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造影上类似于“一股烟雾”,故称为烟雾病。烟雾病在东亚国家高发,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在女性多发,有儿童和青壮年2个高峰发病年龄,脑缺血和颅内出血是该病的2种主要危害,总体上儿童和成年患者均以脑缺血为主,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或脑梗死。而颅内出血多见于成年患者。近年来,烟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脑血管造影是诊断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的金标准,头颅CT和MRI可显示脑梗死、颅内出血、脑萎缩、脑室扩大、微出血灶等脑实质损害。脑血流动力学及脑代谢评估可作为临床症状和影像资料的重要补充。 烟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但是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对于处在慢性期患者或烟雾综合征患者,针对卒中危险因素或合并疾病的某些药物治疗可能是有益的,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凝药等,但需要警惕药物的不良作用。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是烟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治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因为该病呈进展性病程,目前认为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所以应当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
耳鸣发病率高,大部分是神经性耳鸣,目前无好的治疗办法。搏动性耳鸣是指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患者感知到与心跳、脉搏节律一致的耳鸣声音。耳鸣症状长期存在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可导致抑郁甚至自杀。与其它类型耳鸣不同,搏动性耳鸣病人经影像学全面检查后多能检出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绝大部分可以治愈。搏动性耳鸣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动脉源性可静脉源性,动脉源性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动脉瘤、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等。静脉源性包括乙状窦憩室、乙状窦骨壁局部缺损、横窦狭窄、颈静脉球憩室、导静脉扩张等。动脉源性少见,特点是声音大刺耳、在心脏收缩期出现、在体外可听到、不受体位或颈静脉压迫影响。静脉源性多见,特点是声音小、在心脏舒张期出现、通常只有患者听到、改变体位或压迫颈静脉可使声音减弱甚至消失。最近文献指出颅内外静脉的结构和/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搏动性耳鸣的最常见原因。目前的微创治疗方法包括针对静脉窦狭窄行扩张成形,发现静脉窦憩室或扩张行栓塞治疗等,可以治愈搏动性耳鸣,同时避免了以往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及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
“脑卒中”(cerebralstroke)又称“中风”,现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不仅给家庭,也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时间就是大脑”,快速识别脑卒中的症状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性脑梗塞,一分钟延误可能会导致上百万脑细胞死亡。所以脑卒中的救治不只是医生的事情,家属快速识别、尽早送到医院也很关键。现在教大家一种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FAST口诀”。“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突发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或麻木,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应立即拨打120求助。一旦有症状出现就是脑卒中报警,要开始特别警惕,尽快拨打120。在这个过程中,需保持安静,切忌给患者随便用药。同时,减少搬动病患,及时送到就近的医院。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两年脑卒中发生率高达26%。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好发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颈动脉狭窄如何治疗呢?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通常说的颈动脉支架)和内膜剥脱手术治疗。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50%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70%的患者,药物治疗就可以,把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控制好就行,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反之,如果狭窄程度超过这个范围需要介入或内膜剥脱手术。当然,这两种手术方式都很成熟,目的是减少脑缺血、脑梗塞发生率。患者具体情况不同适合的手术方法也不一样。以下患者适合颈动脉支架植入:1、充血性心力衰竭; 2、6周内需行开胸心脏手术;3、近期有心肌梗死;4、不稳定性心绞痛;5、对侧颈动脉闭塞;6、严重的串联病变伴重度狭窄;7、继发性肌纤维不良的颈动脉狭窄;8、对侧喉返神经麻痹;9、颈部放疗或颈部根治术后;10、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11、颈动脉分叉位置高;12、严重肺部疾病。
经常听到中老年亲戚朋友说“过段时间会疏通一次血管”,有的是一年一次,有的是一年多次。当问到为什么疏通血管时,有的说血脂粘稠,有的说年龄大了怕脑梗。当问到怎样疏通时,无非是说输液活血治疗。这种做法是否科学呢? 毋庸置疑,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0%以上,脑缺血、脑梗塞就属于此类疾病。但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疏通血管”是很不科学的。如果只是因为年龄大,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就想当然地“疏通血管”,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出现新的问题,最严重的的就是脑出血。 专业性的“疏通血管”有没有呢? 有,要分几种情况。 1、急性脑血管闭塞。急性脑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塞,如果患者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偏瘫、失语、面瘫等),头颅CT排除了脑出血,建议急诊CTA或DSA明确颅内外血管情况,如发现大血管闭塞,急诊将血栓取出(血管开通)。