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要求我做肝穿刺,会不会很痛啊?会不会“元气大伤”?好怕怕呀!”。相信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顾虑,接下来就让我们揭开肝穿刺活检的神秘面纱。肝穿刺又称肝组织活检,是使用一种特制的穿刺细针,利用负压原理在B超引导下从肝脏内抽取少量肝组织,是判定肝脏病变性质和程度的“金标准”。肝穿刺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来了。近年来随着穿刺针的不断改进,加上医生对适应症和禁忌症的严格把握,肝穿刺已十分安全。哪些人需要做肝穿刺,肝穿刺活检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首先,肝穿刺活检可用于明确诊断,所以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肝脏实质性占位,可通过肝穿刺明确诊断。其次,肝穿刺活检可以评价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以便更好的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肝穿刺活检操作起来复杂吗?时间长吗?为增强肝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肝穿刺活检一般都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的,步骤如下:1. 右手抬高放到头下,身体稍偏向左侧卧,以充分暴露肝脏部位。2. B超定位3. 消毒皮肤、铺巾,麻醉药局部麻醉4. 病人屏住呼吸,医生用肝穿针快速抽取一点点肝组织。穿刺点消毒、加压包扎。5. 用甲醛固定肝组织,送病理检查。肝穿刺操作简单,操作过程历时间短,实际穿刺时间仅仅1-2秒,所以完全不用怕哦。肝穿刺后需要注意什么?肝穿刺虽然安全性很高,但是毕竟是有一种创伤性的诊断方法,穿刺后需绝对卧床2小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必要时可适量使用止血药。并且有以下下问题的患者不适宜做肝穿刺:凝血功能差、大量腹水、严重的肝外梗阻性黄疸、肝棘球蚴、腹膜或腹腔内急性炎症以及不能很好配合的患者。所以肝穿刺前医生会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腹部B超等检查,并要求肝穿刺前后1周停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肝穿刺活检只要准备充分,严格把握适应症,在B超引导下使用细针穿刺,真的非常非常简单和安全。
门诊经常会碰到有患者因为皮肤上有小红点而担心患肝病来就诊,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种叫“樱桃痣”的皮肤良性病变,而非肝病引起的“蜘蛛痣”,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蜘蛛痣”和“樱桃痣”的区别。蜘蛛痣的本质是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导致的毛细血管扩张,任何能引起雌激素水平增高的因素都可导致蜘蛛痣,譬如孕妇皮肤可出现蜘蛛痣,产后又逐渐消失。肝硬化患者由于体内雌激素灭活作用降低而导致雌激素水平偏高,所以也会出现蜘蛛痣的皮肤改变。蜘蛛痣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分布部位:蜘蛛痣好发于上腔静脉的分布区域,所以肚脐以下一般不会出现,主要分布在头颈部、颜面部、胸壁、上肢等部位。2、 形状特点:蜘蛛痣之所以命名为“蜘蛛痣”是因为它的 形状真的像蜘蛛,从一个中心向周围发出多条扩张的毛细血管,好像是一只蜘蛛一样。(蜘蛛痣的血管形状)三、按压反应:因为蜘蛛痣是从中心向四周扩张的毛细血管,所以用钝头的细棒按压中心的红点,周围的颜色就会褪去,“蜘蛛”就消失了,解除中心的按压后,“蜘蛛”又会重新出现。大部分时候患者担心的红痣都是一种叫“樱桃痣”的皮肤良性病变,“樱桃痣”颜色鲜红,周围没有伪足,与遗传、皮肤老化及太阳暴晒的原因有关,仅仅影响美观,不影响健康。
病毒性肝炎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按它们各自的主要传播途径,可以分为两类:1、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的手食物和水等传播),是夏季要重点预防的消化道传染病。居住在长江流域旁的人,喜欢毛蚶、醉蟹这些美食。有研究发现,毛蚶就是煮沸45分钟,也不能完全灭其体内的甲肝病毒。毛蚶上所吸附的大量细菌和甲肝病毒,可以通过口腔黏膜感染消化系统,特别是肝脏。曾经长江流域的甲肝大流行就是食用毛蚶引起的。甲肝治愈后30天以上的人,并不会传染其他人,随着甲型疫苗的普遍接种,甲肝的发病率成逐年下降的趋势。戊肝在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的病死率已超过甲肝、乙肝,位居首位,尤其在老年患者中,重型肝炎发病率高,有个别患者肝功能迁延不愈。