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增进入医保的单片复方合剂抗艾滋病感染的药物分别是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多伟托】、比克恩丙诺片【必妥维】、艾诺米替【复邦德】、艾考恩丙替【捷扶康】,由于副作用极低,构成了现今治疗HIV感染的主要基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采用核苷类单药及两药治疗很快因为耐药的产生而导致治疗失败。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鸡尾酒三药联合治疗:2个核苷类加上第三类药物。由于长期暴露于核苷类药物及非核苷类药物会带来较为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甚至致死,例如AZT导致的贫血,TDF导致的肾损害;3TC抗病毒疗效高,耐受性良好,但耐药屏障低,容易发生突变,依非韦伦的神经毒性、严重的过敏、血脂升高及肝损害等。同时由于HIV的治疗需要终生服药,药物的毒性使人们开始考虑简化治疗,甚至不包含核苷类及非核苷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最终目的是达到并维持病毒抑制和免疫控制,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善用药方便性及患者依从性,比如1日服用1片单片合剂药物,或1-6个月仅注射一次药物的长效方案等,并努力降低药物成本,使药物可及性最大化。下面分别对四种国谈医保药物进行简要介绍:(一)、必妥维(比克恩丙诺片):本品为复方制剂,每片含比克替拉韦钠(以比克替拉韦计)50mg,恩曲他滨200mg,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以丙酚替诺福韦计)25mg。30片/盒。必妥维进入医保后价格从自费3680元人民币降到医保993元,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价格不超过300元人民币,经济上大多数患者能承担。该药是三种抗HIV药物的单片合剂,是排除结核病感染后启动HIV快速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且治疗适应症广,不受病毒载量高低因素的影响。同时1天仅需服用1片药物,具有抗病毒疗效好,不易耐药,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等特点。和这次同批进入医保的抗HIV药物多伟托形成了优势互补,后者具有最小的药物相互作用DDI的制约,针对不能使用必妥维的情况下(近期有怀孕需求的、孕妇及需要使用利福霉素类抗生素治疗结核时)可使用多伟托。临床上这两种药物即能覆盖绝大多数HIV感染患者的治疗需求。(二)、多伟托(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每片含拉米夫定300mg和多替拉韦钠(以多替拉韦计)50mg。多伟托进入医保后价格从自费1880元人民币降到医保749元,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价格不超过200元人民币,经济上大多数患者能承担。该药是两种抗HIV药物的单片合剂,包含现在国际上主流抗HIV药物多替拉韦,在所有抗HIV药物合剂中该药药物相互作用DDI最少,1天仅需服用1片药物且血药浓度不受食物影响,具有抗病毒疗效好,起效快,不易耐药,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自2019年至2021年世界5大指南相继推荐两药方案做为HIV感染者的首选治疗,但不推荐用于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或存在预存耐药及初治前HIV高病毒载量者(此种情况可选用必妥维)。(三)复邦德,作为国内第一个单片合剂,骨干为第三代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通过非竞争性结合并抑制HIV逆转录酶活性,从而阻止病毒转录和复制。医保价格为724元,报销后也不到200元/月。复邦德在安全性上表现优异,减少头晕、睡眠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反应,脂代谢指标控制良好,肝毒性和皮疹发生率低。(四)捷扶康(艾考恩丙替):是去年进入医保的药品,适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的且无任何与整合酶抑制剂类药物、恩曲他滨或替诺福韦耐药性相关的已知突变的成人和青少年(年龄12岁以上且体重至少35kg)。本品为复方制剂,每片含150mg艾维雷韦,150mg考比司他,200mg恩曲他滨和10mg丙酚替诺福韦。由于其整合酶抑制剂为第一代的艾维雷韦,体内半衰期短,需要加入考比司他延长半衰期,后者影响细胞色素酶代谢,故药物相互作用多。另第一代整合酶抑制剂耐药屏障低,更易发生耐药。对合并症较多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不适合,另此药需要随餐服用,有一定的限制性。四个国谈医保药物的进入让临床医师和患者有了更多的优良选择,这无疑有利于国内HIV的防控。我市原先服用免费药的患者,由于免费药副作用大,患者易各类药物毒副反应,加之服用多片或多次的方案对患者服药依从性也造成了较大障碍。另外,现在HIV感染者老龄化现象明显,很多患者存在多种合并症,服用药物较多。这些因素都极大的限制了HIV的长期治疗。综上所述,这些药物的可及性提高后必将会进一步提高HIV感染者的生存质量,早日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要求的HIV控制的4个95%的愿景。