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化史上最近的瞬间,人类脱颖而出,病毒对我们的生存功不可没。原本就并没有什么“它们”和“我们”之分——生物在本质上只是一堆不断混合、不断闪转腾挪的DNA而已。——卡尔·齐默,《病毒星球》2019年看了卡尔·齐默的这本《病毒星球》,发现20多年以前在医学院学的微生物学并没剩下什么,或者说是那时我对于病毒的理解是错误的。当时只是简单地了解了病毒的构造,了解了噬菌体如何攻破细菌防线、在细菌内成功完成自己复制。一个对这方面没有任何基础和科普的我,只是在考试的压力下记住了噬菌体工作的步骤,感叹于比细菌还小那么多倍、只有电镜才能看见的病毒好强悍,比我们所知道的细菌还厉害。而病毒这两个字,基本限定了我对于病毒的理解——这是一种会致病、有毒的东西。以至于后来学传染病和内科学,自然而然地把病毒作为“一种蛋白质包裹的坏消息”处理,把病毒归类为非常有害的东西,要敬而远之、一旦发现果断杀灭!虽然经过这三年的抗疫,对于病毒的理解加深不少,但这本书才是让我对病毒有了真正比较全面的了解。即使是与世隔绝数千万年的火山洞穴,58°的高温之下没有任何生物的迹象,但在洞穴的水里,每一滴都有超过2亿个病毒,令科学家震撼。但更为震撼人的是,本来以为健康人的肺里是没有病毒存在的(我在看到这一段之前一直这样认为),科学家却发现人的肺里平均有174种病毒!不论是深深的地下,还是撒哈拉沙漠的沙里,南极冰盖之下一英里深藏的湖水之中,新发现的病毒都无处不在!仅仅海洋中的病毒挨个儿排成一排,其长度就达到4200万光年。病毒只包含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内芯,没有生产能量的场所,不借助其它生物自己不能完成“生命”的迭代和延续,也难怪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在2000年仍这样鉴定——“病毒不是活的生物”。但是,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细菌,没有谁能和病毒划清界限,都会成为病毒复制的场所,会为病毒的复制提供原材料和能量。这样看来不是太恐怖了?!其实不然,早在一战期间,德雷勒医生就已经采用噬菌体这种病毒治疗人的细菌感染,虽然非常不符合现代人的常规,却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德雷勒医生的故事甚至被搬上了1931年好莱坞的银幕。而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中也经常会用到一种重要的工具——病毒载体,通过带有科学家研究用的目的基因,这种病毒载体可以让我们达成改造生物基因的目的,当今最为火热的基因治疗(虽然有很多病毒相关的载体尚不能临床应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虽然病毒始终是没有生命的,但生命并不是由宇宙中什么伟大力量在一瞬之间变出来的,而是随着糖类和磷酸盐等原料,在早期地球上聚合,并发生越来越复杂的反应,慢慢演变出来的,有可能是单链RNA分子逐渐生长,又获得了自我复制的能力,生命才得以诞生。体内有很多基因可能最初来自病毒,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病毒”这个词,英文原意本就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致命的毒液。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病毒。
近一年多来,网上盛传XX电视台报道“一个打磨探头往返一下,就能清除心脏血管内的斑块”的技术,经常有患者和身边的朋友问我,“潘医生,这项技术这么好,我的血管堵塞能不能用这个方法疏通一下?”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一起来聊一聊。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项技术是什么?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与这种“一个打磨探头往返一下,就能清除心脏血管内的斑块”的技术最为接近的是冠状动脉旋磨术和定向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关于冠状动脉旋磨这项技术,我在《怎样才能让药物球囊手术效果更好?》一文中有所描述,主要的原理是用镶有钻石的坚硬旋磨头高速旋转,将严重钙化的斑块打磨成5 um左右的细小颗粒,这些颗粒由身体系统所清理。这项技术主要的作用是把被严重钙化斑块堵塞的血管打磨平整,以利于支架与血管贴合,是严重钙化血管安装支架前的准备。由此可见,冠状动脉旋磨术并不是网上盛传的那项技术。再来看定向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这项技术需要使用定向性冠状动脉旋切导管,它由切刀筒、可旋转式圆形切刀、旋转驱动导管、支撑球囊、鼻式头部和导丝组成。从工作原理来看,定向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与网传的那项技术非常相似。