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主办的第五届人民名医盛典(原国之名医盛典)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演播厅举行,来自全国117个学科(含亚学科或重大疾病组)的296名优秀医生代表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系列榜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院士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特别致敬”,骨科王金武教授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卓越建树”。本届盛典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盛典当天,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王方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第五届人民名医学术委员会主席团轮值主席董家鸿,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温红彦,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机构处处长胡瑞荣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本届盛典。55位在京入选名医代表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演播厅和线上其他241位入选名医以及186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共同参会并见证榜单发布。人民名医盛典是报经人民日报社批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共同主办,人民日报社及其社属媒体共同支持、参与的年度医生学术活动。活动以“权威、客观、公正”为原则,以“推举医者榜样,引领尊医舆论,促进人民健康”为主题,旨在通过活动载体,形成促进我国名医成长的政策、机制、舆论、学术、社会环境,激发医生做名医的内生动力与职业尊崇感,为健康中国战略助力。盛典在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已成功连续举办四届,得到医疗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领导及医政医管局、宣传司等领导出席并致辞。每届名医盛典发布的人民名医(原国之名医)系列榜单,已成为业内备受瞩目,社会倍加关注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榜单。榜单设置特别致敬、卓越建树、优秀风范、青年新锐四大类别。本届盛典由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赵玉沛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团联合主席,董家鸿院士担任第五届人民名医学术委员会主席团轮值主席。本届榜单涉及学科范围较往届更加广泛,由来自全国117个学科(含亚学科或重大广谱疾病组)的186名学科带头人组成学术委员会,依照参评标准,推举各自所在学科的候选人。学术委员会成员均是来自国家级临床专业协会、学会的主委、前任主委、候任主委、副主委等组成,保证了榜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经材料审核、社会公示、候选人所在机构函询、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传阅评议,最终报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审定,授权大会发布。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是中央媒体直属平台中唯一健康专业客户端,集健康新闻、疾病咨询、健康科普、临床学术四位一体,目前已成为国内权威健康资讯内容聚合平台、群众看病就医服务平台、权威名医交流共享平台,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人民名医》直播,每期邀请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级别的专家做客直播间,联动国内20余个主流平台落地播出。截至2022年7月30日,累计播出600余期,参与嘉宾涵盖56个学科(单病种),全网累计观看量达13亿次。“人民名医”直播平台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健康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目前有13大品牌、27个公号传播矩阵,全年用户、粉丝订阅量8179万+,年度二次传播受众量累计47.7亿人次+,已成为国内医药卫生健康类媒体中公信力最强、权威性最高、受众量最大的健康专业全媒体品牌之一。戴尅戎院士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特别致敬”,骨科王金武教授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卓越建树”,进一步体现上海九院骨科建设水平、医生群体的医德医技,获得主流媒体和业内的权威认可。专家介绍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及博士后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双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数字医学与生物3D打印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卫健委骨与关节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康复辅具创新中心主任,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上海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候任主委。