我们距离战胜艾滋病又大大迈进了一步,可喜亦可贺!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B超检查时发现肝脏有“囊肿”,然后就谈“肿”色变,以为自己的了“肿瘤”,心存恐慌,四处求医。肝囊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肝囊肿”那些事? 肝囊肿是长在肝脏上的“囊泡”,全球发病率4.5-7%,是肝脏常见的良性病变。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成①先天性肝囊肿,②创伤性肝囊肿,③炎症性肝囊肿,④肿瘤性肝囊肿,⑤寄生虫性肝囊肿。平常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先天性肝囊肿,一般没有症状。 肝囊肿需要治疗吗? 1、如果肝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又没有症状,则不需要治疗。但要每3-6个月复查B超,动态观察囊肿变化。 2、如果囊肿直径在5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且压迫周围器官产生不适,比如压迫胃、肠出现上腹部饱胀感;压迫膈肌影响呼吸;肝门部的囊肿压迫胆管可出现黄疸;或囊肿内细菌入侵引起感染就需要请专科医生进行处理。 3、如果囊肿直径大于10厘米,可考虑手术治疗。 肝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有那些呢? 1、囊肿穿刺抽液术:2、囊肿开窗术 3、囊肿引流术4、囊肿切除术 5、肝移植术。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先天性肝脏囊肿目前为止还没有方法预防,亦不能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所以发现肝囊肿千万不要乱吃药。肝囊肿是肝脏的良性疾病,预后好,绝大部分的肝囊肿只需定期观察就可以了。
目前越来越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并从中获益,但是究竟哪些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呢?总结下来需要联合参考以下几个指标:1、血清HBV-DNA水平,2、肝功能情况 3、肝脏病理检查结果。 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抗病毒治疗 1、 肝硬化患者:对于明确诊断肝硬化的病人,只要HBV-DNA-PCR可检测出病毒,无论肝功能等其他结果如何,均需要抗病毒治疗,且需要终生服药。 2、 肝功能受损明显且病毒多的患者:肝功能异常转氨酶水平≧2倍正常上限,HBeAg阳性的患者HBV DNA>20,000 IU/ml,HBeAg阴性的患者HBV DNA>2,000 IU/ml,需要抗病毒治疗。 3、 HBV-DNA水平不高的患者:HBV-DNA持续阳性,但滴度不高,达不到上述抗病毒治疗水平的患者,若肝细胞病理检查或肝脏B超弹性检测提示存在明显的炎症或纤维化,可考虑抗病毒治疗。 4、 肝功能轻度异常,同时HBV DNA高水平的患者:肝功能转氨酶水平30岁,有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家族史的病人,建议行肝穿刺活检或肝脏B超弹性检测,若肝脏存在至少中等坏死性炎症,和/或至少中等纤维化,需要抗病毒治疗。
临床工作中偶尔会碰到这种情况,病人服用抗乙肝病毒治疗的药物后病毒持续下降,但是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2、3次方以后就不持续下降了,以为是病毒耐药,做了耐药试验,结果却提示所有药都是敏感的。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应答欠佳”,而不是“耐药”。那么服用核苷类药为什么会出现“应答不佳”呢? 其实我们服用的所有所有核苷类药在进入肝细胞之前都没有抗病毒治疗的作用,肝细胞内有一种磷酸酶,药物进入肝细胞后,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三磷酸核苷,才是发挥清除病毒的作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是单磷酸核苷,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是双磷酸核苷。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进入细胞内需加2个磷酸,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只需加1个磷酸就能活化。大约有10%的患者肝细胞内此种磷酸酶先天性不足,不能使药物充分活化,所以会出现抗病毒应答不佳的情况。 抗病毒应答欠佳的患者如何继续治疗? 如果您服用的是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如果出现应答不佳,建议您尽快换药,以免出现耐药的情况。如您服用的是恩替卡韦,多数情况下延长6个月病毒可能转阴,也可增加剂量至每天2片,病毒转阴再巩固3个月换回恩替卡韦每天1片或换成替诺福韦。
