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撑起半边天的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感性,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心理变化,尤其在激素分泌波动较大的时期,对情绪的影响会尤为明显,心理保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女性孕期、产后和更年期这三个女性重要时期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心理调节方法,期望为广大女性朋友更好地度过这些关键期做一些引导,达到心身健康的较佳状态。 孕期女性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 在孕育胎儿的过程中,女性不仅身体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心理上也受到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震撼,女性怀孕时,易产生既高兴又担心的矛盾心理。孕妇会出现一些积极的感受,如迎接新生命的愉快和希望感;生命的延续感和母性的光辉显现;变得更加勇敢、温柔、照顾好自己和腹中的胎儿;因为共同的联结而增进夫妻感情;得到双方家庭的重视和更多的照顾等等。 也有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如会全部心思放在胎儿身上,过度紧张胎儿的健康;有时会因孕吐等身体不适而感到烦躁、忧郁和痛苦;对于新生命的到来没有充分心理准备而感到担忧;对工作受到的影响需要适应;有的孕妇也会担心胎儿的性别;对丈夫和家人的照顾过度依赖;因为性生活的减少和关注力的转移影响夫妻感情;因激素水平变化及生活事件带来的情绪不稳、易发脾气;对于怀孕本身和分娩及带孩子的焦虑和恐惧等等。 孕妇的不良情绪产生的有害物质会传递给胎儿,进而对胎儿的神经发育造成影响。因此孕妇虽然经历着身体和心理及生活方面的重大变化,仍要注意保持好自己的情绪平稳,才能帮助自己顺利生产,迎来健康的新生命,并做好准备转变角色成为合格的母亲。 孕妇心理保健建议: 1.保持规律生活,早睡早起;不做重大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饮食保证营养,不过度进补;适当工作,注意力不过度集中于胎儿。 2.负性情绪出现时适当舒泄,可以向家人或信任的人倾诉,或以日记、唱歌、绘画等方式表达。 3.不过度依赖家人照顾,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在手机或身边随身保存能让自己开心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及时转移不良情绪。 4.注意休息的同时适当运动,走步本身就有利于情绪的舒泄,在自然界新鲜的空气下步行也有助于孕妇产生愉悦的情绪,对身心健康益处良多。 5.向丈夫寻求支持和陪伴,并共同抚摸胎儿,对胎儿轻柔的讲话,唱歌等,促进夫妻交流和对孩子的感情,为新的家庭成员的到来做好准备。 6.进行腹式呼吸放松,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回缩。一吸一呼掌握在10秒左右,体会呼吸时新鲜的氧气进入身体到各个细胞,呼气时代谢出不需要的物质的过程。专注于身体的感受,让自己平静安宁下来。 7.了解科学的孕期和分娩知识,减少因不了解而带来的紧张和恐惧感。 8.家人尤其是丈夫多给予支持和沟通,多包容和接纳。 产后女性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 女性在分娩时经历了重大的身体变化和疼痛,在分娩后有的产妇会感觉终于放松了;看到孩子非常高兴和喜欢;感到满足和生命的联结与延续;非常有希望感,生命有了新的意义;觉得跟丈夫之间的关系架起了更坚实的桥梁;获得家人的照顾和帮助等等。 产妇也有时会产生不良情绪:由激素水平变化及身体不适引起的心情烦躁低落,易发脾气;家人的关注点转移到孩子身上,产妇感到失落;无法规律和充分休息,感到疲惫和烦躁;对于母亲角色的不适应;长时间不出门及没有社交娱乐等带来的郁闷;无法工作带来的经济压力或失业压力;对于孩子的照顾与其他照料者的冲突;没有性生活和过度关注孩子引起的夫妻感情问题;独立带孩子的产妇过度劳累和得不到理解等;个别产妇还要面对生女孩带来的家庭方面的轻视等等。 产妇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有研究表明婴儿在1岁以内已经能够识别母亲的面部表情,并感受母亲的情绪。因此产妇的情绪稳定对于自身的康复和婴儿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产妇心理保健建议: 1.哺育孩子的同时注意自己的休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请人适当协助帮忙,减少疲劳和睡眠不足,逐渐恢复身体。 2.每月留两个半天以上给自己,出去走走,社交等,避免长期单独相处,缓解过度紧密封闭的关系和空间带来的压抑。如果能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找到乐趣,不觉疲劳也可以。 3.如果与其他人共同抚养孩子,注意尽量达到养育方式相对一致,如果不能实现,则不要过度干涉别人的抚养方法。