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受气候因素影响“心梗”的患病率有所增加,但“心梗”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有效溶栓治疗,不但可提高疾病治愈率,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治疗,就不能忽视“心梗”发作前的蛛丝马迹。 “心梗”就是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简称,如今“心梗”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媒体上关于年轻精英死于“心梗”的报道屡见不鲜,值得关注的是中年人“心梗”发病更为突然,死亡率也较老年人高。为此,如何预知“心梗”发生,抓住“心梗”前的细微症状,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已成为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 TIPS——9种因素诱发“心梗” 研究显示,90%以上的心梗是由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紧张状况、水果蔬菜摄入不足、缺乏运动、腹型肥胖、过度饮酒等危险因素诱发,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心梗”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 心梗发生前的5个踪迹 临床中并非所有的“心梗”发作都有先兆,但通常会有50%~80%的人在“急性心梗”发作前会有一些预警的先兆症状,一般发生先兆的时间为1~2天或更久。若加以留意,事先发现先兆症状的踪迹,及时就医就可有效避免身陷“心梗”危机。 夜间或休息时胸痛 当休息时或夜间发生心前区疼痛,则要高度怀疑“心梗”发作,一般夜间或休息后新发生的心绞痛,都是“心梗”发作的先兆。 心绞痛症状加重 既往患有心绞痛的人,若是近1个月内,心绞痛症状逐渐加重;或胸痛次数比以前频繁,胸痛的程度越来越重,胸痛的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也需高度警惕“心梗”发作。此外,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胸痛症状,在15~20分钟内不能有效缓解时,也要警惕“心梗”出现。 无明显诱因的胸痛 既往虽患有心绞痛,均能找到明显的诱发因素,如劳累、激动后等,但如今在没有明显诱因的安静状态下,也有胸痛症状出现,同时还伴大汗淋漓、呕吐、恶心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突然的心慌憋闷 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胸闷、乏力、心慌症状,或在活动时出现心慌、气短等现象或症状加重,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时,也需即刻就医。 与劳累有关的其他部位疼痛 躯体疼痛的现象与劳累、激动等有关联,有可能出现在上腹痛、牙痛、下颌痛、左肩臂痛、后背痛等情况,也要加以重视。此外,中老年人,若突然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问题时,又不能用其他疾病或原因解释时,也要高度警惕“心梗”来袭。TIPS——不能忽略不典型“心梗”发作 很多“急性心梗”发作时症状并不明显,特别是女性更为明显,约65%的女性在“急性心梗”发作时会有各式各样的表现,不但患者自己易忽视,医生也很易误诊。如突然呼吸困难并加重、恶心、呕吐、牙痛、下颌痛、头痛、头晕、失眠、极度疲倦、食欲差、消化不良、胃痛、焦虑等症状。 一些原本存在呼吸系统问题的患者,若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状况时,也需高度怀疑突发“心梗”。 若这些症状与运动、劳累、激动有关联,且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需及时就医。 三高人群小心心梗来袭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存在诱发因素,对“心梗”而言,需格外提高警惕的人群就是诱发因素较多的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更易发生意外。若是身体经常处于超负荷疲劳运转的状态,或情绪过于紧张时,更易诱发“心梗”。此外,抽烟、喝酒、嗜食肥甘厚味之人,也要特别小心“心梗”来犯。爱护心脏、预防“心梗”就应从生活方式入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特别提醒:“心梗”高危人群,最好在临睡前喝杯水,以更好地稀释血液。由于很多“心梗”患者都在早晨发病,因此早晨起床前要有3个注意: 1.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可先在床上安静地躺3分钟再坐起; 2.坐起后,不要立刻下地,要在床上静坐3分钟左右再下床; 3.下床后,不要当时就活动,可稍微停顿一会儿以后,再慢慢地活动。 这是为了让机体充分适应由静到动的过程,有利于预防“急性心梗”突然发生。 TIPS——预防心梗要做到的数值 通常,身体处于以下数值范围之内,心梗发作的几率将会小很多: *体重指数(BMI):在18.5~24之间,[体质指数计算方法:体重(kg)/身高(m2)的平方]; *血压:小于120/80mmHg(收缩压/舒张压),或16/10.6Kpa; *空腹血糖:在80~100mg/dl之间,或4.4~5.6mmol/L; *血脂:总胆固醇不超过200mg/dl,甘油三酯不超过150mg/dl,低密度脂蛋白不超过130 mg/dl,高密度脂蛋白男性不少于40 mg/dl、女性不少于50 mg/dl; *腰围:女性不超过80cm,男性不超过90cm。 心梗急救关键6小时 “心梗”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血管内膜缺损后,在破损的血管内壁处沉积了血液中的一些大颗粒物质(如脂肪颗粒),这些堆积的物质越积越大,在一定程度后形成斑块,斑块一旦脱落就成为血栓,血栓堵塞血管,就会造成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梗死。 正因为如此,发生血管堵塞后6小时之内进行溶栓治疗,对心脏造成的损害是可逆的,能够及时地修复,不但能获得非常好的治疗,甚至还可减少心肌坏死的数量,有效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若超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其危害将不可预料,临床发现“急性心梗”突发后,约有一半的患者死于送到医院之前。如何把握好决定生死的6小时,是“心梗”患者的救治关键,而及时发现“心梗”发作前的迹象就更显重要。 (《自我药疗》 编辑:靳婷)
