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解毒、代谢、储存营养等多项生命活动。许多疾病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定期检查肝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肝脏问题。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肝功能检查中的几个常见指标,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也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肝细胞内的一种酶。当肝细胞受损或炎症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数值升高。因此,ALT常被用于检测肝脏损伤,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等疾病。-正常范围:通常为0-40U/L(不同实验室可能有所差异)-升高的常见原因: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小贴士:ALT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功能严重受损,但如果数值持续增高,建议尽快就医,查明原因。谷草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又叫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ALT类似,也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但AST在心脏、肌肉、肾脏等其他组织中也存在。因此,单独AST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问题,需结合ALT一起分析。-正常范围:0-40U/L(不同实验室可能有所差异)-升高的常见原因:除肝脏疾病外,还可见于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等。ALT与AST比值(DeRitis比值)是帮助区分肝病与其他原因的一个重要参考。若AST/ALT>2,多提示酒精性肝病。另外肌肉损伤也会造成这种情况。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物质,肝脏通过代谢将其转化为无毒的形式。胆红素分为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rubin,DBIL),它们是反映肝脏代谢功能的关键指标。-正常范围:-总胆红素(TBIL):5.1-20.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0-6.8μmol/L-升高的常见原因:肝细胞损伤(如肝炎)、胆道阻塞(如胆结石)、溶血性疾病。小贴士:如果胆红素升高,皮肤和巩膜(眼白)可能出现发黄(黄疸),并出现尿黄,这是肝脏或胆道问题的信号,应及时就医。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主要负责维持血液渗透压和运输营养物质。白蛋白水平下降通常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正常范围:35-55g/L-降低的常见原因:慢性肝病(如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小贴士:白蛋白降低往往提示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的可能性,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是另一种反映肝脏和胆道功能的酶。它对胆道疾病特别敏感,GGT的升高是胆汁淤积的早期表现,因此常用于筛查胆道梗阻和肝内外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药物性肝损伤等。-正常范围:男性10-60U/L,女性7-40U/L-升高的常见原因:酒精性肝病、胆管阻塞、药物或毒物性肝损伤。小贴士:GGT的升高可以反映过量饮酒或药物损伤,如果长期高于正常值,应考虑改善生活方式,减少酒精摄入。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主要存在于肝脏、胆道和骨骼中,常用于评估胆道功能和骨骼疾病。-正常范围:45-125U/L-升高的常见原因:胆道梗阻、肝内胆汁淤积、骨病(如骨转移、Paget病)。小贴士:如果ALP升高,特别是伴有GGT升高,可能提示胆道问题,包括肝外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并不总是意味着肝脏出了严重问题,有时生活方式、药物使用或急性疾病都会引起短暂的波动。因此,在解读肝功能检查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如果你对肝功能检查结果有疑问,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诊疗建议。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药物使用和酒精摄入都会影响其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护肝脏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对自己的肝功能指标有疑问,不妨关注我,我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多实用的健康知识!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中国等高流行区,乙肝患者数量众多。很多人发现自己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后,会产生困惑:我是否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征、何时需要开始治疗以及乙肝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的检查。并非所有乙肝阳性患者都需要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1.HBVDNA载量:HBVDNA是病毒复制的标志。通常,当HBVDNA载量高于2000IU/mL时,提示病毒在体内活跃,可能需要治疗。2.肝功能检测:肝功能检测(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可以反映肝脏的炎症和损伤情况。持续性ALT升高通常提示肝脏有炎症,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3.