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部分患者无法正常出行的情况下,患者无法完成后续就医,这就增加了原有病情复发的几率,所以其患者长期的管理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模式“慢病管理”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完整内容请点击下方视频以下为知识总结:总体上来说,在全球MM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有一种延长的趋势,从年龄上来说,高龄患者居多,所以也可以将这种病认为是一种老年病。在病程中,患者可能会多次复发,最后到达“难治复发阶段,肿瘤细胞大量增殖。对于多发性骨髓瘤越来越多学者甚至世界卫生组织将已将其重新定义成为慢性疾病,而慢性疾病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1.病程反复复发,无法治愈;2.除了肿瘤本身外,存在并发症;3.治疗需要长期坚持用药 MM会引发多器官损害,主要是靶向器官的损害(CRAB)以及其他并发症(如高黏滞综合征等),但是其长期管理仍然具有潜在三点优势:1.降低疾病进展风险2.延长患者生存期3.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慢性病的长期管理策略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初始评估”;其次是药物选择;然后是疗效评估;最后是患者随访。药物的优化选择是MM长期管理的重要命题。药物可及性和可选择性增加,长期管理如何优化用药选择?1.使用抗肿瘤新药是最大程度地减轻临床症状,延长MM患者总生存的重要手段;2.中外指南均推荐PI作为MM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3.采用含PI 的三药联合方案规范诱导治疗MM,可实现更深缓解,更长OS;4.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方案转换为IRd的诱导治疗。
天气转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患者要及时增添衣物,预防感冒。“ITP”患者的日常护理请注意以下几点。一、出血管理出血:观察皮肤出血点与瘀斑,注意其增减变化,瘀斑色泽及范围变化,并注意呕吐物,排泄物的颜色及性质;剪短指甲,温水擦洗,忌用热水、酒精;应穿宽松柔软的衣裤。鼻衄:安静平卧,可先压迫鼻中隔前下区,常能有止血作用。或用肾上腺素无菌棉球填塞鼻孔,若出血不止,尽快就医。口腔:除注意口腔清洁外,局部可用明胶海绵加压止血或局部涂抹止血中药等,以棉签代替牙刷清洁牙齿,出血时可用冷生理盐水漱口。消化道:当发现有消化道出血时,应及时就医,安静卧床休息,并采取舒适的体位。少量出血时,可进流质食物,少食多餐,以免加重胃负担,加重胃出血。二、饮食管理忌食虾蟹,易造成免疫损害,致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和脆性增高,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加重病情。忌饮酒,刺激皮肤及内脏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出血症状加重。忌粗、长纤维食品。包括:芹菜、菠菜、韭菜、竹笋、冬笋和未煮烂的牛肉、羊肉、猪肉等,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忌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可加重消化道的负担。三、心理管理主动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积极配合治疗,病友之间密切交流,互相勉励,共同面对疾病,家人多些关心。正确认知因药物的副作用所带来的身体不适,静心修养、稳定情绪。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是一种出血性疾病,在临床上相当常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和血小板生成减少所致。出血是ITP的主要疾病特点,临床出血表现各异。ITP患者的出血风险与血小板计数相关,一般来说,血小板计数越低,出血风险越高。成人ITP自发缓解的可能性较低,潜在疾病和合并症的发生率较高,且出血风险较高。ITP是可治疗的,但患者常因病因不明感觉非常痛苦,加上疾病的出血风险使日常活动因疾病受限,激素治疗引起的体型改变和其他副作用都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患者存在高龄、未被控制的高血压、外科手术或外伤、感染、抗凝药物治疗等因素,出血风险增加。成人ITP常呈慢性病程,患者血小板数低、出血风险高、生活质量差,需要长期持续监测和治疗。一线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和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存在复发率高等局限,一线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转换为二线治疗。目前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艾曲波帕和罗米司亭等作为ITP二线治疗首选。此外,抗CD20单抗、中药及脾切除仍是ITP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他二线治疗:硫唑嘌呤、环孢素、霉酚酸酯、达那唑、长春碱类等缺乏足够的循证依据,需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ITP”不可怕,客观的认识疾病,乐观积极的治疗最重要。ITP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避免参与增加出血风险的活动,最重要的是接受规范诊治以控制疾病。积极同医生、家人、病友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生活的质量!
