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肝癌以手术切除为主,但肝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患者就诊时多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成功率低,多采用非手术治疗。随着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作为主要方法的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经成为公认的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插入肝癌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及灌注化疗药物,栓塞主要的肿瘤血管,以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缺血坏死,并灌注化疗药物以杀死肿瘤细胞,适应症:富血供的肝癌。优点:创伤小、副反应轻、可以反复多次治疗、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对早期肝细胞肝癌的疗效显示,患者远期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都与单纯外科手术切除相似。TACE联合其他治疗有可能成为外科手术的替代治疗,为不可切除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适应证: 适用于原发性肝癌、肝癌术后复发(肝功能Child分级为A、B-级)。肝癌介入疗效:主要与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有关,肝癌中、晚期未经治疗者其生存期为3-6个月;介入治疗使患者带瘤生存,文献报道,肝癌中、晚期经介入治疗后,生存期可明显延长。
发烧看似简单的病症,但对淋巴瘤病人来说,诊断和治疗却是相当棘手和困难的事情。有些淋巴瘤患者会出现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这些称谓B症状。约10%的患者可以出现发热、皮痒、盗汗及消瘦等全身症状,这些也可以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其中发热最为常见。约30%-40%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为起病症状,这类患者一般年龄较大,男性居多,常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周期性发热约见于1/6的患者。有的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原因不明,2年后最终发现表浅淋巴结肿大,经活检后才明确诊断。也有少数患者表浅淋巴结无肿大,但长期发热,先为周期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多方面检查不能确定原因,最后CT检查和穿刺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瘤。淋巴瘤患者常常有免疫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化疗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功能,因而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更为突出。病人往往容易合并感染,特别是化疗4个周期后,病人的体质下降,免疫力极度低下,极易合并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淋巴瘤患者原有发热经化疗后疾病控制,发热消退,在疾病进展后可以再次出现淋巴瘤性发热。因此,淋巴瘤患者化疗几周期后,病人出现发热,这到底是感染性所致发热?还是淋巴瘤本身疾病进展引起的发热?这使许多医生、病人感到困惑。有时医生给患者应用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病人发热依旧,医生又给患者更换了新一轮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患者依然发热。在医生给患者换了一轮又一轮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后,患者体温仍未得到很好控制。如果是感染性发热,不及时控制感染,那么已控制的淋巴瘤病情超过下一周期化疗时间,淋巴瘤病情会重新抬头,疾病进展;或者感染性发热按肿瘤性发热进行化疗,会进一步消弱病人的免疫功能和体质,感染会愈加难以控制。如果是淋巴瘤性发热,一直给予抗感染治疗,淋巴瘤病情会进一步发展。此时,医生很无奈,患者及家属很焦急,治疗过程似乎陷入了僵局。那么,淋巴瘤患者顽固性发热真的无法认知,无法控制么?然而,淋巴瘤引起的发热和感染所致的发热是有一些鉴别要点的。1、热型。淋巴瘤疾病引起的发热多表现为回归热型或弛张热型,有时一天之内体温波动较大,有时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范围。