预防甲肝、戊肝,请勿进食未煮熟食物、注意食物料理环境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2、乙肝、丙肝及丁肝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乙肝预防措施包括:一、新生儿及时接种疫苗;二、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按规定进行母婴阻断;三、避免不洁注射及其他高危活动;四、是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应接种乙肝疫苗。丙肝是个厉害角色,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不高。它在肝炎界素有“低调杀手”之称,丙肝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患病后,有50%--85%的几率会演变成慢性疾病,当急性肝炎演变成慢性肝炎,意味着今后患肝硬化、肝癌的概率增加。随着医学的发展,丙肝现在可以治愈了,并且浙江地区丙肝医保按单病种管理,治疗报销比例非常高,三个月就可治愈乙肝。丁肝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无法独立存在,必须借助乙肝病毒才能完成复制。因此,它只能与乙肝病毒同时感染,或者只能感染已感染乙肝病毒的人。
三高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通俗说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三高?三高的危害是什么?一、啥叫血压?血压和自来水水压是一个道理,血液在血管里是流动的,而这个动力就来源于心脏的一张一缩,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单位血管壁的侧压力,这样产生的压力,我们就叫血压,他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高血压与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就是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增高,而血压一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血液流速变快。血压低,血流速慢,血压高,流速快。血流其实和高速公路上的车流是一个道理,血液流动会撞击血管的隆起处,血压一高,血液跑得飞快,血流快了,严重超速,就和“酒驾”类似,碰撞就会增加,血液和血管壁容易发生的交通事故,严重了就会引起脑出血。所以,快不一定好,稳定持久才是正经老司机。二、血脂:血脂是血液中胆固醇和脂类的总称,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脂蛋白B等这些成分。高血脂与高血脂的危害,就是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中其中一种或多种水平增高。脂质含量过高,就会导致过多的油脂沉积在血管壁,另外血液中有种细胞叫巨噬细胞,像变形虫一样,吞食处理大型异物、细胞排泄出的废物,血脂多的话巨噬细胞就会吃了太多胆固醇,越来越胖越胖,血管就变得越窄。三、血糖:血糖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主要作用是为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波动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过低或过高都影响健康。血糖主要是从进食的日常食物中摄取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消化道后,经过分解代谢为多糖、双糖及葡萄糖,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高血糖与高血糖的危害,高血糖就是体内血糖含量超标,严重了就是糖尿病。血糖高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全身微血管、大血管病变。血液和血管壁发生碰撞时,如果血管壁破了,会有一种叫胶原的物质暴露出来,这种物质就会给血小板发信号:“墙破了,派个人来修一下吧”,本来就是小毛病,派几个血小板来修修就好了。如果血糖高,胶原蛋白就会特别兴奋,然后发出的信息就是:“墙破了,要死人了,来人呐。”然后方圆几百里的血小板就都赶来了,就直接把血管给堵了。这就是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聚集过分了,就堵了,继而形成血栓。这是高血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捣乱。
有两个乙肝妈妈或者说准妈妈来倾诉苦恼,一个因为乙肝不敢怀孕,一个生了宝宝也不敢哺乳,网络上甚至医生们莫衷一是的意见让她们进退维谷,做出了一些不应该的选择。相信也有很多人面临跟她们一样的问题,那么就在这里针对乙肝妈妈关心的问题。乙肝的全称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中国是乙肝大国,大约有8000万到1亿人受困于乙肝,随之而来的肝硬化、肝癌治疗都是非常棘手的,所以人们谈乙肝而色变。中国的乙肝之所以高发,曾经长期落后的医疗卫生水平是罪魁祸首。消毒不严格的各种医疗器械和没有监控的输血献血均会带来大面积的医源性、血源性感染。当然这是以前的问题,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这种传播方式已经少之又少,但是已经存在的大批乙肝病人仍然是病毒扩散的源泉,还一样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方式感染下一代。