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主要症状。假如你感染了新冠病毒,出现发热时,一时不能上医院就医,而家里又有中成药时,怎样选择较科学?首届全国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风湿免疫科名誉主任范永升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发热类型,帮助大家正确选择中成药。一种是风热型,这种发热往往会伴有咽干、咽痛、口渴。中成药可以选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桑菊感冒片、芙朴冲剂等等。第二种是风寒型,风寒型的发热往往会伴有鼻塞、流清水鼻涕。这个时候可以用荆防颗粒、九味羌活颗粒等等。第三种是胃肠型,就是发热的同时往往会伴有全身沉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这个时候可以用藿香正气颗粒/胶囊,或者可以用午时茶颗粒等等。第四种寒热型,所谓寒热型,就是一阵阵发热,接下来又一阵阵怕冷,所谓寒热往来。中医认为这个是病在少阳,所以可以用小柴胡颗粒等。第五种是便秘型,便秘型就是在发热的同时又怕冷,同时大便不通。中成药可以选用防风通圣丸,解表攻里。范永升教授提醒大家,中药治疗发热也是需要非常谨慎的,大家选用中成药治疗发热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服用。如果服用3天以上热度没有减退,症状反而加重的,比如呼吸困难,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
范永升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余年,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干燥症、硬皮病、白塞氏病、痛风等风湿免疫病有深入的研究。范永升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余年,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干燥症、硬皮病、白塞氏病、痛风等风湿免疫病有深入的研究。主委谈养生(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都市快报联合推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是医生而是自己,无论是未病前的预防,还是患病后的康复,都一样!然而,不同的病有不同的调摄方法,为此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选派一批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与都市快报一起,联合推出“主委谈养生”专栏。我相信,主委们的经验会给大家的防病治病提供借鉴与帮助。——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 范永升见习记者 谢谨忆说起风湿病,在医学分类里不算是个常见病种,至今也没有特别好的治愈办法,然而这医学领域里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像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都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皮肌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血管炎、痛风等,也给患者带来漫长的痛苦,不仅该病本身,还有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全国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范永升,三十多年前就意识到单纯用西药治疗风湿病,有副作用,难以根治,而中医典籍对这类疾病有悠久记录,可提供有效的治疗或有益的补充,于是他毅然决然选择了这个小众病种作为专业方向,一头扎进风湿病的中医治疗研究中去。如今,范永升教授已经是国内中医治疗风湿病的领军人物,他的门诊总是一号难求。对于迁延难愈的风湿病,范永升教授认为,除规范用药外,患者的日常保养对稳定病情也很重要。总原则:祛风、化湿、散寒、清热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从中医的角度说,风、寒、湿是风湿病的致病因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古时所说的“痹症”即为风湿病。人们体虚时若正好感受到环境中的风寒湿,内虚外邪相合,就可能导致发病。目前风湿病很少能完全治愈,一般发作的急性期会比较痛苦,有的还比较危险,因此患者日常需好好调理,避免复发,尽量把病情维持在稳定期。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原则为祛风、化湿、散寒、清热,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也可遵循这四个原则。夏季莫贪凉,吹空调、吃冷饮有讲究70%-80%的风湿病都会有关节病变,发病时大小关节都有可能红肿热痛。以关节病变为主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炎等患者,在夏季反而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因为我们现代人夏天大多会处在阴凉的空调环境。有风湿关节病的患者大多是“内湿”的体质,脾胃虚弱,尤其要注意防寒防潮。冷风为风寒之邪,因此注意不能让空调风直吹人体;夏季潮湿,湿度高时,也可用空调的“除湿”模式。若工作环境空调温度低,建议风湿关节病者还是尽量穿长袖长裤长裙,把关节遮起来,衣物可以选薄薄透气的,但尽量遮上一层,又能挡风,又能防寒。另外,少吃寒湿之物,如冰啤酒、海鲜等。