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痉挛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体征之一,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患者肢体被动运动阻力的速度依赖性增强[1]。其临床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深肌腱反射活跃甚至亢进,此系缺乏上位中枢的抑制所致[2]。据估计全世界有肌肉痉挛患者超过1200 万[3],20%~40%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内[4],60%的重度多发性硬化患者以及75%的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身体残疾的患者会发生肌肉痉挛[5]。当痉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引起严重疼痛、导致挛缩时,亦或其所致的尴尬使患者隔离社会、慢性疼痛导致抑郁等心理改变时,均要求予以积极处理[6]。1 肌肉痉挛的发生机制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容易造成肌肉痉挛,这些损伤通常包括脑中风、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脑损伤、脑瘫以及其他大脑或脊髓病变。目前,关于痉挛的机制包括肌梭运动活动过度、脊神经节段的异常兴奋、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等[7]。目前认为其主要源于反射过程中中枢抑制作用的减弱,同时也存在中枢兴奋作用的增强[8]。中医学理论认为肌肉痉挛属“筋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素问·痹论篇》曰:“痹,……其留连筋骨者痛久。”《灵枢·经筋》篇认为如果经筋有病,就会发生挚引、疼痛、转筋以及痹症,指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9]。《灵枢·官针》篇提出了运用“恢刺”“关刺”治疗筋急、筋痹等。《医宗金鉴》曰:“筋痹,筋挛节痛,屈而不伸也”。2 针灸治疗肌肉痉挛临床进展2.1 毫针疗法曾超高等[10]在对135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发现,行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组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 P300 潜伏期、波幅均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明确了靳三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徐亚莉等[11]在针对63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发现,针刺疗法组患者在治疗后较对照组患者的Ashworth 评分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增加(P<0.01)、正中神经F 波波幅参数明显降低(P<0.05),证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简便、有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娄必丹等[12]在对106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进行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张力平衡针法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分别于上、下肢伸肌、屈肌处取穴,经30天的临床治疗,发现张力平衡针法组在对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评分、肌痉挛状态评分、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针法组(P<0.05),证明在伸肌、屈肌对应部位同时取穴的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肌痉挛状态。张自茂等[13]针刺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及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和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等穴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在一项总数60 例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该针刺组患者在治疗后与痉挛肌电刺激组比较,在改良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以及改良Barthel 指数等疗效评价指标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1),证明适宜的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特别对上肢轻、中度痉挛疗效显著。吉学群等[14]在对60例中风后痉挛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中发现,观察组采用项针、腹针相结合,取风府、风池、天柱、中脘、关元等穴;对照组行患肢局部取穴针刺,穴取臂臑、曲池、环跳、伏兔等。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患侧上下肢Ashworth 分级和Fugel-Meyer 评分明显改善,痉挛侧上肢肌电F 波波幅下降、时限缩短、阈值增高(均P<0.01)。在改善患者上下肢Fugel-Meyer 评分、下肢Ashworth 分级、痉挛侧上肢肌电F 波波幅、时限及阈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50.0%(P<0.01)。从而得出结论,项针加腹针能降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2.2 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谢菊英等[15]将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水疗、痉挛机治疗等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除采用常规康复疗法外,加用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取自颈7 至腰5 相应华佗夹脊穴,采用连续波,强度以肌肉或针柄微颤动为度,30 min/ 次,1 次/d,1个月为1 疗程,共3 个疗程。发现治疗组更能降低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明电针华佗夹脊穴对改善小儿脑瘫肌痉挛有较好疗效,且适度延长治疗时间,疗效更好。王英姿等[16]将100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按入院先后半随机分为电针加运动疗法组(治疗组)和单纯运动疗法组(对照组),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 痉挛量表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表比较肢体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肌痉挛和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从而证明中等强度的低频率、断续波电针拮抗肌穴位加运动疗法比单纯运动疗法更有利于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康复。盛国滨等[17]对48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随机临床研究,经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肢的手阳明经循行所过的位于肩、肘、腕的经筋结点,下肢取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循行所过的位于股外侧、膝外侧、外踝的经筋结点,并连接电针,正极连接肢体近端,负极连接肢体远端,采用疏波治疗。发现经筋电针治疗组较常规患肢局部取穴组患者,以Ashworth 评分为代表的总有效率明显改善(P<0.01),说明经筋电针治疗组的疗效较优,能够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肌肉的痉挛状态,降低肌肉张力,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减少致残率。严伟等[18]对68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发现,采用变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的患者,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虽然疗效与常规针刺组没有差异(P>0.05),但患者更易接受,特别适合惧针者。吴立红等[19]将50名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合康复组,综合组采用频率为20 Hz的方波脉冲经皮电刺激,将自粘电极分别贴于患肢的手三里、天井穴处,强度以出现明显的动作,如伸肘、伸腕,且患者自感舒适为度,时间30分钟,1次/d,同时结合康复训练。对比单纯康复治疗组,综合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 指数评分改善明显,2组间各项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证明如在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手三里、天井穴,对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疗效更佳。2.3 灸法、火针、推拿疗法卢条香等[20]在对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中发现,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患者较单纯针刺患者患侧肢体的Ashworth 痉挛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以及Barthel 指数评定等均有所改善,提示温针灸疗法综合了针刺和艾灸效应,对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痉挛状态具有很好的疗效。王桂芳[21]对60例脑血管病后肌肉痉挛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治疗组在常规局部取穴加电针的基础上结合痉挛肌上火针多针点刺,对比单纯常规局部取穴加电针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价以及Barthel指数评价改善更加明显,提示常规局部取穴加电针治疗配合痉挛肌上火针多针点刺,对于改善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程度具有很好的效果。叶兵等[22]在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中,治疗组采用逆推足三阴经结合常规治疗的方法,对比单纯应用常规疗法的对照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明显改善(P<0.05),提示逆推足三阴经对于下肢痉挛状态的缓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4 其他疗法郑文凯等[23]在72例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加患肢曲泽、尺泽两穴交替放血,每次选一穴,在出血点拔火罐,留罐15~20 分钟,放血量50~150 mL。对比单纯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Ashworth 痉挛评分明显降低(P<0.05),证明刺络放血疗法对于缓解中风患者的肌肉痉挛具有很好的作用。张素洁等[24]对60例脊髓损伤并发肌肉痉挛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中,观察组取受伤部位脊柱两侧夹脊穴各4个穴及肾俞、上髎。次髎、阳陵泉、悬钟,应用纳米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贴敷氧化锌贴片,取穴、疗程与观察组相同。2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好转,2组间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纳米穴位贴敷疗法简单易行、安全无副作用,是缓解脊髓损伤并发肌肉痉挛的又一新途径。3 结语临床研究证明针灸疗法对肌肉痉挛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首先在临床试验设计方面,有必要按照国际通行的随机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如,CONSORT 声明2010版[25])进行严谨的设计与报告,才能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完整、透明的针灸临床治疗肌肉痉挛的方案,以供选择。