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是最忌讳谈离开!认为离开是不吉利的事情!这也是我的父母教导我的!我也是一直这样认为!我参加工作以来,面对的离开太多了!现在认为,健康的、意识清醒状态下谈离开不是一件坏事!也不是不吉利!反而是社会人文素质修养提高的表现!不像五六十年代国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而出生的人都叫“某不死”,可是叫了一辈子“不死”,最后都也是离开这个世界!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没有接触到安宁疗护,记得有位癌症晚期的老奶奶,生前把所有的事情以及身后事都料理好,最终老奶奶在老伴的怀抱里离开,当时老伴还给老奶奶唱的年轻的时候最爱听的歌!这也是老奶奶最终的遗愿!当时我对安宁疗护没有概念!当时对我们来说老人一家的思想是很超前的!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老奶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也是安宁疗护提倡的生死两相安,生死两无憾! 2015年冬天我接触到安宁疗护,感觉是生命的曙光!在之后我一直关注安宁疗护!这包括太多的内容,比如和病人谈离开,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内容!也称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国医闹高发,我认为和生命教育有关!不认为医学有限性、不认为生命有限性,也不认为生命存在偶然性!这样更让我们对离开产生太多的恐惧!离开带来的未知!之所以用离开代替死亡,因为死亡这个词太刺眼,也因为死亡是永久的离开!死亡好比黑暗中的一道强光!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我们需要的倾听!倾听的过程寻找那个节点,可以了解患者对离开的想法!首先我们自己要接受离开这个事实,这样才可以和别人谈离开!谈话过程很重要,最多的是鼓励,鼓励才有希望,不可以把希望完全都破灭!这样谈话也就没有了意义!需要给患者找到生的希望,生命赋予的意义!当离开不可避免,应该把生活质量放在首位!我们可以询问患者对以后的希望是什么!引导患者想到以后会怎样!更进一步的可以说说离开后的身后事需要怎么处理!鼓励患者说出爱!鼓励患者提前准备离开的事情!工作中往往是患者想谈谈离开的事情,我们医务人员和家属不想谈!我们需要让患者知道,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患者!放弃不等于放手!我们都积极的让患者没有痛苦的走到生命终点?! 对于老年人来说,都也是惧怕那个时刻到来!虽然老人经历了好多关于死亡的事情,反而更恐惧离开!我认为之所以害怕离开,是因为没有好好的活过!首先要和老人聊天,了解以前的经历,以及老人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情况,这样更容易走进老人的心里!再谈离开的事情,有一部分老人能看明白离开的事情!变得很豁达!多数老人是害怕苟且残喘、痛苦的离开!谈话过程中同样需要找切入点!比如说“害怕吗”、“如果走了怎么办”。 对于生命终点怎么谈离开,需要不断的探索!其实讨论离开这件事,满满的都是感动、感恩!
关于死亡,这个话题如此沉重!给我们带来的是恐惧和不安!在癌症越来越年轻化的今天,我们对这个话题应该提前思考!思考大限(死亡)来临的时候,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未了心愿等等!死亡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我们谁都逃不过!我们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一天一天离死亡越近!死亡就是来到世上的终点!现在新上映的“寻梦环游记”,对死亡做了诠释,这是我了解到关于死亡最好的诠释!真正死亡是忘却!只要心里有你,你就永远活着!活在我心里!让我知道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忘却!!任何人都惧怕死亡来临!也许真正惧怕的应该是死亡的过程!死亡的过程令人恐惧不安,思考如何安详和安静地完成这个过程,如何勇敢的面对生命的结束,能够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成长!这个成长过程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有经历过关于死亡的事情,才会真正长大! 死亡是有偶然性的!偶然发生了就成了必然!结果无法挽回!死亡后不可复生!我们提前思考死亡,是兴事!能让我们放下所有,珍惜眼前的一切!到大限来临的时候,往往没有机会思考!哪个时候什么也做不了!记住家人最最重要!!!把有限的时间多给予家人!
