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有三大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1)控制传染源:经血清学、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后,应立即进行疫情报告,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需住院隔离治疗,最好住院隔离直来,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可不定隔离日期。凡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一律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食具或幼儿工作。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是HBV感染的高发区,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较多,又不宜无目的地在人群中普查HBsAg,故控制HBsAg携带者比较困难,这就要求那些知道自己是病毒携带者的人,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和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传染他人。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不能担任炊事员、保育员,但可以照常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2)切断HBV传播途径:第一,要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的管理,献血员在每次献血前必须做体格检查,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血站和生物制品单位应按卫生部《血液制品管理条件》要求,生产和供应血液制品和含人体成分的生物制品,应以灵敏方法检测HBsAg,不得出售和使用HBsAg阳性者制品。第二,阻断母婴传播。应将HBsAg列为妇女产前常规检查项目,对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阳性孕妇应设专床分娩,产房所有器械要严格消毒。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可用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蛋白和/或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加以阻断。第三,要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加强消毒防护措施,如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器械及用具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等等。第四,加强对服务行业的公用茶具、面巾、浴巾和理发、修脚的刀剪等用具坚持一客-用-消毒。(3)保护易感人群:合理使用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和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婴幼儿的预防,亦可用于意外针刺者的暴露后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阻断母婴儿传播和意外针刺者的暴露后预防。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暴露24小时内注射,并与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联合增强免疫。
The Lancet:Sofosbuvir和 Ledipasvir联合有望治愈难治性丙肝发表于The Lancet的II期研究结果显示,一种单片复方新药能为难治性丙肝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丙肝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未得到很好的治疗,将对肝脏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致命。现有的治疗方案通常为利巴韦林、干扰素和蛋白酶抑制剂联合用药,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病毒蛋白复制,并加强人体对消灭病毒的免疫应答。这些药物需持续48周,对患者而言负担并不轻松,包括复杂的药丸和注射,某些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抑郁、食欲不振等副作用。尽管丙肝是可治愈的,但是不同的病毒遗传品系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相当一部分患者所患的1型丙肝对现有药物无应答,这种病毒菌株在美国及欧洲最常见。那些感染不能得到控制的患者会面临肝脏持续性损害的风险,例如肝硬化,目前这些患者尚无更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可选。一组来自圣安东尼奥市肝脏协会及Gilead Sciences公司(位于福斯特市)的专家,招募了100名1型丙肝患者,其中60名从未接受治疗,另40名现有药物治疗无效,后者中仅有22名(占55%)曾有过肝硬化。所有试验参与者都服用一种联合新药,新药由试验药sofosbuvir和 ledipasvir 组成,患者服药8或12周,一些患者还另外服用利巴韦林。根据先前是否接受过丙肝治疗、治疗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服用利巴韦林,将患者分组。12周的疗程结束后,近乎所有表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本质上,SVR代表丙肝功能性治愈,丙肝病毒被完全抑制,不再复制。研究中,不到一半的患者曾至少发生一次不良反应,其中接受利巴韦林的患者组发生率最高。并未出现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的状况。来自德克萨斯州肝脏协会的Eric Lawitz教授,主持了这项研究。他说,"据我们所知,这项试验是首次对1型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报道,这些患者对目前普遍的蛋白酶抑制剂疗法无应答。这项试验的结果显示,sofosbuvir和 ledipasvir的复方制剂能为那些对现有药物没有很好应答的患者提供短期的、全程口服的治疗方案,那些患者包括肝硬化的、对病毒菌株耐药的黑人以及对标准治疗如蛋白酶抑制剂无应答的人。"Margaret Hellard教授是这一研究的共同作者,他来自墨尔本市的Burnet Institute,据他所言,"作为一种理念的验证研究,尽管出现肝硬化、前期治疗失败以及基因型抵抗,这项研究仍旧显示出极高的反应率。但因为这是一个小样本的单中心研究,且随访时间短,故引起人们对其样本代表性的关注,而且前期临床试验结果能否简答的推广到现实生活的条件下,还不清楚。 同时,这些研究结果导致的全部影响还需要进行调节。"
丙型肝炎成欧洲第一大传染病据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报道,根据一项卫生调查,罗马尼亚全国每10个人中有一个人可能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另外,欧洲丙型肝炎的感染者人数比例在所有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丙肝病毒感染者是艾滋病的四倍 位居欧洲第一欧洲肝病防治协会主席纳迪奈-帕罗弗斯基介绍说,目前在一些欧洲国家,有高达95%的慢性丙肝患者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这种病毒,甚至在一些国家,丙肝患者以每年1%-1.5%的速度在增长,态势令人吃惊。更加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在一些欧洲国家,估计有90%以上感染丙肝的人尚未被诊断,其中德国90%,波兰98%。这不仅致使很多感染者可能长期遭受肝脏损害,而且意味着这些感染者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同时他呼吁欧盟和各成员国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措施,把丙肝作为一大公众健康的威胁看待。目前丙肝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丙肝病毒感染患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四倍。七成丙型肝炎可以治愈专家指出,丙肝与乙肝不同,丙肝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病毒性肝炎。据介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应用干扰素疗法。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丙肝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已经从以前的隔天注射一次减少到一周注射一次。而且根据研究数据显示,90%以上的丙肝患者在停药4年后仍能维持疗效,也就是说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效果。丙肝治疗前景仍旧堪忧在某些国家,由于医疗条件相对薄弱和各自不同国情,丙肝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罗马尼亚全国每年大约有1万死亡病例与丙肝有直接联系,而全球每年有超过30万人可能死于丙肝导致的肝癌。
血清前白蛋白对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的预测作用 (佘为民胡德昌张顺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200032)摘 要: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能否作为预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因素。方法 125例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其中70例行肝穿刺活检,肝穿组炎症程度分为G1、G2、G3三组,所有病例均检测血清PA。所有患者均采用α-1b干扰素500MU皮下注射,隔日一次疗程2个月,停药后随访6个月。结果肝穿三组对干扰素的完全应答率随病理分级程度加重而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3%对68.3%,P〈0.05);肝组织炎症分级越明显,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对212,P〈0.01);所有病例(包括肝穿组及未肝穿组)随PA值逐渐升高,干扰素应答率逐渐降低,表明肝组织损伤轻者对干扰素应答差(28.6%对83.8%,P〈0.01)。结论本研究再次验证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呈负相关:PA水平下降,炎症分级升高;PA水平接近正常,炎症分级低。PA水平能反映肝实质损伤程度;慢性乙型肝炎随肝病理分级上升或PA水平下降,干扰素应答率逐渐提高,提示血清PA水平可作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良好指标。本文于发布于2010年第5期《肝脏》杂志,需要完整阅读的可点以下链接http://2010.cqvip.com/qk/91314X/201005/3602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