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追求--王超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人追求显赫的声名、有人追求挥霍不尽的财富、有人仅满足于小康的闲适。作为一个医学领域的从业者,我只想成为本专业最有经验的临床医师。除天才之外,人们的精力和智力是相差不多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出色的业绩,就要对自己有所限定,与此无关的所有事项都须舍弃,有失才能有得,无为才能有为。所以,作为一名颅椎外科医师,我只做上颈椎的手术;我没有教授职称;我没有博导的桂冠;我没有任何行政职务和社会组织兼职,我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本专业病例的研究和治疗过程中了。也许这样的选择有些偏执,但我坚持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15年的坚持已经有了收获,如今我已积累了国内(也许是国际上)最多上颈椎病例的治疗经验(至2008年10月29日已经完成:使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枕颈固定术388例、改良Magerl术118例、寰枢侧块钉板固定术460例、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328例,借助于枢椎椎板钉固定的寰枢关节融合术33例),有了许多失败(上述病例总的手术死亡率0.3%)和成功的经历,多种手术方法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全国各地的上颈椎病人源源不断地涌来,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作为一个外科医师,在治疗上应力求达到三个境界。首先,治疗效果要好,成功率要高;其次,治疗过程要尽量少痛甚或无痛;再者,治疗的花费要少。我们目前使用的几种手术方法,均可使不稳定的寰枢关节得到短节段、坚固的固定,手术操作的风险已经降得很低,800余例内固定手术没有因为手术操作直接导致脊髓损伤。对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实施的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及一期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可以彻底解除脊髓压迫,从根本上去除脊髓病的致病原因。大多数病例的神经功能可以显著恢复。这种病例在国内很多医院目前仍被认为是很难治疗、风险很高的。我们的内固定术大多使用自行设计的国产内固定器械,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器械的1/3。我们不需要病人在术前住院做颅骨或枕颌带牵引,手术后2天即可起床活动,由于使用可吸收线做皮内缝合,术后1周即可出院。由于手术技术熟练,解剖清晰,术中出血很少,即使是前后路联合手术也不需要输血。内固定非常结实,术后不需用任何形式的头颈保护支具,出院后即可恢复社会生活。上述措施是我们出院病人总花费低廉的原因。为了减少病人的疼痛,我们对术中须做颅骨牵引的病例,牵引弓在麻醉后才装上,手术结束时即马上取下,待病人麻醉醒来后,已经没有牵引弓固定在头颅上了。经口的松解复位术术后要通过鼻饲管进食,我们在全麻后请麻醉科医师用喉镜安放鼻饲导管,避免了病人清醒状态吞咽导管的痛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手术操作时间一般短于成人,不必安置导尿管,为孩子免去了尿道插管的痛苦。所有病人在手术时虽然都用全麻,但我们仍然加用长效的麻药做切口周缘的局部浸润麻醉,这样病人在术后6个小时之内都不会很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我们终于做到了:不仅疗效好、花费少,而且手术痛苦最小。人生最幸福的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仅做自己喜欢的事。把病人的病治好是我最高兴做的事。看到我的复查病人因症状改善而流露出的欣喜,我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1, 化疗引起脱发是怎么一回事? 正常人头皮约有10万根头发,除其中10%~15%系处于静止外,其他大部分都在活跃生长,因此多数抗癌药物可通过血液循环造成皮肤毛囊的损害,引起不同程度的脱发。如阿霉素、足叶乙甙、环磷酰胺、氨甲喋啶、异环磷酰胺等均可引起脱发。毛发脱落是化疗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但它不是一定要发生的。当它发生时,毛发变得很稀疏或全部脱落,毛发的脱落并不是在治疗开始后立即发生的,常在病人接受几次治疗后才逐渐脱落。在化疗结束后,毛发通常可以重新长出因此不必紧张。2, 化疗期间为什么要每周查1~2次血常规? 现有的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细胞都有毒害作用,尤其是骨髓造血细胞从而在化疗期间出现骨髓抑制现象,可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其次是血小板减少,严重时血色素亦降低。各种药物对骨髓抑制的程度不一,恢复的快慢亦不一。这类抑制往往为暂时性,大多在停药2~3周可渐有恢复,除与药物种类有关外,与所用剂量、给药方案及途径、患者全身情况以及骨髓贮备状况都有很大关系。因此,化疗期间每周要查1~2次血常规,以便于及时了解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情况以及药物对骨髓抑制作用的情况,从而做为调整用药方案之依据。3, 化疗当天如何安排饮食才能减轻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 化疗期间,由于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难免会使正常的细胞受到一定损害,产生相应的毒副反应。如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粘膜溃疡、脱发等。此时,病人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如奶类、瘦肉、鱼、动物肝脏、红枣、赤豆等。如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增加健脾开胃食品:如山楂、白扁豆、萝卜、陈皮等。据报道,化疗用药当天,把早饭提前、晚饭拖后,拉开反应时间,可避免或减轻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另外,曾有报道,呕吐与胃充盈度有关,根据胃完全排空需要4~6小时的特点,化疗患者采取早餐进清淡的食物,量取平时的1/2,3~4小时后进行静脉化疗,可有效地减轻化疗所致呕吐的症状。4, 何谓肿瘤化疗的不良反应? 人体内的肿瘤细胞是由相应的正常细胞发生恶性变而形成的。迄今为止。尚术发现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存在着重要而又明显的根本差别。因而目前研究设计的抗癌药物大多还缺乏只杀伤肿瘤细胞、而不会影响正常细胞的能力。这样势必会在化疗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内的正常细胞造成损伤,这就是所谓的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大多通过影响细胞的遗传基础,即核酸和DNA的结构和(或)功能而起作用,使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人体内的正常组织和细胞,凡是繁殖旺盛的,生长迅速的,它们的核酸代谢也就越活跃,在接触到抗肿瘤药物时所受到的打击也就越严重。