过去的20年里,随着对多发性骨髓瘤(MM)认识的深入、新药对疗效的改善、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和及时有效地治疗并发症等,多发性骨髓瘤(MM)的预后明显改善,中位生存期由2~3年延长至8~10年,治疗期间患者定期随访和疗效评估尤为重要。定期随访是为了早期发现复发的“苗头”,透过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更好地监测疾病所处的状态。检测的各项指标反映疾病的状态,并不一定身体会感受的到。因此提前对疾病进行干预,药物等的治疗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对于随访监测的建议:※无症状骨髓瘤患者:每3个月复查相关指标;※有症状骨髓瘤患者:诱导治疗期间,每2~3个疗程进行一次疗效评估。※不分泌型骨髓瘤的疗效评估需行骨髓检查。※血清FLC有助于疗效评估,尤其是不分泌型骨髓瘤的疗效评估。※每半年进行一次骨骼检查,或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常规检测主要分为血液、尿液、骨髓、影像四大类:血液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B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外周血涂片、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尿液检查:尿常规、24h尿轻链、尿免疫固定电泳。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学涂片分类。影像学检查:骨骼平片。其他检查:胸部CT、心电图、腹部B超。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反映出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应答程度,了解疾病缓解,即“疗效评估”。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2016年IMWG疗效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对于MM在治疗后的疗效可分为两个评估维度:1、传统疗效标准2、MRD疗效标准传统疗效标准即日常沟通中医生常常提到的七种情况:sCR,,CR,VGPR,PR,MR,SD,PD。MRD疗效标准。MRD中文是微小残留病灶,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传统疗效评估,在达到CR之后才会被建议做MRD评估。目前国内外对MRD的检测手段包括多参数的流式细胞术、二代测序、PET-CT等,临床上医生会更根据不同的疾病状态来选择不同的检测手段,国内目前最可及的就是流式。MRD更能反映疾病的缓解程度,治疗后达到MRD阴性的患者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都更久,生存获益更加明显,而且MRD转阴之后继续需要多次、动态的检测,至少持续到转阴后的2年之后,对预后的指示才更加有意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谨遵医嘱,定期检查,检查后发现指标变化,请不要焦虑,同医生积极沟通交流,了解疾病准确状态,积极应对。
“移植”对于绝大多数的病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高大上”的字眼,也是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会从医生、病友口中经常听到的高频词汇,往往又伴随着许多的疑问:有多发性骨髓瘤病友做移植了,我能不能做?“移植”听着挺吓人的,到底怎么做?做完“移植”,多发性骨髓瘤就痊愈了吗?很多很多类似的问题......“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通常是指“造血干细胞移植”,简单来说就是健康细胞替换骨髓中的异常或缺失的细胞,通过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输入,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指南推荐年龄≤65岁,体能状况好,或虽年龄>65岁但全身体能状态评分良好的患者,经有效的诱导治疗后应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下简称ASCT)作为首选。年轻、高危患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肾功能不全及老年并非移植禁忌症,年龄、体能及基础疾病情况决定其移植条件的合适性,建议进行完善的体能状态评估,若符合移植条件,尽早移植。目前国内移植的比例低于国外。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过程:1、诱导治疗:国内及美国NCCN指南均推荐靶向治疗药物以硼替佐米及来那度胺等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杀灭患者体内的骨髓瘤细胞,快速降低肿瘤负荷;2、动员: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应用,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干细胞的生长,约10天之后采集细胞。3、采集:血细胞单采包括分离外周干细胞、再将其余的血液回输,约4~5个小时。4、预处理:摧毁骨髓瘤细胞及造血干细胞。5、移植:通过中心静脉导管将之前患者体内采集的干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移植的干细胞通过血流定居到骨髓中并开始产生新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这个过程称为植入。植入通常在移植后的2~4周,新的骨髓需几个月可完全发挥功能。因此,此段时间内人体免疫防御力较低,进而容易产生感染与出血。所以建议在清洁的环境内待一段时间,避免去人多封闭的场所,避免感染,帮助恢复免疫功能。天气适宜的时候出去走走,逐渐适应环境。既往研究表明,自体造血干细胞可提高MM治疗反应深度和反应率,并可转化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获益。随着MM治疗方式的发展,新药的不断问世,在现代治疗条件下,ASCT治疗仍有更多获益,其疗效不容置疑。经过1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控制率几近100%,近1/3患者获得完全缓解,预估中位PFS为18个月至2年。自体造血干细胞的安全性也有很大改善,治疗相关死亡率<1%,移植后的毒性也易于管理。鉴于此,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无法治愈,自体造血干细胞这种治疗手段是获得长期生存的一条有效途径。移植后进入维持治疗期。