糖尿病一般分2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简单说一下2型糖尿病的诊断。1.首先2型糖尿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时或发生了糖尿病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有多种,每个人的表现各不相同,如表现为双眼视物模糊、末梢神经炎、尿有甜味、尿中出现蛋白、眼睑水肿等等。2.体检时发现血糖高出6.1mmol/L,同时低于7.0mmol/L,或高于7.0mmol/L,请不要着忙,控制饮食及适当活动后,再复查2次空腹血糖,空腹血糖以静脉血监测为标准,家庭自备的血糖仪不能完全确诊。3.在发现空腹血糖增高后,再进一步检查OGTT试验,有的并未高出正常范围,仅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不能控制为血糖,系糖尿病先期,目前就必须控制饮食,加强活动锻炼身体,注意复查血糖,如不注意进一步发展就是糖尿病。4.如空腹血糖正常,仅OGTT高出正常范围,也和第3条一样属于糖尿病先期,只要注意控制饮食,适当活动,可以延缓发展为糖尿病。不必要服用药物。5.如有进食多、饮水多、小便多、进行性消瘦,查血糖空腹超出正常,糖尿的诊断可成立;如存在三多一少症状,测任意血糖高于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
在非同一天进行测量血压3次,均高于或等于140/90mmHg,无论高压及低压有一项高于正常均为高血压。如有一种情况,出现头晕及头痛等颅内压升高症状,测血压明显高于正常,且高达180/100mmHg以上,同样支持高血压诊断。同时必须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对症治疗。
昨天有幸听到了谷医生《倡导安宁疗护,让生命尽量完美谢慕》的讲座,谷医生是一位老年科的医生,同时他也是一位安宁疗护、善终服务、哀伤疗愈践行者,他也是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志愿者,社会心理指导师。昨天的讲座主题,他用了“尽量”两个字,之前的讲座,没有加“尽量”这两个字,后来时间久了,他发现,每个人走的时候,不可能完美。引用了《穿越生死的情书中》中一位血液肿瘤科医生的话,“我曾经抑郁,因为我的病人们一个个都死了,作为一个医生,我找不到自己的意义。后来,我逐渐明白,如果治不好,那么,把他们好好的送走也是我的职责,那也是我的意义,并且非常重要,无可替代”。这段话,让谷医生找到了自己坚持做安宁疗护的动力,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非常的注重“生”的质量,很少会关注“死”的时候有没有质量。做为一名医生,病人活了就不管了,还要关注他以后活下去的勇气和生活质量。还要关注一个人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候,走的能安详,平静。谷医生分享了一个病人,他称为赵老师,78岁,慢性支气管炎数十年了,近5年来肺功降低,间断的用上了无创呼吸机。用无创呼吸机能改善肺的通气,呼吸功能会好一些。在2020年十月,赵老师因为脑出血住院治疗,插上了导尿管。脑出血也影响到了吞咽的功能。赵老师还有糖尿病。在11月2日的时候因为肺部感染加重转到了呼吸科,到了呼吸科以后因为赵老师吃饭喝水发生了呛咳及胃蠕动减慢,吃了东西以后食物不往下走,在胃的停留时间过长,转入呼吸科当天右侧鼻孔插上了胃管,11月11日左侧鼻孔又插上空肠管,空肠管比胃管插的还要深,跨过胃,到十二指肠以下。赵老师双侧鼻孔都插上了管子。在12月25日的时候,在赵老师强烈的要求下,拔出了胃管,咳嗽咳痰及喘憋好转,12月31日病情稳定出院回家。回家后由家人照顾3天,如老人所愿,赵老师反复要求家人拔除空肠管。2021年1月4日因咳嗽咳痰喘憋再次加重又住到了老年科。住院后积极的治疗,赵老师间断的喘憋,请呼吸科会诊,与家属沟通,不同意气管插管,不同意转ICU。赵老师住院期间,反复强烈要求拔除空肠管,非常的焦虑,对空肠管非常的恐惧害怕,每次鼻饲他非常痛苦,反复给家人打电话,说自己全身不适,要求拔除空肠管及安乐死。家人也很焦虑痛苦。在一个周末谷医生值班的时候,赵老师跟谷医生聊了很多,在呼吸科住院的时候,赵老师反复的自已拔除胃管,又被插上,后来就把他的双手给捆绑不让他自由活动。赵老师说:我辛苦了一辈子,老了把我捆住,我很痛苦!很受罪!我特别难受!心里特别难过!这个管子对我影响特别大,我恐惧这个管子!鼻饲的时候这个东西咔嚓咔嚓响,我受不了了,特别特别难受;我是南方人,饭量小,太饱了,我心里也特别难受,要求谷医生帮他解决问题,让医生帮他拔空肠管。谷医生说如果拔掉了吃不了饭怎么办呢?他说吃不了饭慢慢的就走了呗!认识到了自己将要走到了生命终点,把大权都交了,把财产财权交给孩子们了,没有什么遗憾了。