先后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生物3D打印)、科技部“863”(高精度3D打印装备制造)与“973”(多级微纳骨修复生物材料)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27项;同时领衔民政部3D打印康复辅具标准研究课题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各一项,主编或者副主编专著7部、主译1部,在上海交大设立数字医学与3D打印前沿医工交叉转化研究生课程,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包括Nature与Science旗下子刊等高影响因子论文80余篇。在戴尅戎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率先申请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第一张隶属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型企业转化的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专长:复杂的肩关节周围骨折的微创治疗;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与肩关节不稳的微创治疗;肩肘关节置换;3D打印康复辅具与骨关节内植物3D打印的临床转化,通过显微外科和定制式人工关节技术进行肩关节肿瘤的保肢治疗。门诊时间周四下午,专家门诊黄浦区瞿溪路500号 九院新门诊大楼3楼1号诊室周二、周四上午,3D打印门诊黄浦区制造局路639号 九院10号楼5楼3D打印中心
患者资料初诊:2021年7月,患者女15岁,2年前发现角度小未做干预。近日拍摄X光片发现角度增大,至我院3D打印中心就诊。脊柱全长X光片显示胸腰段Cobb角25°,身体有明显的倾斜趋势,剃刀背scoliometer测量13°,Risser征4级。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三维扫描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3D打印矫形器。矫形器佩戴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小巧轻便、透气性好,患者佩戴后可较快速适应,并佩戴拍片显示脊柱基本回正。总结青少年脊柱侧弯多为特发性,据统计国内外脊柱侧弯发病率约为2-4%,但脊柱问题前期表现不太明显,比较容易被家长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期。青少年脊柱侧弯提倡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期发现侧弯角度低的患者,也要根据患者年龄定期半年复查;发现晚度数高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矫形器保守治疗且配合度高也会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脊柱侧弯治疗所需周期较长,寒暑假为脊柱侧弯就诊的高峰期,家长可利用假期在家自查,发现异常后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矫形器穿戴后并不是治疗的结束,而是康复的开始,脊柱侧弯患者需要及时复查和调整矫形器。上海九院3D打印中心通过三维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将3D打印优势充分的运用到脊柱侧弯矫形器的个性化定制和生产中,研发制作精准化、个体化的脊柱侧弯矫形器,经过计算机设计的侧弯矫形器更加小巧轻便,镂空设计,使矫形器透气性能最佳,舒适性与隐蔽性增加,有效的改变了以往矫形器笨重、美观性差等问题;将会有效提升患者对穿戴矫形器的依从性,让青少年患者更容易接受,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文|于文强、王彩萍编辑|王彩萍专家介绍王金武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数字医学与生物3D打印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卫计委骨与关节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康复辅具创新中心主任,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上海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候任主委。先后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生物3D打印)、科技部“863”(高精度3D打印装备制造)与“973”(多级微纳骨修复生物材料)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6项;同时领衔民政部3D打印康复辅具标准研究课题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各一项,参编专著20部(主编1部,副主编5部),在上海交大设立数字医学与3D打印前沿医工交叉转化研究生课程,第一作者发表包括SCI论文70余篇(其中Nature与Science旗下子刊共3篇)。在戴尅戎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率先申请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科研机构申请到的国内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专长:复杂的肩关节周围骨折的微创治疗;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与肩关节不稳的微创治疗;肩肘关节置换;3D打印康复辅具与骨关节内植物3D打印的临床转化,通过显微外科和定制式人工关节技术进行肩关节肿瘤的保肢治疗。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专家门诊黄浦区瞿溪路500号 九院新门诊大楼3楼1号诊室周二、周四上午, 3D打印门诊黄浦区制造局路639号 九院10号楼5楼3D打印中心备注:根据上海及医院疫情管控规定,骨科王金武教授周四下午专家门诊正常开诊,可在新门诊大楼正常挂号就诊。周二、周四上午3D打印门诊已恢复,如需就诊请先到新门诊大楼挂普通骨科号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再凭挂号单到10号楼3D打印中心就诊,谢谢
