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平时的健康体检也越来越重视,CT在肺部的应用越来越多,肺部结节的发现比以前也明显增多。针对广大患者所关心的肺癌筛查的诸多问题,本人对最近的NCCN肺癌筛查指南的要点与大家分享,以作参考。美国NCCN(国家综合癌症网)于2011年10月底首次发布了肺癌筛查指南,指南的发布是基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于2011年8月发表的美国国立肺癌筛查研究(NLST)的结果。该研究对高危人群应用低剂量螺旋CT(LDCT)做每年常规检查,结果发现,与胸片体检相比,LDCT体检可以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使任何原因死亡率降低7%。基于这一结果,指南中明确将LDCT作为肺癌筛查手段,并对LDCT上的不同发现做出了不同的处理指南。总的来说,NCCN指南建议对肺癌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高危人群是指:A.55-74岁,正在吸烟或者戒烟少于15年,并且吸烟指数大于30包年。B.年龄大于50岁,吸烟指数大于20包年,并且合并下列情况之一者: 肿瘤病史;肺病史;家族中有肺癌患者;住所氡暴露和致癌物质的职业性暴露(包括砷、铬、石棉、镍、镉、铍、二氧化硅和柴油烟气)。以上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行低剂量螺旋CT(LDCT)检查,最少3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其他中、低危人群不推荐常规LDCT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A. 没有肺部结节:每年LDCT检查,至少持续3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B.发现肺部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无良性钙化、脂肪或炎性表现的结节):a.≤4mm,每年LDCT检查,至少持续3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b.>4—6mm,6个月后复查LDCT,如无增长,12个月后复查LDCT,仍无增长,每年复查LDCT,至少2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c.>6—8mm,3个月后复查LDCT,如无增长,6个月后复查LDCT,无变化则12个月后复查LDCT,仍无变化,每年复查LDCT,至少2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d.>8mm,考虑PET/CT检查,如怀疑肺癌,手术或活检;不考虑肺癌,动态观察同上。以上情况在动态观察中,如发现结节增长,建议手术切除。e. 发现支气管内结节,1个月后复查LDCT,如无消退,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C.发现肺部磨玻璃影(GGO)或其他非实性结节(无明确良性指证):a.<5mm< font="">,12个月后复查CT,如稳定,每年LDCT检查,至少持续2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b.5-10mm,6个月后复查CT,如稳定,每年LDCT检查,至少持续2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c.>10mm,3-6个月后复查LDCT,如稳定,可以6-12个月后复查LDCT,或者活检或手术切除。以上动态观察中如果发现结节增大或者实性变,除直径<5mm< font="">者可以考虑3-6个月动态复查LDCT外,其他均应手术切除。以上是NCCN指南中针对LDCT肺部检查的指导意见。另外,广大患者朋友对于筛查的准确率、各种结节的恶性比例和CT辐射对身体的影响都很关心,下面为大家提供这些方面的资料以供参考。1.各种肺部结节的恶性率:Li等报道直径3-20mm的结节中,磨玻璃影恶性率59%,磨玻璃影+实性结节混合影像恶性率48%,实性结节恶性率11%。Kim等报道持续存在的磨玻璃影75%被证实为恶性。表现为磨玻璃影的的肺癌多数为原位腺癌,也就是以前所说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术后5年生存率100%。而表现为实性或混合实性结节的肺癌多为侵袭性强和增长较快肺癌。2.LDCT筛查肺癌的漏诊率:低剂量螺旋CT筛查仍存在一定的漏诊。据报道,88例最后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中,有33例(37.5%)曾经在39次LDCT中漏诊,其中23次(59%)为LDCT未能有效显示,16次(41%)为医生读片失误。造成LDCT显示不良的原因包括:A. 91%因为磨玻璃样的微小病灶 B. 83%的病灶因和正常肺部组织结构(如肺血管)重叠、被遮挡模糊或与之类似。读片漏诊者中87%的病人是由于有基础肺病如肺气肿、肺结核和肺部纤维化造成的。3.LDCT的辐射风险问题:经常做CT会对身体有多大影响?相信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最主要的风险是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生。传统CT扫描的平均辐射量为7mSv,而应用低剂量技术的螺旋CT平均有效辐射量为1.4mSv,此剂量约是胸片辐射量的10倍(对比参考:全世界平均背景辐射量为2.4mSv/年,坐飞机0.001mSv/小时,每天一包烟的辐射量为1mSv/年,泥土、空气0.5mSv/年,食物0.2mSv/年)。Brenner等根据对日本原爆幸存者的研究得出,如果一名吸烟的50岁的女性每年进行胸部CT(辐射剂量5.2mSv/次)检查直到75岁,估计其因辐射引起肺癌的可能性为0.85%;而单次肺部CT扫描(辐射剂量5.2mSv)引起肺癌的风险约为0.056%。