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儿童及青少年不爱上学(厌学)的问题逐渐增多。儿童青少年不爱上学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识的逃学,这种孩子一般会欺骗家长,每天装作去上学的样子,他们内心里可能确实不爱上学,通常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另外,通常这些孩子在校外有一些吸引他/她的东西,如去网吧、游戏厅等。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内心是渴望上学的,但是他们对上学有一种恐惧感,恐惧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时候,孩子自己也描述不清楚)。这类孩子大部分会有一些诱发因素导致他们不去上学,如被老师训斥,同学关系出现矛盾、考试失利等,也有一些没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孩子逐渐的就不爱上学啦。这些孩子内心是渴望上学的,但是,一到快要去上学的前一刻(通常是准备上学的清晨),他们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还可能伴有恶心、头晕、腹痛甚至发烧等身体症状,而当家长允许他们不去上学后,这些症状就会很快消失,通常,他们在家里的时候,什么问题都没有啦。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只谈后一种情况,并把这个问题称之为“拒绝上学”。根据我们的研究,拒绝上学只是一种外显的行为表现,其实,它还可以分为多种心理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注意力缺陷(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障碍,叫ADHD),因为这个心理问题,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逐渐成绩下降,不爱学习,最后发展成拒绝上学。另外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抑郁焦虑情绪,有抑郁焦虑情绪(严重的可发展成抑郁症)的孩子会感到心烦意乱、打不起精神、缺乏学习的动力。比较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有分离性焦虑,即离开大人会感到恐惧。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如家庭问题(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家长(包括老师)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1.这类孩子内心是有上学的愿望的,他们只是恐惧上学;2.他们产生恐惧心理在很多情况下成人是无法理解的,但这种恐惧确实存在;3.不是孩子的意志力与品行问题,而是一种心理障碍。4.威逼孩子上学可能具有暂时的效果,但根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如何来进行治疗呢?首先,寻求医生的帮助非常有必要。其次,家长应该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习改变态度以及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另外,让孩子跟医生进行交流(通常孩子不愿意接受咨询和治疗,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先做几次咨询)再次,取得学校老师的理解,医生可以帮助家长与老师沟通。最后,不排除使用少量的药物,因为如果是因为上述的那些心理疾病导致孩子不能上学,解决那些“原发”疾病是治疗的首要前提。总之,拒绝上学问题的治疗没有简单的良药,需要花些时间,也需要家长、老师和医生的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心病还需心药医”。这个所谓的“心药”当然指的不是那个化学的药丸或胶囊,而是指某种通过语言(包括劝慰、解释、说明、教育等)来达到的一种改变思想或情感的东西。人们很难把一个人愁苦、愤怒或者焦虑等情绪上的感受和这些化学粉末联系起来,既不理解也不相信化学物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导致这种误区的原因很多,如果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个误区,就必须对所谓的“心病”做一个分析。所谓“心”,指的是我们心理活动,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而“心”之“病”指的是一个人思维、感情以及行为方面的异常。首先,我们要理解,所谓“心”是以大脑作为物质基础的,如果没有大脑,没有几百亿个大脑细胞,就没有我们所谓的“心”,极端地说,你看到过一个没有大脑却仍然会说话、有思想并有着喜怒哀乐的人吗?但是我们看到过那些大脑细胞高度受损的人(比如严重的老年痴呆),几乎丧失了基本的属于人的心理的那些属性,以致于他们记不住刚刚说过的话,不会系鞋带不会用钥匙开门,更不要说有细腻的情感交流。因此,我们所谓的“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东西,没有大脑,所谓的“心”就什么都不是。因为它根本不存在(宗教信仰和相信灵魂不死的信念是另一回事)。那么,所谓的大脑这个“物质基础”又指的是什么呢?大脑有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神经细胞,而细胞内又不断地发生着许多化学物质的合成、释放、分泌、再储存以及降解和清除等细微变化(对于大脑来说,这些变化可谓波澜壮阔)。我们任何一个微小的思想、情绪以及生理上的变化都离不开这些化学物质的改变,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这些变化而已。因此,所谓“心理的活动”是以大脑的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为基础的,当然,深究下去,问题更为复杂,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是凭空产生并游离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这样看来,所谓“心之病”实际是“脑之病”,简单地理解的话,“心之病”是大脑化学物质失衡的结果。因此,结论就变得很清晰:药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也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来纠正心理的病态。例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抑郁是大脑内的一种叫做“五-羟色胺”的化学物质缺乏的结果,而精神病性的幻觉和妄想则与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分泌过多有关。