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失眠多年,消化稍弱,吃东西不容易消化,四五天大便一次,腹部气走窜感,腰疼,舌脉基本正常。给予逍遥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配合米氮平7.5毫克每晚服用,服用米氮平共30毫克,因为服药后感觉头晕,就停了,配合脑白金每晚两粒,这些天睡得一直很好,一觉睡到天亮,消化也好起来,腰不疼了,气走窜感缓解。
一、什么是前庭偏头痛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是一种逐渐被人们了解并认识的疾病,患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或不稳感,而这些患者在发病时或发病前同时具有偏头痛病史。二、发病的原因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相近,为同一疾病的不同部位受累,三叉-血管系统兴奋性增高导致前庭系统兴奋性增高,脑干前庭核,前庭失代偿有关,也可能与血管痉挛导致迷路动脉缺血有关。三、主要症状患者不仅有头痛的症状,还有头晕等前庭症状,如Vertigo自发性眩晕(内在眩晕);诱发性眩晕(位置40-70%;半规管/头动/视觉);Dizziness头运动诱导的伴随恶心的头晕(失定向);Vestibulo-visual外在眩晕。常为反复性的头晕,眩晕,持续5分钟至72小时不等,这些头晕包括:自发性眩晕(内在性眩晕,自身旋转的错觉,外在性眩晕,看到外界物体旋转或移动的错觉。),位置性眩晕,改变头位后发生。视觉诱发的眩晕,由复杂或大移动刺激所致。头运动诱导的眩晕,在头的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眩晕。头运动诱导的伴随恶心的头晕(指空间定向能力受损或障碍的感觉)。但是外在性眩晕中的振动幻觉以及姿势性症状不包括其中,振动幻觉可能和双侧前庭功能减退以及后循环缺血有关。VM中部分患者会有耳蜗症状,但听力减退和耳鸣多为轻度,高频,而且不呈现进行性加重。部分VM患者发作时间持续数秒钟,约占10%,需与VP、SSCD(上半规管破裂)、PF等发作持续时间短的前庭疾病相鉴别。四、诱发因素VM与偏头痛的诱发因素类似:压力或压力解除后(周末头痛)酒精(29-35%,红酒或啤酒)咖啡因(14%)或咖啡因戒断3C食物Citrus fruits,常见的是柠檬、葡萄柚、柑橘Cheese,干酪、乳制品(9-18%)Chocolate,巧克力(19-22%)亚硝酸盐,例如香肠、腌熏肉味精(12%)人工甜味剂节食减肥或错过正餐冰淇淋某些有血管扩张作用的药物天气的变化,包括气温、气压和湿度等光线(尤其是强烈、闪烁的灯光)气味(包括香水、香烟、和特殊而强烈的食物味道)声音(尤其是突然且巨大的噪音)月经前后荷尔蒙和避孕药等睡太少或睡太多突然增加运动的强度洗头不吹干头发五、西医治疗VM的急性期治疗可以尝试应用曲坦类和前庭抑制剂(例如异丙嗪)。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在一些病例报道中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发作频率超过1次/月的,可考虑预防治疗,氟桂利嗪是个不错的选择。合并焦虑和惊恐发作的偏头痛可以应用抗焦虑药物。 避免已知明确的诱因,规律睡眠和饮食,规律锻炼身体,可能会明显改善VM的症状。同时要注重心理疏导。六、中医治疗:前庭偏头痛和偏头痛类似,都有一定内在发病因素,同样工作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样的冷风吹过,只有一部分人发生了头痛和头晕,体质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临床中,前庭偏头痛的患者主要有五种体质类型,阳虚型:主要表现为怕冷畏风,手足冰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血虚型:患者多面色黄白,体瘦,常有轻度贫血,心悸,消化偏弱,舌淡红,苔少,脉细,四物汤加减。肝阳亢盛型:面红目赤,口干口渴,眩晕失眠,性格急躁,舌红,苔黄,天麻钩藤饮加减。痰蒙清窍型:头部昏沉隐痛,乏力,睡眠多而不解乏,浑身困重感,多体胖,舌苔白腻,脉沉滑,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气虚型:汗多,乏力,不耐疲劳,声音低,气短,消化一般,舌淡红偏白,苔白,脉细弱,用益气聪明汤加减。当然,少数病人属于痰热上扰夹有瘀血,部分属于混合型体质,应辨证论治。七、针灸治疗针灸对前庭偏头痛也有很好对作用,不同手法、刺激量和频率的针刺有不同的镇痛、镇静、前庭抑制等作用,改善症状效果良好。
陈某,男,40余岁,头昏沉间作半年,加重1天。精神焦虑,口干口苦,无饥饿感。大便正常。诊断为持续性姿势性知觉性头晕PPPD), 给予黛力新1片,早一次,中药给予除烦汤加百合地黄汤远志菖蒲龙骨牡蛎天花粉口服。症状均明显缓解,继续原方口服。
张某,女,50岁,主诉:睡眠差10余年,加重半年。现病史:睡眠差10余年,绝经半年来加重,入睡困难,醒后难以入睡,每晚恍惚能睡3-4小时左右。中医四诊:面白,色虚白,少神、行走自如。舌淡红略淡,舌苔正常,脉弱,稍怕冷,遇到冷风会头痛,汗出不多,饮食正常,口不干,大便偏稀。既往无病史。考虑为阳虚失眠,给于更年方加减:桂枝12,炙甘草6,干姜9,大枣6,龙骨15,牡蛎20,仙茅10,淫羊藿12,白勺12,巴戟天15,远志6,首乌藤30.新绿药颗粒剂中药。服药六剂后诉睡眠好多了,能睡着觉,醒后也能睡着,每天能睡6-7小时。虽然不如阴虚失眠的多,阳虚失眠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阴阳气血功能衰退,所以老年人失眠病人比年轻人多,而且年轻人的失眠实证多,郁证多,阳虚失眠,在中老年人、失眠病程长的人群中更多见。