当然,这个过程时间很重要,一般发病6小时内取栓效果比较好,超过6小时需评估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体积。此外还有很多专业问题。如果发病4.5小时以内也可以考虑药物溶栓,但大血管闭塞溶栓的效果不佳。 2、脑血管慢性闭塞 如果脑血管闭塞时间比较长,或者错过了急诊血管开通的机会,可以做慢性闭塞开通。手术前要做全面的评估,权衡患者获益及风险。一般脑梗塞3-4周,脑血管造影明确导致梗塞的大血管闭塞,脑灌注提示缺血就可以考虑做慢性闭塞的血管开通。 3、脑血管狭窄。包括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大血管的狭窄。这些狭窄绝大多数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如果狭窄程度重是需要治疗的,也可以叫做“疏通血管”。比如颈动脉狭窄做内膜剥脱术,主要就是将颈动脉斑块剥掉,增大血管内径,减少脑缺血、脑梗塞发生率。就像把水管里多年沉积的水垢去掉一样。当然,另外一种方法——支架植入,也是扩大血管内径,改善血流的方式。同样可以起到减少脑缺血、脑梗塞发生率的效果。 所以,不要想当然去“疏通血管”,不仅花钱不治病,而且带来新的问题。建议有病到正规医院诊治。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需规律服药将各项指标控制好,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率。如果需要“疏通血管”,要根据具体发病情况,听取专业性建议。
面肌痉挛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是很多患者及家属经常问的问题,医生也要一一交代。手术后第一天一般就可以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个别患者会有呕吐,多数与运用镇痛药物有关,镇痛泵停用后多会好转。开始少量进食,逐渐增加。手术后个别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一般不剧烈,会逐渐好转。手术后第一天如无特殊情况心电监护、吸氧可停用,尿管也可拔除。手术后如有排气、排便饮食可过度到普食,吃东西也没有忌口的,当然以清淡及有营养的食物为主。手术后伤口不要碰水,如伤口有渗出需及时换药。手术后一般10天拆线,患者一般出院后在当地医院或离家较近的医院拆除就行。手术后注意伤口保暖,避免冷风吹,注意休息,可减少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发生(一般术后10-20天)。
很多面肌痉挛患者或家属在选择手术前会有很多疑问,比如:手术是否微创、手术疗效怎样、有没有并发症等等。为方便就医,在此一一解答。 从病因上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微血管减压术)是成熟的手术,骨窗仅有一元硬币大小,手术在显微镜或内镜下进行操作,还是很微创的,术中、术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基本没有影响。手术总的有效率在95%左右,所以疗效还是很好的。手术有并发症发生率,在大的医疗中心在2%左右。 如何使手术安全有效是患者关心的事情,也是医生追求的目标。目前新华医院神经外科以颅神经为特色,是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本中心有电生理监测仪,通过术中实时监测可评估手术疗效,同时该中心还提出了血管减压的各种证据、手术材料选择及减压技术、内镜下减压方法等,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疗效,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面肌痉挛手术采用发际内小切口,不影响美观。术后一般4-7天就可出院。
面肌痉挛绝大多数属于原发性,通常由于面神经颅内段受到血管压迫导致脱髓鞘引起。面肌痉挛一旦发生很难自愈,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影响生活治疗。面肌痉挛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肉毒素治疗、手术治疗。目前仍没有治疗面肌痉挛的特效药物,所以药物治疗一般效果比较差。肉毒素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开始注射可缓解3个月左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变差,且不能治愈。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一种从病因上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所以一旦确诊面肌痉挛,病程超过半年,首选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患者症状,影像检查只起辅助和参考作用。典型的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部阵发性跳动或抽动,常常由眼睑开始,随着病情的进展向下至面颊部,无面部麻木及其它不适。多数患者在情绪激动或生气时容易诱发出现。所以,常常听到患者将每次和别人讲话或紧张时跳得越厉害,抽动严重的时候眼睛睁不开。面肌痉挛绝大多数单侧发病,很少出现双侧。体检除发现面部抽动外一般无其它阳性体征。根据这些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基本就可以诊断出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多数是原发性,是由于血管压迫面神经颅内段导致脱髓鞘引起。当然临床也存在继发性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周围肿瘤、动脉瘤等因素引起。所以对于面肌痉挛患者,需要做面神经磁共振检查,一方面看看面神经周围血管压迫情况,另一方面排除肿瘤及其它继发性因素。
对于医生来讲,面肌痉挛与面瘫还是很容易鉴别的。但是对于患者或家属,因为没有医学背景,两者常常混淆。现将两者总结如下,并附上两张典型图片,以便于区别。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兴奋性增高,发作无明显原因,常先出现眼睑跳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口角抽动。不典型面肌痉挛也可先出现口角抽动,然后出现眼睑抽动。发作呈阵发性,情绪激动、生气常容易出现。患者除面部抽动外无其它不适。 面瘫是面神经或其传导通路的功能障碍,发病有很多原因,如感染、外伤、肿瘤、出血等。从分类上大体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双侧额纹是对称的,一侧眼裂以下肌肉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对侧歪斜,鼓腮瘫痪侧漏气;周围性则是一侧面部肌肉包括额肌全部瘫痪,除了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对侧歪斜外,这一侧额纹消失。面瘫严重眼睛闭不上。 从治疗上两者完全不一样。面肌痉挛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肉毒素注射一般有效期在2-3个月,也就是说容易复发。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最好的方法,也是从病因上治疗该病的方法,创伤小、有效率高。 面瘫治疗要复杂很多,需要根据面瘫的病因、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当然,面瘫后也会出现面肌痉挛,这毕竟是少数,以上都是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