其次,肌肉痉挛的临床评估对于该病的治疗非常重要,评估应包括生理学、功肢体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多角度的动态评估,以明确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最后,在明确了临床治疗目标后,应以常规物理治疗为基础,结合祖国传统针灸疗法的优势,综合现代医学的多种治疗手段,鼓励采取良性体位,制订出肌肉痉挛临床治疗的综合方案,为患者解除痉挛病痛。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卒中一词最早见于晋· 葛洪枟肘后备急方枠。该书有“救卒中恶死方”、“治卒中五尸方”、“治卒中风诸急方、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枟素问· 通评虚实论枠篇云:“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脑卒中又称之为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始见于枟内经枠,其认为中风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有关,发病部位在头部。如枟灵枢· 刺节真邪枠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枟素问· 生气通天论枠篇云:“阳气者,大怒则之疾也”。张仲景枟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枠首创中风的病名及临证分类法,“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由于中风病机复杂,西医治疗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理阶段、不同并发症。予以辨证施治,加减变化、灵活组方,通常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 病因病机“正气不足,外受风邪”是中风病病名的由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各有侧重,唐宋以前以“外风”为主,唐宋以后则以“内风”立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是历代医家公认的证候要点,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多新的见解。张根明[1]认为,中风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病期、急性期、恢复期及其后遗症期的病机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有必要对中风各个阶段的病机进行梳理和分类。钞建峰[2] 认为,“虚”是中风病机的根本,瘀、痰、风、火等病理产物皆因脾肾气虚产生,因此治疗当培补元气。朱蔓佳[3]对90例中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得出结论,绝大部分中风患者的辨证结果和症状积分结果均符合左属血、右属气的病机理论。李旭阳[4]认为,脾胃在中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风的治疗上不能忽略。张海梅[5]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风患者的证型与其体质因素有关,阴虚体质患者发病多为阴虚风动证,平和体质患者发病多为风痰阻络证。2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脑中风是中医学历代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无论单味中药还是复方对脑中风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许多医家重点对单味中药进行了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复方在治疗脑中风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1 单味中药王合启[6] 研究发现,刺五加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不良反应轻微,禁忌证少,与阿米替林合用时比单用西药疗效更好。蔡张巍[7]研究发现,三七中含有的三七皂苷可通过未缺血脑区减轻局部缺血脑区的损伤。潘桂生[8]研究发现,银杏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可改善缺血病人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聚,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黄安安[9] 研究发现,葛根和川芎合用能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改善其神经功能以及降低其脑炎症因子含量,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张琼[10]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丹参的水溶成分中最重要的丹参多酚酸盐,可显著改善急性脑缺血患者的病情。2.2 复方李海霞[11] 研究发现,小续命汤在治疗中风上有着它药无法替代的优势。毕迎新[12]研究发现,对于中风(中经络)痰热阻络型患者,黄连温胆汤能有效改善其中医证侯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情况。王成建[13]研究发现,其自拟的益气活血通络方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有良好的疗效,能改善其炎性标志物,凝血指标水平。熊丽辉[14]以星蒌承气汤为基础方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王丽萍[15]临床研究发现,镇肝熄风汤联合脉络宁对中风阴风内动证型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3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脑中风具有疗效确切、便于操作、副作用小、安全等特点,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针灸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临床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在脑中风恢复期及其后遗症期效果明显,其中头针在治疗脑中风上有显著疗效。临床治疗结果显示,给予头针并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康复训练,总有效率达90%[16] 。郝广义[17]采用针刺百会透前顶、神庭透印堂、太阳透率谷等并加用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其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西药组。古琨如[18]对35名中风患者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舌针针刺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1%,与对照组相比其疗效更。4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了临床疗效。现如今很多医家治疗脑中风,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添加中医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李治忠[19]对40名脑卒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发现治疗完成后其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等指标均比治疗前下降,其总有效率达到90%。王晓玲[20] 将83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刺和汤剂治疗。观察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其各种评分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5 小结与展望中风病发病急骤,变化多端,病情危重,而且常常留下后遗症。其引起的智能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现代医学占据主导的今天,西医临床仍就尚无针对中风病治疗的特效疗法。西医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脑细胞代谢等。与西医治疗脑中风相比较,中医采用中药及针灸治疗脑中风的优势逐渐被重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中医学在与疾病的抗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代医家再在其基础上继续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治疗脑卒中应中西医并举,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其治疗达到互补、协同,将是治疗脑卒中今后的发展方向。无论中药治疗还是针灸治疗,其疗效已得到各方面的肯定,中药和针灸治疗脑卒中成本小、无副作用,方便可行,给社会家庭减轻了极大的负担,对提高社会效益有重要意义。但是要进一步的提高对脑卒中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发病、致残、后遗症的发病率,还将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仍会有许多重要问题有待解决。不过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中风这一困扰人类的重大难题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参考文献:[1] 张根明,周莉,崔方圆,等.缺血性中风病机分段论[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1):1373 -1374.[2] 钞建峰,贾慧,孙风平.试述以“虚”为核心的中风病机观[J].中医药学报,2011,39(2):67 -68.[3] 朱蔓佳.中风偏瘫左属血右属气病机理论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4] 李旭阳,周鸿飞.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180 -181.[5] 张海梅,张云云,郭德莹,等.不同体质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8):1409 -1412.[6] 王合启.刺五加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轻中度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7(17):83 -84.[7] 蔡张巍.三七皂苷作用于未缺血脑区减轻局灶脑缺血损伤的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8] 潘桂生.银杏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20):4601.[9] 黄安安,高丽.葛根及川芎合用对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4):3621 -3622.[10] 张琼,陈书艳.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缺血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2):114 -116.[11] 李海霞,谢仁明,王竞涛.小续命汤治疗中风偏瘫的历史沿革[J].中医临床研究,2013,5(4):118 -120.[12] 毕迎新.黄连温胆汤加味方治疗中风(中经络痰热阻络)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13] 王成建.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4] 熊丽辉.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王永炎学术团队治疗中风急性期·194·中医药信息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4 年7 月第31 卷第4 期Vol畅31,No畅4,Jul.2014 痰热腑实证医案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15] 王丽萍.镇肝熄风汤联合脉络宁治疗中风阴风内动证55 例[J].河南中医,2012,32(2):213 -214.[16] 夏毅.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8):121 -122.[17] 闫启明,张立颖.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12):1674 -1675.[18] 古琨如.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评价[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19] 李治忠.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90.[20] 王晓玲,唐勇,张展峰,等.