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7月10日—8月20日,推出:“暑期优惠月盛宴”链接:http://cjmp.cnhan.com/whwb/html/2013-07/10/content_5187292.htm
脉管畸形性疾病过去被称为“血管瘤”,后来国际上根据病变组织的生物学行为和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前者为良性肿瘤,后者为发育畸形。血管瘤 血管瘤多发于婴幼儿,其的病程可分为:增生期、静止期和消退期,部分患儿在青春期后可以逐渐自行消退。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口服小剂量强的松、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手术等方法治疗。脉管畸形 脉管畸形一般发生于成人,常见类型包括:静脉畸形、微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混合型畸形等。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依其病变类型各有不同,包括手术、药物注射、激光、电化学、栓塞治疗等。
三个月我遇到了一位舌系带过短的患儿,患儿已经五岁了,但是讲话有困难。患儿的父母从两岁左右就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语言困难的问题,也带孩子到医院看过,但是一直没有治疗,主要的原因是担心麻醉对小孩有伤害和寄希望小孩发育后症状会改善。我看过之后很痛心,因为小孩不仅说话又困难,而且不愿意与他人讲话,缺少小男孩的活泼。在这里我想通过我的这一篇科普文章提醒年轻的父母,在在宝宝开始学习说话之前,要带宝宝到医院检查舌系带,现在舌系带过短的宝宝很多。舌系带过短是一种舌头运动受到限制,舌尖不能上卷的发育性疾病,它能影响发音,尤其是发卷舌音很困难,对宝宝学习讲话造成障碍。舌系带过短的治疗时机最好在两岁之前,非常浅表的全麻即可,手术时间也不到10分钟,对宝宝的影响很小。
颌面部发现了包块是不是一定就是肿瘤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很多非肿瘤性的疾病也可以以包块的形式出现。比如最常见的是颌面部的炎症,它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淋巴结炎,使局部淋巴结发生肿大,还有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颌面部畸形或软硬组织的增生等疾病均可以颌面部包块的形式出现,而并非肿瘤。因此,尽管我们强调早发现、正确诊断是根治恶性肿瘤的关键,要求大家要警惕颌面部的新生物或包块,但也大可不必见“包”色变,毕竟“包块”不等于“肿瘤”
口腔颌面部的色素痣,可分为皮内痣、交界痣和复合痣。皮内痣最为常见,通常不恶变;交界痣较少见,较易发生恶变;复合痣儿童多见,可发生恶变。 颜面部绝大多数痣不需治疗,如影响美容时,可以手术切除,或激光切除。但痣如出现糜烂、颜色加深或迅速长大者应怀疑恶变,需尽早治疗。对于在嘴唇等易于摩擦部位可做预防性切除。
口腔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嚼槟榔、病毒感染、营养不良、饮食习惯和局部刺激有关,其中尤以吸烟、酗酒和嚼槟榔的危险性最大。在我国湖南、台湾一些地区,有长期咀嚼槟榔的不良习惯,调查研究表明这些地区的口腔癌发病率高与咀嚼槟榔有很大关系,嚼槟榔与吸烟具有协同作用,增加口腔癌发生的几率。因此,应避免吸烟、酗酒和咀嚼槟榔, 尤其是已有口腔癌前病变者更应戒除烟酒及槟榔。此外,应避免长时间的阳光照射, 以减少唇癌和面部皮肤癌的发病率。口腔卫生不良或口腔内有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尖锐刺激的损伤,常在舌边缘或颊黏膜形成创伤性溃疡,或慢性炎症性溃疡。长期不愈的慢性溃疡可发生癌变,尤以舌癌最常见。调查发现,口腔癌患者中,半数以上口腔卫生状况欠佳,近1/5病例口腔中存在机械性损伤因素。因不良修复体导致的溃疡患者,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不坚持每天刷牙的患者,发生舌癌的危险性增加2.1倍,发生口腔其他部位肿瘤的危险性增加2.4倍。因此,应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检查,装置假牙等修复体者,需找正规的口腔科专业人员,并定期进行口腔清洁,矫正不合适的假牙,去除不良修复体、残根、残冠。
口腔癌是最容易发现,但又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恶性肿瘤。狭义的口腔癌是指发生于舌、口底、腭、牙龈、颊和牙槽黏膜的鳞癌,广义地考虑,唇癌、口咽癌也可包括在口腔癌之中。从世界范围看,口腔与咽癌的发生率较高,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位(排在肺、胃、乳腺、结肠和直肠癌、宫颈癌之后),每年新发病例约35~40万。我国人口众多,口腔癌的实际病例数居世界前列,因此,预防和治疗口腔癌,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口腔癌早期症状不明显, 绝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有下列情况者必须高度警惕, 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1)溃疡: 口腔溃疡若2-3周以上仍不愈合者应到医院接受检查。