长期以来,精确制造微尺度血管网络(Microscale Vasculatures, MSVs)一直是组织工程学中尚未解决的挑战。当前,光辅助3D打印是最常见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通常包含复杂的制造过程,制造成本较高,且需要与特定的光敏材料配合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王金武主任、戴尅戎院士团队针对生物3D打印制造过程快速简单、成本较低、不受材料来源限制的MSVs制造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采用温敏性水凝胶PNIP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和生物相容性GelMA(甲基丙烯酸化明胶),在37℃下,利用PNIPAM的体积收缩,有效诱导更小尺寸MSVs的制造。王金武主任介绍,组织工程血管网络生物3D打印制造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管径介于50μm和300μm之间的血管网络的制造还存在技术弊端。PNIPAM被广泛用来制备脱细胞基质、药物缓释微球、软体机器人,当环境温度低于其转变温度时,PNIPAM表现出亲水性;当环境温度高于其转变温度时,PNIPAM表现出疏水性,导致体积收缩。利用PNIPAM的体积收缩功能,可在较易获得的大尺寸血管网络制造完成后,通过外界条件诱导其体积收缩,从而制造尺寸较小的MSVs。研究图例:a.湿纺海藻酸钙牺牲纤维;b.基于温敏性水凝胶的工程微尺度血管网络生物制造过程;c.工程微尺度血管网络与宿主组织形成连接团队基于此思路,对PNIPAM和GelMA组成的P/G温敏性水凝胶进行了探索,对其体积收缩功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G温敏性水凝胶可在人体温度及细胞培养温度37℃实现体积收缩,且P/G温敏性水凝胶在37℃水中和空气中展现出不同的收缩性能;结合湿纺法制备的海藻酸钙牺牲纤维可以制造出目标MSVs,且最小尺寸可达50μm;内皮细胞在MSVs内经培养后可形成内皮细胞层,骨肉瘤细胞在P/G温敏性水凝胶响应后及培养期间保持较高活性;体内植入后MSVs可与宿主组织形成有效连接,所制造的MSVs为宿主血管的灌注提供了潜在部位。研究提出的MSVs制备方法摆脱了复杂的操作流程,无后处理过程,在温和的环境下即可诱导尺寸较小的MSVs的制造,简便快捷,诱导环境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团队于2021年4月22日,在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该研究成果,题为Fabrication of Thermoresponsive Hydrogel Scaffolds with Engineered Microscale Vasculatures。骨科博士后李帅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方向为生物3D打印工艺、血管网络制备工艺。项目依托王金武主任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血管化仿生关节多细胞精准3D打印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102685
2021年4月24日,上海交大转化医学研究院与上海民政局交流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转化医学大楼顺利进行。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梅哲,上海市民政局残疾人福利处一级主任科员张涛,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书记张显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金武教授,上海交大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陆平,转化医学研究院朱顺英老师,飞马旅交大科创园(上海沧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颖、运营经理丁晓晨、及王金武教授团队人员参与此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转化研究院张显明书记为本次会议致辞,介绍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及其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为主体,集中上海的医疗优势、多学科优势、社区健康网络优势和互联网优势,联合上海地区主要医院、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等,形成跨学科,开放的,共享的,国际一流的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基地。并提到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在3D打印康复辅具标准制定和临床转化方面进行了多年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许多完善的数字医学临床转化产品,平台也会大力支持临床研究及产业转化,推动传统康复辅具行业的数字化、个性化及智能化转型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金武教授,介绍了上海交大康复辅具与老年福祉产业的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2019年1月初,“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获批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科研机构申请到的国内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参与了国内多部3D打印医疗器械标准制定。后期也会主动融入并服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推动长三角区域康复辅具的协同创新,促进长三角区域康复辅具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协同创新发展。