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想到原本要受两趟罪的手术 , 五十分钟就完成了 。 ” 六十多岁的马大伯高血压病十年有余,7个月前曾突发脑梗,当时医生建议他进行脑血管造影术以准确评估病情,但在马大伯的恐惧担忧和孩子们的种种顾虑下,他最终不愿进行脑血管造影。出院后虽按医生的指导服药治疗,但仍有左侧肢体感觉障碍和无力。最近半个月他出现了明显的活动后心慌、胸闷、气短,最终不得不前来就诊。老年心血管科的医师初步判断他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就收住院进一步诊疗。鉴于六十多岁的马大伯同时有多种疾病,为了更好地为他制定优化的诊疗方案,老年心血管科的医师请来了老年神经科的医师一起研究讨论,这正是这些年来医学发展的新理念之一的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 老年心血管科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一些生化检查结果,初步判断他有冠心病,而且大概率有冠脉狭窄病变,建议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如果存在指征,还可能需要进行支架治疗。老年神经科的医师对马大伯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查体,调阅分析了马大伯7月前的颅脑影像学资料和颈动脉彩超后认为,马大伯的颅内外大动脉有狭窄病变的情况,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详细评价颅脑的血管情况以及侧枝循环等,以防止马大伯再次出现卒中。这意味着马大伯需要进行两个造影手术。 马大伯得知了医生们的计划后顾虑重重。一方面,他觉得刚刚步入老年身体就出现众多问题,而且每一种问题似乎都不简单,今后岂不成了重病缠身之人?另一方面,又要心脏造影,又要脑血管造影,两个手术,哪能吃得消呢? 主管医生看出了马大伯的顾虑。他已经和老年神经科的医生制定好了一套方案,准备为马大伯进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众所周知,心脏的冠状动脉和脑动脉都是人体动脉系统的不同部位的血管,同属一个系统,休戚相关。众多的研究表明,冠脉病变和脑动脉病变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有冠心病,那么他的脑血管也很可能存在病变。反之亦然。然而,由于现代医学的专业分化特征非常明显,许多时候,对于存在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在诊疗时往往只能做“单选题”,要么在心内科进行冠脉造影,要么在神经内科进行脑血管造影。这种单一学科诊疗的模式显然隐藏着诸多弊端:一方面,患者的心脑同处于一个循环系统,却被局限的评估方法所割裂,无法获得整体化的病情判断;另一方面,如果患者需要进行整体化的全面评估,就需要进行两次造影术,经受两次动脉穿刺的痛苦过程。更有甚者,曾有患者因冠脉病变发生心梗后给予冠脉支架不久,就出现了一侧肢体瘫痪、失语的脑卒中。这都是片面的评估方法带来的弊端。随着理念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用心脑血管联合造影的方式一举解决上述弊端,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诊疗过程。 “是不是心脏和脑血管一起做造影,就能少遭一次罪?”听了医生的一番解释,马大伯显然感觉到了一些慰藉。这一次,他不仅得到医生肯定的答复,还了解到这两种手术可以在手腕上穿刺即可完成。传统的脑血管造影时,以往通常会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路径,患者不但需要腹股沟备皮,手术后还需要下肢制动24小时左右,腹股沟局部还要加压包扎,相当难受。另外,由于术后卧床时间长,有些患者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致命的并发症。通过手腕的桡动脉路径穿刺点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很低,制动时间更少、术后可以来回走动上卫生间,不用严格卧床,患者的痛苦更少。医生历数桡动脉路径的诸多优点后,马大伯一家终于放下了心,同意进行经桡动脉心脑血管联合造影。 此前,老年病院的心内科和神经内科医生已进行过几例心脑联合造影,手术流程早已顺畅,配合十分默契。手术当天一大早,老年病院神内的谷医生和心内张医生同时就位,首先进行冠脉造影。只见张医生熟练地进行着操作,穿刺、置鞘、进入导管、造影,不多时,冠脉造影完毕。看看手术室墙上的钟表,只用了20分钟不到。 由于这种手术是局麻,马大伯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们的讲话,他的手腕部只是在打麻药的时候才感到一点疼痛之外,其余时间跟平时躺在床上没有什么两样。医生们一边进行着操作,一边和马大伯聊着天,这样可以很好地缓解患者在手术中的心理恐惧。 接着,神内医生上手了。由于有了已经建立的穿刺通路,一切都驾轻就熟。不到30分钟左右,所有的脑血管造影步骤即告结束。 