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敷和冰敷都是属于外科最常用的物理治疗的范畴内,这两种方式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但是这两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性,切不可随意乱用,否则将会带来适得其反的作用。热敷可以增加人体软组织的延展性,缓解肌肉痉挛的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热乎乎的感觉也能够起到舒缓和放松情绪的作用。热敷治疗应主要用于急性损伤的后期和慢性损伤。急性损伤的后期指的是损伤48小时后,因为这个时间往往出血停止。慢性损伤通常是在反复过度的长时间的损伤后发生。热敷的工具较为简单,在家庭中,最简单易得的是热毛巾、温水浴、粗盐袋。通常一次热敷30分钟左右,温度控制在40-50℃(具体以个人的体感为主),每天2-3次,可根据医嘱调整热敷的时间。切勿太热引起局部皮肤的低温烫伤。但敏感性皮肤、有活动性出血、恶性肿瘤、伤口未愈合等情况都需避免热敷,以免弄巧成拙,得不偿失。冰敷的作用是抑制末梢感觉神经,起到镇痛、麻醉效果。冰敷可以改善周围血管通透性、防止软组织水肿和渗出。而且冷刺激可以使组织代谢率降低,从根本上降低炎症反应发生的可能,减轻红肿、热痛的症状。冰敷是放在最痛、最肿、最热的部位,做好冰袋与皮肤的保护性隔离,注意防止水滴滴落污染伤口。一般在急性受伤的48-72小时内冰敷,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冰敷,如果肿胀、疼痛、发热明显,可每隔1-2小时冰敷一次。每次冰敷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严格控制冰敷时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简单地记就是:急性损伤用冰敷,慢性劳损用热敷。
目前骨肿瘤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手术治疗,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开大刀”。手术治疗具有切除病灶彻底、复发率低等优点,但是相应地,也会产生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经济成本大等缺点。对于骨肿瘤,也是存在微创手术,即目前广泛见于肝、肾等肿瘤消融的微波消融术。微波消融,是肿瘤热疗学中的一种方法,利用微波电磁场热效应“烧”掉肿瘤,从而达到与手术相同的目的。它采超声或CT引导定位,将微波针经皮穿刺直接插入癌灶内部,通过微波功率辐射升温,并保持一段时间,致使该区域的肿瘤组织凝固、变形、永久性死亡,达到原地灭活癌变组织的目的。微波消融的热效率高,凝固力强,止血效果好,对正常组织损伤小。在骨组织中,由于骨组织为硬组织,其主要成分是可以耐受更高的温度,能较好地保持生物力学强度,因此采用微波消融技术治疗骨肿瘤对骨头的应力影响较低,对于较小的病灶,可以避免采取内固定手术。既然微波消融的优点那么多,那么为什么没有广泛应用于骨肿瘤的治疗呢?四肢骨肿瘤微波消融后,需清除骨外附着的凝固性坏死软组织,对位于骨内的坏死肿瘤组织也予以彻底清除,降低感染风险。四肢微波消融后较大的骨缺损也需要根据肿瘤性质、骨缺损部位及类型选择合适的修复重建方式。比如用骨水泥或固定的钢板。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恶性骨肿瘤,微波消融如果不彻底极易导致肿瘤复发。微波消融操作要求较高,对操作者个人经验依赖性大,肿瘤形态不规则,因此对于恶性骨肿瘤,一般不选用微波消融。那么,目前临床上可以应用微波消融的骨肿瘤有哪些呢?目前微波消融主要用于部分良性骨肿瘤和骨转移癌。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样骨瘤目前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骨样骨瘤是常发于四肢长骨的良性肿瘤,通常位于中央的瘤巢与周围增厚的骨质构成。用微波消融掉瘤巢,具有微创、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特点。除外科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外,利用微波消融四肢骨的转移灶,然后给予骨水泥成形,恢复骨的强度。对于四肢骨转移癌疼痛症状明显、部位局限且穿刺路径安全的患者,可以采用微波消融的方式防止肿瘤进展。但是如果对于多灶、较大的病灶,可能仍要选择手术的方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微波设备的改进及临床应用的拓展,微波消融将更好的应用于骨肿瘤的治疗当中!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我国骨质疏松的病人越来越多。古语云“上医治未病”,对于广大的中老年患者,如果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从饮食和运动如何防止骨质疏松。一项581例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例和健康同龄人的对照研究显示,健康膳食(蔬菜水果、鸡蛋和淡水鱼类)有助于降低58%的髋部骨折风险,谨慎膳食(坚果、菌菇、海藻、海鲜和白色蔬菜)也显示减少了49%的髋部骨折风险,而高脂膳食模式则增加了125%的髋部骨折风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与骨折风险负相关。很多老人认为,只要吃了钙片,就能防治骨质疏松,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健康、平衡的膳食模式才是维护骨骼健康,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骨质疏松及高风险患者应遵循以下膳食原则:1.膳食多样化。2.保证谷薯摄入:每天谷薯类食物250g-400g,蔬菜300-500g,新鲜水果200-400g。3.保证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鱼或禽类,少食腌制肉类。4.足量饮水,少喝碳酸饮料。5.清淡饮食,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6.戒烟限酒。老年人相对缺乏运动,尤其是规律、有一定强度的有质量的运动。老年人中常见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相伴出现,成为一种疾病状态,即骨量肌量减少症。缺乏运动是与骨量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而阻力训练是预防肌少症和脆性骨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适度的体力活动对所有老年人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有显著益处。骨质疏松身体活动的总体原则:1.减少久坐。2.适当增加运动,150~300min/周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min/周高强度有氧运动或中等强度和高强度的相当组合有氧运动中等强度或更高强度的肌肉强化运动。3.多元身体活动,有氧运动、肌肉强化运动、平衡训练活动。4.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健康水平决定身体活动的努力程度。
