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朋友拿着体检报告来找微医君,说今年体检一下子多了好多毛病,然后微医君就被淹没在了一连串问题里: 我检查出了甲状腺结节啊,这要怎么办呀? 我怎么听说结节要手术去掉的啊? 结节这种病会演变成癌症吗? 我年纪又不大,为什么会这样啊? 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顾虑,体检中检查出的疾病有很多,比较常见有结节、增生、囊肿、息肉等等,这些疾病需要治吗?真的会演变成癌症吗?今天微医君就来和大家说一说。 结节 很多人体检后,可能检查出: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小结节......这些结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目前结节的病因还不明确,本质上说,结节是一种体积比较小的肿物,稍微大一些的叫包块,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的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皮肤结节等 甲状腺结节 90%~95%是良性结节 很多人体检检查出的结节多数为良性的小结节,具备以下特征: ●直径<1cm ●B超显示形态规则、边缘清晰、粗大钙化..... ●甲状腺功能正常 这种结节一般既不需要用药,也不需要手术,唯一要做的就是定期观察,每6~12个月进行复查。平时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还有一些良性结节,可能出现这类情况:合并甲亢或甲减、炎症反复发作、压迫器官和周围组织、使患者脖子变粗等,这时可能就需要进行开刀手术或微创消融,具体须由医生检查后得知。 至于很小的一部分被定义为恶性的结节,早期进行手术,患者大多还是可以长期生存的。 肺部结节 良、恶性与结节大小有一定相关性 临床上把肺内大小>3cm的病灶称为肿块,≤3cm的病灶称为结节,而<2cm的结节多称为小结节,<5mm的结节称为微小结节。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结节的大小与结节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相关性,>3cm的病灶多为恶性,而更微小的结节,良性的可能性居多。 如果体检发现肺部有小结节,先不要担心,它不一定是癌。其次对于不明性质的结节,进行规律的随诊,强于一切检查和治疗! ●当结节≤4 mm时,可以不用复查; ●当结节为4~6mm时,建议每12个月复查一次; ●当结节为6~8mm时,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当结节直径>8 mm时,可以在第3、9、12个月进行增强CT、PET或穿刺检查。 当然,如果你是高风险人群(年龄40岁以上;长期吸烟;曾经接触石棉或放射性元素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或长期肺部慢性炎症患者;有肿瘤个人史或家族史,特别是肺癌家族史者),建议缩短检查周期,定期找专科的胸外科、呼吸科医生诊治,按医生要求规律地复查、动态地随诊! 增生 相比于结节,增生这个词应该会更好理解。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增生,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两种。 乳腺增生 绝大多数都不会癌变 大部分女性的乳腺增生都属于单纯性乳腺增生,主要由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造成。比如在月经期感觉到乳房疼痛、肿块,但月经结束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这种不适感就会减轻,肿块也随之减小。这种情况一般不会癌变。 如果是持续性的疼痛和肿块,则需要去乳腺外科做进一步的检查。如果是实性肿块,且影像学提示恶性可能,则建议活检确定病理性质。只有小部分病理性乳腺增生有癌变的风险。 女性朋友得了乳腺增生不必过于焦虑,因为大多数是无需治疗的,只需要在平时多注意健康饮食、不熬夜、少生气、不乱吃富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和药品即可。 骨质增生 这不一定是“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增生是很常见的。关节软骨经过长年累月的磨损,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变得粗糙,机体对这种慢性磨损要进行修复并减小压力,其修复方式就是关节软骨边缘发生骨质增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骨刺。 骨质增生本质是人体为适应力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反应,并不是疾病状态。但是如果骨质增生造成关节不稳、狭窄甚至变形,或刺激、压迫神经、血管和组织,产生疼痛等症状,就需要注意了,建议就医检查,由医生决定治疗方案。 囊肿 囊肿听起来好像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但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疾病,它可以长在人体表面,也可以长在内脏里。 