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手段上,抑郁症的治疗,可谓“百花齐放”。中药、西药的、民间的、现代的,各种方法治疗抑郁症。在这在其中,心理疏导辅助其他治疗很有必要,这样治标也治本,更有利于走出心理阴影,有利于快速恢复健康。心理疏导的作用:一、帮助恢复信心:一些抑郁症患者,失去了自我的信心,也即是“自信”。对自己的全盘否定,导致抑郁症患者,缺乏存在感、自豪感。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信心。这是治疗抑郁症,坚实、有力的一步。二、打破僵局:一般抑郁症患者,是不会对人倾诉的。日本心理学家大本若二说过:“抑郁症的治疗,倾诉就是康复的开始。”因此,通过引导、疏导的方式,使得抑郁症患者,放松戒心,敞开心扉。倾诉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三、个案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因此,每个抑郁症患者,患上抑郁症的原因,抑郁症的表现,也都不尽相同。现代心理学领域,在治疗抑郁症时,普遍采用个案分析法。对不同的抑郁症患者,建立档案,跟踪治疗抑郁症。心理疏导治疗抑郁是精神病领域治疗方法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不过,虽心理疏导治疗可做为单一的治疗方法,但若是一些病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不可单一依靠心理疏导。需配合药物、针灸等其他方法配合治疗才是可靠的方案。
抑郁发病年龄较双相障碍晚,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罹患抑郁障碍的可能,以30~40岁居多;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躁狂发作长,但也有短至几天的,长者可以超过10年。病程的长短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发病次数有关。一般认为发作次数越多,病情越严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年龄越大的病程持续时间就越长,缓解期也相应缩短。首发抑郁后约半数以上会在未来5年以内出现再次的复发。在抗抑郁药物出现之前,这一数字高达75%~80%。有1/3的患者甚至在第一年内复发。未经治疗的抑郁发作病程一般持续6-13个月,通过药物治疗可将此病程缩短到3个月左右,治疗开始越早病程缩短越显著。研究发现,抗抑郁治疗如不足3个月,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可能出现抑郁障碍的复燃(relapse)。这实际上并非另一次发作而是本次发作的复燃。随着抑郁发作次数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抑郁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繁,而发作的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抑郁障碍的自杀率为10%~15%,首次发作后的5年间自杀率最高。抑郁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抑郁障碍常反复发作,有过1次发作的患者复发可能性为50%,有过2次抑郁发作的患者复发可能性为70%,有过3次抑郁发作的患者几乎100%会复发。发作间期一般缓解完全,多次发作后可慢性化。对每次抑郁发作而言,显著和完全缓解率为60%~80%。有关影响复发的因素主要有:1.维持治疗的抗抑郁药剂量及时间不足;2.生活活事件和应激;3.社会适应不良;4.It性躯体疾病;5.缺乏社会和家庭的支持;6.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随访研究还发现,单相抑郁障碍的预后较双相抑郁好。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强迫症,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蜈蚣在街上行走,遇见蚂蚁。蚂蚁问蜈蚣:“蜈蚣叔叔,我们几条腿走路就很累了,你那么多腿怎么走啊?您是一起先迈左腿还是一起先迈右腿啊?”蜈蚣听了这个问题后,脑袋一热,是啊,我以前只光顾着走路了,这个问题怎么没有思考过啊!以后,蜈蚣就坚决用所有的左腿一起迈步,如果迈左腿的时候右腿也有走动的话,它就退回到原来的位置,重新再走一遍,这样就产生了强迫动作。又过了一段时间,蜈蚣发现老这样走,不能成功,再尝试了许多次失败之后,蜈蚣爬在地上,路也不走了,只是在反复思考:“我是一起先迈左腿还是一起先迈右腿呢?”反反复复,日复一日。这样就造成了强迫思维。蜈蚣走路是自然的,也不必考虑为什么是迈的这条腿而不是那条腿。强迫症病人所做的事情就是去考虑本不应该考虑的事情,把顺应自然规律的事情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成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有患者咨询我,为什么我因为强迫症工作的效率就下降了许多?为什么我由于强迫症的缘故,弄得我学习的能力不强?等等等等,许多问题,他们问我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承认强迫症的存在,而事实上强迫症是的的确确存在于他们的身上的。强迫症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疾病,我们要接纳它的存在。治疗强迫症的首要因素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同时需要的是过程,有些患者拿药回去吃了不到一周就来问我“顾大夫,为什么我吃了一周药感觉没有效果呢?”我们的患者为什么那么急切呢?归根到底是的完美主义情节太重,患者一直在排斥强迫症。所以希望大家放弃急切心理,治疗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必须要坚持治疗方能完全康复。