如何切断这一条传播路线就是现在乙肝防控的重中之重。今天我只谈乙肝的这一小部分内容,所以像其他“乙肝不会共餐感染、厨师就业不必检查乙肝、性生活防止乙肝传播套套与抗体一样重要、不要因为乙肝疫苗的微小风险性而拒绝接种、乙肝携带并不需要治疗也没有什么中草药偏方神药、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要时机也需要耐心”等等问题这里就不再啰嗦了,也许有机会以后再说。OK,进入正题。1.妈妈有乙肝,会通过生育传给孩子吗?答案:会。乙肝妈妈不管是乙肝病人还是携带者,不管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大都会在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将乙肝病毒传给子代,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子宫内就感染孩子的。即便是传染性低的小三阳,甚至一些乙肝DNA阴性的妈妈一样会在产程出现新生儿感染。所以这就意味着乙肝妈妈必须通过后续的免疫预防来防止这些病毒在宝宝体内引起病变,而既然都有感染风险,也就不需要对孕期的乙肝病毒情况做不必要的关注和担心,不必因为单纯病毒量高就不能生育。那就引出第二个问题了。2.乙肝妈妈在任何时候都能怀孕吗?答案:并非如此,要考虑肝功水平和抗病毒药物的影响。乙肝妈妈孕前需要常规检查肝功,有乙肝感染但没有肝功能异常就可以怀孕,但如果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不管是干扰素还是口服抗病毒药物,都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而也不建议妊娠。怀孕之后还要随访肝功,建议是1-2个月一次,出现轻度的肝功异常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只需要观测复查。怀孕之后,第三个问题又来了。3 .乙肝妈妈怀孕期间需要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和抗病毒治疗吗?答案:都不需要。很多医生会建议乙肝妈妈注射免疫球蛋白,号称可以减少乙肝的传播,现在的百度百科也是这么提到的,事实上,这是没有作用的,包括动物试验和研究都证实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会对新生儿乙肝抗体的产生有影响,属于不必要的治疗。另外,虽然同样正规免疫预防,病毒阳性的大三阳妈妈还是比病毒阴性的小三阳妈妈出现的新生儿预防失败率要高一些,但并非显著差异(分别约5%和2%),再加上抗病毒药的副作用,目前也不建议在孕中晚期实施抗病毒治疗。那准妈妈们耐心等到了生产,马上是病毒传播的关键时刻了,第四个问题就到了。4.为了减少乙肝母婴传播,需要剖宫产吗?答案:不需要。以前认为自然生产会导致宫内以及分娩期感染的增加,建议乙肝妈妈剖宫产。但实际上,研究表明,只要经过产后的正规免疫预防,剖宫产跟自然生产引起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一样低,所以,大可不必以减少母婴传播为理由实施剖宫产。好的,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孩子出生了,我们该怎么办?5.新生儿如何进行免疫预防呢?答案:接种乙肝疫苗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你不要紧张,这一步在正规医院基本是驾轻就熟的,先恭喜英雄母亲,让我们一起看看医生们在怎么做。首先要在12小时以内给宝宝注射免疫球蛋白,很快,保护性抗体就会产生并且持续存在1个月以上,仅仅只需要这么一次注射,而不是一些医院建议的一个月后再来一次,因为保护性抗体在消失之前,体内的主动免疫已经产生,第二次已无意义。当然特殊情况下,比如体重在2000g以内的早产儿,还是建议1个月以后再来一次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以后,跟其他宝宝一样,再接受0、1、6个月三针乙肝疫苗接种就可以了。这里啰嗦一句,我们对抗乙肝的有力武器乙肝疫苗是转基因技术的产物,如同其他转基因技术带来的药物、食物一样安全。哈哈,宝宝安全了,那妈妈们就要考虑第六个问题喽。6.乙肝妈妈能哺乳吗?答案:能。尽管乙肝妈妈的乳汁中也能检查到少量病毒,有时幼儿还可能在吮吸乳头时出现乳头破裂出血导致相对多量病毒进入幼儿口内。但是,接受了正规免疫预防的新生儿都存在保护抗体,再加上口腔与胃肠道的环境问题,病毒很难进入幼儿体内,也有多项的研究证据,乙肝妈妈完全可以正常的母乳喂养,根本没有必要再去做什么乳汁乙肝DNA检查,也没必要因为是大三阳就停止哺乳,母乳是婴儿最安全的食品,即使是乙肝妈妈的。新生儿那一少部分的乙肝免疫失败并不发生在哺乳的过程。当然,在可以的前提下,少让幼儿接触到病毒量更多的血液、阴道分泌物还是有必要的。要注意乳头不要有大的创伤,内裤应与宝宝衣物分别放置清洗等。等等,孩子好像还需要检查一下吧?7.何时去给宝宝做乙肝随访化验呢?答案:7个月以后。新生儿早期由于母体各种相关抗体可以通过胎盘影响化验检查结果,一般建议只要没有肝炎症状,没有必要在6个月以前检查乙肝标记物。宝宝根据7个月时检查的乙肝表面抗原情况还有抗体情况,就知道是不是一次成功的免疫预防了。