联合造影结果显示:马大伯的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90%,右冠状动脉狭窄80%,脑血管右侧大脑中动脉分支中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医生们很快对治疗方案进行了讨论,由于马大伯冠脉左前降支严重狭窄,是造成他目前症状的主要病因,具有植入支架的适应症。而脑血管造影发现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和左侧椎动脉因目前没有相应的症状,且颅内代偿较为完善,可药物保守治疗观察。 于是,医生与马大伯进行了沟通,得到马大伯的同意后,顺利植入了一枚小小的冠脉支架。当医生告诉马大伯,心脑造影和支架已经做完时,马大伯做梦都没想到,令他一直纠结、不安、恐惧的两次手术,居然在几乎没有什么痛苦的情况下完成了。 经过这次介入治疗后,马大伯的心慌、气短症状明显缓解,马大伯当天就在病房里走来走去,恢复很快,观察一两天后就可以出院了。马大伯连连赞叹:“这技术太了不得!手上一个针眼儿大的伤口就把两台手术做完了!”医生叮嘱马大伯出院后要坚持按嘱服用药物巩固病情。 这种经桡动脉穿刺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支架术以其安全、舒适、费用低、患者恢复快和血管评估全面等诸多优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近年来,老年围手术期卒中的预警干预规范、老年人用药处方安全监控、老年综合评估的建立等技术不断建立,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病院根据老年疾病的特点,通过多学科协作,顺应现代诊疗理念,正在形成更多诊疗特色,为老年医学的高质量发展和老年患者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做着更多的努力。
长安健康公益接地气的健康科普讲座4月10日早上9点开播敬请收看收看方法:用手机扫描图片下方的二维码或用手机微信中长按二维码即可进入讲座直播
接诊的大多数眩晕患者症状很快就会得到改善或痊愈,但有一部分患者的症状经过几天的治疗症状并不见好转,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疾病的疗效好坏首先取决于疾病本身。受制于医学的发展现状,人类无法治愈所有的疾病。事实上,能够治愈的疾病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疾病无法治愈,大多数疾病可以改善,一部分疾病毫无办法,这种局面会伴随人类很久很久。眩晕疾病也是如此。以最常见的眩晕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为例,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正确的复位治疗获得痊愈,而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这是因为前者的病因机制研究比较清楚,而且也找到了针对这种病因的治疗方法,后者的病因机制相当模糊和复杂,医学只是获得了一部分方法去治疗它。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系前庭症状应激诱发了整个前庭功能紊乱,在心理异常背景下出现前庭感知异常慢性化调节紊乱。这种机制背后的潜台词是我们不能像治疗耳石症一样可以速战速决,因此对这种疾病的治疗困难性和长期性应当充分认识。前不久在门诊治疗的一位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患者服用了半个月的帕罗西汀后留言:“药都吃完了,一点用都不起。”字里行间折射出这位患者对于这种疾病缺乏应有的了解。以我们的诊疗经验,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治疗需要综合、长期才有望改善。综合是指不仅要用药物,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前庭康复治疗和必要的认知行为治疗,长期是指治疗要坚持数月到数年的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治疗才会开始产生改善作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去如抽丝之类的俗语用在这种疾病的治疗中是很确当的,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均不可抱有过分的期望值,而应当对该病治疗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实质充分了解。回顾那些得了这种病经过治疗后获得较好疗效的病例,可总结出改善的主要经验,一是患者对这种病有充分了解,二是长期坚持不懈落实医嘱。只有这样,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这种难治的眩晕方可逐步改善直至治愈。
