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急性期短期休息,一般3周左右。 2、预防感冒,防寒保暖,及时控制感染。 3、晚上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康复。 4、奶制品是最佳的钙质来源。其它如蛋类、鱼类、坚果、玉米、山芋、大豆、豆腐等均含有丰富的钙质,黑木耳、猪肝富含铁,患者朋友们可以适当多吃这些食物,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5、注意正确的姿态。 6、不要害怕,要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7、坚持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或加药。 8、定期复查,功能锻炼。 9、局部按摩,避免突然负重。 10、活动关节的方法:织毛衣、下棋等。 保护关节的活动: 1 、应尽量利用较大和有力的关节,避免过度强烈使用小关节。例如提重物时,劲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关节。 2 、练习用左手拧开瓶盖,用右手拧闭瓶盖,可以防止双手发生尺偏畸形,或以掌心加压力来拧。 3 、站起来的时候,不用手指作支撑,应以手掌来支撑。 4、 不要长时间站立,间隔半小时坐下来休息,劳逸结合。坐下时,应经常变换坐姿、转换双脚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站起来走动一下。膝关节不要过分屈曲,双足应平放在地上。 5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避免手指长时间屈曲,如写字、编织、打字、修理,应不时停下来休息,舒展一下手指。活动时感到关节疼痛,应立即停止活动,检查活动方法是否不当。 6 、尽量使用工具,以减少弯腰、爬高、蹲低等动作。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饮食: 肉食类:少食肥肉、高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因其产生的酮体、酸类、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炎症介质等,可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易引起和加重关节疼痛、肿胀、骨质脱钙疏松与关节破坏。 甜品类:少食甜食,因其糖类易致过敏,可加重关节滑膜炎的发展,易引起关节肿胀和疼痛加重。 饮品类:少饮酒和咖啡、茶等饮料,注意避免被动吸烟,不吸烟,因其都可加剧关节炎恶化。 适量多食动物血、蛋、鱼、虾、蛇肉、豆类制品、土豆、牛肉、鸡肉及牛“腰子”肉等富含组氨酸、精氨酸、核酸和胶原的食物。(转自北大深医风湿科)
血管病防治问答1、 什么是血管病?人体血管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破裂或堵塞,导致相应组织、器官供血障碍而产生的疾病称血管性疾病。堵塞还分为动脉缺血性疾病和静脉瘀血性疾病。2、 血管病常见于哪些组织、器官?(1)破裂出血性血管病:多发生在主动脉和颅内血管,临床上见于主动脉瘤破裂出血、脑溢血、珠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2)血管堵塞性疾病:范围较广。Ⅰ、动脉缺血性疾病:可发生在脑、心、肾、四肢(尤以下肢为多),临床上多见于:①脑缺血引起的缺血性慢性头晕(昏)、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腔梗)、脑梗塞;②心脏缺血引起的冠心病:表现为心肌慢性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③肾缺血引起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肾功能逐渐下降,重者需要血透;④四肢缺血(主要是下肢),引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动脉栓塞、股骨头坏死:多表现为手足麻木、下肢疼痛、行走困难(间歇性跛行)、足趾缺血性坏死等。Ⅱ、静脉瘀血性疾病:表现为相应组织瘀血(郁血),如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痔疮等;3、 出血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先天性因素是血管瘤,后天性因素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高压血的长期冲击使血管弯曲度大的部位突出形成血管瘤,或使原有的血管瘤变大易破裂;动脉硬化使管壁结构破坏,部分斑块破裂、脱落或形成动脉夹层,这些都是导致血管破裂的危险因素。但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如坚持降压治疗),治疗手段的更新(如提前手术,防止“危险”动脉破裂),临床上“血管破裂事件”要大大低于“血管堵塞事件”。