而感染性发热起病急骤,短时间内体温可升至很高,不经退热治疗的话很少自行降至正常 。2、引起发热的证据。感染性发热多可以找到感染灶或病原体,而淋巴瘤引起的发热病原学检查多呈阴性,常常可以发现淋巴瘤进展的证据;3、激素敏感性。感染性发热对激素治疗无效或短暂有效(持续时间约2-6小时),而淋巴瘤性发热往往对激素治疗有效(持续时间约24-48小时)。4、对一般状况的影响 感染性发热患者往往精神饮食差,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一段时间后体质往往下降;而淋巴瘤性发热,对患者一般状况影响较小;5、血象表现。感染性发热多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而淋巴瘤发热除特殊类型的淋巴瘤外,白细胞往往正常;6、发热前征兆 感染性发热在发热前多有寒颤,而淋巴瘤性发热患者往往不知不觉体温已升高;7、对抗病原体治疗效果淋巴瘤引起的发热对抗病原体药物治疗无效,化疗有效;而感染性发热选用敏感抗病原体药物治疗后可以控制发热。实际上,临床上还有一种热型,那就是体内内环境紊乱(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即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失调所致的发热。这类病人既没有淋巴瘤疾病进展的证据,也没有病原体感染的证据。发热多在38°C左右,发热之前并没有寒战,患者喝点儿开水或活动出汗后体温会自动降至正常。发热对病人的体质多无大的影响。对这类病人的发热,处理应是调整体内内环境,补充或纠正内环境功能紊乱或生化指标,适宜的应用一些免疫调整药物。总之,对上面三种热型,应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临床上,有些患者可能是两种或三种热型的混合,对这些病人要多方兼顾,整体治疗。一些感染性发热的病人应用了多种强有力的抗病原体药物后发热仍未控制,应及时做相应的胸腹部检查,一定要排除是否是淋巴瘤病情进展。还有些发热的淋巴瘤病人经CT、核磁或B超检查后被认为是淋巴瘤疾病进展(例如:肺门、纵隔或腹膜后又发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灶增大),反复更换化疗方案化疗后,效果不佳,最后再次活检或穿刺被证明是合并肺结核或肺鳞癌、消化道腺癌或软组织肉瘤。因此,发热难以控制或反复化疗效果不好的,应再次行CT、核磁或B超检查或/和肿块的再次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避免误治。
【健康速读】皮肤痣是否可能恶变?如何快速判断? 【健康导语】 还记得几年前的热播电影《非诚勿扰2》吗?片中孙红雷扮演的主要人物李香山,因痣恶变为黑色素瘤而去世,使众多的观众谈“痣”而色变,纷纷关注痣和黑色素瘤。现实社会中,由于几乎每个人皮肤或多或少都存在有“黑痣”,因此自己身上的痣是否为恶性的,一时间成为大家热议和关心的话题。 【好消息是:痣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 从专业角度讲,虽然痣确实是一种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不过大家不用担心。为什么?因为我们见到的痣绝大多数是良性的,终生不会恶变。其实,痣就是人们俗话说的“瘊子”、“痦子”等,通常是指专业上的色素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性的,即出生时就有,并随身体发育逐渐变大;另一类是后天的,一般从几岁到一二十岁才逐渐出现,也可随着身体发育逐渐稍微变大。 【坏消息是:极少数痣会发生恶变】 虽然绝大多数痣痣是良性的,但也不排除极少数会发生恶变。掌握以下几点,即可大致判断痣是否存在恶变的可能。 一 看痣是否呈对称性。如果痣能从其中间用一条直线一分为二,直线两侧的部分呈对称性提升良性,而恶性黑色素瘤则用一条直线不能分成对称的两部分,其形状常不规则、不对称。 二 看痣的边缘。良性的痣边缘多整齐光滑,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晰。恶性黑色素瘤边缘多有参差不齐、凹凸不平、呈锯齿样改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周边皮肤常有色素沉着。 三 看痣的颜色。良性痣的颜色多为单一的棕色或黑色。而恶性黑色素瘤则颜色多不均匀,可以是黑色、褐色或黄褐色夹杂有其他颜色,如白色、灰色、红色、粉红色或兰色。 四 看痣的直径大小。如果直径小于5毫米多提示为良性的痣,而恶性黑色素瘤的直径则大多超过5毫米。 五 看痣的变化。良性的痣常年不发生变化,并且没有不适感觉。而恶性黑色素瘤则常在短期内增大,或伴有痒痛等不适感觉,在其附近皮肤出现新发小的“黑痣”(即卫星灶),或出现出血、糜烂溃疡,并且破溃之后很难愈合。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综合判断,即可初步鉴别体表的“痣”是否出现恶变。当然,更严谨精确地判断痣的良恶性,还要到皮肤或肿瘤等专科进一步检查,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痣是否确实存在恶变,然后再考虑进一步个体化治疗。