仔细对比网上的视频和博客(如图,链接见附注)中的器械及工作原理,与飞利浦公司网站上的Phoenix旋磨系统宣传视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网传视频上并未见XX电视台的台标,而是标注着“FB.COM/NEXTOBSERVER”。而关键中的关键是——视频中讲述的根本不是如何消除斑块,而是微创消除和取出尿路结石!显而易见,这是移花接木之作。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定向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是否能在未来真正达到微创消除斑块、避免安装支架的可能性。研究资料显示,定向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自1986年由Simpson等人发明后,由于钙化血管僵硬阻力较大,切刀筒常常不能到达病灶处,或是由于斑块坚硬,切刀不能切掉病变组织,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到目前为止没有为大多数心脏介入医生所接受。而Phoenix动脉旋切系统目前主要用于膝部的外周血管,效果尚有待观察,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应用于心脏血管消除斑块。由此可见,所谓的“一个打磨探头往返一下,就能清除心脏血管内的斑块”的技术是杜撰出来的。附注:1、网传XX电视台报道“一个打磨探头往返一下,就能清除心脏血管内的斑块”的技术视频网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IyNTg3MjU1Ng==.html。2、网传XX电视台报道“一个打磨探头往返一下,就能清除心脏血管内的斑块”的技术微博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f30020102z8q2.html。3、Phoenix旋磨系统网络视频网址:https://v.qq.com/x/search/?q=%E6%97%8B%E7%A3%A8%E5%AF%BC%E7%AE%A1%E7%9A%84%E6%92%A4%E6%8D%A2&stag=0&smartbox_ab=。4、飞利浦公司关于phoenix动脉旋切系统的介绍网址:https://www.usa.philips.com/healthcare/product/HCIGTDPHXAS/phoenix-atherectomy-system-hybrid-atherectomy-system。
随着药物球囊手术经验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心脏科介入医生认识到,同样是药物球囊治疗而疗效却大不一样,今天潘医生就和大家来讲讲“怎样才能让药物球囊手术效果更好?”首先,心脏科介入医生要对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进行仔细而精准的评估,除了药物球囊治疗前要进行认真而细致的冠状动脉造影外,对大部分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英文缩写IVUS)是非常必要的。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让手术医生更清楚血管内的结构、血管狭窄处斑块的特征,是脂质斑块,纤维斑块,还是钙化斑块,让医生对于下一步的操作策略了然于胸。血管内超声仪其次,几乎所有的心脏科介入医生都体会到,药物球囊治疗前充分的血管预先处理是手术疗效的关键!这也是药物球囊治疗前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意义所在:1、如果血管内超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处主要是脂质斑块,根据血管尺寸通过普通球囊进行预处理就可以了。2、但如果是以纤维斑块或钙化斑块为主,需要进行切割球囊和非顺应球囊的反复细致处理,切割球囊上的刀片切开斑块的纤维环或钙化,才能让药物球囊携带的药物与血管发生良好的作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图像3、如果血管内超声显示斑块处内膜严重钙化,仅仅用切割球囊和非顺应球囊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用到心脏介入医生的高阶武器——血管旋磨仪。血管旋磨仪上有一个镶有钻石的旋磨头,在120,000~180,000 转/分的转速下,将严重钙化的斑块打磨成10 um以下的颗粒,这些颗粒足够细,不会堵塞毛细血管,最终回到血液循环被一种叫作网状内皮系统的“人体机构”所清理,这就是“冠状动脉旋磨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可以使人体严重钙化的心脏血管壁打磨得更平整,药物球囊作用更充分,而且不容易长血栓。冠状动脉血管旋磨仪与镶钻磨头示意图此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球囊携带的药物多为脂溶性的,药物球囊输送至血管病变处的时间不宜太长;药物球囊与血管病变处作用的时间不宜少于30~60秒,我们在密切观察下一般球囊扩张时间是60秒钟。当然,除了上述与手术相关的技术细节之外,冠心病患者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饮食、锻炼等)和维持相关的用药也是让药物球囊手术效果更好的重要保证。