①治疗后休息30分钟,以免立即运动引发的短暂眩晕发作; ②向健侧半卧位休息两到三晚,即患者头部抬高45度,在平卧与坐立位之间。白天,尽可能保持头部垂直,不要进行活动头部的锻炼; ③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尤其低头、摇头、跳跃等运动(如登高、游泳等); ④保证充足睡眠、多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 ⑤因首次手法复位的成功率达78%左右,如仍有眩晕发作,需再次就诊并手法复位治疗,甚至部分患者需多次复位方缓解。 ⑥耳石复位法5-7天后不痊愈,可重复治疗。如超过3次仍不好,应进一步检查,包括MRI检查,除外颅内病变。
潘某,女,75岁,诉全身发热感4年余,汗出身凉。体型偏胖,抑郁症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食消化正常。因为病人多,这个病人病史问的不全,考虑洪热汗出,糖尿病病史,抑郁病史,耗伤阴血,考虑用引火汤去熟地。天冬麦冬各75克巴戟天30克加黄柏龟板砂仁肉桂茯苓五味子麦芽龙骨牡蛎,二诊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守原方继续服用。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眼皮跳的情形,不过没关系,如果两三天内就好了,那么恭喜你,即不跳财,也不跳灾,但是,如果眼皮跳的时间过长,有持续性的倾向,而且口唇和面部的肌肉也开始跳动,那么就很可能是一种疾病--面肌痉挛。面肌痉挛的病因学诊断可分为三类:血管因素、肿瘤因素及其它因素,其中血因素占据90%以上的原因。少见原因还有桥小脑角肿瘤、颅内炎症、延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颅脑损伤后等,多数有其他合并的神经系统症状。部分面瘫后遗症患者会出现面肌痉挛。1970年Jannetta首次系统阐述了血管压迫的理论,并提出只有REZ区受到压迫才会致病,进而推广和规范了微血管减压技术。1975年Jannetta首次通过病理和组织学检查证实了血管压迫导致的神经根脱髓鞘改变和面神经元退化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基础。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明确颅内有无肿瘤等病变,3DTOFMRTA检查虽然能够明确面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存在,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血管并不都是真正的责任血管,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细小的动脉、静脉甚至无名的血管都可能是真正的责任血管。本病需要和功能性眼睑痉挛鉴别,后者常见于中年以上的女性,常为双侧,仅限于眼睑肌的痉挛。是一种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疾病,其特征为过度的不自主眼轮匝肌收缩所致闭眼可单独出现或伴随其他症状,如伴口腔颌面部肌肉异常(Meige综合征)或颈部肌肉异常(布鲁盖尔综合征或口腔下颌肌张力障碍),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多数成年起病,女性多发。症状通常是由压力、疲劳、强烈的光照或个人因素等引起的。通常病情进展缓慢,晚期患者可出现功能性盲影响生活。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肉毒素注射、外科手术、药物及中医药治疗及经颅磁刺激等。本病也应与习惯性抽动相鉴别,习惯性抽动是指同一组随意肌肉快速、突然、频繁、不自主、无目的地抽动,如眨眼、耸肩、擤鼻等,以头面部最为常见,好发年龄在6岁以后,以8—12岁为多见。多见年轻人、能自我控制、不感到难过。严重的面肌痉挛会有轻度的面瘫,按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分为五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者以及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可长期应用。①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得理多)、奥卡西平以及安定等。备选药物为苯妥英钠、氯硝安定、巴氯芬、托吡酯、加巴喷丁及氟哌啶醇等。②药物治疗可减轻部分病人面肌抽搐症状。③药物治疗可有肝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震颤等不良反应,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即刻停药。特别指出的是,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有发生剥脱性皮炎的风险,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可危及生命。中医药治疗能有效缓解部分患者的痉挛症状,且不良反应极少。针灸治疗也是可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手法需轻柔,宜弱刺激。2.肉毒素注射常用药物:注射用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A)。主要应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过敏的成年病人。当出现疗效下降或严重不良反应时应慎用。过敏性体质者及对本品过敏者禁止使用。3.