我们也知道,一种叫做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可以提高人的警觉和注意力,而乙酰胆碱的缺乏和谷氨酸分泌过多,则可能与记忆损伤有关。当然,问题要比这复杂的多,因为除了这些所谓的中枢神经递质外,还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参与人的心理活动。说到这里,还是有些人会困惑:如果心理问题都有物质基础的话,为什么心理治疗(专业一点儿的“心药”)能够使人改变?言外之意,为什么“心药”能够改变化学物质?这可能吗?完全可能。心理治疗需要依靠语言,语言作为一种信号刺激,可以使大脑产生化学物质的改变,难道你没有经历过因为愤怒而浑身颤抖、大脑一片空白的体验?没有经历过因为悲伤而“寸断肝肠”的痛苦?思想和情绪改变着我们的身体(包括大脑),这个改变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好的方面就是,通过心理上的疏导、认知的改变、情绪的宣泄,我们大脑内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失衡重新得到纠正。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药物和心理疏导一样,都具有治疗的作用。只不过,药物是通过改变化学物质来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和思想,而心理治疗是通过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来作用与大脑的化学物质,其结果是:我们的大脑发生了细微的物质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心理上的反映就是我们的思维、情感、行动和人格的改变。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或精神)问题,化学物质(药物)无疑具有更快更强的治疗作用,而这些作用不是心理治疗(心药)所能简单做到的,同样,也有一些问题,心理治疗能够大显身手,而药物却望尘莫及。现在你或许清楚啦,有些心理问题,仍然需要药物来解决,有时候,它们解决的更快、更好。
1. 有人说,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这个比喻并不妥当,感冒是一个自限性疾病,通常你不去管它,只要多喝水适当休息,它自己也能好起来。抑郁症虽然呈周期性发作,但大脑持续的病理性改变是存在的,只是你看不见。而且,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发作的周期会越来越缩短,症状也会越来越严重,当然,大脑的器质性损伤也越来越深刻。2.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纯粹的“心理上”、“心情上”的问题,是心理纠结的结果,言外之意,是性格缺欠、意志力薄弱、内心冲突、生活压力以及人际关系不畅的产物。这个观点只说对了一小部分。上述那些因素,有时可能是抑郁症的诱发原因,但并不是真正的核心原因,很多人都存在那些不良因素,但并没有患抑郁症,而且,一般抑郁症患者在首次发作后,通常就是没有什么环境和心理的诱发刺激,也会不断的反复发作,这个机制,专业上叫做“点燃效应”,就是说,开始有些环境的诱因,一旦某个因素被“激活”后,就会不断地“点燃”之后的发作程序,而这个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遗传上先天就“设定”好的。3. “我什么都明白,所以我不是抑郁症”。抑郁症患者通常认知上的问题不明显,也就是说,他们始终是“清醒的”。所以,抑郁症不是思维上的病,而是情感上的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心情糟糕,这本身就是轻、中度抑郁症的特征。4. “我没什么可愁的,只是睡不好觉,所以我不是抑郁症”。有一些抑郁症的患者并没有明显的情绪低落,但通常会感到失去原有的兴趣。绝大部分患者会有睡眠障碍或者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如头痛、背痛、胃肠不适等等。查无实证的躯体不适,很多和情绪问题(抑郁、焦虑)有关,这些人辗转各大医院综合科室,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实际是抑郁和焦虑等问题所致。5. 抑郁症有多普遍?以一年为跨度来统计(年患病率),保守的调查结果显示,100个人当中有3~4个人患抑郁症,以人的一生为跨度来统计(终生患病率),可达10~15%。你自己可以计算一下中国有多少抑郁症的患者。其中,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一倍。6. 抑郁症患者有多少人自杀?保守的估计,大约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的观念或自杀未遂的行为,约有5~10%的人最终自杀身亡。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200多万人自杀未遂。其中大部分人可以诊断为抑郁症。7. 可以肯定地说,抑郁症是大脑的疾病。有很多科学研究证实,抑郁症存在着大脑器质性的改变,只是现有的检测手段还不足以常规地发现这些改变。这些改变包括大脑的某些化学物质,甚至有很多研究发现大脑的结构也存在着病理性改变。8.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需要吃药。尽管有证据表明心理咨询和治疗同样能够缓解和治疗抑郁,但心理治疗通常需要比较复杂持续的干预技术,在现有的条件下,要获得这种医疗服务在我国仍然比较困难,心理治疗也只是针对那些轻、中度的抑郁症。对于严重的以及伴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还有那些反复发作、心理冲突不明显、躯体症状严重甚至带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9. 很多人认为,药物会有严重的副作用,伤害大脑。其实有很多证据证实,药物能够保护大脑细胞免受伤害。任何一种药物都会有一些副作用,但致命危险的发生率通常比空难的几率大不了多少。不管怎样权衡利弊,及时地进行药物治疗都是必要的。还有很多人只迷信中医中药治疗,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没有一种中药被证明能够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副作用或许很小(也未必),但没有效果也等于没用。10. 最后,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大约有80%的患者通过系统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症状或痊愈。我一直以为,随着资讯的发达,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应该有很多,其实不然。人们对抑郁症的知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所以,我写了这篇短文。详细具体的诊断治疗的知识,相关者可以咨询当地的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