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概括了古人养生的至高境界。在养生上,我们应当努力挖掘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盲目地学习西方,只能是越学路子越窄。 基于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我提出“宜淡、宜宽、宜动、宜静、宜通”等五个养生理念,简称为“养生五宜”。如能以此养生,则可保有病易愈,无病强身。 宜淡养生讲究清淡。其一,饮食宜清淡,不要吃太多的肥甘厚腻。过食肥厚油腻的食物,易生热、生湿、生痰,从而化生百病。其二,欲念宜清淡。人应当淡泊名利,以使内心清静,心静则内火少,内火少则热病不生。饮食清淡,可减少食火;欲念清淡,可减少心火。食火与心火不生,则病无从来。 宜宽 养生要心宽。所谓心宽能容,心静则安。人若能做到宽容待人,心宽对事,可以减少许多烦恼。《黄帝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见,养生当以心宽为第一要务。不为外物所动则心宽,心宽则五脏六腑皆安,五脏六腑皆安则身康体健矣。 宜动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目的是促进气血循环。中医认为:“气血流动,则百病不生。”但是,运动也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养生运动不可过量,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并且要养成有序运动。动太多或不按时而动的话,会消耗身体的气血。此外,阳气不足或服补阳药的患者也不建议剧烈运动,以免耗伤太多阳气,不利于疾病康复。 宜静“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不适宜剧烈运动的人,可以静养。静养,就是养心、养脑。古人说:“静炼精气神,养生在养心。”养心之法,静坐最宜。通过静坐,可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静坐的方法非常简单:端坐,头颈正直,下颔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口,舌抵上腭,两手交叉放于腹部,排除杂念,缓慢腹式深呼吸,意守丹田,徐徐静养。每天随时都可进行,慢性病患者建议每天静坐2次,每次半小时,以养正气。 宜通宜通不仅是以上四宜的总结,也是以上四宜的效果。首先,气血宜通。气血调和,通则不痛;气血壅滞,痛则不通。气血通畅是身体健康的第一保障。其次,二便宜通。饮食入胃,经过运化,精气上行,浊气下行,糟粕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黄帝内经》说:“六腑以通为用”,道家认为:“若要不死,肠中无屎”,都体现了“通”的重要性。养生之道,既是防病之道,也是治病之道。懂得养生,何患生病?反之,即便生病,也应当从养生开始。世人都相信医生能治病,岂不知,真正能治病的不是医生,也不是药物,而是我们自己。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房静远 刘文忠 李兆申 杜亦奇 纪小龙戈之铮 李延青 姒健敏 吕农华 吴开春 陈萦晅 萧树东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全文如下。一、流行病学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这也反映了H.pylori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所需的演变过程。其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不大。3.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H.pylori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大不相同;此差异不但与各地区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关,也与感染的H.pylori毒力基因差异、环境因素不同和遗传背景差异有关。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胃癌低发区。4.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内镜下肉眼观察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11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8907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表明,在各型慢性胃炎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59.3%),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49.4%),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高达23.2%(但多为轻度)。胃窦的H.pylori阳性率为33.5%,胃体为23.0%;胃窦病理提示萎缩者占35.1%,高于内镜提示萎缩的比例(23.2%);伴肠化者占32.0%,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与异型增生(dysplasia)同义,详见附录部分]占10.6%。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内镜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内镜部分1.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是指内镜下肉眼或特殊成像方法所见的黏膜炎性变化,需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作出最终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而内镜下判断的萎缩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2.内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即旧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如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出血、黏膜皱襞粗大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可依次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由于多数慢性胃炎的基础病变都是炎性反应(充血渗出)或萎缩,因此,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合理的,也有利于与病理诊断的统一。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而其中糜烂性胃炎有2种类型,即平坦型和隆起型,前者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小从针尖样到最大径数厘米不等;后者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最大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4.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5.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与病因、病理有关,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者等。6.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内镜下较难做出慢性胃炎各种病变的轻、中、重度分级,主要是因现有内镜分类存在人为主观因素或过于繁琐等缺点,合理而实用的分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7.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内镜下胃炎病理分类有一定帮助。放大胃镜结合染色,能清楚地显示胃黏膜微小结构,对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早期发现上皮内瘤变和肠化具有参考价值。目前亚甲基蓝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对肠化和上皮内瘤变仍保持了较高的准确率。苏木精、靛胭脂染色也显示了对于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作用。8.内镜电子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以实时观察胃黏膜的细微结构,对于慢性胃炎以及肠化和上皮内瘤变与活组织检查诊断一致率较高。电子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对于慢性胃炎以及胃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其具体表现特征及分型尚无完全统一的标准。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光学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技术对胃黏膜的观察可达到细胞水平,能够实时辨认胃小凹、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等细微结构变化,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和组织学变化分级(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光学活检可选择性对可疑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有助于提高活检取材的准确性。9.活检应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取2块或更多。