Mascalchi 等报道应用多排CT(辐射剂量为3.3mSv)和单排CT(辐射量5.8或7.1mSv)对50-70岁人群每年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连续4年,计算因辐射引起肺癌的风险多排CT为0.011%,单排CT为0.020-0.024%。看来CT辐射的风险的确存在,但相比CT能够够降低肺癌死亡率20%来讲,显然其风险还是能够接受的。另附磨玻璃影的和实性结节的CT照片如下:从左到右依次为纯GGO(磨玻璃影)、混合GGO、实性结节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成为人们未雨绸缪、指导健康生活的重要手段。在各大体检中心和机构中,由于胸部CT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肺部结节的发现率明显升高。拿到体检报告时,很多人都会因报告上的“结节”和“磨玻璃影”字样而担心,甚至会惊慌失措。担心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肺磨玻璃样结节到底是什么病?等同于肺癌吗?其二是要不要进行治疗?首先,肺部结节是指肺实质内直径≤3厘米、边缘清楚的圆形密度增高影。根据密度不同,肺部结节可分为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所谓磨玻璃结节是指在胸部薄层CT上密度较正常肺组织轻度到中度升高的结节,同时其密度又不足以完全遮盖正常的肺纹理结构,如同一层磨玻璃,透光而又不能完全看清其后的事物。相反,如果结节密度较高,完全遮盖了肺组织的正常纹理结构,则为实性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是指在磨玻璃结节中混合实性成份。国外有研究显示,对正常人群进行胸部CT检查,初次检查肺部结节的发现率超过30%,也就是说接近1/3的常人做胸部CT可能会发现肺部结节,这说明肺部结节对于常人来说是非常常见的。而这些结节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恶性结节的比例很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发现肺部结节可以束之高阁、掉以轻心,而是应该提高警惕,及时找胸外科医生评估结节的情况。对于初次发现的肺部结节来说,除了个别直径超过10mm、具有明显的毛刺、胸膜皱缩、分叶等恶性表征的结节外,大多数结节都允许进行短时间的观察再决定下一步治疗。对于一些磨玻璃结节或混合磨玻璃结节,尤其是那些直径接近或超过1.0cm的磨玻璃结节,由于其较高的恶性比例,观察几个月后只要没有消失或变小,绝大多数为早期肺癌或癌前病变,在无禁忌的情况下建议手术切除。而对于单发实性结节,恶性比例相对磨玻璃结节较低,但一旦为恶性,其恶性程度往往较高。因此,对于一些没有明确良性表征的肺部实性结节来说,绝不可因为几次复查变化不大而放弃进一步的长期观察。临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半年复查结节变化不大就开始掉以轻心,2-3年之后,昔日的结节已经变成巨大的肿块并发生转移。这不能不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多年来专注于肺部结节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诊断率高。对胸部CT查体发现的早期肺癌(肺部结节)进行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数患者术后3-5天即可达到出院标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也更加重视,健康体检和CT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肺部小结节(包括磨玻璃结节,GGO)的发现也越来越多。那么,这些小结节的性质是什么?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这是患者经常问到的问题,有时也是令临床医生犹豫难断的问题。对于肺部小结节/磨玻璃结节,如果直径很小,大多数是推荐动态观察,也就是隔段时间(3-12个月不等)复查胸部CT了解结节的变化,如有增大或变浓,则手术切除。由于小结节有相当一部分是恶性(实性约10-20%、磨玻璃结节/GGO约50-75%为恶性),虽然短时间的观察对于病情的影响较小,但有部分医患还是担心因此而耽误病情,尤其是患者,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那么,有没有简单直接的确诊的方法呢?其实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考虑采取的。第一,术前定位,直接胸腔镜手术局部切除,术中做快速病理检查,根据手术中的病理诊断,决定下一步是否做根治性肺叶切除(详见本人另一篇文章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weishenh_1068940486.htm)。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以较小的创伤既切除了病灶,解除了思想顾虑,又符合肿瘤基本原则,对于不愿意长期动态观察的病人和观察过程中病灶出现进展的病人来说是一种满意的选择,也是目前最常采取的兼顾诊断和治疗的方案。但这毕竟是一个全麻的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可能会对部分患者造成思想恐惧和压力。第二,穿刺活检。多数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完成,创伤小,安全性高。对于较大肿瘤,穿刺活检的阳性率是很高的,但对于直径1.0cm左右甚至更小的肺部结节,穿刺难度较大,阳性率自然也就下降。