读过潘医生《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手术的前世和今生》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一定还记得,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上市后冠心病的治疗进入新纪元,目前广泛使用的第三代药物支架血管再狭窄率只有3~5%。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药物支架植入后的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但是毕竟是一种异物植入。医学家们继续探索不残留金属的冠心病严重血管狭窄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携带药物的金属架子材料进行改良,采用生物可吸收的架子,即生物可降解支架;另一个方法是把药用某种方法带进血管,撤出所有设备材料,这就是药物球囊。早在2012年,国外就已经批准生物可降解支架上市。但是近些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生物可降解支架疗效并不优于药物金属支架,甚至存在更高的血栓风险。出于安全考虑,2017年9月雅培公司宣布已上市的可降解支架退市,全球首个能完全被人体吸收的血管支架项目或将宣告失败。药物球囊最早是Harvey Wolinsky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相关技术条件不成熟,以至于在动物和人体研究中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2004年,德国医生Bruno Scheller改良了这一技术,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8年获美国FDA批准,2015年经我国SFDA批准在国内上市。药物球囊示意图(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综合目前关于药物球囊上市后临床观察数据,目前药物球囊的使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特别是以下这几种情况:1、原有的支架内发生再次狭窄堵塞:虽然新一代支架再狭窄发生率只有3-5%,但再狭窄后再次植入支架常常疗效不好,而药物球囊则是支架内再狭窄最优选择,大量数据都支持支架内再狭窄采用药物球囊;2、小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75mm)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发生率高,目前数据显示药物球囊疗效更好;3、分叉病变:血管分叉处狭窄,以往常常采用的是双支架术(如Crush或Culotte术式),手术操作比较复杂,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也比较高。而主支植入药物支架、分支采用药物球囊,可以大大简化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时间,目前数据也显示这一术式更有优势。此外,单纯分支血管严重狭窄,为了避免影响主支血管,药物球囊是非常好的选择。4、高出血风险或近期需要外科手术患者:冠心病需要常规药物治疗,支架手术后需要双联抗血小板(通常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一年,即使是需要外科手术或是具有高出血风险,一般也需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服用3个月。但药物球囊手术之后,联合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时间最短为4周,4周后可以停用进行外科手术。5、其他:大血管病变,慢性闭塞病变,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支持采用药物球囊治疗,数据显示与支架植入效果相当或更优。综上所述,药物球囊是冠心病治疗时替代药物支架的一种方法,目前国内外各个心脏中心均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逐渐在药物支架应用的场景采用药物球囊治疗,从目前的的研究和观察数据来看,药物球囊可以替代药物支架的大多数应用场景。当然,采用药物球囊治疗冠心病时,如果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处经过扩张后,血管出现较严重夹层、血流受限,或者经过耐心细致的预处理仍残留>30%狭窄,还是需要植入药物支架的。