“没想到住了3次医院,这次才把我头晕的问题真正解决了。”说这话的是家住东郊的64岁的刘女士。一年半前,她正坐着看电视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眼前的家具和电视都在晃动摇摆,刘女士描述说,就像地震时的那种感觉,几十秒钟才逐渐平息。她当时非常恐惧,不知身体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赶紧让老伴拿来电子血压计测了血压,发现比平时高很多。老伴也很担心,就给孩子们打电话,把刘女士送到医院。急诊进行了一系列检查之后,没有发现具体的问题,就把刘女士安排住进神经内科病房。住院一周,刘女士的脑血管、心脏、前庭功能等检查都没有发现严重的问题。住院期间,滴注了一些液体,口服了一些药物,刘女士的症状有所缓解,但眩晕仍时而不时地发生。最后出院时,医生考虑诊断是眩晕综合征。回到家以后,尽管按医生嘱咐,她每天服用倍他司汀和氟桂利嗪等几种治疗眩晕的药物,但刘女士的症状时轻时重,似乎又回到了原先的状态。当坐着和站着的时候,不知怎么就会出现一阵眩晕,因此刘女士越来越担心哪一天会突然晕倒,这很难让她的生活象往常一样。有一天,当她正在做中午饭的时候,这种眩晕又突然发作了。刘女士站立不稳,想用手去扶着旁边的东西,不料把厨房的一些器皿都推到地上打碎了。这一次老伴更加担心,但那时正值疫情十分严重的时候,也不敢送刘女士到医院去就诊,于是就只能在家捱着,很少活动。去年七月份的时候,疫情逐渐平息下来,刘女士终于有机会再次去医院就诊。刘女士思忖着是不是这次看中医会好一些,于是就去了一家中医院住院进行了诊疗。住院期间一系列的检查照例没有查出特别的问题,医生给了颈椎按摩、理疗和针灸、中药,刘女士似乎觉得舒服点,但住院期间眩晕仍时有发作。无所适从之下,刘女士出了院。很偶然的机会,刘女士所在的家属院有一位老太太告诉刘女士说有家医院有专门看眩晕的门诊,她2年多前眩晕就是在那儿看好的。刘女士决定前去一试。眩晕门诊的医生仔细询问过刘女士的病史之后,心里有了初步的判断。他告诉刘女士,目前的情况,没有必要住院,在门诊完善几项检查即可。但刘女士治病心切,于是医生就把她收住院进行诊疗。几天后,刘女士所做的一些检查出来,医生告诉她所患的这种眩晕病很可能是一种叫做前庭阵发症的疾病。此后,医生给她开了一种叫做卡马西平的药物,让她每天服用2次,每次半片。说来神奇,自从刘女士服用了这种白色的小药片之后,她的眩晕就再也没有发作。住院一周之后,刘女士满怀欣喜地出院了。半年之后,刘女士再次来门诊复诊,她问眩晕门诊医生,这半年她再也没有发生过眩晕,病是不是已经治愈了,药能不能停?医生告诉她,这种药物需要长期小剂量维持治疗。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前庭阵发症这种疾病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词。人脑发出的第八对颅神经主要传递人体耳部听力和前庭平衡位置的信息。前庭阵发症的发病机制据研究认为与第八对颅神经在颅内受到血管的压迫和刺激有关。这种病的主要表现是短暂的、持续数秒到数分钟的眩晕感,病人会突然感到周围物体的晃动、自身不稳以及偶尔天旋地转感。相当一部分病人还可伴有一侧面部的麻木、耳部听声音遥远等感觉等。这种症状会反复发作,有时数天发作一次,有时一天发作多次。大部分病人在某种固定的情况下出现。由于这种疾病比较少见,很多时候往往容易造成诊断延迟。这种疾病的治疗,通常选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多数效果很好。极少数病人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进行血管神经减压术。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尽管前庭阵发症这种疾病并不危及生命,但由于患者经常发生眩晕,因此大多数患者存在心理性恐惧、担心和焦虑,从而,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的受到影响。有些时候,在驾车等情况下眩晕发作还可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应当加强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断。
五十多岁的胡阿姨最近右手越来越麻了。初为奶奶的她,每天辛勤打理家务做饭洗衣,自然是虽苦犹乐。但不意间出现的病症却打破了这天伦之乐。最初是有一天包饺子的时候感觉右手又麻又疼,后来几天,这种症状越加严重,于是不得不到医院让医生诊疗一番。验血、拍片、磁共振、B超、神经电图……医生最后给出了胡阿姨手麻的病因:腕管综合症。随着医生给胡阿姨讲解什么是腕管综合征,胡阿姨慢慢明白了这病的根源是干活太多。想来也是,一辈子都是勤劳善良的家庭主妇,得了孙女,这喜悦之下,干活更欢了,于是得上了这腕管综合征。疾病是身体在警告胡阿姨,该歇歇了。果然,胡阿姨休息了一周多时间后,她的手麻的毛病悄然消失了。六十多岁的江先生有天早上起床后感觉右手发麻,刷牙的时候觉得握不紧牙刷,自己思忖着是不是昨天晚上睡觉姿势不好压着胳臂了,活动活动可能就好了。于是继续洗脸吃早点出门逛公园。结果在公园里还没走到一圈,就实在撑不住了,一起锻炼的老友问他怎么不舒服,才发现老江语言含含糊糊,意识到问题严重,急忙叫了120送到急诊,很快诊断结果就出来了:脑梗。经过治疗和康复,虽然有一些好转,但仍然落下了语言不流利、右手握不住筷子等后遗症。那么,手麻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如果不知道由哪些疾病引起,就有可能出现看病走弯路,找不到对症的专业科室。因此,了解一下手麻的病因很重要。腕管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拇指、食指、中指的疼痛和麻木,严重者可出现手大鱼际肌萎缩。主要是由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缺血、无菌性炎症所致。上文提到的胡阿姨就属这种病因。