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寒冬是一个重要的关口,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药物降压是治疗的基本治疗手段,而近七成的患者却未经过正规的治疗。如何选择以及服用药物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根据大家的提议简要科普一下。 一、冬季血压会偏高,及时调整是正道 人的血压一天24小时都是有变化的,当然也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不少患者夏天时血压很容易控制、甚至偏低,可一到了寒冬血压就会明显升高,甚至增加药物后仍很难控制。 之所以寒冬时节血压会升高,是人体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反应,冬季寒冷促使血管收缩,加上运动减少、出汗排钠减少,会引起血压明显升高。 血压过度升高就会使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栓、脑出血的发病率就大大增加。由这些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死亡率增加、致残率增高。 二、血压必须常监测,调整方案要及时 当寒冬到来时,为了防止脑出血等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应特别重视对血压的监测。对于血压尚不稳定的患者应每天监测血压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早上服药之前的血压、晚上睡觉之前的血压,如血压不稳定应及时就诊,调整药物治疗。 不少病人在夏天时吃一点药血压就会很容易控制,甚至血压还会处于偏低状态,有些患者夏季甚至可以停药而血压不高,但一到冬季血压就不再稳定。因此,季节变换时更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适时调整药物,以前吃一种药的病人可能要增加剂量或者吃两种药物。 总之血压变化要及时发现,血压高了及时调整药物,尽最大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的危害。也可以到医院做一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有助于更合理地调整药物。 三、患者晨练要当心,避免晨峰保平安 人的血压是24小时波动的,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人在夜间睡眠时血压较低,大约在凌晨2—3点时最低。清晨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约晨6—9点)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最高峰。这时的血压甚至比夜间高40—50毫米汞柱以上,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血压晨峰”现象。 对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这是个危险时间,因为此时病人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时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此外患者一夜没有喝水,而通过呼吸呼出不少水分,血黏度增高。 对于有动脉粥样斑块的病人来说,此时斑块容易破裂,导致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因此不主张血压未得以控制的高血压病人晨练,在血压相对稳定后可以晨练。 四、合理饮食是关键,远离三高多青菜 高血压患者在冬季的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饮食,远离三高食物。大量三高(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要限制三高食物的摄入,多吃五谷杂粮。 适当多喝水,居家可多喝粥或汤(注意不要太咸),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室内外合理温差。高血压患者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和对血压的调控能力差,血压易波动。所以,室内温度宜保持在20-25℃左右,经常通风换气,骤冷和大风低温时尽量减少外出。 如果患者的面部或四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说话困难,或者突然有眩晕感,头痛难忍,而且由间断性的变为持续性的,或伴有恶心呕吐,这些就是引起脑出血或脑血栓的早期信号,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平卧,尽快拨打10急救电话。 在刚发病的急性期内尽量不要搬动患者,否则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务必保持电话畅通,并派人在标志明显的地点引导救护人员到来。
问:究竟哪些人必须吃阿司匹林呢? 答: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新发或复发患者(如心梗、脑梗或外周动脉疾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可引起相关疾病乃至死亡,这些病人应当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即防止疾病的进展和事件发生)。 当然,针对这些疾病的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增加体育活动、调节饮食、以及应用药物疗法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等。 问:那么,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吃阿司匹林?健康人需要吃阿司匹林当做保健药,预防血栓吗? 答:以下患者应当禁用阿司匹林: 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或其他活动性出血时; 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或其他出血倾向者; 溃疡病或腐蚀性胃炎;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该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 痛风患者,阿司匹林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 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和加重出血倾向、高血压未良好控制时、肾功能衰竭时。 健康人不需要吃阿司匹林当作保健药,不一定能预防血栓,反而会有增加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