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待了一位老年病人,双肺磨玻璃结节,其中一枚为混合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为主。针对这枚结节在北京某专科医院进行了一侧肺叶切除手术。手术后病理为腺癌,大小不超过2cm,没有淋巴结转移,肿瘤也没有侵犯胸膜、支气管、脉管,没有气腔播散、没有微乳头成份等高危因素。手术后肿瘤基因检测为EGFRL858R突变,医生让患者术后口服奥希替尼,并且告诉她吃这个药对对侧肺上的磨玻璃结节也有控制作用。病人术后复查、开药来到我们这里,反复和我说最近手指皮肤、指甲干枯、皲裂、发干,沾水就疼痛。但凡用过奥希替尼这个药的应该都会想到,这可能是奥希替尼的副作用。我当时就建议她停奥希替尼试试,老人不放心,还是坚持用药。后来专科医院的大夫建议患者切除对侧肺上的磨玻璃结节,先停奥希替尼一段时间。结果停药期间赶上北京最近的这波疫情,受到疫情的影响,前后停药近两个月也没有做上手术。结果停药后患者皮肤干裂、甲沟炎全都好转,之前的失眠也缓解,食欲、精神状态明显好于以前。患者非常高兴,特地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称赞我对她的病情判断准确。对了,顺便说一下,这位老人今年80岁,对侧肺上的磨玻璃结节几次复查均未见变化。今天我们暂不讨论老人对侧肺部的磨玻璃结节到底有无必要再进行手术治疗,我们讨论一下她术后有没有必要进行辅助靶向治疗,也就是吃靶向药的必要性有多大。这里有一个概念,什么是辅助治疗?在肺癌,辅助治疗一般是指手术切除之后进行的抗肿瘤治疗,包括术后化疗、靶向、免疫和放疗等,都可以称之为辅助治疗。对应的还有另外一个概念,是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的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免疫、靶向等治疗,因为是在手术前进行的,为了区别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就再前面加了一个“新”字,称为新辅助治疗。好了,我们知道了辅助治疗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要问:为什么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那是因为尽管手术完全切除了肿瘤(完全切除,R0),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有大部分病人最终会出现复发、转移,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手术时病人就已经出现了临床无法察觉的微转移灶,导致手术后体内还有残留的肿瘤细胞。这是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根源,也是术后辅助治疗的理论基础,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药物清除、杀灭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肺癌病人手术后肿瘤细胞完全没有了,那就相当于治愈了,术后的辅助治疗肯定是没有必要的;只有对那些有残留肿瘤细胞的病人,术后辅助治疗才有意义。那么问题来了,哪些肺癌病人手术后可能会有残留的肿瘤细胞呢?很遗憾,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无法发现细胞级别的转移或残留,只能发现已经形成明显肿瘤病灶的转移或复发,也就是“肉眼可见”的转移或复发。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术后的病理分期进行评估哪些病人可能存在细胞级别的转移或残留,那就是分期越晚,体内有转移或残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给与辅助化疗或辅助靶向治疗就越有可能获益。事实上现有的临床证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Ia期病人,术后辅助化疗不会提高生存率;Ib期术后辅助化疗有提高生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II期-IIIA期病人,术后辅助化疗可以很明确的提高生存率。但很可惜,这种提高却很微弱,5年生存率仅提高了5.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化疗的副作用大、疗效有限;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即这些病人中有“治愈”的病人,辅助化疗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使得化疗在这个群体中的作用被拉低。辅助靶向治疗也一样。