如果是表面抗原阴性、表面抗体阳性的成功预防,10岁以前再随访1-2次就可以了,万一抗体滴度减低,还可以再补种一次疫苗,10岁以后就不需要了。在这里多说一句,很多人会因为检查发现乙肝抗体滴度减低或者转阴而要求进行补种,事实上并没有太大必要,人体产生乙肝抗体后还会有“免疫记忆”的产生,即便是抗体转阴了,一旦又接触到了乙肝病毒,也会很快再次产生抗体保护安全。当然,你是壕的话,请随意。说了这么多,都是讲的乙肝妈妈,要是乙肝爸爸,那又如何呢?8.乙肝爸爸的孩子应该如何处理呢?答案:一样的。乙肝爸爸呢,精液里会有乙肝病毒,但是通过精液内的病毒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的可以说极为罕见,这么说乙肝爸爸的孩子们就不需要再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新生儿特殊的皮肤结构易破损,亲密接触的老爸也有可能把自己的病毒传给宝宝,所以乙肝爸爸的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只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同乙肝妈妈的孩子一样再加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另外,开始说过,乙肝妈妈在应用抗病毒治疗期间不可以妊娠,但是爸爸们可以在抗病毒治疗期间生育,抗病毒药物并不会影响精子活性也没有致精子突变作用,我见过有人为了生育,非要停掉好好的抗病毒治疗,非常可惜,这是没有好处的。总结:1)如果乙肝妈妈正在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目前还是建议继续治疗结束疗程再受孕,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都是妊娠B级用药,相对算是比较安全,但为安全起见,除非你实在非怀孕不可,那就换这两种之一,否则不建议妊娠。乙肝爸爸没有限制,抗病毒期间一样可以要宝宝。2)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阻断母婴传播方面仅仅只需要在出生12小时以内注射,低体重早产儿可以再强化一次,其余不管是孕妈妈,还是已经过了出生首日的新生儿,都完全没必要。3)乙肝爸爸要孩子要不要中断抗病毒治疗的问题,目前国内确实没有明确标准,但是以抗病毒药物对精子的影响基本没有来看,我认为没有任何问题,中断来之不易的抗病毒机会,实在是影响更大。4)文中提到的所有乙肝妈妈是指的所有乙肝慢性感染者,既包括乙肝病人也包括乙肝携带者。摘自:泰安市中心医院 魏玮
关于狂犬病疫苗注射的问题,经常被问到。不该打的时候打了,花冤枉钱还遭罪;该打的时候不打,却又是一朝发病,神仙难救。因此,该不该打的问题,往往让人左右为难,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均受此困扰先问大家几个问题:是不是狗才会传播狂犬病?被狗舔了伤口,是否会得病?咬伤或抓伤,没有出血也要打疫苗吗?单纯打疫苗还是加上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十日观察法适合我国吗?1穷人专属的传染病狂犬病是一个世界性的传染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也就是动物得了病,也能传播给人,传播方式主要是经由动物咬伤或抓伤,病毒通过唾液传播是最重要的方式全球每年估计有接近6万人死于狂犬病,也就是说每9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狂犬病。其中有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2017年公布的狂犬病死亡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到,狂犬病死亡人数最多集中于亚、非洲。没错,这是一个越穷越见鬼的病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每年亦发生不少的狂犬病。从我国CDC上面找了资料,画了个粗陋的图,大家感受下我国狂犬病的病死人数变化(2009年以及2010年的报道没找到)很直观地可以看到,狂犬病死亡人数明显在下降。这里需要大家帮个忙,对比上面2017年发表的图来看,我怎么觉得我国是在1800-8100的区间呢?但是我国的官方报道2016年死亡人数是592啊!难道是我眼睛有问题?2狂犬病,不仅一个“犬”字以前大家都认为,狂犬病都是由犬只传染的。直至1950年,陆陆续续发现多种不同基因型的狂犬病毒,直至2014年,明确有14种狂犬病病毒。除犬之外,还可以从蝙蝠、浣熊、狐狸、臭鼬、松鼠、兔子等动物身上发现有狂犬病病毒,禽类、鱼类、昆虫、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引起传播的动物不同,在发展中国家,90%为犬,其他动物包括有獾、蝙蝠、貉、狼、狐狸。东北部和西北部以狼、蝙蝠、狐狸、貉为主;南部以蝙蝠报道为主;东南部地区以鼬獾为主。在美国,犬引起的狂犬病疾病消失,却而代之的是蝙蝠等动物。试想一下,那些探险家探险完某些洞穴后,出现某种奇怪的疾病而死亡,人们认定是一种“诅咒”。这种诅咒,是否就是蝙蝠传播的狂犬病呢?3狂犬病,不仅一个“狂”字狂犬病毒这家伙虽然坏,不过有一个优点就是够专一,——专门侵犯神经系统。它无论从哪个部位侵入机体,都会历尽千辛万苦地往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进军从侵入机体到攻陷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发病,这个过程为潜伏期,从5天到数年不等,平均潜伏期1-3个月。