如果以肿瘤细胞与机体的大部分正常组织来进行比较,肿瘤细胞的增生往往更快,这就是利用抗肿瘤药物能重创肿瘤细胞的基本原理之一。与此同时人体内一些也经常处下积极增生状态的组织和细胞,它们的增生速度与肿瘤细胞不相上下,有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像造血细胞(骨髓)、消比道粘膜(口腔及胃肠粘膜上皮),毛囊、生殖细胞等。因而,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控制病变的同时,也会出现使这些迅速更新的正常组织和细胞受到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损害。于是出现了一部分患者在接受化疗的用药中或用药后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与之有关的不良反应。5,肿瘤化疗是不是“敌我不分”,“得不偿失”? 事实上,这些流传于巷里之间的说法并不符合肿瘤化疗的实际情况。首先,目前正式用于临床的抗癌药物都经过严格的试验并获准后才能上市,只要合理使用,患者的安全性是得到保障的。其次,癌细胞是异常生长的畸形细胞,它的结构和功能都欠完善,在抗癌药物的打击下,癌细胞往往比正常细胞更为脆弱,更经受不起打击,也更容易死亡;而且即便是还能从抗癌药的打击下恢复过来,正常细胞的损伤也要比癌细胞更易修复。因此抗癌药的毒性并不可怕,如果有也是暂时的,可恢复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抗癌药的副作用既不是每种药物都有,也不是每个患者必定都会发生而无一幸免。在一名有经验的化疗医生所拟订的治疗方案中,通常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了估计,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方案,将药物剂量定于适当范围之内,药物毒性也调控于患者能耐受的程度,因而大多安全无虞。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患者使用化疗后的情况,个体化地再作调整,使以后的疗程能更顺利地进行。特别是近十余年来,肿瘤临床上增添了不少新的辅助药物,可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某些肿瘤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并且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化疗的疗效创造了条件,肿瘤患者可以在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接受化疗。在目前情况下,再提“敌我不分”,“得不偿失”实在是更不合时宜了。6, 肿瘤病人化疗时为什么要加强营养?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细胞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对膳食的摄入都有抑制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味觉异常而影响食欲。以致发生口腔粘膜溃疡、舌炎等,有些药物还可以引起腹泻、便秘或肝功能损害,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加速病情的恶化,所以化疗时病人应加强营养,注意饮食的调配,以增强抵御化疗反应和抗病的能力。7, 化疗和中药可以同时进行吗? 一般而论,化疗对于敏感的肿瘤,可以起到较为迅速而且明显地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目前已有近10种恶性肿瘤可用化疗治愈,另有数十种恶性肿瘤用化疗有一定疗效。但是,化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并不是人人皆可使用;而且不少化疗药物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更何况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一般情况欠佳,进食不足,营养不良,或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下。这些都对化疗的顺利进行有所影响,使化疗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医中药与化疗不同,如能适当应用可对机体起到扶正作用,有利于发挥和提高人体的内在抗癌能力。已证明一部分中药具有某种程度的抗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有的还能有助于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大多数中药并无明显毒副作用,还可对化疗的毒副反应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其缺点是单用中药治疗癌症往往见效较慢,要在短期内取得临床确切疗效很不容易,目前也尚难证实它们能直接杀灭癌细胞。为此,将化疗和中药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补其所短,以求有更好疗效的中西医结合的肿瘤治疗研究已在国内广泛开展,并有一些初步有效的报告。所以,中药和化疗可以同时进行。8, 化疗当天如何安排饮食才能减轻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 化疗期间,由于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难免会使正常的细胞受到一定损害,产生相应的毒副反应。如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粘膜溃疡、脱发等。此时,病人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如奶类、瘦肉、鱼、动物肝脏、红枣、赤豆等。如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增加健脾开胃食品:如山楂、白扁豆、萝卜、陈皮等。据报道,化疗用药当天,把早饭提前、晚饭拖后,拉开反应时间,可避免或减轻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另外,曾有报道,呕吐与胃充盈度有关,根据胃完全排空需要4~6小时的特点,化疗患者采取早餐进清淡的食物,量取平时的1/2,3~4小时后进行静脉化疗,可有效地减轻化疗所致呕吐的症状。9, 化疗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加强口腔卫生及皮肤护理? 应用抗肿瘤药物(如抗代谢类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可引起粘膜,特别是口腔粘膜的溃疡。目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多数为免疫抑制剂,因此病人易感染,常见的是口腔霉菌感染。另外某些抗肿瘤药物如平阳霉素、5氟脲嘧啶、阿霉素等使用后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皮肤损害,引起皮肤干燥、皮疹、色素沉着、皮硬、脱发等,因此在化疗期间要特别加强口腔卫生及皮肤护理,以避免和减轻这些反应的发生。