上海市民政局残疾人福利处一级主任科员张涛介绍了上海市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试点)的相关信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成为全国首批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的城市,支持数字技术赋能的个性化、智能化康复辅具产品创新发展。他最后详细介绍了社区租赁的相关要点信息,包括供应商和产品的资质要求、价格范围、产品洗消、保险要求及考核等。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梅哲参观团队研发的云康复智能化CPM和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3D打印膝关节矫形器、3D打印颈椎枕和3D打印矫形鞋垫等数字化康复辅具产品。梅局长对会议进行总结发言,建议3D打印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申请后续的社区租赁目录,更好的推动高校科研产品的临床转化,并对其他数字化康复辅具产品的合作和推广提出可操作性的良好路径。通过产学研医管用联动,推动上海建设长三角康复辅具产业转化中心,促进上海成为创新型康复辅具产业发展全国布局的中心城市。
4月23日上午,来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等单位的器审专家对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进行了考察调研。会议伊始,转化医学中心张显明书记向各位专家介绍了中心的建设情况与项目进展,随后在张书记的引领下,开展了中心的参观活动。本次调研团人员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主任孙磊、项目管理部部长吴琨 、人事处副处长林欣、质量管理部临时负责人张世庆、办公室主任贾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主任贺伟罡、副主任柳玄;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闻大翔、器械注册处处长王安婷、器械监管处处长林森勇;上海市医疗器械化妆品审评核查中心主任范之劲等多位器审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副校长徐学敏 、生医工学院院长杨广中院士、转化医学中心书记张显明、转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孙洁林、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卫东,上海交大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金武等出席交流。张显明书记介绍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器审专家参观电镜中心器审专家参观生物医学制造技术中心王金武教授向器审专家介绍3D打印膝关节矫形器器审专家参观医疗机器人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是“十二五”国家规划的重点领域之一,以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三类重大疾病转化研究,药物、试剂、材料有效性验证,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关键共性技术转化应用为目标进行设计建设的规模化、集成化、系统性综合研究设施。国家设施技术系统分别位于瑞金医院和闵行校区的两个基地,是“优势突出、密切联系、互补相容、功能完整”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资源信息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和临床转化系统三大板块,并与三大类疾病的科研转化形成“三纵三横”的总体格局。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涵盖了冷冻电镜、表面与性能分析、元素分析、实验动物、诊疗装备开发、高通量药物筛选、生物治疗研发、诊断试剂开发等十余个分析测试平台,可开展设备制造、数据分析、模式动物、新药创制、医学影像、运动转化、代谢病组学解析、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及临床转化等技术合作。“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于2019年1月开始筹备,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于2020年11月正式成立,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的临床转化,2019年1月初,“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获批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科研机构申请到的国内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参与了国内多部3D打印医疗器械标准制定。采用“产学研医管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融合“科研”与“转化”,通过长期的研发经验开拓的创新转化平台,涵盖了药物与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临床试验、注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秉承严谨、高效、创新的理念,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各级医疗器械协会等长期合作。致力于为创新医疗器械转化提供机制健全、流程合规的专业化、工程化、产业化的“一站式”服务。本次器审中心调研转化医学中心的顺利召开,将推动转化医学中心重点项目高质量落实,加强成果转化流程的合规建设,助力转化医学中心全面开展涵盖医疗器械全流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ligament,ACL)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在膝部各韧带中最易受损。ACL损伤一般出现在体育运动中,橄榄球、篮球、足球、滑雪等项目尤其多见,损伤包括部分断裂或者完全断裂。