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大便出血是怎么回事?根据出血特点可分为: 一、鲜血便 多为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鲜血便常于以下疾病: 1、痔疮:为肛肠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各期内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直肠息肉:为肛肠门诊较常见疾病,直肠低位息肉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也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肛肠科门诊一般可见,典型症状有早期红色肿物脱出肛门外,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疼痛,便后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伴有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要想确定以上疾病是否为便血的原因,可通过电子肛门镜进行检查确诊。 二、脓血便 (多为严重疾病症状,建议立即治疗)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液,也有血液,血液外观较稀薄,有时含有大量黏液。脓血便或含有黏液的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有可能是直肠癌,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需要马上到医院检查治疗。 三、黑便(柏油样便) 指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又称为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上消化道出血时主要表现为黑便,往往伴有呕血、心悸、乏力、贫血等其他症状体征。 一般来说,若出血量较少,而且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由于肠液的作用排出的大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若您还有其它疑问,欢迎咨询就诊! 健康热线:4009960081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和难以耐受的症状,发病率为60%—90%。随着透析时间延长,症状逐渐加重,使患者终日焦虑,十分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的医生就为详细介绍下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时,应如何处理,提高生活质量。 一、电解质代谢障碍导致皮肤瘙痒。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为常见,由于排磷减少,血磷水平反复升高,血离子钙水平下降,从而刺激PTH(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而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研究表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迸可致皮肤瘙痒,其增高可引起高钙血症、皮肤钙化和刺激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因而PTH增高被认为是一个重要致病原因。 应对措施: 1、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建议磷的含量最好少于600一l200mg/d,避免食用豆制品类食物及动物内脏。2、应用活性维生素D补钙。调整透析液至适当的钙浓度,防止高钙血症。 3、改变抓痒的方式。用手轻拍打,勤剪指甲。特别注意保持动静脉内瘘侧手臂皮肤的完整性,以免造成内瘘感染。若局部感染者,穿刺时应避开,并遵医嘱使用百多邦抗生素软膏。 二、氮质代谢产物潴留导致皮肤瘙痒 氮质代谢产物潴留对皮肤的刺激以及使皮脂腺及汗腺萎缩,使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燥、脱屑而引起瘙痒。皮肤外观像鱼鳞癣样,皮肤瘙痒难忍,经常搔抓,甚至抓破皮肤而不能得到缓解。造成氮代谢潴留的主要原因在于:透析不充分,选用了低通量透析器还连续多次复用等。 应对措施: 1、减少低通量透析器的复用次数,增加透析次数(3次/w),条件允许,可选用中通量的透析器(超滤系数15—30mL/mmHg·h·m2)进行透析。 2、透析过程,严密观察透析机器运作是否正常,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3、项护理操作要规范,执行治疗时注意无菌操作,保证透析治疗期间的安全。 4、导患者用冷水、冰毛巾湿敷减轻瘙痒,皮肤干燥时可外涂皮肤润滑剂和使用乳酪肥皂。 三、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 发生过敏反应主要因为肝素、软化血透管通路增塑剂及消毒透析器和血路环氧乙烷等可刺激透析患者的脾、骨髓及皮肤内肥大细胞增殖,导致血中组胺浓度增高而诱发皮肤瘙痒。 应对措施: 1、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得到缓解。 2、鼓励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3、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以减少环氧乙烷所致的过敏反应。 4、透析前可选择生理盐水充分预冲复用透析器及管道,上机时做好残余消毒液检测,保证透析治疗安全。 