10, 化疗期间为什么要增加饮水量?每天饮水量至少需要多少?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进入人体内是由肝脏代谢后由肾脏排出的,大剂量应用时,可损害肾小管,使细胞空泡化,上皮脱落、管腔扩张,出现透明管型,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而出现肾毒性。因此,化疗期间不仅需按时补液,同时要增加病人饮水量,以加快体内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排出,减轻对肾脏的损害。一般来说,每天饮水量至少需要2500毫升,大剂量化疗药物时,每天饮水量应大于5000毫升。11, 推注化疗药物过程中,病人如何配合护理人员观察化疗反应? 在推注化疗药物过程中出现的化疗反应一般为皮肤血管反应,某些药物在有些病人使用后会出现超敏反应。一般在化疗用药前,专业护士会根据医嘱确定的化疗方案做些用药中的指导,并注意在注射药物时尽量保护静脉血管,有计划地使用静脉。推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病人若有疼痛红肿或沿血管走行出现皮疹等应及时告之,不能勉强忍耐,以便及时判断是局部皮肤血管反应还是药物渗漏造成,且近日局部皮肤勿用热水洗或热敷,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对症处理。某些化疗药物在推注过程中,病人如有胸闷、憋气,甚至短时间内血压降低,皮肤粘膜出现皮疹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告之,以便于医生、护士在短期内准确判断,给予及时处理。12,有什么方法可以止住化疗患者的呕吐? 一部分化疗药物在使用时会引起恶心、呕吐。严重的恶心、呕吐会使患者对以后的化疗望而生畏,甚至出现不愿或放弃进一步治疗的念头,使化疗难以为继。 过去曾用过一些止吐药物来减轻这类不良反应,如用氯丙嗪(冬眠灵)、异丙嗪(非那根)、地塞米松、甲氧氯普胺(灭吐灵)等。对于大多数抗癌药物,它们的单一药物使用可能有效,合并用药效果可以增强。近20年来,化疗引起呕吐的机制已初步阐明。在人的消化道粘膜以及与呕吐有关的神经中枢部位有一种特殊的5HT受体。当化疗药物或其他致吐物经口服或血流到达上述部位时,会引起大量的5HT释放。这种5HT如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便会有强烈的冲动传入中枢,引起剧烈呕吐。设想如我们要打开一把锁,尽管有钥匙,但若锁眼被塞住了,锁是打不开的。于是经过努力找到了这样一类称之为5HT受体阻断剂的药物,只要能在化疗药物引起的5HT来到之前,这类药物已与5HT受体实现了广泛而又稳固的结合,化疗所导致的恶心、呕吐便不会发生和出现。如果再合并使用地塞米松,有效率大多都在90%以上。属于这一类的药物已在临床使用多年,包括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等。
骨的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类肿瘤疾患,在良性骨肿瘤中约占5-7%[1]。从病因上说,骨的纤维结构不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是由于合子后体细胞内20q13.2-13.3染色体G5α基因突变[2,3]导致骨骼、内分泌系统等多器官的发育异常,突变发生的早晚决定了发育异常及器官受累的程度,突变发生愈早,则发育异常程度愈大。累及骨骼,基因突变导致骨组织不能完成正常的矿化和塑形过程,X线上表现为典型的毛玻璃样改变,由于骨骼机械强度大大下降,在正常的应力下,可以出现疲劳骨折,导致局部疼痛,严重的则可以出现病理性骨折,反复出现的疲劳骨折和病理骨折则会导致畸形的表现,在股骨近端可表现为髋关节内翻畸形。累及皮肤,可以出现牛奶咖啡斑,多出现于躯干和肢体近端,因边缘不光滑,而被称为类似缅因州海岸线。累及内分泌系统,则可出现性早熟、生长激素增多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Cush综合征等多种改变。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发生没有性别差异,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大部分病例在30岁以前发现。根据骨的受累程度,临床上分为单发性(Mon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MFD)、多发性(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PFD)、McCune-Albright综合征(多发骨的纤维结构不良伴有内分泌系统疾病,MAS)和Mazabraud氏病[4,5](多发骨的纤维结构不良伴有软组织肿物如肌肉内粘液瘤)。MFD和PFD及MAS的自然病程截然不同[6]。MFD在骨骼发育停止后一般停止发展,病变本身可以出现修复,从而强度增加。而PFD和MAS则可在骨骼成熟后继续发展,病变可持续增大,且病变范围可以累及整块骨骼,故容易出现病理骨折和畸形,其病理骨折最易出现在6-10岁,此类病人可以出现多部位多次骨折,而伴有磷酸盐尿的患者病理骨折发生的更早,骨折次数也更多[7]。不同的自然病程决定了其不同的治疗结果。骨的纤维结构不良在临床上表现的主要有:局部疼痛,跛行,受累骨骼可以出现畸形、病理骨折,肢体可以出现短缩。尽管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良性的类肿瘤疾患,由于其表现复杂且终生带病,病人常需要进行多次治疗,Ennecking甚至将其复杂性与骨转移癌的治疗相比,然而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需要经历更为长久的时间考验。股骨近端是骨的纤维结构不良最容易累及的部位,Harris等[8]报道在PFD病例中有92%累及股骨。股骨近端因应力的高度集中容易出现骨折、畸形,成为骨的纤维结构不良治疗中的难点。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针对病变本身的治疗,一个是针对病变引起的骨折及畸形的治疗。目前尚没有理想的基因水平的治疗方法。作为一种先天性的疾病,对于没有症状的纤维结构不良病变原则上不需要进行治疗。通过双磷酸盐治疗可以缓解由于病变破坏出现的疼痛。病灶的刮除可以去除病变,结合植骨及内固定可以大大提高局部的稳定性。对于骨折的病人,尽管通过保守治疗能使病理骨折愈合,但需要警惕畸形愈合的出现。对于骨骼畸形需要通过截骨术来矫正,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固定。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类似先天畸形,从一出生病灶就已经存在,但其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大部分MFD都是在进行别的检查时无意中发现的。Jaffe曾说过:纤维结构不良病变本身并不是治疗的指征。因此没有局部症状的纤维结构不良并不需要进行外科治疗[6],但需要仔细评估其病理骨折和出现畸形的可能性,尤其对于下肢及股骨近端这个部位。欧洲小儿骨科协会的数据显示,即使是发生于股骨的MFD,其出现骨折的几率仍可达50%[9]。目前还没有特定的方法来评预测某一个病变可能的生长的趋势及引发的并发症,因此定期拍片了解病变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双磷酸盐在治疗FD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Chapurlat[12]、Zacbarin[13] 、Lane[14]等报道使用双磷酸盐能使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骨折发生率降低,病变区皮质增厚骨化增加。