4、 缺血性血管病的发病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分血管和血液两大因素,而血管因素包括血管硬化和痉挛(收缩),血液因素包括血液粘滞性升高和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管硬化可由生理性的自然衰老引起,也可是由病理性的“三高”引起,而后者可使硬化时间提前,程度加重;血管硬化使管腔机械性狭窄,血管痉挛使管腔功能性狭窄,其特点是随时发生,也可自动缓解,或用药物使其松弛、缓解,诱发痉挛的常见原因是寒冷和情绪变化;而血液粘滞性升高的原因则多因血液浓缩、血脂过高、或凝血系统功能相对活跃等原因所致,血小板聚集多因血管壁病变受损所致。在血管堵塞的诸多因素中,血管硬化是最主要原因。此外急性血栓栓塞也是原因之一。而造成临床症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较难治疗的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共同构成的“血栓”的溶解是目前医学界的最大难题(因其受溶栓药的“有效时间窗”制约)。附1:动脉血管缺血多因素相互关系病变后果血管内外因素病理变化病因或诱因动脉管腔堵塞←血管因素←血管痉挛←寒冷、劳累、情绪波动等血管硬化←高龄老人——生理性硬化“三高”病人——病理性硬化血液因素←血液粘滞度高←血脂高,血糖高,饮水少,低纤溶状态(指自身溶解血栓的功能下降),高血粘症(指纤维蛋白原增高、高血脂、红细胞增多等)。血小板聚集←血管壁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因子等。附2:引起血管堵塞的相关因素血管痉挛─→血管收缩────↘血管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血管堵塞、梗塞、栓塞)。血凝亢进─→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5、 静脉堵塞致瘀血性疾病的发病原因?静脉瘀血可由不同原因所致,可以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可以是下肢静脉曲张引起(但不包括心衰)。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瘀血、肿胀、疼痛,重者甚至瘙痒、溃破、感染形成溃疡。6、 出血性血管疾病的一般防治方法?有效、长期将高血压降到适宜的状态是首要的措施,其次对已知的动脉瘤要加强定期复查观察,必要时提前采取手术措施。7、 血管堵塞疾病的一般防治方法?这里分二方面面叙述:(1)动脉缺血性疾病:要从抗痉挛、抗硬化、抗血栓方面进行,其预防是防痉挛(硝酸酯类)、降三高防硬化、抗凝(喝水、降脂、华法林)、防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中药对改善血凝状态也有一定作用;而治疗则是解痉(硝酸酯类)、软化血管目前无特效药(多以支架、搭桥治之)、但凝血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则必须“溶栓”方可消除堵塞。溶栓目前只有西药尿激酶,但必须在血栓形成后的3小时以内方可有效,近来投入临床的新药.瑞替普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解酶),但有效时间窗仍为4.5小时。因此,据统计仅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占98%的病人因时间延误而无法得到溶栓治疗。(2)静脉瘀血性疾病:降低血液凝滞度、溶解血栓是主要防治措施,溶栓受有效时间窗制约也是此类疾病难治的主要原因。打破西药溶栓的“有效时间窗”难题,能否从祖国医药中找到出路?从目前上市的中成药治疗效果看,没有明显的效果。对此本人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病的临床工作中,也进行过一些探索,结合国内一些中医血管病专科医院的治疗效果分析,我认为只要对祖国医学认真挖掘、研究,解决这一难题是有希望的,在临床实践中我也看到了可喜的苗头。8、 溶解血栓在打通堵塞性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动脉硬化者管腔一般并未完全堵塞,凡是血管严重或完全堵塞者,绝大多数都有血栓参与其中,且不少是慢性进行性形成,因此从溶栓的时间性上考虑,无论急救速度怎样提高,都很难使多数患者满足“有效时间窗”的要求,因此寻找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药物是打通血管堵塞的关键。血栓一旦能不受时间限制的溶解,则以下疾病将可得到有效治疗,如脑梗、冠心病、动脉血栓栓塞、糖尿病足、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并发症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将大大改观。附3:血管缺血(堵塞、阻塞、栓塞、梗塞)性疾病的治疗环节如下表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血管痉挛防寒冷,控制情绪,服钙离子阻断剂(硝苯地平等),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异山梨酯。