谷医生决定帮赵老师解决问题,当天中午谷医生给家属打了电话,家属来了,他们聊到了拔除胃管空肠管,不能进食,就饿死了,所有人都会知道的问题。当我们无法享受经口进食的快乐的时候,强迫进食不是爱,是一种爱的惩罚,是一种道德绑架。深圳已经将生前预嘱立法,现实中要实现太难了,都避讳谈论死亡,避讳谈论我们有一天会要走,病重的时候谁都不愿意说,认为是一种很不好的事,都不会谈,所以我们必须要普及这种知识,咱们人年纪越来越大,器官衰竭是自然表现,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一个老年痴呆病人如果插上胃管能活十年以上,医务人员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谷医生的想法最初不被同事们认可,认为他是放弃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谷医生推广的越来越多,同事们也逐渐的接受了谷医生的想法。如果不能吃饭的时候,可以选择肠外营养,静脉输入营养,插上胃管空肠管有一种想恶心却恶心不出来的感受。当我们生病以后,一定要有效的沟通,家属、病人、医生三者之间要不断的沟通。当家属做一种决择的时候,是很痛苦的,进退两难,犹豫对病人是一种折磨。“爱你的人,舍不得让你活,恨你的人,舍不得让你死”。当赵老师的家属同意拔除胃管空肠管的时候,赵老师特别的高兴,也特别信任谷医生,谷医生想到赵老师的痛苦,他会感同身受。ICU病人身上的管子多的数不过来,病人赤身裸体的躺着。病人说在里面就像是人间地狱,分不清白天黑夜,里面的灯,24小时亮着,24小时有医生陪着。老些老人从ICU出来后已经产生了精神的障碍,说糊话,不认识家人。能救过来可以进ICU,如果救不过来,不建议进ICU,家属会认为如果不进ICU会被认为不孝,怕被道德绑架。谷医生会跟自己负责的病人说明白,他们也都能接受,有些老人被捆上之后只要醒着就反复的喊。爱的惩罚:当生命成为酷刑或累赘,当爱成为惩罚,谁都无权要求你在非人的酷刑中度过余生。赵老师可能是对死亡有一种恐惧,到了晚上就不敢睡,睡眠差,反复按呼叫器,各种不适。在2月20日的时候突然喘憋加重,在2021年2月21日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平静的走到生命终点,家人也很心安。住院的老人往往有睡眠问题,夜里不睡就会喊叫。家属不敢让病人吃睡觉的药,怕睡过去醒不来。后来与家属沟通后,告知利弊,同时进行生命教育(睡眠中离开也是善终),争取家属同意,医生给予应用药物辅助睡眠,同时医务人员也会有很大顾虑,因为病人在睡眠中离世,家属会找麻烦,要让家属了解到老人随时会离开,所以沟通很重要。治疗本身没有错误,可能出发点不同,缺少同理心,病人的痛苦我们没有读懂。生老病死,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当我们罹患疾病不能治愈,要多与家人和医生沟通。人与人最远的距离是心的距离,明明在身旁的人,却不知道在爱着对方。善意谎言欺骗对方,也是一种爱的伤害。事后谈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遗憾。让病人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少受一些苦。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谷医生陪伴赵老师下象棋。谷医生对安宁疗护的痊释:安宁疗护是一种理念安宁疗护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让无法治愈的伤病及末期患者,减少痛苦,在这一段人生旅途中过的快乐、幸福、有尊严,生活有质量!生命到达终点的时候不采取有创诊疗,做到“四全照顾”“四道人生”,让患者有时间说再见!最终生死两无憾,生死两相安!此生无憾,只有不舍!安宁疗护的终极目标:当天命不可违,我们需要给予尊严及生命质量。谷医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参加自己病人的葬礼,送最后一程。我们参加一次葬礼,就是对自己葬礼的一次彩排。参加葬礼送别老人,抚慰家属,向老人告别,跟老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感情,自己抽离出来。赵老师的家人特别感动!特别提到了小孙子参加了赵老师的葬礼,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生命教育,给谷医生莫大的鼓励和认可。哀伤的任务面对丧失的事实,承认事情已经发生,逝者不会再回来。必须经历悲伤的痛苦,逃避和压抑痛苦不利于自己生命的成长。悲伤是正常的,因为有爱才有悲伤。我们要重新适应一下逝者不存在的新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情感,重新投注到新的的关系中。“我们与逝者建立一种链接”。