5、此类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多伴有皮疹,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而造成皮肤破损,可使用一些清凉药油外涂,减轻症状。 健康提示: 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皮肤瘙痒而抓痒导致自我形象的缺陷。使患者十分焦虑。随着症状的逐天加重,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剂。以免情绪过于焦虑。由于HP联合HD较单纯实施HD治疗治疗费用增加,会带给患者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透析患者接受HP联合HD治疗依从性不高,因此应做好健康指导工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2、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要穿棉质、宽松的内衣裤。洗澡水不宜太热,一般用40℃温水洗澡为宜.避免使用碱性香皂及沐浴液。 3、为了避免皮肤干燥引起瘙痒,局部可涂保湿润滑剂,同时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更衣。不宜饮酒,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4、正确指导患者服用磷结合剂,定期抽血检查各项指标,加强营养摄人的宣教,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延缓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心慌,医学上称心悸,是心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心慌的产生与心脏病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有些出现心慌症状的患者却不是心脏病引起的,也与心脏病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在原有疾病的影响下,慢慢与心脏病“结缘”了。如贫血、甲亢等疾病会引起心跳加快,如果这些病因长时间没有消除,那么就会使心脏负担不断加重,出现心功能不全。这样,一个原本与心脏病无关的心慌就与心脏病“结缘”了。另外,还有一些心慌与心脏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抑郁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他们会因劳累、忧虑、失眠,或因心理压力、精神刺激,甚至无缘无故就出现心慌的症状,也不会对心脏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一旦出现心慌,一定要注意心慌发生的时间,观察伴随心慌的其他症状,是否与劳动有关等,既不要忧心忡忡,也不要不管不问,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如果找不到心脏器质性原因,最好去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科就诊。
嗜烟成瘾者,如患肠胃炎,应立即停止吸烟。即使普通烟民得了肠胃炎,也应少抽或不抽烟。主要原因在于: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饮酒也可损伤胃黏膜,并且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烟盒上都写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所以不管有没有肠胃炎或者其他疾病还是不要抽烟的好。除减少吸烟外,肠胃炎患者还应注意:1、控制牛奶摄入量,以免导致腹胀。2、禁用油炸的烹饪方式和浓调味品。3、禁食产气、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4、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尽量少吃。在治疗方面,应在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不良刺激、调整饮食和加强体格锻炼的基础上,配合一些药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还可以服用一些中药制剂来养胃、保胃。
皮肤如果划破,会有鲜血流出,看在眼里,马上就能识别。那么上消化道出血,你能识别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上消化道出血及防治策略。什么是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即十二指肠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出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及临近器官疾病引起的出血。病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疾病是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以下几个诱因常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一是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冷过热的食物、食用具刺激性食物等;二是服用胃黏膜损伤的药物;三是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饮酒等也是促使病变加重的诱因。 