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速效救心丸。 血管硬化防三高,平衡饮食,深海鱼油装支架,搭桥(试用药物) 血凝亢进↘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他汀类降脂药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聚集)中药复方制剂溶栓:尿激酶(3h)、阿替普酶(4.5h)中药复方制剂(一般制剂药力小,如能治愈糖尿病足就可认为“药力强”)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人的肾也有肾阴和肾阳之分,肾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肾阴虚造成的,也可能是肾阳虚造成的,所以,补肾要查明原因,分型而补。 提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1.腰酸腿软。2.口干、烦躁。3.手心发热。4.爱出汗。 由肾阴虚导致性功能障碍的男性,平常可以多吃一些六味地黄丸类的补肾阴的药物,另外食补也是很好的办法,例如,用桑葚子、枸杞煮粥,也有不错的效果。 肾阳虚首先会出现腰痛,因为腰为肾之府,这种痛一般会有冷的感觉。病人痛的同时,觉得腰里面发凉,这是肾阳虚的一个典型表现。另外,它扩展到全身,会出现全身也怕冷。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如果根虚弱了,整个身体的阳气的温煦作用就会下降。 提示:肾阳虚的临床表现:1.腰痛而且发凉。2.手脚冰凉、尿频。 肾阳虚的人适合吃的食物有海产品、韭菜籽。补肾可以选用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等。 肾阴虚的情况下火就容易旺,阴虚火旺,如果这时再使用那些温热的壮阳药物,等于是火上浇油,病人热性就更大了。反过来说,假如病人肾阳虚、怕冷,你再用一些滋阴药,等于是雪上加霜,病人同样也受不了。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人的日常注意事项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注意事项基本相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保持乐观的态度,足够睡眠,避免劳累。 2.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有吞咽和呼吸肌受累者,宜抬高头位,勤翻身,进食时取坐位,不能坐者则取侧卧位,头朝下,防止误吸,细嚼慢咽,少量多次,食物不能太稀或太稠。 3.避免日晒:皮肌炎病人的皮损由于有光敏感现象,光照后皮损加重,故应尽量避免日光照射,外出时带帽子、手套或使用防晒霜等。 4.休息与锻炼:急性期皮损和肌无力较重,肌酶很高时,应卧床休息,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而在慢性期肌无力和肌痛不明显时,应进行适量的功能锻炼,辅以按摩、电疗、水浴等方法以避免肌肉的萎缩。 5.预防感染:避免寒冷等不良刺激。 6.尽量避免妊娠和人流:因妊娠可诱发本病加重。妊娠并非绝对禁忌,但宜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妊娠期间应定期到医院随诊,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遵循医嘱调整药物。 7.定期复诊:定期到医院就诊,监测药物副作用和调整用药。
脑梗塞(缺血性中风)发生后,常常发生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一般规律是运动较感觉易恢复,下肢较上肢易恢复,肢体功能较语言功能易恢复。深入分析影响脑梗塞后受损功能(感觉障碍、上下肢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恢复的相关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三个相关比例缺血性坏死灶不论发生在何种组织(如大脑、心脏),其病灶内细胞并非同时全部死亡,而是受供血状况不同、有无侧枝循环、周围组织生理状态等因素影响。医学上一般将坏死灶分为“边缘区”和“核心区”,因侧枝循环的有无与多少致边缘区常有不同数量的细胞存活(但因血供量少而不能发挥生理功能),而核心区的细胞几乎全部死亡。针对这一特定的病理病化,我对影响脑梗恢复预期做了以下三种“比例”分析:1、坏死灶内边缘区与核心区的比例脑梗塞后,由于部分血管的堵塞,致使相应脑组织供血中断,从而使脑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是由于人体多数组织都存在侧枝循环,脑组织也不例外。所谓核心区是指仅由受堵血管供血而无侧枝循环的区域,所以该区脑组织全部死亡;所谓边缘区是指具有侧枝循环,在主血管被堵塞时,仍能有一定量的血液供应而使该区域有一定量的神经细胞维持基本生命,但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边缘区所占比例越大,脑梗后受损功能恢复的几率越大;2、边缘区内存活细胞与死亡细胞的比例边缘区虽有侧枝循环,但仍有部分细胞存活,部分死亡。