中西医结合序贯方案治疗出血性中风56 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10):857 -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一种由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和(或)脊髓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1952年Brain首先报道。csM临床较为常见,占所有颈椎病的10%~15%拉J,病变多累及c,一c。节段【3j。由于CSM发病隐匿,且眩晕等症状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因此不容易早期诊断,而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情已较为严重,常需采用手术治疗,虽然该法可有效缓解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但手术并发症较多。Kad赫ka等H1通过对64例CSM患者的10年随访研究发现,手术疗法的远期疗效并不优于非手术疗法。CSM属于中医“痹证”“痿证”“项强”“眩晕”“痉证”等范畴,多由机体正气不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脉络瘀滞等原因所致,临床常采用内服中药、针灸、推拿、牵引等中医药疗法治疗。本文就中医药治疗CSM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内服中药疗法中药具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等优点,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莫文等¨1采用具有益气化瘀补肾作用的中药治疗CSM患者109例,采用csM功能状态积分评定法(40分法)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积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脊髓功能改善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认为轻度或中度的csM患者可以采用内服益气化瘀补肾中药治疗,并且远期疗效较好。唐晓栋等M1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csM患者27例,其中黄芪的用量>60 g,采用《中医通讯作者:姜宏E—mail:honghon∥51@126.com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csM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愈18例、好转8例、未愈1例,认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CSM可以起到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叶秀兰等"o采用复元活血汤联合圣愈汤治疗csM患者30例,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csM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愈21例、好转6例、未愈3例,认为复元活血汤联合圣愈汤治疗CSM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为显著。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作用,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鄢燕等旧1分别采用盘龙刺法和西药治疗csM患者81例,采用CSM功能状态积分评定法(40分法)评定疗效,结果采用盘龙刺法患者的治疗后积分大于治疗前积分,且其脊髓功能改善情况优于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认为盘龙刺法虽然不能清除增生的赘生物,但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能够有效缓解脊髓、神经受压症状。薛翠丽等旧1分别采用西药和补肾益髓法针刺治疗csM患者各30例,采用CSM功能状态积分评定法(40分法)评定疗效,结果采用补肾益髓法针刺治疗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前者。蒋戈利等¨。采用三步针罐疗法治疗cSM患者120例,采用《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csM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愈52例、显效45例、好转18例、无效5例;认为该疗法可以提高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含量,纠正体内自由基代谢紊乱,从而恢复病变组织的血氧供应情况。蒋亚文采用普通针灸和电针颈夹脊穴治疗cSM患者22例,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全国颈椎病会议制定的csM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显效6例、好转13例、无效3例,认为该法治疗CSM效果显著,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3推拿疗法推拿疗法也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等作用。黄锦军分别采用头部、颈部、全身推拿和拔伸法配合内服中药治疗csM患者56例,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CSM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愈18例、好转35例、未愈3例;认为推拿和拔伸法可以改善颈椎局部内、外动力学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调整四肢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配合内服中药,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够增强整体疗效。罗杰等纠采用手法治疗CSM患者45例,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学会颈髓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评定疗效,结果优4例、良16例、可17例、差8例,且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认为手法治疗早期CSM具有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疗效肯定等优点,但应注意选择处于病变早期、脊髓变性不明显、椎管狭窄程度较轻、肌力Ⅲ级以上的患者。李春波等¨41采用疏经活络法、弹拨理筋法、揉压俞穴法、颈椎拔伸整复法治疗csM患者19例,采用自拟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愈3例、有效13例、好转3例;认为上述手法操作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濡养筋骨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脊髓功能恢复。林基华等¨副采用点揉颈肌、项后韧带、肩峰及颈部特定穴位和颈椎提阳旋转法、侧屈推法治疗CSM患者29例,采用自拟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愈3例、好转18例、无效8例;认为通过上述手法操作,可以恢复颈椎的动、静力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解除或缓解神经受压症状。4牵引疗法牵引疗法是对身体局部施加牵拉力,使局部组织得到适当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颈椎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颈椎小关节紊乱,降低椎问盘内压力,恢复颈椎正常生物力学结构。姜瑛等刚采用坐式颌枕带牵引治疗csM患者128例,采用自拟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愈4例、显效28例、好转93例、无效3例;认为颈椎牵引可以有效解除脊髓、神经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应注意保持合适的牵引角度和牵引时间。周海强等Ⅲo采用“自体悬吊重力牵引”和“超体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CSM患者86例,根据CSM瘫痪分级标准评定疗效,治疗后优良率为38.4%,总有效率为87.2%;认为该牵引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王登高等¨副采用坐位颌枕带牵引法配合按摩治疗csM患者70例,采用自拟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痊愈42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7例;认为颌枕带牵引配合按摩可以扩大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改变突出物与脊髓的压迫关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物质吸收。5中医综合疗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多样化的中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吴瞍等¨引采用隔姜灸颈椎夹脊穴、针刺足三里和三阴交配合地黄饮子加减方治疗肝肾亏虚型csM患者30例,并与单纯采用中药、西药治疗的患者作比较,参照《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中csM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针灸配合内服中药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采用中药、西药治疗的患者。张国林等Ⅲo采用以推拿为主配合颈椎牵引和药物综合疗法治疗cSM患者23例,采用自拟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9例、良11例、差2例、无效1例;认为该法虽然能有效改善脊髓功能,但是不适用于脊髓横贯性损伤患者。吴毅文等[2u采用综合疗法治疗CSM患者52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推拿配合药物疗法、推拿和牵引配合药物疗法、牵引配合药物疗法、单纯药物疗法治疗,采用自拟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推拿和牵引配合药物疗法组的疗效最优;认为推拿和牵引配合药物疗法治疗早期csM,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王志权[221采用推拿、颈椎牵引、药物薰蒸、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CSM患者76例,采用谢利民制定的方法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3.21%;认为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CSM,具有疗效好、不易复发、医疗费用低等优点。6小结创伤、颈部的慢性劳损、颈椎退行性病变、椎管狭窄等均可压迫脊髓而导致csM,脊髓前方受压多由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引起,脊髓后方受压多由黄韧带肥厚、颈椎管狭窄引起。对于具有明确手术指征的中度、重度CSM患者,均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以便尽快解除脊髓、神经根压迫;对于不能耐受手术、轻度或症状不明显的中度CSM患者,可采用中医药治疗。由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CSM,多数可采用内服中药、牵引等方法治疗,通过内服中药疗法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通过牵引促进突出物的回纳,但对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应慎用牵引疗法。由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CSM,可采用中药、推拿、针灸、牵引等综合疗法治疗,以便减轻炎性刺激、减少血肿机化,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和生物力学结构,但牵引时应注意颈椎不可过度前屈,以免压迫脊髓。由颈椎管狭窄引起的csM,可采用针灸疗法直接刺激脊髓,并采用推拿疗法减轻肌肉痉挛,以便缓解脊髓压迫症状。综上所述,内服中药、针灸、推拿、牵引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CSM疗效显著,但不适用于急性中度、重度及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病情反复或加重的患者。由于临床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且无统一的治疗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因此扩大临床研究范围、制定统一诊疗操作规范、建立统一疗效评价标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7参考文献[1] BRAIN wR,NORTHFIELD D,wILKINs0N M.The neuro—lo百cal manifestation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J].Brajn,1952,75(2):187—225.