众所周知,蚊虫叮咬会传播很多的疾病,譬如登革热、疟疾、乙型脑炎……,而乙肝是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所以很多人担心和乙肝病毒病人生活在一起会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染乙型肝炎。蚊子叮咬到底会不会传染乙肝呢,答案是否定的。今天就为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蚊子叮咬不传染乙肝。 首先,蚊子吸了乙肝患者的血液后,乙肝病毒会进入蚊子的消化道,但乙肝病毒并不喜欢蚊子的消化道内环境,会很快被蚊子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杀灭,并不会像某些病毒那样在蚊子体内繁殖。这个观点早在1975年就被科学家研究证实了。 其次,蚊子叮咬人的时候,并不是将吸进的血液而是将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注入人的体内,在蚊子的消化液中并没有乙肝病毒。 另外,科学家做了很多的动物实验,譬如用吸了乙肝病人血液的蚊子去叮咬大猩猩、猴子,这些动物都未感染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乙肝的感染率并不随之蚊子的增多而增加,亦从侧面证实了乙肝不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患有肝血管瘤,很多人看到“血管瘤”三个字会变得很焦虑,四处求医,以为自己得了癌症!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血管瘤”到底是怎么回事,需要治疗吗? 肝血管瘤是肝脏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占肝良性肿瘤的84%。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是0.4%~20%,且女性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 大家知道,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血库,由无数个小血窦有序地排列而成。“血管瘤”就是这些小血窦因某些原因发生变化时形成的。大部分肝血管瘤都有家庭遗传倾向,一般认为与先天性血管窦发育异常有关。因女性发病率高,故肝血管瘤的发生被认为与女性激素也有一定关系。 一般情况下血管瘤患者都没有明星不适,只是在健康体检或者其他原因检查肝脏时被偶然发现。只有肝血管瘤的瘤体较大,压迫周围脏器时才会引起症状,如巨大血管瘤压迫胃肠,引起上腹饱胀、坠胀和压迫感,从而导致进食减少。 确诊血管瘤后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治疗的,但一定要定期随访,频率以每年一到两次为宜。只有以下情况的血管瘤才需要治疗: 1.肝血管瘤的位置较表浅,有破裂出血的风险。 2.肝血管瘤体积巨大(直径≥10 cm),因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血小板减少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功能异常等情况--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3.瘤体较大(直径>5cm),发展速度快或已导致明显不适(如腹胀、腹痛)或肝功能受损等情况。 到目前为止,包括中药、西药在内的所有药物对于肝血管瘤都没有治疗作用,因此,发现肝血管瘤以后千万不要盲目服用药物。手术切除、射频和微波消融治疗、肝动脉栓塞术都是目前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在十几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有一种熟人聊天,真是害人不浅,甚至可以索人性命。015年前,我接诊了一位慢性乙肝患者,熟人介绍来的,46岁男性,有着体面的工作和不错的薪水,长相不是很英俊,却让人感觉很温暖,一双弯弯的眼睛满是笑意,让我印象颇深。他是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家中兄弟3人均为慢性携带者。他当时因转氨酶升高就诊,已经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在跟他详细交代了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及各种抗病毒药物的利弊之后,我建议他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每个月随诊。他表示知情并接受了我的建议。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却再也没有见到他。半年前的一天下午,快下班时,一个病人蹒跚的身影出现在诊室门口,他晦暗的脸色,瘦削的面庞,金黄的眼白,硕大的肚子,这一看就是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我赶忙让座,他一双黯淡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我,喘着粗气说,大夫,你还记得我吗?我以前找你看过病,就是那个***介绍的。我的大脑在记忆的海洋里使劲搜索,终于想起来了,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个患者。我看着他现在的样子,很是惊讶,他和从前判若两人。我问他有没有坚持吃抗病毒药物,他低下头,眼睛不敢直视我,半天才嗫嚅道:就吃了1个来月,我一个很好的哥们说,吃抗病毒药更容易得肝癌,他们单位*** 吃了2年抗病毒药,本来好好的,结果吃了抗病毒药,得肝癌死了。我听了他的话,害怕了,就没再继续吃药,就自己抓点中药吃……我无语……我把他收住院,检查结果显示,肝硬化晚期合并大量顽固性腹水,治疗效果很差,在输了很多白蛋白、血浆并且利尿、放腹水治疗后,他最终还是走了,死于肝昏迷。