因此该区存活细胞比例越高,患者受损功能恢复的几率越大;3、存活脑细胞的功能与病后受损功能的对应比例脑组织中各区域的细胞功能有“分工”、有“协作”。脑组织从形态分为大脑、中脑、间脑、小脑、延髓,各区域又分别执行运动、感觉、语言、思维、情绪等功能,在运动神经中还分为有意识运动、无意识运动、协调平衡运动等,在感觉神经中还分为浅感觉、深感觉、本体感觉等。从运动神经分析也分为管理上肢、下肢、躯体、头颅;从关节功能分析还分为伸肌功能、倔肌功能等等。一句话,脑组织管理全身的各种功能,并有复杂的不同的“功能区”划分,如果存活细胞中相关功能与脑梗后丧失功能的对应比例越大,脑梗后受损功能恢复的几率越大;二、上下肢功能恢复的基本条件1、保持肌肉不萎缩2、保持关节不僵硬脑梗患者有相当部分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而运动功能的恢复,除相应的运动神经分布区域功能恢复外,其基本条件必须保证相应功能区的肌肉功能正常(不萎缩),关节功能正常(不僵硬)。要做到此二点,在恢复神功能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肌肉功能保健治疗(如人功按摩、电刺激等)和被动关节运动,以此为以后恢复神经功能治疗争取时间、创造条件。3、患肢供血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除心脑供血不足外,常伴有肢体供血不足。在治疗过程,注意改善肢体供血对患肢功能恢复有很重要意义。所幸的是运用中药治疗脑梗时,在疏通脑血管的同时肢体供血也得到有效的改善。4、积极主动的自我锻炼医者和家属一定要告诫病人,积极、主动、足量的自主运动对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是相当必要的。要教育病人不要依赖他人的护理和被动运动,也不要把他人的照顾与护理看成是“福气”,从而养成“依赖”的习惯。因为只有持久的、自觉的自我运动,才能增加心悬崖运动量、才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功能、才能调动全身的抗病因素。三、语言功能恢复的条件1、相关语言功能区恢复供血;2、护理人员的语言训练;以上二者缺一不可,尤其语言训练必须认真持久、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受到明显效果。四、所谓“神经细胞激活剂”的使用问题“神经细胞激活剂”的恰当使用,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确有一定作用。如适量、恰当地使用神经兴奋剂士的宁(西药)、马钱子(中药)对于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意义(但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注意安全,掌控用量)。五、适宜的生活、护理环境脑梗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调理才能恢复,家庭的经济状况、护理人员的素质、家庭的文华素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疾病性恢复具有一定的影响。以上诸因素有机、恰当的配合,是促进脑梗后遗症恢复的关键所在,也是分析、评估疗效优劣的重要因素。本文系任世银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梗死组织超过细胞最大缺氧耐受期打通血流的临床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靠血液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一旦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就会因能量缺乏而影响代谢,超过一定时间就会死亡。如脑细胞的最大缺氧耐受时间是6分钟,心肌细胞的最大缺氧耐受时间是30分钟。超过这一时间上限,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最终死亡。既然如此,那么西医的尿激酶在缺血发生3小时内(即使是2小时)可溶解血栓而打通血管,不是对救活脑细胞、心肌细胞没有意义吗?中药在发病数天、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开始使用,那么即使血管打通了,对机体疾病的康复还有无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这是由人体组织的供血特点所决定的,在体内绝大部分组织的供血都是双套血管、双重供血,只有少数组织(如股骨头)是单血管供血。因此当心或脑出现部分血管堵塞时,其主供区域可出现坏死,但是次供区域由于是双套血管供血,因而虽血流较梗塞前减少,但是仍有血供,组织细胞没有死亡,而是处于功能低下状态。这就是病理学上讲的梗死灶内“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区别。换言之,梗死核心区完全缺血,细胞全部死亡,功能全部丧失,而边缘区是部分缺血,细胞未死亡,功能下降而不是丧失。