骨肿瘤假体是指在保肢手术中,切除近关节处肿瘤后为维持肢体功能置入的生物适性假体。其材料一般为合金,可以按照患者肿瘤大小,手术切除位置情况定制,部分为儿童设计的关节假体还具有延长的功能。最常见的肿瘤型假体多见于骨肉瘤患者的膝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重建。几乎每一个接受肿瘤假体植入的患者及家属都会关心几个问题:“这个毕竟是假的东西,功能会不会很差”“假体是什么材料的,容不容易损耗?”“安装这个假体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吗?”以及“假体的价格及寿命” 目前膝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应用假体后,在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情况,都能取得较好的肢体功能效果,大部分患者恢复后与常人无异,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在一项关于国产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的功能结果研究中,国产肿瘤性膝关节假体能够达到80%的优良率。由于肿瘤切除的需要,往往切除范围较大,因此关于患者个人的功能还要看其手术位置、范围、假体类型以及术后恢复。一般来说,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的功能高于胫骨近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旋转铰链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的功能高于铰链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功能高于发生并发症后翻修的患者。 现在膝关节假体材料都是钴铬钼合金和超高分子聚乙烯衬垫,具有很高的生物适性和耐磨损性。术后恢复较好的患者甚至假体使用时间超过20年。假体的损耗及磨损相对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感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更常见。感染是肿瘤假体失败的最主要的并发症,也通常较严重。恶性骨肿瘤患者治疗包括化疗、放疗等,化放疗抑制免疫系统,伤口不易愈合,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对于假体植入后感染的患者,除了抗生素的应用外,需手术清创,取出假体,等待二期手术再植入假体。无菌性松动是由于运动后材料的磨损,并对周围细胞微环境产生刺激造成骨质疏松。无菌性松动可表现为关节不稳,活动受限。对于假体松动的患者,1期手术翻修重建有效的骨和关节支撑是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最直接的方法。同样,周围环境骨质疏松或者应力不均还会导致假体周围骨折,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手术的近期也可能出现在远期,尽早的手术治疗能够或者较好的功能恢复。 相对于常规的普通膝关节假体,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会相对应的贵一点。旋转铰链式假体也会比单纯的铰链式贵一点,包括生产厂家也分为国产与进口。国产的膝关节肿瘤型假体一般在5-8万元左右,进口的假体要在10万元以上,如果是特殊的肿瘤型假体甚至能达到15万元以上。肿瘤型假体的使用已纳入医保,可以根据当地医保政策进行报销,减轻负担。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普罗力,安加维其实都是地舒单抗的注射剂在不同疾病中应用的药物名称。安加维(地舒单抗)在2019年5月首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用于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安加维的获批,标志着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从较为单一的手术、放疗等治疗手段,进入到药物治疗的时代,骨巨细胞瘤的诊疗正式实现内科、外科及其他科室的综合联合治疗。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RANKL靶向药物,其在2020年新发布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骨巨细胞瘤(CSCO GCTB)诊疗指南》中也得到了大力推荐。鉴于安加维(地舒单抗)在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出色表现,指南将安加维作为不可切除骨巨细胞瘤的I类推荐,术前治疗的II类推荐。同样,就在最近的2020年6月19日,隶属于同一公司的普罗力(地舒单抗)也获得了国家药物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用于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治疗,可帮助绝经后妇女显著降低椎体、非椎体及髋部骨折的发生风险。也是目前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首例骨靶向药物。地舒单抗为何能在骨质疏松和骨巨细胞瘤两种疾病中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RANKL,全名核因子κ-B配体受体激活因子。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起激活作用的蛋白,当它与破骨细胞表面的核因子κ-B配体受体RANK结合后,便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诱导破骨细胞生产活化,抑制破骨细胞凋亡的作用。