内镜医师应向病理医师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等资料。有条件时,活检可在色素或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引导下进行。活检重点部位应位于胃窦、胃角、胃体小弯侧及可疑病灶处。三、病理组织学1.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反应称为胃炎。以急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急性胃炎,以慢性炎性细胞(单个核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慢性胃炎。当胃黏膜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同时见到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时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或慢性胃炎伴活动。胃肠道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存在着生理性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浆细胞),常规镜检时,免疫细胞与慢性炎性细胞目前在病理组织学上难以区分。病理学家建议基于实际工作的可行性,将高倍镜下平均每个腺管仅一个单个核细胞浸润者不作为“病理性”胃黏膜对待(超过此值则可视为病理性)。2.为准确判断并达到高度的可重复性,胃黏膜活检标本的基本要求为:活检取材块数和部位由内镜医师根据需要决定;活检组织取出后尽快固定,包埋应注意方向性。3.慢性胃炎观察内容包括5项组织学变化和4个分级。5项组织学变化包括H.pylori感染、慢性炎性反应(单个核细胞浸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固有腺体减少)、肠化(肠上皮化生)。4个分级包括0提示无,+提示轻度,++提示中度,+++提示重度。参见附录的 “直观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四、螺杆菌属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螺杆菌属细菌目前已有近40种,新的细菌还在不断发现中。H.pylori或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感染会引起慢性胃炎。1.H.pylori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ylori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关系符合Koch提出的确定病原体为疾病病因的4项基本法则(Koch's postulates):80%~9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H.pylori感染,而5%~20%的H.pylori阴性率则反映了慢性胃炎病因的多样性;H.pylori相关性胃炎患者H.pylori的胃内分布与炎性反应一致;根除H.pylori可使胃黏膜炎性反应消退,一般中性粒细胞消退较快,淋巴细胞、浆细胞消退需较长时间;志愿者和动物模型已证实H.pylori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在结节状胃炎(nodular gastritis)中,H.pylori的感染率最高,可接近100%。该型胃炎多见于年轻女性,胃黏膜病理组织则以大量淋巴滤泡为主。2.H.pylori感染几乎都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性反应,长期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宿主、环境和H.pylori因素的协同作用决定了H.pylori感染后相关性胃炎的类型和发展。H.pylori感染几乎都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性反应;胃黏膜活动性炎性反应的存在高度提示H.pylori感染。长期H.pylori感染所致的炎性反应、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H.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有2种常见类型:全胃炎胃窦为主胃炎和全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前者胃酸分泌增加,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性增加;后者胃酸分泌减少,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宿主(如白细胞介素-1B等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环境(吸烟、高盐饮食等)和H.pylori因素(毒力基因)的协同作用决定了H.pylori感染相关性胃炎的类型以及萎缩和肠化的发生和发展。3.根除H.pylori可使部分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多数H.pylori相关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就其症状而言可归属于广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范畴。因此,根除H.pylori是否可消除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症状可基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结果。Meta分析表明,根除H.pylori可使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改善,是消除或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治疗方案中最经济有效的策略。研究表明,治疗前胃黏膜炎性反应和活动性程度高或以上腹疼痛为主者,根除H.pylori后症状改善更显著。4.根除H.pylori可消除H.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活动性,使慢性炎性反应程度减轻,防止胃黏膜萎缩和肠化进一步发展;可使部分患者的萎缩得到逆转。大量研究证实,根除H.pylori可使慢性胃炎胃黏膜组织学发生改变,包括消除活动性,减轻慢性炎性反应的程度。Meta分析表明,根除H.pylori可使部分患者的胃黏膜萎缩得到逆转,但肠化似乎难以逆转。一些因素可影响萎缩、肠化逆转的判断,如活检部位差异、随访时间的长短、H.pylori感染胃黏膜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造成的萎缩假象等。萎缩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如超过该点就难以逆转。多数研究表明,根除H.pylori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的进一步发展。5.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亦可引起慢性胃炎。在慢性胃炎患者中,海尔曼螺杆菌的感染率约为0.15%~0.20%。与H.pylori感染相比,海尔曼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炎性反应程度较轻,根除海尔曼螺杆菌也可使胃黏膜炎性反应消退。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也可引起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五、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1.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且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上腹痛、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临床表现和精神心理状态上无显著差异。有学者发现8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炎,且51%合并H.pylori感染。该数据在不同地区因H.pylori感染率而异。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同时存在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道动力障碍,尤其在一些老年患者,其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和胃肠动力障碍尤为突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50%~70%的老年人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内镜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的患者症状无特异性,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和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2.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鉴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即使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而且缺乏特异性体征,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做出慢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详见本文前述的“内镜部分”和“病理组织学部分”的相关内容)。3.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力求明确病因,建议常规检测H.pylori。