少见,主要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胀痛,行走一段路后出现加重,须休息一段时间方可继续行走。 这是一位72岁老人的腰椎CT片,可见硬膜囊严重受压。她的症状是双下肢疼痛伴麻木,行走约50米后即须停下来休息。这是典型的腰椎管狭窄症。 经椎间孔镜手术,切除增厚的黄韧带,松解粘连,让神经根有自由活动的空间,症状即可明显缓解。 手术后复查,椎管的空间明显扩大。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术后一周顺利出院。
治疗前患者突发腿痛一月,保守治疗无好转,一周前并出现行走困难,且左小腿疼痛难忍。治疗中患者49岁,且腰椎无失稳,只有狭窄、突出,故先选择微创手术(椎间孔镜手术),这也符合阶梯治疗的原则。治疗后治疗后0天术中摘除髓核,患者在手术台上即刻感觉到左小腿的疼痛明显缓解。
什么是腰椎峡部裂? 在腰椎椎体间除了有椎间盘相连接外,还有后方的关节突关节来互相"勾结"固定。 由于先天原因或后天反复的弯腰劳累,可能引起本来就脆弱的峡部出现应力集中,导致断裂。时间久了,椎体间就会出现滑脱,从而卡压神经,出现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 圈中的是断裂峡部 滑脱示意图 做了手术,上了内固定后,滑脱好转。 对于已经CT检查,诊断有腰椎峡部裂,且弯腰或稍有劳累后就出现腰痛的病人,宜尽早手术治疗。 如非要等到受不了再来就诊,会增加手术的难度,手术创伤也会加大,且术后的恢复可能不尽如人意。
极外侧突出的示意图 术中穿刺的侧位片透视图 正位片透视图 孔镜下显示的神经根出口区域 减压后的神经根出口处 治疗极外侧突出的个人一点体会 1.症状重,体征轻,且有时影像学不典型。需仔细阅片、查体 2.核磁不是最适合的,CT反而有优势,最好薄层扫描。 3. 术中穿刺,侧位片要进入椎间孔内,如图2;正位片要达椎弓根连线内侧附近,如图3 4.如能做染色,术中突出的髓核显示更清晰。 5.往头端显露神经根时,切岂挤压神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