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出门诊,接触到很多来咨询和看病的小孩儿,大部分的小孩都是父母带过来看病的。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是由姑姑带过来看病的,年纪最小,只有六岁。 他姑姑说这个小孩特别难管理,现在上小学一年级,总跟老师对抗,上课不专心听课,不做作业,每天逼他写一个字都很难。家人和老师都感觉特别头痛,拿他没有办法。 在诊室里,这个小男孩显得特别的沉默。我反复用各种方式询问他,但他始终一言不发,只是安静地低头玩手指,偶尔看我或者他姑姑一眼。 我向她姑姑了解,得知这个小孩在一岁多的时候,父母离异。离婚后父亲去了上海工作,母亲也去了外地工作。平时这个小男孩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年中只能分别见到父母三到四次。姑姑认为爷爷奶奶教育观点比较落后,奶奶溺爱孙子,但情绪不稳定,有时候会疯狂的大叫。爷爷脾气暴躁,经常动不动说就想打死这个小男孩。姑姑一直说想带爷爷奶奶来看医生,但是爷爷奶奶都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不想来。姑姑虽然从小看着小男孩长大,关心他,但是目前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想照顾小男孩也显得力不从心。 听到这些情况,我真不敢想象这个幼小的孩子经历了多少的波折,他的问题显然是跟这种长期的不良家庭环境有关。而想要改变那么复杂的家庭环境,谈何容易啊!大人无奈,小孩无辜! 一直到最后,小男孩始终都不说话,安静而沉默,没有太多表情。 我最后给他姑姑一个建议:想改变爷爷奶奶的行为或者爸爸妈妈的关系,非常困难。作为姑姑,能帮助到小男孩的,就是要让他深深感觉到你始终是喜欢他的,无论发生任何事情。 一个人,只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总一个人是无条件喜欢他接纳他的,一定感觉会温暖的。 我能给的建议,只有这一点。
在门诊很多患者会问我们,一般精神心理科的药物,比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需要吃药多长时间呢?我们一般会告诉患者,需要服用的时间比较长,具体时间因人而异,服用半年至数年时间不等。有些患者非常不理解:我服用药物一个月左右时间,都已经完全好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吃药呢?因为,症状消失之后,继续吃药的目的是减少复发。如果停药太快,病情容易波动,症状再次出现。而每复发一次,日后再次发作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反反复复的发作,会导致病情迁延化,有可能会导致终身服药。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坚持连续服用较长一段时间的药物,可以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对患者来说利大于弊。具体什么时候停药、如何停药,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区别对待,这个需要您与主管的医师商量决定。本文系龚郁杏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会诊了一个得了癌症的患者,她得的是肺癌,今年只有三十四岁。她很担心,想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她现在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她感觉很累,不工作的时间她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她的孩子还小,不知道以后谁来照顾孩子……她担心,她伤心,她不甘心,但是,她没办法。她希望我们能够帮她催眠,让她不要想那么多。家属希望我们能够说些道理,安慰她,让她不要伤心,不要担心。只是,年纪轻轻得了癌症,谁能开心,谁能不伤心?除非我们是傻子。我只能告诉她,得病之后很多人都会像她一样伤心担心,这个是正常的情感反应。家属和病人对我很失望,甚至有点愤怒,觉得我们没能帮她,似乎觉得我们掌握了让人开心的灵丹妙药,但是不给他们。我很无奈,也很困惑:得了癌症的人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难道其他的人就能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吗?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好吗?癌症是威胁我们生存的一种危险,那医学上千千万万种的疾病呢?交通意外刮风打雷地震溺水爆炸等等意外呢?说白了,各种意外风险多,总有一款适合你。就算没有意外,人也一定要死的,只是早晚的问题。如果生活全是享受,我们愿意继续,那么多一天赚一天。但是,生活往往是一种苦难,其实少一天也算赚一天。你说呢?