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建议作为慢性胃炎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在慢性胃炎中,胃体萎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显著升高,胃蛋白酶原Ⅰ或胃蛋白酶原Ⅰ和Ⅱ的比值降低;胃窦萎缩者,前者降低,后者正常;全胃萎缩者则两者均降低。因此,血清胃泌素G17以及胃蛋白酶原Ⅰ和Ⅱ的检测有助于判断胃黏膜有无萎缩和萎缩的部位。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ylori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怀疑自身免疫所致者建议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以及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等。4.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症状的处理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同。无症状、H.pylori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需特殊治疗;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严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5.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炎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消化不良症状者,推荐根除H.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炎是否均需根除H.pylori尚缺乏统一意见。国内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推荐对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根除H.pylori。前已述及,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其症状应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根除治疗可使H.pylori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得到长期缓解。根除H.pylori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对改善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也具有费用疗效比优势。6.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抑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胃酸和胃蛋白酶在胃黏膜糜烂(尤其是平坦糜烂)、反酸和上腹痛等症状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抗酸或抑酸治疗对愈合糜烂和消除上述症状有效。抗酸剂作用短暂;包括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等在内的PPI抑酸作用强而持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某些患者选择适度抑酸治疗可能更经济且不良反应较少。7.根据患者症状可选用促动力药、消化酶制剂等。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可用促动力药,而伴胆汁反流者则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具有明显的进食相关的腹胀、纳差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考虑应用消化酶制剂。胆汁反流也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后者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作用,产生炎性反应、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上腹饱胀或恶心、呕吐的发生可能与胃排空迟缓相关,胃动力异常是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因素。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盐酸伊托必利和多潘立酮等可改善上述症状,并可防止或减少胆汁反流。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替普瑞酮、吉法酯、瑞巴派特、依卡倍特等可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但对症状改善作用尚有争议。而有结合胆酸作用的铝碳酸镁制剂,可增强胃黏膜屏障并可结合胆酸,从而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的胃黏膜损害。在排除了胃排空迟缓引起的饱胀、胃出口梗阻、胃黏膜屏障减弱或胃酸过多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如合并有消化性溃疡和较重糜烂者)情况下,可针对进食相关的腹胀、纳差等消化不良症状而应用消化酶制剂(如复方阿嗪米特、米曲菌胰酶、各种胰酶制剂等)缓解相应症状。8.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可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精神心理因素与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相关,睡眠障碍或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常规治疗无效和疗效差者,可考虑进行精神心理治疗。9.中医中药可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六、慢性胃炎的转归、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访与癌变预防1.慢性胃炎的转归包括逆转、持续稳定和病变加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数稳定,但中重度者不加任何干预则可能进一步发展。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较稳定,特别是不伴有H.pylori持续感染者。某些患者随着年龄增加,因衰老而出现萎缩等组织病理学改变,更新的观点认为无论年龄,持续H.pylori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反复或持续H.pylori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均为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的潜在因素。水土中含过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吸烟、长期饮酒,缺乏新鲜蔬菜与水果及所含的必要营养素,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食品等快餐食物,过多摄入食盐,有胃癌家族史,均可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或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增加癌变可能。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合并肠化,少数出现上皮内瘤变,经历长期的演变,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胃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部分可逆转而较少恶变为胃癌。2.H.pylori相关性胃窦炎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多灶萎缩者易发生胃溃疡。部分H.pylori相关性胃炎(<20%)可发生消化性溃疡:以胃窦炎性反应为主者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而多灶萎缩者易发生胃溃疡。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3.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或上皮内瘤变者,要定期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随访。一般认为,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癌变率。为了既减少胃癌的发生,又方便患者且符合医药经济学要求,活检有中至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的慢性萎缩性胃炎1年左右随访1次,不伴有肠化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酌情内镜和病理随访。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证明此标本并非来自于癌旁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6个月左右随访1次;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须立即确认,证实后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为了便于对病灶监测、随访,有条件时可考虑进行胃黏膜定标活检(mucosa target biopsy,MTB)。该技术采用胃黏膜定标活检钳和定标液对活检部位进行标记定位,同时取材活检,可对可疑病变进行准确定位和长期随访复查。糜烂性胃炎建议的定标部位为病灶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标部位为胃窦小弯、胃窦大弯、胃角、胃体小弯、胃体大弯及病灶处。