潜伏期时间的长短,跟这支部队的兵力(数量)、战斗力(毒力)、入侵地点与中枢的距离(行军路线)长短有关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一系列脑病症状,其中80%的病例表现为经典的狂躁型,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这些人极度口渴,却又不敢喝水犹如狂欢后的人们往往会变得孤独少言一样,狂犬病患者兴奋期过后将会进入一种安静的状态,全身肌肉逐渐瘫痪,甚至于无法闭口,连呼吸都无法进行另外,有20%左右的患者可能出现麻痹型,也叫做“哑型”。这些患者无典型的兴奋症状及恐水现象,表现为一个慢慢“瘫死”的过程,由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慢慢逐步走向死亡4可防却不可治尽管近年来有狂犬病患者存活的报道,但数量极少,存活着亦有严重的后遗症。因此,狂犬病重在防控,而不在治疗。主要措施包括伤口的一般处理以及狂犬病预防免疫一般处理:尽快使用肥皂水/弱碱性清洗剂对伤口进行有效冲洗,该简单的操作能清除伤口处90%以上的狂犬病毒;再而使用碘伏等进行伤口消毒;根据情况考虑预防破伤风狂犬病预防免疫,需要根据暴露程度来分级处理(请点击放大看图)备注:● 暴露于啮齿类动物、家兔或野兔时通常无需接受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 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不会感染和传播狂犬病●区分I级和II级伤口,可采用酒精擦拭,如果有疼痛就是II级,没有则为I级●II及与III级伤口的区别在于有无明显出血,如果无出血、少许渗血,或者挤压后渗血,属于II级5自家宠物咬/抓了,要打疫苗吗?这也是不少人经常问到的问题,甚至是部分宠物已经打过疫苗。那究竟是否要打疫苗?对于自家宠物,无论是否有注射疫苗,如果是健康的,而且可以被隔离观察10天的话,那么可以考虑暂时推迟疫苗注射。那这个观察10天是否好办呢?看看下面的十日观察法介绍6十日观察法咱们适用不?十日观察法大概的意思就是被动物咬了之后,先观察十天,如果那个该死的东西不发病,那就不用打疫苗,反之,则需要进行预防接种至于十日观察法的适用情况,具体需要结合到暴露的程度、流行病学、动物接种情况、动物临床特征以及对动物进行观察的可能性等等来综合判断十日观察法针对的是狗、猫、雪貂引起的暴露,原理在于有研究发现如果这些动物唾液中含有狂犬病毒,通常会在10日发病并死亡。如果10天时间都没有发病,那就表明唾液中没有狂犬病毒,并不会引起感染这里强调适用的动物仅仅是狗、猫、雪貂三种,其他动物的话,是不适用的;其次是发生暴露时该动物要求是健康的;再次是要求能够将该动物管制起来,由专业人员来严密观察我国作为狂犬病的流行区域,猫狗等动物的预防接种率低,对可疑动物进行管制并专业观察10天难以实现。因此,十日观察法在国内难以推广实施在合适的情况下,还请各位暴露后乖乖地去接受预防免疫,不要拿自己的命去给十日观察法提供反面证据7使用哪种接种方案?目前我国使用的是5针程序以及“2-1-1”程序 5针程序是在暴露后第 0、 3、 7、 14 和 28 天各接种 1 剂,共5剂“2-1-1”程序是指在暴露后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4剂 5针程序目前普遍使用,而“2-1-1”法仅使用于某些被批准的疫苗产品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B超检查时发现肝脏有“囊肿”,然后就谈“肿”色变,以为自己的了“肿瘤”,心存恐慌,四处求医。肝囊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肝囊肿”那些事? 肝囊肿是长在肝脏上的“囊泡”,全球发病率4.5-7%,是肝脏常见的良性病变。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成①先天性肝囊肿,②创伤性肝囊肿,③炎症性肝囊肿,④肿瘤性肝囊肿,⑤寄生虫性肝囊肿。平常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先天性肝囊肿,一般没有症状。 肝囊肿需要治疗吗? 1、如果肝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又没有症状,则不需要治疗。但要每3-6个月复查B超,动态观察囊肿变化。 2、如果囊肿直径在5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且压迫周围器官产生不适,比如压迫胃、肠出现上腹部饱胀感;压迫膈肌影响呼吸;肝门部的囊肿压迫胆管可出现黄疸;或囊肿内细菌入侵引起感染就需要请专科医生进行处理。 3、如果囊肿直径大于10厘米,可考虑手术治疗。 肝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有那些呢? 1、囊肿穿刺抽液术:2、囊肿开窗术 3、囊肿引流术4、囊肿切除术 5、肝移植术。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先天性肝脏囊肿目前为止还没有方法预防,亦不能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所以发现肝囊肿千万不要乱吃药。肝囊肿是肝脏的良性疾病,预后好,绝大部分的肝囊肿只需定期观察就可以了。