治疗方法主要有减少患手的用力操作、制动、支具固定、局部理疗按摩,大部分可获缓解。部分患者还需要局部封闭、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吲哚美辛等和糖皮质激素类如泼尼松等。七叶皂苷钠、维生素B12等也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如果上述治疗均不能缓解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From upperlimbclinics.co.uk糖尿病糖尿病会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或神经损伤,出现刺痛和麻木。这种手麻的特点是通常为双手、双足麻木,有时伴有灼烧感和刺痛感,累及的范围象手套袜套一样,越到指尖越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医治,还会出现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必须强化控制血糖,才能减少糖尿病引起的手足麻木。From peripheralneuropathybayarea.com营养不良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神经的髓鞘合成障碍,出现手脚刺痛或麻木。正常情况下,人从饮食中可获得足够的维生素B12,肉、蛋、奶和我动物内脏、带壳海鲜都是维生素B12的丰富来源。因此,长期素食者可发生维生素B12的缺乏。此外,胃部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胃癌等也会引起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由于一种叫做内因子的蛋白质的缺乏,维生素B12无法很好地为机体所吸收,最终引起B12的缺乏。维生素B12缺乏不仅可引起周围神经的损害,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病变如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颈椎病随着年龄增长、颈椎劳损和使用不当,颈椎的曲度逐渐出现异常,椎间盘退变或急性损伤会导致颈椎间盘滑脱或突出,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出现手臂麻木、无力和放射性刺痛。颈椎病引起的手麻最常见的是一侧尺侧两指(小拇指和无名指)麻木。此外,颈椎间盘突出症还可出现走路不稳、站立时踩棉感、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是减少颈肌劳损、颈椎保健锻炼、物理治疗、制动和药物治疗。神经受压较重或脊髓具有明显压迫时,应进行手术治疗。From parashospitals.com药物和毒物一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可引起神经损伤或神经病变,通常影响周围神经,引起手脚等四肢麻木、刺痛。常见的药物如胺碘酮、顺铂、长春新碱、异烟肼、甲硝唑、苯妥英等,毒物很多,包括乙醇、甲醇、铅、汞、丙烯酰胺、铊等。如果手麻由这些物质引起,治疗首当其冲是减量和停用相关的药物,其他的治疗包括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6等。创伤物理创伤也会导致手部麻木。如果外部事件,如车祸,割伤、拉伤或压迫了手部的神经,很可能会造成手部麻木。其治疗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具体部位。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上肢的过度使用可导致肘部周围肌腱的炎症和微撕裂,会在肘部外侧产生疼痛的烧灼感,炎症会导致手部麻木。之所以被称为网球肘,是因为它常见于从事球拍运动的运动员。然而,它仍然是许多其他活动的常见损伤。治疗方法通常是结合休息、物理治疗和治疗疼痛和炎症的药物。高尔夫球肘(肱骨内上髁炎)与网球肘相反,疼痛和炎症集中在肘部内侧。和网球肘一样,手部麻木是可能的症状。物理治疗、休息和止痛药物通常会帮助高尔夫球手肘,并防止其复发。From ultracarepro.in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低钾血症、酸碱平衡紊乱(如碱中毒)、过度换气(比如快速呼吸、哭泣)等也可引起手部麻木。治疗要避免诱因、纠正紊乱的内环境。雷诺病雷诺病是指当人将四肢小血管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时,小血管会发生痉挛缺血,导致手部麻木、疼痛、刺痛和跳动,伴有手部苍白和潮红相间的颜色改变。雷诺病治疗主要为避免诱因、发作时给予硝苯地平等药物。Cited from The Merck Manuals脑部病变各种脑部病变,尤其是脑血管病,可引起手部麻木。其中,脑梗塞是最常见病因之一。通常,这种手麻伴有该侧整个上臂麻木。上文中提到的江先生就属这种病因。其他的疾病包括脑出血、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治疗因具体疾病不同而各异。脑血管病发生后,要知道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功能,要注意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尽大可能减少疾病的影响。