另外,对于这样的小结节,如果是肺癌,绝大多数是早期,没有其他转移,穿刺活检虽然足够安全,但毕竟有一定的针道转移的风险,由此而影响治疗效果,实在可惜。所以,这种方案仅适用于身体条件不适合手术或坚决拒绝手术、而又不愿意或不能继续动态观察的病人,而对于那些身体适合手术的病人来说,还是第一种方案更合理些。第三,外周血液体活检。这是最近几年新兴起的技术,简单说就是通过抽一管血来检测是不是得了肿瘤,进而判断肺部结节是不是肺癌。目前的液体活检主要包括查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和外泌体(exosome)。对于早期肺癌的病人来说,ctDNA的阳性率还不难么令人满意,用于早期诊断比较少,主要用于晚期肺癌的动态监测和靶向药物的应用指导。外泌体的检查技术上比较复杂,目前还难以走向临床。CTC的检测目前有较多报道,尤其是在早期难以确诊的肺部小结节方面,目前有数据标明,CTC结合胸部CT,对于早期肺癌的确诊率可达75-80%。但,这种方法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稳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且价格也很高。相信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准确率提高的同时,价格也会逐渐下降,那时不用手术或者穿刺,又不用忍受持续动态观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一针血可以确定诊断,将会成为每位患者都可以企及方法。不过,就目前来说,对于那些有条件的肺部小结节/GGO的患者,这也可以作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总之,确诊肺部小结节/磨玻璃结节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就是CT动态观察和胸腔镜手术直接切除。如果不愿意忍受动态观察带来长期的心理压力,又惧怕手术,那么有条件的也可以考虑液体活检,可以帮助部分病人做出正确的选择。本文系魏慎海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肺部磨玻璃影样结节,大部分为肺癌(50-75%),还有部分为肺部良性病变。如果在随访、观察过程中结节出现增大,则应手术切除。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由于可能为良性病变,或即便为肺癌,也可能为早期肺癌,不合并微脉管的侵犯,这些均可不必行肺叶切除,局部切除(肺野外周1/3)或肺段切除(肺野中内2/3)足够。这样,局部切除就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手术当中如何定位? 如果病灶不紧靠胸膜,单纯肉眼或者胸腔镜无法发现病变所在部位,只能靠手去触摸。且不说胸腔镜无法用手进行触摸,即便是开胸,用手仔细触摸肺部也不一定能准确触摸到病灶在哪里。这样给手术医生造成定位困难,有时迫不得已导致病灶所在肺叶的切除,如果病灶为良性或者是低度恶性,就造成了手术不必要的扩大;即使如此,术后病理医生寻找病灶也会有很大麻烦。 难道要等到肿瘤长大,能够用手触摸得到,或者能够看到再手术吗?那样岂不是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各种术前、术中影像的定位方法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定位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就是术前留置定位针,配合应用亚甲蓝染色。定位针有多种,但基本原理都是通过一个带倒钩的针起到锚定在局部肺组织以防止移位。使用时将定位针置于病灶中或者病灶附近,手术中循针尾带的软线或者钢丝所在部位,或亚甲蓝染色部位,以其为中心做大范围局部切除,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这样极大的方便了术者,节省手术时间,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肺叶切除。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肺癌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使得部分病人的治疗效果出现大幅提高。但是作为传统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的化疗,在肺癌的治疗中仍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期在IB期以上的患者可以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术后辅助化疗可以使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4-5%左右。但手术后什么时候开始化疗最合适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的认为术后最佳的化疗时机是在术后6周内,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最近,一项基于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项研究中,共纳入12473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根据术后开始化疗的时间将病人分为3组:早期组(18-38天),参照组(39-56天),晚期组(57-127天)。通过COX回归分析,术后50天(95% CI,39-56天)开始化疗的病人死亡风险最低,但50天以后开始化疗的晚期组(57-127天),并未明显增加死亡率(HR1.037,p=0.27)。相比仅做手术而未作术后化疗的病人,无论化疗开始的早晚,术后化疗的病人相比未化疗的病人死亡风险均降低(HR 0.64-0.67)。由此可见,需要术后化疗的肺癌病人,术后开始化疗的时间对病人生存的影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术后踏踏实实的做了化疗。手术后由于身体恢复不满意而耽误化疗,不必有太多的心理压力,推迟化疗并不会影响疗效,哪怕是术后4个月开始化疗,仍可从化疗中获益。