破骨细胞在人体内与成骨细胞始终保持平衡,适当的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互相拮,促进骨的新陈代谢和塑形。缺少破骨细胞,人体将无法清除坏死的骨组织,同时成骨细胞不断生长,也会导致骨髓腔狭窄堵塞,影响重要的身体机能。但是,破骨细胞功能过分活跃,或者破骨细胞相对于成骨细胞失衡,将会导致局部或者全身骨质下降。骨巨细胞瘤即是具有破骨作用的巨细胞侵蚀骨质,主要表现为侵及骨骺的溶骨性病灶,具有偏心性、膨胀性,边缘无硬化,也无反应性新骨生成,病变部骨皮质变薄,呈肥皂泡样改变,常伴有病理性骨折。侵蚀严重的骨巨细胞瘤甚至需要关节置换或截肢。相对于骨巨细胞瘤,骨质疏松是由于绝经或年纪增大后,相对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功能下降,导致的全身骨质持续性下降。过去10年间,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人数倍数增长,平均每3名50岁以上中国女性就有1人患病。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骨折的风险是常人的数十倍。地舒单抗是一种人免疫球蛋白G2(IgG2)单克隆抗体,通过与RANKL结合,使得RANKL性质改变,阻止其与RANK结合,抑制激活破骨细胞成熟和功能,达到减少骨破坏的目的。目前,地舒单抗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质疏松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骨巨细胞瘤中,地舒单抗可显著减小肿瘤的体积,抑制骨破坏,阻断病理发展。由于缩小体积抑制破骨同时伴新生骨形成,肿瘤变小边界变清楚,为将不可切除变为可切除创造了二次手术条件。研究数据显示:在可以手术切除的患者中,80%的患者接受新辅助地舒单抗治疗后得到改善,其中44%的患者降低手术范围,37%避免了手术,并获得了更好的肢体功能。在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中,地舒单抗带来了有效的长期疾病控制,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88%。地舒单抗可以有效地帮助骨巨细胞瘤患者实现疾病控制,改善生存质量。在骨质疏松中,研究显示,地舒单抗能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在10年内骨密度持续增加:在一项纳入7,808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在为期3年的试验期及后续长达7年中持续使用地舒单抗,腰椎和全髋的骨密度与基准线相比平均增加21.7%和9.2%,有效降低了椎体、非椎体和髋部骨折的风险。目前安进公司的上述两个地舒单抗产品已被批准应用,地舒单抗的国产化也在加速进行中。国内十多个企业如齐鲁制药、海正药业等已经开展临床试验。相信不久的将来,便宜高效的国产地舒单抗药物将会造福于广大骨质疏松和骨巨细胞瘤患者。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骼的完整性是由不断重复的骨吸收和骨形成来维持的,一旦这一平衡遭到了破坏,便引起了骨量降低、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骨折就更容易发生了。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发病原因有高龄、女性绝经、钙及维生素D缺乏、缺少运动、吸烟饮酒、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遗传因素等等。患者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高变矮、驼背),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临床上常检测骨密度来评估患者情况。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是为了缓解疼痛,延缓骨量的丢失,并最终达到预防骨折的目的。从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这三个方面入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膳食。生活中充足的日照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还要加强营养,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豆、奶、海产品、干果、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和奶、肝脏、海产、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严格督促自己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在此还要纠正一个误区,许多子女常给老人熬制大骨头汤补钙是不对的。其实,动物骨头中的钙难溶于水,难以吸收,且大骨汤中脂肪含量很高,老年人经常食用还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适量的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钙吸收,维生素D不足还会影响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成人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 IU( 10 μg) /d,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推荐摄入量为600 IU( 15 μg) /d。遵医嘱服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等等,不要擅自服药。规律的体育锻炼,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运动量可根据自身感觉来掌握,以保持周身发热、出汗,但不大汗淋漓或气喘吁吁为准。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不宜剧烈运动,且要注意预防运动中发生骨折,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长期卧床或骨折后康复期的患者也应坚持在床上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减少废用性的骨量流失。骨质疏松患者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不睡太高的枕头和太硬的床;捡拾物品时先下蹲保持上身挺直,避免长时间弯腰;乘坐公交车时避免坐后排;不单脚站立穿脱衣裤等。总之,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病,通过药物、康复等治疗方式,改善骨强度、降低骨折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生活、工作能力的恢复。