冬春交替,气候变化无常,睡不好觉的人也越来越多!由冬入春的季节变换以及春季气候的多变,容易使人情绪波动,烦躁不安,从而影响心理情绪,因而在这一季节发生睡眠障碍的几率也比平时要高。许多失眠都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其实,失眠本身也是一种情绪,只要不给它“力量”,顺其自然,慢慢就可以平静下来。 心事太多易失眠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全球近1/4的人受失眠困扰,每年近8.6亿人患失眠抑郁障碍,仅中国就有0.75亿。睡眠障碍本身就是许多精神障碍的突出症状,而80%的失眠都是“心事”造成的。 一般由环境改变(比如噪音、燥热、光照)、生理因素(比如连续倒夜班)、生活遭遇不幸等引起的失眠,以及躯体疾病引起的单纯“失眠症”(比如大脑病变、慢性疼痛、夜尿症),只占失眠病因的一小部分。主观难以控制的多数失眠症是由抑郁症和焦虑症引起。生活中,很多失眠是因为工作、学习、家庭、经济、感情、人际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所致。比如,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久久难眠;有些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快要公布前,处于期待兴奋状态而失眠;还有些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睡觉时始终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 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失眠? 标准一: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没有睡着; 标准二:半夜老醒,醒来的次数超过两三回; 标准三:天还没亮就醒了,俗称早醒; 标准四:夜夜做噩梦,噩梦的情节如同电视连续剧一样。 若只是偶尔或短暂性睡不着觉或者睡得不好,但是第二天人精力很充沛,情绪很愉快,上班不出错,按照WHO的标准,这种情况不能诊断为失眠。如果出现了上述失眠症状,且连续两周以上有头晕胀痛、心慌心烦等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时,就应求诊。 春季调好心情远离睡眠问题 春季如何拥有“好”睡眠呢?在生活上宜早睡早起不恋床,以免越睡越困倦。正常来说,春季以晚上22:00左右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为宜。春天亦不宜过多“开夜车”,以免诱发或加重春困。另外,最好每天中午能够午休半个小时,如果没有条件午休,可“闭目养神”十分钟缓解压力。 与此同时,春季是肝气舒发的季节,因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此时宜顺应自然,舒畅情志。如常到野外进行有益的体育和文娱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与朋友一起说说笑话,谈谈趣闻,放松身体,勿生恼怒。具体建议:多晒太阳、多运动、多聊天 1.天气好的时候,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晒晒太阳,会使心情得到愉悦; 2.一旦出现负面情绪,不必恐慌,可以通过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转移不良情绪,或到户外运动等解压方式放松心情。不要让浮躁、乏力、心绪不宁这些症状长时间持续,必要时应尽早看医生,以便及时进行预防。 3.郁闷、忧愁的时候,多找朋友聊天,将困惑的事情倾诉出来; 4.学会接受现实,以宽容、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一天,积累下每一天的快乐,就会天天快乐; 5.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6.凡事追求完美的人可适当降低期望值,在制定了目标之后,可以将大目标分割成几个小目标,再一一实现; 7.对于曾经患过精神类疾病的病人,在春季,即使不发病也一定要及时来院复诊,并要严格按照医嘱坚持用药,切莫自行减药、停药。此外,要避免过度劳累或精神刺激。当出现情绪不好、失眠等异常状况,应尽早到医院复诊。
我挺佩服柴静的,从央视离职后她推出了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促使她展开调查的原因是,没出世的女儿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她认识到了雾霭对人们身体的巨大危害。雾霾危害身体健康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有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对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城市污染的颗粒物、汽车尾气有机气溶胶粒子、氢化物、硫化物、沙尘、硝酸盐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雾霾天气时,风力小,空气流动缓慢,空气中细菌、病毒等有害气体会比平时要多,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雾霾天气时不利于皮肤散热,会使人出现胸闷、憋气、疲劳、头晕等供氧不足的症状,并且容易引起伤风感冒,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和脑溢血的发生。雾霾影响心理健康多日连续的雾霾天气,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胁。除了流感、支气管炎、哮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外,一些人还出现了情绪低落、烦闷,甚至是焦虑、抑郁,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心情不好,爱跟周围的人发脾气等。雾霾天气压较低、光线较弱、可视度差,容易使人出现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空气中的杂质容易导致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不良症状也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加上出行的不便给人带来的压抑,心理素质较差、有抑郁症、强迫症、躯体障碍和疑病症的患者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轻者致心境压抑、郁闷,重者出现情绪低落,心情沮丧、悲观厌世,甚至自杀。在雾霾天里,特别是已患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户外活动,注意多与亲友交流,增加娱乐活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进食一些豆腐、牛奶等食品,可以补充一些维生素D,以缓解情绪。