微血管减压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临床应用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其较高的治愈率(有效率>90%)已经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治疗手段。然而,MVD术后疗效不满意、术后复发、术后颅神经并发症甚至围手术期死亡仍是患者和医生面临的挑战。在文献报道中术后无效患者为2%~13%,术后复发患者为8%~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达6%~19%。手术方法采用全身麻醉下,耳后发际内直切口,术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区面听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仔细寻找压迫面神经的血管袢,确认责任血管(即压迫面神经致临床症状的血管)后松解此处的蛛网膜小梁与神经、血管的粘连,确认血管与面神经根部之间充分游离后插入合适大小的Teflon垫片。如果术中发现明确责任血管,则对可能压迫神经的血管进行处理,实行减压术。
发烧看似简单的病症,但对淋巴瘤病人来说,诊断和治疗却是相当棘手和困难的事情。有些淋巴瘤患者会出现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这些称谓B症状。约10%的患者可以出现发热、皮痒、盗汗及消瘦等全身症状,这些也可以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其中发热最为常见。约30%-40%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为起病症状,这类患者一般年龄较大,男性居多,常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周期性发热约见于1/6的患者。有的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原因不明,2年后最终发现表浅淋巴结肿大,经活检后才明确诊断。也有少数患者表浅淋巴结无肿大,但长期发热,先为周期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多方面检查不能确定原因,最后CT检查和穿刺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瘤。淋巴瘤患者常常有免疫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化疗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功能,因而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更为突出。病人往往容易合并感染,特别是化疗4个周期后,病人的体质下降,免疫力极度低下,极易合并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淋巴瘤患者原有发热经化疗后疾病控制,发热消退,在疾病进展后可以再次出现淋巴瘤性发热。因此,淋巴瘤患者化疗几周期后,病人出现发热,这到底是感染性所致发热?还是淋巴瘤本身疾病进展引起的发热?这使许多医生、病人感到困惑。有时医生给患者应用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病人发热依旧,医生又给患者更换了新一轮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患者依然发热。在医生给患者换了一轮又一轮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后,患者体温仍未得到很好控制。如果是感染性发热,不及时控制感染,那么已控制的淋巴瘤病情超过下一周期化疗时间,淋巴瘤病情会重新抬头,疾病进展;或者感染性发热按肿瘤性发热进行化疗,会进一步消弱病人的免疫功能和体质,感染会愈加难以控制。如果是淋巴瘤性发热,一直给予抗感染治疗,淋巴瘤病情会进一步发展。此时,医生很无奈,患者及家属很焦急,治疗过程似乎陷入了僵局。那么,淋巴瘤患者顽固性发热真的无法认知,无法控制么?然而,淋巴瘤引起的发热和感染所致的发热是有一些鉴别要点的。1、热型。淋巴瘤疾病引起的发热多表现为回归热型或弛张热型,有时一天之内体温波动较大,有时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范围。而感染性发热起病急骤,短时间内体温可升至很高,不经退热治疗的话很少自行降至正常 。2、引起发热的证据。感染性发热多可以找到感染灶或病原体,而淋巴瘤引起的发热病原学检查多呈阴性,常常可以发现淋巴瘤进展的证据;3、激素敏感性。感染性发热对激素治疗无效或短暂有效(持续时间约2-6小时),而淋巴瘤性发热往往对激素治疗有效(持续时间约24-48小时)。4、对一般状况的影响 感染性发热患者往往精神饮食差,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一段时间后体质往往下降;而淋巴瘤性发热,对患者一般状况影响较小;5、血象表现。感染性发热多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而淋巴瘤发热除特殊类型的淋巴瘤外,白细胞往往正常;6、发热前征兆 感染性发热在发热前多有寒颤,而淋巴瘤性发热患者往往不知不觉体温已升高;7、对抗病原体治疗效果淋巴瘤引起的发热对抗病原体药物治疗无效,化疗有效;而感染性发热选用敏感抗病原体药物治疗后可以控制发热。实际上,临床上还有一种热型,那就是体内内环境紊乱(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即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失调所致的发热。