[2]唐华民,肖增明.脊髓型颈椎病病因学研究[J].医学综述,2007,13(9):712—714.[3] Norlhover JR,wild JB,Bralybrooke J,et a1.The epidemiology0f ceⅣ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lly[J].Skeletal Radiol,2012,41(12):1543—1546.[4] Kada矗ka z,Bedna订k J,Novotny 0,et a1.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山y:conservative versus surgical treatment after10 years[J].Eur spine J,2011,20(9):1533—1538.[5]莫文,施杞,叶秀兰,等.益气化瘀补肾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09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4):22—25.[6] 唐晓栋,樊成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7例[J].现代中医药,2013,33(3):41—42.[7] 叶秀兰,唐占英,莫文,等.复元活血汤合圣愈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40(6):39—40.[8]鄢燕,赵晓燕.盘龙刺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l例[J].光明中医,2010,25(8):1462—1463.[9] 薛翠丽,郑健刚.补肾益髓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2):107—109.[10]蒋戈利,邢军,刘玉珍,等.三步针罐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5):309—311.[11]蒋亚文.针灸治疗22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105—106.[12]黄锦军.手法为主配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8,加(2):27—28.[13]罗杰,于杰,朱立国,等.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06,19(11):691.[14]李春波,李艳秋.按摩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9例[J].吉林中医药,2000,20(3):38.[15]林基华,杨连松,毕可萍.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9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2,2l(7):412—413.[16]姜瑛,王梅,王有广.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1999,3(9):1042—1043.[17]周海强,贾国庆.大重量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骨伤,1996,9(3):16—17.[18]王登高,薛娣.脊髓型颈椎病的牵引、按摩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2,22(4):41.[19]吴搜,高翔,施杞,等.针灸配合地黄饮子加减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12—13.[20]张国林,张李兵,张结普.推拿为主综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3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0,12(12):36.[21]吴毅文,高晓平,杨金发,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3例临床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0,31(3):185—187.[22]王志权.综合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6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4):73—74.(2013—10—29收稿2013—11—19修回)
关键词: 针灸;推拿;肩周炎;疗效观察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1]。肩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严重影响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及生活质量。本科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该病6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本科近3年门诊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42岁;有外伤史者6例;病程最长者6个月,最短者7 d。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所有病例均有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局部压痛;X线检查无骨、关节病变,均符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2·1 针灸治疗 取穴:患侧肩髃、肩贞、肩前、臂臑,双侧曲池、合谷、血海、阳陵泉。针灸方法: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5 min行针1次,平补平泻,虚、寒证者加艾条温灸。2·2 推拿治疗 针灸结束后对肩关节局部先施以揉法,手法以轻为宜,时间3~5 min;继用拿、捏法,手法稍重,时间3~5 min;再用运动关节法,作肩关节各个方向被动运动,幅度逐渐增加,力量由小到大,以患者疼痛能耐受为度,时间5~8 min;最后以搓、抖法结束,手法轻柔,时间2~3 min。针灸推拿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3·2 治疗结果 1个疗程治愈者17例,2个疗程治愈者30例,3个疗程治愈者7例,好转6例。4 典型病例李某,男,56岁,于2008年5月16日初诊。左肩部疼痛伴功能障碍1月。1月前出现左肩部疼痛不适,逐渐出现左肩功能受限,自行贴“麝香壮骨膏”无效,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患者左肩部疼痛,肩前部压痛明显,肩关节外形正常,功能活动受限,“扛肩”现象较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缓;左肩关节摄片无异常。以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即愈,随访半年无复发。5 讨论由于肩部活动范围大,故肩部肌肉、肌腱、韧带等经常受到上肢重力和肩关节大范围活动的牵拉,较易劳损而发生变性[1],导致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形成肩周炎。本方法治疗肩周炎,肩髃、肩贞、肩前、臂臑位于肩关节周围,“穴位所在,主治所能”;肩髃、臂臑、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大肠经经脉循行过肩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在”;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血海穴属脾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诸穴合用,共奏通经、活血、止痛之功;虚、寒加灸,乃“寒者温之”之意;再辅以按摩治疗,以进一步疏通经络、止痛,逐步恢复肩关节功能。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还必须注意:一是在治疗前应先摄片检查肩关节,以排除骨、关节本身的病变;二是如果是因为骨折而继发的肩周炎,须待骨折完全愈合后才能配合按摩治疗;三是在治疗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病情,教会患者锻炼方法,要求患者配合肩部功能锻炼;四是按摩及功能锻炼应把握循序渐进原则,以防加重患者肩关节损伤。参考文献:[1]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9~110·[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关键词]面瘫;贝尔氏麻痹;中医病因和病机;针灸疗法;名医经验;陈全新陈全新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陈老从事针灸临床已逾50载,独创“飞针”疗法,享誉国内外,曾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被誉为“东方神针”。笔者有幸与陈老共事多年,为其高超医术叹服不已,耳濡目染,受益良多。特将陈老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1病因病机贝尔氏面瘫(Bell’s Paralysis)是一种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陈老认为,该病属于中医学面瘫或口眼歪斜范畴,其病机为平素正气不足,气血两虚,卫表不固,而为风邪侵袭,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失调而成病。发病初期多为风寒邪乘虚侵袭,邪气滞留经络,导致经络闭阻,气血失运,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此病,如能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若邪气深重,或日久失治,外邪留滞经络郁而化热,或久病成瘀,闭阻经络,化为热毒瘀滞之证,则疗效较差,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内服中药等疗法以增强疗效。2辨证论治陈老对贝尔氏面瘫的辨治,一般分为风寒犯络证和热毒瘀滞证2型。针灸对不同病因引起的面神经瘫痪,其疗效差异甚大。总的来说,属风或寒邪犯络所致的面瘫,疗效较好。属热毒或血瘀阻滞经络所致的面瘫,则应结合其他疗法,并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才能奏效。在治疗面瘫重症中,陈老不拘泥于单纯的针法,主张“汤药治其内,针灸攻其外”。在治疗属热毒伤络所致的贝尔氏面瘫重症时,结合使用清热解毒、凉血祛风类中药内服,如板蓝根、鱼腥草、黄芩、连翘、赤芍、丹参、钩藤、僵蚕等,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2.1风寒犯络多为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患者,常呈突然发病,多无全身症状。症见:患侧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运动,眼脸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作吹哨运动,食物滞留颊内,饮水流液,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细数。治则:行气血、祛风寒、通经络。用补法,针灸并施。主穴:合谷、颊车、足三里、翳风、运动下区(对侧)。2.2热毒瘀滞多为贝尔氏面瘫后遗症期患者,因感受外邪日久,久郁化热成毒,热毒留滞经络,致经络闭塞不通,形成瘀血,病情较重,患者除症见口眼斜等面瘫症状以外,还兼见面部麻木不仁、面肌萎弱无力、舌紫暗或有瘀点、苔黄、脉细涩等症(如因脑炎、脑血管意外或颅脑外伤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则只出现面下部的瘫痪,患者额纹、闭目正常,可做皱眉运动,但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治则: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用平泻法。主穴:合谷、曲池、风池、太冲、血海、运动下区(对侧)。2.3配穴与方义眼睑闭合不全配太阳、鱼腰、四白;面肌松弛配下关、颧、迎香;口角下垂加地仓、承浆,并可用艾条温灸风门、肝俞、大椎、脾俞、膈俞、足三里等(每次选2~3穴,温灸15~20分钟),或用梅花针在患侧眼、面部轻叩刺。刺合谷、足三里,能旺盛阳明经气血而祛风寒;刺颊车、翳风、运动下区(对侧),能疏通面部经络;平泻曲池、血海能清热活血;刺风池、太冲,能调和肝胆气血;温灸风门、大椎,能温散风邪与清阳;灸肝俞、脾俞、膈俞、足三里,能补血益气。随症局部配穴及患处梅花针叩刺,属循经近部取穴,有疏通患部经络气血,加速病变部位功能康复的作用。2.4针刺手法陈老在针灸临床实践中重视辨证论治,以阴阳为主导,从整体观出发,善于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旨在调和脏脏阴阳[1]。在临证过程中,陈老非常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当地运用补泻手法是取得针刺疗效的关键。参考明代杨继洲“刺有大小”的理论,陈老提出规范化的“分级补泻手法”,以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至盛衰,采用不同的运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取得最佳的疗效。在行针导气上崇尚华佗“针灸不过数处”及运针“针游于巷”的治法,善用导气补泻手法,并细致观察针下的“气至”情况。