心脏支架,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上市,国内在90年代早期引进了这一技术,而且随着医学家们的不断钻研,最新一代的药物支架设计和工艺非常成熟,严重狭窄的心脏血管在心脏支架手术之后可以重新获得血管通畅,挽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但心脏支架对于人体来说毕竟是一个异物,于是本世纪初德国医生发明了药物球囊。药物球囊,就是携带着与药物支架相似药物的球囊。心脏微创介入手术时,与药物支架相似的是,医生都要先对狭窄和堵塞的血管进行预处理,也就是大家说的疏通血管,不同的是——药物支架最后留在人体血管内起支撑作用,而药物球囊在与病变血管贴合作用大约60秒钟时间、在所携带药物与血管充分作用之后就撤出人体外,不在人体内存留异物。目前大量研究显示,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75mm)、分叉病变等情况时,药物球囊较药物支架更具优势。药物球囊示意图那药物球囊有哪些优势呢?从国内外这些年的研究数据和笔者的使用经验来看,主要的优势有以下几点:一、不存留异物,心脏微创介入手术后需要服用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时间大大缩短,使用药物只需联合使用1~3个月;而药物支架植入之后则一般需要12个月。二、出血风险低,由于所需要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时间很短,出血风险大大降低,适用于那些高出血风险的人群。三、心脏血管严重狭窄合并外科疾病需要手术,冠心病血管严重狭窄需要介入手术,支架手术后至少需要12周才能外科手术,而药物球囊手术后最短只要1个月即可接受外科手术(注:外科紧急手术除外)。四、血管弹性保留更好。血管狭窄后植入支架,血管狭窄得到解决,危险得以解除,但存留支架的血管弹性有所下降,特别是长支架和多个支架植入的情况,而支架内再狭窄在原位置再次植入支架的更是弹性明显下降。药物球囊由于不存留异物,血管弹性保留更优,这也是支架内再狭窄首选药物球囊治疗的重要原因。药物球囊这么多优势,是不是任何什么情况的血管严重狭窄都选用它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严重狭窄的血管微创介入时,医生会对病变进行预处理,如果血管残余狭窄>30%,或是血管形成严重夹层影响血管血流,这时药物球囊就得靠边站了,需要用药物支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有很多高血压朋友常常会去三甲大医院排队“看病”,目的不是真的看病,只是为了去找医生测一次血压。有什么疾病定期复诊随访是个好习惯,但如果只是为了测一次血压就很有问题了,这里反映的认识误区主要有这么几个:1、大医院的血压计准;2、大医院的水平高,血压测得准;3、没有认识到自我监测血压的好处。 其实真相是:只要是经过定期校准的合格血压计就是准的,目前国内外指南首先推荐电子血压计,而且血压测量技术含量不高,只要稍加学习就能掌握。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大多数高血压的朋友没有认识到自我监测有什么好处,我们接下来就一起聊聊。 首先,自己测量血压可以了解自己是不是“真性高血压”,即可以诊断白大衣高血压。许多人可能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时血压好好的,到医生的诊室里一测量,血压高得吓人,这在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字——诊室高血压或白大衣高血压。Manicia医生在1983年首次报道了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后来医生们发现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超过1/3到近一半的人存在有这种情况。而自己在家测量血压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可以了解自己到底有没有高血压(当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也可以明确诊断)。 其次,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相关症状(头痛、头晕、颈部僵硬等),等到有症状了再治疗高血压,这时候往往都是已经合并心脑血管和肾脏等并发症。此外,自己测量血压可以发现“隐匿性高血压”。由于血压是波动的,而且每个人血压波动规律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在医院或体检时测量血压是正常的,但其它时候却是高的,这种“隐匿性高血压”危害也是非常大的,而自我监测血压可以发现这种隐匿性的高血压。 最后,自我监测血压,对高血压朋友控制好血压非常有帮助。每个人一天24小时中血压都是波动的,大致的规律是:早晨6~8点左右,在清醒起床后,血压一般有会明显升高,常常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间,称为血压晨峰;整个白天的血压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午饭后的休息时间血压往往会有所下降,但下午4~6点血压又常常出现上升,是一天中第二个血压高峰,以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夜间0~3点熟睡时处于最低谷,之后又呈上升倾向。 但是,每个人的血压规律是不一样的!自我血压的监测,可以让我们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血压波动规律。高血压的朋友可以把自己的血压记录给医生作为治疗的重要参照,医生可以根据血压波动规律调整降压药,让血压平稳在正常范围。 对于自我血压的监测,潘医生建议在晨起、三餐前及睡前测量并作好记录,长期坚持。测量前先休息5~10分钟,避免情绪激动、劳累、吸烟、憋尿等。每次应测量至少两遍,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一般来说第一次血压偏高,可以弃去,留后两次测量值并记录。血压波动大时或者控制欠佳,建议每天测量4~5次,血压稳定者可以减少频次。用专用的血压记录本,将血压及心率、服药时间等记录下来,以便您的医生帮助您调整降压用药。