众所周知,癌症是一类难治的疾病。但难治不等于不能治,更不等于治不好。这一点可以从众多癌症治愈的病例中得到证实。那么,为什么有的病人能够治愈,而有的病人却不能治愈呢?还有,为什么有的晚期病人治愈了,而有的早期病人却故去了呢?更为甚者,为什么有的没有治疗自愈了,而有的治疗及时却复发了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医生、病人和家属去认真思考。面对这样的现象,医界只能无奈地用个体差异粗浅地加以解释。那么,这种个体差异到底在哪里呢?能不能解开这种差异的秘密、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让更多病人得到理想康复呢?经过反复认真研究,发现在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问题或现象背后,确实蕴藏着一个普遍的规律或法则,那就是:在同样的临床治疗背景下,越是心理状态较好和行为较为积极的病人,越容易创造出康复奇迹;越是心理状态较差和行为较为消极的病人,越容易出现不应有的早亡。这就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第一,癌症病人自身的抗病能力是战胜癌症的决定因素之一。这一点可以从那些年龄、性别相同,患有同种癌症、病期与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案也都相同,但治疗效果却截然不同的实例中得到证实。而在那些没有接受过科学的临床治疗或临床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却不可思议地得到自愈的病人身上,则更显示出自身抗癌作用的强大和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病人自身的抗病能力才是彻底战胜癌症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临床治疗阶段,它可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临床治愈之后,它可以维持疗效、防止复发和转移。这就要求我们,战胜癌症一定要走医患结合的道路。医生要科学施治,病人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并采取各种措施把自身的抗病能力动员出来、提高上去。第二,癌症病人自身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通过心理生理机制提高患者的综合抗癌免疫能力,是癌症康复的根本因素所在。不必多说,这些潜能在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肯定是受到不良因素影响而被遏制了。那么,当患者得知自身患了疾病之后又怎么样了呢?一种情况是病人因为出现严重的不良情绪反应而使这种潜能进一步受到遏制,促使疾病发展恶化、降低疗效、容易发生复发和转移。不幸的是,多数病人都在经历着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病人因为转变了观念、改善了情绪而使这种潜能得到了充分释放,促使病情好转、提高疗效、防止复发和转移。遗憾的是,现实中因为不良心理状态影响疗效、恶化病情、较早发生复发转移的情景还在不断上演着,而通过心理调整、加快康复、取得意想不到效果的病人还只是少数。原因在哪里?是重身体治疗轻心理治疗思想使然,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在作怪。怎么办?应该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既治疗疾病又治疗病人,既治疗身体又治疗心理,心助身力,身壮心威,相辅相成,使病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调整到最佳状态,争取获得最满意的效果。第三,病人的心理状态是影响治疗和康复效果的关键决定因素。有关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下面这个公式中看个究竟。 治疗合理性治疗和康复效果 = 心态 —————— 病情严重性这个公式说明,癌症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治愈率、生存期、生活质量)与病情严重性(病种、病期、病理类型)成反比,与治疗合理性成正比。很好理解,就同一个病人来讲,病情越严重疗效就越差,治疗越合理疗效就越好。而心态则可以视为影响整个康复过程的系数,因为它既影响治疗的合理性,又影响病情的严重性。对公式中的各个因素分析后还可以发现,病情严重性从建立诊断起就已定型而成为不可变量。治疗合理性因为采取规范的治疗方案而几乎达到最合理状态,变数也很小。而心态则在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给不同的人带来了不同的命运。消极悲观者疗效降低、免疫力削弱、病情恶化;积极乐观者疗效提高、免疫力增强、康复加快。这个公式还告诉我们,要想提高疗效,指望病情能够变轻一点那是不可能的;在癌症治疗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想从治疗合理性上提高疗效,其潜力也非常有限;然而,在心态这个影响治疗和康复全局的关键因素上却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为绝大多数病人在患病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障碍,谁能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谁就为自己战胜癌症增添了一股巨大的甚至是不可估量的力量。