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应用棘突椎板切开复位术切除颈髓内室管膜瘤1例。患者为16岁女性,因为声嘶、饮水呛咳13天转入神经外科。体查发现患者仅仅表现出双侧咽反射消失,无明确的感觉障碍平面,四肢肌张力、运动、各种感觉、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肛周反射正常。术前MR显示肿瘤位于颈5-7髓内且伴C1-T7脊髓空洞,由于患者术前四肢感觉和肌力均正常,术后可能出现四肢瘫痪。术中将相应病变节段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椎板整体切割取下,在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髓内肿瘤后,整体原位回植棘突椎板,钛片一钛钉固定,完成椎管成形。术野显露满意,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均未加重。手术后第3天,患者四肢运动和感觉均正常,声嘶和饮水呛咳明显缓解,检查双侧咽反射恢复。手术后第7天,患者能够下地行走。术后第10天摄颈椎X线片观察,棘突椎板均恢复原位。MRI显示肿瘤全切,脊髓空洞也得到明显缓解。该术式解剖性地重建椎管结构。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术后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椎管内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优势手术项目,因为神经外科在处理椎管内肿瘤手术中,坚持对脊髓及神经根显微镜下操作,出血少,手术损伤轻微,患者术后恢复快。
对于梗阻性脑积水(包括三脑室后部至四脑室出口处之间的任何病变导致的脑积水)是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最佳适应症,采用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室液能直接流入脑蛛网膜池,因而比脑脊液颅外分流术更符合生理状况。与脑室腹腔分流术对比:1、三脑室造瘘术没有分流管等异物植入,减少因分流管植入造成的颅内及腹腔感染、分流管堵塞及分流管因体形改变而脱落致手术失败及肠道并发症等颅外分流的并发症。2、采用三脑室造瘘术,术后脑室内的脑脊液能直接流入脚间池而进入脑与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内吸收,因而比脑脊液颅外分流术更符合脑脊液循环正常生理状态(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脑脊液分泌与吸收是平衡的),可以有效的维持颅内正常的压力平衡和脑脊液的生理功能。3、三脑室造瘘术的脑脊液流动速度均匀,不会出现因分流管虹吸导致的分流速度随体位改变而产生的波动,不会产生脑脊液过度引流,避免了脑室腹腔分流术致脑脊液过度流失而引起低颅压甚或颅内出血。4、不受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多次换管手术的痛苦。(上述四点是脑积水颅外分流装置研制以来力求解决而迄今仍无法克服的问题。)5、手术操作相对较简单,手术时间较短(一般40min左右)。6、内镜手术对病人的损伤小,术后康复时间短,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费用,也减少了脑室腹腔分流术因异物植入引起的排斥及精神负担。患者是7个月的男性婴儿,因为发现头围逐渐增大7个月入院,入院检查患儿精神萎靡,头围45cm,前囟隆起,张力高。术前CT和MR显示三脑室以上脑室扩大,脑沟和侧裂池消失,侧脑室周围间质性水肿明显,未见颅内占位,确诊为先天性梗阻性脑积水,排除了颅内肿瘤导致的脑积水。术后近半年的追踪随访,患儿精神活泼,头围44.5cm,前囟平坦,张力不高,多次CT复查显示三脑室以上脑室脑室逐渐变小,脑沟脑回和侧裂池明显,侧脑室周围间质性水肿明显消失。图片说明1、术前CT显示三脑室以上脑室扩大,脑沟和侧裂池消失,侧脑室周围间质性水肿明显2、术前MR的T2像显示三脑室以上脑室扩大,脑沟和侧裂池消失,侧脑室周围间质性水肿明显3、术前MR的T1像显示三脑室以上脑室扩大,脑沟和侧裂池消失,侧脑室周围间质性水肿明显4、神经内镜下侧脑室:红色的是脉络丛,左边是隔静脉,右边是丘纹静脉,前方是室间孔5、神经内镜下扩张球囊导管造瘘:双侧白色反光的即为乳头体,前方为三脑室底部6、针式双极电凝扩大瘘口7、术后3个月CT显示三脑室以上脑室脑室变小,脑沟脑回和侧裂池明显,侧脑室周围间质性水肿明显消失本文系陈兵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