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因泌尿系统疾病所致,所以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也可以由泌尿系统邻近器官、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首先,血尿的诊断要素包括两个方面:尿中红细胞来源于人体泌尿系统,且其数量超出正常范围。其次,临床一般将血尿分为两类: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通常认为每1000ml尿液中含1ml血或肉眼可见尿呈红色即为肉眼血尿;尿沉渣计数红细胞≥3个/HP(高倍镜)称为镜下血尿。另外,临床工作中,一般有如下四个诊断误区:1、尿潜血阳性,不一定是血尿。尿潜血是血尿的过筛检查,不能作为诊断标准,常存在假阳性,受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2、尿红细胞增高,不一定都是血尿,要严格排除血性污染特别是女性经月等情况。3、红色尿,不一定是血尿,要警惕药物(利福平等)或者食物来源(火龙果等)的色素染色等情况。4、真性血尿,不一定都是肾性血尿。要谨慎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那么,何为肾性血尿?肾性血尿,是指肾小球源性血尿:即尿红细胞来源于肾实质病变。尿RBC变形率(环形、穿孔、芽孢、棘状)常常≥30%,值得注意的是,当肾性血尿、且为明显的肉眼血尿时,尿RBC变形率常常可以低于30%。肾性血尿,如果不合并蛋白尿,即为孤立性血尿;如果合并蛋白尿,包括微量白蛋白,即为肾小球肾炎。反之,所谓非肾性血尿:即指尿红细胞来源于尿路系统集合管以下。综上所述,面对血尿,我们一般的诊断步骤分三步:1、确定是否为真性血尿;2、确定血尿来源部位;3、寻找的血尿病因。 总之,孤立性血尿不用任何治疗,也没有任何有效药物可以治疗,尽可能明确病因,定期监测尿常规就行,儿童孤立性血尿以家族性良性血尿(学名“薄基底膜肾病”)最为常见。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作为降压药,被认为有部分降尿蛋白和改善肾脏疾病预后的作用,因此广泛用于临床肾脏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成人紫癜性肾炎和IgA肾病。已知儿童预期寿命或生命期限要远大于成人,对于成人可行、合理的维持、姑息治疗原则并不适用于儿童,举个例子,一个成人30-40岁发病,维持治疗30年,即使60-70岁肾衰竭了也可以接受,而一个小孩10岁左右发病,即使也能维持30年,也才刚40岁,还有半辈子怎么过。因此,对于儿童IgA肾病和紫癜性肾炎,无论临床、病理分型如何,治疗措施应该相对积极或者激进,始终以尽可能治愈为目的,以避免或减少儿童患儿到成人期发生终末期肾病的可能性或几率。目前儿科临床上关于ACEI或ARB的应用,有过度、滥用甚至神化的趋势,已知ACEI或ARB减少尿蛋白的机制主要为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从而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对于原发病因(免疫因素)无任何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有掩饰甚至延误病情的可能,因此只能作为基础辅助治疗用药。
近年来,临床总碰到很患儿,被要求肾活检,实际却没有太大必要。结合人个经验,总结一下儿童肾脏疾病肾活检的指证。一、肾病综合征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只要激素敏感,无论是否频复发,不需要肾活检;病初激素耐药,只要有部分反应,尿蛋白减少50%以上,建议直接添加免疫抑制剂,如果尿蛋白能转阴不需要肾活检;继发激素耐药,只要肾功能正常,也不是必需肾活检。2、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则上都可以不肾活检,直接根据临床进行治疗。3、遗传性肾病综合征,基因检测先于肾活检,肾活检没有太多诊断价值。二、肾小球肾炎1、原发性最常见为IgA肾病,为了明确诊断,IgA应该考虑肾活检,如果临床符合,能除外其他疾病,也可以试着治疗。2、继发生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临床即能明确诊断,活检意义不是特别大,酌情考虑,可以不活检。3、遗传性如Alport综合征,基因检测先于活检,肾活检没有太多诊断价值。三、孤立性血尿以薄基底膜肾病最常见,特别是有家族史者,不需要治疗,不需肾活检,如果非要明确诊断,基因检测首选。四、孤立性蛋白尿以遗传因素最为常见,活检没有太多诊断价值,优先基因检测。五、其他如特发性间质性肾炎等,为了明确诊断,推荐肾活检但也不是必需。其他小管间质性疾病,更不需要活检。总之,没有肾活检绝对适应证,原因不明急性肾功能异常,相对需要活检明确病因,特别强调孤立性血尿、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频复发,绝对不需要肾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