冰箱里拿出来的菜肴最好加热再吃。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水果等先在常温里放一放,脾胃虚弱者最好等其温度升到常温后再吃。冰淇淋之类甜腻之物易在体内“化湿为痰”,阻碍脾的运化。实在拒绝不了诱惑请小口慢尝,切莫贪图一时舒爽。还有各种生食,比如色拉、生鱼片之类,“生助湿”,单吃生食本不要紧,但生食的食材为了保持新鲜,往往需冷藏,“生+冷”的食物就要尽量少吃。不太推荐风湿病人游泳号称最好的运动“游泳”,范会长倒是不太推荐给风湿病患者。因为游泳环境通常湿气重。游泳场馆水温恒定的还好些,有些自然环境中的河水、溪水,冰冷彻骨,“湿+冷”对风湿病人而言就不妥了。实在喜欢游泳的,游过上岸后一定要用温水再冲冲身子,可以吃点“藿香正气散”发散一下湿气,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喝点姜汤,出点汗,也会起到发散的作用。但风湿病人也还是要适当运动的。适当的做些自己喜欢的运动,不要太猛烈的,都行。运动至有微微的出汗感,能有效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促进血液循环。不要运动太过至大汗淋漓,会伤元气。其实健康人夏季运动也是一条原则,范永升教授说,无论工作多忙,自己每天都会坚持走上二十来分钟,中间再做上一套广播体操,其实不拘什么动作,活动开筋骨就好。当然,同理的,风湿病人平时洗澡也不要用冷水,要用热水。薏仁粥、生姜吃起来饮食宜清淡、有规律,多样化。油腻助湿,少吃。滋补类的食材如羊肉、狗肉、阿胶等不要吃。可多吃点冬瓜、丝瓜、绿豆汤,冬瓜利小便;丝瓜清热利湿通络;绿豆汤清热解暑。范永升教授特别推荐大家多吃点“薏苡仁粥”,用薏苡仁适量,加几颗红枣,熬成粥日常吃即可。我们平时听到薏苡仁用于“健脾除湿”的功效较多,其实薏苡仁还有“祛风湿”的功效,薏苡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作用,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等等。《金匮要略》里有 “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方”,就是专门用来治疗风湿痹病的。范永升教授也建议大家夏季可以多吃点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长期在阴凉的空调环境,多吃点化湿散寒的生姜,是极好的。可用生姜三片,红枣三颗,放适量水,大火烧开,小火再煮5分钟后当日常茶饮。秋季滋阴,冬季保暖,春季防反复范永升教授也提到了其余三季风湿病人的养生要诀。快要到来的秋季,比较干燥,大家要注意滋阴润肺,可多吃点水果、铁皮石斛、西洋参、白木耳等。干燥综合征患者要尤其注意补充水分。冬天,主要是保暖防寒,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易发病,要特别注意关节处的保暖,以及对软骨关节的保护。春天,气候变化多,红斑狼疮等风湿病易反复,“虚邪赋风,避之有时”,要及时增减衣物。风湿病人尤其注意尽量不要感冒,别看小小感冒本身似乎都不能称之为病,但往往会引动宿疾,加重病情。一旦发生外感,必须及时治疗,不得勉强劳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养心安神是健康的关键风湿病大多迁延难愈,患者往往会担心药物副作用、生活质量、经济负担等问题,身心备受折磨。 在多年与风湿病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范会长深有感触的是,有些风湿病人常伴有焦虑恐惧,抑郁自卑的情绪,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需要疏解。“这么多年的临床中可以看出,情绪比较容易波动、激动的病人,病情也会反复波动得多一点。所以风湿病人一定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很重要。”范永升教授说,有一种说法,“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穴补,穴补不如神补”,“神”即指情绪,虽不一定确切,但也说明养心安神是健康的关键。有个长期在范永升教授这里治疗的病人,二十出头就得了红斑狼疮,当时脸上有红斑,还伴有肾损害。但她心态很好,性格开朗,坚持规范服用中西药,不会把病情的后果,或者药物的一些副作用放在心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如今已有十五年了,病情一直控制得很好。六年前她还生了第一个宝宝,如今正打算生二胎(红斑狼疮病人若病情控制不佳生育有风险)。“‘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记住这句话,平日里注意休息、好好睡觉,凡事不要想太多,促进免疫功能恢复,病情自然就稳定了。”
一、门诊时间、地点及挂号方式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风湿免疫科范永升1 .周三上午(隔周一次):双菱路102号,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门诊部挂号方式:电话预约或者现场挂号;挂号费:200元; 预约热线:12580; 预约时间说明:提前1周(周三)下午2点左右开始预约下周周三上午的号。2 .周四上午:庆春路23号,浙江名中医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挂号方式:可以分别通过网络、电话或者现场挂号;挂号费:200元; 网上预约平台:支付宝-医疗-预约挂号-浙江省中山医院-名中医馆; 电话预约:拨打电话12580或114; 预约时间说明:提前1周(周四)下午3点左右开始预约下周四上午的号。3.周五上午(隔周一次):潮王路318号,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名中医馆挂号方式:现场挂号或者网络、电话预约;挂号费:200元;网上预约平台:网上挂号/ 浙江省新华医院 / 名医馆特需,或关注微信公众号“浙中医大二院”;电话预约:拨打电话12580或114;预约时间说明:提前1周(周五)下午3点左右开始预约下周五上午的号。