卵巢囊肿 绝大多数为良性 卵巢囊肿早期一般没有什么典型症状,所以多数女性是在做妇科B超时才会发现。不过大家不需要过于恐慌,因为卵巢囊肿又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而大多数都属于良性的。 如果囊肿直径<5cm,又无证据提示是肿瘤的话,多为生理性囊肿,注意定期检查即可。 如果囊肿持续增大(直径>5cm),多为实性肿瘤,但多数为良性肿瘤,比如成熟畸胎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尽管如此,大家也应听取医生建议,尽早切除或严密随访。 如果囊肿迅速长大,病情发展快,B超液性暗区有杂乱光团,肿块周界不清,则可能为恶性肿瘤。这种情况多见于绝经后女性,需根据患者情况尽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息肉 相比于上面的结节、增生、囊肿,息肉应该更加引起重视,因为息肉癌变的可能性比上述这些情况都要高! 肠息肉 不同类型癌变风险不同 肠息肉的类型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可分为3类: ●炎性息肉:多发生在慢性结肠炎症中,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等。 ●增生性息肉:当粘膜发生了增生性改变(如体积增大等),就容易形成增生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绒毛管状腺瘤、管状腺瘤以及混合型的腺瘤。 一般我们常见的结肠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等),多数是在肠息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展成肠癌。就风险来说,炎性息肉的癌变风险非常低,其次是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而绒毛管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比较高。所以一旦检查出肠息肉,医生会根据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即使息肉切除后,也有复发的可能性,所以要定时复查。 胆囊息肉 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不会癌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就是胆固醇性息肉,且绝大多数为多发。这类多发性胆囊息肉,病人的胆囊里面往往没有真正的息肉,有的只是一些沉积在胆囊黏膜上的非常松软的胆固醇结晶体。胆固醇性息肉无肿瘤倾向,不会恶变,但是有可能发展成胆囊结石或并发慢性胆囊炎,所以也要定时检查。 另外还有一类胆囊息肉应引起重视,那就是腺瘤性息肉,这类息肉虽然在临床上是比较少见的,但有一定的癌变可能,这种息肉越大(>10mm),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 最后微医君提醒大家,以上的疾病仍需由专业医生检查与判定,且平时需注意观察,定时复查,不要嫌麻烦。如果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要更加引起重视!当然,相信大家看完也知道了,很多症状多为良性的,所以切勿过度担心。
知道吃什么来降低乳腺癌的风险可能会令人困惑。例如,研究人员对女性是否应该避免食用豆制品进行了研究,例如豆腐和大豆。对于已经患有乳腺癌的女性来说,这个问题更加棘手。 大豆食品中含有一种叫做异黄酮的类似雌激素的化合物。在实验室研究中,异黄酮已被证明可以减缓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而在亚洲国家对乳腺癌妇女的研究表明,异黄酮的高摄入量与存活率的增加之间有联系。但是其他研究表明异黄酮的雌激素效应可能会使一些癌症治疗效果下降。 弗里德曼学校的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为一些患有乳腺癌的女性提供了新的证据,认为食用异黄酮可能是有益的。 这项发表在《癌症》杂志上的研究跟踪了6000多名患有乳腺癌的北美妇女,研究了她们的异黄酮摄入量。他们比较了那些吃了最多的异黄酮(1.5毫克,大约每星期一份大豆)的妇女和那些吃得最少的人,发现对于某些群体的妇女,吃更多的异黄酮会降低21%的死亡率。这种下降是在没有激素受体的妇女身上发现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乳腺癌患者和没有接受激素治疗的妇女作为她们乳腺癌的治疗对象。 研究负责人、来自弗里德曼学校的助理教授、癌症流行病学专家Fang Fang Zhang说,研究结果表明,“特别是对有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女性来说,大豆食品可能有潜在的有益效果,并增加了存活率。” 尽管异黄酮对接受激素治疗的妇女没有同样的保护作用,但与增加死亡率无关,这意味着大豆可能不会干扰这种药物治疗。 如果大豆确实对癌症患者有好处,Zhang预计它不能单独起作用。她说:“大豆食品可能会产生影响,但只能作为整体健康和均衡饮食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