这类病人既没有淋巴瘤疾病进展的证据,也没有病原体感染的证据。发热多在38°C左右,发热之前并没有寒战,患者喝点儿开水或活动出汗后体温会自动降至正常。发热对病人的体质多无大的影响。对这类病人的发热,处理应是调整体内内环境,补充或纠正内环境功能紊乱或生化指标,适宜的应用一些免疫调整药物。总之,对上面三种热型,应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临床上,有些患者可能是两种或三种热型的混合,对这些病人要多方兼顾,整体治疗。一些感染性发热的病人应用了多种强有力的抗病原体药物后发热仍未控制,应及时做相应的胸腹部检查,一定要排除是否是淋巴瘤病情进展。还有些发热的淋巴瘤病人经CT、核磁或B超检查后被认为是淋巴瘤疾病进展(例如:肺门、纵隔或腹膜后又发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灶增大),反复更换化疗方案化疗后,效果不佳,最后再次活检或穿刺被证明是合并肺结核或肺鳞癌、消化道腺癌或软组织肉瘤。因此,发热难以控制或反复化疗效果不好的,应再次行CT、核磁或B超检查或/和肿块的再次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避免误治。
很多肠易激患者担心抗焦虑药的副作用,担心长期吃药会产生依赖性,真的是这样吗?不能耐受副作用,从小剂量服药开始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用药后10-15天左右症状就会好转。但是用药初期患者会有恶心、睡眠不好、吃饭不香、乏力等副作用。很多人用药前看到说明书上的副作用,会很担心。为了防止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可以从小剂量开始服药。用药初期的4~6天,可以每天服用半粒药(常规服药剂量是1粒/天),逐渐适应后再增加到正常剂量。如果有很明显的恶心,可以服用维生素B6、 吗丁啉;睡眠不好可以服用辅助睡眠的药物,同时也可以合用一些疏肝理气的中药。饮食上,便秘的患者要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多饮水,增加运动量,辅助改善便秘。腹泻的患者尽可能的减少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对牛奶、冷饮等敏感的患者尽量注意限制。长期服药会产生依赖吗?有些患者担心长期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会产生依赖性。依赖性是指像吗啡、毒品等药物接触后需要长期用药才能得到满足,不能离开的物质依赖,为了得到这些物质,不择手段。而抗焦虑、抗抑郁药等就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药物一样,患者虽然需要长期服用,。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因此需要到医院在有专业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上网查询,自行决定治疗。专家门诊: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击以下标题:久治不愈的肠 易激,到底因为啥?抗焦 虑/抗抑 郁药治IBS,可以治愈吗?>>>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完整访谈:肠 易激久治不愈,可能是药没吃对!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是否能够治愈肠易激呢?很多患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目前没有准确答案。可以肯定的是,难治性IBS控制好焦虑和抑郁,大约70%~80%的肠易激患者会得到缓解。并且经过足量、足疗程的正规治疗后,许多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得以恢复,重返工作岗位。如何服用抗焦虑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具体的服药种类、剂量和时间需要听从医生的指示。患者不要私自上网查询,随意换药、停药,有的患者通过网上查询,自己服药治好了,这也只是暂时的,很容易复发。很多人不遵从医嘱,自认为已经好转而自行停药、减量或是换药,这样做的后果是——即使之前的药物再有效,复发多次就会增加治疗难度。另外患者应该认识到,焦虑和抑郁是容易复发的疾病,只有长期正规治疗,复发率才会降低,IBS的症状也才能得到控制。每个人的用药时长不同,医生一般要求初次就诊的患者,至少服药3~6个月,症状好转后再巩固3-6个月。一小部分患者(疾病拖得很久,症状很严重的人)可能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如果重症患者或合并其他精神症状者,可能还需要转介心理精神医学科就诊。正常服药后还有症状,该怎么办?有一部分患者,遵医嘱服药后还有一些胃肠症状如胃胀、打嗝、放屁、嗳气等,这可能是焦虑、抑郁的躯体症状。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药量、换药或者合并用药,这几种方法可以使将近70-80%的人得到缓解。>>>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击以下标题:久治不愈的肠 易激,到底因为啥?抗焦 虑/抗抑 郁药治IBS,会药物依赖吗?>>>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完整访谈:肠 易激久治不愈,可能是药没吃对!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