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患者既往长期抽烟、饮高度白酒病史,行内镜检查发现食管早癌。白光内镜下显示病变区域发红,OE电子染色显示病变局部呈茶褐色改变。治疗后治疗后即刻中年男性患者,既往长期饮高度白酒、吸烟病史。在当地医院查体发现结肠多发息肉,来我院行结肠息肉切除术,询问患者病史后建议患者同时完善胃镜检查。行电子胃镜检查发现距门齿33cm-37cm食管局部黏膜发红,OE电子染色呈茶褐色改变,可见扩张的IPCL,放大内镜联合NBI观察病变内部IPCL以B1血管为主,病变区域与周边正常黏膜分界清晰,提示病变表浅,适合进行内镜治疗。卢戈氏液染色清晰显示病变边界,黄金刀沿病变边界进行标记,后沿标记点外缘切开并进行剥离,顺利切除病变。
治疗前患者结肠癌术后2周出现反复便血,在紧急输血情况下行急诊肠镜探查治疗中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出血,是手术并发症之一,术后肠道出血偶然发生,且似乎与手术本身操作无关。这种出血的发生率虽然不高(1%以下),但有时因出血量较大而引发休克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近期抢救一位结肠癌术后出血患者,患者反复出现大量便血,行内镜检查时加压输血状态下血压70/40mmHg,患者处于谵妄状态,一度神志不清。经于主管医师商议并告知家属后立即决定行肠镜检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任洪波院长指导下发现吻合口出血并精准夹闭出血点,操作过程10分钟。夹闭出血点后继续给予加压输血,约半小时患者完全恢复清醒状态,血压升至100/60mmHg。治疗后治疗后1月患者肠道已完全恢复正常
结肠多发息肉患者,同时建议患者完善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前壁IIa型病变,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符合胃窦早癌(活检后病变形态像IIa+IIc)。ESD完整剥离病变,密切随访观察。在临床上观察到,对一定年龄(>40岁)、具有消化道癌家族史、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的人群进行内镜筛查,是发现消化道早癌的关键。胃的检查重点关注贲门、胃角、胃窦等容易发生晚期胃癌的部位。道理很简单,只有发生晚期胃癌的部位才有可能发生早癌。胃早癌以隆起凹陷型最为常见,在萎缩肠化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孤立的病变,电子染色、放大内镜显示中心腺体排列紊乱(不像食管早癌分类那么单纯),放大+NBI下精准活检可证实。
治疗前2021年第一例早癌:内镜检查发现一枚大小1.5cm1.5cm直肠息肉,表面腺体排列不规则,部分腺体消失,结合既往病理考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家属商议决定行内镜下治疗,EMR扩大切除后见创面呈搏动性出血,钛夹5枚夹闭出血创面,患者病情稳定。术后病理提示中分化腺癌,密切随访中。治疗后治疗后1年患者治疗1年后复查内镜无任何复发迹象,切口愈合良好,目前密切随访观察中。
肠息肉为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尽管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80%以上的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基本都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所以,肠息肉的检出在于大范围的筛查以及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结肠镜检查。常见的症状有---大多数没有症状!!①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肠息肉,可以分为几类?①肿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②非肿瘤性息肉。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③肠息肉病。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我们定义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①息肉直径≥10mm;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息肉高危人群①大便潜血阳性。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④本人有癌症史。⑤有排便习惯的改变。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腺瘤性息肉恶变模式图结肠各段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主要手段l肠镜有哪些种类?这些肠镜有什么区别?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①普通白光内镜。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②染色放大内镜。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大内镜,就可以有效的观察肠息肉表变的先关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③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能够精确的观察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形态,还能观察到消化道粘膜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能够精准的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性息肉。l肠镜能检查到哪些部位?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情况。l 做肠镜能从外观上判断息肉的性质吗?可以。做肠镜时,能够看到肠息肉的形态、颜色等,能从息肉表面的形态、色泽和微结构(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的判断息肉的性质。治疗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 (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分次EMR(pEMR) 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等家族性结肠息肉 息肉数量多,癌病风险高,多建议外科手术切除结肠普通门诊:周二、三下午 预约电话 020-61641888就诊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院门诊楼二楼消化科门诊
69岁查体患者,NBI下观察食管上段局部黏膜颜色稍深,与周边黏膜有边界 卢戈氏液染色后病变呈粉红征,提示食管早癌。 放大内镜观察IPCL失去原正常结构,呈卷曲改变。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病变。
圈套器顺利切除息肉,创面处可见血管 。 创面予钛夹夹闭预防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