或许,对于饿极了的人来说,能饱餐一顿,那就是幸福。或许,对于多年求而不得的人来说,得到那样他想得到的东西,那就是幸福。所以,如果用客观的东西来衡量的话,可能幸福是什么就不会有标准答案,例如我们有多少存款/房子/车子/名声/职称/地位等等,我们要在哪个层次才可以幸福呢?这些物质标准的实现,需要我们的努力,更需要机遇,需要天时地利,需要那样的人。所以,要从物质方面来衡量的话,要幸福,真的好艰难。有人做过研究,幸福与物质有关,但是,关系只有10%。也就是说,幸福,不是可以用物质来达到的。另外的90%幸福,在哪里?或许,就在于我们的看法。转变看法,或许不能马上改变我们的环境,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可以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幸福,可以是一种感受。而感受是可以通过改变看法来改变的。我有一个女患者,非常焦虑,觉得自己的小孩在1年级的时候还是不能好好的专心学习,担心孩子会基础打不好,影响日后的竞争,因此总逼孩子学习,有时还打骂孩子,导致孩子见了她就怕,有时还故意气她,自己看到孩子这样也后悔/自责,但是又总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而最让她头疼的是他老公的态度,他老公认为孩子这个时候不应该总学习,户外活动更重要,她因此也总和老公吵架,关系紧张。后来,通过调整了自身的情绪状态后,她逐渐改变了对儿子和老公的看法:孩子的教育应该多元化,应通过鼓励激发内在兴趣来学习;她老公如果也像她一样焦虑/急躁,那孩子在家里就更加难受了,她老公这样是一种互补,应该相互结合,而不是对立。慢慢地,她的情绪稳定了,性格随和了很多,并且很惊喜地发现孩子也喜欢她了,学习主动性高了;跟老公的关系也逐渐和睦。这个例子说明,其实我们并一定能改变客观的环境很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人对事的看法,这样改变我们内在的感受,改善我们的心情。这,也是一种幸福。
从事精神心理行业已经有很多年了,每天面对的,多是抑郁/焦虑/恐惧等病人,他们甚至包括他们的家属都是不开心的,幸福,更加算不上。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在我们这个职业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很多人的不幸,其实跟他们的性格有关,比如太强势,太挑剔,太喜欢指责别人。而性格又是什么呢?可能,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习惯。习惯是可以被培养,也可以被消除的。既然,不好的习惯造成了我们的不幸,那么,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追求幸福呢?所以,幸福,可以从培养幸福的习惯开始。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方法,幸福也可以那么真实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受各种原因影响,最近失眠的人很多。 失眠分为:睡不着,睡眠浅、梦多,睡醒了跟没睡过似的,早醒等几种类型。 下面教大家四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在家进行睡眠的自我调整。 第一,不赖床。 无论前一晚睡得怎么样,早上起床时间一般不晚于8点。 这个好比堵车,早上赖床,晚上要很晚才能睡着。所以,想早睡,要先早起。 第二,白天不卧床。 其实每个人的睡眠,每天是有定数的。就好比用粮票购物,白天卧床了,晚上就没觉睡。 所以,想晚上睡好,白天要省点哦?! 第三,适当运动。 多运动,可以积累晚上睡眠的资本。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白天累点,晚上就好睡点。 具体的运动方式,因人而异,运动就好。 第四,调整心态,顺其自然。 不要被一些过度的宣传吓坏了。越紧张焦虑,越睡不好觉。 实在睡不着的时候,关注自己的呼吸,关注自己身体的感受。 好了,总结一下: 不赖床,少卧床,多运动,顺其自然。 祝大家睡个好觉。
失去、然后明白拥有的珍贵, 上班、然后懂得假期的难得, 饥饿、然后体会食物的美味…… 凡事不要强求完美,缺憾可能也是幸福的必备条件。 很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有好有坏,多一点从好的角度来看问题,事情就可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坏事也可能边好事。
患者经常会问我们“服用安眠药会依赖吗?”好多人失眠了迟迟不来看,或者是不愿意吃睡眠的药物,多数也是担心睡眠药会导致依赖。就像担心吸毒一样,给人的感觉是吃了药就不能停,甩不掉药物了。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去弄明白这个问题,这样大家对服药还是不服药心中有数。 我们先了解一下,安眠药都有哪些。 临床上经常用的安眠药主要有两大类:安定类型和非安定类型。 其中安定类型包括舒乐安定,佳静安定,氯硝安定,地西泮等。 非安定类型主要包括思诺思,佐匹克隆,右匹克隆。 而所谓的“依赖”,主要是指安定类型睡眠药。非安定类型睡眠药物,从药理学上说,一般不会引起依赖。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安定类型药物只会引起对该类型药物的耐受,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依赖。我们临床上用睡眠药物,并不是说坚持每天都吃,而是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加减药物或者停药的。只要不是每天定时定量的半个月以上,一般是不会引起药物耐受的。而非安定类型的睡眠药物,其用法也是根据情况可以随时减药或者停药,两者都不存在药物依赖这么一说。 但是有部分患者问我们:“服药时睡眠可以,但是一停药就睡不了啦,这是不是药物依赖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一个同事有一个经典的回答就是:“你饿了,吃完饭肚子饱啦,但是明天不吃饭的话,你的肚子又会饿啦,那你是不是对饭依赖了呢?” 其实睡眠的问题是一个慢性反复长期的过程,只要有睡眠就会有失眠的可能。所以,希望睡好几个晚上就一劳永逸,以后每天都睡好,这个要求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治疗的原则是:单纯失眠的患者,能不服药,尽量不服药,通过指导睡眠作息规律进行调整。但是,如果失眠比较严重,非药物干预不能进行很好的调整,那就适当用睡眠药物。如果合并了其他的精神心理问题,必须要及时的识别和治疗,因为这可能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 总结一句话,睡眠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是安全的。对于严重失眠,或者是合并其他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来说,服药治疗的利可能也远远大于弊。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其实,教育是不能用成功与否来定义的。教育应该是帮助每个孩子不断感受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逐渐释放生命的力量,并且获得幸福的能力。 教育不应该是一个点、一个结果,而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随着生命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 一味只给孩子灌输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一味只追求在每一次考试中取得胜利,孩子的未来未必就能有多大的后劲。而孩子只要提高了真实的能力,那些东西就能很容易解决。 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并非一味任其自由生长就能实现。 父母教育孩子,最好是通过自己的改变,才能为另一个生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