在各种恶性肿瘤中,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已稳居第一,并仍有保持持续升高的势头。肺癌患者中,85%的病人确诊时都已失去手术机会,只能进行放化疗或其他保守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针对EGFR、ALK等基因敏感突变的靶向药物)使部分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腺癌、大细胞癌)患者不但延长了生存期,而且获得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受到临床工作者和患者的极大认可。但是,近年来晚期肺鳞癌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治疗手段仍局限于化疗、放疗,晚期放化疗失败后,治疗十分棘手,效果很差。今年ASCO年会上的一组数据可能会给晚期鳞癌患者带来曙光。一项随机III期临床试验CheckMate017旨在探索比较抗PD-1(程序化死亡蛋白)药物Nivolumab与多西他赛用于既往经过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Nivolumab与多西他赛比较,无论在总生存率(42% VS 24%)、无进展生存率(21% VS 6%)、中位生存时间(9.2月VS 6.0月)、客观缓解率(20% VS 9%)还是不良反应(7% VS 55%)方面,均明显优于既往的二线标准治疗多西他赛。有趣的是,Nivolumab对肺鳞癌的疗效与PD-L1表达是否阳性并无明显关联。由于Nivolumab在肺鳞癌中的优异表现,也由于目前晚期肺鳞癌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 Nivolumab已经获得美国FDA的批准上市。对于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ivolumab同样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与肺鳞癌不同的是,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中PD-L1表达越高,Nivolumab显示出越好的疗效。在既往治疗失败的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包括曾进行TKI和克唑替尼治疗的患者)中,Nivolumab与多西他赛对比,总的中位生存期延长3个月(12.2 月VS 9.4月),而在PD-L1高表的的患者中,其中位生存期更是达到了17.2-19.4个月,延长8-10个月,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因此,Nivolumab也有望成为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二线治疗。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有许多肺癌的病人在确诊为肺癌之前曾经有过 “肺炎”的病史,有的病人可能有过多次类似的病史发生才进一步检查并明确为肺癌。这些病人开始的症状均为发热、咳嗽、咳痰,拍胸片发现肺部有“炎性浸润”影,应用“消炎药”后,症状体征减轻直至消失,病人及医生未再进一步检查炎症产生的原因。直至以后病人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肺炎的表现,并久治不愈才进一步检查,结果延误了病情,为进一步治疗带来困难。那么,肺癌所导致的肺炎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起源于较大支气管内的肺癌,由于肿瘤的生长,阻塞支气管,远端分泌物聚集、无法有效排出而感染,导致远端的肺组织出现炎症,称为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炎的病人可表现出发热、咳嗽、咳痰等肺部感染的症状,但它与普通肺炎有所不同。首先,阻塞性肺炎的症状与一般肺炎相比,起病较缓慢,一般都是低热,37-38℃,病人感染中毒症状较轻;其次,阻塞性肺炎的病人对抗生素治疗反应差,即应用“消炎药”后见效慢,并且很难使胸片上的“炎症”完全消散;第三,阻塞性肺炎容易复发,在上次炎症控制后一段时间,同一部位可再次出现感染表现。因此,对于中老年病人,尤其是长期、大量吸烟者,出现症状不典型的肺部局部感染,应警惕肺癌的可能性,不能仅仅满足于肺炎的诊断,而感染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更提示肺癌或其它原因的支气管阻塞的可能性,应及时进行胸部CT和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及早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老王右侧颈肩痛半年多了,多次到医院门诊看骨科,被诊为“肩周炎”、“颈椎病”,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未见好转。后来因其他原因拍胸片发现右侧肺尖部有阴影,进一步CT检查,发现阴影已经侵蚀第一肋骨,并侵犯、包绕胸廓出口的大血管,经活检证实为鳞癌。这是一个肺尖部癌的典型病例。