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工作节奏改变和来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全球有近1/4的人受到失眠困扰,失眠患者占睡眠障碍患者的95%以上,成为中西医诊治的重点和难点。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失眠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者是质量不能满足,并且影响了其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的体验。失眠按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周);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4周,小于6个月);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急性失眠、生理性失眠、心理生理性等轻度失眠者,通过寻找病因、消除诱因,失眠症状很快会缓解或消失,有的甚至无需药物治疗。心理生理性失眠、矛盾性失眠、睡眠卫生不良等,采用以情胜情、语言开导、顺情从欲、移情易性、暗示解惑、宁神静志等中医情志疗法,结合认知一行为疗法,做到“先睡心,后睡眠”。培养良好睡眠习惯,多数患者睡眠会得到改善。需药物治疗者,选择一种小剂量药物治疗,时间不宜超过3周,多数可以治愈,不宜过度治疗。内科疾病所致失眠、药物或物质滥用所致失眠、精神障碍所致失等,通常属亚急性失眠或慢性失眠。对此类中度以上患者,病因治疗是首要原则,镇静催眠药物是治疗的主要临床手段。通过中等剂量药物或以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配合中医药治疗2—3个月,睡眠改善后,可逐渐减少或停用西药用量。上述疗效不好者、非器质性失眠(失眠症)、慢性失眠重度者,其因病因复杂、病程长、症状繁多、服药种类较多等造成疗效极不满意,且已对睡眠无信心或产生恐惧,四处求医无果时,可考虑为顽固性失眠宜住院系统治疗。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好朋友的女儿自杀了,才二十出头,年纪轻轻。朋友惋惜而不解地问我,生活中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呢?为什么要选择死来逃避?我意识到这很可能不是逃避不逃避的问题,他的朋友也许患上了抑郁症。许多人把自杀看作一种软弱的行为,觉得那些从二十层一跃而下的人是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不够坚强的人。但如果你知道抑郁症,发现也许永远不能体会他们内心经历的绝望。抑郁症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失调而遭遇个人无法控制的情感,作为健康人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指责他们的,这样不公平也不科学。你也许会觉得“个人无法控制的情感”这个词有点荒谬。外在因素才是不可控的,比如天气,比如房价,比如地铁站的人口密度。而感情是自己的,有什么不能控制呢?为了高兴的事而笑,遇到伤心的事而哭,这不都凭自己意愿来的吗?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但别忘了我们的“意愿”也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生了病的大脑会连我们的意愿都改变。人的情感,和视觉、听觉、语言、记忆一样,都是大脑所产生的功能。当神经细胞出了问题,一些常人可以承受的刺激在病患脑中却引起严重的负面情绪。他们好像经常毫无来由的闷闷不乐,我们将此归结于性格不好,岂不知他们是失去了获得快乐的脑功能,不能像普通人一样从美好的事物中得到享受。指责抑郁症患者不坚强,和指责聋哑人不说话一样,是没有道理的。抑郁就像感冒,是身体出问题导致的疾病;抑郁又不像感冒,它悄然发生、后果严重,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朋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和它抗争,抑郁症的常见危害如下:1、导致患者出现有长久的情绪不良,这一危害往往能让患者体验到最为痛苦、恶劣的心境。并且这种悲观情绪是无明显外因出现的,因此很难解决,使得抑郁症患者的心情总处在悲观厌世之中。另一方面,抑郁和焦虑总是伴随而来,以更年期抑郁症为代表,这类患抑郁症患者不仅心情抑郁,同时还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精神紧张、惊恐不宁的焦虑情绪。2、大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睡眠,抑郁症的患者在患病期间会伴有顽固性睡眠障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失眠、难以入睡、早醒、睡眠规律紊乱,睡眠质量差等形式。3、疾病有可能会将患者逼至绝境,倘若病情严重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有自残、自杀思想行为的出现。抑郁心境会导致抑郁症患者的思想消极、悲观,总是沉浸在自我谴责、自卑之中,对前途悲观绝望。4、疾病会不断的折磨患者的“肉体”,虽说抑郁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但是疾病的危害不仅仅只是心理上的危害,同时也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出现很多健康异常的症状,如食欲减退、乏力等。这些身体的不适可涉及到各器官,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较常见。5、疾病会慢慢的消磨患者的精气神,一旦患有抑郁症,患者在患病期间就会因为疾病而使原本充满精力的自己变得整天无精打采,严重者还会出现呆若木鸡的状态。并且,抑郁症患者对周围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可言,对工作、学习没有一点儿热情,思想反映迟缓,平素依着整洁的人也变的不修边幅。