根据最新的奥希替尼ADURA的研究数据,术后分期越晚,辅助应用奥希替尼获益越明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分期越晚,体内有残留癌细胞的病人可能就越多,应用奥希替尼就越有可能有意义。上面的证据充分说明了肺癌分期越晚,患者术后越有可能存在癌细胞残留。但这仅仅是一种趋势,不代表全部,总会有些患者没有残留,具体是张三没有残留,还是李四没有残留?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是将分期相同的病人进行相同的治疗,其后果就是导致那部分没有残留的病人进行了多余的治疗。这就是目前的治疗模式,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都一目了然。为了克服这种治疗模式的不合理性,就需要设法真正区分到底是哪些病人手术后存在残留的肿瘤细胞,哪些没有残留。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精准的术后辅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一项极具前景的新技术,MRD。什么是MRD?其实他的全称有两种,一种是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另一种是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residualdisease,MRD),说的是同一种东西。一说这个全称,大家不难看出,MRD在概念上与前面提到的“细胞级别的转移或残留”是重叠的。那么如何检测MRD呢?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检测术后的ctDNA,也就是循环血肿瘤DNA(circulatingtumorDNA,ctDNA)。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只要体内有残留的肿瘤细胞,这些肿瘤细胞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死亡,从而释放自身的DNA片段进入血液,这就是ctDNA,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在血液中检测到它,只要检测到它,也就说明MRD是阳性的。如果一位肺癌患者手术后,在她/他的血液中检查到了ctDNA,也就是MRD阳性,是不是也就意味着病人有肿瘤残留、将来必定会复发?是不是就应该进行辅助治疗了?事实上,有多项研究已经回答了上面的临床问题。比如去年11月份(刘伦旭教授团队)和今年5月份(吴一龙教授团队)分别各有一项重量级的研究发表,都证实了MRD临床应用价值。在吴一龙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中,他们对肺癌病人术后1个月内、之后每3-6个月分别查MRD。结果发现如果MRD持续阴性,96.8%的病人不会出现复发;只要出现阳性,89.1%的病人在随访期间出现了复发。无论病人分期如何,趋势都相同,见下图: 病人的生存曲线也是高下立判,无论病人分期如何,只要MRD阴性,生存曲线都高高在上;只要MRD阳性,生存曲线就会陡转直下,显示出比病理分期更为精准的区分能力。见下图: 对于MRD阳性的病人,辅助治疗是有帮助的,可以延长病人无病生存期;相反,MRD阴性的病人,术后辅助治疗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见下图: 在去年发表的由刘伦旭教授团队进行的LUNGCA-1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术后MRD阳性,病人可以通过术后辅助治疗获益;如果MRD阴性,进行辅助治疗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见下图: 在这两项研究中,MRD在区分术后复发与否、指导辅助治疗方面完全“碾压”病理分期,能够精准的区分出将要复发的病人和可以通过辅助治疗获益的病人。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术后复发、转移的判断标准是影像学的发现,也就是基于“肉眼可见”的“宏”转移灶或复发灶的出现来确定是否复发或转移;而MRD则是这种“宏”病灶形成前的病理阶段,也就是还不能被影像学发现的细胞级别的“微”转移或残留病灶。不难理解,MRD和影像学上的复发转移在本质上是相同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所以MRD才会如此精确的预测复发,预测辅助治疗的获益情况。但是很可惜,目前MRD技术还没有在临床上推广普及,一方面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更大规模的人群应用验证其作用,另一方面是目前MRD检测价格昂贵,检测技术也有待统一、规范。相信将来随着MRD检测技术日益成熟和证据的积累,MRD终将会成为临床常规的检测项目,那时我们就可以通过MRD的技术甄别哪些病人需要辅助治疗,哪些病人不需要,精准施治,避免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的情况,同时也能精确地判断病人的预后。