有时候拿到病理报告经常会看见上面写着未分化癌、低分化癌、中分化癌和高分化癌,这些分化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分化,就是指肿瘤细胞的成熟程度,虽是恶性肿瘤细胞,但或多或少都有向正常细胞分化的特点,从肿瘤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特征状态来描述其分化状态,从而判断肿瘤的成熟程度,通常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这是一种诊断上的分级,我们就是看这个细胞离正常细胞分化的接近程度,也就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1. 高分化:说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相似,这意味着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转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它对放化疗的敏感度也相对较低;2. 介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的则为中分化。3. 低分化:说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别大,但是仍然可见来源组织的某些特征,肿瘤恶性程度也相对较高,在临床过程中容易发生转移,对放化疗是比较敏感的。4. 未分化,是指无法找到源组织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新生的细胞与所起源的细胞之间有明显的异型性,几乎完全不一样,未分化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病理学上,根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的数目等对恶性肿瘤进行分级。通常采用三级分级法:Ⅰ级为高分化,低度恶性,分化良好,生长慢,转移率低,预后较好;Ⅱ级为中分化,中度恶性;Ⅲ级为低分化,高度恶性,生长快,转移率高,预后较差;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对临床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性意义,不同恶性程度的肿瘤治疗方案完全不一样,例如:对于低度恶性的肿瘤,由于其对放化疗不敏感,主张手术切除后密切随访;对于高度恶性的肿瘤,往往需要放化疗+手术联合治疗。所以,对于恶性肿瘤不要听“恶”色变,要听从临床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
对于骨科手术切口,除了脊柱微创手术外,病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所谓的“大刀”。诚然,骨科手术切口一般较长,创口较大,所以对于加强骨科手术切口管理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一部分。大多数骨科手术切口都是Ⅰ类切口,即清洁切口,可以达到非常好的甲级愈合。但是由于骨科手术患者可能存在一些如并存疾病、开放性伤口、手术技术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手术切口可发生渗液、渗血、瘀斑、水泡、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因此,对于切口管理,首先应该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主要分为:1.患者是否有高血压、高血糖、营养不良、免疫性疾病等并存疾病;2.患者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3.手术技术因素是否适合,如该手术部位是否多次手术,止血带时间,缝合方式是否恰当;4.药物使用是否影响切口愈合。对于已经出现的切口并发症,应该早发现,早处理。绝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渗液,渗液过多不利于切口愈合,有条件时选择具备吸收渗液能力的敷料及预防性负压切口治疗技术,有效管理渗液。骨科术后血肿的发生率为2%-4%,切口外或切口内出血会导致关节肿胀、血肿。因此对于切口出血,主要的预防手段为关闭切口前恰当处理每个可能出现的出血点,对于肢体手术术后可以对患肢进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同时术后选择放置引流管观察术后引流方向。切口周围肿胀一般涉及到手术切口远端肢体,可继发性张力性水泡、诱发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有证据显示,氨甲环酸切皮前和术后静脉应用有利于减少术后出血及组织炎症、肿胀。除了肿胀外,切口周围也易因炎症反应出现水泡。虽然切口出现的水泡问题很少。但是,一旦出现可能导致患者疼痛、渗液、甚至产生感染的风险。对于切口周围水泡的情况,伤口敷料的柔韧性和粘贴性能尤为重要。应该采用具有良好顺应性和易贴易揭的敷料并且有良好的渗液吸收能力和防护能力。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分为浅层感染和深层感染,切口表层感染可以通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切口定期消毒更换敷料等处理措施痊愈,但是深部感染,尤其是内植物、假体周围感染是灾难性的。对于深部感染的患者,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清创保留内植物或者内植物取出后进行二期手术。切口愈合根据其生物学过程可以分为3个时期:渗出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对于三个生物学阶段出现明显的停滞导致切口长时间不愈合时即为愈合不良。影响愈合不良的主要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患者肥胖、吸烟、营养不良、高龄、代谢或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导致切口愈合延迟。局部切口感染、血肿、血循环不良等同样也会导致愈合延迟。对于伤口愈合不良,可以早期给予药物改善循环。对于坏死的表皮组织给予清除后保持洁净的切面,再缝合时建议使用免打结缝线缝合以减少软组织的牵拉。在术前全面评估患者信息后,术前优化可控因素,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达到减少伤口并发症目的。