他临死前的那段日子很是痛苦,因为大量腹水他根本躺不下,即便每日每夜坐着,也是呼吸困难、气喘吁吁。因为无法活动,臀部压疮,因为低蛋白,压疮长不上,因为肾功能衰竭,他无尿、周身浮肿。我清楚地记得,他临死前空茫的眼神、气若游丝的呼吸、肿胀的变了形的身体,重度黄染的皮肤。可我心里清楚地知道,如果他5年前没有听信熟人的话,好好抗病毒治疗,他现在也许还健康地活着…… 021年前我接诊了一个肝损害的患者,王*,58岁男性。他原本身体很健康,性格也很开朗,每年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自己平时也很注重养生保健,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可偏偏在一次老友聚会中,他听说吃三七粉对身体好,谁谁谁吃了三七粉后,多年的偏瘫都治好了,谁谁谁的老伴吃了三七粉,心绞痛再没犯过……本就很重视保养的他,果断上网买了一堆所谓“三七粉“吃了起来。吃了1个多月,他觉得身体越来越乏,食欲也明显减退,而且面色萎黄,气色很不好。他觉得身体似乎出了什么毛病,到医院一查,吓一跳,转氨酶1000多,胆红素800多。住院系统检查,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元凶就是他吃的“三七粉”。其实他吃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三七粉,而是“土三七”。土三七与三七虽外形相似,可功效却不可同日而语,其中含有一种吡咯烷类生物碱,具有肝毒性,不正确服用会导致肝损害,严重可引起肝衰竭而致人死亡。不良商贩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往往会“狸猫换太子”,将廉价的土三七冒充真正的三七售卖。王*就是吃了土三七导致严重肝功能衰竭,好在经人工肝等治疗,花了好几万块钱,命算是保住了,现在恢复的不错。 03小敏,11岁,6岁时查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她原本跟爸妈住在一起,每天自己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的不错,病情还算稳定。后来爸妈因为生计外出打工,把她寄养在了乡下奶奶家。刚开始,奶奶也知道小敏需要打胰岛素控制血糖,小敏也很乖,每天都按时皮下注射胰岛素。可渐渐的,邻里乡亲和小敏学校里的同学都知道小敏每天都得打一种针,流言就在这个闭塞的小村子里慢慢散播,说她得了一种怪病,不打针就会全身皮肤烂掉、眼睛瞎掉。他们看小敏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由开始的友好亲善,逐渐变得鄙夷嫌弃,有时还夹带着些许怜悯和恐惧。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她,好像她是一个瘟神,唯恐避之不及。这让小敏很是伤心,奶奶也从邻里们的眼神里读出了别样的意味,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天,村里的会计找到奶奶,悄悄对她说,我前天去县里走亲戚,听城里人说糖尿病不能打胰岛素,打上就上瘾,一辈子就撤不掉了,快别让你家小敏打了……巴拉巴拉,如此这般。奶奶听完也觉得小敏还这么小,这要是成瘾可怎么办。于是她果断让小敏停止注射胰岛素。最初几天,小敏也没觉得怎么样,只是总觉得口渴,每天咕咚咕咚要喝好多水,也没在意。一天小敏在上课时突然觉得浑身无力,伴恶心、呕吐,老师和同学们以为小敏吃东西不对劲,引起胃肠炎,把她送到村卫生室打点滴。谁料想,小敏打着打着竟昏迷了,大家赶忙把她送到县里医院一检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5天捡回一条命。小敏的主管医生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向小敏奶奶详细解释了1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小敏奶奶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04那一年我在重症监护室轮班,一天值夜班时急诊送来一位昏迷的女性病人,55岁,平时身体健康,每年的健康体检各项指标均正常,就是血压偏高。这个病人在急诊做头部CT未发现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病变,血糖也正常,排除低血糖昏迷。患者入院后紧急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急检化验,结果一出来,倒吸一口冷气,严重的低钠、低氯血症Na85mmol/L, CI 78mmol/L,,给予补充钠盐、纠正低钠、低氯血症后,患者逐渐恢复神志。但是一个正常人,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怎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离子紊乱呢?患者清醒后,我仔细追问了她的日常饮食等情况。原来,她有家族遗传史,她的父母和几个兄弟姐妹都患有高血压,而且口服药物效果欠佳。她的父母都已经合并出现了脑梗塞、高血压肾病、冠心病,生活质量每况愈下,每年的医药费也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一个哥哥常年血压居高不下,加之抽烟饮酒熬夜,被主动脉夹层夺去了生命。为此她常常很苦恼,担心自己也会跟家人一样,疾病缠身,不一定哪一天就去见了阎王爷。有一天,她跟一群老姐妹小聚,聊着聊着就说到了高血压的话题。