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1年08月24日19:29主讲人:李启芳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睡眠中心
随着现代社会日渐“内卷”,生活压力增大,失眠的发生率日渐增高。据统计,全国有36.1%的人有失眠。失眠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但,究竟什么才是失眠呐?今天就来带大家走近失眠。不是所有“睡不着”就是失眠经常会有“病人”特别焦虑,晚上只要一睡不着,就觉得“失眠”了。其实,日常生活中,尤其在面对苦恼的现实问题,一时的睡不着是正常的。只要积极的面对并处理这些问题,自热而然就睡得着了。医学上定义的“失眠”,归属于睡眠障碍,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方面:第一,出现睡眠异常。可以是①睡不着(入睡困难)②睡得少(睡眠维持困难)③醒得早(比预期起床时间更早起来)④害怕睡(在适当的时间点不愿上床睡觉)。第二,出现日间的症状。可以是①疲劳或萎靡不振②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③工作、生活或学习受到损害④易发脾气或易犯情绪⑤日间瞌睡⑥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⑦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或不满意。第三,上面的情况不是因为缺乏合适的睡眠时机或睡眠环境。比如,有些人有夜里老是睡不着,而且老是白天瞌睡。但是,需要经常夜里上班或刷短视频到半夜(不合适的睡眠时机)或者同寝室人打呼严重,鼾声震天(不合适的睡眠环境,PS:打鼾也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的一种,是病得治!)。一旦脱离了这些,放个假就能睡好了。那就不是失眠。通俗来讲,失眠就是具有很好的睡眠条件时,还是睡不好并且影响到白天。睡眠很重要,但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失眠的“锅”。现在,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于是,也有人失眠,网上一查,“失眠会造成抑郁焦虑、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变差、皮肤变差……”往自己身上一对照。心里想,说的真对,的确有很多症状相符合,这些问题都是失眠造成的。其实这是错的,失眠很多时候仅仅是健康问题的一种表现。这些问题可以是躯体的疾病如甲亢、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内科疾病等。更多的可以是精神上的问题如面临压力或生活事件时的紧张不安、内心冲突,甚至郁抑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解决了这些疾病,也就解决了失眠。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我们不一样!失眠在临床上有可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主要的区分指标是发病时间长短。发病时间短,<3个月和或每周失眠<3次的就是短期失眠。发病时间长,≥3个月且每周失眠≥3次的就是慢性失眠。在治疗上对于短期失眠,应积极寻找并消除失眠的诱发因素并处理失眠症状。大部分能通过自我调节解决。催眠药物短期失眠有效,可改善症状并阻止短期向慢性发展。对于慢性失眠,应在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的基础上,采用行为认知疗法CBT-I。普遍不能通过自我调节解决。催眠药物对慢性失眠效果并不好,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和药物成瘾。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些睡眠卫生习惯。1. 作息要规律,按时睡眠和起床。2.午餐以后不要喝咖啡、茶以及含酒精的饮料,也不要吸烟。3.饥饿妨碍睡眠,睡前如饥饿的话可稍微吃一点饼干、甜食、喝一杯牛奶等。4.创造好的睡眠环境,卧室里避免强光、噪音,温度适宜,不要放闹钟,选择合适自己的床、枕、褥、垫等。5.把床作为睡眠的专用场所。6.在白天定时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睡眠。睡眠卫生是好的睡眠的基础,长期坚持,带来长期改善!文:李启芳团队陈佳伟医生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失眠的危害,毋庸置疑。失眠的原因,众说纷纭。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失眠呐?今天,就用科学的打开方式,带大家了解一下失眠的原因。罪魁祸首是“3P”。不不不,不是你想的样子,我不是想开车。这个3P是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心理学系的斯皮尔曼教授提出的理论,被广大学者所认同。它是由三个英文名字的缩写组成。Predisposing(易感因素),Precipitating(诱发因素)和Perpetuating(维持因素)。易感因素,主要就是个人体质。有些人面对再大的压力都能安然入睡,也有人就是没什么事也容易睡不着。诱发因素,主要就是造成失眠的外部刺激。这些刺激可以是工作压力(比如要年度考核了),可以是人际交往的矛盾(失恋了),也可以是生活变故(搬到了新的地方)。维持因素,主要就是一些错误睡眠习惯和信念。