目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推荐维持治疗阶段选用来那度胺、硼替佐米或其他药物单药,或联合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可以延长疗效持续时间及疾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内科实验室始建于1976年,是武汉最早建立的血液形态学实验室之一,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与时俱进,已建立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MICM血液病诊断体系,综合诊断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实验室针对不同血液疾病有多种检测技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周芙玲骨髓病理活检:骨髓活检技术开展于2008年,2016年引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于各种血液疾病、淋巴瘤的诊断,骨髓转移癌的诊断 以及血液肿瘤筛查。形态学:我科流式细胞学始于2009年,引进国外领先的三激光十色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各类细胞表面抗原160余种,广泛用于各种血液肿瘤的诊断及预后监测、免疫功能检查、PNH筛查等。流式细胞学:针对浆膜腔积液及脑脊液等脱落细胞学的检测,有效辅助临床诊断。细胞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开展于2005年,是武汉市最早开展骨髓染色体检查的实验室之一,2016年开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探针41种,对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检测开展于2015年,现已开展白血病55种融合基因筛查,AML22种突变基因筛查,MDS25种突变基因筛查,MPN组套、14种重排基因筛查,白血病残留病灶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1】,提出各医疗机构要加强普通病区管理。本文报道武汉市一三甲医院血液科对新冠病毒肺炎的筛查及处置情况,为疫情期间非发热病区感染防控管理提供思路。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新冠肺炎(COVID-19)的潜伏期为1-14d,多为3-7d,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2-4】。二、科室基本概况和疫情期间收治病人情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共95张病床,1月20日至3月6日期间,共排查出3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分别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减少原因待查,膀胱癌术后放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收治入院。按照新冠病毒肺炎防控指南【5】,血液科就诊的病人,均已经过了发热门诊初步筛查,但是还存在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和有传染性的潜伏期患者;有的患者以恶心,腹泻为主要表现【6】,有的呼吸道症状较轻【7】。恶性血液病患者多数存在化疗后骨髓抑制,白细胞低,常见发热,与新冠肺炎的发热有时难以甄别。因此,有必要对血液科的院内感染控制策略进行探讨。三、血液科病房感染防控管理(一)预先设置血液科临时隔离病房并实施单独管理1.临时隔离病房设在病区末端,按三区两通道规划布局【8】,并在各区域内张贴明显标志及路线图,病室内及走廊使用简易隔断增加缓冲【9】。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后,立即转入。2.临时隔离病房内的患者由专门医护团队负责诊疗与护理,减少无关医务人员出入;患者不允许外出,不设陪护。组织院内会诊后,按照指定路线,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发热病区。(二)工作人员管理1.危险因素报告及体温监测。所有工作人员每日电话报告体温及有无明确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接触史,值班人员进入病区前检测体温。2.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落实手卫生。血液科诊疗活动评估为低风险【10】,给予普通防护;当病人出现发热时,暴露风险提高,给予一级防护;临时隔离病房内疑似或者确诊病人的诊疗以及转送过程应二级防护。因此,不同诊疗区域需要重新评估暴露风险,及时调整医护人员防护等级。3.规范医护人员日常行为。隔离衣,防护服只能在临时隔离病房内穿着【11】,医护分组分时段查房,减少人员聚集;手接触自己身体部位,如鼻,脸,眼睛前手卫生。就餐时保持距离互相至少一米,值班人员休息也要始终佩戴口罩。(三)患者及家属管理新入院患者行CT,核酸和抗体检测筛查,每日测量体温。集体送餐,减少陪护。不得随意出入病区,不允许病室间走动。指导患者咳嗽或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部遮盖口鼻,为所有患者及家属提供口罩,并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手卫生。(四)科室环境,诊疗仪器设备消毒1.空气消毒:每日开窗通风或使用空气消毒机。2.地面,物体表面,显微镜等医疗设备表面的清洁和消毒: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3.若被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五)医疗废物管理临时隔离病房内患者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专门接收,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扎紧并单独贴上标识。四、至疫情完全结束前,血液科收治非新冠病毒肺炎病人的几点建议目前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但还未完全结束,因疫情无法就诊的血液病患者亟待确诊和规范治疗。在前期以上各项措施继续保持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一)设置过渡病房,早发现早隔离所有新入院患者均在过渡病房住3-7天,完成新冠肺炎筛查后,再转入普通病房,有疑似或者确诊患者立即转入临时隔离病房,实行分级分区管理。全病区病房内减少床位,并把院感内容纳入病人入科教育内容中。(二)强化标准预防理念,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掌握各种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使用方法,落实手卫生。设立巡查小组,加强监督考核,规范日常行为。制定培训计划,以实际案例和情景模拟为主;各岗位人员区分不同培训重点,注重实际操作,开展应急演练。(三)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分流患者就诊采用线上门诊预约制,患者分时段就诊。网络诊室诊疗模式,发布最新就诊信息。轻症病人网上治疗随访;重症或化疗的患者,可于网络诊室先开立检查,待结果明确后再电话通知患者入院。(四)进一步严格病区消毒了解各种消毒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做好终末消毒。