现在,我们已经对心理状态在癌症治疗、康复和预后中巨大而重要的作用深信不疑。那么,作为癌症病人应该怎样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改变行为而促进康复呢?有关这一点,让我们看一看那些创造了癌症康复奇迹的抗癌明星们的抗癌历程之后就会一目了然。他们在得病之初情绪也比较低落,甚至很悲观。但是在他们潜意识里或者说心底里有一种求生的欲望。一番痛苦之后,经过冷静的思考,这种欲望逐渐增强,特别是当他们找到了活下来的充分理由之后,求生欲望越发强烈。于是,他们开始学习癌症治疗和康复方面的有关知识,寻找求生的方法,通过查阅科普资料、听科普讲座、与医护人员交流,与癌症康复者接触,他们逐渐认识到:癌症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癌症≠死亡。最后在他们的脑海里就形成了“癌症可以治愈”的正确观念。带着这样的观念,他们对癌症治疗和康复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消极悲观变为积极乐观。接着心情也逐渐好起来,抗癌情绪不断高涨,并牢固树立起“一定能战胜癌症”的信念和“一定要治好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在这样的思想或心理活动基础上,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主动配合治疗,参与抗癌斗争,注意合理营养、适当锻炼身体,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坚持科学治疗和康复,最终他们得到了理想的效果。纵观他们的抗癌经历,我们可以简单把它总结为:求生的欲望-→科学的认知-→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积极的行动-→满意的结果。这是一个积极的心路历程,它就像原子核裂变一样,能够把隐藏在患者自身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能量一步一步释放出来,并创造出一个一个的康复奇迹。这是一条康复规律,它不仅为我们解开了创造癌症康复奇迹的秘密,还为患者指明了正确的康复方向、指出了科学的康复之路。这是一种抗癌心法,只要患者能够真正掌握它并认真地履行它,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甚至创造奇迹。
美国癌症协会(ACS)每5年要发布一期关于饮食、营养和体育运动与癌症预防之间关系的报告,作为对大众的科学知识普及、各卫生健康机构和社区团体之间的交流和有关政策方针制定的指南. 该指南推荐可以较为客观的阐述和回答患者和家属疑惑的问题,希望大家本着科学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不要轻信谣言,害人害己。1.乳腺癌 美国妇女最多见的肿瘤,为妇女第二大死亡原因的癌症,仅次于肺癌。绝经后妇女体重超重,则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与过多脂肪导致血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过多饮酒并叶酸摄入不足也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体育锻炼可降低这一风险。2.结、直肠癌 在美国因癌症死亡总人数中居于第2位。肥胖与其有直接关系,男性尤其显著。大量摄入蔬菜水果和含粗纤维谷物,减少红肉及加工肉类食品的摄入,适当摄入维生素D和钙,同时加强日常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另外,定期筛检、及时发现和切除肠道腺瘤(癌前病变)也至关重要。3.肺癌 美国因癌症死亡的第一大因素。超过85%的患者发病与烟草有关。戒烟和大量摄入蔬菜水果有助于降低其发生。但要注意:过量食用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保健食品反而会使吸烟者的肺癌发生危险系数升高。4.子宫内膜癌 美国妇女癌症发病率中居第4位。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通过大量运动,增加蔬菜、水果、粗纤维食品及豆类的摄入,保持健康体重均可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5.肾癌 占男性癌症发病及死亡的3%、女性的2%。直接相关因素有肥胖和吸烟。因此,戒烟及保持健康体重尤为重要。6.胰腺癌 美国癌症死亡原因的第4位。吸烟、2型糖尿病、过多食用红肉及体育运动不足与其极为相关。7.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癌症 酗酒、吸烟显著增加口腔癌、咽喉癌和食管癌的可能。饮食过热导致食道灼伤,可引发食管的慢性炎症最终恶化为食管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减轻体重和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有利于降低其发生的风险。