可以通过自体肌腱移植进行韧带重建,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为了恢复良好的功能状态,术后需积极康复锻炼,恢复步行、慢跑、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功能,现介绍ACL重建术后的康复流程。阶段一:术后0-4w目标:膝关节活动范围0-120°; 支具保护下可行走; 控制疼痛和肿胀; 保护伤口。支具保护:膝关节矫形器通过对膝关节两侧分别施加大小不等的轴向拉伸力,根据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杠杆原理及力的分解原理,产生一个向力较小侧方向的矫正力矩,在矫正力线,减轻患者患侧负荷的同时,对对侧进行局部减荷,从而避免加剧对侧的磨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金武教授、戴尅戎院士团队还将3D打印技术运用在了膝关节矫形支具的设计制造中,研发了新型个性化3D打印单侧减荷式膝关节支具,在个性化治疗的同时还减轻了矫形支具的重量,大幅度提升了患者佩戴矫形支具时的舒适度。患者未佩戴(左)和佩戴(右)新型矫形支具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患者佩戴矫形器行走,并通过步态实验对佩戴支具前后的步态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初步证明,受试者佩戴膝关节内侧减压矫形器后,支撑相后期(膝关节承重的重要周期)膝关节外翻角增大,膝关节内侧力线向外侧转移,膝关节内侧压力降低。对于早、中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佩戴合理设计的膝关节矫形支具能够矫正下肢力线,从而减轻患髁受力,减轻疼痛、改善患处功能并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具体康复动作:1、踝泵,即踝关节作屈伸活动。每小时100次,每日1000次。2、直腿抬高,直腿抬高30-45度,维持10秒,放松休息10秒,每组30个,每日3-5组,可利用沙袋进行训练。3、侧卧抬腿,维持10秒,放松休息10秒,每组30个,每日3-5组,可利用沙袋进行训练。4、主动屈膝练习,仰卧位,屈至最大时维持10s,每组15个,每日3-5组。注意:最大屈至120度,不可屈至极限。5、牵伸训练,床上坐位,如图示意,牵伸大腿后方肌肉,始终保持膝关节伸直,牵伸至最后停留10秒,放松休息10秒。10次/组,3-5组/日。6、坐在带有轮子的椅子上,双腿行走练习。每次3~5分钟,每日3组。7、运动结束冷敷15分钟。此阶段注意事项:禁止小角度主动伸膝(如坐床边的主动踢腿动作);禁止大角度深蹲(膝角度>70°);密切观察伤口情况,若出现伤口红肿热现象,请及时就诊。阶段二:术后4-12周目标:无支具情况可正常步行; 术后8周时患侧膝活动角度与健膝一致; 可独立上下台阶。具体康复动作:1、 患肢与健侧一起作踮脚跟练习,无需扶物稳定。6秒/次,10次/组,每日5~6组。2、贴墙站立,微蹲练习,膝关节屈曲<30°。6秒/次,10次/组,每日5~6组3、患肢向前上台阶练习。10次/组,每日3-5组。4、患肢向侧方上台阶练习。10次/组,每日3-5组5、平衡训练。6、运动结束后冷敷15分钟。此阶段注意事项:行走、上下台阶训练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此阶段若膝关节屈伸角度仍旧不达标,及时康复科就诊。每位患者的病情会有所差异,比如年龄、移植类型、合并半月板或者侧副韧带损伤等不同,具体情况请与手术医师及康复师共同评估,从而制定合适而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医院概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创建于1920年,是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具备一定临床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国内知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拥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等国家级人才、以及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国家高级人才计划等各级人才240多人次。医院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3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骨科作为我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王金武教授课题组现面向院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后1-2名,诚邀有兴趣从事骨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基础学科和临床研究的有志青年学者加盟。导师介绍王金武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数字医学与生物3D打印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卫计委骨与关节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康复辅具创新中心主任,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上海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候任主委。先后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生物3D打印)、科技部“863”(高精度3D打印装备制造)与“973”(多级微纳骨修复生物材料)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6项;同时领衔民政部3D打印康复辅具标准研究课题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各一项,参编专著20部(主编1部,副主编5部),在上海交大设立数字医学与3D打印前沿医工交叉转化研究生课程,第一作者发表包括SCI论文70余篇(其中Nature与Science旗下子刊共3篇)。