不要对孩子的抚养太过焦虑。 4.适当放松心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听音乐,看书,带孩子晒太阳等,体验积极正性的情绪。 5.遇到不良情绪及时宣泄,不要积少成多造成情绪爆发,跟家人及时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知道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带来的情绪变化是可以逐渐减少的。 6.调整自己的家庭角色,逐渐适应母亲角色,适应家中增加一个新成员甚至由此增加几个抚养孩子的成员带来的家庭结构和关系的变化。 7.家庭成员给予产妇尽量多的理解和支持,不要把关注点只放在照顾婴儿身上。 更年期女性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 更年期指中年进入老年的过渡时期,一般来说,多数女性能较平稳的度过更年期。由于更年期脑垂体和卵巢间内分泌平衡失调,也有部分女性更年期心理会发生较大变化,影响心身健康。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紧张焦虑,易怒易激动;精力和体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倦怠;心理敏感性增加,盲目猜疑,易联想到不好的事情;悲观无价值感,觉得自己衰老了;唠叨、伤感,适应性差;个别经历子女离家等感孤独无望等等。 更年期心理保健建议: 1.了解更年期的到来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尊重身体的变化,尽量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相对乐观的心态。 2.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减少与负性想法较多的人接触,更多从积极正向的角度看待事物和事物对自己的影响。 3.合理安排生活,增加娱乐活动和社交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有内容,充分转移注意力,在人际互动中寻求友情的支持。 4.遇到消极情绪及时向值得信任的朋友倾诉和舒泄,或者以唱歌、跳舞等方式转移出去,尽量多的走进自然补充正性能量。 5.学习适应空巢期家庭结构和关系的变化,平衡新的家庭关系,找到新的支撑点,找回真正的自我部分,让人生更加丰满。 6.适合自己身体状态的运动始终是促进身心健康的良方! 真诚的希望每位女性朋友能好好爱护自己,祝愿在每个关键时期都能顺利度过,能够心身健康,开心快乐的生活!
每天捧着手机当“低头族”,随时不忘刷新朋友圈,发了语音消息总想重听一遍,一小时以上不碰手机就感觉“损失了好几亿”……小小的手机APP,改变了无数人的社交模式,甚至生活模式,也令不少人感到某种“社交焦虑”。对此,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特邀中国医大一院精神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吴枫博士,针对朋友圈焦虑的种种现象给予了一一解读。 现象一:发朋友圈猛刷新 生怕没人回复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陈女士说,每次她在朋友圈里发了图片或者消息,就要捧着手机不停地刷新,看看有没有人留言或点赞,一有留言立即回复,每次的消息下面挂着一长排对话才感觉心满意足。在生活中,有不少人和陈女士一样,特别关心自己朋友圈的消息下面是否有人关注或回复。有些人还会定期“清理”自己的朋友圈消息,把一些不满意的照片、评论、消息等删掉。 专家解析:对朋友圈的互动特别关注的人,往往希望自己在别人心里是重要的,希望能够获得众人的关注。其实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但过分关注手机中的互动,可能代表着此人在现实中得到的关注不够。还有一些人发出某些消息,是希望特定的几个人或某个人看到并回应,这也表明发消息者心里很看重这些人,而在现实中渴望关爱、关注的愿望没有获得充分满足。 现象二:发了语音消息 必须重听一遍“我每次发出去的语音消息,都忍不住要重听一次,甚至重听好几遍。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吗?”29岁的白领小曹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自己发现这个问题后,询问过周围的几个朋友,发现不少人也有重听的习惯,主要是为了确认自己说得清不清楚,有没有什么错误。有些人则表示听自己的声音感觉挺好,有自我欣赏的成分在其中。 专家解析:大部分人是否重听语音消息,往往与说话的对象有关。对于比较重视的人,或者所说的内容比较重要时,会重听消息,确认内容正确与否、自己说得好不好,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如果每一条都重听,则说明存在轻微的焦虑,有不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很害怕自己出错或表现不佳,比较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听自己的声音可能还有一种自我心灵对话的效果,能够起到一定的增强安全感、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因此,这类人可以适当增强自信,对外在评价不要过于敏感。 