8.前列腺癌 美国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多食用西红柿、菜花、豆类及鱼肉有助于降低其发生风险。维生素E和硒及相应辅助保健食品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无确定结论。过多钙摄入则与高度恶性前列腺癌有关,故不提倡摄入过量钙或补充过量钙片。另外,统计发现超重和肥胖的前列腺癌患者治疗效果不佳。9.胃癌 为全球第4位常见癌症和死亡率第二的癌症。胃癌的发生主要由于过多摄入腌制食品和胃幽门螺旋菌感染而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所致。 10.膀胱癌 与吸烟和某些化工物质有关。资料显示大量食用蔬菜水果、大量饮水有助于降低其发生危险。 同时,卵巢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如脑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目前尚未发现与营养、饮食、体重有显著相关性。 食品、辅助营养品与癌症的关系 1.酒精增加癌症发生风险吗?回答是肯定的。饮酒会显著增加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尤其是与烟草同时作用的情况下。如妇女摄入叶酸不足,患乳腺癌危险性更高。 2.各类维生素补充剂对抗癌有何具体作用?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其有显著防癌效果。建议仍应从天然食品,如蔬菜和水果而不是所谓营养品中摄取这些身体必需的物质。 3.甜味剂致癌吗?目前无任何证据表明其与癌症发生有关。 4.转基因生物工程食品安全吗?目前无任何证据表明其与癌症发生或降低癌症发生有关。5.钙剂与癌症有何关系?含钙量高的食品有助于降低结肠和直肠癌发生,但也有证据显示其与高度侵袭性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所以,建议对于19~50岁的人群补充钙剂量为每日1克,50岁以上者则每日1.2克。提倡从绿叶蔬菜和低脂肪乳制品中摄入钙质。 6.咖啡致癌吗?目前无任何证据表明咖啡有致癌性,以前曾被公众认为的咖啡可增加乳腺癌和胰腺癌的结论也无从考证。 7.脂肪与癌症有何关系?过量摄入脂肪可导致肥胖而增加癌症发生的危险,某些饱和脂肪可能有负面作用,但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橄榄油、菜子油有任何特殊防癌益处。 8.可食性纤维营养品有何作用?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纤维均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防癌作用微弱。 9.鱼类制品防癌吗?鱼类制品富含ω-3脂肪酸,其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有防癌和抑制癌生长的作用,但在人体尚未确定是否具有类似作用。鱼类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但由于某些鱼类一直深藏水底,含有相对高的重金属和其他环境污染物,所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应减少食用这些鱼类。 10.氟化物可致癌吗? 回答是否定的。对含氟牙膏、龋齿治疗药品以及加氟水等进行了大量严格实验,结果未显示有任何致癌危险。 11.叶酸能防癌吗?叶酸是维生素B族物质,见于许多蔬菜、豆类、水果及谷物。其缺乏可导致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发生概率增高,尤其是对于酗酒者而言。补充叶酸建议从天然食品中摄取。 12.食品保鲜防腐添加剂致癌吗?目前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使用于食品工业的这类物质没有致癌作用。13.大蒜防癌吗?无确凿证据。 14.放射线照射过的食品致癌吗?不会,射线照射的目的是杀灭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 15.加工和腌制食品会致癌吗?过多食用加工和腌制食品导致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增高。这些食品含多种致癌化学物质,尤其是高温油炸、煎烤肉类食品,应尽量少吃。 16.橄榄油能预防癌症吗?橄榄油是奶油的健康替代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与癌症无显著相关性。 17.有机食品与癌症有何关系?有机食品指无杀虫剂和人工基因改变的植物类食品,与癌症无显著相关性。 18.杀虫剂和除草剂致癌吗?尽管这些物质有一定的毒性,但目前大量研究结果并未能证明其有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19.糖精致癌吗?答案是否定的。动物实验研究确实表明大剂量糖精可以引起大鼠膀胱结石形成进而导致膀胱癌,但并不引起人类的类似病变。