右上肢麻木、行走不稳半月。诊断:多发性硬化其他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腱鞘囊肿、甲状腺功能减退、脊髓病变、狼疮、梅毒、胸廓出口综合征、莱姆病等也可引起手麻,不同的疾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应当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由上可见,引起手麻的病因纷繁复杂,常见的有腕管综合征、颈椎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药物引起的神经病、机械性压迫、维生素B12缺乏、网球肘、脑血管病;而较少的病因包括很多形形色色的疾病。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各异。
本文将回答几个问题:1. 卵圆孔未闭是什么病?2. 卵圆孔未闭有哪些危害?3. 发现卵圆孔未闭就要做手术吗?31岁的郭女士,因为经常头痛、眩晕发作,到处看病总看不好,于是来到眩晕门诊。医生看了她既往所做的一大堆检查后,给她开了一个特别的检查——TCD发泡试验。B超室的医生给她的胳膊上注射了一点震荡的生理盐水后,用超声仪器在两侧太阳穴的地方做监测,结果很快出来:刘女士的TCD发泡试验是阳性,提示刘女士有卵圆孔未闭这种情况。刘女士一脸雾水:阳性是什么意思?严重吗?怎么办?一向非常健康的42岁的胡先生在午餐后突发口眼歪斜、右侧肢体无力,诊断为脑梗塞,住院后医生为他进行了一系列检查试图明确这么年轻就发生脑梗的具体原因,结果显示,胡先生的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一系列常见的脑梗塞病因均是正常的,唯独发现了一个他从未听过的病——卵圆孔未闭。医生判断,胡先生的这次脑梗很可能与这个卵圆孔未闭有关。那么,什么是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未闭有哪些危害?发现卵圆孔未闭该怎么办?卵圆孔未闭一定就要做手术吗?本文将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依据近年国内外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回答以上问题。1.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未闭是一种病吗?卵圆孔,心脏里左右心房之间的一个结构,因形似卵圆形,故名。卵圆孔在胎儿时期是没有闭合的,因为血液要从此孔流过。出生后,由于新生儿的肺开始工作,卵圆孔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开始慢慢弥合(生命就是这么神奇!)。大约在小婴儿半岁至一岁时,卵圆孔就会弥合。不过,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卵圆孔并不能完全闭合,会留下大小不等的缝隙,像门帘一样隔在左右心房之间,这种情况就称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可以这么说,卵圆孔未闭几乎是每个新生儿都存在的现象,不过在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大多数人的卵圆孔都闭合了,大约25%的人没有闭合,形成了卵圆孔未闭。因此,我常常给病人强调,卵圆孔未闭最好不要把它当成一种病,应该当成一种“发育变异”更合适一些。2. 卵圆孔未闭有哪些危害?绝大多数人如果不做特殊的检查(比如上面所说的TCD发泡试验,或者右心声学造影和经食道超声),是不会知道自己是否有卵圆孔未闭的。因此,卵圆孔未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出现了一些其他疾病,有心的医生为他们进行了相应的检查时才会发现。这些疾病包括:脑卒中(主要指脑梗塞)、其他栓塞、偏头痛(包括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前庭性偏头痛)、房颤、低氧血症、减压病等。换言之,这些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卵圆孔未闭有关。卵圆孔未闭与上述疾病的关联程度相当低,以至于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把上述疾病的病因归咎于卵圆孔未闭。理由很简单:既然那么多(高达25%的人)都有卵圆孔未闭,为何没有那么多人得脑梗塞、偏头痛?我们都知道,人的血管里实际上无时不刻在产生着血栓,同时又无时不刻在溶解着血栓,这种平衡过程受到严密的调控,其中肺脏像过滤器一样把流过肺部的静脉血中的血栓过滤掉,呼吸之间,把干净的富含氧的血液流回心脏。前面已经谈到,右心房的血液来自静脉,本应流向右心室,继而运送到肺脏去清洗充氧,但如果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存在卵圆孔未闭,则右心房的血就会在某个特定时候(比如憋气、使劲等)直接略过肺脏而抵达左心房,及至全身。这种血液中的“脏东西”比较多,就有可能造成血管痉挛、堵塞等情况,从而出现脑梗、偏头痛发作或眩晕等症状。3. 发现卵圆孔未闭怎么办?一定要做手术吗?