Parisi[15]等发现使用双磷酸盐一年后病变区域的骨密度增长幅度大于正常区域。Lala[16]、Plotkin[17]等使用双磷酸盐治疗儿童FD,发现能明显减轻疼痛,但x线上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长期用药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没有出现骨软化的表现。病灶刮除是治疗股骨近端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常用手段,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均可被用来治疗刮除后的骨缺损[18],短期内常常会实现骨愈合。但文献中报道,松质骨被吸收后局部修复的组织仍然是结构异常的骨质,长期随访发现很多病例会再次回到治疗前的状态。Ennecking总结Harris、Stewart及自己的资料时发现,25例股骨近端骨的纤维结构不良接受刮除松质骨植骨,12例随访效果满意,13例出现局部的吸收及病变复发[19]。郝林等报道使用刮除异体松质骨植骨治疗11例纤维结构不良,平均4.5个月时发现局部均实现了骨愈合,但具体病例资料及长期随访效果没有进一步阐述[20]。Guille报道的一组病例股骨近端FD中,有13例进行了共计24次刮除自体松质骨和(或)皮质骨植骨,随访2.5-41.3年后发现,所有的植骨在x线片上都出现了完全的吸收,所有的病变都没有消失或减小,有的还出现了增大[11]。欧洲小儿骨科协会报道的一组病例中,5例发生于股骨的MFD进行了刮除松质骨植骨治疗,有1例出现了植骨吸收而进行了第二次植骨,1例在植骨后出现了内翻畸形而进行了截骨内固定[9]。Stephenson等对33例下肢FD病例进行了刮除植骨,平均随访10年,结果25例病例出现了病理骨折[10]。Ennecking通过试验发现皮质骨相对于松质骨更难于被吸收及爬行替代,提出使用自体皮质骨植骨的方法。总共有15例股骨近端FD病人,均因为股骨颈疲劳骨折导致的疼痛就诊,5例为PFD,10例为MFD,年龄在9-22岁,病变均位于股骨颈区域,而股骨头及大粗隆区域尚保留有正常松质骨,股骨颈没有畸形,病灶区域不进行刮除,在钻孔后直接植入腓骨或胫骨条,皮质骨中部穿过病灶区域,其两端则嵌入正常松质骨,从而起到加强股骨颈强度的目的。平均随访6年(2-14年),15例病例均缓解疼痛,股骨近端没有出现进一步的畸形,2例出现了局部吸收而再次进行了皮质骨植骨,2次植骨后局部稳定[18]。从文献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刮除植骨对于股骨近端FD的治疗似乎很有限,最终大部分植骨注定要被纤维结构不良所替代。Guille等因此建议对于无症状的FD不要进行预防性的刮除植骨,对于初次因疲劳骨折而出现疼痛的FD不要进行刮除植骨,这样只会进一步削弱骨质强度,反而容易导致局部症状加重,由于结构不良的骨质的愈合能力跟正常骨相当,可以采用单髋人字石膏固定[11]。Stephenson等也建议对骨折采用有效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而不处理病灶,这种方式虽然没有去除病变组织,但直接加强了局部的骨骼强度而将有助于避免局部骨折或畸形等并发症的出现,他的报道中有86%(19/22)的病变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平均10年的稳定[10]。对于出现骨折的的病例,其治疗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Harris等[8]发现纤维结构不良的骨骼的骨折愈合时间与正常骨骼没有差异,因此对于疲劳骨折或病理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石膏固定或牵引治疗均能实现骨折愈合从而消除疼痛,但长期疗效则受患者年龄、发病部位、病变分型等的影响。如对于累及上肢的病变多采用保守治疗即可获得长期满意的结果[10],而对于下肢的病变尤其是股骨近端的病变,保守治疗容易出现畸形愈合或再次骨折。Stephenson[10]认为对于发生于下肢的未成年FD患者要避免采用保守治疗,在他报道了一组病例中,32例FD病灶累及下肢的患者进行了保守的治疗,年龄均小于18岁,平均随访10.4年,其中PFD患者共27例,只有4例局部症状稳定,有19例出现了病理骨折,3例出现了进展性的畸形;MFD共5例,保守治疗均不满意,4例再次出现病理骨折,1例出现疼痛加重。欧洲小儿骨科协会的资料显示:5例MFD采用石膏固定或者下肢牵引保守治疗,长期随访效果满意,但13例PFD或MAS患者保守治疗后则出现了严重的畸形,需要再次手术治疗[9]。Guille等[11]认为采用单髋人字石膏可以有效处理股骨近端的疲劳骨折,但需要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髋内翻的情况,而对于出现多次骨折的病人,其局部骨强度差,保守治疗效果差,应该进行手术治疗。股骨近端FD经过反复的微小骨折或病理骨折后可以出现严重的髋内翻畸形,形如牧羊人手杖(Shepherd’ crook)。对于这种畸形的手术治疗是股骨近端FD治疗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如何预防内翻复发是一个难点,而PFD及MAS病例的治疗难度更要高于MFD。Funk等报道了4例累及股骨的PFD, 在经过多达19次截骨和刮除植骨手术后仍无法控制其内翻畸形的进展,最后切除了病变所在的粗隆间区域,同时将髂腰肌和外展肌止点向远侧移位[21]。Gullie的经验则是疾病早期对于内翻超过10度的病例进行外翻截骨内固定来纠正力线,股骨颈的内固定物一定要尽量达到股骨头或穿过骺板,如果病变累及股距或病灶较大而不足以使用内固定时,同时应行McMurray内移截骨术,截骨时使股骨颈干角大于130度以防术后颈干角可能的丢失。9例累及股骨近端的MFD中有4例进行了外翻截骨内固定,13例累及股骨近端的PFD中有9例进行了外翻截骨和(或)内移截骨内固定,平均随访15年,除2例PFD股骨颈干角小于90度外,其他病例均愈合良好没有疼痛且颈干角大于90度[11]。Bray对6例累及股骨近端的PFD病例进行了复合截骨Zickel针固定,随访34.5月内翻畸形没有再次加重[22]。欧洲小儿骨科协会发现,3例MFD采用直接钢板螺钉或髓内针等内固定而不处理病变组织,长期随访发现均能实现病变稳定,关节功能良好,但大部分病例会出现肢体短缩(1-6cm);而使用钢板螺钉固定病理骨折的8个PFD病例则出现钉板断裂和松动,畸形加重,另外应力集中在固定钢板的远端,由于病变范围大,病变远端再次出现骨折和内翻畸形,无法保证股骨近端的长期稳定性,需要进行多次固定手术[9] ,对于病变范围大,波及整个股骨近端的PFD病例,建议直接使用股骨重建髓内针(Cephalomedullary nailing)固定技术,可以提供长期的有效的稳定性,能够防止骨折和严重畸形的出现,而不需要处理病变本身,有12例病例采用了这种內锁髓内针技术进行了治疗,其中9例采用了定制的不扩髓髓内针,随访时间超过10年,没有出现畸形加剧或骨折,对于儿童的FD治疗,如果髓腔太细,无法使用常规髓内针,可以使用小一点的弹性髓内针固定,但这种固定不能防止骨折或畸形,在股骨生长到合适直径后要尽快更换相应的常规髓内针,当然髓针越细,其提供长期预防骨折和畸形的能力就越差,作者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为儿童设计一种可调直径和长度的髓内针,这种固定方式将是儿童FD治疗的最佳内固定[9]。Mark O’Sullivan 对5个儿童MAS患者使用可延长髓内针治疗,随访18个月,这种固定方式能有效的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出现,但不能预防髋内翻的出现,需要再次手术治疗[23]。Jung ST等对7例累及股骨近端的PFD病例进行了复合截骨,使用髓内针内固定,同时将2枚螺钉打入股骨颈。颈干角从92度恢复到129度。随访2年以上,内翻畸形没有复发,也没有出现骨折[24]。总之,骨的纤维结构不良最易累及股骨近端,容易出现疼痛、骨折及髋内翻畸形。对于没有症状的FD不需要治疗。双磷酸盐可以缓解病变引起的疼痛。病灶刮除、植骨是治疗股骨近端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常用手段,然而松质骨常出现吸收,结合内固定可以使局部稳定性增加。保守治疗可以实现骨折愈合,但容易出现畸形愈合。髋内翻畸形及病理骨折的外科治疗需要结合合适的内固定方法。展望未来,从病因上进行治疗,促进FD病变区域的正常矿化骨化,是值得期待的方法。