在门诊或各种医疗接触活动过程中,各位医生们常常会被问道这样的问题,“x医生,我这个病能不能不吃药啊”。在我的工作中,比较常被问的是——“潘医生,我年纪轻,高血压可以不吃药吗”,或是“我血脂高,可以不吃药吗”。我先对上述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完全可以。但是,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背后是什么呢?不吃药就真的可以了吗?我们吃药的目的仅仅是吃药吗?这个问题深层次上其实是因为混淆了我们医学治疗的目的和手段而产生的。我们先来看看医学治疗的目的。对于医学治疗的目的,我想大家应该都能达成共识,那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健康地活得更久!当今医学和生物学界所有的科学家和医务人员,都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努力。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愿意为这一目的而努力。那我们医学治疗的手段是什么呢?或者说有哪些呢?我们先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例一起来看看。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人口数量的95%左右(继发性高血压约占5%),仅我国目前至少2.9亿(按140/90mmHg的标准,最新2019年心血管病报告公布的2016年底的数据)。原发性高血压成因复杂,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非药物方法和药物方法。非药物的方法包括健康的饮食方式、控制体重、戒烟、坚持运动锻炼、减少精神压力以及规律生活作息等等。对于高血压来说,非药物的方法是首先应该采取的,而且即使是吃降压药了也仍应坚持非药物的方法,否则降压药治疗效果也将大大折扣。而且,不论是非药物的方法,还是吃降压药,都是控制血压的手段,目的就是让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让高血压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让我们的身体健康地活得更久!我们再以高血脂为例来看看。目前研究数据显示,超过1/3的成年人有高血脂(医学上也称为血脂异常,涵盖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它的危害也很大)。大家也基本了解,血脂异常直接快速的危害不多,主要的危险是慢性损害——导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逐渐发展最重堵塞血管引起心梗脑梗等危险极大的疾病。血脂升高的主要成原因有三个:饮食摄入过多、身体消耗过少和体内合成过多。而针对这三个成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就是控制饮食摄入(部分药物也能通过减少身体吸收食物成分)、增加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抑制体内合成)。可见,拿治疗高血脂来说,吃药也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和手段,即使吃药也还是得 “管住嘴迈开腿”,目的也是让血脂控制在合理正常范围,减少血脂升高带来的危害,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健康地活得更久!事实上,其它的疾病如糖尿病、尿酸升高、脂肪肝等等慢性病都是如此,非药物方法是控制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段,即使吃药也应该坚持非药物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而我们讨论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不论是采用非药物的方法也好,吃药也罢,这些都是控制疾病的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控制好相关的疾病,让我们的身体健康地活得更久。但出发久了,我们常常会忘了初心,忘记最终的目的,似乎隐约觉得不吃药最好,就盯上了吃药这个治疗疾病的手段,很多人往往会踏入歧途,只是为了不吃药而不吃药!