但需指出的是,萎缩病灶本身就呈“灶状分布”,原定标部位变化不等于未定标部位变化。不能简单拘泥于与上次活检部位的一致性而忽视了新发病灶的活检。目前认为萎缩或肠化的范围(见本共识意见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中OLGA分级分期系统内容)是判断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这是定标活检所不能反映的。4.根除H.pylori可能减缓癌变进程和降低胃癌发生率,但最佳的干预时间为胃癌前病变(包括萎缩、肠化和上皮内瘤变)发生前。较多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有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作用。根除H.pylori可以明显减缓癌前病变的进展,并有可能减少胃癌发生的危险。新近发表的一项根除H.pylori后随访14.7年的研究报告称,H.pylori根除治疗组(1130例)和安慰剂组(1128例)的胃癌发生率分别是3.0%和4.6%。根除H.pylori对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将来的癌变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根除H.pylori对于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学的好转有利。某些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以及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度。对于部分体内低叶酸水平者,适量补充叶酸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状态而减少胃癌的发生。七、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H.pylori毒力基因在其感染后不同临床结局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分析。H.pylori感染有不同临床结局,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一般认为,其感染结局的多样性是H.pylori、宿主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H.pylori因素主要指其携带的毒力或毒力相关基因,如cagA、vacA、cagA致病岛基因、iceA、babA2等,但感染携带这些基因的H.pylori与其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尚存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澄清。2.H.pylori感染在淋巴细胞性胃炎、Ménétrier病、自身免疫性胃炎或Russell小体胃炎(Russell body gastritis)的发病中可能起作用。(1)淋巴细胞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较少见,病因尚不清楚。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上皮内有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一项较大样本(51例)的多中心研究表明,H.pylori阳性的淋巴细胞性胃炎在根除H.pylori后绝大多数(95.8%)患者的胃炎得到显著改善,而服用奥美拉唑或安慰剂的对照组仅53.8%得到改善,未改善者在根除H.pylori后均得到改善。提示H.pylori阳性的淋巴细胞性胃炎根除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2)Ménétrier病:以胃体底巨大黏膜皱襞和低蛋白血症为特征,其病因尚不清楚。已有若干H.pylori阳性Ménétrier病在根除H.pylori后得到缓解或痊愈的报道。目前已将检测和根除H.pylori作为Ménétrier病处理的策略之一。(3)自身免疫性胃炎:是发生在自身免疫基础上以胃体黏膜炎性反应和萎缩为病理特征的胃炎。在遗传易感个体,H.pylori感染可激活胃CD4+Th1淋巴细胞,后者可交叉识别蛋白和壁细胞H+K+ -ATP酶共享的表位(epitope),即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参与胃自身免疫。H.pylori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早期阶段起作用;发生萎缩前,根除H.pylori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治愈自身免疫性胃炎。(4)Russell小体胃炎是一种罕见的以胃黏膜中胞质富含Russell小体(PAS染色阳性)的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胃炎。该型胃炎可并发胃溃疡,组织学上需与印戒细胞癌和MALT淋巴瘤鉴别。根除H.pylori可使多数Russell小体胃炎好转。3.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与胃癌的预防问题需要继续研究。虽然某些报道认为COX2抑制剂有一定降低胃癌发生的作用,但鉴于存在诱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不主张在一般人群中应用。4.关于国际上部分专家提出的有关慢性胃炎的OLGA分级分期系统,是否适合我国应用尚待研究。2005年,国际萎缩研究小组提出了如下不同于新悉尼胃炎系统的胃黏膜炎性反应和萎缩程度的分期标准,此后国际工作小组总结成为OLGA分级分期评估系统。该系统不同于新悉尼胃炎分类系统,而旨在将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临床表现和癌变危险联系起来分析。但其是否适合于目前我国的临床工作,尚待研究。
慢性胃炎从浊毒论治刘启泉(河北省中医院)摘要:从浊毒理论出发认识慢性胃炎成为学界的一种新思路。浊毒相关为害是慢性胃炎的主病机,临床上应用化浊解毒法不仅能改善症状,还可使萎缩的腺体恢复,“截断”病势、“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关键词:慢性胃炎;浊毒;证治;中医药Chronic Gastriti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Based on the Turbid-toxin Theory LI Qi-quan, LI Dian-gui, ZHANG Wan, WANG Zhi-kun, ZHANG Xiao-li (1 Hebei Provincial TCM Hospital,Hebei 050011;2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To understand Chronic gastrit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urbid toxin is a new thinking train in medical circles. Chronic gastritis’s main pathogenesis is turbid toxin,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and gastric mucosal pathologic were both improved by using therapeutic method of transforming turbidity and detoxification.Key words:Chronic Gastritis;Turbid toxin;Syndrome and Therapeutic Principles;Chinese Medicine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或萎缩性病变。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Correa提出的从正常胃粘膜到浅表性胃炎再到萎缩性胃炎,直至发生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最后出现肠型胃癌的模式,是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1】。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反复,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时癌变危险性增加。现代医学迄今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中医药复方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理和个体化用药,使中医治愈CAG 成为可能。但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其病机复杂、疗程长,经常出现湿热与阴虚、血瘀与血虚、气虚与气逆、气阴两虚与毒邪盘踞等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复杂情况,造成治疗上攻补两难,清温皆悖的复杂局面。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我们发现浊毒相关为害是慢性胃炎的主病机,临床上应用化浊解毒法不仅能改善症状,还可使萎缩的腺体恢复,“截断”病势、“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2-3】。1 浊毒的概念1.1 浊的概念浊在《说文解字》中指河流;《汉书·卷七十七》中“浊”指 “肮脏。“浊”在《辞海》中释义有三:浑浊,与“清”相对;混乱;星名。可以看出,“浊”多理解为浑浊、混乱之意【4】。“浊”在中医学《内经》中早有记载;张仲景提出了浊邪的性质,指水湿之邪,浊与湿相同“清邪居上,浊邪居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朱丹溪指出“胃中浊气下流为赤白浊。赤浊属血,白浊属气”(《丹溪心法·卷三·赤白浊六十四》)。