一位平时很注重养生保健的老姐妹跟她说,盐吃多了,也会引起高血压,她的一个邻居本来血压正常,身体挺好,就是口重,没有咸菜、腌肉不吃饭,越咸越爱吃,结果有一天突然在家中昏倒,送医院一检查,血压飙到220/120mmHg,并发脑出血,幸亏抢救及时捡回一条命,但是严重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医生说他就是盐吃多了才导致的高血压。她听说之后,觉得自己常年血压控制不好,可能跟吃盐有关系。在那之后,她就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盐饮食,每日饮食清汤寡水,几乎不放盐。咸菜、咸鱼、腊肉等食品绝对禁忌,到超市买东西,以前只看爱不爱吃,现在一定要看配料表,盐分高的一律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控盐饮食,血压不但没降,她反倒觉得浑身乏力,经常提不起精神、健忘,有时还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她也没在意,以为是老了,直到那天因昏迷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盐分是人体必需的物质,过量食用的确对身体不好,可能导致高血压、水肿,加重心脏、肾脏负担,且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胃癌,促进动脉硬化等。我国健康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食盐摄入量是3-6g/天。但是长期的低盐,甚至无盐饮食是万万不可取的。如果长期食盐摄入量不足3g/日,则危害更大,极易导致老年人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摔倒等意外,甚至口渴、没有食欲,影响人体正常的肌肉神经代谢活动。总结:中国的老百姓有时候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在遇到身体健康或疾病治疗方面的问题时,往往对医生的话半信半疑,此时若有一个熟人或病友说**药可不能吃,吃了副作用可大了,他立刻奉若圣旨、言听计从,然后等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再急慌慌地来找医生救命。人体是一个很复杂的机器,出现问题时一定要找专业的营养保健师或医生解决,不要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不懂装懂。一定要相信医生、相信医生、相信医生!來自於作者:自由老木头链接:https://xueqiu.com/7952175174/122627973
当您看着手里的功化验单,那一串串数字是不是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现在就让我来帮你理一理这团乱麻。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旧称谷丙转氨酶(GPT),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肝细胞内,肝细胞内的浓度是血液中的数千倍。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甚或细胞坏死,肝细胞内的ALT就会释放到血液中来。所以,血清AL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最早、也是最灵敏的指标。血清ALT浓度越高,说明肝细胞损伤越严重。当然,如果出现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内的转氨酶已耗竭殆尽时,血清转氨酶可由高浓度迅速下降到低浓度,同时出现血清胆红素显著上升,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之“酶胆分离”,是病情危重的征兆。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旧称谷草转氨酶(GOT),正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其次是存在于肝细胞内,肾脏和骨骼肌中也有一定量的存在。如果只是血清AST单项升高,一定要注意排除心肌或肾脏损害,因为若是肝脏损害应同时还伴有血清ALT升高。 3、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 该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内,在肝脏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经由胆道排泄。如果胆汁排泄不畅,胆管上皮细胞内的GGT可反流到血液,引起血清GGT升高。所以,血清GGT升高提示胆道有阻塞或肝内淤胆,如胆石症、淤胆型肝炎等。 4、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都有ALP,但以肝脏和骨骼中含量最多。与GGT一样,ALP也由胆管上皮细胞排泌,如果胆汁排泄不畅可反流入血引起该酶升高,所以血清ALP也是反映胆道阻塞和淤胆的指标。但需注意的是,健康儿童和青少年因骨骼发育,血清ALP也会升高,这种情况属正常生理现象,不要误认为是肝病。 5、胆碱酯酶(ChE) 人体内有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特异性胆碱酯酶,另一种是血清胆碱酯酶,又称非特异性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临床上所检测的就是血清胆碱酯酶,其反映的是肝脏的合成能力和储备功能。