安宁疗护——四全照顾全人---满足病人身体、心理、社会及精神(灵性)的照顾。全家---对病人家属及家人的全方位照顾、帮助及指导。全程---在不同时间、空间提供延续性的照顾,直至患者去世后为家属提供哀伤辅导。全队---一组受过训练的专业团队及全社会的参与。增加了全社区,居家安宁疗护。医生是安宁疗护的灵魂。安宁疗护——舒适照顾停止或调整生命体征监测,关闭监护仪和报警设置,停止或减少实验室检查。若患者无法吞咽,则停止口服药和所有不必要的药物。停止或减少经静脉补液。停止或减少鼻饲。安宁疗护现实的意义个人层面:提高本人生存质量,促进自我和谐。家庭层面:提高家庭生存质量,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层面: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改善医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在生命尽头,归去的路上,安宁疗护成为医疗可以给予的最后帮助。当生命只剩下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不能苟延残喘的活着。诗和远方人总是哭着来到世间,经过岁月的淘洗和生活的历练,最后在哀伤中逝去,但愿安宁疗护的发展,能使我们哭着来,含笑而去……安宁疗护更体现人文精神知道信谁了病甚至比知道他得了什么病还重要--希波克拉底安宁疗护更体现人文关怀,也强调对生命绝对不轻言放弃,不排除任何必要的药物治疗。安宁疗护不是放弃治疗,不是放弃生命。是积极的治疗不适症状,最终走的安详平静。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想别人比想自己多一点多在病床旁坐一会,听听病人的心声在 比做更重要(陪伴)我们可能改变不了结果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过程我们需要做的认识死亡、接纳死亡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接纳死亡,才能去谈论死亡这件事。召开家庭会议,也是解决误会的机会。家庭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避免小兔子钓鱼的情况发生,多想想病人需要什么。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喜欢什么,就认为别人也喜欢什么,我们要知道别人心理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安宁疗护最终谁受益我们自己更懂得爱与被爱更珍爱生命懂得更感恩懂得什么对自己更重要人活着都会经历失去,面对失去,最好的反击就是认真的活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致敬谷医生和每一位安宁疗护的志愿者! 琉璃苣 2022年7月4日
暑假里我一个人单独带女儿出远门旅游。这是我们已经持续了五年的例行出游,每年都会有一次一周左右的时间,我带她离开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一起单独面对外面的世界,一起解决问题。 这一次,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死亡。 一起出行的还有两个男孩和他们的妈妈,年龄相差上下一岁而已,三个孩子一起玩的很开心。在分道扬镳的那个下午,女儿突然很难过,哄了很久,她终于告诉我,她心里很害怕,追问她怕什么,又不敢说。最后哄了说出来,她说怕死,怕等下要单独跟妈妈一起坐火车去另外一个地方,是坐卧铺,害怕卧铺床会塌掉,掉下来会摔死,还害怕坐飞机回家的时候,飞机会掉下来。说着说着,竟然泪流满面。 按照我的本能,我恐怕是要哈哈笑起来,然后开玩笑对她说,你一小屁孩,竟然怕死成这样?但是,我突然意识到,在发展心理学里,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是会开始有足够的心智意识到死亡的意思,开始本能的害怕死亡,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经历。我本能的笑话她的做法一定是错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我不知道。可没法临时翻书查资料了,我只好长吸一口气,按照我所知道的心理咨询的流程来处理这件事情。 于是我抱着她,听她讲完她心里的恐惧,亲吻她的额头,拍着她的背,告诉她,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会有危险,就算是走在路上,躺在家里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只不过,这个风险本身是很低的。