比如,醒着躺在床上玩手机、夜里喝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对于睡眠的过分关注等。“火种”引燃“火把”造成急性失眠,不断输送“燃料”导致慢性失眠。如果把失眠比作一团火炬,易感因素就像一根火把,诱发因素就像一团火种,维持因素就是后续的燃料。“火种”引燃“火把”,引发急性失眠。但是,“火炬”要烧的时间长就需要输送“燃料”。尤其在慢性失眠中,维持因素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上图中,绿色的区域指的是易感因素,红色的区域指的是诱发因素,黄色的区域指的是维持因素。掐断“燃料”的输送,才能把“火”灭了。易感因素,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诱发因素,只能预防,但难免会遇到。维持因素,则是治疗失眠的关键。那怎么去除维持因素呐?也很简单,改掉坏习惯,建立正确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总结一下,易感因素+诱发因素=急性失眠易感因素+诱发因素+维持因素=慢性失眠要灭失眠这团“火”,首要釜底抽薪。只有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才是良好睡眠的保证!。文:李启芳团队陈佳伟医生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好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础。常常有人会有人觉得,早上起来很累,睡得不好。那究竟怎么样的睡眠才是好的睡眠呐?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先来给大家纠正几个小错误错误一,每晚一定要睡够8小时经常有人为睡不够8小时而焦虑,觉得自己缺乏睡眠。其实,重要的不是睡够8小时,是睡4-5个睡眠周期!简单来说,睡眠可以分为NREM和REM期,其中NREM又可分为N1、N2、N3。N1和N2期睡眠往往比较容易唤醒,也是俗称的浅睡眠;N3期睡眠则为深睡眠,也称深睡眠;REM期则是做梦的时间,负责对大脑的修复。每个睡眠周期,包括浅睡眠-深睡眠-浅睡眠-REM睡眠。睡眠时,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下去,直到清醒。每个睡眠周期约90-110分钟,一个晚上约需要4-5个睡眠周期。如果一个周期90分钟,一晚上睡5个周期,90分钟*5=7.5小时。也不是一定要7.5小时。睡眠周期时间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含特殊遗传基因的人,他们的睡眠周期特别短,每晚只要睡4-5小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所有,只要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就好。错误二,躺床上越久越好很多人会抱有一个观点——睡眠得不好,就多睡一点,早点在床上躺着休息,质量不够量来补。其实,躺床上久了并不会提高睡眠质量,反而会降低睡眠与床的联系。换句话说,也就是会让你更不容易入睡。好的睡眠应该是个高效的睡眠,有两个标准:第一个,入睡时间少于30分钟;第二个,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床上时间)大于85%。倒头就睡就很好。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太担心,只要有睡意再上床就OK了。错误三,半夜醒了就代表睡得不好经常有人会觉得,好的睡眠应该是一觉睡到大天亮,不能就是不好。其实,在每个睡眠周期结束和开始,浅睡眠(N1期和N2期)和REM期睡眠,都容易醒来。远古时期,人类生存的环境到处充满了危险,随时会有掠食者到来。需要在夜间醒来,观察周围的环境。所以,在半夜醒来是正常。只要半夜醒来能在10分钟内能再睡着,也是良好睡眠。但是,如果夜间醒来次数太多,那就需要考虑是不是有其他身体疾病了。下面是2017年美国睡眠医学会给的,良好睡眠的标准:1、能在30分钟内入睡;2、半夜醒来后10分钟内能再次入睡(包括上厕所);3、每晚醒来5分钟以上不超过1次;4、在床上,有85%的时间在睡觉。最后,祝大家有个好梦!文:李启芳团队陈佳伟医生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和大家聊聊一个,现代人经常会做的事,熬夜。工作完不成了,电视剧太好看了,晚上有决赛,有个party 太high了……现代生活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们熬夜。甚至对有些人来说,熬夜成了一种生活状态,出现了夜生活、夜经济、不夜城……尽管大家都知道熬夜不好,熬夜有害身体健康,但熬夜纠结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危害呐?接下来我们和大家细细聊聊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熬夜的定义。熬夜是指到深夜还不睡或一夜不睡。泛指因事通宵或至深夜忍困不眠。出自《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后生家熬夜有精神,老人家熬了打瞌睡。”。用更专业的解释,叫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换个更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明明身体想睡觉了,但就是死扛着不睡。有个成语叫悬梁刺股,就能很形象的解释熬夜。那有人要问了,晚上几点睡才算熬夜呀?这个问题,就要问你自己了。