目前越来越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并从中获益,但是究竟哪些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呢?总结下来需要联合参考以下几个指标:1、血清HBV-DNA水平,2、肝功能情况 3、肝脏病理检查结果。 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抗病毒治疗 1、 肝硬化患者:对于明确诊断肝硬化的病人,只要HBV-DNA-PCR可检测出病毒,无论肝功能等其他结果如何,均需要抗病毒治疗,且需要终生服药。 2、 肝功能受损明显且病毒多的患者:肝功能异常转氨酶水平≧2倍正常上限,HBeAg阳性的患者HBV DNA>20,000 IU/ml,HBeAg阴性的患者HBV DNA>2,000 IU/ml,需要抗病毒治疗。 3、 HBV-DNA水平不高的患者:HBV-DNA持续阳性,但滴度不高,达不到上述抗病毒治疗水平的患者,若肝细胞病理检查或肝脏B超弹性检测提示存在明显的炎症或纤维化,可考虑抗病毒治疗。 4、 肝功能轻度异常,同时HBV DNA高水平的患者:肝功能转氨酶水平30岁,有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家族史的病人,建议行肝穿刺活检或肝脏B超弹性检测,若肝脏存在至少中等坏死性炎症,和/或至少中等纤维化,需要抗病毒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体检时发现尿酸升高,那么为什么尿酸会升高呢,尿酸高需要治疗吗? 尿酸是核酸中嘌呤的代谢产物,肝脏是尿酸生成的主要场所,人体嘌呤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自身合成,二是从食物中摄入,从食物中摄入的占体内尿酸总量的20%。大部分尿酸经肾脏排出,还有一部分经肠道排出。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尿酸的产生和排泄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以维持正常的尿酸水平。当人体内尿酸生产过多或肾脏尿酸排出功能下降时,就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即高尿酸血症。尿酸升高超过一定水平时,会生成尿酸盐的结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可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和肾脏疾病。 很多人都知道痛风的时候尿酸会升高,但是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只有一小部分会出现痛风,而尿酸越高,发展成痛风的概率越大。对于那些体检中发现的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需要治疗吗? 血尿酸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是与饮食有关,如果化验发现尿酸升高,建议您严格禁食含嘌呤丰富的食物3天,再次复查,如果血尿酸水平仍然偏高,建议您进一步评估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情况,以排除合并其他的代谢方面的问题。然后要做的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改变饮食结构、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到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就能使尿酸保持在正常水平。若合理饮食和运动后尿酸仍升高(普通患者>540umol/L,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480umol/L),那么您就需要到专科医生那里接受降尿酸治疗了。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大多数没有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才发现的。现代人本来就怕查出点什么问题,一旦查出有胆囊息肉就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那是因为人们对胆囊息肉的不了解而无端地害怕。 胆囊息肉为何会让人觉得如此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平时医生是怎么说的:“你的息肉有一厘米了,赶快切掉胆囊吧,要不会癌变的!”;我们再看看网络查询到的一些信息:“胆囊息肉平均癌变率由1-2%提升到8-12%,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大杀手。”;还有诸如“胆囊息肉具备潜在攻击性强,癌变率高的特点”等。对于一个刚查出有胆囊息肉的人,当他听到这些、查询到这些、看到这些时,他能不害怕吗?以上所说就完全不对吗?当然不是,胆囊息肉的相关知识中确实包含有这些。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作为病人,要主动的较全面的了解胆囊息肉(但信息量太多,复杂,斟酌谁是谁非确实不容易!),当医生的也应该有义务简要介绍胆囊息肉。