4.周六上午:上城区解放路与皮市巷交叉口(浙二医院西侧100米),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门诊部挂号方式:现场挂号或者电话预约;挂号费:200元; 预约热线:0571-87686890;预约时间说明:提前3天(周三)上午8点整开始预约当周周六上午的号。二、特别提醒:1.请患者朋友选择就诊时提前1-2天电话咨询所在门诊地点,确认是否出诊,以免带来不便。附各门诊咨询电话:①周三上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门诊部(双菱路102号),咨询电话:0571-86713287②周四上午:浙江省名中医馆(庆春路23号)咨询电话:0571-87238010③周五上午:浙江省新华医院(潮王路318号)咨询电话:0571-85267115④周六上午:浙江中医药大学门诊部(皮市巷6号)咨询电话:0571-876868902.周三与周五为隔周出诊,其中周五不出诊的那一周周五上午为病房查房时间,具体出诊的时间请关注范永升教授2021年的门诊日历。
一、梅雨季节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中医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天人相应,就是指自然界和人体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梅雨季节是指五月中下旬到六月中上旬,江南地区雨水特别多的一个季节。这个季节的特点是潮与闷,潮指环境潮湿,闷指人体感到气闷。因为湿度高、气压低,所以可以对人们产生许多的不良的影响,一般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一些亚健康或者患有慢性病的人群,他们会特别感到精神疲倦,全身困重,胃口不好,胸闷等。二是在这个季节会出现许多容易发生的疾病。比如皮肤方面,有湿疹、荨麻疹,还有真菌感染的癣。再比如风湿类疾病的关节炎的关节症状也特别多。所以梅雨季节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二、中医的湿就是自然界的水吗?中医的湿病是指什么? 中医湿与自然界的水是有关系的。一般来说,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聚。中医的湿与自然界的水相关联,但不能划等号。梅雨季节的中医湿病是指在湿度高的环境之下,对人体机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病理状态。它对人体的影响会很多,比如会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功能、泌尿功能、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可出现胃纳不佳、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体倦乏力等。因此中医的湿病是很广泛的,有专家说,“湿非一病,百病兼之”,就是讲湿邪致病非常广泛。 三、端午节门窗挂艾叶菖蒲有祛湿作用吗,梅雨季节应该如何养生? 端午节老百姓有门窗挂艾叶、菖蒲的习俗,本意是避邪。因为艾叶、菖蒲都有芳香化浊的功能,所以同样有化湿的作用。对于梅雨季节的养生,首先应该遵循养身的一般原则,如调畅情志,注意锻炼,合理饮食,劳逸结合等等,这些是一年四季都应该遵循的原则。但中医的养生很重视因时制宜。《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说的是养生应该按照四时的规律,适应气候的变化。因此,梅雨季节的养生,我建议大家做到三多与三少;一是多注意通风除湿,少使用冷空调。因为注意居住、工作环境的通风,有利于减少湿邪的侵袭,而梅雨季节,湿度高,大多时候天气偏凉,如果使用冷空调,往往易于感冒,所以应该尽量少用。二是多运动锻炼,少静坐安卧。适当的跑步等运动,有利于血液循环,有利于促进人体代谢,通过运动让人体出点汗也有利于排出湿气。反之整天坐着躺着,既影响消化功能,也容易导致湿邪内停。三是多吃一些暖胃化湿食物,少吃一些生冷瓜果及冷饮。暖胃化湿的食物首推生姜,生姜辛温散寒,喝点姜茶有利于散寒除湿,也可以在烧菜的时候适当多放些生姜,会起到同样的作用。北京广安门医院101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至今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还坚持上门诊。他有服醋泡生姜的养生方法。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除湿养生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物,比如山药、薏苡仁、莲子、芡实等,可以煮粥或烧成菜爻,均有利于健脾除湿。与之相对,梅雨季节则不适合吃寒凉水果,例如西瓜,梨等。过食这些寒性的水果易导致水湿内停,也包括冰淇淋、雪糕、冰啤酒等,这一类的饮品既性寒又糖分多,易于助湿生痰,所以也宜多吃。这一季节还可以用些其它的方法除湿养生。比如可以佩戴香囊,香囊中有许多芳香的中药,如佩兰、薄荷、苍术等等,把香囊挂在房间,或者汽车里,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芳香化湿的作用。二是可以采用穴位按摩,如选择足三里穴位,一天按两次,每次按一两分钟,简便易行,也能健脾化湿。当然如果人感受了寒湿,出现头身困重,精神疲倦,想呕吐。大便溏等身体不适症状,也可以选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散或藿香正气胶囊来进行治疗。