骨质疏松骨折是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发展的最后阶段,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功能生活等特点。对于老年人来说,罹患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时,即使未收到外力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脆性骨折。而且骨折患者卧床后又将快速发生骨丢失,加重骨质疏松,发生恶性循环。所以对于中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首先要从骨质疏松的预防开始。骨质疏松实质上就是骨强度和骨密度的下降,对于老年和绝经期的中老年女性,定时进行骨密度检查是有必要的。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值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质疏松评估方法,是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金标准。除此之外,选用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定期进行充足的锻炼,都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如果是已经检查出骨质疏松的患者,可以服用双磷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药物来治疗,同时采取防跌倒的各种措施,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药或者是行为,并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骨质疏松的老人也不并不是为了防止脆性骨折,就保护过度,停止运动。相反,骨质疏松的患者更需要运动康复来提高骨密度,同时一定量的运动也能锻炼肌力和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胸腰体,髋部,腕部和肱骨近端。与一般的骨折类似,骨质疏松性骨折也会引起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但是,胸腰椎也由于受力的因素发生隐匿性的塌陷性骨折。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其治疗原则为:1.处理骨折;2.药物干预,主要是抗骨质疏松的根本治疗;3.康复治疗,功能锻炼以及预防并发症。 采用手术或支具固定方法处理骨折,有效缩短卧床时间,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不同部位的手术方式也不相同,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手术方案。为了治标的同时也治本,解决了骨折的问题,最主要还要用以上介绍的药物的方式干预骨质疏松。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要根据骨质疏松的病因,注重个性化治疗。患者术后即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和提高骨折远期疗效。
肉瘤是指来源于骨或软组织的恶性肿瘤,大约有70-80来源于软组织,称为软组织肉瘤,比如滑膜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等等,其余发生在骨组织的则称为骨肉瘤。 软组织肉瘤的发病年龄跨度很大,通常是以肢体的软组织包块为特点,患者常可自行触摸到包块,或软或硬,可有局部疼痛的症状,也可无疼痛,往往这些患者会在皮肤科、普通外科、骨科就诊。如当时就诊医生对这些肿瘤的知识与经验不太丰富,往往会造成很多患者在首次就诊中,在没有病理学诊断情况下就做了非计划手术。非计划手术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肿瘤切除不彻底而导致术后复发,肉瘤出现复发后转移率会明显增加,预后往往更差。 对于软组织肉瘤来说,首次手术的切除范围非常重要,因此在首次发现不明肿块时可先行穿刺活检或切开活检,明确肿瘤性质以及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程度后再决定手术切除范围。二次手术的风险比首次手术的风险更大,切除范围更大,累及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则手术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会更大。 软组织肉瘤具有多种组织学亚型,不同类型的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和治疗也不尽相同,化疗方案以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选择都各不相同,可以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不同的肿瘤类型,化疗药物的选择以及剂量均会有所不同。对于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方案,目前已经看到靶向治疗的短期生存获益,即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开展时间较短还未观察到长期生存获益,期待以后的结果。 靶向治疗一般用于晚期不可切除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部分化疗不敏感患者,也可用于一线治疗,比如:培唑帕尼、瑞戈非尼、安罗替尼、伊马替尼等等。另外,靶向药物均为口服药,药物副反应较小,患者耐受性较好。很多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已经不能治愈,治疗目的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需要长期服药,口服药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具有独特优势,患者依从性较好,可以长期服用。最后,靶向治疗可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对于部分罕见的特定软组织肉瘤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