叶天士认为浊邪的致病特点为害清,“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在历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并未涉及浊邪一词,只在述及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时才提到“浊”字:“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5】 浊与湿同源、同类,湿乃浊之源,浊乃湿之甚,浊为湿之重。湿轻浊重、积湿成浊;水湿遇毒发生浊化,浊化之邪较湿更加稠厚浓重、胶结秽浊、更难祛除。浊既是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具有胶结、黏滞、重浊、稠厚、浑秽的特性【6】。1.2 毒的概念 《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害人之草。”最初指毒草,后来引申为祸患、祸害。《辞源》载“毒”的本义有三:恶也,寒也;痛也,苦也;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毒在中医学中亦有多种概念:(1)泛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偏性和峻烈之性;(2)发病之因【7】,包括非时之气;(3)指病证,如:疮毒、痈毒、湿毒、暑毒、阴毒、痰毒、温毒等;如《温病条辨》曰:“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4)指病机【8】,黄氏【9】认为毒是六淫邪盛所致,毒是病机的主体,而寒、湿、热等为毒的属性;(5)指治法,如以毒攻毒等。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气、血、津液运化失常,致水、湿、浊、瘀等病理产物不断积聚、凝结产生具有毒害作用的病理产物,内损脏腑皆可称其为毒。毒与热同类,热乃毒之渐,毒乃热之极。毒与浊常兼夹为害。因此,浊毒成为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1.3 浊毒的涵义与概念关于浊或毒致病的学说,古代文献中已有论述,而浊毒致病则论之甚少。随着现在疾病谱的变化、病人体质的变化、患病后治疗干预措施的变化,浊毒这一致病因素凸显重要,浊毒相干为害致病趋势日增。浊毒致病常导致机体内部失调,发生脏腑组织器官等机能、代谢、形态结构上的变化。浊与毒互为一体,胶结致病,成为一个综合的致病因素。浊毒可由外而中,亦可因其他病理产物而化生。浊毒作为致病因素,可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亦可为致病诱因,称浊毒诱邪。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2 慢性胃炎的主病机是浊毒相关为害 浊、毒的病机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浊邪致病多粘滞难解,污秽不清,病程较长,疗程较长,难有速效。浊邪易阻遏气机,易伤阳气,易伤脾胃,易兼夹为病(易兼夹毒邪)。浊邪胶着粘滞之性又决定了其蕴于阴血之中则极易化热酿致毒邪,并常相挟为患。毒邪易伤气阴,易于损伤津液,易致肿疡,易入血入络,易致瘀血出血;毒邪易兼夹为病,易使水湿成浊,并易兼夹浊邪。因此临床上常见浊毒相兼为病。慢性胃炎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综合作用的、漫长的、多阶段、复杂的积累过程,在临床中常循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浊毒、络瘀、阴伤的发展规律,浊毒相干为害贯穿于慢性胃炎的全过程。浊毒是慢性胃炎发展、演变、反复难愈的主病机。浊毒的致病具有三易、四性的特征:即易耗气伤血、入血入络,易阻碍气机、胶滞难解,易积成形、败坏脏腑;四性则指其:迁延性、难治性、顽固性、内损性。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胃部,导致胃部细胞、组织的浊化,即病理损害过程;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机能失常,乃至机能衰竭。浊毒粘滞致使胃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荣养,腺体萎缩久久不愈,终则发生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可见,浊毒之邪粘滞不解,盘踞成积是慢性胃炎病程长、反复难愈的关键所在;亦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形成的“启动因子”。3 慢性胃炎的浊毒表现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常缺乏特异性。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慢性胃炎前期浊毒阻遏气机,至胃失和降,多以实证为主,常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疾病后期浊毒伤阴损络,可见虚实夹杂,常见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花剥,脉细或数或无力等,或见背痛、背冷,或肢体冷、腹皮凉等浊毒伤阳之象。腹诊可见浊毒蕴结于中焦至络脉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荣养,出现腹部板结、分层,条索等。此外,胃镜像中胃内滞留液较多,粘液糊混浊、粘膜糜烂、充血水肿,或见有胆汁返流,或有小丘疹样隆起,或见胃粘膜粗糙等,亦与浊毒密切相关。4 慢性胃炎从浊毒论治4.1 基本治法及方药 针对慢性胃炎浊毒相干为害这一主病机,慢性胃炎的基本治法为化浊解毒。其基本方为:砂仁15g、石菖蒲20g、茵陈12g、罗勒15g、黄连6g、公英20g、冬凌草12g、香附20g、枳实15g、白芍20g、元胡15g、郁金12g、茯苓15g、三七粉(冲)2g。4.2 分层用药 浊毒致病具有难治性、顽固性的特点,若徒解其毒则浊难祛,徒化其浊则毒愈甚。因此分离浊毒,孤立邪势,是治疗的关键。叶天士治疗湿热所采用的“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治疗法则,深得论治之精髓,对于浊毒的治疗亦颇适用。浊邪秽浊、不清,故治以芳香化浊、渗湿化浊、健脾化浊、通腑泄浊、行气降浊等。毒由热生,变由毒起,毒不除,变必生,故治以清热解毒、通络解毒等。浊毒病邪有轻、中、重相对量化的划分,治疗上也要根据浊毒病邪之轻重分而治之。治疗浊毒应根据邪之浅深、病之新久、在气、在血,是否入络成积等情况分层选药。芳香化浊常选用藿香、佩兰、砂仁、蔻仁等芳香之品运脾化浊;渗湿化浊取猪苓、泽泻之淡渗;健脾化浊用茯苓、白术、山药等。治毒按照毒之浅深量邪用药:毒轻者常用板蓝根、连翘、银花、黄连、黄芩等;毒重者可选用全蝎、蜈蚣之属;毒介于轻与重之间者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冬凌草等。在慢性胃炎早期,务必遏止浊毒之势,在理气化湿的同时运用化浊解毒药物,可达气行血畅,浊散毒消,恢复脾升胃降之功能,使胃得阴血润养, 腺体萎缩可复,亦能“截断”病势,防止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发生。对于慢性胃炎伴有胃癌前病变者,化浊解毒法可以斡旋中州,祛邪安正,使脾运复健,胃纳复常,“逆转”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4.3兼夹证的治疗4.3.1 兼气滞证 症见:脘腹痞胀疼痛,两胁胀痛,因情绪变化而加重,或腹胀痛剧,肠鸣走窜不定,矢气频作,大便秘结。治宜化浊解毒、理气和胃,药物可选用基本方加木香、枳壳、川朴、青皮等。4.3.2 兼血瘀证 症见:胃脘胀满,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胸满口干,面色暗滞,舌质紫或紫暗,或由瘀点、瘀斑,脉弦涩。治宜化浊解毒、活血化瘀,药物可选用基本方加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姜黄、丹参等。4.3.3 兼阴虚证 症见:胃脘胀满,灼痛,胃中嘈杂,饥不思食或食少,口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治宜:滋养胃阴,药物可选用基本方加百合、乌药、沙参、麦冬、黄精等。4.3.4 兼气阴两伤证 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治宜化浊解毒、益气养阴,药物可选用基本方加党参、白术、石斛、麦冬等。4.4病下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还遵循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即病下辨证(首先辨病而后辨证)。在临床上慢性胃炎症状轻重与胃镜下黏膜变化、病理特征不成正比,因此明确诊断、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对本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如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者加白英、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石见穿、全蝎、蜈蚣、山甲珠、叶下珠、藤梨根;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加苦参、地榆、仙鹤草、旱莲草、虎杖;伴胃酸缺乏者加乌梅、山萸肉、沙参、麦冬、石斛、生地;伴烧心、反酸加生石膏、生牡蛎、浙贝等。由慢性胃炎到胃癌前病变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多基因改变、多因素参与及多阶段发生的复杂过程。该过程呈现为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浊毒、络瘀、阴伤,而浊毒则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一步按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发展演变的启动因子。针对慢性胃炎的启动因子——浊毒进行治疗,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截断”病势,阻断由萎缩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再到胃癌的演变,还可恢复腺体萎缩,“逆转”已经发生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抓住了“浊毒”这一主病机,就抓住了慢性胃炎沿着经典途径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因此化浊解毒的治疗原则,是治疗慢性胃炎、逆转胃癌前病变必要的、基本的法则。