2、肝硬化或其他门脉压力增高的疾病所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在合并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下,如果进食粗糙食物如带刺鱼肉、硬饼干、坚果仁等更容易造成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3、急性胃黏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和急性糜烂性胃炎。前者多合并有重大应激情况如烧伤、外伤、大手术、休克、颅脑疾病等。而引起后者的病因有包括酗酒、大量服用胃黏膜损伤药物以及精神压力等。4、肿瘤,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各种肿瘤,如癌、肉瘤、间质瘤、淋巴瘤等。近几年来由于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改变等原因,该类疾病有年轻化趋势。当肿瘤表面坏死脱落或破裂时,就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如何及早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本文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办法,帮你及时地意识到自己“上消化道出血”了。最容易察觉的是上消化道本身的表现。上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呕血是指上消化道出血从口腔中呕出的症状,一般因为血红蛋白经过胃液酸化会由鲜红色变为咖啡色,部分可混有食糜。但出血量大、部位高时也会有鲜红色的血液。呕血前一般会有恶心的感觉,血液不随咳嗽出来,其中不混有痰液,这一点可和呼吸道出血相区别。 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小时的一个表现,血红蛋白中的铁经过肠道时发生硫化作用生成硫化铁,因此解出来的大便会像柏油一样发黑。看到发黑的大便就要提高警惕,但若服食过含铁食物或药物,就会混淆对黑便的判断。建议在无其他不适的前提下,暂停进食含铁食物或药物2天左右,再次观察大便的情况。 当上消化道出血量很小或者是急性出血的早期,解出的大便肉眼不能发现异常。这时候认识上消化道外症状就显得很重要了:患者本人常会困倦乏力、头晕眼花、活动后气促;在一起生活的家人,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的指甲下、睑结膜、嘴唇等苍白。 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则有更严重的表现:全身冷汗、四肢冰凉、昏倒、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精神烦躁、意识不清,甚至休克等症状。老年人因基础状态较差,容易出现肾脏功能损伤,严重时表现为尿量减少甚至无尿。
一般的健康人或老人,可采用下面的方法:1、每天服用双歧活菌制剂(如培菲康)1~2次,每次2~4粒。2、每天服用水苏糖1~2次,每次1.5克,或低聚乳果糖1~2次,每次3~4克。以上两种是没有副作用的肠内细菌丛改善法。轻度习惯性便秘患者,可采用下面的方法:1、每天服用双歧活菌制剂(如培菲康)2次,每次2~4粒2、或者每天服用水苏糖2次,每次1.5克,或低聚乳果糖2次,每次4克。中、重度习惯性便秘患者,可采取下面的方法:1、每次服用双歧活菌制剂(如培菲康)4粒,并加服水苏糖1.5克,或低聚乳果糖4克。2、双歧活菌制剂服法是培菲康每次4粒,每天1~2次3、有中重度便秘患者还可以在食物中选燕麦、麦麸、苹果、香蕉等善食纤维,也有利于缓解便秘症状。(必要时每天服用善食纤维素片每日2~3次,每次2~3片,嚼碎后吞服并大量喝水)以上制剂,中度习惯性便秘者服用1次,重度者费用2次。此外,适度的运动有利恢复肠道蠕动,增进机体酶的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慢性胃炎通常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引发或加重。故生活调理对慢性胃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内科医师刘慧珍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款简单易做的养生粥,对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胃炎病症及疼痛有很好的作用。 良姜粥高良姜(又称洋姜)15g研末,粳米100g,高良姜加水2000ml煎至1500ml,去渣下米煮粥。 吴茱萸粥吴茱萸肉3g,葱白一段(长约250px),粳米50g,先将米煮成粥,临熟时加入吴茱萸和葱白。 姜枣饮生姜3片,法半夏6g,红枣2个,煎水饮用即可。以上适用于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胃炎,症见疲倦乏力、上腹隐痛、食后饱胀、嗳气、大便溏薄及舌质淡胖者。八宝粥芡实、山药、茯苓、莲子、白扁豆、党参、白术、大米适量,煮粥即可。山药粥山药100g切碎,粳米100g,文火煮粥,一日分服。适用于阴液不足的慢性胃炎。 红枣枸杞粥红枣、枸杞、粳米适量,煮粥每日服用一次。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疲倦乏力、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者。