藿香正气散多用于中暑,但其实用于梅雨季节寒湿,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只要我们既注意环境的改善,又注意运动和食物的调摄,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地度过这烦人的梅雨季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的“端”有开端和开始的意思,“午”有阳的意思,是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火。因此,端午节蕴意炎热天气的开始,炎热蒸腾着湿浊之气,江南大部也正进入了梅雨季节,常常阴雨菲菲,连月不开,气候异常潮湿。对风湿病友来说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按照传统端午时节每家每户都会在门楣之上或者堂前插上一束艾叶和菖蒲。艾草,性温纯阳之性,避秽化湿,能通十二经;菖蒲,辛温,祛风散寒除湿、能通九窍。艾草、菖蒲二味中草药均气味芳香而持久,能够祛湿醒神避秽;性味辛温,能够通畅血脉,散寒除湿。古人认为将艾草、菖蒲悬挂于门楣或者堂前可以抵御邪气和秽浊之气侵入家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艾、菖蒲性温、味苦、无毒,具有温气血、防腐袪湿、芳香开窍、散寒湿的功效,灸之则明遂诸经而治百疾。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悬挂艾叶、菖蒲或燃烧艾叶确实具有杀菌、消毒以及预防瘟疫之病流行的功效。端午节也有佩带香囊的习俗,它的作用与悬挂艾叶、菖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香囊里通常装以艾草和菖蒲为主,此外还有如藿香、佩兰、白芷、麝香、冰片、香附、川芎等芳香化湿行气的中草药,具有芳香避秽、化湿袪浊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驱除蚊虫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但须注意少数芳香类中药具有活血通经和走窜之性,如麝香等,孕妇应谨慎或避免使用这类香囊。其次,端午时节,湿气偏重,特别是江南大部分地区正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潮湿闷热,不仅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又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故消化系统的疾病发生较多,如纳差、腹泻、急性胃肠炎等。对此,根据端午时令特点可以适当服用藿香正气水、薏苡仁粥、荷叶粥以及绿豆粥等,并将具有芳香化湿的中草药如菖蒲、青蒿、柚叶、香茅等一起煎水代茶饮用,以化湿解毒,调节人体胃肠功能,预防湿浊之邪对人体造成伤害。此外,我国多地都有端午吃咸鸭蛋的习俗,元朝医家吴瑞在其所著的《日用本草》中记载:“鸭蛋有滋五脏三阴,清虚劳之热,去暑解躁,补血利水,养胃生津之功。”中医认为咸鸭蛋性微寒,味甘咸,具有滋阴清肺养胃、化湿利水消肿的功效。因此,因时而言,咸鸭蛋适合于湿气偏重的端午时节食用;因地而言,咸鸭蛋适合于湿重的南方地域食用;因体质而言,咸鸭蛋适合于湿热体质,并易上火的体质食用。但是咸鸭蛋味咸而不可多吃。同时,端午时节天气潮湿闷热,细菌和病毒容易滋生繁殖,更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换鞋袜,勤换衣被,保持身体干燥,以防止病菌的滋生和感染。最后,端午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节,又值梅雨当令,天气潮湿闷热,湿邪又具有重浊之性,常常阻滞人体气血运行,加之现代社会工作强度大,容易出现忧郁烦躁、胸闷纳差等症状,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体气血和脏腑的功能。此时可以适当加强体育运动,以调畅气血运行、调理脾胃功能和代谢,做到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晚唐诗人周朴的这几句诗,道出了春游踏青,无限风光的景象,但在这美好的春色里却潜伏着致病因素——“过敏”。 5月5日是立夏。春夏之交,气温转热,草木茂盛,户外活动随之增加,这时人们经常会出现皮肤干痒、皮疹、鼻子痒、打喷嚏和流眼泪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这些症状都是因过敏引起的。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阳光紫外线由弱到强,植物生长变得旺盛起来,花粉在空气中弥漫,整个外界环境中的过敏原增多。许多过敏是在这样一个综合的环境因素下造成的“季节性过敏症”。此外,此时因食物和药物所致的过敏也时常发生。 那么什么是过敏? 过敏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界物质,比如花粉、海鲜、冷空气等,所产生的一种过度反应,从而造成异常反应的全身综合征,或损害特定组织或器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花粉病等。发生过敏主要由有两个因素所决定,一个是人体本身就是过敏体质,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接触了过敏原。 列举以下较为常见的几种过敏原: 吸入性过敏原:花粉、尘螨、灰尘、真菌、动物皮毛、羽毛、寒冷的空气等;食物性过敏原:牛奶、鸡蛋、花生、海鲜、坚果、芒果等。接触物:化妆品、油漆、酒精等;此外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中医对过敏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过敏的产生主要是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邪气是指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正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亏虚。