不管何种原因,在检查时发现卵圆孔未闭,都无需紧张,前面已经陈述过,大约25%左右的人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绝大多数卵圆孔未闭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如果进行检查后确定存在卵圆孔未闭,医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比如年龄、症状、卵圆孔的大小、颅脑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和你的个人意见)给予建议。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医生的建议与每个医生所掌握的信息和审视问题的角度有关,尤其是面对卵圆孔未闭这个问题,医学界尚未能获得完全而清晰的共识。那么,哪些人应当进行卵圆孔的封堵术?这个问题其实比较难以回答。下面这些研究的关键数据可能可以反映出医生做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治疗决策时难处:为期2年的CLOSURE I结果表明,卵圆孔未闭封堵后患者卒中复发率为2.9%,而药物治疗的复发率为3.1%(似乎比封堵的患者高了一点儿)。然而,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2%。为期四年的The PC 研究结果显示,在卒中复发率方面,封堵和药物治疗之间差异不大。但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还是为期2年的RESPECT是一项意向性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封堵术和药物治疗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8%和3.3%(这个研究中封堵和不封堵的差别拉开了)。对于伴有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卒中患者,封堵术5年时卒中复发的绝对风险降低3.4%,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9%。……凡事皆有利弊。由上可见,卵圆孔未闭的封堵亦然。不久前,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更新了关于卵圆孔未闭的专家共识。不妨摘录其精髓如下,供医患参考:对于没有任何症状和卒中病史的患者,不建议对卵圆孔未闭进行干预。在建议患者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前,临床医生应确保进行了适当而彻底的评估,以尽可能排除除卵圆孔未闭之外的其他因素导致了患者发生卒中或其他问题。临床医生必须在讨论卵圆孔未闭的潜在益处(5年内卒中复发绝对风险降低3.4%)和风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9%,非手术期房颤绝对发生率每年增加0.33%)后,方可建议封堵。对于选择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剂。上文中,经过医生的权衡和与患者沟通,最终为郭女士采取了药物治疗的方式,而胡先生则在1个月后顺利进行了卵圆孔未闭的封堵术。至今,他们的病情都控制得很好。总结一下:对于得了中风、偏头痛、反复发作眩晕等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病因检查时,应当把卵圆孔未闭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如果检查出卵圆孔未闭,那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你要做的,是寻求靠谱的医生给你一个适当的建议。主要参考文献:1. Messé SR, Gronseth GS, KentDM, Kizer JR, Homma S, Rosterman L, et al. Practice advisory update summary:Patent foramen ovale and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 Report of the Guideline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2020;94(20):876-85.2.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atent-foramen-ovale/symptoms-causes/syc-20353487.3. 张玉顺,等. 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心脏杂志,2015年.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科普文章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科普文章,讲述了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一些关键知识和科学观点。文章发布以后,帮助了很多人,迄今阅读量超过30万次。