(2)肿块: 口腔内和面颈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出现肿块(包括无疼痛及任何不适的包块), 应尽快接受正规的医学检查。(3)口腔黏膜颜色或外表形状发生改变: 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红色或黑色斑块, 特别是这些色斑出现表面粗糙、溃烂、硬结、边缘凸起或突发面积增大等, 这是典型的危险信号,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张口受限: 如出现张口受限应仔细查找原因。因为有可能是上颌窦癌向后侵犯到闭口肌引起。此外, 舌根癌、下颌升支部的癌变、口腔深部的翼腭窝部位的癌症, 均可表现出张口受限的症状或伴有疼痛。(5)牙齿松动: 突然出现牙齿松动、脱落、咀嚼食物的牙齿咬合不适; 特别是若出现无症状数个牙齿同时松动的现象往往表明有问题,至少应进行x线拍片检查。(6)舌的运动和感觉改变: 突然出现的舌头运动受限、语言不清、说话和吞咽时感到疼痛, 或舌体半侧知觉丧失、麻木等, 应尽早查明原因。(7)口腔多次出现原因不明的出血, 应尽早查明出血原因。值得注意的是: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 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因为口腔癌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主要通过淋巴途径扩散), 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首次治疗是关键。因此要强调对患者首次诊断的正确性和正规的规范化治疗,如果第一次治疗选择不当, 常常会影响患者的最终预后。
唾液腺黏液囊肿是常见的小唾液腺瘤样病变,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临床表现:因为舌体运动常受下前牙摩擦以及自觉或不自觉地咬下唇动作使黏膜下腺体受伤。囊肿位于黏膜下,表面仅覆盖一薄层黏膜,故呈半透明、浅蓝色的小疱,状似水疱。大多为黄豆至樱桃大小、质地软而有弹性。囊肿很容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蛋清样透明黏稠液体,囊肿消失。破裂处愈合后,又被黏液充满,再次形成囊肿。反复破损后不再有囊肿的临床特点,而表现为较厚的白色瘢痕状突起,囊肿透明度减低。治疗:可在抽尽囊液后,向囊腔内注入2%碘酊0.2~0.5ml,停留2~3分钟,在将碘酊抽出。目的是破坏上皮细胞,使其失去分泌功能而不再形成囊肿。也可注射20%氯化钠。但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仍为手术切除。
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属先天性,是由血管内皮增生而来。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 传统称谓上的血管瘤实际上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如今已将脉管畸形从血管瘤分类中独立出来,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病变.有着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程和转归。自然病程:婴幼儿血管瘤一般具有自限性,可分为增殖期,消退期及消退后期3个阶段。常在出生后 l~2周出现,在出生后l~2个月时进入快速增殖期,出生后 9~12个月停止生长,随后的 l~5年进入缓慢的自行消退期。据文献报道,至 5岁时,50%以上的血管瘤完全消退,9岁时,90%完全消退,最长消退可持续至12岁。最终 20%~40%患儿残余皮肤改变。部分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病变发展迅速,出现感染、溃疡、坏死、呼吸道闭塞等症状,导致继发畸形、功能障碍等,甚至威胁生命。治疗:由于多数婴幼儿血管瘤可自行消退,可先采取动态观察的办法。位于鼻尖、唇红、眼睑等部位的血管瘤容易出现溃疡,影响功能,且难以消退,宜早期积极治疗。治疗血管瘤的方法很多,应根据病变的范围、部位、生长特点等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力争以最小的治疗代价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系李水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口腔颌面部外伤常常伴随牙齿的损伤。目前不少患者咨询牙齿在外伤后脱落应该怎么处理,脱落的牙齿能否再植入牙槽窝,再植牙齿能不能存活等为题。在此就上述比较集中的问题作简要的介绍。外伤后牙齿脱落是指在发生颌面部外伤后,牙冠连同牙根从牙槽窝中脱落分离,同时伴随牙龈撕裂和牙周粘膜的损伤。牙齿脱落后半小时之内是可以再植入牙槽窝的,植入后虽然牙髓组织(百姓常称之为牙神经)会因缺乏血供而坏死,当牙周组织有希望存活并形成对患牙的再次固定。影响再植入牙齿固定效果的因素包括牙再植的时机(越快越好,脱落半小时后再植存活率较低);脱落牙齿的保存方式(脱落牙未污染时可以将脱落牙还原与牙槽窝内,如果脱落牙已污染可以在清水冲洗后存于生理盐水中。如果找不到生理盐水也可以用牛奶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