不不不,我知道你不知道。但是,你大脑中的生物钟知道。有一类人,习惯晚睡晚起,每天睡得晚,经常凌晨三四点睡,中午十一二点才醒。专家给这种睡眠类型,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猫头鹰型。对他们的生物钟来说,晚上更加精神,只有凌晨才是睡觉的时候。但是,如果你不是这一类型的人。深夜不睡,违反自己的生物钟,那就是熬夜了。也就是说,判断是不是熬夜,关键在于忍不忍困上。那熬夜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呐?用一句话说,就是百害而无一利。危害一,心血管疾病发生增加熬夜会导致心脏调节功能受损,脂肪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受损。这些损害长期累积,最终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有研究显示,长期上夜班的人群危害二,损害大脑熬夜会影响大脑修复功能、新生神经突触的形成、清除有害物质的能力。导致记忆力下降,也就是健忘;认知功能下降,也就是变傻;情绪调控能力变差,导致情绪淡漠、焦躁,长期可导致抑郁、焦虑;中风、老年痴呆症等发生风险增大。危害三,免疫力下降熬夜会使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夜间体内炎症因子释放过多,正常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增加。危害四,肥胖和糖尿病熬夜会导致胰岛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造成糖尿病。熬夜还可导致体内胃饥饿素分泌过多,瘦素分泌减少,食欲增加,同时伴有运动减少,导致肥胖。危害五,诱发癌症熬夜已经被世界癌症协会定为2A级致癌物。有研究显示,长期需要熬夜值夜班的护士中乳腺癌的发生率,比普通高50%。除了乳腺癌之外,前列腺癌的发生也与熬夜有着密切相关。总结一下熬夜的确有害身体健康。熬夜是以预支未来健康的方式,来满足一时的需求,不值得推荐。我们应该规律作息,遵循自己的生物钟,该睡的时候睡,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文:李启芳团队陈佳伟医生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会昏昏欲睡。那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睡觉呐?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神秘的大脑。生物钟——地球之子的标配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给我们带来了白天和黑夜。地球上的生物为了适应自转导致的光照和温度变化,进化出了顺应地球环境变化的生物节律——生物钟。它就像生物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指导着生物的活动。在2017年诺贝尔医学奖就被授予给了美国遗传学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发现控制生物钟的相关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机理。人类作为地球之子,也不例外,人体的生物钟位于脑内视交叉上核,具有与地球物理日接近同步的 24 小时周期性特征,会分别在白天和黑夜不断给大脑其他区域发出睡眠或觉醒信号。在睡眠前,睡眠信号在清醒时不断累积,峰值出现在习惯性就寝时间之前,促进我们入睡;在醒来前,觉醒信号在睡眠后开始增加,峰值出现在习惯性觉醒时间之前,促进我们觉醒。正常的情况下,该区域的细胞发出信号的切换则是通过白天根据视网膜接受的自然光信号和夜间根据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情况。视交叉上核同时也控制着体内体温、内分泌、血液和肾脏功能的周期性功能变化身体的平衡——睡眠的稳态调节那如果不理会生物钟,晚上熬个夜、通个宵,睡眠周期还能调整过来吗?呵呵,就知道你们不会好好遵守生物钟。所以,睡眠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纠错机制,那就是稳态调节。稳态系统主要是让肌体恢复平衡状态,负责让工作的身体进入休息状态。醒着的时间越长,身体就越疲劳,也会不断发出身体疲劳的信号,提醒我们该睡觉了。随着睡眠,身体疲劳慢慢消退,这些信号就慢慢消散。在大脑,有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学物质对睡眠的稳态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除了清醒时间,体力活动同样会促进腺苷的累积,因此,消耗的体力越多,你就越赶到困倦。总而言之睡眠是人类适应地球昼夜节律和肌体恢复平衡的需要。睡眠的调节受到体内的生物钟和稳态调节的共同影响。两者之间互相调节,协调一致才能有良好的睡眠。最后,祝大家有个好觉!文:李启芳团队陈佳伟医生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睡眠时间的问题。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坊间传闻——许多成功大佬,每天只睡4小时,而且白天还很有精神。真有这样的人吗?还是只是万恶的资本家想出让打工人加班的借口? 在这里先要告诉大家,还真有这种人。据报道,大概有5%的人为先天少睡体质(naturally short sleepers)。这些成功的大佬可能就属于这种天赋异禀的人。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老板,白天偷偷打瞌睡。