建立病区消毒的执行表格,记录消毒时间和人员,落实到位,对消毒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五)探索运用智能化技术医院门诊配置自动红外扫描测温仪,及时发现发热人员,防止漏检。隔离病房内安装可视对讲系统,建立网络会诊系统;试行机器人送餐,无人机测量体温等。我们多措并举,优化诊疗方案。做到疑似病例早识别、可疑病例早筛查、会诊专家早指导、关键环节早转科。通过把控以上几点,血液科保持了医护零感染,也无家属及其他患者发生交叉感染,对普通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进行了有成效的实践。参考文献1.《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2.Ai T, Yang Z, Hou H, Zhan C, Chen C, Lv W, et al. Correlation of Chest CT and RT-PCR Testing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China: A Report of 1014 Cases. Radiology 2020:200642.3.Wu JT, Leung K, Leung GM. Nowcasting and forecasting the potenti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the 2019-nCoV outbreak originating in Wuhan, China: a modelling study. Lancet 2020.4.Lu R, Zhao X, Li J, Niu P, Yang B, Wu H,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 Lancet 2020;395:565-574.5.《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45-151.7.《新型冠状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8.《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9.《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10.李春辉,黄勋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不同区域工作岗位个人防护专家共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3):1-151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附: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血液科就诊流附: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血液科防控举措
一、新型冠状病毒概述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指以前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2019年12月导致武汉病毒性肺炎爆发疫情的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毒命名为2019-ncov。同大多数病毒感染一样,新型肺炎也是自限性疾病,主要依靠机体的免疫力杀灭病毒。如果不幸被感染了,只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最终痊愈。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2、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肺炎,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该病毒具有人群易感性。老年人,青壮年及儿童均有发病,目前以老年人发病多见。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1)直接传播: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可以导致感染(2)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3)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二、疫情下MM患者的就诊指导和自我防护1、预防主要原则:(1)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2)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居室保持清洁,勤开窗,经常通风(3)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的市场,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4)建议外出佩戴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回到家时外衣用医用酒精消毒后,晾晒在通风(5)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保持家居清洁,随时保持手卫生,勤洗手,双手一定要仔细清洗,至少用自来水冲洗20秒;不随时吐痰,注意营养,勤运动(6)主动做好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家庭备置体温计,一次性口罩,家庭用的消毒用品等物资2、就医的整体原则能网上解决的不去医院能当地解决的不去外地能门诊解决的不去住院去医院前做好充足准备再去,骨髓瘤可导致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治疗期间使用的化疗药物和激素等药物也会造成免疫抑制,导致细胞免疫受损,再加上骨髓瘤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相对而言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因此出门应特别做好防护。三、疫情下MM患者的家庭治疗1、化疗的时间已经到了,现在不能按时去医院输液化疗了,会影响治疗效果吗?不能定期化疗肯定会影响治疗效果,但是:(1)多发性骨髓瘤是一个相对进展缓慢的肿瘤性疾病,如果前期治疗效果好且疾病稳定的患者中断治疗1~2月不会对疾病造成很大的影响。(2)目前不能静脉和皮下注射了(特别是对于应用硼替佐米的患者),但是还是有很多口服的方案可以替代或者维持。可以考虑的口服化疗方案2、在家期间,出现哪些情况需要特别注意?