血清胆碱酯酶是肝脏疾病唯一出现下降的酶,如果下降提示肝脏合成功能障碍,下降越多病情越重,持续严重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6、腺苷脱氨酶( ADA) 肝脏能合成一定量的ADA,正常血清值为25 IU/L以下。血清ADA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但对于急性损伤,其灵敏度远不如ALT和AST。其临床价值在于对肝病慢性化和肝硬化的评判。当肝炎急性期过后,如果ADA仍持续升高,提示疾病向慢性化发展;慢性肝病患者ADA反复升高,提示纤维化程度较重,失代偿性肝硬化ADA水平一般都高于代偿性肝硬化。 7、凝血酶及相关指标 此指标不属于常规肝功检查项目。但对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医生会检查凝血功能,常以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为检查项目。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大于1.5,或凝血酶原时间>18秒,是诊断重型肝炎(肝衰)的重要标准。
自1990年宁波市发现首例艾滋病毒感染者以来,截至2018年9月30日,全市已累计报告HIV/AIDS (HIV感染者和病人)5306例,其中,HIV 3008例,AIDS 2298例。HIV/AIDS新报告病例经性传播比例为97.9%。其中同性传播占39.6%,比去年同期上升5.8%。异性传播占58.3%,比去年同期上升5.6%。根据最新的 HIV 预防指南,几乎所有的 HIV 感染者通过药物治疗后都可以达到与正常人无异的生活质量。同样,HIV 高危人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减少感染的风险。目前全球艾滋病疫情的控制迎来了一个潜在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控制 HIV 传播已经可以不再单纯依赖人类行为的改变,如性活动时要不要使用避孕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和暴露前预防(PrEP)以及暴露后预防就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播。而针对暴露后预防这可能是我们临床工作中更加需要关注的焦点,这里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艾滋病阻断药。今天我们来详细的说说这个“救命药”的神奇之处。在仔细跟大家科普这个药之前,想跟大家先同步一下这个认知,就是HIV≠AIDS,染上艾滋病毒≠染上艾滋病,感染HIV不意味着就像感染了SARS一样,没得治了。首先HIV需要在体内发展一段时间才会变成艾滋,所以在这之前,HIV感染者完全是可以进行自救的。怎么理解呢?当HIV病毒进入人体后要在体内扎根,也就是所谓持续性的慢性感染至少需要72小时以上。所以希望大家明白,艾滋病是可以自救的,只要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艾滋病阻断药,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不会超过千分之五。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患者除了一小部分患者对阻断药没有概念以外,大部分患者往往就是侥幸心理害了自己,即使知道这个药的存在,也选择不去吃,以为自己会没事。很多艾滋病患者都是在得病之后感慨,当时抱了侥幸心理,但凡有点注意,也不至于感染。曾有一名21岁的女孩,一次一夜情3周之后因为发烧高热、淋巴结肿大到我院检查,发现自己确诊了艾滋,这才悔恨起来,自己没有安全措施的行为就那一次,当时也矛盾挣扎过并上网查询了阻断药的一些知识,也想着去医院开一点但后来都放弃了。想着“没有安全措施的就那一次,没事的。”结果,还是感染了。而近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这是什么概念?短短5年就增长了35%!人们用这样一句惊恐的话概括它:高校或已成艾滋重灾区。所以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现在很多艾滋病感染者都不知道自己患上了艾滋病,一旦发生非保护性性接触根本就让我们防不胜防。千万别以为你离艾滋很远,也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作为医生我要给大家一点建议:1、暴露后(包括高危性行为、针刺等)要立即到就近的定点医疗机构VCT门诊进行四代HIV抗原抗体检测,时间不超过72小时不必等待检测结果尽早开始预防用药(最好在暴露后2-4小时内服药效果最佳)。如果化验结果提示暴露者HIV抗原抗体阳性停止预防服药。如果暴露超过72小时,不推荐进行预防用药。2、预防用药一律采用三联药物,费用大约2000-6000元人民币,副作用越小费用越高,现在世界上最好的方案是(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或者恩曲他滨+多替拉韦),疗程28天。3、暴露后HIV抗原抗体检测:暴露者需要在吃药前、暴露后4周、暴露后3个月检测HIV抗原抗体。4、经常有高危性行为的人,除了使用避孕套之外,可以联合使用阻断药进行暴露前预防,即3天方案:高危行为前1天、高危行为当天、高危行为后第一天。并要定期检查HIV抗体,如果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或者咳嗽、腹泻的情况,必须马上去医院检查。最后我想说的是:阻断药虽然可以阻断艾滋,但大家最好在性行为前就保护好自己。也希望这个知识,你一辈子也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