其实,胆囊息肉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症状,而能癌变的息肉并不太多,如果不会癌变,它应该算不上是什么疾病。这样大家是不是觉得胆囊息肉并不可怕吗?关键是哪些息肉会癌变。下面我就根据病人最为关注的热点来介绍 。1 胆囊息肉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息肉就是赘生物,通俗的讲息肉就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生长的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胆囊息肉也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中超声发现。胆囊息肉类似于皮肤上的赘生物,俗称“瘊子”,只是它不在皮肤上而在胆囊粘膜上。胆囊息肉即没有症状又不会影响胆囊的功能,如果它不会癌变,那么它严格的来说,它算不上是一种真正的疾病。2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要手术呢?胆囊息肉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它癌变了再做手术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治疗对策。临床上所谓胆囊息肉或者胆囊隆起样病变实为一组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囊疾病。目前通用的病理分类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如下: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增强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行预防性将胆囊切除,这样就可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尤为重要了。3 胆囊息肉中有多少可以癌变呢?据统计: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中也只有12%可以癌变。鉴于目前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只局限于胆囊粘膜的早期癌,而胆囊癌的总体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客观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胆囊切除。尽最大可能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息肉有可能癌变就是胆囊息肉最为可怕之处。医生也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仍然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胆囊息肉检出率。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可能会查出胆囊息肉。4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侦别可以癌变的息肉呢?从上述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和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治疗上可以简单地说“胆囊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胆囊,而真性息肉要预防性切除胆囊,息肉样癌要行胆囊根治性切除。”然而,目前的医学检查不能准确确定息肉的性质,故将怀疑真性息肉的胆囊一律切除,做以绝后患。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半数以上的胆囊被冤枉切除。也许有人会问:有没有不手术就能知道胆囊息肉的真假?能不能将胆囊内的息肉取出来然后再将胆囊缝上?我们都知道,肿瘤的性质其最高诊断依据是组织学诊断(也叫病理诊断)。临床上经常有通过经皮穿刺或内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盲袋状空腔器官,它没有自然腔首来供内镜进入,也无法经皮穿刺,故我们无法取到组织。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所以,不想通过手术就能获得胆囊息肉的性质就成为不可能的事。如果我们将在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这部分病人,在手术中取到息肉的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组织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酌情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又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医疗水平能否达到这种设想呢?