(1)出现肩背部疼痛(需要警惕是否含有骨质破坏加重导致的骨痛)(2)出现明显的头晕乏力(需要警惕是否有贫血加重)(3)出现明显的尿里泡沫增多或者少尿无尿(需要警惕是否有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加重)在家没有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以上状况,有可能是疾病进展了,需要考虑到医院检查明确是否有疾病进展病考虑治疗3、口服药物化疗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1)如果可能,1~2周要查一次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2)出现发热,需要警惕是否为白细胞减少合并了感染,感染最常见的为细菌性感染,当然在当前的疫情下,还需要重点排除病毒感染(3)出现皮肤片状瘀斑或者青紫,口腔或者鼻出血,需要警惕是否有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4)出现恶心胃口差等不适,可能为化疗药物的反应,特别是伊沙佐米和来那度胺(5)出现腹泻或者便秘等不适,可能为化疗药物的反应,伊沙佐米腹泻常见,来那度胺便秘常见4、已经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后期还需要继续做治疗吗,在家怎么做?多发性骨髓瘤大多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的维持巩固治疗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法来医院治疗,可居家口服药物进行维持治疗,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用伊沙佐米或者来那度胺为主的方案,也可使用沙利度胺为主的维持方案。5、疫情发生前采集了自体造血干细胞准备做干细胞移植,现在来不了医院,怎么办?首先自体干细胞已采集冻存在-80℃冰箱,自冻存之日起在1年以内回输效果均无大的影响。可耐心等待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来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在居家等待的时间内,仍可采用前述口服化疗方案做巩固治疗。疫情期间,患者的心理防护也尤为重要,关注可靠消息,不盲目恐惧,维持规律作息,追求内心充实,自己掌握生活的节奏,安排好生活内容,做一些让自己愉悦的事情,追求内心的充实;科学调适心理,摆脱负性情绪:多与家人朋友交流,舒缓不良情绪,如负性情绪持续时间过长,积极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帮助。居家治疗中,可通过线上咨询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获得医生的帮助。
近年来,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初发患者,如果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往往能够得到更好的预后,目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已经达到了5-7年。 那么,对于新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到底该如何治疗呢?对于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治疗过程主要包括诱导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巩固和维持治疗。诱导治疗对于年龄≤65岁、器官功能良好的患者通常符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条件。高剂量化疗药物,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靶向治疗药物,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等)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来摧毁患者体内的骨髓细胞,快速降低肿瘤负荷。初治的MM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含新药,如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的诱导治疗,并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从而获取最佳疗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MM患者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下,越早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越好。需要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及老年并不是移植的禁忌证,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定 。而高危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两次移植。若患者在第1次移植后获得完全缓解(CR)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可不考虑进行第2次移植;若首次移植后,患者疾病改善情况不理想,未达到VGPR,可进行第2次移植治疗。巩固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诱导及移植治疗的疗效,强化对疾病的控制,可以采用原来的诱导治疗方案短期巩固治疗2~4个疗程。维持治疗经诱导巩固治疗后,多数MM患者仍将复发,需要维持治疗延缓疾病进展,维持治疗可以延长疗效持续时间及疾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目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推荐维持治疗阶段选用来那度胺、硼替佐米或其他药物单药,或联合糖皮质激素。其他疗法(CAR-T)CAR-T疗法就是嵌合抗体T细胞免疫疗法,英文全称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Immunotherapy,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治疗法,近几年通过优化改良在临床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能够精准、快速、高效、且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对于复发的患者,因个体差异性较大,需要医生进行个体化评估进而决定治疗的时机及药物。一般来说:对于6个月以内复发的患者,可换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方案;对于6-12个月复发的患者,首选换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也可以使用之前诱导治疗使用的药物再治疗;对于12个月以上复发的患者,可以使用原方案再诱导治疗,也可换用其他作用机制的方案。总的来说,长期疾病控制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目标,新药物出现使初发、复发患者生存期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延长,患者应该抱有信心,同医生积极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