为什么作为打工人的我们又做不到呐?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一些特殊的基因。目前发现的少睡基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DEX2,另外一种是ADRB1。有这些基因的人们,每晚上只需要4-6.5小时不等,没有白天嗜睡或睡眠不足的缺陷。也不需要像因为赶项目加班而少睡的打工人那样,周末或空闲日需要补觉。他们睡眠时间更灵活,少睡之后主观缺陷更少,也很少需要倒时差。除了睡眠之外,这类人有很高的行为驱动力,始终保持精神活跃,具有更高的疼痛阈值和应对日常精神压力。真是让人羡慕的天赋!多种多样的睡眠形态有少睡体质,自然也有多睡体质,需要多达12小时睡眠。除了这些罕见体质会影响睡眠时间,年龄也是影响睡眠时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婴儿期,由于身体需要发育,大部分的时间,我们是处于睡眠状态的。随着年龄的生长,所需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下面是美国国家睡眠协会所推荐的睡眠数据。蓝色区域是不同年龄段推荐的睡眠时间,黄色区域是可能合适的睡眠时间,灰色是不推荐的。也就是说,大多数打工人都需要7-9小时睡眠时间。少睡一点,并不会让工作做得更好,只会让效率下降睡眠对人体的正常生理至关重要。睡眠期间,不仅我们的身体得到休息,神经元得到再生,记忆得到巩固,增强免疫系统。睡眠缺少可造成大脑海马区域细胞的分化和神经元生成减少、影响大脑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导致脑内有毒物质聚集等。严重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事实上,缺少睡眠会导致白天的工作时的注意力、认知功能、记忆能力、正面情绪等多方面造成影响,工作效率下降。同时,长期睡眠减少,还与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发生直接相关总体来说的确有人能每天睡三四个小时,白天还是很有精神。主要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少部分携带特殊基因的。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只适合这部分人,一般人这么做只会得不偿失。最后,祝大家有个好梦!文:李启芳团队陈佳伟医生
人的一生中,差不多1/3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每当我们不高兴的时候、累的时候或者生病的时候,我们常常第一个想到就是,好好睡一觉。那到底在睡眠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做了什么呐?我们又为什么需要睡眠?根据眼球的活动变化,我们的睡眠可以分为2种阶段,非快动眼(NREM)睡眠和快动眼(REM)睡眠。NREM期睡眠又可根据睡眠深度的不同,分为N1期、N2期和N3期。入睡后,我们首先进入N1期之后依次进入N2期、N3期和REM期。REM期之后,再进入NREM期,两者交替出现,完成一个个睡眠周期,直到清醒。在NREM期,心率和呼吸逐渐减慢,肌肉逐渐放松,眼球活动变慢。大脑安静,在此阶段不会做梦,生长激素分泌。身体逐渐修复,免疫功能得到调节。在REM期,心率和呼吸会加快至清醒水平,肌肉麻痹,眼球活动变快。此时大脑处于活跃阶段,会做梦。大脑会形成新的神经突触,巩固白天的记忆,清除有害物质。睡眠是动物的一种存活本能在动物的试验中,本可以存活2-3年的老鼠在剥夺了REM期睡眠后,只能存活大约5周。而如果剥夺全部睡眠,那只能存活约3周。可以这么说,离开睡眠,人就无法生存。睡眠是正常神经活动所必须的缺乏睡眠,会导致注意力涣散,损害记忆、认知能力。长期缺乏睡眠,可导致神经元能量耗尽,有害物质累积,导致中风和老年痴呆。睡眠让身体不断生长深度睡眠期间是身体释放生长激素水平最高的时期。同时,身体很多细胞会在睡眠期间合成更加蛋白质,促进不同器官的修复和生长。总结一下睡眠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是重要的生理功能。健康生活离不开睡眠。最后,祝大家有个好梦!文:李启芳团队陈佳伟医生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教几招有助于睡眠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相信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失眠。有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去有一个月中有45.4%的人,在过去一个月中经历过失眠。那有没有有助于睡眠的好方法呐?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有助于睡眠的方法,这些到底是真是假?下面我们来一一细说先说几个错误的 第一、 睡前饮酒,有助于睡眠。的确,酒精能抑制中枢,让人昏昏欲睡。但是,从整个睡眠周期来看,酒精促进前半夜快速入睡,却导致后半夜觉醒次数增多,深睡眠时间减少。整体而言,睡眠总时间和睡眠效率明显下降,觉醒次数增加。另外,2018年《柳叶刀》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证明酒精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摄入量”,无论摄入量高低,饮酒对身体都是有害的。第二、 褪黑素对失眠效果好。