1.骨肿瘤外科治疗包括哪些内容? 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以手术刮除或切除为主。手术力求彻底,以免复发,但应尽量保留肢体功能。对于恶性肿瘤则应以抢救生命为主,只有在不降低生存率的前提下,才可考虑保留肢体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刮除术、切除术、截除术、截肢术。刮除术是将包含肿瘤的骨壁切开,将其中的肿瘤组织刮除干净。本手术适用于良性骨肿瘤,如内生软骨瘤、骨囊肿、骨嗜伊红肉芽肿和部分骨巨细胞瘤。肿瘤刮除后所遗留的空腔需要充填,常用的骨科填充材料有骨水泥、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等。填充后为防止骨折,需要用钢板、髓内针等内固定。切除术是将向骨外突出生长的肿瘤自其基底部切除的手术,主要适用于骨软骨瘤。截除术是将肿瘤所在的一段骨干乃至关节整段切除。适用于破坏范围较大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的肿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软骨肉瘤等。骨干截除后所遗留的缺损有的不需修补如腓骨近端和尺骨远端,大多数则需要用人工假体、异体骨或自体骨进行重建。恶性肿瘤行保肢术复发率较高,从而影响生命,或者所保留的肢体功能差,比不上假肢时可以选择截肢。2.术中先切开肿瘤看看再决定手术方案行吗?肿瘤手术通常都是在术前通过一系列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及分期,有针对性地制定手术方案,除非是良性肿瘤行刮除术,否则手术过程中要争取将肿瘤连同其外的包膜或假包膜甚至连带其周围的正常组织完整切除,从而尽可能避免肿瘤细胞脱落引起种植或复发。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在术中切开肿瘤的,通常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术前穿刺活检完成,若用穿刺活检很难明确诊断,可采用切开活检,切开时应避免肿瘤组织的扩散并考虑到以后可能进行的正规手术步骤,因此切开活检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完成。3.手术切除范围如何确定?主要依据肿瘤的分期而定,外科分期与手术的关系如下:良性肿瘤:1期为静止性肿瘤,可行囊内刮除;2期为生长活跃,也可行囊内刮除;3期为侵袭性,最好行边缘切除。恶性肿瘤:I期行局部广泛切除;II期行局部广泛切除或截肢术。4.怎么决定截肢水平? 截肢能根治骨肿瘤吗?选择截肢水平时一定要从疾病与功能两方面来考虑,疾病是要将肿瘤组织全部切除,在软组织条件良好,皮肤能达到满意愈合的部位,即最远的部位进行截肢;功能水平是在这个部位截肢可以获得最佳的功能。近年来,随着假肢技术的改进,使得截肢部位的选择与已往有了显著的改变,所以截肢水平主要由肿瘤侵犯的范围来决定,其次才考虑假肢的安装。其一般原则是软组织距肿瘤近端至少5厘米,截肢部位的组织应该能达到满意的愈合。尽可能的保留残肢长度,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截肢部位对于假肢装配、代偿功能发挥、下肢截肢配戴假肢行走时的能量消耗、患者生活能力、行动能力、就业能力等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外科医生对截肢水平的选择应极为审慎。对某些就诊较晚,肿瘤已侵犯范围较广或保肢手术后复发而不能采取保肢手术,或由于肿瘤造成肢体无功能者,截肢手术仍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纯的截肢术虽然较彻底地去除了原发病灶,但不能解决远处转移的问题, 因此单纯的截肢并不能根治骨肿瘤,必须结合辅助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才有可能控制骨肿瘤的转移,从而治愈骨肿瘤。5.保肢有那些条件? 如何正确理解保肢的复发率?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是患者和骨肿瘤专家的共同追求,进行保肢治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肿瘤未侵犯重要的血管和神经;(2)能够在肿瘤外将肿瘤完整切除,获得良好的外科边界;(3)进行保肢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不应比截肢术高;(4)局部的软组织条件尚可,预计保留下的肢体功能比假肢好。单纯的外科治疗虽可短期内控制局部病灶,但不能解决远处转移的问题,因此传统的截肢术虽然较彻底地去除了原发病灶,但其生存率并未提高。例如骨肉瘤患者经截肢术后5年生存率仍只有40%~70% ,与保肢治疗无明显差异,相反给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创伤。随着化疗药物和化疗方案的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保肢手术在最近20多年来得以广泛开展。保肢手术局部复发率为5%~10% ,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与截肢者相同,故保肢手术是可行的。6.儿童保肢有什么特殊性?儿童保肢最大的问题是肢体不等长。由于儿童患者的病变多位于干骺端,为彻底切除肿瘤,术中需将骨骺和骺板一并切除,这必然造成该侧肢体的生长停止。若用常规定制长度的假体施行保肢术,术后保留的肢体将不会再长高,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肢与健肢出现不等长。因此儿童的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比成人的保肢手术更有复杂性。和成人的保肢手术相比,主要是如何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避免对长骨骨骺的损伤或者采用可延长假体。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各种避免术后肢体不等长的手术方法。如可延长假体、半关节置换术、保留骨骺的恶性骨肿瘤保肢术等。但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儿童的恶性肿瘤仍以截肢为首选。7.刮除后有那些填充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充填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有: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填充、人工骨(羟基磷灰石)填充等。