现象三:怕当群聊“终结者” 尴尬又焦虑采访中,22岁的大学生琳琳提到一个现象:“每次群聊时,大家本来讨论得挺热闹,我一说话,就突然没人接茬了,特别尴尬。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很焦虑,不停地看手机,或者绞尽脑汁提出点新的话题让大家来接,很怕自己变成群聊的‘终结者’。” 专家解析:在一个热闹的场景中,忽然一个人说完后没人再说了,面对这种沉默,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钟,都会令人产生尴尬。这种沉默时的尴尬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必对此过分焦虑。另外,沉默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某句话很深刻、很有分量,引起参与者的思考,或者说话者本身比较重要,说话的内容属于压轴性的总结,都可能使群聊出现沉默。另外,虚拟的群聊中还很可能出现巧合,刚好你说完话后大家都有事情忙,没顾得上回话。这些情况,都不需要“终结者”太过在意。 “一段对话总有结束的时候,尤其是参与者比较多的群聊,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接话,反而容易造成无人接话的情景。当对话结束时,自己不要过分担心是不是说错了话,甚至因此产生焦虑。正常看待沉默即可。当然,在社交中进行对自我沟通方式的反思,注意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使得别人更容易接受和交流,提高交往技巧,建立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吴枫说。 现象四:一小时不看消息 感觉错过几个亿微信加了几十个群,通讯录名单上百人,每天要花数小时看完每一条朋友圈消息,生怕错过哪条有用的信息……当下,不少手机控、微信控有这样的习惯,甚至有人戏称“一个小时不看微信,感觉像错过了几个亿”。但42岁的企业主管白女士表达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每天花很多时间刷微信,感觉学了不少东西,可一天下来回想起来,又没记住几条真正有用的。”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得到的却都是“碎片化信息”,不少人因此产生焦虑。 专家解析:从现实角度来说,花越多的时间看朋友圈,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的时间就越少,与家人、同事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会大幅度减少。“我注意到,有一些基本不刷朋友圈的人,他们往往在生活中有某些着迷的兴趣爱好,为此投入了较多精力,刷朋友圈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吴枫表示,社交软件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不见面就能沟通。但同时社交软件如此火爆,恰恰说明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需求满足不够,人们太过于忙着赚钱、忙着生活,但内心渴望交流、渴望受关注等情感需求没有获得充分满足。 心理医生建议,不要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低头”中,也要抬起头来,增加与身边家人、朋友的正常沟通,切实地增进情感,别让网络沟通完全替代现实。 来自沈阳晚报唐子匀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理科吴枫教授的采访
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问我,这样那样的情况属于心理科不,是否需要到心理科看病呢?是否所有心理问题的都到心理科看,儿童可以来吗?睡不着觉的可以来吗?我做了一些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种情况也是最常见的情况是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的不想活、心烦闹心、啥也不爱干、容易发脾气、生闷气、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没有精神、头疼头晕、心慌胸闷、胃肠不适等。又或者情绪特别兴奋、总想说话、总干这干那,使劲花钱使劲玩,觉也不睡觉得自己精力旺盛等等。以上这些症状可以只有其中的一两条,也可能有很多项。 第二种情况是就是反复多次的睡不着觉、入睡费劲、总醒、后半夜醒了就睡不着,越睡不着合计事越多。睡眠问题就是属于心理科的疾病,心理科的治疗可以有效解决睡眠不好。 第三种情况是异常比较明显的:觉得别人的眼神表情都是针对自己、敏感多疑、觉得别人都在讲究自己、有人要害自己和家人、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说的都是没发生的事、自己跟空气对话骂架、自言自语、自己没原因的笑、无缘无故的大发脾气控制不住,又或者不说不笑不吃不睡,说啥都没反应,啥也不干,在床上一天一天的躺着,等等。