然而,每每在临床上遇到一些患者拿着颈动脉彩超的报告单忧心忡忡地询问我有关的问题,比如“我这个颈动脉斑块是不是很危险?”、“去年查体时斑块的大小是***,而今年再检查又变成了***,是不是长得很快?”,甚至有人服用了一年的他汀,再次复查颈动脉彩超仍然提示斑块比以前大了,不知道该如何对待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说得更透彻一些,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刘岗(化名),47岁的政府公务员,平素健康活泼,做事干净利落,工作上顺风顺水,去年刚刚提拔为处长。然而,刚刚过去的一周,他似乎迎来了难以逾越的一道人生的坎儿,整个人有点魂不守舍、忧心忡忡。到底啥事?这要从这次单位的年度体检报告说起。每年,单位都要组织大家进行一次系统体检。刘岗在2019年的国庆节后参加了单位统一组织的体检,当时体检报告结果出来,除了提示体重超标、龋齿、肝囊肿和甘油三酯轻度升高这些无关紧要的异常外,“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那一条当时让他纠结了几天,直到他找过医生,医生告诉他这个也无关紧要,在这个年龄,检查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很常见的情况,只要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适当锻炼、控制体重即可后,他心头的石头才落了地。今年的体检结果出来后,刘岗的体重已经达标,甘油三酯显示正常,然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这几个字依然存在。不仅如此,斑块的后面,居然还缀了一个括号,写着软斑二字。更为可怕的是,当刘岗拿出去年的彩超报告后,他不禁打了一个冷噤:去年的斑块大小是2.2×8.7mm,而今年的斑块大小居然增大成了3.4×15.3mm!“照这样的趋势下去,我的血管很快就会堵上。”这个担忧,就从那一天开始萦绕在刘岗脑海里,挥之不去。于是,那个曾经健康活泼的、做事干净利落的、还沉浸在刚刚升职后的喜悦中的刘岗的人生,似乎突然间变了个天。72岁的刘老爷子是西工大退休的教授。专业的人喜欢把一切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我便有了下面的这张表格。近10年来自己和老伴的所有医疗检查的结果,他都会整理得好好的,请注意这张图片右下角的页码2。他用理工科教授特有的对数据的敏锐的洞察力,肯定了我给他的一个结论:“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几张颈动脉彩超报告单做比较!”刘老爷子说,“我比较了我11年的彩超报告单,其中既没有两张数据完全相同的单子,也没有发现其中存在规律。斑块有一年大,一年后又小了,再过一年却又大了……我老伴的也一样没有规律!”“更有意思的是,2016年我在S医院体检,报告是四个斑块,我有点担心是不是病重了,第二天我专门去了另一家X医院又做了一次颈部血管彩超,结果报告是三个斑块,而且和S医院的没有一个斑块的大小是一样或接近的。前后相隔不超过24小时,而且都是三甲医院,到底哪个更可信?所以,我现在相信你说的观点:几次颈动脉彩超检查的结果是不具有可比性的。”那么,为什么几次颈部血管彩超中关于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报告不能比较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一种缓慢的病理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早期其变化的时间跨度常以数年来计算。也就是说,斑块的生长非常缓慢,数年才会出现一点点变化。当然,如果存在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大量吸烟或糖尿病的情况下,这一过程会加速,但极少会出现几天、几个月时间内就显著变大的现象。第二,斑块一旦形成,理论上是不会消退的。不过,临床存在很少数情况,如显著的生活方式改良、强化他汀和抗高血压的治疗经过漫长的时间,斑块有可能会消退一丁点。也就是说,这种斑块消退的“幸运”并非常态。第三,颈动脉彩超检查尚缺乏统一的规范,不同的检查人员、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手法、探头放置的位置不同、检查的详细程度不同、测量时的主观性不同等均会对结果带来差异。就像一群美术学院的学生,虽然临摹的是同一个模特,但最终的作品却各有千秋。最后,如果超声发现了颈动脉斑块,到底怎样对待才是科学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曾经在公号里已有过论述。总结一下,核心的观点是:要让专业的医师进行评估。不同的斑块影像特征、不同血流频谱、不同位置、不同年龄、不同病史、有无吸烟、血脂水平、卒中家族史、血压如何、血糖如何、同型半胱氨酸高不高等情况综合考虑后才能对是否进行医学干预做出适当的决策。切忌一旦发现报告颈动脉斑块就要求服用他汀治疗,而服用一段时间的他汀再复查彩超后发现斑块并未“缩小”反而“长大”时就变得像本文最初提到的刘岗先生一样忧心忡忡、魂不守舍。因为,对于有些检查结果,如果你太较真,你就输了。