基本的理论和最新研究介绍完了,我们再回头看看今天上午的那位80岁的老人。按照目前辅助治疗的适用范围,这位病人术后病理分期最多在Ia2期,肯定达不到Ib期,也没有发现有任何危险因素,尽管有EGFR敏感突变,进行辅助靶向治疗是没有证据支持的,口服奥希替尼并无多大必要,不但加重经济负担,还出现了副作用,造成痛苦。如果确实担心复发转移,那就查一个MRD看看,如果阳性再考虑辅助治疗才可能有帮助,如果阴性,就更可以放心继续观察了。另外,是不是像那位医生说的,吃奥希替尼对对侧肺部的磨玻璃结节也有控制作用呢?其实还真不一定。首先,多发磨玻璃结节都是多原发,驱动基因不一定相同,也就是说尽管手术切除的那个结节有EGFR突变,不代表剩下的结节也有相同的突变;第二,有数据表明,与晚期肺腺癌不同,磨玻璃结节中EGFR基因突变的比例很低,只有10%左右,也就是说有近90%的可能性奥希替尼对剩下的这些磨玻璃结节是无效的。事实上,病人在口服奥希替尼期间,复查胸部CT均未见到对侧肺上的磨玻璃结节有任何缩小迹象。循证医学的时代,任何一项治疗决策最好都要有相应的证据支持,这一点对于医生和病人来说都很重要。如果病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按照目前的标准来选择辅助治疗,那就干脆查一个MRD,对我们的临床决策可以提供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1.LongitudinalUndetectableMolecularResidualDiseaseDefinesPotentiallyCuredPopulationinLocalizedNon-SmallCellLungCancer.CancerDiscov.2022May11;OF1-OF12.doi:10.1158/2159-8290.CD-21-1486.2.PerioperativectDNA-BasedMolecularResidualDiseaseDetectionforNon-SmallCellLungCancer:AProspectiveMulticenterCohortStudy(LUNGCA-1),ClinCancerRes.2021Nov29.doi:10.1158/1078-0432.CCR-21-3044
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从来都不知道,睡觉是这么难的一件事情。白天不睡,夜里老醒,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哄着了,一挨床又醒了。婆婆年迈,老公上班,只有我不分昼夜地抱着哄着,这让我一度陷入绝望。幸运地是,女儿一个半月的时候,从埋怨和暴躁中抽身的我开始正视这个问题,经过及时地调整,女儿的睡眠很快规律了,而我也慢慢走出了阴影。我相信,像我这样为宝宝的睡眠烦心的宝妈们不在少数。充裕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妈妈,我们能为宝宝的睡眠做些什么呢?一、是谁扰了宝宝的清梦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睡眠。生理性因素:常见的有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排尿便了、饿了、白天过于兴奋、长牙刺激等。疾病因素:最常见的是佝偻病。除了睡眠不安,常伴有夜惊、枕秃、方颅、肋骨外翻等。此外,还可能有肠绞痛、肠套叠等,这些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来协助判断。睡眠习惯:最常见也是最困扰新手妈妈的问题,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二、睡前的准备工作要想建立良好的睡眠,准备工作是必需的。进食:要适量。首先要吃饱,但也不能太饱,尤其不要吃不易消化的东西。果汁等甜食容易增加兴奋性也是不建议的。大一点的孩子睡前可以喝适量的牛奶。环境:良好、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宝宝快速入睡。适宜的温度是22-26℃之间。衣着要透气、柔软,棉被应该厚度适中。卧室应安静,避免噪声、灯光等的刺激。睡眠程序的建立:将入睡之前的行为固定化,进而形成睡眠反射,让宝宝对之后的行为有所预期,会让宝宝情绪稳定,并增加宝宝的安全感。洗澡、上床、喝奶、听音乐/讲故事,都是这些程序的内容。熟悉的睡眠程序会让宝宝很快进入梦乡。睡眠程序应该随着宝宝的成长相应调整,会是宝宝睡眠的良好助力。三、感知信号我曾经接诊过一个20多天的新生儿,全程没有带尿裤。我很担心地提醒她的家人,可是妈妈却说不需要。不一会儿,妈妈说要尿了,然后带着宝宝去了诊室外,果然就尿了。我至今仍然对那个20多岁的妈妈佩服不已。能够感知宝宝发出的信号,会让宝宝舒服很多。事实上,宝宝睡觉前都会给我们很多的提示:眼神发直、活动减少、动作停止、揉眼睛、眼皮低垂等。抓住这些时机,能够让宝宝轻松入睡。四、生物钟的建立天使宝宝是每一个新手妈妈的梦想。