坐飞机就是目前所有交通工具里最安全的一种,我们坐了这么多次飞机了,一直都平安无事。事实上,全世界一年下来飞机运送人次上亿,可是真正死亡的人数才一百多人,这个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火车卧铺床掉下来的概率就更低了,妈妈都没有听说过,再说了,才一米多高的高度,就算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危险。 然后我问她,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你具体害怕的是什么糟糕的结果呢?女儿非常可爱的回答我:我还这么小,我还没有玩够呢~此处要笑哭表情一百个~~我于是笑着跟她说:是啊是啊,这个世界这么美好,我们还没有享受够呢。那你会伤心爸爸妈妈要离开你吗?女儿刚开心一点,又开始泪流满面了。我于是抱着她,贴着她的耳边说:是的,你看外公外婆这么大年纪了,有一天他们会生病,要去医院看病,然后再过一些年,医院也治不好他们的病,他们会离开这个世界。爸爸妈妈和你都会很难过。有一天,我和爸爸也要离开你的。女儿哭的更厉害了。我继续跟她说:这都是自然规律,就像我们家的仓鼠,我们家的小金鱼,还有鹦鹉,每一种动物都有它固有的生存时间,时间到了,就不得不离开了。要不然,这个地球上不断地有新的小动物出生,新的小朋友生出来,而没有老的动物死去和年老的人死去,这个地球怎么装得下啊?不过,爸爸妈妈现在都还算年轻,还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可以陪伴你。等到爸爸妈妈可能要离开的时候,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变成跟爸爸妈妈一样的大人了,到那个时候,可能你也有一个丈夫,还有你的孩子,爸爸和妈妈离开你,虽然会非常难过,可是你的周围还是会有人爱着你,照顾你,或者需要你来照顾的。 女儿的情绪逐渐稳定了,我开始跟她说我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个时候我可能也是八九岁左右,我的妈妈生病了,躺在病床上打针,也不知道是什么严重的病,或许只是个感冒?我似乎至今还记得,那个小小的我自己,站在床边,看着挂在高处的输液管道,心里无限的惶恐,似乎没有具体的指向,但却无论如何不肯离开。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早年的记忆早已模糊淡忘,可是那个场景竟然在三十多年以后的现在,仍然清晰的浮现在我眼前,关于床边的位置,关于那个输液架,还有站在一旁的我自己,手心出汗,全身冰凉。这或许就是我最早的关于死亡的体验。听说原来自己的反应是正常的,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的,女儿开始不再有羞愧感,开始能够主动跟我说话:是真的吗?你那个时候也很害怕吗?我回答,是的,妈妈当时非常害怕,还比不上你现在的表现,我都不敢跟任何人说我的害怕,就站在那里一个人默默地熬过去。应该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在慢慢的长大的时候,开始知道到有死亡的存在,就像妈妈每年清明节带你去老家扫墓,也就是在慢慢地告诉你,有这么个事情的存在。有一天,如果那些我们最爱的人离开了,我们还会一直记得他们,爱他们。 然后,女儿逐渐情绪稳定,睡了一会,醒来后恢复生龙活虎。 她睡着的时候,我跟另外两个妈妈讨论了关于孩子和死亡概念的问题,因为都是医生,于是看法都很相似,坦然的告诉孩子事实,似乎是我们通用的方法。而孩子们似乎也比较正常的接受了。 这个傍晚过去以后已经两个月了,女儿没有再因为这件事情而困扰。或许我可以这么认为,至少在这个阶段,关于死亡的问题,或许女儿已经基本正确的面对过了。下一次面对,或需要到青春期了。 我思考了一下,我的死亡观来自于哪里?应该是来自于我的父母。父母都在医院工作,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看病,都会经由我的父母指引去到合适的科室,治疗以后的结果也都会要再反馈给我的父母。于是在我父母的概念里,见得多了以后,生老病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值得遮遮掩掩,也用不着回避。或许幼年的我自己,消化完最初的惶恐之后,父母的坦然的态度让我明白:原来如此。更何况,成年以后的我成为了一名医生,而且是肿瘤专科医生。 我父母还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死亡观:父母还在的时候,好好孝顺他们,哪一天不在了,心里也没有愧疚。人都不在了,什么哭天抢地心中懊恼,什么坟地丧事办的豪华热闹,没有任何意义。这也非常大程度上影响了我。 成年以后,我成为了一个医生。