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机构已将其从人类致癌化学物质名单中去除。 20.饮食高含盐量致癌吗? 在习惯大量食用盐腌制食品的某些国家和地区,胃癌、鼻咽癌和喉癌发生率较高,但在日常饮食中适量用盐并无致癌的危险。 21.硒可以降低癌的发生吗? 硒是一种矿物质,有抗氧化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其可以降低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生率。但尚无严格的研究结果。不提倡大量食用其添加剂,若食用每日则不要超过200微克。 22.豆类制品能否降低癌症的发病?豆制品是极佳的蛋白质来源和肉类替代食物,但与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尚无确切因果关系。由于豆类含有类雌激素物质,乳腺癌患者应避免过量食用,或食用人工制作的丸剂、粉剂等食物作为替代品。 23.过多食用糖对身体有何种危害?过多食用糖可导致肥胖、糖尿病等,间接引起癌症发生率增高。所以,建议尽量减少食用糖和含糖量极高的糖果、糕点及饮料。 24.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丸剂有降低癌症发病的作用吗?这类物质并无抗癌作用,天然食品是摄取这些物质最好的来源。即使服用这类丸剂,也应遵照医嘱,不可超过每日规定的剂量。 25.茶可防癌吗?动物实验显示茶(如绿茶)可降低某些癌的发生,但尚无研究资料确证。 26.新鲜、冷冻和罐装蔬菜及水果营养有差别吗?新鲜蔬菜和水果营养最充分,大量食用有降低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以微波炉和蒸熟的烹饪方式保存营养成分最佳。提倡大量并多样化食用蔬菜和水果。但目前并无结论显示纯素食有显著降低癌症发生风险的作用。纯素食者应注意添加维生素B、锌和铁剂,这对于儿童和绝经前妇女尤其重要。 27.维生素A降低癌症发生吗?并无确切结论。而事实上,大剂量维生素A会增加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 28.维生素C降低癌症发生吗?食用含大量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有防癌作用,但服用单纯维生素C片并无效果。 29.维生素D降低癌症发生吗?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对结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有一定降低作用(尚无随机对照研究)。建议通过平衡饮食来获取维生素D,并且避免过多暴晒阳光。每日食用维生素D剂量在200~2000毫克范围。 30.维生素E降低癌症发生吗?维生素E是有效而强力的抗氧化剂,有资料显示其可降低吸烟者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但其它效用尚无确定的研究结论。
①中药内服:方法:根据患者的舌脉证型,辨证施治恶性肿瘤,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扶正固本,软坚散结,适应于各类恶性肿瘤的治疗,改善了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了生存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②中药穴位湿敷法:方法:将中药饮片研成粉末,以蜂蜜或姜汁、白醋等调成糊状外敷于体表病变部位或特定腧穴,或将粉针制成药袋外敷于病变部位,应用中药可以透皮吸收的原理,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适应症:a.癌性疼痛:温经通络、理气活血为主,配以芳香走窜之品助药力透皮吸收。b.恶性胸水、腹水:健脾行气、温阳利水为主。c.浅表部位肿瘤:适应症:乳腺癌、皮肤癌、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温阳化痰、软坚散结为主。d.术后胃瘫,脘腹胀满、疼痛、畏寒:温阳行气为主。③中药干粉敷法:方法: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药理作用。适应症:适用于肿瘤疼痛、术后胃瘫、白细胞降低、浅表部位肿瘤、腹胀、恶性胸腹水、黄疸、便秘、肠梗阻、腹泻等。可联合使用中药超声药物透入治疗、灸法以增强疗效。④中药外洗法:方法:将水和中药汤剂盛于药浴器中内,浸泡身体某个部位,利用水温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应证:a.适用于化疗后引起的手足麻木、手足干裂,手足蚁走感、手足综合症、周围神经损害、水肿。b.肿瘤患者预防性治疗:用于预防化疗后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症状。c.肿瘤引起的各种伴随症状:双下肢发凉,腰腿酸软无力,化疗后体虚引起的四肢发凉,乏力等。⑤中药灌肠法:方法:借助灌肠器将中药药液肛门滴入肠道,通过黏膜吸收缓解症状。适应症:a.结直肠癌、腹盆腔内肿块。攻邪抗癌,止痛通腑为主。b.手术后或晚期病人肠梗阻。行气化瘀、温通解毒为主。c.药物经肠道吸收,可达到口服中药的效果,为不能进食水的患者提供治疗途径。