去年我遇到一名抑郁症患者,是个小姑娘,来看病的时候是她爸爸带着来的,经过检查发现小姑娘是重度抑郁症,有很大可能的自杀倾向,由于病情比较严重,我当时给小姑娘的爸爸建议到专业的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和专业的护理,但是小姑娘的爸爸以耽误学习为由拒绝去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只简单的开了点药就离开了。我唏嘘不已,小姑娘的家人并没有意识到抑郁症的巨大危害,因为他们缺少对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认识,对精神病患者的冷漠、懒散、学习工作能力下降等症状当成是一种个人性格来看待,在得知是精神病后,可能也没有较好的劝说和治疗对策,有的家庭怕自己家有精神病患者的事情被社会知晓,总是想办法隐瞒...精神病患者家人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和护理精神病患者? 病情好得不够快、要求医生换药治疗。有的看到治疗效果不明显,便责怪医生技术不行,欲另求高明。有的过早地接病人出院,另图良方。有的盲目相信报刊上的一些虚假广告和社会上的传闻,不远千里求医讨药。有的不惜花钱给病人买“补品”。这种心急乱投医的心态严重干扰了病人早期的系统治疗,弊多利少。 上述不良心态根源在于缺乏精神卫生常识、对精神病的耻辱感和恐惧害怕心理。那么面对精神异常的家属成员,家属该如何正确处理与对待呢? 首先,应弄清精神异常的性质与程度。若发现确实存在某些奇异的征象时,家属应及时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咨询,弄清精神异常的性质和程度,并征求医生对处理的建议。 第二,抢时间尽早让病人就医,不要拖延或回避。切不可求神拜佛、请巫医神汉打卦,否则不仅会使病人遭受身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耽误了治疗,拖延了病情,增加了疾病治愈的难度。 第三,做好家庭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家庭护理不仅包括对患者生活上的关照,督促其按医嘱服药,更重要的是给患者以心理上的鼓励与支持。家庭成员是精神病人最密切的接触者,是最重要的心理保护资源,家庭的态度与治疗是否及时、系统及治疗的成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成员应在充分谅解精神病人各种病态言行的基础上,关心爱护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予以感情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让病人感到家庭温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这对于促进疾病的恢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焦虑症患者往往会出现躯体多个系统功能的不适症状,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心慌胸痛,呼吸系统的胸闷、呼吸困难.胃肠道的不适、恶心、腹痛腹泻,身体某些部位的感觉异常或头晕头痛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慢性疼痛等。患者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是因自身的心理因素所造成。在我收治的患者中往往因不同原因来找我检查的,他们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健康检查并未发现有任何明显的器质性问题,反复就医又查不出原因,但躯体不适的症状及感受却又实实在地存在,这一“矛盾”又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症状,因此识别焦虑症,对症治疗,心理辅导非常必要。1、合理安排患者体检项目,一对一陪护,减少等候时间,体检过程中加强与病人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想法,护士应热情、善良、宽容地对待患者、家属,以自身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患者。对患者讲解检查前后注意事项及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宣教。2、观察病人的语言、行为、表情并记录,注意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境界,关心、体贴患者,对患者因焦虑而产生的痛苦体验表示出理解和同情,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理解患者的种种不良情绪,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减轻恐惧感和焦虑心理,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为提高患者对以后心理护理的依从性打下基础。3、营造良好舒服的环境,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房进行清洁打扫,以及开窗通风,使患者的住院环境保持干净舒适。减少不必要的外来刺激,同时还要注重住院的人文环境。教会患者一些促进睡眠的方法,帮助患者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减少睡前活动,避免睡前兴奋,睡前喝热牛奶一杯,避免咖啡、茶等,睡前热水泡脚、洗热水澡、听轻音乐等。4、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寻求家庭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来说胜于良药,让患者家属了解亲情在焦虑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让患者家属参与,充分让患者体会到家属亲情的温暖和幸福感,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程度,提高患者战胜焦虑症的信心,有利于患者康复。5、做好心理护理,焦虑症患者往往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敏感的,因此加强心理,做好患者人院评估,及时掌握患者一般资料,了解患者所关心和担心的问题,做好心理护理是顺利完成体检,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一环,护士必须针对特需患者不同的文化素质、性格特征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做好心理护理,并有针对的实施个体化护理,告诉患者强烈而持久的焦虑对人十分有害,除严重影响学习及工作外,还易患精神疾病,损害身心健康。