以上这些可以只有少部分症状,也可以有很多表现。 第四种情况是在各大医院看过很多科的,做了很多检查也没查出啥明显病来,可是身体就是难受,可能就是哪个部位长时间的疼痛,可能总是心慌气短、严重的时候都憋得一点气喘不上来、觉得自己要不行了、甚至要去急诊,也可能总是打嗝胃胀、腹泻或者便秘,可能只是身体酸痛肌肉无力、也可能身体各个地方都难受。自己就认为自己是身体有病,反复看病花了不少钱。其实这样的真就应该上心理科,这可能是神经失调带来的各种反应,并不是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 第五种就是儿童青少年的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方面我会单开一个文章来讲。 第六种就是在家呆着,上不了学、上不了班,跟谁也不爱交往,话也少,也不爱出门,在家靠家人养着,这也是心理问题,不是养着休息就能解决的。 第七种是遇到重大生活刺激的带来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害怕、睡不着觉、做噩梦、冲动、总想上外边走去等等。 第八种是反复来回想一些没必要想的事或者做一些没必要反复做的事,控制不住,不想不做就难受,控制不住。或者对各种事情都很担心,担心的事都没发生也还是担心,担心安全、担心身体、担心家人。又或者对一些别人根本不害怕的事物或场景不合理的害怕,比如害怕高、害怕进电梯、害怕进商场等等。 第九种:老百姓所谓的中邪了,情绪变化非常大,说了一些从来不说的话、冲动,还有些有身体的活动不良、记忆丧失等等,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还有很多上面没涉及到的比如产后抑郁、智力发育障碍、酒药成瘾、厌食或暴食、性功能异常、特殊性偏好等等都属于心理门诊治疗的范围,欢迎有相应困扰的朋友前来咨询治疗。本文系吴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幸福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多人觉得自己有很多很多钱就能幸福,也有人认为权力能带给自己幸福,还有人觉得有名有面子就是幸福,可这些真的能带给我们幸福吗?我的患者里也不乏资产过亿的老板及手握实权和有名的人,这些人也依然会出现心理问题。哈佛的学者研究表明幸福感跟我们获得的金钱、权力和名声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可能有钱有权可能会带给人们一时的心理满足,住着豪宅坐着香车穿戴奢侈品的人可以获得一段时间的高兴,然而物质的满足永远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 真正的幸福是内心长远的满足,来源于两个方面: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外部世界中又包括价值感的实现和人际关系的完满,而这其中良好的核心关系也就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又是相对更加重要和必不可缺的!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大多有几种: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跟配偶或父母及其他重要亲属关系出现了问题、遇到重大刺激性事件以及家族遗传疾病等。这其中对于大部分女性而言亲密关系出了问题是主要原因,对于男性而言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则更明显,对于青少年而言则可能两者皆有,既在学业上累死累活,又在家庭中跟父母关系有冲突。于是感觉自己过得不幸福,心理问题就此产生!
来到心理门诊的人大多是遇到了心理的困惑或者精神世界的紊乱,而心理困惑的人又毫无例外的觉得自己活得不好,不幸福,不快乐!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谁又不想获得幸福的生活呢,那么什么又是心理健康呢? 健康就是没有病吗?这是人们对于健康的最初认识,也是比较传统的观念。世界卫生组织告诉我们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现象。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您身体挺好,做检查没啥病,但如果心情高兴不起来、心烦闹心,或者做了各种检查没有事却仍然觉得自己身体难受,又或者您周围的朋友身体也行,就是该上学不能上学,该上班不能上班,不愿出门不愿交往,那么这些都是不健康的表现,都需要心理科的帮助。 那么心理健康又是什么样呢?指的是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意思就是说能心情平静内心满足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具有活力,自己的潜能得到开发,自己的价值能够实现。所以当您的朋友虽然上着班,却干不下去效率下降,坐在教室里却心不在焉听不进课,走在逛街的路上却说干啥都没意思,那么请注意可能心理上已经开始出现不健康的情况了! 本文系吴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