其中正气虚与现代医学的过敏体质相类似,邪气与现代医学的过敏原相统一。 为什么春夏之交容易过敏呢? 中医学认为,春季五行属木,风气为盛,而风为百病之长,其在过敏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风邪外袭,郁于肌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可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则可发生风团丘疹;风邪善行而数变,故疾病变化多端,皮疹骤起骤消,游走不定,遍及全身,瘙痒无度;风邪内干于肺,肺失宣肃,则咳嗽、气喘、鼻塞、喷嚏。夏季五行属火,其性为热,“热能动风”,风就是过敏反应重要的因素。春夏之交,其象为“风火相煽”,其季节的特殊性,造就了过敏的高发。 中医药治疗季节性过敏历史悠久,通过对过敏本质认识,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即扶助正气,补肺固卫,健脾补肾;祛邪即祛除邪气,疏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疗效。但过敏的治疗是次要的,其主要还在预防,即中医所谓的“治未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风湿免疫病的病友也容易出现过敏,所以要更加注意预防。 那么如何预防过敏?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患者首先必须避开邪气,即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灰尘、真菌、动物皮毛、油漆、化纤、塑料等等;忌用磺胺类、青霉素类药物等。由于各人过敏原各不相同,过敏患者可以去医院做过敏试验,找出过敏原,尽可能避免接触。 二、起居有常,冷暖适宜。过敏患者应顺应气候变化,起居有常,及时增减衣被,宜穿棉织品内衣,避免感受外邪加重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更要注意气候的变化。春夏之交,乍寒乍暖,更要衣着适当,注意保暖。 三、清淡饮食,忌食发物。患者饮食必须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肥甘厚味,忌食发物,如香菜、蘑菇、海鲜、鱼虾、螃蟹等。对明确有致敏的食物,必须绝对禁食。 四、保持心情舒畅。患者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恼怒等情志刺激。因为不良的情绪刺激可使过敏加重,如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结肠炎的发作,都与情绪因素有关,这类疾病患者尤须舒畅情怀。 五、适当锻炼,劳逸结合。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以增强体质,补给正气,减少或减轻过敏的发作。 六、分别轻重,及时就医。对已发生过敏的患者,要迅脱离过敏原;症情较重的,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发作期患者须休息,避免劳累。
立秋之后,阳收阴长,天气转凉,雨水减少,萧瑟燥凉,此时燥邪伤人是其主要特点,故有“秋燥”之称,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统称为“秋燥症”。《素问》中记载“肺主秋,秋属燥,五行归金,在人主肺”“燥胜则干”就充分说明了秋燥易伤津损肺,秋燥伤人,常常会出现干燥少津的临床症状,如口鼻干燥,口唇干裂,喉咙干渴,咽痛、口腔溃疡,眼睛干涩,皮肤紧皱粗糙,大便干结等,并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而出现干咳,或诱发哮喘、秋季腹泻等疾病,所以常有“多事之秋”之说。 然而有一种疾病与“秋燥症”相类似,也往往被大家所忽视,它就是“干燥综合征”。如果出现口干舌燥,喝水也不解渴;鼻腔有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咽干唇燥,吞咽食物都困难;眼睛干涩、灼热、发痒、眨眼时疼痛似有异物;便秘、反复的腮腺肿大等等。如果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就要警惕“干燥综合征”的发生。 “干燥综合征”和“秋燥症”虽都有口干、眼干、皮肤干燥及便秘等症状,但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泪腺、唾液腺、汗腺、皮脂腺等,引起眼干口燥等症状。本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表现为“重女轻男”,患者中女性占到了9成以上,尤其是更年期女性。由于“干燥综合征”导致唾液及泪液分泌的减少,常常会诱发各类口腔和眼科疾病,严重者可出现猖獗龋齿(多个蛀牙及牙齿呈片状剥落)、角膜溃疡甚至穿孔失明,皮肤瘙痒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女性患者还会出现特有的阴道液体分泌减少,自觉干涩,影响性生活。“干燥综合征”还会累及其它系统和脏器,如肺脏、胃肠道、肾脏、关节、肌肉、血管等,造成诸多的临床改变,如肺间质纤维化、慢性萎缩性胃炎、肾小管性酸中毒、关节炎等等,其中肺脏是最易累及的脏器之一,与中医的“燥易伤肺”的理论相吻合。“干燥综合征”可单独存在,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也可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以防累及内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秋燥也会引起眼干、口干、皮肤干等症状,许多患者很容易误认为是“秋燥症”。“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口眼干燥,但其程度一般没有“干燥综合征”重,同时不会累及内脏系统,通常情况下可根据这些差别作一简单的鉴别。