作者刘启泉简介河北省中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胃肠病研究所 副所长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 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 专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 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中医脾胃病 学科带头人河北省中医重点研究室——溃疡性结肠炎研究室 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分会 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常委河北省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指导老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分会 副主任委员1982年12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中医院,一直从事中医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0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最高研修项目”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并以优秀成绩毕业。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博采众方,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坚持“读经典、做临床”提高悟性,在脾胃病、胃肠病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对于脾胃病的发病与病机演变有独特的见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疑难病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调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在胃,发病因素不外气、血、湿、热、虚五种,主要病机有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而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润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基本的病机。通降是胃腑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为病。故治疗上重在一个“降”字,所谓“降”,就是通过理气,化湿,清热,活血,补虚,使气血调,壅塞通,郁滞消,胃腑和降而能受纳。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长,反复难愈,针对该病病因、病机,制定了一整套独特的治疗体系。根据临床证候分型,治疗中守法守方,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分清阶段,兼夹之有无,具体用药灵活变通,随时调整处方,以求理法方药丝丝入扣。遣方用药应全面考虑,理气不可过用辛燥,以防伤阴;活血通络应兼顾养血,慎用攻破逐瘀之品;清热须防苦寒攻胃;化湿慎用温燥以防助热;养阴当防滋腻碍胃。并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根据HP感染、胃酸缺乏与否等情况病证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依据独特的治疗体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临床观察有效率95.6%。本疗法能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可使萎缩腺体得以恢复,肠化、异型增生得以逆转,临床应用无不良反应发生。 在“一降、二调、三结合”的治疗大法指导下,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治疗胃肠病的专方专药, 如:胃安1-6号、胃康1-6号、肠宁1-6号等。应用专方专药治疗胃痛、胃胀、烧心、反酸、嗳气、腹痛、腹泻、便秘、失眠等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饮誉国内外。 最早提出了“烧心的辨证与治疗”。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等60余篇,编写著作10余部,科研成果8项,分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其中小归芍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及解毒活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均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撰写的专题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名、病机、治疗、调护研究”在核心期刊杂志连载5期,在《中医杂志》发表了“一降、二调、三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在《北京中医》发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等较有影响的论文,深受学术界好评。现有河北省科委在研科研项目2个。河北省卫生厅课题在研项目3个。 技术专长:擅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疣状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结肠炎、胰腺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地址: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89号河北省中医院(050011)门诊地点:河北省中医院2楼2C01室门诊电话: 0311---66792701 办公: 0311---66792800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正确的服药方法也可以减少不良刺激,以发挥更好的药效。1 煎药用具 煎煮用具与药液质量密切相关,史有记载,“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目前,一般认为煎药宜用砂锅、瓦罐,忌用铜、铁、铝锅。其中,砂锅受热均匀,导热和缓且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内所含化学成分起变化,故为首选。有些药物遇到铜、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且此类金属化学性质活跃,极易与中药内所含的鞣质、甙类等成分起化学反应,轻则使药液变色,重则破坏有效成分,甚至产生毒副作用。2 煎药方法(1)煎煮火候 煎药有“武火”“文火”之分。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谓武火,也称急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称文火,也称慢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急火,煎沸后改用慢火。(2)煎煮方法 由于药物的性味功能和治病的要求不同,中药煎煮的时间和方法亦有区别。一般说,煎煮前要用凉水浸泡最少30分钟,根茎、果实浸泡时间更应长些,花、草、叶浸泡时间可略短,这样可使水分逐渐渗入药内,药的有效成分能充分溶解,就可使药物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加水以淹没药面1-2cm为宜。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一般煎药时间为:第一煎30分钟;第二煎20分钟;如有特殊需要第三煎者则以10分钟为宜。需说明的是,煎煮时间要从药液煮沸后开始计时。脾胃虚弱者选用滋补药时宜用文火久煎,对质地坚硬的贝壳类、矿物类药物宜先煎20-60分钟,气香易于挥发的药物宜采用后下,煎5-10分钟即可。另外,煎药不宜频频搅动,一方面会使锅中的温度丧失过多,不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另一方面会使某些药物中的易挥发成分大量挥发,影响药物的疗效。大约10分钟左右翻动一次即可。治胃病临床用药,一般用文火水煎2次,共取汁300mL,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3 服药方法 胃病患者服药均以温服为宜,药液温度在40度左右,以减少冷热对胃肠的直接刺激。服药方法及时间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中草药一般分2次温服。我们推荐的服药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早、晚饭后2小时服药,如9:00、21:00;二是晨起空腹及睡前服药。可根据个人体质、病情及生活规律适当调整服药时间。特殊情况应遵医嘱。 部分患者平素食量很小,甚至饮水稍多都出现饱胀,堵闷等,加之一些中草药煎剂有特殊味道,服药后病人可出现上腹不适、恶心等,对此,建议改为小量多次服药,分3次服用,如9:00、14:00、21:00,并在煎药时加3-5片生姜,多能缓解。对于病情较重者,如癌症或呕吐患者,可调整为每天服药5-6次,如9:00、11:00、14:00、17:00、21:00,减少每次服药量,一天1剂药服完即可。 对于中成药的服用,我们一般主张在饭后半个小时服用,因为饭前服用,容易影响饮食。一般来说胃病患者本来食欲就不好,在饭前吃了几种药之后就吃不下饭,不吃饭营养就跟不上,使疾病更不容易恢复,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在饭后服用中成药,在不影响正常饮食的情况下服药。对于有刺激性的药物更应在餐后服用。