近些年来,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家对于自我监测血压有了基本的认识,很多高血压的朋友也都在家经常会自己测测血压。经常有高血压朋友会认为,医生那里血压的血压计比较准,自己家里的血压计有问题。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只要是合格的血压计就是准的,关键是测量方法。那大家知道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吗?测量当中有哪些知识点呢?自2005年之后,血压测量的指导一直没有更新,今年3月4日,美国心脏协会(AHA)终于更新了《血压测量指导科学声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仔细了解一下血压测量的重要知识点。(潘医生提醒:阅读过我的怎样测血压才会准?该用什么样的血压计? 文章的朋友可以不要再购买此文)采用什么血压计靠谱?美国心脏协会专门指出,目前已由示波法血压计(即电子血压计)取代传统的听诊法血压计(水银式血压计)。我国2018年高血压指南也指出这一点,并建议临床测量中逐步用电子血压计取代水银式血压计。不过,电子血压计也需要定期校准,同时要注意是经过质检部门认证的袖带式血压计(手持式:2~4 周/次;固定式:3~6 月/次)。而且袖带的尺寸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上臂臂围(具体如下)。此外,电子计一定要注意电池是否有电,应该及时更换电池,避免因电池电量不足而导致测量数值不准。测量血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1、测量前30分钟内不要吃东西、吸烟、喝浓茶或咖啡以及运动;2、量血压前不要憋尿,先解完小便再量血压;3、坐下放松3~5分钟,不要交谈、不要活动身体;4、脱去测量一侧的衣物,测量血压的袖带应直接接触上臂。测量血压时要注意些什么?1、桌椅高度适当,桌椅的高度差以25~30厘米为宜,桌子的高度让肘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为宜。2、姿势正确,端坐姿势,自然放松平放于地面,双脚不交叉,手臂伸直比较放松地放在桌子上,手掌向上,肘部与心脏同高。(见下图)3、袖带直接与上臂皮肤接触,松紧以可以塞入1~2根手指为宜。4、袖带绑在离肘窝上方2厘米处,袖带长短型号应该根据自身手臂粗细进行选择(尺寸见上图)。5、气囊中部位于动脉血管搏动处,也就是按说明书标识,将标识红点或A等置于动脉血管搏动处。6、一般某时间节点血压测量2次,取均值。如果2次血压测量值差异很大,建议测量3次,取后两次的数值的均值。每次血压测量应间隔至少1分钟以上。7、测量频度,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潘医生建议每天三餐前和睡前测量4~5次。血压稳定的朋友可以根据情况减少测量次数。8、左右手血压值相差10mmHg以上时,取血压值高的数值,并应该到血管外科筛查血压低的一侧是否有血管狭窄或闭塞。9、测量时要避免咳嗽和上臂活动等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血压测量不准。
大多数高血压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气温一降,血压常常升高不少。事实上真实情况的确如此,研究发现:冬天温度降到10 ℃,人们的收缩压(高压)平均升高约5.7 mmHg,我们普通人的收缩压(高压)冬天比夏天大约平均要高10 mmHg。上面列举的是平均血压升高的情况,一些患者气温下降时,血压就像乘了直升机一样直线上升!受气温下降的影响,冬季里因为“血压升高、控制不好”而到医院看医生的人数急剧升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高血压患者怎样过冬”这个话题。我们先来看看冬天气温下降血压为什么会升高?潘医生查阅了资料,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3条:1、气温下降时,我们人体为了减少身体热量丢失和保温,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来减少皮肤散热,但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会使血管的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地上升(符合牛顿第三定律)。2、寒冷的刺激,由于上述体温调节的要求,会启动我们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激素分泌以保持我们的体温恒定,同时启动了交感神经系统(SNS)的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和交感神经系统(SNS)的激活,会分泌一些激素使我们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和血压的上升,这是寒冷的刺激引起血压升高的深层机理。3、冬季气温下降,人体百万年来进化形成的机体御寒慢性整体性反应,如活动减少、饮食量增多、体重增加及水钠保留增多等等,这些为抵御漫长冬日的整体性反应也会导致血压的升高。了解到这些冬季气温下降导致血压升高的机理对我们控制好冬季有什么启示呢?1、高血压的患者应该更加关注气温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天气预报,我国上空的气象卫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到未来24小时气温的变化,而且每个人手机端都至少有一个天气预报软件,我们只要关注便可提前得知降温的信息。