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它是通过腹腔镜来了解腹腔内情况及胆囊的外观,初步判断胆囊是否正常及腹腔内是否有癌的病灶,然后在腹腔镜直视下将胆囊底部夹住并将其拖出一小部分到腹壁切口外,再将胆囊底部切开一个很小的口,通过这个口我们再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的情况,包括胆囊粘膜是否有胆固醇沉积、息肉的外观数目、胆汁是否清亮、胆囊管开口是否通畅等,最后通过胆道镜用活检钳将息肉一一夹取,取出的息肉进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活检,如果快速冰冻切片活检报告为属于胆固醇性等良性息肉,那我们就尽力取净胆囊内息肉后再将胆囊小口缝合。胆囊就这样保留在你的身体里了。此手术技术相当成熟,很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但目前医学界对此手术也有争议,其原因就是此手术不能改变胆囊的内环境,息肉的复发将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当你有胆囊息肉时,在就诊的时候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意见。这一点,希望大家能理解。5 胆囊的良性疾病保留胆囊是否有必要?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经》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传统文化要求中国人保持完整的身体,这是孝道的开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病人有着强烈的保留胆囊的愿望,甚至喊出“誓与胆共存亡”的心声。此举并非愚昧。从现代医学生理上来讲,也是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只可惜现代西医在胆囊切除术诞生的120余年里,一直没能找到替代胆囊切除的更好方法。因此,在上个世纪里,中国人一直在忍受着不得以毁伤源于父母的身体。当然,单纯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保留胆囊的意义是有点偏颇。但病人有强烈的保留胆的要求是可以从文化中寻求到根源的。目前我们能够通过胆道镜来观察胆囊内息肉的外观,对真假息肉进行准确判断。并可以将息肉取出做快速切片活检,最终根据病理结果来决定胆囊的去留。如此,我们能够做到保留假性息肉的胆囊,去除真性息肉的胆囊,即能解除胆囊癌的后顾之忧,又能保留正常的胆囊。这样在不增加病人痛苦和费用的情况下,极大可能保留了一部胆囊,这也是人类人文医学的具体表现。所以,我认为适当保留胆囊还是很有必要的。6 胆囊息肉治疗建议对比:外科教材对胆囊息肉的指导性建议:一 观察 胆囊内多发息肉,直径在1.0cm以下无症状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2预防性胆囊切除。二 预防性胆囊切除:① 1单发息肉;② 大于1.0cm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 ③ 病变有增大者; ④ 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 年龄在50岁以上者,伴有症状。以上均可以视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目前新观念:一 观察(内容同上)。二 假性息肉要保留胆囊,真性息肉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重视国民的身体素质大力提倡健康体检,使胆囊息肉的检出数量日益增多,胆囊息肉已成为最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然而,对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争论或分歧。首先,胆囊息肉目前尚无针对强的药物来预防与治疗。对于小于10mm的息肉,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建议每三到六月复查一次超声,以监测胆囊息肉大小的动态变化。对于接近或者超过10mm的息肉,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如果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60岁以下又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最后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最大可能的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确实并不可怕,一味地担忧肯定是自找烦恼,将息肉任其不管肯定也不正确。只有科学客观地待胆囊息肉,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胆囊息肉咨询网站:http://bdhtyy721.haodf.com/微创保胆手术知识了解:http://bdhtyy721.blog.sohu.com/entry/36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