肝脏纤维化程度:通过肝脏活检或无创性肝脏硬度测定(如FibroScan),可以评估肝脏的纤维化和炎症程度。如果发现有明显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也提示需要治疗。4.HBeAg状态: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就是俗称的“大三阳”,通常表明病毒复制活跃。HBeAg阳性、HBVDNA载量高且ALT升高的患者通常需要治疗。对于HBeAg阴性患者,俗称“小三阳”,如果HBVDNA高且有肝脏损伤迹象,也应考虑治疗。5.肝脏超声或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的结构变化,如有无肝硬化或肝脏肿块。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1.急性乙型肝炎: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无需抗病毒治疗,因为身体通常能自行清除病毒。但在某些严重的急性乙肝病例中,尤其是伴随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短期抗病毒治疗。2.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面临长期病毒感染的风险。如果患者的HBVDNA高、ALT升高且肝脏病理显示明显炎症或纤维化,则建议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3.肝硬化患者: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无论HBVDNA水平如何,都应考虑抗病毒治疗,以减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癌的发生风险。4.特殊人群: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受者、正在接受化疗或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即使HBVDNA水平较低甚至测不出,也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以防止免疫功能受抑制后病毒活化。无论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乙肝阳性患者都应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检查包括:1.肝功能检测:定期检测ALT、AST等指标,了解肝脏炎症状况。2.HBVDNA定量:评估病毒复制水平,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或调整抗病毒治疗。3.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肝脏超声、弹性成像(FibroScan)等,用于评估肝脏纤维化或硬化的进展情况。4.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肝癌的标志物,定期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5.HBeAg和抗HBe抗体检测:特别是在初次诊断和治疗过程中,HBeAg状态对治疗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乙肝阳性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需要立即接受治疗。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取决于患者的病毒载量、肝功能、肝脏病理变化等多个因素。通过定期随访和检查,乙肝患者可以有效监测病情,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您被诊断为乙肝阳性,建议与专科医生详细讨论,制定适合您的个体化管理计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顺财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由于肝脏功能复杂,所以肝功能检查方法也很多,如果要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酰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由于实验室的质控不完全一致,每家医院实验室的正常值有所差异,应以化验单上正常值为准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ALT及AST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内,一旦肝细胞受到损伤,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坏死,ALT及AST可释放到细胞外,使血液中的ALT及AST水平升高,1%的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血清ALT水平至少升高1倍,血浆中ALT及AST水平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水平的高低不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同时必须注意是否有横纹肌及心肌损伤的存在,如AST升高幅度明显超过ALT,则更提示心肌及横纹肌损伤的可能性,应做相关的检查。2.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胆红素是衰老红细胞的代谢产物,经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由细胞内排泌到细胞外,最终经胆道系统排泄到肠道,未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的胆红素为间接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后的胆红素为直接胆红素,二者相加为总胆红素。当红细胞破坏过多,肝细胞来不及进行结合代谢时,血浆中间接胆红素升高,而直接胆红素不升高,这时应考虑溶血(即溶血性黄疸)。当血浆中间接胆红素升高,但无溶血症据时,应考虑非溶血性先天性黄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如Gilbert综合征)。当血浆中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时,考虑胆汁淤积,有可能为肝细胞损伤,也可能由肝外梗阻,需结合其他检查,才能明确。3.胆汁酸(TBA)。是胆固醇代谢产物,对肠道消化吸收有着重要作用,一旦肝细胞受到损伤或胆道梗阻,胆汁酸可返流至血液,使血液的胆汁酸浓度增高。4.