在十多年职业生涯中,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决定一个肿瘤病人最终结果的,除了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方式等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病人,以及这个家族如何看待这个疾病,如何看待死亡。 最近有个亲戚来看病,病人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家,大部分时间都被遮挡在医生的视线之外,从头到尾都是女儿在咨询,在了解情况。这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女儿,跑前跑后,各种劳心劳力。而我对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从还没有见面,电话联系的时候,一直到手术实施之前,这位女儿都一直在强调,千万不要把真实的病情告诉我爸爸。这句话在没有见面的时候,初次见面的时候,检查结束门诊医生开始评估病情决定分诊方向的时候,找床位的时候,找到床位以后面对外科医生的时候,甚至手术谈话之时,反反复复每次都被提起,要求我以及相关医生方面予以配合。最后我实在忍无可忍,问她:究竟是你接受不了你父亲真实的病情,还是你父亲接受不了他的病情?这位女儿嗫嚅了一会,泪流满面,抽泣着说,是我自己,是我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在我目前所询问到的绝大部分病人家属里,幼年的时候是缺乏死亡教育的,成年以后更加没有。几乎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会要询问父母关于死亡的问题,或者向父母、亲人、同学表达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但是在中国,绝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所接受的死亡教育是:闭嘴,不许再说这么不吉利的字眼!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轻一点的是玩笑,哈哈,小孩子怎么担心这么遥远的事情?极端一点,或许因为孩子无意中把这个词指向了亲人,甚至会是打骂,恐吓。于是,在一个儿童的心目中,这个概念是不可碰触的,成为了一个禁忌。父母以及周围的成年人对这件事情态度或者明确的禁止,或者潜移默化的遮遮掩掩,于是孩子眼中,死亡成为了一个不可言说的概念,往往还带着羞耻,恐惧,厌恶等等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这个孩子成年以后,如果没有特殊的契机,这个概念往往会被一直回避。而这个契机,或许是亲人重病。 亲人重病的时候,那个童年的时候被禁止提及的概念再次浮现,伴随着恐惧,悲伤,这个被吓坏的孩子出现了,取代了成年人的心智。于是出现了那个反复要求医生隐瞒病情的女儿。哪里是父母年老的不能接受自己的病情?分明是那个还只有几岁的孩子一直没有长大,一直不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仍然在被责骂以后恐惧和哭泣!那个一直滞留在童年,不知道父母终有一天要老去,要离开自己的孩子,终其一生都无法面对这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于是在后来的跟某些病人的谈话中,我经常说起我女儿,说起我对她的死亡教育,往往收获一个痛哭流涕的孩子。 在他们的泪水中,我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至少我可以确信,我的女儿不会如此,在我严肃认真的对待她的问题的时候,在我充满理解的安抚之后,死亡的概念已经悄悄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有一天真的需要面对这件事情,我的宝贝女儿当然一定会悲伤难过,但她至少不会自欺欺人,她会懂得该如何接受自然规律。或许,这是我在这么多年前,为她准备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我们过去的教育有太多的缺失,以至于我面对自己东倒西歪的人生理念架构的时候,经常都会觉得无处下手。可是有一句话说得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如果我们能做的不多,那么就从这一点一滴开始,从我们的孩子开始。