其实,天使宝宝也是可以培养的。宝宝刚出生时还没有昼夜节律,等到满月后生物钟才开始起作用。所以一开始的混乱并不代表异常,妈妈们心理上不要恐惧。日本的清水悦子在《宝宝不睡觉,妈妈怎么办》中建议半夜总闹觉或哭闹的宝宝,不论是婴儿还是幼儿,早上都应该在7点之前将他唤醒。育儿专家特雷西霍格在《实用程序育儿法》中,建议在早上7点将宝宝唤醒。这些其实都是在强调生物钟的重要性。每个宝宝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宝宝生活作息、喂奶次数与时段也不相同。生物钟的建立,需要妈妈们根据宝宝的情况来调整。有的宝宝习惯早醒,白天需要小睡两觉,也许他六点就该起床了。有的宝宝习惯晚起,白天只睡一觉,那他也许7点半起床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让宝宝在最理想的晚上九点入睡,那他早上七点起床就能保证至少睡10小时。区分白天和黑夜是很重要的一环。首先在熟悉宝宝睡眠需求的基础上,要控制白天的睡眠时间。太短影响精气神,太长则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其次,要让宝宝感受白天与黑夜的区别。白天睡眠时间不要太长,以规律地活动、玩耍为主。根据睡眠情况,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即使是睡觉,光线也不要太暗,可适当有响动。不同年龄段推荐睡眠时间五、关于奶睡奶睡的缺点大家都懂。可是,作为一个曾经被宝宝折磨地精疲力竭的妈妈,我必须承认,奶睡让我歇了口气。我认为奶睡是有前提的。新生儿或者小婴儿期的宝宝主要行为就是喝奶、睡觉,奶睡不只是睡眠习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宝宝的生理需求。但是随着宝宝的长大,特别是夜奶逐渐减少、开始出牙时,奶睡就不提倡了。六、梦话梦哭有的宝宝会在睡眠中突然哭闹,新手妈妈马上手忙脚乱,惊慌不已。我想提醒妈妈们,也许宝宝在梦话梦哭呢?一个睡眠周期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一个周期结束后自动醒来,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一个晚上循环数次。新生儿一个周期是40~50分钟,3个月后是50~60分钟,2岁时是75分钟,到5岁后才开始接近成年人的90分钟。所以,宝宝在夜里醒来是很正常的。浅睡眠阶段,宝宝虽然不睁眼,但是肢体可能有活动,可以有各种表情,甚至会笑、烦躁甚至哭闹。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就开始抱哄,或者喂奶、换尿裤,这样就生生把睡眠中的宝宝弄醒了。从深睡眠中醒来后,有的宝宝也会睁眼片刻,不需要打扰自动就会进入下一个周期。所以,下次碰到这种情况,先按兵不动,也许轻轻握住宝宝的小手、轻轻地回应“妈妈在”,让宝宝感受到妈妈时刻的陪伴,宝宝就安睡了。七、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这是我曾经无数次对女儿说过的话。我相信这也是所有新手妈妈们的心声。每一次看到宝宝哭泣落泪,身为妈妈总是为自己的无能懊恼。新手妈妈必然会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有信心。爱加上耐心,一切终会克服。
经过不懈的努力,全国首家腹膜腔三维成像检查体验门诊开诊了。这为广大群众近距离现场体验人体腹腔三维空间结构,理解最先进的医疗科技成果,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对于深陷术后肠粘连困境的病友,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推广宣传术后肠粘连精准微创外科诊疗技术,将起到积极的正能量。地点:北京海淀区永定路69号,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门诊4楼外科13诊室。挂号方式时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周三下午),或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蔡晓军专家门诊(周三上午)未能预约挂号者,蔡晓军大夫愿提供协助。该中心的门诊已取消,请关注术后肠粘连诊疗的患者,前往北京华信医院普外科咨询。每周五上午,肠粘连专病门诊,蔡晓军为您服务。