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在肝脏这二种酶主要存在于胆管细胞内,也存在于肠道肾脏及骨骼中(同功酶),同样经肝细胞由胆道系统排出,一旦肝外梗阻或胆汁淤积,由于压力及炎症作用,可诱导胆管细胞产生更多的酶,同时减少同功酶的排出,使血中rGT及ALP明显升高,常见于胆道梗阻及其他胆汁淤积性肝病,轻微升高往往没有临床意义,只有超过正常值上限2~3倍以上才有意义。酒精可诱导rGT产生,青少年由于骨骼生长活跃,ALP可升高。5.白蛋白。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指标,人体中的白蛋白仅在肝细胞中合成,而球蛋白不在肝脏合成,因此球蛋白不应作为肝功能指标,肝脏合成白蛋白具有强大的潜在的代偿能力,一般的肝损伤不会导致白蛋白降低,只有才肝细胞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时,才会使白蛋白合成受到影响(如肝硬化,中重度慢性肝炎,肝衰竭)。白蛋白降低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如营养不良,过度消耗(感染,甲亢等),蛋白丢失(肾病,肠病等)。以上肝功能指标看上去似乎简单,但要明确解读有时比较复杂,各种肝脏疾病都可以使肝功能损伤,因此一旦发现以上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积极寻找肝功能异常的病因,给予积极对因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顺财上腹隐痛,饱胀,烧心,嘈杂,嗳气,返酸,饮食不振等是胃病的常见症状,也只消化病最常见的表现,有时伴有腹泻,便秘等肠道症状,也可伴有失眠,烦燥,出汗,心慌,尿频,放屁等焦虑症状。症状来回重复,反复发作,到医院就诊做了各种检查如胃肠镜,腹部CT,B超,甚至做了PET栓查,没有发现特别可解释的疾病,有时仅发现慢性胃炎,胃肠道息肉,胆囊小息肉,胆囊璧毛糙,肝脏血管瘤,肝囊肿,但这些疾病应该是无症状的,不足以解释这些消化道症状。处理胃肠道息肉后或有人甚至把胆囊切除后症状仍无改善或缓解。有人吃了许多胃肠道药物,症状可能得以暂时好转,但继续服用不一定有效。其实这些表现的根源并不是真正的胃病,而是胃肠功能紊乱。正常时胃肠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袋状往返等运动有利于食物充分混合、利于吸收、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将食物向下推。总之胃小肠大肠的各种自主运动互相配合,协调,有规律的将食物充分消化,吸收,并将不能消化的东西以粪便形式排出。当然胰液中的胰酶,胆汁,肠道益生菌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胃肠道能有规律的自主运功,处决于正常的迷走交感神经功能。发怒,紧张,担心,过度关注,恐惧,整天心烦意乱,仿佛身体有重大疾病没被查出来,内心处于高度警觉状态等可导致反应性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胃肠道运动功能不协调,不规律,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另外过度担心的的人对各种症状的感受更敏感且对症状的不适有放大作用。它是胃肠病,但也不完全是真正的胃肠病,因为各项检查又没有查出明确的胃肠疾病。事实上它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功能性紊乱综合征。医生对于这些疾病的解释或说法各不相同,有的恐怕漏诊,开出各种各样检查包括脑核磁,胶囊内镜,甚至小肠镜。因此,患者除了症状所致本身的痛苦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症状的担心,加上医生及网络上不一致的五花八门的解释,有的医生甚至夸大疾病的危害,给患者带来了困惑、紧张、不安、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患者往往反复多次要求胃肠镜及CT,B超等检查。正确理解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本质,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使胃病长期缓解。总体上来说,需根据病因、疾病类型采用综合治疗。一,一般处理1.帮助病人认识,理解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机制,使他们充分认识这些症状是功能性的,对人不会产生大的危害,更不会变化为癌之说,使其放松对症状的担忧。2.保持良好睡眠,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点,参加户外运动等使其放松心情,转移关注点,避免焦虑及担心。3.对肥胖的人需适当减肥,加强运动,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及糖的摄入。对瘦形的患者避免受凉,重点保护好腹部。4.饮食规律,不宜过饱,年长者可少量多餐。忌生冷及某些寒性食物如大闸蟹,某些海鲜如牡蛎,某些多水份的水果如西瓜。忌太油腻食物如肉汤,烧烤等。忌刺激性物。减少酒烟及咖啡摄入。对忌口非常严格的患者,劝说适当放开某些不必忌的食物,过份的忌口本身会带来担心和压力。二,药物对症处理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如有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可选用多潘立酮(吗丁啉),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及西尼必利等促动力药。如有中上腹痛、烧灼感,返酸,烧心者为主要症状者可选用止酸药如直接中和胃酸如达喜,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挫等拉唑类药物。如有肠鸣,上腹绞痛或较剧烈的腹痛可用解痉药如匹维溴铵、曲美布汀等。如有腹泻者可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及益生菌等。如有便秘者可用导泻药或促泌剂如乳果糖及中药制剂益生菌是常用的调节肠功能紊乱制剂,可调节肠内菌群,可减少内脏高敏性和炎症反应。如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可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目前主要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推荐的疗程为10天或14天。三,抗焦虑抑郁药对于部分患者理解疾病发生机制,解除对疾病的担扰,注意饮食及一般药物短期治疗后,胃病自行缓解。但部分患者经上述处理后,症状仍反复,应评估是否存在着焦虑状态,及时进行抗焦虑治疗。