自体骨移植,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安全可靠,是最好的移植物。但取骨给患者增加新的痛苦,供区可出现感染、血肿、疼痛等并发症。自体骨植入还受到骨量的限制。异体骨来源相对丰富,特别是近年骨库在国内迅速发展,使得异体骨的来源更加便利。不同方法保存的异体骨免疫原性和骨诱导能力有所不同,其主要的并发症为异体骨植入后的排异反应及其继发的感染,另外还有传染病之虞。骨水泥抗压力强,不需等待愈合而可早期活动。但其较弱的抗扭矩力能力和不宜使用在生长期患者亦部分限制了它的使用。而且它终究只是机械性填充支撑,不能达到生物性愈合。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是仅含钙和磷的无机微粒,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抗压强度,现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骨折及骨肿瘤所引起的骨缺损。8.大块的骨缺损有那些重建方法? 各有什么优缺点?骨肿瘤行广泛切除后往往造成大块骨缺损,目前的临床重建这些骨缺损常用方法有:大块异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灭活再植、人工假体等。自体骨移植的优点为骨愈合率高,缺点是宿主骨选择受到一定限制,最常选择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可以完整保留骨的形态、大小及强度,并可保留韧带附丽以供软组织重建所用。异体骨具有骨诱导性及骨传导性,能够达到骨科医生所期望的骨性愈合目的。但其不连接、疲劳骨折、异体骨吸收以及感染都比自体骨要多。且其免疫排斥反应尚未完全解决。有文献报道将具有较强骨诱导活性的BMP-2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把生物材料的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结合为一体,可以较好地修复骨缺损,尤其是大段骨缺损。但其还处于实验阶段,对肿瘤造成骨缺损的治疗效果尚有待观察。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重建方法是人工假体,现代工业的发展,使人工假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功能和寿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并发症常常出现,如松动、感染、折断等。9.骶骨瘤切除术后为什么会影响大小便功能?骶骨肿瘤切除后影响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小便障碍,其原因有下:(1)骶神经根保留情况:支配肛门直肠及膀胱的神经分为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上述神经发自骶髓,而骶骨肿瘤早期症状隐匿、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发现时肿瘤往往较大、已侵犯骶神经,因此骶骨肿瘤手术必然要涉及骶神经的处理,从而导致术后大小便功能问题。(2)手术部位特殊:骶骨肿瘤术后病人骶骨被切除,而骶骨是骨盆的一个组成部分,骨盆与腹部的肌肉参与排便、排尿的活动,骶尾部切口损伤也会造成病人大小便功能障碍。(3)心理因素:一个人排泄形态的改变与情绪有关。骶骨肿瘤病人由于疾病和手术打击,心理上长期呈紧张、焦虑、烦躁的状态,加上担心排便对伤口的影响,不主动排便,造成病人大小便功能障碍,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十分重要。(4)环境因素:排泄有很强的隐私性。骶骨肿瘤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大、体质虚弱,往往要求病人在病室进行排便,造成病人排便环境改变而发生大小便障碍。10.术前栓塞有什么作用? 栓塞有什么副作用?骨盆和脊柱肿瘤血运丰富,术中为了减少出血,目前多采用术前通过动脉造影选择性栓塞肿瘤血管的方法,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野清晰,肿瘤能够得到彻底切除。栓塞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肺栓塞、肾功能衰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远端缺血性坏死、脊髓或周围神经损伤、皮肤坏死等。通过超选等方法可以将这些并发症降到最低。11.骨肿瘤合并骨折怎么治疗?病理性骨折的治疗与一般骨折的治疗不同,在治疗骨折的基础上更着重于原发病的治疗。而合并病理骨折往往是骨肉瘤高度恶性表现之一,因此一般不能等到骨折愈合再作手术。由于恶性骨肿瘤合并病理骨折常导致血肿生成,可以扩散或污染到临近的软组织、神经血管束或关节,以往通常采用截肢来避免肿瘤细胞的扩散。随着新辅助化疗的逐步开展,有些研究者报道经过化疗可以使病理性骨折愈合,以利于实施保肢手术,故建议除非肿瘤或血肿侵犯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或关节,或手术必须切除大量肌肉而无法保证肢体的正常的功能,才选择截肢术。对于无移位的病理性骨折患者来说,如果有好的化疗反应,可以作为保肢手术的适应证。随着骨肿瘤诊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合并病理骨折的骨肿瘤患者接受保肢治疗。12.骨肿瘤能按摩、热敷吗?恶性骨肿瘤的发病人群主要是青少年,由于发病症状比较隐匿,在治疗上容易与外伤混淆。有的医生由于对骨肿瘤认识不足,把它当作外伤或关节炎处理,采取局部按摩或热敷治疗。由于癌细胞之间连接较松散,受到外力挤压或其他刺激时,易从瘤体脱落而进入淋巴道或血管内,引起转移。因此这种方法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加速了肿瘤的生长,以至于错过了早期治疗机会,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如果青少年感觉腿部的疼痛和以往不太一样,最好请医生做个科学的诊断,弄清疼的原因是不是外伤造成的。对于已经确诊的骨肿瘤,一定要争取到肿瘤医院或肿瘤专科治疗,力争首次治疗彻底,以减少癌症的转移和复发。13.骨肿瘤切除后复发因素有那些? 为什么“彻底”切除仍会复发?骨肿瘤术后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的说恶性度高、外科分期较晚期、术前未行充分化疗或对化疗反应性差、手术切除不彻底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肿瘤切除后复发,其他如年龄、肿瘤的大小及部位、发病-就诊时间等都可以影响骨肿瘤的预后。所谓的“彻底”切除是指手术时达到了肿瘤切除的外科手术边界,它只是防止肿瘤术后复发的一个必要条件,其它如肿瘤恶性度、外科分期及对化疗的反应性等因素并非手术能解决,故而不能认为“彻底”切除后肿瘤就不会复发。14. 骨肿瘤复发后只能截肢吗? 骨肿瘤术后再次复发是否需要截肢主要取决于复发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如肿瘤大不易彻底切除,或者肿瘤侵犯了主要神经和血管束,往往只能选择截肢。如果医生根据术前检查,认为可以彻底切除肿瘤,并且能保留一定的功能,就可以施行保肢手术。另外有些疾病虽然肿瘤很大,但可以通过放化疗等缩小肿瘤,从而达到保肢的目的。