⑥中药含漱法:方法:将中药煎汤,以煎好的汤药口中含漱,一般不咽下。适应症:口腔癌、舌癌及放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溃疡。清热养阴解毒为主。⑦针法、灸法及穴位注射:方法:以针刺、艾柱施灸于特定腧穴,将药物注射特定穴位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适应症:a.疼痛:各种晚期癌性疼痛。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为主。b.胃癌或放化疗等引起的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调理脾胃,平冲降逆为主。⑧瘤体局部治疗:方法:是传统中药与现代治疗手段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将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注射剂直接或在内镜协助下,注射到局部瘤体病灶处,作用于肿瘤供血血管,直接影响肿瘤血供,抑制肿瘤生长。适应症:a.浅表部位肿瘤,如舌癌、口腔癌、鼻咽癌、浅表淋巴结转移瘤等。b.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结直肠癌等。c.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局部灌注抗肿瘤中药。清热解毒、抗癌消瘤为主。⑨耳穴压豆:治疗方法:根据中药经络学术的理论,应用王不留行籽等物附在耳穴部位,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应症:失眠、便秘、眩晕、水肿、自汗、胆石症、尿潴留等。
很多癌症来的时候都是无声无息的,专家提醒以下这7个症状发生时无疼痛感,千万要警惕,因为这就是癌症早期的症状。 无疼血尿 尿血而无腹疼症状是肾癌、膀胱癌的早期症状。如伴有腹疼的尿血则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因此,同样是血尿,良恶性疾病的区别主要看有无腹疼。 无疼乳房包块 乳房出现的包块如果没有疼痛感,用手触摸表面凹凸不平,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质地较硬,则提示可能是乳腺癌。 无疼阴道出血 中老年妇女,如突然发生无疼性接触性出血,可能是宫颈癌或子宫癌的症状。 无疼鼻涕带血 没有头疼、咽疼和鼻腔疼等症状,但鼻涕中经常带血丝或血块,提示有鼻咽癌发生的可能。 无疼皮肤角化 好发于颜面和手背,皮肤呈圆形皮疹样变,局部扁平或稍隆起,表面附着棕黄色或黑色痂皮,但没有疼痛感,这是皮肤癌的癌前表现。 无疼淋巴结肿大 腹股沟、颌下、腋下、颈部、枕骨后部、耳周围等处淋巴结,如其中的一处或多处淋巴结呈无疼性肿大,并且质地较硬,应警惕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 无疼胃溃疡 有些老年人患胃溃疡时,没有腹痛但却突然出现黑便现象,经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已发展为胃癌。因此,老年人体检时,应尽量做胃镜或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如果属于无疼性胃溃疡,早发现、早治疗可避免癌变。
【痔疮和大肠癌的区别】1.痔疮患者的便血颜色较红,随大便排出时滴出,排便后出血随之停止;而直肠癌患者的血液和大便是混在一起的。2.痔疮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排便困难,而直肠癌患者容易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3.痔疮患者的大便性状变化不大,而直肠癌患者常出现排稀烂便。
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确诊后,切莫急于手术!手术前的科学系统评估和正确分期,非常重要。记住:定性诊断很重要,分期诊断更重要。 很多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经过胸部、上腹部增强CT和盆腔增强CT或磁共振、超声内镜等检查后,发现有明显的淋巴结转移。这些患者如何科学治疗?是立刻手术吗?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食管癌、胃癌和直肠癌患者,要在手术前进行化疗或/和放疗,然后再行根治手术,手术后再给予适当化疗,才是最佳治疗模式。这种治疗局部晚期胃肠道癌的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三明治”疗法。这样的综合治疗模式,既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还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治愈率。这种治疗模式在世界知名肿瘤中心和我国的“五大肿瘤专科医院”(医科院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上海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天津肿瘤医院)已成为常规治疗模式,特别是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效果,远比传统的单纯手术或直接手术效果好。 