此外,机体还有一个生物学本能——代尝功能,相邻组织功能相近的,其在一部分受损后,另一部分就会自动产生代尝作用。具体说,当心或脑中某血管梗塞后,其病变组织的的核心区功能丧失,而边缘区会起部分代尝作用。即使超过了细胞的最大耐受缺血时间,打通血流后,同样能提高边缘区细胞的功能,使其代尝功能增强。再者脑中风后,下肢行走无力除脑细胞功受损下降是其原因之一,还有下肢肌肉组织自身供血不畅之故(人们通常把缺血性血管病称为 “血管树疾病”,即脑梗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全身血管供血障碍),当药物打通脑血管时,同样全身血管也都受到治疗,尤其是下下肢肌肉供血能得到明显改善,自然对增加肌力有积极作用。所以,临床上出现患者用药一定时间后出现心功能、全身肌力有明显增加,整个疾病有明显好转。故超过细胞耐受的最大缺氧时间打通血流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有效时间窗”长的溶栓中药配方,其竞争能力远远高于“有效时间窗”短的具有溶栓作用的西药。本文系任世银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既重视西医对肿瘤的诊断,又重视中医辩证论治的特色;既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又兼顾了宿主与肿瘤的关系,使诊断更加完善和客观,使治疗方案比较全面和合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放疗、化疗是肿瘤治疗的常用手段。由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常常限制了肿瘤病人治疗的顺利完成。中医药在与放、化疗治疗过程中具有解毒增效的作用。一、减轻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胀腹痛、口腔溃疡等是化疗常见的消化道反应,采用理气健脾、和胃降逆的方法,可以起到减轻化疗引起消化道的作用,保证化疗、放疗顺利完成。二、加强骨髓保护作用:放、化疗常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影响化疗周期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化疗间歇期运用益气养血的方法,可以减轻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保证了治疗顺利完成,降低了病人费用。三、防止肝功能损伤: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在肝脏代谢,肝功能损害是常见的化疗毒副作用。运用疏肝理气、养阴柔肝等可较好的减轻肝脏损害,减轻患者痛苦。四、减轻了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是肿瘤化疗的常用药,心肌毒性是限制其运用的主要原因。现代药理实验研究抗氧化、抗自由基药物可以减轻其心肌损害,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丹参、当归等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抗自由基作用,可以减轻蒽环类药物的心肌毒性。我们在运用含有蒽环类药物化疗时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可以很好的降低心肌毒性。五、防治放射治疗的毒副反应和后遗症:放疗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放疗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及后遗症。在放疗期间同时应用中医药治疗,可达到局部与全身兼治的目的,取得更好的疗效。在放疗后,继续服用中药攻补兼施,以防止复发和转移。对于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可予养阴润肺中药。而对于放射性肠炎导致粘连性肠梗阻,可予中药灌肠减轻症状。六、配合放疗的增敏:部分肿瘤细胞由于处于乏氧状态而进入休眠,故对放疗不敏感。乏氧细胞是根治性放疗失败的根本原因。中药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血液供应、增加血流量、减少乏氧细胞数量的作用,故对肿瘤放疗起到增敏作用。中医药治疗肿瘤是其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中晚期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发挥了良好作用。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肿瘤(包括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大肠癌等)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能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