1.已知或怀疑妊娠2.盆腔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生殖道感染3.宫颈发育异常4.孕激素依赖性肿瘤5.不明原因的异常子宫出血6.使宫腔变形的肌瘤7.急性肝脏疾病或肝肿瘤8.对有效成分过敏等————《曼月乐说明书》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随着CT应用越来越多,肺部结节的发现也越来越多,尤其多发实性小结节最多。多发实性结节除了有恶性病史的病人需要考虑肺转移以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太大问题,大多都是炎性肉芽肿等良性病变,但医生也都还会嘱咐病人要定期复查。为什么还要定期复查?就是要以防万一,以防个别病人的个别结节会有问题,通过定期观察结节的变化,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判断良恶性的依据。本期要分享的这位患者就是双肺多发结节的病人。该病人在2020年10月胸部CT发现双肺多发结节,基本都是实性结节,一般来说这样的结节大多都是良性的,但为了以防万一,病人还是进行动态观察。后来又在2021年2月和2022年2月分别进行了复查,发现双肺的结节大多变化不明显,只有一枚结节有点例外。为了更直观,我直接将三个时间点的同一个结节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是右肺斜裂的一枚结节,无明显变化。 这是左肺斜裂的一枚结节,基本无变化。 这是左肺斜裂另一枚结节,无明显变化。 这是右肺中叶胸膜下的一枚结节,也没什么变化。 这是右肺下叶的一枚结节,基本无变化。 这是右肺下叶胸膜下结节,基本无变化。 左肺下叶胸膜下结节,变化不明显。 这是右肺下叶的一枚结节,看着就有点奇怪了。结节本身形状有点不规则,三次CT对比下来,发现结节比之前散了,密度也降低了,最后一次CT竟然看到了结节外周有磨玻璃密度的影子,而这些磨玻璃密度影与肺组织之间界限不清楚,看上去更像是炎症了!而且是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才有这样的表现!但是炎症为什么是在1年半前的实性结节周围出现?并且炎性结节的密度一般不会随时间变化,即便是有变化,密度也多是逐渐增高,向钙化的方向发展,一般不会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出现密度降低的情况,这明显无法解释这枚结节的变化。如果不是炎症,那是会是肿瘤吗?肿瘤变化趋势应该是越来越大,密度增高,可从后两次CT来看,算上结节外周的低密度影,“整个结节”似乎是比之前大了,但很少见哪个恶性结节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密度降低,并在外周出现与肺组织界限不清的磨玻璃密度影!这枚结节的变化确实非常令人费解。下一步是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看看结节的变化趋势呢?还是直接手术切除?说实话,我也很含糊,毕竟这么多结节,习惯上还是一元论解释,一般认为所有的结节都是同一种性质更常见。经过与病人沟通,病人本人对结节的变化非常焦虑,最终决定手术切除。最后,病人接受了胸腔镜手术治疗。右侧斜裂结节镜下很明显是一枚淋巴结,未做切除,中叶和下叶共四枚结节,分别进行了切除,并一一做了标记,送快速病理,结果,四枚结节中有三枚是良性病变,而这枚出现密度降低并且外周出现磨玻璃影的结节直接报了浸润性腺癌!经与病人家属沟通,觉得病人结节实性为主,仅做楔形切除让人不太放心,而结节生长速度不快,做肺叶切除又有点可惜,最终决定为病人做肺段切除,从二维CT上看,结节靠近S9与S10之间的段间平面,为病人进行了S9+S10段的切除,并对纵隔淋巴结进行了采样,淋巴结均未见转移,术后病人恢复顺利出院。回过头来看,这枚结节告诉我们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1. 肺部的多发结节多数情况下为性质相同的结节,阅片时由于先入为主,很容易遗漏某个结节的细微变化,或对某些结节的变化“选择性”的遗漏,千万要注意,在许多良性结节之中,也可能会隐藏着恶性结节,所以不能轻易放过对每一个结节的仔细对比和观察。2. 在动态观察的过程中,只要结节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不能用“炎症吸收”来解释,就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放过,一旦放过了,对于病人来说,后半生的人生轨迹有可能会被彻底改变。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位患者,肺上有一枚实性结节,动态观察过程中,结节像是自己“长了腿”,两年的时间,从远离胸膜的地方“移动”到了靠近胸膜的地方,并且出现了胸膜牵拉,而结节大小变化并不明显(很可惜,片子找不见了,无法给大家展示),最后病理证实就是肺癌。3. 恶性结节在动态观察中的变化大多数情况下是体积增大,密度增高,但这枚结节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思路,即密度降低,外周出现类似炎症的磨玻璃影,而又无法完全用炎症解释,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肺癌,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或更为密切的观察。好的,本次的看结节就到这里,下次继续和大家分享肺部结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