1.X-线平片的重要性? X线平片在骨肿瘤诊断方面是首选和重要的检查手段,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骨破坏的类型、骨皮质完整与否、病变的边缘、有无硬化边界、病变内有无残留骨、瘤软骨钙化、肿瘤骨形成、有无骨膜反应及其类型、病变区周围软组织改变等征象,可提示肿瘤性或非肿瘤性、良性或恶性、原发性和继发性等病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普通X线平片已被CR、DR取代,x线平片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作为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我们应该重视,不能因为CT、MRI等大型检查的出现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检查。2.CT的作用? CT是对病灶进行断层扫描,可以清楚的显示出肿瘤的位置,范围及与肌肉,脏器,神经和血管的关系,可以清楚地明确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一些微小病灶或早期的恶性骨肿瘤在X线上可以表现为正常,而CT对微小骨破坏、病变累及范围及骨破坏内部的密度值都很敏感,可以早于平片显示骨皮质,关节面破坏的范围,明确骨外及髓内侵犯情况,早期发现软组织肿块。 CT强化扫描是指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将造影剂快速注入后,快速连续扫描,观察病变在动脉期、静脉期供血的变化,增加病变与周围的正常组织的对比,以利于发现病变和鉴别诊断。通过强化扫描还可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前栓塞供血动脉提供依据。CT强化扫描已成为骨肿瘤的常规检查。3.MRI的作用? MRI即我们通常说的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在检测骨肿瘤的敏感性方面要超过X线平片和CT,尤其在观察病变的浸润范围、软组织肿块与血管的关系、肌肉水肿的范围、肿瘤扩展的途径等方面均有优势,但其对骨皮质及钙化的显示较差。所以MRI主要用于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明确肿瘤的大小及侵犯范围,分辨病变区组织成分、判断肿瘤髓内浸润范围及判断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关系,这对于制定术前计划十分重要。此外MRI还被用来对骨肿瘤的放、化疗及手术后的疗效进行观察评估,并用于早期及时发现合并症及检测肿瘤有无复发及转移。4.B超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超声波在骨骼表面几乎完全被反射, 很难穿透骨组织, 故很难得到骨骼深面的图像,但在病理情况下因骨组织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 超声可部分透入,使得包括肿瘤在内的骨疾病的诊断成为可能,超声能较正确估计肿瘤的位置、范围及大小,并可提示软组织肿物是否破坏骨皮质。超声检查对诊断软组织肿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邻近关节的肿块意义更大。超声检查可以用来了解软组织肿块的大小和深度,以及肿瘤的囊抑或是实性,肿瘤的血运是否丰富,有助于判断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所以B超在软组织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中应用最广泛。5.全身骨扫描的作用? 同位素骨扫描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检测骨组织的代谢异常,所以能在X线和CT扫描出现异常之前显示某些骨组织病变。此外,骨扫描可辅助其它影像学检查明确临床诊断。骨扫描的敏感性很强,缺点是特异性不高,检测病变定位准确,但定性困难,在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时存在一定困难。骨肿瘤、关节炎、骨梗塞、骨髓炎、骨科手术及骨折等,均可出现放射性浓集。同位素骨扫描主要用于筛选多发骨病变。仅仅是一个筛选,不能作为定性诊断。6.血管造影的作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一项新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用于检测骨肿瘤血管分布、病变的主要血管结构、并显示正常血管的异常变化和异常血管的状态。血管造影的目的一方面是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和肿瘤侵犯范围,如骶尾部肿瘤,可由一侧髂内动脉供血,也可由双侧髂内动脉供血,有的除双侧髂内动脉供血外,同时还有腰动脉或骶正中动脉供血,通过血管造影可以明确其血供类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肿瘤血管、血供的表现而对肿瘤性质、恶性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手术切除的准备提供客观依据。7.PET-CT的作用? PET-CT的工作原理是把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和CT放在一起,其获得的数据不仅用于重建CT图像,同时进行PET图像的重建。所显示的图像为两者图像的融合的结果,即细胞的代谢显像和所处的解剖位置。 PET-CT是一种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的结合,其作用首先是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肿瘤的诊断。将示踪剂 18 F-FDG注入人体后代替脱氧葡萄糖,观察靶区葡萄糖代谢情况,根据恶性肿瘤具有高代谢的特性诊断肿瘤的性质。尤其对于解剖部位复杂,密度对比不明显的部位PET-CT更具优势。其作用还表现在肿瘤的治疗中,包括放疗的靶区划定、优化化疗方案和指导手术切除范围。PET-CT是目前先进的检查手段,具有无创的特点,能显示全身各部位的代谢情况,必将在骨与软组织肿瘤及骨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存在,对其结果要综合判定。8.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查? 患者需要做很多相关的检查,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查是患者及家属很关心的问题。每种检查都有其优缺点,有其适应症,没有一种检查可以代替其他检查,而对骨肿瘤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评估,需要做多项检查,以相互补充,相互应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先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再开出相应的检查。骨病变首选X线平片,软组织包块首选B超,加强CT已成为骨肿瘤的常规检查,若怀疑恶性则需做肺CT,腹部B超,全身骨扫描以除外转移。MRI、PET-CT并非常规,应根据需要来进行。9.能靠化验查出骨肿瘤吗? 骨肿瘤的诊断是临床表现、影像和病理三结合,单纯靠化验是不能诊断骨肿瘤的。但是化验在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仍然有重要作用。部分骨肉瘤患者的碱性磷酸酶(AKP)有升高,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对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通过检测AKP水平用来早期发现骨肉瘤的复发和骨转移。恶性骨肿瘤晚期呈消耗性表现时往往有贫血,血色素降低。多发骨髓瘤往往血沉快、球蛋白高,A/G倒置。血钙增高可能是骨转移癌的表现。PSA 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指标。