在戴尅戎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率先申请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科研机构申请到的国内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擅长手术:(1)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与肩关节不稳的微创治疗;(2)复杂的肩关节周围骨折的微创治疗、翼状肩胛功能重建;(3)肩肘关节置换;(4)通过3D打印定制式人工关节进行骨坏死、肩关节肿瘤的保肢治疗;(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3D打印矫形治疗;(6)足踝3D打印矫形器治疗平足、高弓足、糖尿病足;(7)3D打印骨关节康复辅具治疗骨关节疾患。(8)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的内窥镜诊治(9)各类疑难性颈肩痛的诊治。尤其对肩关节骨肿瘤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方向1.肩关节外科、肩关节镜、计算机辅助手术;2.个性化人工关节设计与应用、数字骨科3D打印、3D打印康复辅具、生物 3D 打印与骨科生物材料;3.基于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老年主动健康智能照护平台研究与应用示范、康复机器人、智能康复设备、云康复、老年健康自主管理体系;4.生物反应器、骨软骨肩袖修复再生研究、中药与肿瘤药物筛选;5.神经假体、植入式电刺激器、骨科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学影像与虚拟手术;6.骨科内植物的生物力学与运动医学关键技术研究。招聘条件及待遇基本条件1、35周岁(含)以下,获得骨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基础学科等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自获得起不超过3年),国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生优先;2、身体健康,品学兼优,对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背景;3、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4、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条件基础科研型博士后:1、研究方向与导师一致或有相关交叉,以基础研究为主;2、发表SCI论文1篇及以上,累计影响因子≥5分。临床科研型博士后:1、研究方向与导师一致或有相关交叉,以临床研究为主;2、发表SCI论文1篇及以上,累计影响因子≥3分。工作职责1、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包括实验设计、执行、数据分析整理和文章、报告撰写等;2、协助指导研究生,组织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3、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沟通交流工作,协助撰写计划书、总结报告等材料。博士后待遇1、按照国家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博士后管理规定享受职工相关工作和生活待遇。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包括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等;2、年薪:①基础科研型博士后:基本生活费+考核奖励:税前27-30万/年;科研启动经费:10万/人;②临床科研型博士后:基本生活费+考核奖励:税前18-20万/年;科研启动经费:5万/人;特别优秀者经评估可入选“交大医学院博士后激励计划”,基础科研型博士后待考核后年薪可达34万/年(税前),临床科研型博士后待考核后年薪可达25万/年(税前)。3、对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所申请到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医院按照1:1的标准予以匹配;4、博士后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按医院规定给予奖励;5、经过考核和专家评议对出站后特别优秀的博士后可留院工作,并予以聘任相应的专技职务;6、其他支持:提供各类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根据上海市相关规定办理落户;依托强大的医院资源,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所需材料1、本人学习和工作简历,包括主要工作业绩,以及联系方式;2、应聘岗位(注明报考导师姓名、博士后申报类型、及拟开展的研究计划);3、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4、发表论文(注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期刊影响因子)、承担课题等研究成果证明;5、相关领域专家推荐信3份(其中1位专家必须是博士期间的导师,另2位专家必须是正高职称);6、本人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相关材料。联系方式杨老师 TEL: 18215607530E-mail:yanghan0609@sjtu.edu.cn万老师 TEL:13120607799;E-mail:wkm@sjtu.edu.cn;曹老师 TEL:13621759084;E-mail:clan@sjtu.edu.cn联系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