的确,褪黑素在人体睡眠觉醒周期调节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临床上也有用于治疗睡眠障碍。但是,褪黑素仅用于改善因时差变化所致的失眠和昼夜节律失调性的睡眠觉醒障碍。对于多数人的失眠,褪黑素没那么有效,不推荐所为催眠药物。当然,褪黑素的使用并没有显著的副作用,吃一点也没什么坏处。第三、 白噪音有利于睡眠。说完错误的,下面交大家几招真材实料的。第一, 减少在床上的时间,只要在床上就是睡觉;第二, 规律作息,无论前一晚睡了多长时间,每天固定时间睡觉;第三, 只有在有睡意的时候才上床,如果20分钟还没睡着,就离开床,等有睡意再回来;第四, 除非处于睡眠状态,否则不留在床上。第五, 维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包括适宜的温度,偏冷一点更好;把所有灯光关闭;选择一个舒适床垫;关闭所有声音,可留下电风扇此类的白噪音。第六, 松弛疗法。进行缓慢的深呼吸训练,练练气功,做做瑜伽,听听柔和舒缓的音乐,想象自己躺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海边聆听海浪声……都是不错的选择,使心情舒畅、身心放松,争取睡个好觉。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非常有效,主要贵在坚持。每天坚持,2-4周左右就可感受到睡眠质量的改善。最后,祝大家有个好梦!文:李启芳团队陈佳伟医生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冬眠”。科幻电影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在要开始远航之前,宇航员躺进休眠舱,进行冬眠,在航行结束时在从冬眠中醒来。那人类到底能不能冬眠呐?首先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是什么。目前的人类不能冬眠。问题来了,许多哺乳动物都能冬眠,为什么人就不能呐?这个其实很简单,原因是不需要。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动物为什么会冬眠?最简单的原因是为了抵御寒冷和节约食物。冬天往往是动物最难熬的时期,恶劣的环境和少到可怜的食物,对绝大多数动物特别不友好。此时,许多动物就会选择进入冬眠,让身体会变慢,呼吸、体温、新陈代谢和心率都会降低,可以节省能量消耗。所以冬眠在北半球较为多见。南半球的大部分陆地靠近赤道,冬天都比较暖和。当然,冬眠也不局限于寒冷的月份。2015年的一项关于睡鼠的研究发现,睡鼠可在地下冬眠长达11.4个月,远远超过寒冷的月份。这可能与当地欧洲山毛榉树有关,有时它们会有丰收年,睡鼠可以预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躲避掠食者。小型哺乳动物在诞生之处,最为弱小,饱受捕食者(主要是爬行动物)的攻击。通过冬眠,可以顺利的避开这些掠食者,因为躲在低下冬眠的存活率接近100%。人类是从赤道非洲进化而来的,在热带,那里有想当稳定的食物供应。同时,我们就是地球上最顶级的掠食者,不需要靠冬眠来躲避天敌其带来的危险。所以在进化的过程,我们的基因逐渐抛弃了这项技能。目标星辰大海,人类需要冬眠随着人类探索宇宙步伐启动,就像在科幻片中一样,冬眠技术在其中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2019年欧洲宇航局组建了一个专门研究冬眠的小组,探索人类冬眠,以期进一步深空探索。冬眠为什么对太空探索这么重要呐?能降低食物和水的消耗。食物和水这些补给永远是限制远航的关键,一旦实现了宇航员的冬眠,就可以用更少的水和食物,飞往更远的距离。防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由于没有重力,宇航员不得不通过每天6小时的锻炼来防止肌肉的萎缩和骨质疏松,一旦实现了冬眠,宇航员就可将这些时间锻炼的时间用于其他更重要的事上了。延缓衰老。长距离的深空旅行,旅程会非常漫长,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对于平均寿命不足百年的人类来说,如何延缓衰老是一个重要的难题。冬眠这一技术,为人类带来了解决的可能性。抗辐射。太空中辐射无处不在,目前人类主要采用物理防御和缩短暴露时间来避免,但这也限制了宇航员长时间空间作业的可能。研究发现冬眠的动物可有效抵抗人造的X射线、γ射线等辐射造成影响,这无疑为人类以后更长时间的太空行走开创了可能。人类冬眠尚有许多问题待解决尽管冬眠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但毕竟人类抛弃冬眠这么多年,尚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第一, 冬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第二, 冬眠会导致大脑警觉度下降、记忆力减退;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是,如何启动人类冬眠。关于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正在逐步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真正实现科幻电影中的休眠舱,通过冬眠来完成星际旅行。总体而言人是不会冬眠的。主要是因为不需要,人类在进化的路上解决冬天食物短缺和战胜了所有天敌。在为了的星际远航中,冬眠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前路漫漫,仍然有需要问题尚需解决。文:李启芳团队陈佳伟医生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