肺尖部癌(也称肺上沟瘤、pancoast肿瘤)是肺癌的一种,因为生长位置比较特殊,处于胸顶,该处空间狭小,而且有血管、神经由此经过,肿瘤极易侵犯血管、神经、胸壁,引起相关症状,如颈肩部疼痛、肩臂疼痛或患侧上肢的放射痛、麻木,类似肩周炎或颈椎病等症状,再加上病人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患者多认为自己患了肩周炎或者是颈椎病而到骨科门诊就诊。由于局部拍片很少包括双侧肺尖,缺少对比,肺尖部的不典型的异常易被忽略,从而延误疾病的正确诊治。肺尖部癌的发现和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胸片、CT等,典型病例可以看到肺尖部球形阴影,易于发现,而部分病例仅仅看到胸膜顶局部增厚,需要进一步CT检查才能发现异常。最终确诊需要病理活检明确。肺尖部癌的病理类型多数为鳞癌,以局部侵犯为主,发生远处转移较晚。所以,尽管肿瘤已经侵犯了血管、神经、肋骨等结构,只要局部能够完全切除干净,术后一样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在术前肩臂部疼痛明显的病人,完全切除后局部疼痛可以获得良好控制,生活质量令人满意。另外,肺尖部癌有少部分为腺癌,也有小细胞癌。因为小细胞癌有特殊生物学特性和不同的治疗原则,所以术前应尽量明确病理诊断以作不同的治疗方案。由于肺尖部癌发现时多数都有明显的外侵,手术切除困难,所以对于外侵严重的病例推荐手术前加用局部放疗3000-4000cGy,使肿瘤缩小、血管闭塞,减小手术切除范围和难度,增加切除的彻底性。根据术后病理情况,加用术后放疗和/或化疗。由此看来,虽然颈肩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肩周炎、颈椎病等常见骨科病,但也不能太大意,需要警惕肺癌这一隐蔽的“杀手”。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于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手术被认为是有可能治愈肺癌的唯一治疗方法,但遗憾的是,80%左右的病人发现肺癌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严重影响了肺癌的治疗效果。如何早期发现肺癌成了提高肺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肺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这给早期发现肺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肺癌的初始检查与诊断离不开胸片或胸部CT检查。一般来说,胸部CT目前多数是薄层螺旋CT,对于肺部病灶极少漏诊;胸片检查却不然,如果病变较小或是密度较低,往往难以发现。但难以发现不代表不能发现。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肺癌的病人,他们在一年或是几年前曾拍过胸片,这给我们回溯肺癌的发展提供了方便。仔细回顾这些胸片可以发现,尽管不能看到明确的肿物或者结节,但在当前出现肿瘤的位置均能或多或少的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有些是不规则的稍高密度影,有些是类似局部的肺纹理粗重,虽然范围均较小、模糊,但却能看出与其他部位有所不同。遗憾的是,这些轻微异常均被当成不典型的炎症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伪影而忽略,放弃了进一步检查,同时也失去了早期治愈肺癌的机会。因此,如果在体检或是其他的情况下做了胸片检查,发现胸片上有一些不易解释的轻微异常,建议对这些“蛛丝马迹”进行进一步的CT检查。这种做法虽然有“错杀一千”之虞,但这毕竟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如果能够早期发现肿瘤,手术后的生存率是非常可观的。在日本,由于医生对于胸片上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轻易放过,并且国民的健康意识也都很强,所以CT的使用率很高,筛查出大量的所谓GGO(ground glass opacity,磨玻璃影)病灶并证实为肺癌的病人,这些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为100%;而来自“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的资料显示,每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检出的肺癌中85%为极早期,尽早手术切除后,术后10年生存率达到了92%!在我国,由于胸片检查远比CT更普及,所以,应该重视普通胸片上的任何轻微异常,切不可麻痹大意,否则,您也许失去了一次治愈肺癌的机会!
一听说要进行肺切除,许多病人都会心生恐惧,担心肺切除后会出现“喘气不顺”或“气不够用”。事实上怎么一回事儿呢?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功能就是保证人体的通气与氧合。正常的肺是具有储备功能的,也就是说,肺所能提供的呼吸功能量超过了人体正常需要的功能量,切掉一部分肺组织,剩余的肺组织会起到代偿作用,来弥补缺失的肺组织的功能,总体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具体来说,右肺共3个肺叶、10个肺段,右肺上、中、下叶分别为3、2、5个肺段;左肺2个肺叶、8个肺段,上下叶各4个肺段。比如,切掉一个右肺上叶,3个肺段组织缺失,肺功能损失占右肺的30%左右,占整个肺通气功能的15%左右,手术后通过剩余肺组织的代偿,远期通气功能损失量还会减少一半左右,也就是说肺通气功能损失不超过8%。但是,手术后由于胸部切口和胸腔内粘连的影响,部分病人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胸部不适的感觉,不过,随着微创外科的普及推广,这些感觉的发生率已经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