3调护方法本病患者平时应作适当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在治疗期间,可作如下调护,加速康复:①避风寒,面部避免冷风吹袭或用冷水洗面;②患侧面部揉按:可自行用手在患部作轻轻揉按,加速气血运行。③艾条温灸足三里,每次30分钟,上下午各1次,可增强气血运行。④戒吃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注意合理生活作息,作适当户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对加速病情的康复有助益。4病案举例梁某,女,20岁,2010年3月2日初诊。主诉:左眼闭合不全,口角右歪2天。3天前郊游,受风雨吹袭,回家后感头痛,微发热,鼻流清涕,翌日晨起漱口发现口角渗水,眼闭合不全,进食时颌内滞留食物残渣,撮唇漏气,口角右歪而就诊。诊见:神情忧伤,左面肌微弛缓,额纹变浅,闭目不全,鼻唇沟平,口角右歪,撮唇漏气,鼻通气不畅,肤微热,头微痛,舌淡、苔薄白,脉浮数。西医诊断:贝尔氏面瘫。中医诊断:面瘫,证属风寒犯络,邪中经络,气血失调。治以行气血、通经络。针灸并施,针用补法,每天1次。取穴:运动区右下,太阳左,颊车左,合谷右,平补针法,风池左(平泻),大椎(艾条温灸20分钟)。配合治疗:①耳穴贴压: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脾、目、肺、神门。②左面磁灯照射20分钟。翌日复诊:神态平静,口眼歪斜症状无加重,鼻通气不畅、头痛、肤热等症消失,舌淡、苔薄白,脉缓。经治经络气血运行得调和,病情已稳定,感冒已除。仍依前治法取穴:印堂、颧左、大迎左、足三里左,平补针法,左面照射磁灯。2010年3月4日~3月9日3~6诊:左面肌弛缓继续改善,闭目尚微露隙,撮唇口角尚微漏气。按上法辨证交替选穴。2010年3月12日9诊:患者神情喜悦,诉经治后口角歪斜症状消失,笑时口角无歪,左额纹现,眼闭合正常,鼻唇沟显,撮唇无漏气,进食颌内无藏食物残渣,饮水无渗液。舌淡红、苔薄白,脉平。证脉合参,治后经络气血得调和,风邪得祛,病将愈矣。仍按上治法,改为隔天针灸1次,治疗12次后停止。嘱患者每天用艾条自行温灸足三里,每次20分钟,巩固疗效。1月后随访复查,面瘫愈。[参考文献]:[1]陈秀华.陈全新教授针灸临床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3,35(7):14-16.
针灸施术于人体经络穴位, 通过对经络穴位的不同刺激, 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 达到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双向调节[1]。从目前国内报道来看, 针灸, 推拿等中医药疗法被广泛的应用到运动领域, 防治运动疲劳, 运动性疾病以及急慢性运动损伤疾病[ 2-3]。本文旨在研究针灸在运动领域内的应用及针灸治疗对运动人体的作用原理, 为运动与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 针灸提高运动能力激烈运动之后, 由于能量物质的消耗, 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 经络气血阻滞不通, 致使运动能力下降, 研究表明[4] 通过刺激经穴的方法, 疏通经络系统, 调节脏腑之间的功能, 使内环境达到平衡, 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 促进能量物质的恢复和补充, 促进疲劳的消除, 提高运动能力。1.1 针灸效应与运动能力在激烈的比赛前, 针刺可调整突发性不良赛前状态,见效快且效果良好[5]。这主要是由于经络“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是人体内部环境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交连的信息通道。通过兴奋经络的各种手段如针灸、药物经络导入等来调动经络系统的功能, 提高运动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其主要作用一方面可能是通过振动调节机制产生广泛的影响, 促进机体通过高的竞技应激状态和疲劳状态、伤病状态恢复正常, 而另一方面则是促进机体对高强度运动做功状态的适应。在比赛及训练过程中, 研究证实通过音频脉冲调制波刺激穴位大椎、命门、足三里、承山[6], 观察穴位电刺激对运动员的30m跑、站立式跳远、Cybex 等动测试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穴位电刺激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及最大峰力矩、力矩加速能和平均功率的生物力学指标。这就证实穴位电刺激的方法可增强运动员快速力量。其可能机理为[7] : 穴位电刺激方法通过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募集大量的骨骼肌运动单元、增强骨骼肌, 伸肌和屈肌的最大肌力, 提高骨骼肌运动功率来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比赛及训练后, 穴位刺激疗法能加快运动后血尿素的清除速率[8] , 从而加快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课后的疲劳消除和机能水平的恢复。在运动后恢复期, 针刺双侧内关穴[9]对加速运动后心脏疲劳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机理[10]可能与针刺内关穴可引起血浆ANF水平降低[11],提高心率与心脏的舒张机能的加速恢复, 从而促进运动后的心脏疲劳的恢复。艾灸神阙穴、足三里穴[12],点压肾俞、照海穴[13]可以明显降低运动员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CK)的活性,同时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保持相对稳定。结果提示灸法可以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减轻运动性疲劳。针刺三阴交穴[14]能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提高女性运动员的运动耐力, 使运动女性运动员Hb和Hct增加, 血清T、T /C 显著提高、血清C明显降低。表明针刺三阴交穴能纠正神经- 内分泌- 免疫系统失调, 对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有一定作用。1.2 针灸与自由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自由基可引发机体过氧化反应, 导致生物膜损伤、生物分子交联等一系列生理、生化紊乱。人体运动实验显示, 长时间有氧运动至力竭可使机体自由基增加, 消除能力下降, 以致自由基积累, 产生疲劳。在针灸减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发现, 点压肾俞、照海穴[15]通过减少人体运动时自由基的产生, 减轻因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因而维持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同时动物研究显示, 电针双侧“肾俞”, 大鼠肾脏线粒体自由基病理变化减轻, 运动能力加强, 疲劳延缓。这可能与电针可对自由基的生成、积累产生抑制, 加强抗过氧化能力, 保护巯基免受自由基攻击, 有效抑制线粒体内游离C a2+ 外流, 提高线粒体氧化代谢能力有关。这也可能是刺激“肾俞” 产生平衡阴阳、益精补肾的作用机制之一[16]。1.3 针灸与血睾酮睾酮(雄性激素) 是人体重要的內分泌激素, 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 易使运动员处于过度紧张状态, 常常影响到激素自身的分泌节律以及同化激素和异化激素之间的动态平衡, 呈现血睾酮(T) 水平下降, 进而导致体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国外学者称之为“内分泌疲劳”。因此, 运动员过渡训练所致血睾酮水平下降倍受运动医学界的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 针灸对运动性低血睾酮有很好的纠正作用[17- 19], 其优势在于: [1]针灸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和睾丸Leyd ig细胞分泌睾酮, 提高血清睾酮水平。[2]针灸有纠正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的作用, 主要调节“下丘脑- 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两个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和失衡, 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或诱导体内调节系统的作用, 协助体内固有的调节潜力, 使异常功能趋向正常化[20、21]。如: 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风府、关元、肾俞等穴通过对下丘脑- 垂体- 性腺/肾上腺轴的调节作用, 从而提高人体唾液T和血浆T的水平,其中唾液T的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并在刺激后2h达到高峰; 而针刺风府穴对升高人体血浆T 的作用最明显、关元次之、肾俞较弱[22]。[3]艾灸具有温阳壮骨扶正, 提高性激素, 降低尿素氮、肌酐, 提高免疫功能, 调节提高微量元素, 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等作用【23】。[4]针灸治疗方法不涉及兴奋剂物质的摄入, 对人体无明显伤害, 且不违反“反兴奋剂条例”, 是治疗运动性低血睾酮较为适宜的方法之一。1.4 针灸与运动免疫大强度运动训练导致机体免疫机能降低和自由基代谢失衡, 被认为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诸因素之一。点压肾俞、照海可提高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及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 从而缓解运动性疲劳[24]。研究表明, 实验后点穴组RBC - C3bR花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RBC - IC 花环率显著降低, 说明点压肾俞穴、照海穴能增强RBC - C3bR 的活性,改善因运动应激被抑制的红细胞免疫机能。2 针灸与运动创伤临床针刺手法常见类型有毫针刺、火针、毛刺、齐刺[25]、透刺[26]、扬刺、天应穴埋针等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如: 胫骨结节骨软骨炎[27], 肱骨内上髁炎、胸胁屏伤、股四头肌损伤[28]、髌下脂肪垫损伤[29]、内侧副韧带损伤、慢性跟腱炎[30]等。其机理初步研究显示: 在中枢, 针刺肢体__的学位可对生理状态下的大脑功能产生调节作用[31]; 在局部, 针刺后M g- ATP酶(基酶), Na, K - ATP酶活性增加[32], 能够修复细胞内钙离子的正常代谢[33], 从而修复超微结构的损伤变化, 达到治疗人体运动所致的肌肉损伤——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目的。2.1 针刺与运动创伤软组织损伤多为药物一时难以到达之处, 而针刺按摩[34]则可达到“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目的。针灸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在治疗运动损伤疾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乒乓球运动员桡骨茎突等各型腱鞘炎[35], 毫针刺五腧穴和络穴, 局部禁针, 同时中药药酒配合手法推拿,均得到及时恢复。临床采用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36], 选取踝关节内外侧寻找压痛点和损伤点, 配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丘墟、申脉等穴, 一般每次痛点加穴位共选3~5个。火针集针、热于一体, 刺激患肢经穴, 疏通经络, 加速患部血液运行, 改善微循环; 同时放出积液, 促进炎症吸收,治疗次数少, 而提高疗效。髌腱损伤[37]好发于田径的跳类、羽毛球、篮球、排球、武术、举重、足球等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临床采用在髌骨上缘以上约5- 150px取进针点, 浮针[38]留在浅筋膜层, 该类刺法类似于《灵枢官针》所说的刺浮痹皮肤 的毛刺, 是使针作用在皮下表浅的位置, 有效率94.6%; 也可采用阿是穴为主, 平刺或围刺亦可收到较好效果。后溪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39], 有报道采用透天凉手法针刺后溪穴痊愈率83%, 显效率11%,总有效率94%。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举重, 跨栏, 投掷及体操运动员中多见, 约60%的病人有抬举重物或剧烈运动的外伤史, 采用针刺等非手术治疗有一定效果[40]。2.2 艾灸与运动创伤艾灸疗法的实质是一种辐射作用, 艾条在燃烧的过程中辐射出的近红外线, 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 可直接作用到人体的较深部位, 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 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 引起主动脉性充血, 改善血液循环, 降低神经兴奋, 具有镇痛作用。临床常用的有温针灸, 隔姜灸等。温针灸[41]有报道治疗背肌筋膜炎, 穴取风门、肺俞、曲垣、秉风、局部压痛点、条索状结节, 可明显改善背部酸痛、压痛, 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症状。隔姜灸是针灸科常用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之一, 临床运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42、43],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44],通过在局部施以隔姜灸法, 直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作用, 加强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取得较好的疗效。3 针灸与运动性疾病目前, 随着高原比赛增多, 高原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世居平原的运动员来高原比赛或训练, 常常出现急性高原反应, 针刺膻中、气海穴[45]不仅使宗气充沛, 而且能使五脏之气旺盛, 双向调节, 心、肺、脑功能复常, 高原反应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 疗效极为显著。耐力性运动由于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 极易导致机体血红蛋白下降, 引起运动性贫血, 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成绩。艾灸、中药并用之法治疗1周后, 周运动量虽然明显大于治疗前, 但血红蛋白含量仍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提示灸药结合治疗能够较快地提高机体血红蛋白含量, 对运动性贫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6]。