4 服药疗程 胃病多病程较长,病机复杂,常见寒热虚实兼夹,其治棘手,绝非二三诊所能奏效。胃病的治疗多疗程较长,且中间易于反复。因此,一定要按疗程服药。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一个“守”字,而不乱更方,药既中病,当守方守法服用,正如近代名医岳美中所云:“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不可因短期疗效不著而改弦易辙。 对于普通的慢性胃炎来说,如浅表性胃炎,用药治疗一般在4-6周,如伴有胆汁反流或出血糜烂等,治疗时间相应较长,一般在6-8周。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服药时间也在6周以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因病情轻重的差异,疗程也有差别,其中溃疡面≤2cm单发的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愈合在6周左右;溃疡面>2cm或多发的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或是复合型溃疡(胃及十二指肠均有溃疡),服药时间应延长至8周。 当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时,即出现了萎缩性胃炎,因其临床表现不规律,缺乏典型症状,故需胃镜乃至活检才能明确诊断。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特别是在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时,服药时间相对较长。目前,大多数的学者认为胃黏膜固有腺体的恢复需要3个月(即3个月为一个疗程),临床一次治疗一般需2-3个疗程(6-9个月)。而对于胃癌术后的患者,则应坚持按需服药。 此外,当病情稳定后,我们建议逐渐减少药量,而不骤停。如慢性胃炎患者,经服药治疗,胃脘不适、嗳气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即可减少服药次数或服药量,巩固治疗2周左右。可将原来1日1剂的中药汤剂,改为2日1剂,可在每天晚上服用1次,而早晨不服;或是服药次数不变,减少药量,每次服用原来药量的一半。有时在恢复过程中,因某些因素的刺激,如饮食不当、情志影响及天气变化等,出现病情的反复,应灵活掌握,适当延长服药时间。
睡眠是在修复白天系统的损耗,有注意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运作。从睡眠中醒过来是一种保护机制,也是健康和生存的必须。对于人来说,睡眠占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可以说睡眠的好坏是生活质量一半的基础。无日夜节奏则会出现体力差、免疫力降低,表现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精神症状,甚至出现其他疾病。如经常熬夜的人就容易患消化性溃疡。拥有足够的睡眠才能享有健康的身体,一般来说,成年人的睡眠在7-8小时为宜,而60-70岁年龄者每天的睡眠时间以6-7小时为宜,7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一般不宜超过6小时,且睡眠时间一定不可以缺少23时-3时这个时间段,因为这个时间是睡眠的最佳时期。临床症状明显的胃病患者,可因胃脘疼痛、堵闷、烧心等症状影响睡眠,加之病情反复不愈,思想压力大,又使失眠加重,而失眠又影响到胃粘膜修复。所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使脏腑气血调和,以利于胃病恢复。胃和则卧自安。另一方面,夜寐不安,也可用视为是胃病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通过调理脾胃达到了改善睡眠的效果。而对于严重失眠的患者,可适量应用镇静药,即大家说的安眠药,不要因为惧怕其依赖性而拒绝服用。俗话说“吃得好不如睡得好”,睡眠质量下降影响全身状况,更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要有一个好的睡眠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注意睡眠的质而不计较量。不同年龄的人对睡眠量的要求是不一样,年龄越小,睡眠量需要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一个人一天并非一定要睡上8个或7个小时,合理的睡眠量应以能解除疲劳,保持精神愉快,能很好地进行一天的工作与学习为标准。 二、注意饮食。睡前不进食,以免入睡后器官仍然维持运作,晚餐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空腹睡觉。临睡前吃点奶制品或喝一杯牛奶有助于睡眠。睡前忌饮酒类,酒虽然能促使人入睡,但会影响睡眠质量。咖啡、茶、可乐饮料及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饮料对人的大脑神经能产生兴奋作用,睡前最好不要饮用。 三、睡前放松。睡前可用热水泡脚,温度在40°C左右,时间在15分钟到半个小时为宜。睡前应避免从事刺激性的工作和娱乐,也不要从事过分紧张的脑力活动。睡前减慢呼吸节奏,令心境平静、容易入睡,静坐、听缓慢音乐可使身体恢复平静。 四、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环境对睡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关灯睡觉,因为生物钟靠外界的光源判断作息时间,不关灯会令生物钟以为尚在白天。睡眠区光线要暗,卧室应用厚的窗帘或百叶窗来隔绝室外的光线。选择舒适、合理的床上用具,对提高睡眠的质量也大有好处。 五、采用合适的睡姿。健康的人睡眠最好不要采用左侧位,因为人的心脏位置偏左;仰卧睡眠时,手也不要置于胸部,以避免压迫心脏而做恶梦。对于健康人来说,睡眠的最好体位应该是右侧位或正平卧位,这样既不会压迫心脏,又可以有利于四肢机体的放松休息。但对于患者来说,睡眠的最佳体位则视病人的病情和疾病类型而定。六、午休。午休可使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放松。它和夜间的睡眠一样,不仅可以消除由于白天工作的紧张,还可以消除烦躁并保持良好的情绪。午睡可以减低生活压力,弥补由于夜间失眠造成的影响,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午休可以帮助夜晚入睡,但不宜超过半小时。
一、因人而异饮牛奶 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牛奶具有补肺养胃、生津润肠之功效,对口渴、便秘、体虚、气血不足、脾胃不和者有益。每100克牛奶所含营养素如下:热量 (54.00千卡) 、蛋白质(3.00克) 、脂肪(3.20克) 、碳水化合物(3.40克) 、维生素A (24.00微克) 、硫胺素(0.03毫克) 、核黄素(0.14毫克) 、尼克酸(0.10毫克) 、维生素C (1.00毫克) 、维生素E (0.21毫克) 、钙(104.00毫克) 、磷(73.00毫克) 、钠(37.20毫克) 、镁(11.00毫克) 、铁(0.30毫克) 、锌(0.42毫克) 、硒(1.94微克) 、铜(0.02毫克) 、锰(0.03毫克) 、钾(109.00毫克) 、胆固醇(15.00毫克) 。 虽然牛奶的营养价值如此之高,但对于脾胃病人来说饮用牛奶也是要因人而异的。一般人群均可饮用牛奶,但是脾胃病患者要慎食。 1返流性食管炎患者:牛奶能够降低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加重食管炎。 2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患者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为肠道肌肉运动功能和肠道粘膜分泌粘液对刺激的生理反应失常,而无任何肠道结构上的病损。主要与精神因素、食物过敏有关,其中包括对牛奶及其制品的过敏。 3胃切除手术后的患者:病人体内的乳酸酶受到影响而减少,胃切除手术后,由于手术后残留下来的胃囊很小,含乳糖的牛奶会迅速地涌入小肠,使原来已不足或缺乏的乳糖酶,更加不足或缺乏。饮奶后,乳糖不能分解就会在体内发酵,产生水、乳酸及大量二氧化碳,使病人腹胀。 4乳糖不耐受者:有些脾胃病患者的体内严重缺乏乳糖酶,因而使摄入人体内的牛奶中的乳糖无法转化为半乳糖和葡萄糖供小肠吸收利用,而是直接进入大肠,这使肠腔渗透压升高,大肠粘膜吸入大量水分,乳糖在肠内经细菌发酵可产生乳酸,使肠道PH值下降到6以下,从而刺激大肠,造成腹胀、腹痛、排气和腹泻等症状。脾胃病兼乳糖不耐症患者服用牛奶要控制好用量,一般200毫升之内没问题,但也有一些人少量摄入就引起胃胀和腹泻。 二、适量喝豆浆 豆浆由黄豆加工而成.黄豆含有丰富的优良蛋白质,被人们称为“植物肉”,100克黄豆相当于200多克猪瘦肉、300克鸡蛋或1200克牛奶。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磷脂,还含有维生素B1、B2,烟酸,铁、钙等矿物质。豆浆能够补虚,清热,化痰,通淋,降血压,利大肠,适合于各种人群。但是脾胃病患者喝豆浆要适量。 豆类所含的低聚糖如水苏糖和棉子糖,虽然不能被消化酶分解而消化吸收,但可被肠道细菌发酵,能分解产生一些小分子的气体,进而引起嗝气、肠鸣、腹胀、腹痛等症状。豆浆中的胰岛蛋白抑制素不利于胃病病人,且高含量的嘌呤会促使胃液分泌,引起肠胃胀气等症状。所以脾胃病患者应适量饮豆浆,喝了不舒服的患者应少喝或不喝。
脾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中药代茶饮来起到调护作用,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不同的代茶饮方。(1)陈佛麦芽饮陈皮10克,佛手10克,生麦芽20克,加适量清水煮沸后去渣。每日1剂,代茶饮。用于肝气犯胃、气滞胃痛,症见胃部胀痛,连及两胁,嗳气可缓者。(2)枇杷芦根饮枇杷叶10克,鲜芦根10克,陈皮6克,桑叶10克。将枇杷叶用刷子去毛,洗净,烘干;鲜芦根切成片。将上四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20~30分钟即成。代茶饮,温服。用于气郁化热,症见胃脘胀痛,口干口苦者。(3)连菊饮黄连6克,菊花9克,冰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用于胃火偏盛所致的胃痛、口臭、口中异味等。(4)决明子饮炒决明子10~15克,以白开水冲泡15分钟,饮用时药香四溢。颜色亦会逐渐变深似咖啡状,冲泡几次后颜色变淡时弃去。具有清火润肠通便之效。用于肝胃郁热,大便不通者。(5)藿香叶9克,佩兰叶10克,石菖蒲3克,陈皮6克。用热水浸泡代茶饮。用于湿热中阻,湿邪偏重,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不欲食者。(6)鲜芦根10克,鲜茅根10克,鲜桑叶9克,鲜竹茹12克,鲜薄荷叶9克,鲜金银花9克,陈皮9克熬水喝。用于湿热中阻,热邪偏重,症见胃脘闷痛灼热,口干口渴,小便色黄者。(6)内金饮鸡内金3克、莱菔子6克,炒黄研末,温开水调服,代茶饮。用于饮食积滞,症见胃痛腹胀,厌食拒按者。(7)麦杞饮麦冬10克,枸杞10克,玫瑰花6克,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每天1次。具有养阴益胃之功效,用于胃阴不足,症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者。(8)西洋参饮西洋参片3~6克,开水冲泡,加盖5分钟即可饮用。西洋参药性寒,具有益气养阴之效,用于脾胃虚弱,气阴不足,症见倦怠纳少,口干欲饮者。