然而,遗憾的是,在很多基层医院、综合医院甚至部分专科医院的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食管癌、胃癌或者直肠癌患者,在胃镜或肠镜确诊为癌症后一切了之。一方面,患者家属治疗心切、又缺乏医疗知识,匆匆入住外科寻求手术机会,有些未做深入系统的全面检查,仅简单的做个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急忙忙进行手术。另一方面,部分外科大夫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缺乏整体思维和综合治疗意识,以自己手中的手术刀为治疗肿瘤“唯一金标准”,自认为只要自己能切除、患者就能长期生存,把简单的“切除”肿瘤等同于“切净”肿瘤。这样,患者或家属急于手术,大夫也想手术,在这种你情我愿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悲剧自然上演,手术结果也就可想而知。由于术前分期较晚,患者往往是如下两种可能的悲惨结局:1 手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已经转移,手术无法实现切除干净,简单做个姑息手术完事,有的甚至直接关上腹腔了事。2 手术勉强做到肉眼切除,至于是否切除干净就不好判断了,反正患者没有死在手术台上或者围手术期,手术后草草化疗应付,手术后患者很快复发转移,转内科治疗了事。如此不规范、不科学、缺乏整体考虑和全程管理的随意化治疗,在很多基层医院、综合医院甚至部分专科医院中相当普遍,令人堪忧。
【误区】止痛治疗只要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缓解疼痛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无痛睡眠;真正意义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包括: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 【误区】长期服用麻醉性止痛药会“成瘾”。 “成瘾性”的特征是持续地、不择手段地渴求使用阿片类药物,目的不是为了镇痛,而是为了达到“欣快感”。疼痛治疗工作的开展使阿片类止痛药用量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阿片类的滥用人数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阿片类止痛药物医疗用药并未增加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 【误区】服用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会中毒。 阿片类药物没有封顶剂量,恰当的止痛剂量是指在作用时间内既能充分镇痛又无不可耐受副作用的剂量。 【误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使用阿片类止痛药。 疼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影响睡眠、食欲,降低病人的抵抗力,从而使疾病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疼痛大都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得到很好的控制。 【误区】吗啡剂量越大,说明病情越重。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相同的疼痛强度所需要的止痛药剂量也同样不一定相同;有些患者需要高剂量的吗啡才能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吗啡的剂量大小,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更不能由此估算生存期的长短。 【误区】不疼痛时可以不服用下一剂吗啡。 取决于不同的情况。如果患者意识完全模糊,拒绝可能是无理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劝其接受吗啡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如果意识模糊与妄想狂有关(受威胁或迫害的情感),甚至温和的劝说也会使病情恶化。如果怀疑病人有被害妄想,不宜再用吗啡;而首先应通过电话从他的医生或家庭病床护士那里寻求帮助。如果是由于意识模糊,而不是有意拒绝服用吗啡,应该有理由减少吗啡的用量。病人可能是对的:吗啡引起他难于接受的嗜睡或恶心;或者顽固性的便秘等严重不良反应,这样也许就是以一种苦境换取另一种苦境,即服用吗啡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甚至比疼痛还痛苦。对此,需酌情减少吗啡的用量。显然,有必要去探索其原因,或了解在拒绝服用吗啡背后的种种可能的原因。同时也应寻求专家建议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