肌肉痉挛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体征之一,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患者肢体被动运动阻力的速度依赖性增强[1]。其临床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深肌腱反射活跃甚至亢进,此系缺乏上位中枢的抑制所致[2]。据估计全世界有肌肉痉挛患者超过1200 万[3],20%~40%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内[4],60%的重度多发性硬化患者以及75%的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身体残疾的患者会发生肌肉痉挛[5]。当痉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引起严重疼痛、导致挛缩时,亦或其所致的尴尬使患者隔离社会、慢性疼痛导致抑郁等心理改变时,均要求予以积极处理[6]。1 肌肉痉挛的发生机制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容易造成肌肉痉挛,这些损伤通常包括脑中风、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脑损伤、脑瘫以及其他大脑或脊髓病变。目前,关于痉挛的机制包括肌梭运动活动过度、脊神经节段的异常兴奋、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等[7]。目前认为其主要源于反射过程中中枢抑制作用的减弱,同时也存在中枢兴奋作用的增强[8]。中医学理论认为肌肉痉挛属“筋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素问·痹论篇》曰:“痹,……其留连筋骨者痛久。”《灵枢·经筋》篇认为如果经筋有病,就会发生挚引、疼痛、转筋以及痹症,指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9]。《灵枢·官针》篇提出了运用“恢刺”“关刺”治疗筋急、筋痹等。《医宗金鉴》曰:“筋痹,筋挛节痛,屈而不伸也”。2 针灸治疗肌肉痉挛临床进展2.1 毫针疗法曾超高等[10]在对135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发现,行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组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 P300 潜伏期、波幅均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明确了靳三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徐亚莉等[11]在针对63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发现,针刺疗法组患者在治疗后较对照组患者的Ashworth 评分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增加(P<0.01)、正中神经F 波波幅参数明显降低(P<0.05),证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简便、有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娄必丹等[12]在对106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进行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张力平衡针法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分别于上、下肢伸肌、屈肌处取穴,经30天的临床治疗,发现张力平衡针法组在对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评分、肌痉挛状态评分、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针法组(P<0.05),证明在伸肌、屈肌对应部位同时取穴的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肌痉挛状态。张自茂等[13]针刺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及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和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等穴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在一项总数60 例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该针刺组患者在治疗后与痉挛肌电刺激组比较,在改良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以及改良Barthel 指数等疗效评价指标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1),证明适宜的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特别对上肢轻、中度痉挛疗效显著。吉学群等[14]在对60例中风后痉挛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中发现,观察组采用项针、腹针相结合,取风府、风池、天柱、中脘、关元等穴;对照组行患肢局部取穴针刺,穴取臂臑、曲池、环跳、伏兔等。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患侧上下肢Ashworth 分级和Fugel-Meyer 评分明显改善,痉挛侧上肢肌电F 波波幅下降、时限缩短、阈值增高(均P<0.01)。在改善患者上下肢Fugel-Meyer 评分、下肢Ashworth 分级、痉挛侧上肢肌电F 波波幅、时限及阈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50.0%(P<0.01)。从而得出结论,项针加腹针能降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2.2 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谢菊英等[15]将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水疗、痉挛机治疗等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除采用常规康复疗法外,加用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取自颈7 至腰5 相应华佗夹脊穴,采用连续波,强度以肌肉或针柄微颤动为度,30 min/ 次,1 次/d,1个月为1 疗程,共3 个疗程。发现治疗组更能降低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明电针华佗夹脊穴对改善小儿脑瘫肌痉挛有较好疗效,且适度延长治疗时间,疗效更好。王英姿等[16]将100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按入院先后半随机分为电针加运动疗法组(治疗组)和单纯运动疗法组(对照组),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 痉挛量表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表比较肢体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肌痉挛和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从而证明中等强度的低频率、断续波电针拮抗肌穴位加运动疗法比单纯运动疗法更有利于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康复。盛国滨等[17]对48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随机临床研究,经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肢的手阳明经循行所过的位于肩、肘、腕的经筋结点,下肢取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循行所过的位于股外侧、膝外侧、外踝的经筋结点,并连接电针,正极连接肢体近端,负极连接肢体远端,采用疏波治疗。发现经筋电针治疗组较常规患肢局部取穴组患者,以Ashworth 评分为代表的总有效率明显改善(P<0.01),说明经筋电针治疗组的疗效较优,能够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肌肉的痉挛状态,降低肌肉张力,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减少致残率。严伟等[18]对68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发现,采用变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的患者,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虽然疗效与常规针刺组没有差异(P>0.05),但患者更易接受,特别适合惧针者。吴立红等[19]将50名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合康复组,综合组采用频率为20 Hz的方波脉冲经皮电刺激,将自粘电极分别贴于患肢的手三里、天井穴处,强度以出现明显的动作,如伸肘、伸腕,且患者自感舒适为度,时间30分钟,1次/d,同时结合康复训练。对比单纯康复治疗组,综合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 指数评分改善明显,2组间各项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证明如在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手三里、天井穴,对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疗效更佳。2.3 灸法、火针、推拿疗法卢条香等[20]在对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中发现,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患者较单纯针刺患者患侧肢体的Ashworth 痉挛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以及Barthel 指数评定等均有所改善,提示温针灸疗法综合了针刺和艾灸效应,对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痉挛状态具有很好的疗效。王桂芳[21]对60例脑血管病后肌肉痉挛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治疗组在常规局部取穴加电针的基础上结合痉挛肌上火针多针点刺,对比单纯常规局部取穴加电针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价以及Barthel指数评价改善更加明显,提示常规局部取穴加电针治疗配合痉挛肌上火针多针点刺,对于改善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程度具有很好的效果。叶兵等[22]在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中,治疗组采用逆推足三阴经结合常规治疗的方法,对比单纯应用常规疗法的对照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明显改善(P<0.05),提示逆推足三阴经对于下肢痉挛状态的缓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4 其他疗法郑文凯等[23]在72例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加患肢曲泽、尺泽两穴交替放血,每次选一穴,在出血点拔火罐,留罐15~20 分钟,放血量50~150 mL。