此类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对于伴有睡眠质量差,多梦,失眠,出汗,消瘦,心慌,尿频等焦虑症状者应使用此类药物,有时起到明显意想不到的疗效,但在临床实践中,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有担心焦虑,也不理解肠胃道疾病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拒绝服用此类药物,有时当场不开心,对医生表示不满。有的配了药后拒不服用。有的服用一段时间症状明显好转,但停药后复发,再不吃这类药物,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这给医生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也是造成胃病老是不断根的原因。二氮?类苯二氮?类药物,就是通常所指的安眠药,其抗焦虑作用强,起效较快,能改善睡眠,不良反应较小,一般治疗时间不超过2~3周,轻症患者可以间断使用。非苯二氮?类类抗焦虑药非苯二氮?类类抗焦虑药(如丁螺环等),因药物没有明显的镇静、嗜睡及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将逐渐成为苯二氮?类的替代品。但起效慢,作用弱。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治疗焦虑症的首选药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教授,张顺财 一、概述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西方国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约为10%~15%,亚洲国家发病率则约为6%。各国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 正常情况下,胃内容物及胃酸很少返流入食管,这主要是因为食管胃交界处有一高压带,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如某些原因使这亇高压屏幕功能遭到破坏,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咽喉及口腔引起食管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及食管外症状,就引成了胃食管反流病。 各种不良生活习性和环境压力均可引起食管敏感性增高,使正常酸反流水平下也可产生烧心等症状。反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程度相关,心理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患者的主观临床症状。 二、缓解症状治疗 轻微的返流或间断性返流不需积极的药物治疗,只要注意饮食,适当运动,调整心态即可。 严重的返流,明显的烧心,胸闷等才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返流症状。1.抑制胃酸治疗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①组胺H2受体拮抗剂 常用的药物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②质子泵抑制剂 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常见药物包括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潘妥拉唑及艾普拉唑等。多数病人在数日内症状缓解,但对食管粘膜愈合一般需8周。 ③促动力治疗 如患者合并胃排空障碍,此时可加用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及西尼必利等作为抑酸药物的补充。 ④黏膜保护剂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临时缓解症状,这类药物包括铝碳酸镁、海藻酸钠及硫糖铝等。 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症状,返流,烧心,胸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食管糜烂,溃疡得到充分愈合。但问题在2/3病人停药后症状复发,再治再缓解,再停复发,至使病人长期服用止酸药,造成许多心理问题及止酸药带来的负面作用如胃腺体萎缩及局部腺体增生(息肉),事实上止酸药物只抑制了胃酸,减少了酸对食管的腐蚀作用,但返流仍然存在。 三、减少返流是治疗的根本 1.饮食 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控制,短期单纯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能治愈胃食管反流病,但长期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减少返流。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戒酒,规律饮食,避免睡前进食,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反流症状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辛辣或酸性食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产气饮料,高淀粉食物如山芋,地瓜等 2.心理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加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心理治疗是该病治疗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心理治疗包括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使患者增强对疾病的了解,正确调控身体的反应和情绪行为,使患者的疾病症状及情绪体验得到改善,鼓励患者面对疾病等。主要目标是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使患者情绪变得积极、健康,而使治疗过程顺利,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3.生活方式改变。 重点应对便秘,可降低腹内压,减少反流。肥胖者应积极减肥。在吃完东西之后的2小时内不要平卧;如果患者夜间反流症状明显,在患者睡眠时要将床头抬高15~20cm,缓解疾病症状。 4.