指导患者采取正确成熟的方式应对焦虑,如树立信心,培养广泛兴趣,调节情绪,学会与人相处,需要时寻求家人及同事领导的支持并指导松弛训练,减轻或消除焦虑体验。综合应用支持疗法、认知疗法、行为训练来减轻患者的焦虑。6、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环节,医护人员的责任特别重大,由于体检患者住院周期短,护士要熟悉患者的病情,遵医嘱准确合理地为患者领取药品,并耐心教会患者服用方法及药物保存方法。有时患者难免对治疗药物产生抵触情绪,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说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时连同患者家属一起嘱咐病人定时定量服用药物,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对于病情轻的患者,做好出院宣教,并做好电话随访,做好移动健康管理,病情重者,要劝患者人院治疗。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个人生活压力的增加,统计来看,焦虑症患者的数量在逐年上升,这也给广大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艰巨的考验。焦虑症属于神经官能症状的一种,长久持续的焦虑情绪会带给患者极大的痛苦,使得患者精神上恐惧、心神不安,即便一时得以控制也难以完全治愈,极容易导致再次发作。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头昏脑胀、心悸烦躁、肌肉组织收缩加快紧张、胸闷气短。在这些症状的折磨下,病人很可能伴随食欲不振、肠胃不适、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神经系统功能降低等不良状况。所以,对焦虑症患者来说,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治疗效果。特需护理人员热情的服务态度,个体化的护理及一对一的陪护则较之单纯用药显得更加重要,能够使身处焦虑烦躁情绪中的病人得到良好的改善。特需病房护士的专业素养、开朗活泼的性格、热情周到的服务带来的疗效甚至强于机械的药物治疗。科学、合理的护理可以带给患者更大的收益,在体检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使患者的身心可以得到较好的放松,加之护士在心理上的护理开导,患者对自身的状况可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多跟患者进行心理交流、整个体检护理过程在一个无比和谐的氛围中完成。
任何人遇到压力时会本能的担心,但有的人即使根本没什么可担心的,也会日复一日的紧张和焦虑。当这个过程持续到6个月或更长时间,那就有可能是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简称GAD)的表现。这种疾病在美国影响了接近700万人的正常生活。不幸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疾病,因此会错过原本能够改善生活的治疗。焦虑症分为广泛焦虑和惊恐发作,患者的焦虑与惊恐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或其紧张不安与惊恐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称。广泛焦虑:过分的焦虑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病人终日惶惶不安,顾虑自己的工作的、健康;担心亲人的安危、唯恐不测,并不针对于任何特定的单一事件;其发生似乎没有促发因素。事实上,在一些广泛性焦虑症病人中,只要一想到如何渡过这一天就可能诱发焦虑。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伴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口干、胸闷、心动过速、尿频、腹泻、便秘、发抖出汗、心悸、呼吸困难。运动性不安:手抖、肌肉紧张、不安地来回走动。警惕性增高:对微小的刺激便表现为明显的焦虑和植物神经功能亢进。惊恐发作:惊恐发作往往是突然发生,事先并无先兆,一般也与生活事件或精神刺激无明显关系。典型的表现是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写作、进食、开会、散步、走路、正在工作或操持家务时突然发生。患者往往突然感到严重的心悸,似乎心脏要从口腔中溢出;胸痛,憋闷,胸前明显的压迫感;呼吸困难,喉头堵塞,有窒息或濒死感;也可以表现为过度换气等。同时出现严重的恐惧感,似乎即将死去或即将丧失理智;患者感到十分紧张,难以忍受,而惊叫、呼救;有的患者还可以伴有非真实感,人体解体的体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过度兴奋的症状: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这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为5~20分钟,很少有超过1小时者,随即自行缓解;或以打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预期性焦虑:发作间期可以完全正常,但大多数患者常常会担心再次发作而表现为焦虑不安,也可以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回避性行为:由于惊恐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度的恐怖,因此在发作间期有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作时无法得到帮助,而主动回避一些场合,如不愿意单独出门,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或乘车外出等。正常焦虑焦虑是一种情感表现,当人们面对潜在的或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时,都会产生的情感反应。绝大多数因一定原因引起、可以理解的、适度的焦虑,属于正常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