对比单纯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Ashworth 痉挛评分明显降低(P<0.05),证明刺络放血疗法对于缓解中风患者的肌肉痉挛具有很好的作用。张素洁等[24]对60例脊髓损伤并发肌肉痉挛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中,观察组取受伤部位脊柱两侧夹脊穴各4个穴及肾俞、上髎。次髎、阳陵泉、悬钟,应用纳米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贴敷氧化锌贴片,取穴、疗程与观察组相同。2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好转,2组间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纳米穴位贴敷疗法简单易行、安全无副作用,是缓解脊髓损伤并发肌肉痉挛的又一新途径。3 结语临床研究证明针灸疗法对肌肉痉挛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首先在临床试验设计方面,有必要按照国际通行的随机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如,CONSORT 声明2010版[25])进行严谨的设计与报告,才能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完整、透明的针灸临床治疗肌肉痉挛的方案,以供选择。其次,肌肉痉挛的临床评估对于该病的治疗非常重要,评估应包括生理学、功肢体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多角度的动态评估,以明确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最后,在明确了临床治疗目标后,应以常规物理治疗为基础,结合祖国传统针灸疗法的优势,综合现代医学的多种治疗手段,鼓励采取良性体位,制订出肌肉痉挛临床治疗的综合方案,为患者解除痉挛病痛。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颈椎综合征患者经X线摄片, 部分经CT检查确诊, 男19例, 女23 例; 年龄最小21 岁, 年龄最大77岁, 40岁以下的8例, 41~ 50 岁的20例, 50岁以上14例, 病程最短者半月, 最长者20年, 1年以内的15例, 1~10年22例, 10~ 20年5例, 按中医分型, 风寒痹阻型20 例,气滞血瘀型10例, 肾虚亏虚型12例; 西医分型: 神经分型15例, 椎动脉型10例, 脊椎型5例, 交感神经型2例, 混合型10例。同时设年龄、性别、病程、分型等具可比性的30例为对照组。1.2 治疗标准 根据《内科手册》第三版, 符合下列临床病状中的任何一项, 临床体征中两项以上为阳性, 结合辅助检查即可确诊。①反复发作的以颈项肩背部疼痛, 常因劳累寒冷而诱发, 疼痛放射至上臂、手指或手指麻木; ②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乃至突然猝倒; ③单侧或双侧下肢发麻, 软弱无力乃至行走困难。1.3 临床体征 行下列检查: ①击顶试验; ②颈神经根牵拉试验; ③前斜角肌揉压试验; ④仰头转颈试验;⑤屈颈仰头试验。1.4 辅助检查 ①颈椎 X线摄片可见颈椎前凸的生理曲度消失, 椎体前后缘可有唇样增生, 椎间隙变窄; ②CT检查可见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 且可排除颈椎管内的病变, 如占位肿瘤等。1.5 治疗方法1.5.1 观察组 ①取穴, 相应病变颈夹脊穴, 大椎、天柱、颈百虫、后溪、风寒痹阻的加风池、风门、肩井, 气滞血瘀加天宗、合谷、曲池、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大椎穴直刺2寸, 平补平泻。余穴据虚实补泻。②针刺得气后, 将艾条切成3 cm 左右长套于针柄上点燃, 让其燃尽(主要为大椎、夹脊穴乃颈百虫、天柱)。1.5.2 对照组 行牵引或理疗, 口服维生素及消炎止痛药,加服中药汤剂辩证施治, 非甾体类镇痛剂。2 结果2.1 疗效标准 临床基本治愈: 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显效: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肢体功能显著好转, 能从事正常工作。有效: 临床症状减轻, 能坚持正常工作。无效: 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无变化或明显恶化。2.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组痊愈显效率71%, 对照组痊愈显效率50%, 经统计学处理P < 0.01 , 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组有效率100%, 对照组有效率77%, 经统计学处理P < 0.01 , 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 典型病例患者女, 53岁, 颈项疼痛3年, 右手指麻木半年, 加重半月, 患者3年前因加班低头作业过久后, 出现颈项部疼痛, X线示C5~ 7骨质增生, 双侧颈椎间孔变窄, 经中西医治疗, 症状好转, 其后每因寒冷劳累后复发, 查体C5~ 7椎体棘突压痛, 叩顶试验( + ) , 颈神经根牵拉试验( + ), 椎间孔挤压试验( + ), 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诊为寒湿痹阻型颈椎综合征, 经温针灸治疗10次后麻痛消失, 活动自如, 又巩固治疗5次随访半年无复发。4 讨论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 阴痹”、“骨痹”范畴, 多因年老体衰, 肝肾不足, 筋骨失养, 或久坐耗气, 劳损筋肉, 或感受外邪, 客于经脉, 或扭挫损伤, 气血瘀滞, 静脉痹阻不通所致[1]。大椎为督脉穴, 诸阳之会, 能激发诸阳经经气, 通经活络, 相应病变夹脊穴和颈百虫、天柱具有梳理局部气血而止痛, 后溪为八脉交会穴, 与督脉相通, 可疏调督脉经气, 通络止痛, 诸穴共奏祛风散寒疏经通络, 理气止痛之功, 艾灸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祛湿散寒的作用, 颈椎综合征的发生常与“寒凝”、“血瘀”、“肾虚”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治疗上单用针刺温散之力偏弱, 单用灸疗则通经之力不足, 温针并用, 并控制刺激强度, 能产生最佳效果, 提高疗效。针灸主要用于退变过程中的颈椎失稳期和骨赘刺激期,对于骨质压迫脊髓等压迫期应采用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其他方法。本病易发, 在症状消失后, 应坚持治疗, 巩固治疗, 坚持做颈部保健操及注意颈部保暖和睡眠时枕头舒适为要[2]。
中风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死率、致残率高,患者中风后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诊断和抢救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明显上升,在我国,约有80 %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其中,偏瘫发生率最高,在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对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9年1月~ 2009年12 月应用针灸治疗各类中风偏瘫,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病例全部来源于我院住院患者,共82 例。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并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康复组两组。( 1)针灸组( 常规西医药物结合针灸治疗)41例,男29例,女12例; 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7.6岁;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16例; 脑梗死38例,脑出血3例,合并有高血压28例,高血脂13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7例。(2)康复组( 常规西医药物结合其他康复治疗) 41例,男32例,女9例; 年龄46~74岁,平均59.2岁; 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14例; 脑梗死37例,脑出血4例。合并有高血压22例,高血脂1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二、方法1.治疗方法: (1) 针灸组: 头针以健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百会、四神聪,失语者配用语言区。体针以患侧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操作方法: 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5 d 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3 ~ 5 d。随症加减: 中枢性面瘫加下关、颊车、地仓、迎香; 舌强语謇加廉泉、哑门: 流涎加承浆、廉泉。①软瘫期: 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原则,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每次选取针刺穴位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 0.30 mm ×40 mm 毫针,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位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周日休息养针,同时辅以电针中等刺激量,时间15 min。针刺结束30 min后即参加现代康复训练。②痉挛期: 以头针治疗为主,为防止在痉挛期针刺上下肢穴位后加重肌痉挛,故只选取头针治疗。针刺时选取运动区( 即顶颞前斜线) 和足运感区( 即头前后正中线中点左右各旁开25px,向后延3 cm 长,平行于正中线) ,采用沿线透刺,针体与皮肤呈30°角,针刺后捻转,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日休息。③恢复期:在针刺过程中根据针刺疗效的反应以寻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调整针刺量的大小及进针深度,紧密结合肢体康复锻炼,进行针刺后运动,再针刺、再运动的方法。(2)康复组: 常规西医药物结合其他康复治疗,如: 按摩、肢体功能训练等。两组患者治疗5周后进行疗效统计。2. 疗效判定标准: 参见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根据神经基本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基本治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 100%,病残程度0 级; 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 90%,病残程度1 ~ 3 级; 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 45%; 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 左右; 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总有效率( %) = ( 进步+ 显著进步+ 基本治愈) /总例数; 显著有效率( %) = ( 显著进步+基本治愈) /总例数。结果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皆有明显改善,说明针灸组与康复组均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患肢运动功能,而针灸组又明显优于康复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组别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总有效率( %)康复组28257083.3针灸组311244090.4典型病例: 患者,男,62 岁,退休工人。2010 年11 月22 由我院急诊收住神经内科病区。患者3 h前进食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障碍,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以下肢为著,大小便失禁,伴口齿不清,流涎,伸舌略偏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行头颅CT 确诊为“脑梗死”。(1) 诊断: 中风。(2) 治法: 醒脑开窍,舒经通络,调和气血。(3) 选穴: 健侧运动区上部、中部、下部、人中、地仓、颊车、患侧臂臑、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4) 操作方法: 运动区上部、中部、下部: 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肌层,快速捻转,行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时间1 ~ 2 min,静留针10 min 再重复捻转1 ~ 2 min,即可起针。