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部分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表现为紧张、睡眠障碍等,可在常规药物上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舒乐安定,舒比利,米氮平等,这对长期症状反复患者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手术治疗 若患者确诊胃食管反流病,抑酸药物治疗有效但不愿意长期服药,或者合并食管裂孔疝导致症状反复可考虑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及内镜下抗反流手术,但疗效尚难评估,不要轻易偿试。 四、有关Barrett食管的建议 Barrett食管一旦发展为食管腺癌,则生存期短。故早期识别并监测随访Barrett食管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专家建议根据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来决定随访时间:不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每2年复查一次内镜,若两次复查未发现不典型增生或癌变可以放宽至每3年复查一次;低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第一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内镜,若不典型增生没有进展,随后可以每年复查一次。事实上Barrett食管很少恶变,被诊断后不必恐惧,只要认真对待,定期复查即可。对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建议行内镜及手术切除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教授,张顺财 嗳气(belching)是胃及/或食管中的气体经食管及咽喉,从口腔中溢出。其声长而缓,俗称“打饱嗝”、“饱嗝”。这里必须要与呃逆(打嗝)相鉴别,呃逆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收缩(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嗳气是消化道疾病中常见症状,1.可以是某些疾病中的症状之一,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病,胃食管返流等,此时嗳气往往不是主要症状,是诸多症状之一,而且较轻。2.也可嗳气作为主要或唯一的症状,往往连续频繁发作,不发作时无任何不适,不伴其它症状及疾病,这种情况通常叫嗳气症(又称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临床上常见,也属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指反复出现令人不适的嗳气,但无过度吞气导致嗳气的证据。此症的气体源于胃内,与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有关。病因不明,与某些动作如按压胸腹部及其他部位等产生心理嗳气暗示有关,一天中往往在某些时间段发作如饭后,睡前。与人讲话交流,游戏,读小说,研究有兴趣事件等主意力集时不发生嗳气。 嗳气症的诊断 1.通过必要的检查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器质性疾病。 2.每周出现数次反复暖气,至少持续6亇月 3.无吞气症的证据。 治疗 1.一般治疗 ①饮食治疗,主要是调整饮食习惯,提倡进餐时细嚼慢咽,忌生冷,酸甜,太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减少吸烟饮酒,少食巧克力.咖啡及碳酸饮料等。少食多餐,睡前4小时内不宜进食等有利于嗳气症的缓解。②远动,鼓励参加户外及社交活动,与人多交流,积极户外运动。③心理调整,向患者解释胃内气体过多及过度嗳气对身体并无大碍,分散注意力极为重要、多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放松情绪等可有效减少嗳气。 2.药物治疗 尚无专门针对嗳气症的治疗药物。抗焦虑药物如舒必利,米氮平,奥氮平有一定疗效,可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应用。镇静剂对有失眠者有帮助。 3.治疗原发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食管反流病可导致嗳气,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拉唑类药物抑制胃酸,吗丁啉或莫沙比利促进胃肠动力,应用益生菌及消化酶有利于减少腹部胀气,有助于症状缓解甚至消失。 4.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嗳气分为三种情况,①食滞胃脘证,嗳气伴有酸腐的臭味儿,嗳气的声音闷浊,不连续,伴有胸脘胀闷,不思饮食,大便有酸腐的臭味儿,这种嗳气可用枳实导滞丸,或者是保和丸进行治疗。②肝气犯胃证,嗳气频繁发作,声音响亮,胸闷,两胁隐痛,这种可用柴胡疏肝散,舒肝和胃丸。③脾胃虚弱症,主要表现是嗳气断续,声音低弱,偶泛清水,不思饮食,面色恍白,可用人参健脾丸进行治疗。 5.针灸治疗有时候也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04 食管pH阻抗监测 大部分到三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患者,可能大部分都是PPI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对于这样的患者,应该怎样进行诊断呢?一定要做反流的pH阻抗监测。食管pH阻抗监测可了解食管内pH值的动态变化,是诊断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的定性和定量的检查方法。但是实施pH阻抗监测要将管子插入到患者的食管中,它是有创的,会令患者感觉不适,从而减少引起酸反流的日常活动,因此增加假阴性率。另外,患者的反流症状并不是每天恒定的,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05 高分辨率测压(HRM) 除了进行pH阻抗监测以外,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引起反流的基础?抗反流屏障功能如何?因此需要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帮助我们回答。HRM能很好地评价抗反流屏障,即胃食管连接部位抗反流的功能,胃食管连接高压袋有没有分离,以及食管下端的清除功能。如果有这些异常,说明患者有反流的基础,患GERD的概率相对更高。 总的来说,GERD病程多呈慢性复发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可能被漏诊、误诊,所以说在临床上要结合多种诊断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确诊疾病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