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暴力伤医事件频发。那么,医务人员该如何确定所接诊的病例有无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对待这样的患者时要注意什么? 临床实践中,医疗纠纷预警机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医疗机构设立医疗纠纷投诉处理部,定期评价本院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若达到一定预警值,在全院进行通告;二是每个科室设有专门协调、管理医疗纠纷人员(可兼职),定期评价本科室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并随时通告全科人员;三是每名医务人员对具体负责的患者进行医疗风险的评价。 尤其对于第三层面量表很复杂,而且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繁忙,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目前有网友结合众多医疗纠纷案例,总结出一个简易实用评估表,用以判断患者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的程度。如果存在以下其中一条应引起重视,做好患者沟通、管理工作;如果具备三条以上不仅做好沟通、管理工作,还要通告全科做好防范。详细列表如下: 1、患者有心理精神问题的; 2、患者属于特殊身份者; 3、与其他医院发生过医疗纠纷; 4、有社会问题经历:下岗、吸毒等; 5、医疗过程中有不满情绪; 6、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 7、手术各适量效果不佳; 8、发生院内感染或者有可能感染; 9、有家庭内部矛盾或关系不和睦; 10、交代病情中表示出不理解; 11、患者没有医保的; 12、存在住院预交金不足的; 13、产生医疗欠费者; 14、需要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 15、指定医师、护士诊疗的; 16、熟人介绍来院就诊的; 17、属于长期慢性病患者; 18、患者发生死亡的; 19、有其他纠纷涉及责任推诿。 医务人员一旦确定所接诊的病例有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要对该患者进行重点管理、重点沟通,必要时要在全组、全科进行讨论,争取把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面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但总的来说,以下几方面必须引起注意: 首先,强化医疗告知,增进医患沟通。现实中,影响医患沟通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时间问题。此时医务人员要抽出足够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包括当前的诊疗方案、患者当前的病情、服用的药物、接下来要采取的诊疗措施等,让双方建立认同感和参与感。其中告知对象首选应为患者本人,当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精神病或者是未成年及需要进行保护性医疗的,要告知其近亲属,若情况紧急要告知医疗机构负责人,并做好记录工作。 其次,进行特殊检查、治疗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尤其是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最容易疏漏,一定要引起注意。如果是本科的病例,只需在原先的《知陪同意书》基础上附写两句话:已经将该患者在我科的替代医疗方案(列举)向患者告知,患者表示理解但不同意选用;该患者在其他科的替代医疗方案已经通过会诊程序向患者告知。若是他科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邀请相关科室会诊),在常规签署《会诊记录》时,要附写:已经将该患者在我科的替代医疗方案(列举)向患者告知,患者表示理解但不同意选用。 再次,患者死亡病例的情况,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尤其高。此时,主要的防范策略有:6小时之内完成相应病历的书写;在医患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及实施病历封存;及时告知患者家属进行尸体解剖事项,主要包括法律方面的规定:患方尸体解剖决定权、尸体解剖时限、尸体解剖的重要性、若不进行尸体解剖可能面临的后果等,并将相关内容予以记录,或者印制格式化的《尸体解剖告知书》。 在目前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疗改革尚不能有效缓解这种状况的情况下,希望这些对医生们有所帮助!