即使是一些对于智能手机使用有困难的老年人,通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也很容易获得天气和降温的消息。而高血压患者关注气温变化有助于提前做好防寒保温准备,可以减少气温骤降引起的血压骤升的风险。2、降温季高血压患者应该更好地做好自我血压监测:气温变化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我们血压的升高,而在气温即将下降和降温的日子里,密切监测自己的血压,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自身血压波动趋势,在血压上升的早期及时地做出应对,进行降压方案的适当调整,可以让高血压患者即使在冬季气温下降的情况下血压波动减少、更为稳定。3、做好防寒保温工作:既然气温下降常常会引起血压上升,我们就应该在气温下降的时候做好防寒保温工作。这些工作包括:1)及时添加衣物,做好身体保暖;2)使用房间空气加热器使气温保持在比较适宜的范围。研究发现,冬天温度18~24℃、湿度50~60%,人体感觉比较舒适,也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稳定。4、减少低温和恶劣天气时的户外活动:研究表明,冬季低温和恶劣天气时进行户外活动,即使已经做好衣物添加和保暖工作,在活动早期阶段我们的身体仍然会启动寒冷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应该减少低温和恶劣天气时的户外活动,可以在室内进行一些活动和锻炼,在天气好转、气温较高的中午时间再进行户外活动。5、控制饮食量和体重,维持适量活动:受百万年来进化对机体的影响,我们常会不自觉地在寒冷冬季增加食量,减少活动和能量消耗,常常引起体重增加,这些也是冬季血压高于夏季的额外因素。因此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仍需要适当控制平时的饮食,维持一定量的活动量(可以在室内活动,或在天气较好的中午进行室外活动),控制好体重,这样有助于让我们在冬季低气温的日子里血压更为稳定。以上是潘医生对于高血压患者如何过冬的建议,如果您有一些更好的办法,请您留言告诉我。祝高血压的患者舒适顺利地度过冬天。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人体一颗小小的心脏,其中的构造系统看似简单却是非常复杂,通过心脏本身不同系统之间完美的自组织,完成全身泵血功能,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引起相应的心脏疾病。根据现有认识,我们的心脏大致可以分成4套不同的体系,包括① 为心脏自身供血的系统——冠状动脉;② 心脏的门户系统——心脏瓣膜;③ 心脏的力量来源——协调的心肌;④ 心脏的电路——传导系统。心脏内部4套不同的体系有不同的分工,又形成和谐的配合,最终完成从全身静脉系统回收含氧量低的血液输送到肺,和把经过肺交换后富含氧的血液重新输送到全身。我们今天先和大家来聊聊为自身供血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分布于心脏表面,负责为心脏自身供血,其中消耗量最大的是心肌组织,冠状动脉维持着心肌每时每刻收缩和舒张需要的养分;此外,心脏瓣膜在每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时候,心脏之门——心瓣膜需要关闭或开放,每一次瓣膜的开放和关闭,连接在心瓣膜上的乳头肌和腱索(乳头肌和腱索可以理解为我们房门的铰链)便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完成心脏的舒张和收缩,乳头肌和腱索的供血也是由冠状动脉供应的;我们心脏收缩节奏由心脏传导系统所控制,但这些掌管心脏节奏的细胞也需要冠状动脉提供血供。冠状动脉是为心脏自身供血的,冠状动脉疾病会导致心脏自身的缺血,心肌组织是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脏自身缺血最主要的部分,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缺血状态也常常被称为“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疾病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它的包括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和冠状动脉炎等等。不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或堵塞,还是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和冠状动脉炎,最终导致为心脏自身供血的管道不通畅,引起“心肌缺血”。1、冠心病:我们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冠心病”指的是冠状动脉血管内由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或堵塞,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心肌坏死,当血管狭窄超过50%时,称为冠心病。(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