但在很多情况下,“干燥综合征”症状表现复杂,还要与干眼症、结膜炎、角膜炎、糖尿病等疾病相鉴别,患者本人很难判断,此时应及时去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除了一些常规检查外,还必须做泪腺、睡液腺分泌功能检查、抗核抗体(ANA)、抗SSA及抗SSB抗体、免疫功能、类风湿因子检测等。必要时可以做唇腺活检,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秋燥症”和“干燥综合征”不仅病理性质不同,其治疗方法也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一般“秋燥症”只要注意适当多饮水,饮食上少吃或不吃燥热之品,而适当多吃一些滋润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萝卜、莲藕、荸荠、蜂蜜等,必要时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调理,服用一些养阴润燥的中药后,往往就可以缓解秋燥症状,而且随着气候的变化,秋燥的症状也会得到自然改善。“干燥综合征”则不然,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风湿免疫病科就诊,请医生给予治疗,包括局部替代治疗和全身治疗。因泪液分泌少而致眼干明显者,可外用人工泪液替代治疗以减轻干眼症状,并可预防角膜损伤;因唾液分泌少者,饭后要及时漱口或嚼口香糖以防止蛀齿;同时还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口服药有羟基氯喹、白芍总苷等免疫调节剂,少数症状重者还需服用糖皮质激素甚至细胞毒药物。此外中医药对本病通过辨证治疗,在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疗效。 “秋燥症”和“干燥综合征”虽然病理性质大不相同,但两者的临床表现却十分相似。入秋后,天气干燥,秋燥往往会诱发或加重“干燥综合征”的症状。秋燥会使皮肤毛孔收缩,皮肤表面的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从而使得皮肤表面得不到足够水份的润养,从而加重“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燥”的症状。那么受到秋燥困扰的人群,特别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如何在秋燥季节补充水分保持湿润?首先,每天要适当多饮水,多食用一些水份丰富的瓜果蔬菜,如雪梨、萝卜、莲藕、荸荠等;其次,洗澡不可过勤,以免使皮肤变得更为干糙、瘙痒,同时洗澡时水温不宜过热,避免使用碱性肥皂,特别是在浴后要使用保湿剂,以缓解皮肤干燥症状。此外,也可通过食疗来减轻秋燥的伤害,如选用药食两用的滋润之品煮粥食用,如百合、银耳、芝麻等等。只要注意了这些,就可以帮助干燥综合征病人安然度过秋燥时节。
对江南来说,梅雨季节一过便是酷暑,暑天如何养生?暑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作息时间也有别于其它季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总的提醒人们要有好的作息规律。暑季是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这个时候要顺应自然,要调摄和养护自身的阳气,不要轻易耗伤,中医在“三伏天”倡导的“冬病夏治”就是遵照这一理论来防治疾病的,《素问》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之説。暑季养护阳气除了夜卧早起进行调摄外,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夏天不可因天气炎热而过食寒凉或冰镇的食物,有时需要适当进食温散之品,传统的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暑季不仅天气炎热,暑湿也盛行,不仅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又容易滋生细菌,故消化系统的疾病发生较多,如纳差、急性胃肠炎。同时,天热食物容易变质,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所以在夏季一定要保证所吃食物是清洁卫生的,切不可食用不干净的食物。对此,根据时令特点可以适当服用藿香正气水、佩兰叶、薏苡仁粥、荷叶粥以及绿豆粥等以消暑化湿,预防暑湿之邪对人体造成伤害。此外,暑夏之季,天气炎热,为了适应炎热的环境.人体皮肤毛孔张开,通过大量排汗以降低体温,容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的流失,中医的“伤津耗气”多由此造成,因此,暑季在适当补水的基础上,可常选用药粥来滋阴补气,如在煮粥时加入适量的百合等食药两用之品。由于暑季天气炎热,故常常会发生中暑,所以此时应选相对阴凉的居所,以避免热辐射和防止暑邪所伤,特别是患有特殊疾病的人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日光性皮炎等更应避免阳光的直射。夏暑之季皮肤缓而腠理开,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侵犯人体,同时根据《千金要方》中记载: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避暑纳凉时,应避免空调、电风扇等长时间对身体的直吹,类风湿关节炎、雷诺氏征的患者,更应注意,以免诱发和加重病情。暑天炎热.更要注意调畅情.诚如《素问》中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这就是要人们注意调整情绪,不要因为工作压力、家庭琐事等而心生急躁情绪,而损害机体。在炎炎盛夏,若能不生厌倦急躁,情志调畅,心境愉悦,则心静气和,有益于养生。