患者: 血压145,100,心电图豆性心率94,完全右束枝阻滞,st改变,年龄35,轻微头晕,请问该吃什么药调理呢? 北京长辛店医院老年病科谷心智:您好:完全右束支阻滞吃药物无法改善,头晕症状考虑高血压导致,建议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或完善相关颈部血管情况检查。祝您健康快乐患者:做了验血,验尿,心脏彩超,肾脏彩超,甲亢都提示正常,血压一直130,90,请问用服降压药吗北京长辛店医院老年病科谷心智:目前改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平稳,注意监测血压,如有头晕头痛症状,可规律服用复方罗布麻片(中成药)控制血压。 患者:现在没有头晕头痛的症状,血压130,90用吃药吗北京长辛店医院老年病科谷心智:可以暂时不用服用药物,注意监测血压。 患者:请问监测血压最低达到多少,必须要吃药呢,现在每天纠结吃药问题北京长辛店医院老年病科谷心智:目前不要纠结,放松心情,注意改善生活习惯,每隔几日测一次血压,如半年后仍在140/90mmHg,就需服用药物,服用药物就是为了降低并发症,高血压必须服用药物,切记:市面上的降压仪是骗人的,无稽之谈。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就医。患者:这几天有时血压是124,68,有时130,80总波动,但都在正常范围,舒张压忽高忽低对身体是不是很不好啊北京长辛店医院老年病科谷心智:不必要担心,血压正常人在一天中会有波动的,也就是说随着晨起活动血压逐渐升高的,一般早6点血压逐渐上升,到中午11点左右开始降低,下午4点左右再次升高,持续到晚间10点左右,血压至次日凌晨5点左右最低,医学上称2峰1谷,严重高血压就没有这个现象了。目前注意改善生活习惯,注意监测血压,调整饮食,注意休息,适当参加户外运动,半年后如血压仍大于或等于140/90mmHg就要服用降压药物。希望我的解释令您满意。祝您健康快乐。 患者:感谢您的耐心解答,请问如果高压正常只是单纯低压90以上需要吃药吗北京长辛店医院老年病科谷心智:无论高压或低压其中一项高于正常,都要服用降压药。
患者:检查及化验:例行血糖化验,空腹、餐后正常治疗情况:糖尿病(遗传),二甲双胍一日三次,一次一片 服药后空腹6.1 餐后8.2 病史:无其他更年期症状,睡眠多梦,偶尔心慌;心态、心情好经期过去27天,从去年12月11日后经期推后,最后一次是2月1日 持续4天高血压 无高血压(家族)史是否属于更年期高血压?需要服降压药吗?调节内分泌的药物有哪些呢?谢谢!!!北京长辛店医院老年病科谷心智:您好:目前我个人认为可初步考虑诊断更年期高血压,注意调整睡眠,必要时服用镇静药物,也可服用谷维素、维生素B1片调节植物神经;经期紊乱可能是绝经前的表现,注意观察,必要时专科就诊,也可暂时服用坤宝丸;可加用小剂量倍他乐克6.25mg(1/4片)两次,但必须排除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急性期及过敏;您血糖控制的非常好,属于达标,继续服用药物及注意饮食、运动。祝您健康快乐。患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