脾胃病患者在饮食上应多加注意,以下几种食疗粥有很好的调护作用。(1)山药莲子粥将莲子20克浸泡一晚,再与山药50克,薏苡仁30克及大米适量共煮粥。适用于脾胃虚弱,症见胃胀、不欲饮食、乏力者。(2)橘皮粥橘皮15~20克(鲜橘皮30克),粳米50~100克。洗净橘皮,煎取汁,去渣,与粳米同煮粥。或将橘皮晒干,研为细末,每次用3~5克调入已煮沸的稀粥中,再煮成粥食。适用于肝气犯胃者,症见胃脘部胀痛,嗳气打嗝,遇情志不畅时加重。(3)鲜芦根粥新鲜芦根100克、青皮5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将芦根洗净后,切成一厘米长的细段,与青皮同放入锅内,加适量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改文火煎20分钟。捞出药渣,加入洗净的粳米,煮至粳米开花。端锅前5分钟,放入生姜,一日分2次温服。适用于胃火盛者。(4)山药百合大枣粥将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适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适合胃病中医辨证属胃阴不足者,症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心烦不眠等。(5)佛手柑粥佛手柑20克煎汤去渣,粳米100克,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后加冰糖稍煮即可。每日服2次。用于胃病气痛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者。(6)砂仁粥粳米60克,砂仁细末5克。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好后调入砂仁末,再煮沸1~2开后即可。早晚分服。用于虚寒胃痛、胀满、呕吐者。(7)萝卜粳米粥鲜萝卜汁100毫升,粳米100克。萝卜洗净捣烂 ,取汁100毫升,同粳米一块加水500毫升,煮为稀粥。早晚分服。用于胃气壅盛,症见胃脘部胀痛,嗳气打嗝,食后明显者。(8)枸杞玉竹粥用山药90克、枸杞15克、玉竹20克与大米适量煮粥;上腹胀满者,可在粥快熟时,加玫瑰花5克,稍煮片刻食用。用于胃阴不足,症见进食无味,口干咽燥,手脚心热者。
胃病饮食禁忌有以下几点:(1)慎用生冷、辛辣、油腻、粘滞及刺激食品许多胃病患者因食用煎炸食品,如油条,麻花,炸丸子等,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胃出血。胃病患者本来胃黏膜就充血水肿,如果吃辛辣刺激食物会增加胃酸的分泌,更容易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对于生冷的食物,特别是刚从冰箱、冰柜中取出来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食入后可导致胃痉挛、胃内黏膜血管收缩,不利于炎症的消退。粘性大的食品,如年糕、粽子、元宵等,不易咀嚼,不易消化,食后易停滞胃中,极易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胃痛、胃堵、不欲饮食等症。在此,特别提出馒头片(或烤或油煎)的问题,很多人认为“馒头片养胃”,其实不然,馒头片干硬、多渣,咀嚼不充分,会直接损伤食管或胃黏膜,加重临床症状。(2)尽量少吃坚硬干果类食品花生、瓜子等干果,如咀嚼不充分,这些食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影响治疗效果及疾病的恢复。花生富含优质的蛋白质和脂肪及多种微量营养素,不少胃病病人通过吃花生米来养胃,往往适得其反。一些胃病患者,尤其是胃溃疡、胃酸过多的患者,之所以吃了生花生之后,感觉胃里舒服,是因为生花生在胃里与胃酸发生反应,中和了胃部的酸性环境,使得一些症状得到了改善。事实上,这与吃饼干等食物的作用是一样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胃酸的刺激。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吃了生花生还可能使胃病加重。因为吃生花生时没有充分嚼烂,由此形成带棱角的花生硬块进入胃里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从而加重病情。另外,也有些人不适合吃花生。除了对花生过敏的人外,有肠炎、腹泻、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疾病的病人都不宜经常食用花生。因为花生不但高热量、高蛋白,还是一种高脂肪的食物,过多吃花生会使病情加重。(3)少食熏制和腌制食品据检测熏制食品中含有3,4-苯并芘,它有致胃癌和呼吸道癌的作用,而且熏制的时间越长,含量就越高,致癌性就越强。动物试验也已证实高浓度含盐与致癌物质合用有明显增强致胃癌作用。研究发现一般腌制食物用的粗盐中含有硝酸盐,盐腌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二者在细菌等作用下均可转变成亚硝胺类,而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已被证实。我国近几年一些城市广泛采用冷藏食物,明显减少了盐腌食物的摄入,胃癌发病率逐步下降。(4)慎吃豆制品很多人都知道食用过多的豆类会使人排气增多,这是由于豆类含有较多的低聚糖,低聚糖经肠道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气体,故能加重胃胀、打嗝等临床症状。此外,豆类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这些物质不易吸收,容易损伤胃黏膜,且豆类中含有较高的嘌呤,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因此胃酸过多者不宜食用。由此可见,胃病患者食用豆制品还是谨慎为好。当然,在生活中,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都有特异性,所以摄取的食物应该依据个人的不同而加以适当的调整,有些食物如果有吃了以后感觉胃里不舒服,可以记录下来,以后少吃或不吃。 (5)戒烟、戒酒,忌饮浓茶、咖啡、碳酸饮品吸烟除了会引发支气管病、心脏病、肝病等疾病外,还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合成一旦减少,胃黏膜的保护因素也随之减少,这样会给胃黏膜的修复增加困难。烟中含有尼古丁,随吞咽进入到胃,会刺激胃黏膜,可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缩和痉挛,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起到破坏胃黏膜的作用。尼古丁还可刺激迷走神经,破坏正常的胃肠活动,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松弛、胆囊收缩,使胆汁容易反流入胃而损伤胃黏膜。烟草中除含有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外,还含有二级胺、二乙胺等胺类物。这些物质在体内可以合成致癌的重要物质,对许多种癌症有明显的诱发作用。加之吸烟又能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所以吸烟对胃癌的发生也有较为明显的诱发作用。酒对胃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长期引用烈性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病的发生,甚至发生出血。酒精既可破坏胃内的正常生理环境,使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也会造成人体全身抵抗力下降。酒的浓度越高,对胃的损害也越大。连续饮酒比间断饮酒的危害大。胃病患者胃黏膜变薄,血管显露,对酒的刺激更加敏感。而且酒精还是一些致癌物的良好溶剂,能促进某些致癌物的吸收。酒精进入体内,可导致某些致癌物质的活化。长期大量饮酒,损伤了胃黏膜,可致胃酸缺乏,细菌得以繁殖,促进了致癌物亚硝胺类的合成。此外酒精还会抑制人体免疫功能,造成对肿瘤的监督功能下降。所以胃病患者应戒酒。另外,诸如浓茶,咖啡、碳酸饮料也应忌服。茶叶泡得过久、过浓后,其中鞣酸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恶心,胃胀。但对于一些喝茶爱好者,可喝少量的淡茶。燥热体质的人,应喝凉性茶,虚寒体质者,应喝温性茶。老年人一般适合饮用红茶及普洱茶。咖啡中含有咖啡因会过度促进胃液的分泌,引起胃酸分泌过多,促使胃黏膜充血,给胃带来不好的影响。咖啡接触空气时,会发生氧化,变为不饱和脂肪酸,它可以进一步加重胃酸的分泌。所以胃病患者不应喝咖啡。尤其是有胃溃疡或有烧心症状的人更不能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避免加重病情。碳酸饮料一进入胃就会发泡,给胃壁以强烈的刺激,促使胃液分泌。而且碳酸饮料常常在空腹的时候饮用,因为分泌的胃液没有食物可以消化,就会直接刺激胃壁,更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病,如果有溃疡,就会使之进一步恶化。(6)不能蹲着吃饭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不少人有蹲着吃饭的习惯。蹲着吃饭,腹部受到挤压,除胃肠不能正常蠕动外,还会使胃肠中气体不能上下畅通,造成上腹部胀满,还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进餐时,胃的蠕动量和张力增加,需要大量的血液,而蹲着血液对胃的供应受到影响,就会直接减弱胃的消化功能。因此,蹲着吃饭会导致胃病的发生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