春季养生三原则 春季养生的原则可概括为三句话:一是早睡早起提精神,二是踏青交流调气血,三是酸甘并用养肝脾。1、早睡早起提精神 充足的睡眠是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基础,而早睡早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古人“日入而息,日出而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讲的“夜卧早起”也应该是指充足睡眠基础上的“早起”。夜卧早起的根本目的是克服倦怠懒惰的思想,振奋精神,从而有利于人体阳气的升发,有利于肝气的舒畅调达。 关于睡眠与肝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唐代王冰在注释时讲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血归于肝,既发挥了肝脏藏血的功能,也起到更好涵养肝脏的作用。当然,《黄帝内经》中还有一天24小时中人体营卫之气分别循行在十二经脉中的记载,譬如晚上11时至次日3时是子丑时辰,为肝胆经气所主。这些理论都有待于深入研究,但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肯定是对人体机能,包括肝脏机能的恢复是有好处的。反之,起居无常,睡眠不好,则不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临床上也可常常看到有些肝病患者因睡眠不好引起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情况。2、踏青交流调气血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故称肝为刚脏。春季为肝当令之时,春气升发,最易影响肝脏条达之性。所以临床上可发现春天,尤其是油菜花开的时节,精神类疾病复发是最多的时候。春天影响肝脏条达之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情绪亢奋,导致肝气升发太过的大怒伤肝,表现为烦躁易怒;二是情绪低落,引起的肝气郁结,表现为精神抑郁,哀声叹气。这两种类型都会影响肝气条达,损伤肝脏,影响健康。春季养肝,最重要是调节好自身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肝气疏泄条达,维护健康。一是可以踏青春游,踏青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春季活动。从生理上看,踏青有利于人体健康。春天阳气升发,树林里、田野、河边空气清新,饱含氧离子,人走到户外,亲返大自然,投入大自然怀抱,最有利于肝气疏泄,吐故纳新,振奋精神,清除疲劳,陶冶性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讲的就是他对春游杭州西湖后的感受,甚至在他的《春游》诗中还发出“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的感叹。二是注意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南宋词人辛弃疾讲到“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说明一个人在工作生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对此不可一个人闷在心里钻牛角尖,整天闷闷不乐,而应该主动找亲朋好友交流倾诉,只要敞开心扉,与人交流,集思广益,打开心结,肝气得以疏泄条达,往往就会勿药而愈。3、酸甘并用养肝脾对于春季养肝应该用什么性味的食物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用酸味,有的不赞成用酸味,也有的主张用辛甘之品,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首先,五味与五脏有相对应的关系,酸与肝相对,所以适当服用一些酸味的食物或药物对于养肝是有好处的。这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记载。《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酸入肝”,《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欲酸”。其次,吃酸味食物不可太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过食酸味,不仅不能起到养肝作用,其结果是适得其反。《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灵枢·五味篇》“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都说明过食酸味对身体有害而无益。第三、在食用酸味食物同时,注意适当服用甘味和辛味食物。中医五味养生,除考虑补益目标脏器以外,还需注意到脏与脏之间关系,脏腑之间的平衡。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到春天应“省酸增甘”讲的就是这一道理。因为按五脏关系,肝木制约脾土,如果服酸味太多,肝气过盛就会进一步抑制脾土,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加强甘味食物的补充,以充实脾的功能,使肝脾保持平衡。那么,为什么还要注意服用辛味的食物呢?因为春气升发,辛味食物能起到辛散理气的作用,有利于肝气的条达疏泄,并与春季气候特征相适应,与中医春夏养阳原则相符合。可见,春季五味养生基本要求是:在适当服用酸味食物同时,可增加服用甘味和辛味的食物。具体的食材、药材介绍下面5种:(1)木瓜 木瓜既是水果,又是药材,《中国药典》谓其性味是酸温,入肝脾两经,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的作用。平时适当吃些木瓜能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舒缓筋脉的作用。 