足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参与人体运动和支撑等重要功能。行走时,足起着杠杆作用,以增加小腿向前的推力,足弓像弹簧一样传递运动中的作用力,使人行走时耗能最少而效率最高。足弓的发育异常会导致扁平足和其他畸形,扁平足可继发于其他系统病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中扁平足、高弓足、足底筋膜炎等人群更应多加注意,必要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临床检查和诊断,根据情况进行康复理疗、矫形鞋垫治疗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接诊中心,王金武教授团队提供专业的3D打印矫形鞋垫制作服务。定制化矫形鞋垫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取足部体表数据、结合足底动静态压力分析和临床诊断,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制定出个体化、功能性且舒适的矫形鞋垫;3D打印鞋垫通过不同的区域划分与网格、密度优化,实现更好的力学支撑。整个制作过程简单、快速、干净、卫生,更符合人体特点和疾病治疗需求。3D打印矫形鞋垫制作流程3D足部扫描设备快速获取足踝数字模型足压采集分析系统获取动静态足底压力计算机辅助矫形鞋垫设计与网格优化3D打印技术制作矫形鞋垫患者适配矫形鞋垫矫形鞋垫穿戴注意事项1、鞋子的鞋底不能太软,鞋垫放入鞋内后要合适,不能被鞋帮架起;鞋子不能太松,最好是系鞋带的,同时使鞋垫在鞋内不能随意移动。2、初次穿矫形鞋垫需逐步适应,每天穿戴时间逐步增加,约两周后可正常穿着。因为脚的畸形需要慢慢矫正,过快矫正可能拉伤肌肉韧带。3、使用矫形鞋垫需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调整。4、儿童矫形鞋垫的总体穿戴时间,要根据复查和恢复情况决定,一般3、6月复查,并根据足部的生长情况考虑是否更换。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矫正需要的时间也不同。5、穿戴矫形鞋垫的同时可以配合功能锻炼,更好的达到治疗目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接诊中心整合了上交和九院的医工交叉优势,聚焦医学3D打印技术,致力于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学科交叉研发团队,形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医学3D打印交叉研究、临床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3D打印接诊中心的成立既是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数字医学转化应用的重要成果。
什么是前臂骨折前臂是指肘与腕之间的部分,人的前臂骨骼由尺骨和桡骨组成。前臂骨折是日常生活及劳动中常见的损伤,占全身长骨骨折的7.5%。前臂骨折可以是单根,可以是双根,还可以是一根骨折另一根脱位,所以较为复杂[1]。前臂骨折作为常见损伤,不恰当的治疗常导致前臂功能显著丧失。旋转功能对手部灵活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持远端和近端尺桡关节以及骨间的解剖关系是保持其功能的关键因素[2]前臂旋转的解剖学特征根据大量临床研究,尺骨的变化在前臂的旋转运动没有临床意义,前臂的旋转由桡骨头的中心到达尺骨茎突基底部,桡骨以“旋前弓”和“旋后弓”沿旋转轴做旋前、旋后运动。上尺桡关节属于车轴关节,桡骨头呈椭圆形,其长、短轴之比约为7:6。两者借强有力的环状韧带固定,环状韧带围提绕桡骨茎,附于尺骨桡切迹。下尺桡关节由纤维性三角关节盘和掌、背侧副韧带维持其稳定。上、下尺桡关节和斜索、骨间膜连接尺桡骨使前臂成为一个整体。斜索为呈扁带状的纤维索,起自尺骨粗隆的桡侧面,向下外斜行,止于桡骨粗隆稍下方内侧面。骨间膜为以坚韧的纤维膜,附着于尺、桡骨骨间嵴,近侧始于 桡骨粗隆下2cm,起于斜索的下缘。手臂处于中立位时,骨间膜纤维与桡骨干约成20°;旋前70°时,斜索和骨间膜上部纤维完全紧张,限制了前臂的过度旋前;旋后80°~90°时,骨间膜中下部纤维紧张,限制了前臂的过度旋后[3]。前臂骨折外固定方法01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对闭合移位的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20世纪50年代末采用掌、背、桡、尺侧4块夹板的固定方法;邹培、陈泽群采用掌、背侧二夹板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有骨痂生长较快、手法不加重创伤等优势。02小夹板加石膏外固定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加石膏托外固定,该方法吸取了手法复位后单用小夹板外固定及单用石膏托外固定各自的长处,克服了其各自的缺点,使大多数尺桡骨干双骨折的患者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而达到骨折愈合及恢复良好的前臂旋转功能[1]。033D打印外固定矫形器夹板固定时,对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和长斜形的短缩移位的骨折,固定力不足,且容易松动而失去固定效果,使复位的骨折移位;石膏固定时,强度大会使患者产生不适感且极易造成压疮、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上海九院王金武教授团队利用三维扫描仪采集患部三维数据,结合影像诊断与临床,进行计算机数字化设计,由3D打印机制作与患者病情最为匹配的矫形器。个性化3D打印外固定矫形器不仅满足不同患者、病情、场合的个性化设计,保证良好的匹配度和周期性,同时材料轻便安全,透气性好,最大程度的满足患者的舒适度。三维扫描3D打印矫形器图片3D打印矫形器优势1、产品设计性能优势:个性化设计,不仅可以保证支具对患者完美的贴合度与固定性,同时当患者固定部位需要擦涂药物时,可以在支具中预留空腔或开口,有助于观察病情发展与恢复情况。支具设计成镂空结构透气轻便。2、康复速率明显提高:个性化设计保证支具的着力点、装配结构、材料完全匹配患者,保证支具始终效果最优。3、并发症发病率有效降低:传统支具、夹板和批量生产的支具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出现伤口感染、关节僵硬,而3D打印的个性化设计与轻便透气的结构使并发症减轻改善。参考文献:[1] 李艳玲. 前臂骨折夹板外固定的护理现状[J]. 广西医学, 2009, 31(2): 280-280.[2] 高军茂, 王鹏程, 孙鹏, et al. 前臂骨折的治疗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003): 383-385.[3] 白晓东, 张韶峰. 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28): 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