头晕/眩晕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前庭康复如何进行规范的前庭康复呢?2015年我们通过参照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实践制定了一套用于前庭康复的视频教材——《简简单单治头晕——眩晕实用康复操》出版之后备受欢迎许多头晕/眩晕患者在这本教材的帮助下改善了症状,甚至获得了治愈不过随着计算机的迭代光驱和DVD播放器越来越少见许多患者无法获得视频的指导于是我们团队在原康复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拍摄视频放到网上帮助需要进行前庭康复的患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按照视频指导进行康复不过前庭康复一定要有医师的指导才能进行
这是接受华商网“名医面对面”采访的视频。
头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的感觉,有的人是天旋地转感,有些人是自身不稳感,走路晕晕乎乎不稳定,路面起伏不平或者东倒西歪感,还有些人会觉得像坐在船上摇摇晃晃的感觉。有些人的头晕很难表述清楚,比如走路时感觉周围的物体在晃动,眼睛似乎盯不住一个地方……这些感觉都可以归类到“头晕”这个症状的名下。我们神经科学公众号在前面多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些有关头晕的疾病,今天主要介绍可以引起长期头晕的疾病。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锐王先生45岁,是一名建筑设计师,2年多前的一天早上醒来起床时,突然出现天旋地转的感觉,伴有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到168/96mmHg。这当然引起了他极大的恐惧,不知身体出现了什么疾病,于是在家人护送下去了就近的医院,急诊做了一些检查后并无大碍,不过在做磁共振的时候,他又出现了一次天旋地转的眩晕。之后,他在那个医院的心内科住了一周的院,动态血压、心电图、各种血液化验齐齐查了,最后诊断是血脂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他没事。住到医院之后,他的眩晕症状就再没有出现,他的医生说,这两种疾病不会引起眩晕。因此,王先生在忐忑不安中出院了。出院之后,王先生没有发生眩晕的症状,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这种“正常”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令人不安的症状: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经常要去工地。这时他去工地时,总是觉得走路不那么稳当,周围的建筑工地似乎显得很凌乱、晃动不稳,王先生不得不放慢一些步伐,怕不小心会掉到地基深坑里——这在以往,根本就不是事儿。更蹊跷的是,每次停好车后,王先生要穿过一个十字路口才能到达单位的办公楼,本是稀松平常的穿过马路,现在对他来说成了考验。他总觉得自己走路似乎不能完全控制好平衡,担心与穿梭而过的快递小哥的电动车相撞……然而,只要他一回到家中躺在床上,那种晕晕乎乎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完全正常。“你经常去超市购物吗?”我问到。“说实话,这2年多以来我不想外出,就想安安静静待在家里或办公室里。只要我一出去就头晕,更不用说去超市那种乱糟糟的地方了。”分析:两年前王先生的眩晕很可能是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由于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比例,因此虽然他没有经过确诊治疗,但眩晕不再发作可以理解。随后出现的不稳感、运动中的晕晕乎乎的感受,尤其是不能耐受运动和丰富视觉刺激的环境,都提示王先生可能患上了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这种病。在一些情况下,强烈的前庭刺激症状常常会造成比较持久的异常调节环路。那么,王先生到底是否就是这种病呢?变位试验、眼震视图、头脉冲试验、听力检查、颅脑影像……综合的资料分析后,并未发现器质性的前庭系统异常——这都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不过,一个关于神经心理评估的结果,为王先生的诊断明确加上了砝码:他的焦虑和抑郁的评分都达到了中度。于是,PPPD的诊断就这样确立了。之后,我们采用了药物和前庭功能康复结合的方式,经过2个多月的坚持治疗,王先生的症状基本消失了。我们嘱咐他坚持治疗半年以上,这个病就算治愈了。在眩晕门诊,类似王先生的这种慢性头晕的患者比例相当大。然而,能够导致长期慢性头晕的疾病并非只有PPPD这一种,脑血管病、梅尼埃病长期发作、前庭性偏头痛慢性阶段、单侧或双侧的前庭功能损害、多发性硬化、体位性低血压、多系统萎缩、正常颅压脑积水、老年前庭病、听神经瘤、胆脂瘤、前庭神经炎后、内耳的手术后、慢性中耳炎、外淋巴瘘、多发周围神经病、脑震荡、某些药物均可能导致经常头晕、不稳的症状。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分析,寻找到导致慢性头晕的基础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疗效。(本文章首发于“神经科学”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