骨转移癌是常见的疾病,许多癌症晚期都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病灶在组织学上和生物学行为上与原发病灶一致。骨转移癌的最常发生于脊柱、骨盆和股骨、肱骨近端,最早症状是疼痛,疼痛可在X线破坏的证据以前数日或数周前发生。疼痛可以是深层钝痛、间歇性痛,与活动无关。一般晚上会疼醒,夜间痛是一个特征。到后期,疼痛可以很严重,呈持续性。骨转移癌治疗目的主要有: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许多癌症骨转移后仍有较长的生存期,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包括对症止疼、抑制骨破坏、放疗、化疗和手术切除骨转移灶,尤其是有病理骨折危险和截瘫时应积极手术。骨转移癌的治疗是综合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方案。本文系陈嵘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患者:我今年六月初检查确诊为骨肉瘤,现在当地医院主治医生说必须截肢,而且医生说就算截肢后存活率很渺茫,就算化疗最好效果,也只能存活5年。请问下陈主任骨肉瘤到底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效果最好?是不是得了骨肉瘤治疗的意义就是为了延长5年内的存活率?福州市二医院骨科陈嵘:你好!骨肉瘤确实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但由于新辅助化疗的出现,尤其是在充足的剂量和合理的方案下,生存率已经显著提高。骨肉瘤是以统计5年生存率来评价疗效的。在最科学合理的治疗下,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而活5年以上的患者又有90%多的几率可能长期生存。而从我们的经验看,骨肉瘤治疗后2年内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最大。如果2年内不复发和转移,基本上就有可能控制住了。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分类和诊断极为复杂,单纯依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是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活检是绝大部分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的必要途径。活检又分为穿刺活检和切开活检。 穿刺活检是利用粗套管针,取出约0.3*0.3*1cm的组织,送病理诊断。粗套管针穿刺最好是在有大量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病例的医院进行,有经验的医生才能拿到肿瘤组织,并且穿刺针道的设计要和手术入路一致,方能在手术中切除,所以,国外主张主刀医生设计穿刺针道。穿刺病理诊断非常困难,样本量少,诊断依赖于有丰富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病理经验的专家。困难病理的诊断经常需要骨与软组织肿瘤专科、病理和放射科医生的讨论确诊。在我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中,穿刺活检诊断的正确率在90%以上,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常应用于良性肿瘤,如骨化性纤维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等的诊断,恶性肿瘤:如骨肉瘤、转移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增多症、纤维肉瘤、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等的诊断。手术时间在20分钟以内,手术切口在0.3cm左右,可以在局麻下开展,还有费用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切开活检往往在穿刺活检失败后进行,切口约6-8cm, 创伤大,恢复较慢,但取材的病理组织较多,有助于病理医生的全面诊断。切开活检也有很多技术细节,例如切口设计一定要在二次手术切除,术中无瘤操作,术后适当引流,防止血肿发生。非常遗憾,一些基层医院开展切开活检后,给二次广泛切除肿瘤的保肢手术带来困难,使患者丧失保肢的机会。
患者:右侧的腿不能正常走路了 大概是从10月份开始的 曾经有过膀胱癌 做手术 清除了 现在转移到骨头上了 而且是骨癌晚期 想知道骨癌晚期 要怎样治疗 会有最好的效果 要吃哪方面的药物?福州市第二医院骨肿瘤科陈嵘:1、先明确诊断是否出现骨转移: 骨科医生在进行ECT或PETCT检查,发现异常部位,可行X线拍片、增强CT、MRI检查,确定有骨破坏的部位,进行病灶活检后,需病理科医生给出组织病理诊断。 2、确诊后,明确全身状况,查看转移的部位。 3、咨询原发肿瘤治疗的医生,评估患者的生存状况,制定全身系统治疗方案(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二磷酸盐的治疗等) 4、骨科医生评估骨转移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接受全身系统治疗受影响的程度,确定适合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 患者及家属应注意,骨科医生的治疗仅是全身系统治疗的一部分,是为患者能接受综合治疗提供方便和改善生存质量,而不是经骨科治疗后,患者就痊愈了,更重要的治疗,是接受原发肿瘤的治疗。 患者的情况需全面了解后,才能制定方案。
患者:三个月前发现右大腿内侧有肿瘤,经检查确诊是滑膜肉瘤,大小是9*7,恶性,请教怎样治疗复发的可能小点,存活的机会大一些。 谢谢福州市第二医院骨肿瘤科陈嵘:您好! 您提的问题是许多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首先,肌肉骨骼系统的肿瘤是少见病种,因不了解,往往得不到患者本人家属的重视,甚至临床医生同样有可能在术前忽略肿物的正确诊断,在明确是恶性肿瘤时又不知所措。 所以,建议您一定到专科医院就诊。 1、做局部肿物的影像检查一定要全面,因为X片、CT、MRI、B超等各种检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替代。这些检查对于了解肿瘤局部解剖非常重要。 2、还要进行全身状况的检查,包括肺CT、PETCT 3、肿物术前活检,包括穿刺活检或切开活检。但是这项检查尤为重要,需要对病变有全面了解的外科医生操作,既要求取材量足够,又要求损伤及污染尽量减少,并且还要有利于手术时切除活检的通道。 4、病理取材还需经验丰富的病理专家诊断。 5、术前最重要的是临床医生、影像医生和病理医生共同讨论获得尽可能正确的诊断,制定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是否行术前化疗。 6、按计划手术后还需对手术切除标本术后评估,结合病理诊断在确定术后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建议您到专科医院看病。