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又叫导管扩张症,中医叫粉刺性乳痈,俗称导管炎,简称浆乳。浆乳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而是导管内的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导致大量浆细胞浸润,故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反复发作,破溃后形成瘘管,可以继发细菌感染,长久不愈。所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炎症。 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中、老年女性,高峰年龄为50~60岁,大多数病人有乳头内陷畸形。乳头和乳晕下大乳管内含脂质类分泌物积聚,引起乳管扩张,以后积聚物分解,产生的化学物质不断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有时炎症会急性发作而成为脓肿,所以脓液里常夹有豆腐渣样的东西,或粉渣样的物质,故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痈”。它不同于一般的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很多人不认识这种病,把他误认为一般细菌感染,或误诊为乳腺结核,最可怕的是误诊为乳腺癌误切乳房。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发展快。病灶主要位于乳晕处,活像莫伊象限伸展,感乳房局部疼痛不适,并可触及肿块,肿块质硬、韧。表面呈结节样,界欠清,与胸壁无粘连。有的乳房皮肤有水肿,桔皮样,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乳头常有水肿,桔皮样,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乳头常有粉渣样物泌出,有臭味。少数病人伴乳头溢液,为血性或水样,还可伴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晚期肿块发生软化,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流出混有粉渣样脓汁,并造成乳晕部瘘管,以致创口反复发作、渐成瘢痕,使乳头便内陷成凹。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病人表现为长期乳头溢液,或仅乳头内陷,或局部肿块持续不消长达数年。其临床特点如下: 1、 与妊娠哺乳无关,即不是在哺乳期发病。 2、 多数病人伴有乳头的各种畸形或导管扩张。 3、 年轻妇女多,未婚的也不少。 4、 反复发作,长久不愈的乳晕旁瘘管或慢性炎性肿块。有一例病史长达13年。 5、 本病并不少见,约占乳腺病人的10%。 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方法:1、 急性期消炎,因为不是细菌引起的,所以不必用抗菌素,中药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但不宜苦寒过重,越用凉药,肿块越不消。 2、慢性期用温热药——阳和汤加减, 3、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最重要。 发作间期,即伤口愈合期是最佳手术时机,可有些人认为病好了还做什么手术?等到再次红肿、破溃,如此耽误了很长时间。 如果伤口不能愈合,待急性炎症消退,伤口最浅表时手术,这时手术后就有感染的可能。 4、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翻转乳晕,彻底清除病灶,清洁所有创面。 5、手术的技术关键是保持外形的完美,必需做乳头内翻的整形术。 治疗要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而定,但治疗的要点是手术切除有病变的乳腺导管,以求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局限肿块时可将肿块切除,有脓肿形成时则作切开排脓,有瘘管者切除瘘管。有些病程过长的多数慢性瘘管或乳房严重畸形者,可以考虑作单纯乳房切除。浆细胞性乳腺炎与非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乳房结核,尤其是乳房结核破溃形成瘘管时,易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相混淆。有乳头内陷合并肿块时,极易与乳癌相混淆,故有时常需要局部活体组织检查来鉴别。
下肢浅静脉炎表现为某一浅静脉走行区节段性硬索条或结节,急性期伴有红肿热痛,有明显压痛,多数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血象轻微升高或无明显升高,查静脉血管彩超或下肢静脉造影示深静脉血流通畅。目前该病呈多发趋势,有时易于丹毒混淆,重点区别在于本病红肿有明显条索,质地硬,沿表浅静脉血管走行,且本病多合并静脉曲张。如急性期合并血管周围炎,则与丹毒区分较为困难,不识此病的医生亦难辨别。而在急性期,保守治疗为医生常见选择手段,但疗效欠佳,容易转为慢性,造成血栓团块顽固难消,更易反复发作。治疗以手术为主,急性期并非手术禁忌症,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术前短期治疗(术前抗炎、活血药物应用+金黄膏外敷)即可手术,采用血栓团块剥除术缩短住院时间(10天左右),减少住院费用,更重要的是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已有较多此类病患者获得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