类似的既是食材又是药材的还有桑椹子、枸杞子都有同样的养肝护肝作用。(2)韭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入足厥阴经,乃肝之菜也。”明·缪希雍《本草经疏》也讲到韭菜“以其味酸,故入肝而主血兮,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气药也。”这些都说明春天适当吃点韭菜,可起到辛散理气,疏肝和胃的作用。类似的食物还有葱、蒜、姜,都能够发挥升发阳气的功能。(3)白菊花 白菊花味甘苦,辛平,入肺肝两经。《本草正义》谓“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春气升发,易于引动肝气、肝阳,出现头晕头眩头痛之类病症。用白菊花泡茶,既能疏调肝气,又能平抑上逆肝阳或肝火,最适合春季养肝。如能采用杭白菊未开放的花蕾——胎菊,则效果更好。(4)淮山药 《中药大辞典》谓山药,性甘平五毒,入肺、脾、肾、胃四经,具有健脾,厚肠胃,补肺益肾的作用,常用于脾虚泄泻等病症。春天服用山药,符合孙思邈《千金要方》“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观点,目的保持肝脾及五脏功能的平衡协调。山药既可制成菜肴,也可与粳米煮成山药粥食用,起到健脾养生的功效。 类似的药食两用品有米仁、大枣等。(5)灵芝 灵芝是多孔菌种灵芝属真菌,古人视灵芝为草本菁英,禀天地之灵气,故灵芝又冠有“仙草”之美称。《神农本草经》将灵芝列为上品,谓“久服,轻身不老”故长期以来灵芝就作为滋补强身、延年益寿养生的重要食品或药品。灵芝“益心气,安魂魄,增智慧”,不仅对改善睡眠有较好的作用,而且对保护肝脏也有很好的功效。湖南省人民医院曾有报道,用灵芝糖浆口服液治疗肝炎患者50例,其中49例有效,总有效率达98%。因此春季养肝可用灵芝15g 菊花10g 粳米100g煮成灵芝菊花粥,服用能起到散风热,清肝火,降血压的作用。春季养肝的注意点1、中医养生最主要的依据是人的体质或证候,主要针对体质、证候,其次才是适合气候、时令、环境等因素。2、中医理论中有五脏与五味、五色等有相对应的关系,这主要是说明自然界与人体关系密切,并且有一定的规律,但不能将其绝对化。
入冬后,天气渐渐变冷,有些人会手足不温,特别是接触冷水后会出现手或足的发白发紫,并伴有发麻甚至疼痛,遇热或过段时间自行又会出现潮红和手足变热,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雷诺氏症”,这一症状如果长此以往会症状加重而出现指端的溃烂,同时这一症状也是许多风湿病免疫病的早期表现,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硬皮病以及血管炎等,因此,当有上述“雷诺氏症”的表现时须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雷诺氏症”又称“肢端动脉痉挛”,是因寒冷或情绪过激等刺激后出现的肢端动脉痉挛,动脉痉挛后导致手指血氧的供给不足,所以会出现手指发白发紫、麻木甚则疼痛,遇热或手温渐渐升高后动脉痉挛自行逐渐缓解,手指血氧的供给得到恢复,所以又会出现手指的潮红和变热。本病可归属中医的“血痹”、“脉痹”等病的范畴。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为寒冷的季节,此时阳气弱,寒邪最甚,而寒邪具有主“收引”和“凝滞”的特性,容易引发或加重血脉的不利甚至不通,因此“雷诺氏症”容易在冬季发生或加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雷诺氏症的防护: 1.注保暖,避风寒:冬季气温低,要随时根据温度的变化恰当增添衣物,外出时可以带手套保暖双手,避免使用冷水洗漱、洗衣等,勤晒被褥,睡前可用温热水泡脚,有条件出可用干艾叶煎水泡脚以更好的达到温阳散寒的目的; 2.注重饮食调理:尽量避免食用一些生冷的和性寒的食物,适当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平时也可喝生姜红糖茶以驱散寒气,同时也可吃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因为维生素E具用扩血管的作用,可以促进末梢循环从改善雷诺现象,如核桃仁、芝麻、瘦肉、花生、乳类、蛋类、莴苣等; 3.保持情绪的畅达平和:情绪过激也是引发雷诺氏症的重要诱因,因此保持情绪的平和顺畅也很关键,由于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常会引发一系列情绪问题,此时要学会缓解压力,如学会听音乐、和朋友聊聊天、适时选择短途旅行等等,中医在防病治疾病方面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论,认为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以使人体气血流畅,正气存内,对于防治疾病有重要意义; 4.保证足够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人体的阳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在夜间分泌较白昼低,此时的抗病能力也下降,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特别是冬季,可以使人体正气存内,从而能够抵御外寒。 5.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和锻炼,有助于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黄帝内经》记载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冬季运动不宜太剧烈,一般运动到身体微微汗出即可,这样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冬季温度低雾霾较大,晨练不宜太早,尽量不在室外运动,避免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