市场上大量的补钙保健品,消费目标人群往往是老年人、女性、儿童。但有国外有研究发现,女性过量补钙,冠心病发生几率会增加25%。如果摄入大量的钙,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健康造成损害。所以,我们应该更加谨慎未高龄妇女补充钙质,对于已经确诊冠心病患者的人,就更需要避免。 长期补钙警惕冠心病发作 长期补钙会导致冠心病?这可能与钙磷沉着在血管壁上有关。一般来说,钙会经过肠胃吸收进入血液,随即形成血钙,血钙进行钙盐沉寂,最终形成骨骼。但这并不是一位着补钙越多,形成的骨骼会越多。因为血钙浓度增加,也会加速动脉中沉积物的生成,引起血管硬化,从而诱发冠心病的发生。所以说,并不是补钙越多越好。 日常饮食补钙更安全有效 时下,很多孝子孝女都会买一些补钙品给老人家,殊不知补钙过多可能会导致冠心病风险增加。另外,补钙药物也不易于吸收,给老人的肠胃增加额外的负担。 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应该从日常饮食中进行。例如每天多吃奶制品、虾皮、黄豆及其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其次,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喝或不喝咖啡、可乐,戒烟。最后,每天坚持晒太阳、参加户外运动,也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专家提醒,老年人补钙要有度,对于补钙保健品和药物,要清楚其用法与用量。有疑问会好请教专业医生,避免过量补钙“身心受累”。
典型病例:最近,在临床上遇到了一位已经70多岁的赵大爷,他是一名冠心病患者。他平时饮食较正常,但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莫名腹胀,似乎得了厌食症,看见饭菜就“饱”,无法吃下去。他现是在八一康复中心门诊看的,效果一般。后来,通过说服赵大爷做彩超检查,才发现老赵的心脏扩大,并且射血分数明显减低,于是确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衰。友情提示:一般情况下,心衰患者主要表现为活动后乏力、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者休息时,可出现胸闷、憋气,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少部分患者也可因左心室不全而导致胃肠道供血不足、肠蠕动减慢、消化酶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腹胀、厌食、乏力等症状。 另外,当右心衰竭时,胃肠道有淤血,也会抑制食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心脏病病情严重时,身体还会释放出炎症因子,也会造成食欲下降。严重冠心病导致心衰的患者,最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甚至可能因为食欲差消耗大,迅速消瘦。部分症状不典型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消化道症状可能是唯一的不适,甚至误诊只考虑做胃镜检查,发现没有异常而耽误治疗。如果没有胃病或者其他消化道疾病,突然胃口变差,就要注意及时到医院治疗检查,排除心脏衰竭等疾病。尤其是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尤其需要防范。
(1)钠盐摄入:水肿时应进低盐饮食,以免加重水肿,一般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2g为宜,禁用腌制食品,少用味精及食碱,浮肿消退、血浆蛋白接近正常时,可恢复普通饮食。 (2)蛋白质摄入:肾病综合症时,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排出,人体蛋白降低而处于蛋白质营养不良状态,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致使水肿顽固难消,机体抵抗力也随之下降,因此在无肾功能衰竭时,其早期、极期应给予较高的高质量蛋白质饮食(1~1.5g/kg*d),如鱼和肉类等。此有助于缓解低蛋白血症及随之引起的一些合并症。 但高蛋白饮食可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处于高压状态,同时摄入大量蛋白质也使尿蛋白增加,可以加速肾小球的硬化。因此,对于慢性、非极期的肾病综合症患者应摄入较少量高质量的蛋白质(0.7~1g/kg*d),至于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时,则应低蛋白饮食(0.65g/kg*d)。 (3)脂肪摄入:肾病综合症患者常有高脂血症,此可引起动脉硬化及肾小球损伤、硬化等,因此应限制动物内脏、肥肉、某些海产品等富含胆固醇及脂肪的食物摄入。 (4)微量元素的补充:由于肾病综合症患者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尿中除丢失大量蛋白质外,还同时丢失与蛋白结合的某些微量元素及激素,致使人体钙、镁、锌、铁等元素缺乏,应给予适当补充。一般可进食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丰富的蔬菜、水果、杂粮、海产品等予以补充。 肾病综合征不宜的饮食:在传统治疗方法上,对于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患者来说,医生主要采取输入白蛋白,或者建议患者摄入高蛋白饮食,以补充大量蛋白尿所导致的人体蛋白流失。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一步步推进,这种补充高蛋白饮食的观点受到质疑。这其中的原因在哪呢? 通过临床实验证明,肾病综合征患者接受低蛋白饮食,也就是每天每千克(按人的体重算)摄入0.8克蛋白饮食,这样的低蛋白饮食14天后,经化验检查显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排泄量显著减少,而血清白蛋白中度升高。从实验中可以看出,虽然低蛋白饮食引起白蛋白合成减少,但尿蛋白排泄量减少以及白蛋白分解减少,这二者足以抵消白蛋白合成量的减少。 那么,与此相反,如果一位肾病综合征患者摄入高蛋白饮食,每天每千克(按人体体重)摄入1.6克蛋白质,高蛋白饮食的摄入虽然使蛋白质合成增加,但尿常规检查显示,尿蛋白排泄量却是在增加,这样肾病综合征患者因蛋白排除增多,导致肾脏受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