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2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旋转360°,让肌纤维缠绕针身,然后作雀啄泻法10 余次,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佳。地仓: 斜刺0.5 寸,行捻转泻法1 ~ 3 min。颊车: 斜刺0.5 寸,行捻转泻法,以腮部酸胀为佳。臂臑、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 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次选取1 对腧穴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使相关肌群出现轻度节律性收缩,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 次,周日休息。讨论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卒中均可引起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异常,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进而出现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证候,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风偏瘫患者经积极抢救,一旦病情稳定后,1~3个月恢复达最大限度,3个月后因各种继发性障碍恢复减慢,故应及早介入针灸治疗。针对病变的不同时期,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才能从不同的方面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社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足三里可以明显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脑灌注量及血管弹性。内关不仅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使每搏输出量增加,在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增加脑灌注量,针刺以上二穴能起到促进脑组织代谢,增强脑细胞自我修复能力。针灸早期介入加快了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的恢复。“治痿独取阳明”,故针灸选穴中应首选阳明经穴。《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说明“血菀于上”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而头部是气血汇聚之处,也是偏瘫疾病所发生的部位,头皮针作用于局部经络,刺激冲动可以通过神经传导,直接作用于受损区域大脑皮层,改善受损区域脑细胞供氧,从而加快组织修复。故取近头部运动区熄风清脑; 取臂臑、曲池、内关、合谷治疗上肢偏瘫; 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可用于下肢瘫及足瘫; 地仓、颊车以改善口舌症状,以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头部穴位可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及刺激神经细胞恢复运动机能,局部取穴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3]。值得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偏瘫患者的取穴与用针方法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的轻重缓急等辨证施用,注意选穴适宜、手法轻柔,体位舒适,并注意观察留针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要及时调整针刺深度及角度,或立即起针。综上所述,针灸疗法治疗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为中风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值得临床推广。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疾病做出超前应对,防止疾病的发生、干预病前状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其未病理论历史悠久。针灸治未病是中医治未病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疗效独特、无毒副作用。文章旨在分析历代医家对针灸治未病的应用,总结近10年来针灸治未病的临床经验和机制探讨,促进其临床应用。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灵枢·逆顺》首次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的针灸治未病思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言:“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从总体上提出了用针灸进行既病防变的思想。灸法是古代医家所推崇的防病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晋代范汪在《范东阳杂病方》中提出可预防霍乱的“逆灸”。葛洪在《肘后方》提出“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以防瘴疠之疾。唐代孙思邈艾灸百会、风池、大椎等穴以预防中风,还提出“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气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云:“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也有隔盐灸神阙穴“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的记载。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进一步强调预防中风时灸治的时机:“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二、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提出夏月三伏用药贴敷肺俞、膏肓俞、百劳等穴,可预防哮喘冬季发病。针刺治未病在古代也有一定的应用。如《伤寒论》记载:“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唐代孙思邈用针刺“耳前动脉”和“风府”穴预防中风;宋代王执中用刺泻“风门”之法预防背生痈疽等。现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1. 针灸保健及其机理 保健针灸广泛应用于保健防病、延缓衰老及调理亚健康状态。其目的并不是特异性地针对某一种疾病进行预防,而是培补元阳、滋阴养血,以提高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力。主要保健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等。除常用的毫针刺法、温针法、灸法外,还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及接受程度等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方法。保健经穴对机体具有多方面、多环节、多水平的调整作用,能使外周血的一氧化氮(NO)和白介素-2(IL-2)含量趋于上升[1-2],提高机体免疫力[3],提高性激素水平[4],从而达到良性调整、防病、抗衰老的作用。2. 针灸防病及其机制2.1 针灸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机制2.1.1 预防中风: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可预防中风先兆。预防中风复发,可选用顶颞前、后斜线配合百会、风池、华佗夹脊、足三里等[5],针灸抗中风复发的关键是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针灸改善脑部侧枝循环的代偿功能[6]等有关。2.1.2 预防偏头痛:针刺风池、百会、神庭、本神、率谷等穴,能够有效地提高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头痛发作[7]。辨证取穴针刺相关穴位3个月,也可预防偏头痛的发生[8]。2.2 针灸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及其机制2.2.1 预防支气管炎:三伏穴位贴敷定喘、肺俞、膻中等穴,对慢性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能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急性发作[9]。2.2.2 预防感冒:艾灸足三里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预防感冒[10]。3. 针灸预防妇科疾病及其机制3.1 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 体针取太溪、关元、三阴交等穴,耳穴选取心、肝、脾、肾、神门、内分泌等,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Kupperman指数评分,治疗后患者血清雌二醇、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11-12]。3.2 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逆灸双侧足三里、三阴交[13],可使呈下降趋势的腰椎骨密度和血清雌二醇得以一定程度的升高。4. 针灸预防并发症、副反应及其机制4.1 预防心脏手术引起的心肌损伤 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前连续电针内关、列缺、云门穴5d,可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14],可能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参与介导了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有关[15]。4.2 预防剖宫产术后腹胀 在剖宫产术后6h内针刺天枢、手三里、足三里,预防术后腹胀效果明显,且排气时间提早,术后恢复时间缩短[16]。4.3 预防术后尿潴留 术后[17]、产后[18]针灸合谷、三阴交、阴陵泉、气海等穴位,能很好地预防尿潴留的发生。4.4 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 临床研究[19]及系统评价[20]均显示,术前及术中针刺内关穴可降低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内关可减少胃电图的间期主功率[21]有关。4.5 预防手术麻醉副反应 膀胱经穴位皮内针埋置可有效减轻腹部手术后疼痛,减少麻醉药的使用及减轻术后常伴见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症状[22]。4.6 预防输液并发静脉炎 温和灸足三里及穿刺点局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致炎物质的产生,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23]。4.7 预防医院感染 温针灸关元、足三里穴能降低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24]。评析与展望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针灸治未病以其简、验、效、廉的优势逐渐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针灸保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从传统的强身健体逐渐扩展到戒烟、美容、消除疲劳等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艾灸、穴位贴敷等无创痛的方法更受欢迎。目前关于针灸治未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临床研究普遍存在样本量较小,缺乏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机制研究相对薄弱;针灸对一些疑难病症的预防尚待进一步展开。可喜的是,有学者已经[25]对针灸防治组织纤维化这一难题进行了思考。针灸治未病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适当加强:①对针灸预防效果较肯定的疾病,进一步整理古代文献资料,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制定出规范的针灸预防方案,进而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证据;②加强针灸预防肿瘤、组织纤维化等疑难病的临床和机制研究;③加强针灸刺激量、介入时机的研究;④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角度研究针灸防病的机制,揭示其内在规律。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针灸疗法主要在于整体调整的优势,推广针灸治未病的应用,满足人们对健康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